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

合集下载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论沈从文的文学观绪论沈从文是一位推崇超政治文学观,坚持文学独立自由立场的文学家。

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一种籍书写小说而达到诗歌的抒情境界。

以“抽象的抒情”展现生命的美丽,表达对生命的体悟。

以期待“把生命引导到一个崇高的理想上去,激发生命离开动物的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等多种音部叠加的生命咏叹调,他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一、缠绵的乡土情结,无可比拟的湘西是沈从文的精神资源。

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它在沈从文创作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4年到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沈从文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拿起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通过在作品中对湘西作一种充满温情的描述来寻求慰籍,支持自己在都市中奋斗下去;1924年1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目前所知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

在这篇散文中和紧随其后发表的日记体小说《公寓中》里,反映的都是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极端陌生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又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抒发受到都市轻慢后产生的愤懑,求得感情上的平衡。

当都市生活中“全个社会都对于陌生客人表示拒绝”,而向前的希望远景又十分模糊,沈从文唯一可做的还是回忆过去,把那点属于自己的痛苦和寂寞镶嵌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景物中,一再温习尤其是儿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保留的新鲜快乐印象。

于是就有了《玫瑰和九妹》《炉边》《黎明》等描写家庭生活和童年朋友的作品。

此时沈从文尽管已经展露出善于捕捉湘西自然风韵和奇异人生的艺术才能,但他仅仅是把故乡的一些自然风情、生活琐事或个人的情感意绪敷衍成篇而已,还没有能力对湘西作更深的文化审视。

驱使他把目光投注到湘西的是初到都市的极端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湘西对于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原料。

沈从文《菜园》的原始主义探析

沈从文《菜园》的原始主义探析

沈 从 文《 菜 园》 的原 始 主 义 探 析
龚 艺 雯
(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云南 昆明 摘 6 5 0 5 0 0 )
要: 很 多评 论家将沈从文视为湘西 文化 的代 言人 , 然而沈从文的作品 不仅 充满那种 朴实无华的原 始生命
情怀 , 更是洋溢人性 光芒的土地上人生 悲剧 的有 力见证 。短篇 小说 《 菜 园》 完成 于 1 9 3 0年 , 是沈从文早期的作品 , 悲剧性的结局使人物 生命 意识的展 示瞬间升华 , 客观 冷静 地叙 事态度又是作者独具 匠心的运 用, 不管《 菜 园》 的主 题是政 治还是人性 , 文 中闪耀的原始性 的生命 意识 确实让人 回味无 穷, 美好 自然与现 实世界之 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
他想追求幽谧安宁的田园生活, 犹如他作品所塑造的一个
的时间轴, 玉家人从北京到小城、 从官宦到百姓、 从生到死、
个神话般的“ 湘西世界” , 但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世界和现 从喜到悲 , 平静的生活中不断经历不平静的动乱和劫难 , 辛 代文明的浪潮。《 菜园》 一篇 , 通过描写玉家人的生活轨迹 亥革命、 北伐、 白色恐怖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代名词。结局 展现他们由兴盛到消亡的故事。社会的动荡以及知识青年 的残酷催生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美好事物的憧憬 , 更 的 革命追求是造成个体生命逐渐丧失的悲剧所在, 这是作 有一种隐忍着的无声的政治呐喊。夏暮母子二人在菜园外 者时代的观照, 更是对人性回归原始的一种呼唤和渴求。
二天便陈尸校场, 罪名是“ 共产党” 。玉家菜园被地方绅士 的观照。生命意识的本质应脱离欲望的诉求, 符合人的原 吃喝玩乐玷污致尽, 玉太太寂寞地活了三年, 到儿子生 日 那 始情怀和 自 然本质。 天自 缢而死。 质朴是原始主义追求的中心, 在原始主义那里, 原始不

论沈从文小说世界中的原生态

论沈从文小说世界中的原生态

论沈从文小说世界中的原生态作者:罗有林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9期内容摘要:沈从文小说中构建起的湘西世界总是以本真和原初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乡土风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那里的人民展示给我们的是人性的美。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分析、探讨沈从文小说中对湘西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原生态描绘。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描绘,既表达了他对湘西水乳交融的情怀,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对美好人生的倾心与向往,又曲折的反映了他的写作理想和社会理想,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沈从文小说的另外一个视角。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原生态自然人文理想一.沈从文小说中的两个原生态方面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崛起于中国文坛。

他小说中描绘的多姿多彩、美丽生动的原生态的湘西世界,立即在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

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应该是指人们在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中,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条件与该环境互动后产生的一种文化形貌。

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和魅力,而且通常是不受外界或其他文化干扰的。

所谓的原生态文化应该是指某一个民族或族群迁入某一个地区后,在那里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文化。

它们代表的是那些还未受到现代文明急剧冲击而变迁的文化面貌。

而沈从文的家乡湖南省凤凰县,就正是具有这样一个特征的地方。

从它的地理位置来说,“湖(洞庭湖)右沿长江横亘着巫山山脉;湖西南方向,武陵山与雪峰山恰似两道屏障,切断了与洞庭湖泽地带及湘中的联系;越雪峰山,入贵州境,西南壁立着大娄山脉与云贵高原,这个被大山包围着的三角形地带,就是湘、鄂、川、黔四省相交的边境地区。

其中,属于湖南的部分,便是秦置黔中郡、汉置武陵郡的湘西”。

这个封闭的地方,便是湘西所处的地理位置。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所形成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落着雨,刮着风,各船上了篷,人在篷下听雨声风声,江波吼哮如癫子,船只纵相牵连互相依靠,也簸动不止,这一种情景是常有的”;“从洞边过,从溪边过,从茅屋边过,路上所见全是一种寂寞荒凉情形。

论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

论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

沅水河畔的人文风情 、 历史传统的熟识, 这一切使他 成为一 个地 道 的“ 族 ” 家 。他 身 上 具有 典 型 的 苗 作
苗族文 化心理— —重 义 轻利 、 爽 大 方 、 勇 善 武 、 豪 英 淡 泊名利 的人生 态度 和性格特征 。同时苗族文化 的 封 闭性 、 守性 也深 深地 影 响着 沈从 文 的为人 与为 保
始 初 民状态 。从 政治 体制 上讲 , 晚清末 年 , 西一 在 湘
带还是 土 司制 , 在原 始社 会状 态 。而且 , 处 由于 当时
一— 学是 楚 文 化 的 重 要 内容 和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 级意 识 形 态 ” 高 。沈从 文 的原 始 主 义倾 向 正 是 道
家 文化 中反 异化 、 反过 度文 明思想 对其 影 响的结果 。
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 比, 表现对前者 的批判与 否定 、 对后者 的追寻 与缅怀 的原 始 主义 倾 向。但 是 ,
沈从文 这一倾 向的成 因却与西方 现代派 作家大 相径
庭, 有着本 质不 同的文化 心理 、 文化 价值 观念和个 人
深刻 印迹 。而且 沈从 文 生活 在 苗族 文 化语 境之 中 , 他 的童年生 活 、 化 环境 , 文 以及 对湘 西 的地 理 环境 、
从 历 史上 看 , 苗族 居 住 的地方 多 为大 山密 林河
心理 情结 , 也决定 了沈 从文 与 西方 现 代派 作 家对 这
原始 主义表现 的不 同。
沈从文小说中原始主义倾向形成 的首
史传统 带来 的 自豪 感 。荣 格认 为 , 都 有 人
个 人无 意识 , “ 种 个 人 无 意识 有 赖 于 更 深 的一 但 这
老 子主 张“ 音希 声 , 象无 形 ” 他 师 法 “ 大 大 。 自 然 ” 强调 真 , , 并且 否定 礼 智 、 薄 仁义 ; 不 标 举 美 鄙 亦 和善 。但 在 他的著 作 中 , 是 对 真 善美 的关 系 作 过 还 阐释 :信 言 不美 , 言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者 不 善 。 “ 美 辩 知者 不博 , 者 不 知 。 ⑧而 庄 子 以 审美 的态 度 观 照 博 ”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作者:董晓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湘西世界,提供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原始主义,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它可以指人们追怀往古,也可以指对文明的怀疑,还可以指回归自然的文化心态和文学思潮。

方克强先生在《文学人类学批评》一书中认为:“广义而言,原始主义是指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反映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狭义而言,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批判现代为主要特征,它或者重新塑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表现原始主题”。

从这一理论来看,沈从文的许多小说正体现了这种原始主义的倾向。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它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一、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崇尚自然,向往古朴,怀念传统是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风格的基石。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讴歌湘西自然景物,追忆古朴民风以及张扬苗族文化传统上,这是作家原始心态的流露,是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文章一开始便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原始,如同世外桃源般美丽、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其后的情节就在此意境中舒缓地展开。

这是湘西人生活的“桃源世界”,也是沈从文理想中的天堂。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一种皈依自然,远离尘世的情怀。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董晓菲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湘西世界,提供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原始主义,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它可以指人们追怀往古,也可以指对文明的怀疑,还可以指回归自然的文化心态和文学思潮。

方克强先生在《文学人类学批评》一书中认为:“广义而言,原始主义是指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反映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狭义而言,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批判现代为主要特征,它或者重新塑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表现原始主题”。

从这一理论来看,沈从文的许多小说正体现了这种原始主义的倾向。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它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二是张扬野性的原始主义倾向,三是彰显神话色彩的原始主义倾向。

一、崇尚自然的原始主义倾向崇尚自然,向往古朴,怀念传统是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风格的基石。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讴歌湘西自然景物,追忆古朴民风以及张扬苗族文化传统上,这是作家原始心态的流露,是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文章一开始便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原始,如同世外桃源般美丽、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其后的情节就在此意境中舒缓地展开。

这是湘西人生活的“桃源世界”,也是沈从文理想中的天堂。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一种皈依自然,远离尘世的情怀。

沈从文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

沈从文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

沈从文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尽管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沈从文自觉汲取过自然主义的养分,但是从沈从文现有的文字中我们仍然可以嗅出某种自然主义气息。

谈及所受中外文学影响,沈从文并不讳言莫泊桑、郁达夫等中外作家对其创作的启蒙。

当然,更能够体现其自然主义倾向的,还是沈从文对于男女情欲的描绘。

在此,作者试图展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形态,一种率真自然、恣肆放纵的生活方式。

作者以不同的人物、故事、场景阐释情欲乃人作为动物“本能”的客观性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它指向生命的生长和激进,应得到足够的尊重。

《篁君日记》以繁复的笔致描摹了主人公情欲的鼓荡、压抑及最终的满足;《旅店》写遵节守贞的黑猫陡然而生难以遏制的情欲;《连长》写年轻的上尉遭遇美艳多情的寡妇,欲罢不能以至于放弃全部职责……应当说,沈从文笔下人物对于情欲的追逐并不局限于某些阶层、某些人群:养尊处优的阔太太,居无定所的穷水手,狡黠的店老板,懵懂的童养媳,俊美的少年郎,丑陋的店伙计,无一不把本能的满足视为人类自然、合理的需求。

年轻俏丽的三姨太不满于“瘫子”绅士的无能,委身于年貌相当的大少爷;柏子甘愿用一个月的卖命钱换取一夜之欢;高如成人、心却还糊糊涂涂的萧萧终于给花狗把心窍唱开,变成妇人;龙珠俊美、强壮、谦让,却为情所苦、悲怀抑郁,以至于拔刀立誓定要得到所爱之人;店伙计驼子抱怨着如今“很少情浓心净的女人了”,直到最后成为黑猫的夫君。

如果说,这些人物欲望的实现经历了一个“压抑――释放”的过程,那么,沈从文另外一些文本对于青年男女野合场景的描绘,更展示出原始欲望的恣肆放纵,演绎着生命的自然流淌,表现了一种不受羁绊的自然生理意义的“性满足”。

年轻汉子四狗与多情妹子以山林为幕、飞云作被,终于“变成一个人”;小寨主傩佑与心爱的女孩为了反抗悖逆人性的陈规,选择在另一世界中相拥相亲。

北溪村七个野人的本分之一,就是把女人的心揪住,“在太阳下当天做一点快乐爽心的事”;阿黑与五明在山野幽会,只需五明“把笛子一吹,一匹鹿就跑来了。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梁林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沈从文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将小说的写作笔法应用于散文创作之中,使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在他的散文中完美融合,形成了其散文鲜明的艺术风格———“散文小说化”。

这一特征表现于他的散文作品之中,便是立意表达的隐藏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虚构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小说化;《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中图分类号]I2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7 0029 03 [收稿日期]2020-02-22 沈从文的散文数量丰富,艺术个性鲜明,于平淡通俗的言语中将写景、抒情、叙事完美融合,堪称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典范之作。

而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他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而成的自传型散文《从文自传》和1934年返乡探母时以沿途见闻为题材写成的《湘行散记》。

这两部散文集均为沈从文先生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佳品,于美景良辰之中寄寓深情、融哲理沉思于人事之内,而这种写法,也成就了他散文创作鲜明的艺术风格,即“散文小说化”。

目前关于“散文小说化”的认识,主要是指散文创作中对于小说表现手法的借鉴,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等。

[1]这一特征具体见于沈从文的散文之中,便是立意表达的隐藏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虚构及想象手法的运用。

一、立意表达的隐藏性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许多散文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处进行“破题”,将文章所要表达的寓意点明,以此来确定其散文主题表达的清晰性。

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却有意回避这种“破题式”的主题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小说手段,将主题隐藏在人物、情节或是环境背后,通过故事的推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如对于《清乡所见》中军队无原则的杀戮行为,作者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加以指责说教,而是从自己当时的身份———一个小兵的角度出发,写清乡时战士们在受到地主以蒸肥腊肉款待时的喜悦、在竹林小路行军时遭遇到的突然袭击、糊里糊涂被诬陷杀头的乡下老实人,甚至还以极其平淡的闲笔写到镇上卖豆腐的男子将女尸掘出睡觉的“荒唐事”。

沈从文小说的二元世界

沈从文小说的二元世界

一、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心灵困惑沈从文从封闭的湘西世界里走出来,一下子成了“城里人”,这让他很不习惯,与都市复杂的面影相比,他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在他心灵深处,深深地印烙着湘西那淳朴的民风情调,在乡下曾是“四少爷”的他忘不了这种优越感,因而,沈从文宁愿自己还是个乡下人,他身处都市,却向来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上高度单纯的乡下人。

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①沈从文就是秉着这种乡下人的独立个性创造了一系列写乡下人的作品的。

他认为乡下人不一定像城里人一样聪明,但他认为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沈从文写农村人物的弱点是:一面写农村社团和习俗,更着重写农村内部生活的特色,把他们的外部特色变成几种典型:剽悍、坦率、好勇斗狠的“弟兄”,如《边城》里的天宝;漂亮、精明、富于想象的苗族歌唱人,如《边城》里的傩送;喜欢幻想的少女和老好人等等。

换句话说,沈从文笔下的农村人物都很像神话里角色的对立面一样,具有纯朴率真的比较单一的性格特点,这正是沈从文将自己身处都市的孤独无限理想化的结果。

沈从文特别强调他的乡下人物非常单纯天真的一面,如《边城》里的女主角翠翠,《三三》里的三三等,无一不是天真的化身。

正因如此,有些人物被写得近乎愚昧迟钝,看得出沈从文把农村人物写成这样的人,这样的观点,正是沈从文自己的看法,可以说他的乡下人世界显现出了沈从文自己的价值。

据沈从文的研究者们统计,沈从文共创作了49篇肯定农村和乡村民间艺术的作品,27篇否定城市生活的作品,20首诗和10篇其他的作品。

显而易见,关于城市和农村的作品,沈从文是抱有固执偏见的,同时更是他个人视角上观察社会的反映。

农村作品中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他自己的家庭的话,至少发生在家乡周围地区。

大多数城市小说则围绕着一个囊空如洗的青年主人公展开,他天资聪颖却不是大学生,而往往是作家或退役士兵;他孑然一身,棉对的是冷酷的北京城,他的社会橱窗是寄宿处的狭窄小房间,拥挤的街道,借以避寒的图书馆和比较富有的亲戚朋友的家。

神圣的“野性”——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探析

神圣的“野性”——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探析

2020年10月第41卷第10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Oct.,2020Vol.41No.10神圣的“野性"——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探析陈月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沈从文的笔下构建了一个充斥着色彩浓郁的“野性美”的湘西世界,其文学尝试展现出“复魅”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即对自然人性进行描绘与歌颂,由此提出改造现代人“阉寺性”的药方。

而在更深层次的艺术理想里,沈从文认识到原始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的同构关系,通过表现“狄奥尼索斯式”的“诗性智慧”,将原始生活升华到“美”的艺术境界,渴望以美和爱代替宗教,以此充分体现沈从文的美育思想。

关键词:沈从文;复魅;原始主义;诗性智慧;美学意义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20)10-0055-06沈从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特且鲜明的,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所特有的湘西生活背景使其在20世纪的文化大潮中向历史回眸,有人说他是“在一片刀枪、呐喊、牺牲中,突然奏响了柔美的音乐,无视时尚地大写其风景如画的故土湘西。

”⑴尽管沈从文外表温和儒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作为“平常地像水一般”的人(画家黄永玉语),他笔下构建出的湘西却充斥着色彩浓郁的“野性美”。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展现出“复魅”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使人性、兽性、神性三者既对立又统一地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勾勒中,艺术强力在原始自然里得到彰显,沈从文通过对自然人性进行描绘与歌颂,由此提出改造现代人“阉寺性”的药方。

然而,要做到全面窥览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主义,还需要充分认识原始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的同构关系,并挖掘作品中的原始文化如何上升至艺术美这一深层结构,从而引出沈从文文学理想的最终指向。

一、从“祛魅'走向“复魅'的湘西小说创作当面对先民的原始神秘主义文化时,“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价值话语判断。

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Shen Congwen's Novel of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n the Border of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l World Solution本科毕业论文I206.6 0701014136 刘宽文 学校代码分类号 学号 密级 10722 公开 题 目(中、英文)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解读 ——对《边城》中“理想世界”的分析解读 作者姓名 张 洁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文 学 提交论文日期 二〇一一年五月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成绩评定摘要沈从文是20世纪备受争议的一位作家。

有的人说他是“空虚的作家”,“没有思想的作家”,说他早期创作的乡土题材的作品的“那种轻松,那种优美,都是无聊而甚至应该排斥的”等等。

但也有人非常推崇他,对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非常认可。

而我对沈从文可以说是喜爱的,他的《边城》给我以很大的触动,他所塑造的那个世界,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很遥远,像洁白的羽毛在空中飘动,使你想用手抓住它,抓住那份美好。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我就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沈从文的创作动机,茶峒人的人性美和这里的自然环境、民俗美,还有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性这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谈一谈我自己对《边城》中塑造的那个“理想世界”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审美解读AbstractShen congwen is 20 century controversial a writer. Some people said he is "empty writer", "no thought writer", said his early writing local the theme of works "that relaxed, the graceful, are boring and even should exclude", etc. But some very commended him for his work, unique style was recognized. And I say is on shen congwen fond of, his town of phoenix gave me a lot of touches, he portrayed the world, away from us the life of modern seems faraway, like white feather in the air that you want to use, waving his hand clutching it, catch that good. Since always, academia on shen congwen town of phoenix research never stopp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rewarding. I wa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mainly through shen cong-wen's creation motivation, tea cave man's humanity and here's natural environment, folk beauty, and novel contains tragic and explain the several aspects to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my cong wen the "ideal world shaped some of the understanding.Keywords:Shen congwen; novel;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目录摘要 (I)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作,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关键词:价值取向审美选择人性民族重建摘要:沈从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他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寻求实现民族重建的理想途径,表现出超前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暴露了思想的局限性。

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一个独异现象。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描写都市和湘西农村各种复杂人生形式和情感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建构起一座特异的艺术大厦。

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

它们一起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

一、呼唤健康自然人性的复归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

由于列强的武装侵略和随之而来的文化输入,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质变。

现代文明带来了都市的畸形繁荣,同时造成人们懒惰、精神萎靡、狡诈阴险,表现出病态的人生。

在农村,古老的一切也正面临着挑战和破坏,甚至偏远的湘西“农村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沈从文直接经历了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目睹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一切,他认为:文明途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既驱动了历史的车轮,也吞噬着人性的光辉。

因此,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沈从文从传统的乡村道德视角观照现实,抨击文明侵蚀带来的人性的堕落,希望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关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鲁彦的《桥上》《野火》,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描写了现代文明对中国乡村小农经济的无情倾轧,揭示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逐渐加深的历史悲剧。

但他们都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抗议现代文明对人民的掠夺,描绘乡村破产的悲惨图景。

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的表现手法与人性理想

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的表现手法与人性理想

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的表现手法与人性理想武蓓蓓【摘要】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原始主义色彩突出表现在戏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与景物描写两个方面。

小说戏剧冲突的解决率性而为、简单干脆,少道德考量与理智权衡,体现出依赖本能、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特点,给小说染上了浓重的原始色彩。

其景物描写最常用的手法是起兴,这是一种感兴直觉,是一种贴近原始思维的表现手法。

起兴的大量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湘西图景的原始风姿。

湘西小说中的原始主义是一种亚文化原始主义。

作家试图在湘西文化中发掘出生机勃勃的原始性,从而为旧中国国民的“阉寺性”注入血性和力量。

湘西小说中的原始主义,实则是作家的人性理想。

湘西,实则是作家的人性乌托邦。

%The primitivism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about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is prominent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which are the solutions to drama conflicts and the techniques of scenery descriptions.Drama con-flicts are solved spontaneously,simply and straightforwardly,depending on irrational factors such as instinct andin-tuition rather than morals and reasons.As a result,theses novels are heavily styled in a primary way.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chnique of scenery descriptions in these novels is Xing.Xing is a technique close to primary mind, expressing sensation and intuition directly.Numerous usesof Xing vividly describe the primary landscape of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The primitivism of these novels is a kind of sub-cultural primitivism.SHEN Cong-wen attempts to excavate a primary culture full of energy from the culture of west of Hunan province,which can bring courage and power to the old China.The primitivism of these novelsactually is the author′s ideal of humanity,and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is the author′s Utopia of humanity.【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原始主义;非理性;兴【作者】武蓓蓓【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艾布拉姆斯称,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以及许多作家,都有原始主义情怀,都渴望逃离现代文明带来的复杂、狂热与焦虑,逃进单纯、自然的生活。

沈从文小说散文化倾向研究

沈从文小说散文化倾向研究
便 洒 散着满 天华 雨 ” 。【 2 ]
( 三) 人物 诗意化
( 一) 中心 事件 、 中心 人物 不突 出
沈从 文 小说 散 文化 最 突 出 的特征 在 于 “ 散” , 即情 节 结 构 不强 调 “ 中心 事件 ” , 不注重体现“ 中心 人 物 ” 。
为 营造诗 化 意境 , 沈 从 文把 人物 作 为 自己 的审美 思想的“ 载体 ” , 寄寓 自己的理 想 。他 笔 下 的少 女 的形
送 只单 独见 几次 面 , 见 面情 节 、 场 景没 有铺 开 叙 写 , 这
单 无 忧无 虑 , 她 们 都是 在 自然 山水 和 淳 朴 习俗 的 长养
下长大成人 , 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 《 边城》 中翠翠, 父
母 早 亡 ,跟着 外 祖父 , “ 在 风 日里 长 养着 ” , “ 如 山 头黄 麂一样 , 从 不想 到 残忍 事情 , 从 不发 愁 , 从 不 动气 ”翻; 《 萧萧 》 里 的 萧萧 , 无 父无 母 , 寄 养 在 伯父 家 , “ 出嫁 只 是 从这 家转 到那 家 。” 《 长 河》 的天天 , 尽 管生 活在 富裕 殷 实 人家 , 但 她从 不欺 负 别人 , 在 纯 朴 民风 熏 陶下 , 拥 有 活 泼 的天性 、 善 良的心 地 。沈从 文 刻 画 的青 年男 子
充 满诗情 画意 。
坡 上调 情 , 《 旅店》 中寡 妇 和 “ 大鼻 子客 人 ” 的野合 , 《 阿
黑小史》 中 的阿 黑 和 五 明 的情 爱 等 等 , 超 越 一 切 伦 理 道 德 拘束 , 体现出“ 湘西世界” 原始情欲的“ 野性美” 。 男 女 间追 求 情 投 意 合 , 一 定 要走 “ 车路 ” ( 男 方 对 女 方 唱 歌求 爱 ) , 绝不 走 “ 马路 ” ( 请媒 人 到 女方 家 中说 媒 ) ; 为 了 自由爱 情 , 宁可 牺 牲 生 命 , 媚金和豹子 、 《 月 下 小

沈从文创作心理探源

沈从文创作心理探源

第29卷第3期2013年6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ol.29,No.3June.,2013沈从文创作心理探源麻凤杰(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成功抒写,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心理因素: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复杂置换、隐秘都市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超然的童年经验与混沌的童心视角。

重新梳理、探源,挖掘这三个因素与文本创作直接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沈从文社会理想实现的同时其批判性眼光和独特创作个性也随之消弭。

关键词:城里人;乡下人;绅士理想;超然童年;创作心理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3)03-0054-05收稿日期:2012-08-09作者简介:麻凤杰(1985-),女,河南平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乡下人”一词,一直以来是多数评论家对沈从文(1902-1988)以这一身份所创造的独特文学样态的褒奖,也是沈从文对外宣称的自己文学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定位。

众所周知,沈从文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乡下人:他的出身是城里人,最终的社会身份是一个卓有成就的都市知识分子。

正是这样的身份和欣赏者的角度,使沈从文的人性之湘西得以成功建构。

而这一文学世界的成功抒写,与沈从文的童年生活密不可分。

有论者说,在现、当代文学乡土文学作家的范畴里,“鲜有作家像沈从文一样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写出如此美妙的童年时光。

”[1]的确,与鲁迅、萧红等笔下多为苦大仇深的童年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相比,沈从文笔下的童年丰富奇特,乡村风景优美,乡风忠厚淳朴。

这“超然的姿态”不仅使沈从文写出与众不同的童年,还让原本充斥着暴动流血、杀人放火、兵匪之灾的湘西成为自然人性的栖息地。

这一巨大反差,得益于沈从文纯粹的童心视角,让湘西呈现出近乎原始状态的美,让人为之神往。

因此,城、乡身份的互相置换心理、隐秘都市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梦幻而纯粹的童年和童心视角是沈从文“人性希腊小庙”成功建构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心理因素。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5T07:29:21.774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6期作者:王庆连[导读]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王庆连淄博职业学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还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思想上还不成熟,其大多数作品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无疑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艺术上还很粗糙,显示出较为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早期作品本身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风采使其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这成为沈从文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点,至此,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沈从文在乘客记录本上写到:“沈从文,年20岁,学生,湖南省凤凰县人。

”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来北京的原因之一是求学,他以为北京上学机会多,憧憬着自己在北京能接受高等教育,进而有工作养家糊口。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只是小学毕业,却想考上北大,想进北大念书学习,这个愿望在当时当然无法实现;随后,他又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因自己什么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而一分不得,再次失败…独处异乡,举目无亲,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孤独始终吞噬着他,压迫着他,使他必须找到一种可以缓解这种生命危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文学创作。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无法实现,就会使人内心产生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缺失而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动,深刻地影响到生命个体对于外在事物的感知方式,使生命个体往往通过幻想的方式取得对现实缺失的弥补,因而可以激发生命个体的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实现生命平衡。

”[1]缺失性体验成为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沈从文早期创作的题材选择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摘要:以原始来批判现代文明是沈从文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共有的原始主义倾向。

但其成因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是在苗族文化心理、道家文化价值观念、个人文化自卑情结共同作用下作出的文化选择。

这也决定了沈从文小说对原始主义倾向的表现从内容到形式将拥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成因;特征原始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原始主义以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批判现代文明带来的弊端为其主要特征。

原始主义文学的基本母题是原始、自然与文明的差异和冲突,而其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色是对古老神话、传统、宗教、仪式,对原始的生存状态、心态、情操、信仰以及现代人的困惑、文明的压抑、理性的束缚、人性的扭曲的关注与表现。

不谙西文的沈从文,其大量小说却与西方的原始主义文学思潮不谋而合,他的小说以人性为尺度,具有一种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的原始主义倾向。

但是,沈从文这一倾向的成因却与西方现代派作家大相径庭,有着本质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观念和个人心理情结,这也决定了沈从文与西方现代派作家对原始主义表现的不同。

一沈从文小说中原始主义倾向形成的首要原因是他的苗族文化心理和湘楚文化历史传统带来的自豪感。

荣格认为,人都有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

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①沈从文具有苗族血统——他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

因苗族、土家族、瑶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相邻,甚至混居,他们又享有许多共同特征,所以在历史的记述中常常把几个民族统称为苗,最多会把土家、瑶民看成苗族中的几个亚类。

沈从文的文化心理无疑留下了苗族集体无意识精神的深刻印迹。

而且沈从文生活在苗族文化语境之中,他的童年生活、文化环境,以及对湘西的地理环境、沅水河畔的人文风情、历史传统的熟识,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地道的“苗族”作家。

他身上具有典型的苗族文化心理——重义轻利、豪爽大方、英勇善武、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性格特征。

同时苗族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也深深地影响着沈从文的为人与为文,制约着他的文化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苗族居住的地方多为大山密林河泽,交通不发达,信息不流通,这就影响了苗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苗文化的封闭性。

作为多山地区,湘西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十分落后。

当中国步入20世纪之时,这里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原始初民状态。

从政治体制上讲,在晚清末年,湘西一带还是土司制,处在原始社会状态。

而且,由于当时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压制,还导致了苗族的强烈反抗——雍乾、乾嘉、咸同三次苗民大起义。

虽然苗族人的反抗最终被镇压了,但他们对于中央政权、统治者,甚至对“汉人”产生了一种憎恨。

由于长期在高山峡谷中生活,他们只好不断重复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又导致了苗族文化的保守性。

沈从文出身于湘西军人世家。

14岁就当兵从戎,在地方军队中当文书,开始闯荡的生涯。

早年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在作家心理上留下了深深印迹,使之形成了一种较为保守的“山地意识”。

苗族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使沈从文走出湘西,面对西方文化、都市文明时本能地表现出一种拒斥态度。

这种文化封闭、保守心理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描绘的拉丁美洲人面对外来异质文化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十分相似。

苗族民俗文化可以看作是湘楚文化中的民间层面。

刘洪涛认为,湖南乡土文学至少受到来自湘楚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和推动:先楚文化;以少数民族习俗、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近现代湖湘文化。

②仅就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成因而言,除规定了沈从文保守、封闭的文化心理特征之外,还有湘楚文化的历史传统带给沈从文的自豪感等。

先楚文化的的辉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先楚文化最辉煌的杰作之一)、沅水的灵秀和绮丽、湘军的中兴、湘西人的尚武精神、晚清以降湘籍名人的层出不穷…… 都让沈从文体验到“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自豪感。

所以尽管湘楚文化是一种边缘化的文化形态,但沈从文将之视为自己所归属的本位文化,并作为评判尺度来审视都市现代文化。

沈从文说:“我是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用不着你们为名叫‘社会’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

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

”③由此可以看出湘楚文化对沈从文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文化取向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贯穿其整个人生和创作过程。

二老庄道家文化对沈从文的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也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老庄诗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有代表性的“高级意识形态”。

沈从文的原始主义倾向正是道家文化中反异化、反过度文明思想对其影响的结果。

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④他师法“自然”,强调真,并且否定礼智、鄙薄仁义;亦不标举美和善。

但在他的著作中,还是对真善美的关系作过阐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⑤而庄子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和现实,以“道论”作为论证其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哲学基础,自然也就将美视为高于真和善的终极目标。

美高于真和善,美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美以真和善为内涵,真和善又统一于美,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沈从文兼采老子的唯真与庄子的唯美。

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正在于其对湘西世界美的审视与展演,美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沈从文美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只有老庄道家对人生现世的爱是最为深沉博大的,只有老庄道家公开主张通过“返回”的方式重返“赤子”的童心状态。

而沈从文强调“童心”的重要性。

他说:“所有故事都从同一土壤中培养成长,这土壤别名‘童心’。

一个民族缺少童心时,即无宗教信仰,无文学艺术,无科学思想,无燃烧情感证实真理的勇气和诚心。

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意义即全部失去其意义,历史文化即转入停顿,死灭,回复中古时代的黑暗和愚蠢,进而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蒙昧和残暴,使人类倒退回复吃人肉的状态中去。

”⑥这里所谓的“童心”既不是先设的,也不是后天的,它是尚没有受到外物污染、没有人为痕迹的“自然”。

以此为镜鉴来反映现实,他发现现实社会所共同缺少的,是一种广博伟大悲悯真诚的爱和用童心重观童心。

而当前个人过多的,却是企图用抽象重铸抽象,那种无结果的冒险。

社会过多的,却是企图由事实继续事实,那种无情感的世故。

这表明他艺术创作的方式是以“童心重观童心”,而其根源则在于“广博伟大悲悯真诚的爱”。

“赤子”“童心”是沈从文与道家沟通的桥梁。

沈从文美的核心标准是“自然”二字。

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是以人性作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来表现他的原始主义价值取向的。

他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⑦沈从文的理想则是道家式的自然人性观。

老庄自然人性观的核心就是“人天不相胜”,人既不是征服的主体,也不是受宰的奴隶。

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美丽、恬淡、和谐的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神秘互渗的人与动物,古风犹存的地方风俗与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老庄道家文化对沈从文生命意识、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三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文化价值取向,还源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节。

湘西在20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苗族文化在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汉族文化面前势必也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

苗族人所遭受的歧视直到民国也没有太大的改观。

沈从文的祖母因是苗族人,在生下沈从文的父亲之后,因为怕暴露其苗族身份从而影响后代前程而被迫远嫁他乡,还在乡下埋一假坟,谎称已死。

因此,对于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来说,苗族长期被歧视的屈辱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自卑,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他的身上,并形成了他自卑的文化心理和忧郁的文化气质。

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从文自己在这方面的性格。

”⑧其实,沈从文的全部小说都透露出湘西少数民族内心深处积淀的“那一股沉忧隐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少数民族文化身份所带来的忧郁与自卑心理的自然流露。

这种自卑心理在沈从文进入城里人的世界时则进一步地被强化了。

具体地表现为生存的自卑、地位的自卑和教育的自卑等问题,总的来说,则是一种文化——性格自卑。

1923年,沈从文怀着一种逃离的心情离开湘西,来到京城,这一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取舍。

这表明他要放弃边远少数民族的乡村文化而皈依于都市文化,但是都市却无情地拒斥了他。

他凭着一张高小文凭应考北京大学旁听生,结果失败;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得了个零分;他想卖文为生,但却屡投不中,还遭到《晨报副刊》一位编辑的当众羞辱。

欲求职却无门,只好住在一间“窄而霉”的小屋里,挨饿受冻。

经济的困窘又使他经常成为同乡朋友处开饭时的不速之客,有时甚至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青春的苦闷更使他倍感压抑;在湘西,在队伍里,沈从文觉得自己很有文化,可是在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到处都充满了文化意味。

所以沈从文感到自己在知识上也是一贫如洗。

这种都市生活的边缘感和失落感,使这个来自偏处一隅蛮荒之地的“乡下人”,精神难免失衡,于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意识在沈从文面对都市人、都市生活、都市文化时一下子被诱发出来了,而且由于都市生活的种种挫折磨难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文化自卑情结。

A·阿德勒说:“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益。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⑨沈从文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开始的。

沈从文用一种“城里的乡下人”的目光看待都市与乡村、文明与朴野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两极世界中建构自己作品的世界,并在其中找寻一种文化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

在沈从文的以《边城》《神巫之爱》《龙朱》《雨后》等为代表的湘西题材的作品中,湘西虽然是一个充满蛮荒色彩的化外之地,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热情善良,真挚朴实,勇敢无私,富有侠气,他们以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力量追求一种地老天荒的爱情,表现出一种自然的“人性”和自在的生存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