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
青岛版五下科学19.杠杆
阿基米德 (公元 前287-前212), 古希腊伟大的数 学家、力学家
实际上,用杠杆移动地球是不可能的。但这反映了 阿基米德发现杠杆规律后的兴奋心情。
课堂评价:
学完这节课,你掌握了什 么科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吗?
1、横杠能围绕支点转动。
2、横杠处于平衡状态。
3、横杠左右两边有小格, 距离相等。 ……
1、在使用杠杆尺之前,要调 试一试,分别改变挂在 整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平衡。 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 2 、小组内要分工明确,互相 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 配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态会有什么改变?看看从 中能找到什么规律。
结论
改变任意一点位置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距离
杠杆尺平衡表
重点到支点距 钩码(个) 离(厘米) 10 10 2 2 力点到支点 钩码(个) 距离(厘米) 10
保持 平衡
5
10
……
2
……
20
…… ……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尺、杠杆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 在水平位置平衡。 3.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观 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2个钩码,右边5厘米 的地方挂4个钩码。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5.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2个钩码,右边20厘米 的地方挂1个钩码。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6.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7.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支点) 的距离,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杠杆尺保持平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引言:杠杆平衡条件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1. 杠杆2. 支点3. 物体(如砝码)4. 测力计5. 尺子实验步骤:1. 将杠杆放置在支点上,确保杠杆可以自由旋转。
2. 在杠杆的一侧悬挂一个物体(如砝码),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1。
3. 在杠杆的另一侧使用测力计,将其固定在杠杆上,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2。
4. 逐渐增加或减小测力计的读数,直到杠杆平衡。
5. 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并测量d1和d2的值。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测力计的读数增加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一侧移动。
2. 当测力计的读数减小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另一侧移动。
3. 当测力计的读数等于零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即杠杆在平衡状态下满足力矩平衡条件。
2. 在杠杆平衡时,杠杆两侧的力矩相等。
3. 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梯子的平衡、剪刀的平衡等。
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测力计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杠杆和支点的摩擦力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力计和尺子,并在实验中尽量减少杠杆和支点的摩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到了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并且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标杆》教学观课报告观察报告;小学科学《标杆》教学:通过对两堂小学科学课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
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
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一)第一次课堂观察——《杠杆》1、小组规模:科学老师把全班分组,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洪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洪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小学科学_19.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3.学会记录、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杠杆各部分名称,会使用杠杆尺做有关杠杆的探究实验;2.能将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什么情况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按照省力、费力的标准会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2.培养了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2.学会记录、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课前准备(师、生):杠杆尺、字典、小木块、筷子、小铁锨、镊子、夹子、订书机、剪刀、钳子、干果钳、起子、托盘天平等。
(以上器材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动画片《海尔兄弟》片段师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2.课件呈现:在科学上,当一根木棍用来撬物体的时候,木棍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
师:一根木棍,就能轻松地把一块巨石轻松地撬起来。
你想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板书课题:21.《杠杆》【设计意图: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疑问进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开展实验(一)认识杠杆,初步感受杠杆的作用1.快乐体验:设计一个杠杆,玩一玩。
出示实验材料:字典、小木块、小木棍。
课件呈现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杠杆撬石头图,认识杠杆:当木棍撬重物时,哪几个点起来关键作用?生回答,并指出杠杆上的三个关键点。
2. 出示课件: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力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了解杠杆上的三点两距离。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9《杠杆》二、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通过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善于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运用简单的实验记录,并运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进步,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四、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杠杆尺及勾码、硬直尺、橡皮、字典、信封2个(一个装实验记录表、一个装杠杆工具分类表)、实物杠杆工具1-2件(钳子、镊子、剪刀等)。
教师演示材料:杠杆尺及勾码、直尺、橡皮、杠杆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展示多媒体课件:路中间有一个大石头,小明使劲推也推不动,急的团团转,你能不能帮他想个办法?(引导学生想各种办法、想到木棍)师:后来他灵机一动也想了个办法,一起往下看(继续放课件:找了个木棍撬动石头),他是怎么做的?小明的做法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
(表扬学生善于动脑)。
【课题的导入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杠杆的神奇功能,引起探究兴趣。
】提问:同样一块石头,一开始的时候没搬动,后来却移动了,是小明的力量变大了,还是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说出是这根棍子起了作用)归结问题,引出课题:这根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板书:19 杠杆,出示课件,杠杆的定义)二、探究杠杆的特点(一)初步感知1.师生对话:同学们,你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学习用品来做一个杠杆游戏?引导学生在直尺下垫一块橡皮,在直尺的一端压上几本厚书,然后用手在直尺的另一端用力向下压,让学生体验一下有什么感受。
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报告单
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报告单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报告单杠杆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并进一步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实验目的我们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杠杆的研究,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揭示杠杆背后的秘密,并探索其在物理学和金融学中的重要性。
2. 实验步骤我们首先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由一个固定支点和两个不同长度的杠杆臂组成。
我们将在不同的位置施加力,并记录杠杆的平衡状态。
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杠杆的不同反应。
3.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施加力在支点附近时,较短的臂将产生更大的力矩,使杠杆保持平衡。
当施加力在较长臂上时,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平衡杠杆。
这表明杠杆的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即力矩。
4. 杠杆原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原理是力矩的平衡。
力矩是由力和力臂的乘积决定的,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垂直距离。
当杠杆的两边力矩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
5. 杠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杠杆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撬棍和剪刀都是杠杆的应用。
杠杆的原理也被应用于机械设计中,例如起重机和平衡机构。
在这些应用中,杠杆的平衡原理被用于增加力量或改变力的方向。
6. 杠杆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杠杆在金融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投资领域,杠杆被用于增加投资回报率。
通过借入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者可以利用杠杆效应来增加投资收益。
然而,杠杆也带来了风险,因为投资亏损也会被放大。
7. 杠杆的秘密杠杆的秘密在于它的潜在能力。
它可以增加力量或回报率,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正确使用和管理杠杆至关重要。
在金融领域,过度使用杠杆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和金融崩溃。
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地运用杠杆,以实现最佳的效益。
8.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研究了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发现杠杆的平衡取决于力矩的平衡,而杠杆在物理学和金融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杠杆实验报告
研究杠杆实验报告研究杠杆实验报告杠杆,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无论是机械杠杆还是金融杠杆,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
然而,杠杆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却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域。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实验一:机械杠杆的力学原理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模型,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我们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和施加的力量来观察机械杠杆的运作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当力臂的长度增加时,所需施加的力量减小,而当力臂的长度减小时,所需施加的力量增加。
这验证了机械杠杆的力学原理,即杠杆平衡条件的成立。
实验二:金融杠杆的应用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金融杠杆的应用。
金融杠杆是指借用外部资金来增加投资回报率的一种策略。
我们通过模拟投资组合的构建和调整来观察金融杠杆的效果。
首先,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组合,并计算了其总体回报率。
然后,我们通过借入资金来增加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例,以观察回报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借入资金后,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我们也发现,金融杠杆的应用并非没有风险。
当市场波动较大时,借入的资金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亏损。
实验三:杠杆效应的影响在第三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杠杆效应的影响。
杠杆效应是指企业借债进行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的放大效应。
我们通过模拟不同杠杆比例下企业的盈利情况来观察杠杆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企业的杠杆比例较低时,盈利的增长相对较为稳定。
然而,当企业的杠杆比例较高时,盈利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市场出现下滑时,高杠杆比例的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破产。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我们深入研究了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发现,无论是机械杠杆还是金融杠杆,杠杆的运作都遵循一定的原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杠杆的应用并非没有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杠杆的其他应用领域,如杠杆的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杠杆的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14《杠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 发放预习材料,包括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见过哪些生活中的杠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杠杆原理做好准备。
- 讨论杠杆原理在古代文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中的作用。
- 游戏:组织杠杆原理相关的游戏,如“杠杆平衡挑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 PPT:制作包含杠杆原理、分类、应用等内容的PPT,辅助讲授和讨论。
- 视频:播放杠杆原理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科学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杠杆实验,拓展学习空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杠杆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原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 选择题:
- 以下哪种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
A. 剪刀
B. 电池
C. 电灯
- 杠杆的工作原理基于什么?
A. 力的平衡
B. 力的大小
小学科学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杠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上的三点,会利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作用。
2、能够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并能作出解释。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探究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课件、字典(当重物)、尺子、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1、谈话: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刚遇到什么难题?(请看大屏幕)一块大石头挡在了马路的旁边,由于石头太大,几个人都也无法搬动它,给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你能想个办法把大石头移到马路的旁边吗?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
2、出示杠杆的图片,揭示课题。
二、认识杠杆上的三点1、游戏体验: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习用品制作杠杆撬重物的实验,并提出要求:杠杆工作时哪些地方起了作用。
2、学生利用字典、小木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如果能准备更好)、尺子等材料制作杠杆,模拟撬石头。
师巡回指导,肯定性评价。
3、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制作的杠杆装置,体验杠杆上的三点。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课件解释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并强调这三点都作用在杠杆上。
6、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杠杆,在组内分别指出杠杆上三点的位置。
7、课件:练习找杠杆上的三点三、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一)、游戏引入回顾杠杆的作用提问:生活中很多物品使用了杠杆原理,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杠杆呢?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引出老朋友杠杆尺,回顾杠杆尺的特点。
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把杠杆尺支点的左侧作为重点位置,那么我们在支点右侧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案及反思精品文档6页
《杠杆》教案修改说明及反思教科书说明: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后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2、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一、情景导入听说咱班的同学很聪明,老师请同学们帮个忙,愿意吗?我前几天出去旅游,当车开到一个地方,一个大石头挡住了老师前进的道路. 出示图片二、初步认识杠杆(微视频)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个木棍挪动这个大石头么?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看看这人是怎么做的。
继续播放搬运石头的课件,并出示杠杆定义,认识杠杆(板书)。
你能说出杠杆的主要位置么?介绍杠杆的3个重要点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出示图片你能指出它们的3点(重点、力点、支点)么?比较下面两件工具,使用它们时是省力还是费力?(出示费力杠杆与省力杠杆)你能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杠杆省力与费力的秘密么?三、探究杠杆的秘密先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杠杠省力与费力的秘密?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大家的方案很好,但是科学要讲究精确性,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来研究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杠杆》记录表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分组实验。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
物重(N)
1 2 3 我的发现:
《杠杆》说课稿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 单元第二课时《杠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记录表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九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杠杆》。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旨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 悉的“玩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用父子俩玩跷跷板的情景图引出活动指向“看到这 熟悉的场景,你有什么想法?让我们来研究吧。”紧接着出示了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典型材料。 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活动“我们来研究杠杆”包括两个环节:环节一出示了杠杆的定义和三 要素;环节二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有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 杆。第三部分是自由活动,以“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 了杠杆,接着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工具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第四部分是拓展活 动,提出了两个活动指向,活动一制作“艺术品中的杠杆”侧重于渗透“科学与艺术”的思想 ,活动二“找找人体中的杠杆”侧重于“科技与人文”。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
阿基米德 (公元 前287-前212), 古希腊伟大的数 学家、力学家
实际上,用杠杆移动地球是不可能的。但这反映了 阿基米德发现杠杆规律后的兴奋心情。
课堂评价:
学完这节课,你掌握了什 么科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吗?
1、横杠能围绕支点转动。
2、横杠处于平衡状态。
3、横杠左右两边有小格, 距离相等。 ……
12
它 们 是 什 么 杠 杆 ?
比较下面两Leabharlann 工具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不省力杠杆?
重 点 用力点理发剪 支点
费力
重 点
支点
用力点
铁皮剪
省力
自由探究3
一,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让我们帮阿基米 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 球的装置并将装置图 画在探究纸上。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 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 就能撬动地球。请问他的话 有道理吗?
挂在杠杆 尺右边的钩码 的重量就是提 起重物所用的 力。钩码挂的 格数就是力点 的位置。
杠杆尺平衡表
左边情况 右边情况
重点到支点的 钩码 力点到支点的 钩码 距离(格) (个) 距离(格) (个)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1、在使用杠杆尺之前,要调 试一试,分别改变挂在 整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平衡。 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 2 、小组内要分工明确,互相 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 配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态会有什么改变?看看从 中能找到什么规律。
结论
改变任意一点位置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力点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距离
支点到力点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距离
支点到力点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距离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呢?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 距离时,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呢?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 离时,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呢?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 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给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分类。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准备:学生:杠杆尺、钩码、测力计、记录纸;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师:相关课件、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生活切入导新课:师:(大屏幕,放映撬棍撬石头)。
你能帮助它们想个办法吗?(学生交流合适的方法。
)师:一根棍子,当像这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就叫杠杆。
(揭示课题,板书:杠杆)二、师生互动学新课:1.认识杠杆师:要研究杠杆。
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
(出示杠杆撬棍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那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那点叫做重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word教案 (3)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9.杠杆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几点做法。
1.科学探究,兴趣必先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充满好奇、充满疑问,总想弄个究竟。
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特征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情境,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这节课,选择班内力量悬殊的两位学生来完成这项比赛,令人大跌眼镜的比赛结果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科学探究,方法需指导。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所进行的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学习、应用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的各种活动。
学生正是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了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但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学家那样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开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实事求是地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与评价,一是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二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给学生以激励;三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与适切度、价值性;四是进行问题筛选,为下一步科学探究作好定项。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杠杆的研究》教案和教学反思
翼教版五年级科学第—单元(杠杆的研究)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介绍杠杆及他的作用。
力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掌握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三种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对杠杆并不熟悉,需教师予以细致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1. 导入新课想方法取出掉进讲台下面的笔引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观察、了解杠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
3板书杠杆各个局部的名称牢记各个局部的名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局部的特点
4出示 P4图片压水井、跷跷板画出三个点并反应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杠杆
5、介绍杠杆尺,提出问题:在杠杆尺左边小组合作展开实验,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三种情况进
行比拟和分析
第四格挂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在右边观察、分析数据
什么位置挂几个砝码
板书设计〔〕杠杆
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并熟悉了杠杆及它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但操作能力比拟差,今后应在这方面对学生多强化指导,多给学生时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观评报告 青岛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评报告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得出科学的结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杠杆的探究中来。
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比较充足,能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在研究杠杆重要的三点中,教师为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文具盒让学生观察杠杆中三个关键的地方,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
在探究杠杆的作用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杠杆尺,通过杠杆尺的学习来探究杠杆的作用。
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共同的实验方案,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本次实验,在实验当中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杠杆是否省力与什么有关,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是本环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来体会到杠杆的作用。
在本课中,师生共同参与,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即亲身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又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师也从一个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协作者”,利用实物演示和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用实验的方法总结出杠杆的作用,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知道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第一个活动“认识杠杆”,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小组实验来共同寻找杠杆中三个重要的点。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导入中小明的做法,对杠杆的作用进行大胆地猜想。
在第二个活动“探究杠杆的作用”中,教师首先介绍了杠杆尺,同时老师把两个钩码挂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出,此时杠杆尺失去平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案 (3)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9.杠杆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几点做法。
1.科学探究,兴趣必先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充满好奇、充满疑问,总想弄个究竟。
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特征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情境,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这节课,选择班内力量悬殊的两位学生来完成这项比赛,令人大跌眼镜的比赛结果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科学探究,方法需指导。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所进行的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学习、应用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的各种活动。
学生正是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了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但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学家那样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作为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开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实事求是地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与评价,一是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二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给学生以激励;三是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与适切度、价值性;四是进行问题筛选,为下一步科学探究作好定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杆》教学观课报告
观察报告;小学科学《标杆》教学:通过对两堂小学科学课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
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观察策略;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
三、观察结果;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
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一)第一次课堂观察——《杠杆》
1、小组规模:科学老师把全班分组,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洪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洪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5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8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四、观察描述
第一堂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感受到“热胀冷缩”这一规律。
不仅如此,小组成员还能保持好各自的纪律,在实验之前能大胆地、有秩序地回答问题并作出大胆猜测。
最后小组之间能较好地进行互评环节,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起了巩固加强作用。
五、观察分析
洪师在第一堂课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导致课堂秩序凌乱,课堂纪律也难以保持。
而第二堂课洪老师注重了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从这两堂课以及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六、观察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也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有个别学生非但不参与合作,反倒要消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
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