中医内科心肝胆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肋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肋痛【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见自觉症状。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病位】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胃痛一般来说,胁痛与胃痛的疼痛部位及伴随症状有别。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侧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口苦、目眩、善呕等肝胆病证症状;胃痛则表现为上腹部胃脘处胀痛为主,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不适,多与饮食有关。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有时可表现为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与胁痛有别。
3.胸痛胸痛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病位多在心、肺,存在相应心系、肺系表现,如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症。
肝郁气滞或邪郁少阳亦致胸胁满痛,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肋胀痛延及胸背肩臂,范围较广,但仍以胁肋不适为主,与胸痛有别。
【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2.邪郁少阳临床表现:胸胁苦满疼痛,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肝胆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肝胆系病证第一节胁痛病因:外感湿热、情志不遂、饮食所伤、劳欲久病、跌仆损伤病机:肝络失和。
病变脏腑在肝胆,涉及脾胃肾。
辨证要点:首辨在气在血,次辨虚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转归预后:胁痛可与黄疸、积聚、鼓胀之间相互兼见,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1.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疏肝理气2.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酌配硝石矾石散)3.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祛瘀通络(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配合服用鳖甲煎丸)4.肝络失养:一贯煎—养阴柔肝(疏肝理气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第二节黄疸概念: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目睛黄染尤为重要。
存在具有传染性的黄疸。
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胁痛,癥积等)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
病位再肝胆脾胃。
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转归预后:日久可酿成癥积、鼓胀。
阳黄:⑴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清热通腑,利湿退黄(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⑵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⑶胆腑郁热:大柴胡汤—疏肝泄热,利胆退黄⑷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阴黄:⑴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温中化湿,健脾化湿(湿浊不清,气滞血瘀,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用硝石矾石散)⑵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消退后调治:⑴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清热利湿⑵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调和肝脾,理气助运⑶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第三节积聚概念:是腹内结块,或通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散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病机胁痛由肝络失和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湿热、淤血可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淤血阻络证,病程日久,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肝脉失于濡养则有肝络失养证。
黄疸由湿热困遏脾胃,雍塞肝胆,疏泻失常,胆汁泛滥所致,黄疸发病时以阴阳论,按照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淤血,根据病理因素湿、热,疫毒,淤血,阳黄分为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胆腑郁热证(湿热阻滞气机,肝胆失疏),疫毒炽盛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根据病理因素寒、湿,阴黄则寒湿阻遏证,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湿邪残留、肝脾气血未复,气滞血淤形成积块,则分为湿热留恋,肝脾不调,气滞血淤证。
积聚由气机阻滞,淤血内结所致,聚证由气结,食滞、痰浊,虫积所致,辩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初期气滞血淤,正气未虚,属实,积聚日久,正气耗伤,淤血内结,为虚实夹杂证,病证后期,气血衰少,以正虚为主,分为气滞血淤证、淤血内结证、正虚淤结证。
鼓胀是由肝、脾、肾受损,气滞、血淤、水停腹中,实证按病理因素气、血、水分为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证,淤结水留证,病程日久,阳虚水盛,阳损及阴则分为阳虚水盛证,阴虚水停证。
头痛外感由六淫之邪上犯清空,内伤实证由痰浊、淤血,痹阻经络,虚证由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气血虚、肾精亏虚所致,所以头痛分为外感分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内伤头痛分为痰浊头痛、淤血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
眩晕按病理因素风、火、痰、淤肝阳上亢证(风火)、痰浊中阻证、淤血阻络证,虚证按肝、脾、肾分为气血亏虚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
中风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滞致,根据病位深浅,有无神昏症状,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根据虚实,中脏腑分为闭证和脱证,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根据病理因素有风、火、痰、气、淤中经络以风为首分为风痰阻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
中脏腑以痰为首分为痰热腑实证、痰火淤闭证,痰浊淤闭证,恢复期则仍有邪气留恋,正气已虚,以风、痰、淤、虚分为风痰淤阻证、气虚络淤证,肝肾亏虚证。
中医内科学肝胆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症第一节胁痛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因】①情志不遂②跌仆损伤③饮食所伤④外感湿热⑤劳欲久病【病机】病位:肝、胆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诊断要点】一侧或两侧胁痛,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病史【病症鉴别】辨证要点】①首辨气血②次辨虚实治疗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证治分类】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伤寒杂病论》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景岳全书黄疸》提出“黄疸”病名【病因】①外感湿热疫毒②内伤饮食(1.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③病后续发【病机】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瘀血,以湿为主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病理表现:湿热、寒湿诊断要点】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特征,可伴胁痛腹痛、纳呆恶心,病史病症鉴别】【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治疗要点】化湿邪,利小便【证治分类】阳黄: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病因】①酒食不节②情志刺激(气机滞涩,脉络瘀阻,水湿内停)③虫毒感染④病后续发【病机】病位: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性:本虚标实,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诊断依据】脘腹作胀,饭后尤甚,继而腹胀大如鼓,重者门脉高压征或腹壁浅静脉怒张,脐突出(症状系门脉高压征典型)病因病史【病症鉴别】(水肿/ 鼓胀见肾病)治疗原则】标实为主: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配以行气活血利水本虚标实错杂者,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泻实不忘虚证治分类】第五节头痛头痛: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丹溪心法头痛》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失调③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④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⑤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病机】诊断要点】头痛。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1. 内脏病理学:研究内脏和腑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应调治方法。
2. 诊断学: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
3. 防治学: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膳食调理等。
4.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内科疾病的发展机理、疗效评价和优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尿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内科研究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内科疾病。
3. 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是中医内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调治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应用:1.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 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内脏病理学、诊断学、防治学和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 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在⾎,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痛胁痛肝⽓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机阻滞,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胀与⽔肿的鉴别⿎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滞⾎瘀⽔停腹中⿎胀证治的证型和主⽅关于逐⽔法应⽤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川芎阳明头痛:葛根⽩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证痰浊证的主⽅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素问》病机⼗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
诸痛痒疮,皆属于⼼。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慄,如丧神守,皆属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
诸胀腹⼤,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之如⿎,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
诸转反戾,⽔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法》强调“⽆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强调“⽆虚不能作眩”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元时期,突出以“内风”⽴论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有关基本病机:⽓滞痰凝⾎瘀雍结颈前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郁痰阻为主;⽇久引起⾎瘀,并可出现化⽕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化痰消瘿散结瘿病⽓郁痰阻证⼼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
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尿路感染 第五节慢性肾衰竭
第五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节白细胞减少症 第四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第五节白血病 第六节淋巴瘤 第七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八节过敏性紫癜
第三章脑系疾病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中风 第三节痴呆 第四节郁证 第五节痫病 第六节颤证 第七节痿证
第四章脾胃肝胆疾病
第一节胃痛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第五节泄泻 第六节痢疾 第七节便秘 第八节黄疸 第九节积聚
第五章肾系疾病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淋证 第三节尿浊 第四节关格 第五节癃闭
第六章血液疾病
第一节心力衰竭 第二节心律失常 第三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四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五节慢性心脏瓣膜病 第六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第七节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节慢性胃炎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胃癌 第五节肠易激综合征 第六节溃疡性结肠炎 第七节肝硬化 第八节原发性肝癌 第九节急性胰腺炎
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内
科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考核
考试
心脏病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
工作
肝癌
系统疾病
中医
中医
中医药 疾病
风湿
培训
综合征
原发性
肺癌 癜
血液
目录分析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二章心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脏腑学说诊断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脏腑学说诊断内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脏腑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内科学诊断内科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诊断内科疾病时,首先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然后运用脏腑学说进行综合分析。
以心病为例,如果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结合脉象的虚弱或结代,多考虑为心的气血阴阳失调。
若心悸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可能是心阳虚;若心悸伴有心烦、口干、盗汗、舌红少苔等,则可能是心阴虚。
肝病的诊断也有其特点。
如患者出现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口苦、目赤等症状,多与肝气郁结有关;若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震颤、抽搐、舌红少津等,则可能是肝风内动;若见胁肋隐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可能是肝肾阴虚。
脾病的诊断同样依据相应的症状。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多为脾气虚;若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等,则可能是脾阳虚;若见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可能是脾阴虚。
肺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喘、咯痰等。
若咳嗽无力、气短声低、自汗、易感冒,多为肺气虚;若咳嗽气喘、痰白清稀、形寒肢冷,则可能是肺阳虚;若咳嗽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可能是肺阴虚。
肾病的诊断方面,若患者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夜尿频多等,多为肾阳虚;若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等,可能是肾阴虚。
除了根据单个脏腑的症状进行诊断外,还要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心与肾之间存在着水火既济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和诊治方法。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慢性疾病和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内科学重点内容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各种功能性障碍以及各种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胰腺癌等。
2.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选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来进行调理治疗。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来达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枳壳、大黄等。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的方法。
常见的针灸手法有温针、寒针、悬灸等。
5.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养生,认为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内科疾病。
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
三、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中医内科学注重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学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预防和养生中医内科学注重预防和养生,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
4. 无副作用中医内科学采用天然药物和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相比西医药物和手术治疗来说无副作用,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作用。
中医内科学——瘿病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瘿病【定义】瘿病,又名瘿气、瘿瘤,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西医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瘿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
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本病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病位】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二)鉴别诊断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数目多少不等。
【辨证论治】1.气郁痰阻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胁 痛
预后转归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肝郁胁痛若久延误治,或治疗不当,日 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 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 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蕴于 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 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 动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
预防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各论—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胁
痛
概述
一、定义:因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 部位:胁指胁肋部(侧胸部),位于胸
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2. 胁痛为自觉症状,非客观体征,病人可 能与胃脘痛,胸痹等证混淆。医生更要 注意鉴别。 3. 胁痛往往为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单纯以胁痛而就诊的不多。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 其他: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不典型 的慢性胰腺炎。
四、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 两侧为其主要证候。但由于病因、病性、病 程的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 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来说,初起 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鼓 胀
积 聚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 外感 内伤 起病急 起病慢 多伴表证 多无表证 有发热恶寒 无发热恶寒 恶心呕吐等 无恶心呕吐 湿热所致 气滞血瘀所致
2、辨胁痛性质(在气在血,属实属虚)
气滞:胀痛为主,时痛时止,走窜不定, 与情志有关。 湿热:起病急,病程短,重着疼痛,痛有 定处,持续性痛,间歇加重。 阴虚:起病缓,病程长,隐痛绵绵,疲劳 加重,按之反舒。 血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拒 按,入夜更甚。
中医内科学-肝胆疾病
五、预防与调摄
1. 保持精神愉悦,情绪安定。 2. 饮食有节。 3.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休息。 4. 黄疸急性期后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一、概念
(一)定义: 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失调导致气
滞、血瘀、痰凝而形成的腹部可触 及的肿块,伴有以局部胀或痛为主 要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三)湿热蕴结
1.辨证要点 腹部胀大如鼓,按之坚满而拒按, 发热心烦,口苦而干,小便短赤 灼热,大便秘结或溏垢,舌红苔黄 厚腻。
2.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消胀
3.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黄芩、黄连、知母、泽泻、猪苓、 厚朴、枳实、茯苓、陈皮、半夏、 砂仁、姜黄、人参、干姜、白朮、 甘草、茵陈、栀子、大黄
(四)肝阴不足
1.辨证要点 胸胁隐隐灼痛,时发时止,迁延 不愈,遇劳则发,两目干涩,视力 下降,脉弦细或数。
2.治则: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3.方药:一贯煎加味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 杞子、川楝子、五味子、白芍、 佛手、甘草
四、转归预后
胁痛只要治疗得法,一般预后良 好;但各证型之间可互相转化。
3.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
(二)肝血瘀阻
1.辨证要点 胁下刺痛拒按,夜间加剧,或胁下 可触及坚硬肿块,或胁肋有外伤史, 舌紫暗,脉沉涩。
2.治则:活血袪瘀,行气通络 3.方药:膈下逐瘀汤 (兼气滞)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五灵脂、 延胡索、香附、 枳壳、乌药、甘草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 炎、胆结石、胰腺炎、肝硬化、 消化道肿瘤及钩端螺旋体等急 性传染病而出现黄疸的疾病。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专业研究资料-可编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学笔记完美排版)第一单元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XXX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3、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
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
病机病理身分以痰为主。
总属邪实正虚。
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1.产生发火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研究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研究材料-可编纂2.缓解期1)肺脾性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正人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克不及平卧为临床特性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鼓胀【定义】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名“单腹胀”“臌”“蜘蛛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
【病因病机】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
【病位】病变脏腑先于肝脾,久及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
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有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征象,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情志内伤、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久病不愈等病史。
常用检查有B超、CT,发现腹水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1.水肿鼓胀主要因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瘀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可伴肢体浮肿。
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
初期浮肿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肠蕈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
早期以实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
鼓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
4.积聚积聚主要因情志不畅或湿邪食滞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常见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腹部可扪及包块。
初期,常在气分,多为腑病,病情较轻,常见痛无定处,攻窜走动,得矢气则舒。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泄泻
暴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
清热燥湿,分消止泻
葛根芩连汤
平胃散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
久泻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
合
四神丸
痢疾
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
泻白散
合
黛蛤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
合
槐角丸
热灼胃络
清胃止血
泻心汤
合
十灰散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
中医内科学(十版)
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病名
二级诊断
辩证
治则
关系
代表方
感冒
实证感冒
(常人感 冒)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或
荆防达表汤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银翘散
或
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散
阴虚感冒
中医执业医师副高可以申报的专业
中医执业医师副高可以申报的专业在中医领域,中医执业医师副高职称的申报是众多从业者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而了解可以申报的专业,对于准备晋升的医师们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中医内科学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申报专业。
中医内科学涵盖了广泛的内科疾病诊治,包括但不限于心系疾病(如心悸、胸痹等)、肺系疾病(如咳嗽、喘证等)、脾胃系疾病(如胃脘痛、呕吐等)、肝胆系疾病(如胁痛、黄疸等)、肾系疾病(如水肿、淋证等)等。
从事中医内科学的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熟练运用中药方剂和中医特色疗法,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妇科学也是备受关注的申报专业之一。
中医妇科学主要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的防治。
涵盖了月经病(如月经过多、过少、闭经等)、带下病、妊娠病(如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产后病(如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身痛等)以及妇科杂病(如癥瘕、不孕症等)。
这一专业要求医师对女性的生理周期、生殖系统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为女性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医儿科学同样是副高可申报的专业。
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中医儿科学专注于儿童的健康问题。
包括小儿感冒、咳嗽、肺炎喘嗽、泄泻、厌食、遗尿等常见疾病的诊治。
从事该专业的医师需要熟悉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善于运用温和、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法,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医外科学也是申报的选项之一。
中医外科学主要涉及体表疾病和部分外科疾病,如疮疡、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等。
中医外科的特色疗法,如中药外敷、熏洗、针灸等,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申报这一专业的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科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
中医骨伤科学是另一个重要的申报专业。
它专注于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的损伤和疾病的诊治,如骨折、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等综合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五官科学也是可申报的专业方向之一。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1. 介绍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中医在内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内科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疾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之一。
2. 中医内科的研究方向2.1 中医内科概述中医内科研究的是内科疾病的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相比于西医内科,它关注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2 中医内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中医内科研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胃炎、肝炎、胆石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肾炎、尿毒症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能够综合判断病情,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1 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观察病人外貌、舌苔、面色等进行诊断。
根据面色、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脉络的情况,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进而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3.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
咳嗽的声音、声音的音色等都可以提供有关病情的线索。
3.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不适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的程度。
医生会问及病人的病史、症状的起因、症状的变化等,通过病人的回答,医生可以初步判定病情。
3.4 切诊切诊是通过望、闻、问诊后,医生进一步通过脉搏来了解病情。
医生会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其脏腑的功能状态。
4.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4.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
阴虚水停证
症状:腹大胀满,形体消瘦,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干而
烦躁失眠。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 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治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 病势暴极,具有传染性, 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
疫毒炽盛证(急黄)血的危重现象。
症状: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口渴,神昏
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而燥
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
质淡,苔薄,脉濡细。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黄疸后期湿热留恋症来自症状:腕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
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利湿清热,以除余邪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肝脾不调证
症状:腕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不佳,大便不调,
谢谢观看!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服。 【处方】附子(炮)1钱5分,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1钱,白术(炒)1钱,猪苓1钱,赤茯苓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茵陈30g,猪苓 12g,泽泻 20g,白术12g, 茯苓12g,桂枝10g。 【功能主治】温脾暖肾,利水消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肝胆病证一、A型选择题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养E.以上都不是2.胁痛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胸闷嗳气 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胀痛B.口苦口粘C.小便黄赤D.舌红少苔E.脉弦滑数5.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A.胁肋刺痛B.胸闷腹胀C.痛有定处D.入夜痛甚E.舌质紫暗6.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7.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A.胸部B.上腹部C.右上腹部D.左上腹部E.侧胸部8.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藉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景岳全书》D.《证治汇补》E.以上都不是9.萎黄的代表方剂是()A.人参养营汤B.茵陈四苓散C.茵陈五苓散D.柴胡疏肝散E.茵陈术附汤10.下列哪一项不是萎黄的主症()A.皮肤淡黄不泽B.两目不黄C.小便色淡黄D.倦怠无力E.大便溏薄11.吴又可《瘟疫论》推崇退黄以什么药为专功()A.玄胡粉B.茵陈C.栀子D.黄柏E.大黄12.黄疸脾虚湿滞证的治法是()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B.调和肝脾理气助运C.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D.疏肝泄热、利胆退黄E.健脾养血,利湿退黄13.茵陈术附汤是黄疸哪个证型的代表方剂()A.湿重于热证B.胆腑郁热证C.热重于湿证D.寒湿困遏证E.脾虚湿滞证14.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湿重于热证的特点()A.黄疸不甚鲜明B.头重身困C.舌苔黄腻D.胸脘痞闷E.脉濡15.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疫毒炽盛证的特点()A.发病急骤B.疸色晦暗C.皮肤瘙痒D.神昏谵语E.舌质红绛16.下列哪一项不是脾虚湿滞证黄疸的特点()A.肌肤淡黄B.疸色晦暗不泽C.肢软乏力D.大便塘薄E.小便色清17.下列哪一项不是寒湿困遏证黄疸的特点()A.身目黄色晦暗B.疸色如烟熏C.脘腹痞胀D.舌淡苔黄腻E.脉沉迟18.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热重于湿证的特点()A.身目黄色鲜明 B.头重身困C.腹部胀闷D.小便黄赤E.大便秘结19.黄疸的辨证要点是()A.以阴阳为纲 B.区别湿重于热重 C.区别热重与寒重D.区分疫毒之盛衰 E.以虚实为纲20.茵陈五苓散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A.胆腑郁热证B.热重于湿证C.湿重于热证D.寒湿阻遏证E.脾虚湿滞证21.黄芪建中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A.脾虚湿滞证B.寒湿阻遏证C.胆腑郁热证D.热重于湿证E.湿重于热证22.茵陈蒿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A.脾虚湿滞证B.寒湿阻遏证C.胆腑郁热证D.热重于湿证E.湿重于热证23.大柴胡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A.脾虚湿滞证B.寒湿阻遏证C.胆腑郁热证D.热重于湿证E.湿重于热证24.《千金》犀角散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A.脾虚湿滞证B.寒湿阻遏证C.胆腑郁热证D.热重于湿证E.以上都不是25.下列哪一项不属《金匮要略》五疸()A.谷疸B.酒疸C.黑疸D.胆黄E.女劳疸26.茵陈术附汤是哪一部医籍中创制的方剂()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27.《金匮要略》对黄疸的预后提示:“黄疸之病,当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A.七日B.十八日C.十日D.八日E.十五日28.哪一本书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C.《卫生宝鉴》D.《景岳全书》E.以上都不是29.哪一本书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30.黄疸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下列何方疏表清热、利湿退黄()A.麻黄汤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C.甘露消毒丹D.荆阶败毒散E.三仁汤31. 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的医著是()A.《杂病广要》B.《金匮要略》C.《内经》D.《难经》E. 《诸病源候论》32.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的医著是()A.《医宗必读》B.《外台秘要》C.《医学入门》D.《丹溪心法》E.《难经》33.首先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的医著是()A.《丹溪心法》 B. 《医宗必读》 C. 《外台秘要》 D.《医学入门》 E. 《杂病广要》34. 提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的医著是()A.《杂病广要》B.《丹溪心法》C.《医宗必读》D.《外台秘要》E. 《景岳全书》35.首先提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医著是()A.《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C. 《丹溪心法》D.《杂病广要》E.《景岳全书》36.明确说明“癥即积,瘕即聚”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B. 《医宗必读》C.《杂病广要》2.D.《外台秘要》E. 《丹溪心法》37.下列哪项不可归属积聚范围的病证()A. 痞块B. 癥瘕C. 癖块D. 痃癖E.痞满38.积聚的病机主要是()A.湿痰内聚,气血瘀滞B.虫阻脉道,血络受阻C.气滞血瘀,水停腹中D.气机阻滞,瘀血内结E.痰湿内阻,瘀血内结39.积聚的病位主要在()A.肺肾B.肝肾C.肝脾D.肝胆E.脾肾40.下列哪项不是积证的特征()A.结块有形B. 结块固定不移C.痛有定处D.病在气分E.是为脏病41.下列哪项不是聚证的特征()A.结块无形B. 包块聚散无常C. 痛无定处D. 病在气分E. 是为脏病42.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治疗方剂宜首选()A.六磨汤B.逍遥散C.柴胡疏肝散D.木香顺气散E.平胃散43.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
治疗方法宜首选()A.理气化痰,导滞散结B.补益气血,活血化瘀C.疏肝解郁,行气散结D.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E.祛瘀软坚,兼调脾胃44. 积证之瘀血内结证的治疗方剂首选()A.通窍活血汤B. 膈下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身痛逐瘀汤E.少腹逐瘀汤45. 某男,65岁,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证属()A.积证之瘀血内结证B.积证之正虚瘀结证C.腹痛之气滞血瘀证D.积证之气滞血阻证E.腹痛之湿热壅滞证46.某女,75岁,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不思饮食,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面肢浮肿,舌质淡紫,脉弦细。
治疗方剂宜首选()A.六君子汤合鳖甲煎丸加减B. 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C.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D.八珍汤合鳖甲煎丸加减E.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47.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主要用于()A.肝气郁结之郁证B.肝气犯胃之胃痛C.气滞血瘀之腹痛D.肝气犯胃之呕吐E.气滞血阻之积证48.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法宜首选()A.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B.理气消积,活血散C.补益气血,活血化瘀D.理气化痰,导滞散结E.疏肝解郁,行气散结49.鼓胀病名最早见于()A.《金匮要略》B. 《诸病源侯论》C. 《内经》D.《医宗必读》E. 《丹溪心法》50.认为鼓胀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并称为“水蛊”的医著是()A. 《证治要诀》B. 《诸病源侯论》C. 《金匮要略》D. 《景岳全书》E. 《丹溪心法》51.将鼓胀称为“膨月亨”、“蜘蛛蛊”的医家是()A.张仲景B.朱丹溪C.张景岳D. 喻嘉言E. 戴思恭52.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的医家是()A.唐容川B. 李挻C. 戴思恭D. 喻嘉言E李中梓53.提出“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
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
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的医著是()A.《医学入门》 B. 《医宗必读》 C. 《证治要诀》D. 《医门法律》 E. 《景岳全书》54.将鼓胀的病机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的医家是()A. 喻嘉言B. 朱丹溪C. 李中梓D. 张仲景E. 唐容川55.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病因()A.酒食不节B. 情志刺激C.外感六淫D. 病后续发E..虫毒感染56. 鼓胀的病变脏器主要在于()A.肝肾B.脾肾C.肝脾D.肺脾肾E.肝脾肾57. 实脾饮主要用于()A.鼓胀之气滞湿阻证B.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C. 鼓胀之水湿困脾证D. 鼓胀之阳虚水盛证E. 阴虚水停证58.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特征()A. 四肢肿不甚明显B. 以腹部胀大为主C. 兼见面色青晦D. 浮肿多从眼睑开始 E. 腹皮青筋显露59.下列哪项不是水鼓的特征()A.腹部胀满膨大 B. 嗳气或矢气则舒 C. 腹膨大如蛙腹D. 按之如囊裹水 E. 常伴下肢浮肿60.下列哪项不是血鼓的特征()A. 脘腹坚满B. 青筋显露C. 痛如针刺D. 面颈部赤丝血缕E. 腹膨大如蛙腹61.下列哪项不是气鼓的特征()A. 嗳气或矢气则舒 B. 腹部按之空空然 C. 腹部膨隆D. 腹皮青筋显露 E. 叩之如鼓62.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疗方法首选()A.疏肝理气,化瘀散结B.疏肝解郁,行气利水C.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D.疏肝理气,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行气利水63.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疗方剂首选()A.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B.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C.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D.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E.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64.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代表方是()A.失笑散B.膈下逐瘀汤C.旋复花汤D. 调营饮E.通幽汤65. 某男,46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有紫斑,脉细涩。
证属( )A. 胁痛之瘀血停着证B.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C.积聚之瘀血内结证D.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E. 鼓胀之正虚瘀结证66.某女,70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白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首选()A.滋肾柔肝,养阴利水B.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C.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D.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E.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67.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