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丰富实验情境,助力物理知识建构——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展开,介绍它们的定义、原理、相关实验和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理解物体在不同重力场中的状态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现象,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介绍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与原理,展示相关实验现象。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3.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展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的应用领域,让他们举例说明,并解释相关问题。
6.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超重与失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学依据和知识点。
2.实验器材:准备超重与失重相关实验所需的器材。
3.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与展示。
4.班级环境: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安全。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情景和多媒体演示情景对高一物理学习效率的影响对比——以《超重和失重》学习效果为例
— —
平均 标 准 班级 有效卷 得分率 标准差 误 差 z 值
差异水平
P值 显 著 性
基 础 题 组 班 5 7 .3 736 1 3 分 0 56 .0 . 3 0 1 05 > 00 不 显 著 .9 .5 演 示 班 5 7 .6 576 08 3 l 48 .3 0 基 础 题 组 班 5 8 .3 59 1 08 4 分 0 67 .7 . 4
超 重 与 组 班 5 7 .3 736 10 分 0 46 . .3 0 非 常 失 重 演 示 班 28 ≤00 .8 .1 5 7 . 57 6 08 1 08 6 . l 3 显著 表 2 不 同 性别 总得 分统 计结 果 班 级 性 别 有 效 平 均 标 准 差 准 z值 标 卺 分 组 男 超 莺 班 女 与 失 重 演 示 男 班 女 分 误差 差 异 水 平 P 显 著 性 值
、
景 的学 习效率差 别不 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差异 水平的来 源 , 接着对不 同难度题型 的得分情况进行 了统计 。 2 基础题得分情况分析 、 题 目1如 图 l 所示 , 质量为 M的粗糙斜 面上有一质量为 I的物体匀 T I 减 速 下滑 , 地 面受 到 的 正压 力 N 则 ( m)( “ 、<” = ) M+ g填 >” “ 或“ ” 。
实验 情景 和 多 媒 傩 演 示 情 景 对高一物理学 习效率趵| r 财比  ̄j f t
以《 重和 失重》 习效果为例 超 学
广 州市 南沙麒 麟 中学 林 瑞金
[ 摘 要] 高考应试和 实验课 开齐开足 的压力下 , 多高中采取 了用多媒体 演示替代物理 实验的折 中办法。本 文以高中物理 必修 1 在 许 《 超重 和失重》 节为例 , 这 设计 了测试 , 然后 用统计 学的方法 , 把物理 情景教学和 多媒体 演示教 学情 况下高一学生物理学 习的 效率进 行 了比较 , 出两种教 学情景 下学习效率差异显 著, 别是 复杂的题 目和物理情号 , 得 特 两种教 学模式下学 习效率的差别越 大。 5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一、引言本教案将介绍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重力状态,包括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际示例演示,学生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超重现象2.1 超重的定义超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增加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太空中,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大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超重现象。
2.2 超重的原因超重现象的产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更高引力的天体或其他条件下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增加,从而产生超重现象。
2.3 超重的实际应用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他们会经历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超重现象。
此外,超重现象还可以用于模拟地球引力,如在太空中进行物理实验。
三、失重现象3.1 失重的定义失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减少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因为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小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失重现象。
3.2 失重的原因失重现象的产生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较低引力的天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减少物体受引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减少,从而产生失重现象。
3.3 失重的实际应用失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进入轨道时,宇航员会经历到失重现象。
此外,失重现象还可以在实验室中用于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生物行为。
四、超重和失重的对比超重和失重都是物体在不同引力环境下所产生的现象,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4.1 引力方向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同,但引力大小增加。
而在失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引力大小减少。
4.2 物体状态超重情况下,物体仍然保持与地球一起下落,只是速度更快。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摘要:《超重与失重》这节课在高中物理中是典型的一节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但却并不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特别是关于完全失重的知识。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新知识,达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失重与超重实验学生生活随着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超重与失重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在已经演化为生活语言。
为此,《超重与失重》作为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课程在高中物理课程必修一中作为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出现就分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本节内容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也为以后学习圆周运动一章中,对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
物理规律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计算等得出的,其正确性也有赖于实践的检验。
教材上写的、教师讲的,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而只有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超重与失重》这节课,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反映其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探究其规律。
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在学生领会和掌握“超重和失重”这一物理现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在了对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对实验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得出正确的规律。
为此创设情景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一、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等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讨论初步得出失重与超重的概念。
二、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产生失重与超重的原因,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在市级组织的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观摩“超重和失重”这一节课,聆听了多位优秀教师的课,领略他们独有的教学特色、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对自己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看法。
一、精彩导入,紧扣课题,激情引趣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如果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内容时,没有任何的导入环节就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陌生,也不易较快进入课题学习的状态中,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情绪,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能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意义,或进入问题的情境等,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为实施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超重和失重”这节课常见的课堂导入的方式有:通过提问学生坐电梯时是否有感受到时而重、时而轻的感觉,从而引出本节课“超重和失重”课题,或者通过播放电梯在上升下降过程中的台秤示数变化引出课题。
这些导入方式不佳,原因一:坐电梯时的感受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教师说的时而轻、时而重感觉不易被学生体会到,学生没有当场体验较难从生活重调取这些感受;原因二:通过播放电梯的视频没有真实感,并且这个电梯里有台秤又有弹簧测力计,干扰因素太多。
这样的导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勾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趣味小实验是物理课堂有效的导入之一,选取选材简易的,小而精的,直观性好的实验导入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本节课可以用以下精彩的小实验进行导入。
实验1:用纸带将重锤缓慢地提起,提问如何能将纸带弄断?老师演示快速提起,纸带断裂;实验2:将两块没有吸在一起的蹄形磁铁平放在玻璃面上,提问如何能让他们吸在一起那。
老师演示拿着玻璃迅速下降过程,听到啪的声音,两块磁铁吸在一起。
高中物理高阶思维教学——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
教学·现场高中物理高阶思维教学———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文|杨俊义高阶思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形成的关键素养,也是学生适应外界环境,通过已知概念进行创新推演达到认知平衡,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作为解释事物内在规律与性质的学科,从现实世界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借助物理概念,将复杂的现象模型化,最终通过数理演算得出结论。
在物理现象的解决中,通过教师的课堂引领、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综合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而形成创新性认知,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2个实验引出重力的两种测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本质及规律,进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及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通过2个实验带领学生理解重力的测量过程。
2.带领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推导、具体应用。
3.理解平衡、失重、超重之间的关系。
4.运用受力分析法解释本节课的各个运动状态。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某学生站在体重计上向下深蹲的过程中,体重秤上的示数先变小再变大后又变小,该生静止后,体重秤上的数值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
教师:同学们知道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与老师一起学习“超重和失重”的内容。
图1学生下蹲过程中示数的变化(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测量在地球表面的周围,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重力的作用。
通常来说测量重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方法,即实验1:步骤1:测量重物处于自由落体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g。
步骤2:通过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图2所示,根据“G=mg”得出物体的质量。
步骤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最后答案。
图2测量物品质量第二种方法,即实验2:我们借助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首先把待测物体悬挂在测力计上,使之静止,在此情况88案例采撷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支持力的大小或者对物体的拉力相等,进而通过测力计的示数呈现出重力的大小。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超重、失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让一位同学在体重计上静止、突然下蹲、突然站起,请另一位同学观察指针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确:超重不是重力增加,失重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并不是重力完全消失。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在分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
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应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解题,必要时要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节后的“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实验材料易得,容易进行,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这对理解和确信失重现象是很有帮助的。
“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应组织学生阅读,还可倡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观看科技影视片,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太空试验想象”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分析]本课时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主要的思维障碍与困惑:1.有了重力的概念,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演示、运用最普通最简单的物品和仪器(如学生的词典、学生自制的弹簧秤等)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和仪器(如摄像机、力的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来说明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引起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原因。
超重和失重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教学设计【课题】超重和失重【课标要求】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活动建议: 1. 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2. 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能够对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超重与失重的F-t图象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的升空录像片断,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合理安排应用例题的难度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和讲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学生分组:学生自制弹簧秤、钩码、词典、海绵等。
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录像片,有关杨利伟升空的录像片,矿泉水瓶,铁架台,力传感器课件(教材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1.概念理解情景引入:课前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开场白:同学们也看过神舟五号升空的实况,都听说过超重和失重这两个名词。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文|马小峰【教学背景】以超重和失重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引力和支持力之间的关系,同时锻炼其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目标】学生将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概念,具体包括对物体在不同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原因的理解,以及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通过教学,学生将巩固对质量、引力和支持力的关系的基础,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操作包括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绘制关系图,从而加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独特兴趣。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共同努力中体验学科合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理论知识:①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②质量、重力和支持力之间的关系。
③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实验内容: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物体的质量。
②在不同引力场中测定物体的质量,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③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教师可通过展示太空探测器在不同引力场中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好奇心。
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派出1个代表,轮番在事先准备好的体重计上向下蹲,提问:在下蹲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体重计测量的“体重”一直发生变化,难道真的是我们的重量在变化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超重和失重”。
践行“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以高一《超重与失重》公开课为例
过程 中时, 体重秤指针在不断晃动 , 读数不稳定 , 这说明
体 重秤 对 人 的支持 力 并不 一定 和人 的重力 相 等 ,进而 提 出问题 :体 重 秤 的读数 和 人 的重力 之 间到 底有 什 么样 的
第 l 3 卷 总第 7 3 期
中 学 理 科 园 地
课 题研究
践行 “ 知行 合 一 " 的 课 堂教 学术
以高一《 超 重与失重》 公开课 为例
福 州第一 中学 吕声康
摘
要: 高 一学生 刚接触 高 中物理 , 对课 本介 绍知识 怀有浓
力” ? 什么 是 “ 过 载” ? 接 着从生 活 中常见 的称体 重 出发 , 邀
关系 呢?
关键词 : 高 中物理 ; 课堂教 学; 超重和失重; 物理实验
引 言
为 具 体 探 讨 体 重 秤 读 数 和 人 重 力 间关 系 , 因称 体 重 的实 验 精 度 不足 , 从 体 重秤 中很 难观 察 出体 重秤 读 数 的具 体 变 化情 况 , 于是 引 出用 更 精 确 的 仪 器 来 测 圈1 量: 用 力 传感 器 代 替体 重秤 , 用 一 钩码 代 表 该 同学 , 用 力 传 感 器拉 着 钩码 下 降即相 当 于人 下 蹲 的过程 ,由此 可得 到如 图 1 所示 力传感 器 上拉力 的变化情 况 。 通 过对该 图象 的分 析 ,引 出超 重和 失重 的概 念 ,并 归 纳 出何 时支 持力 ( 或拉 力 ) 大 于 重 力—— 超 重 现 象 , 何 时支 持 力 ( 或拉 力 ) 小于 重力 —— 失 重现 象 。在此 前 提下 , 探讨 超 重 、 失 重现 象 的应用 , 解释“ 零重 力 ” 、 “ 过载” 问题 。 2 . 2 现 象解释 及超 失重在 实际 中的应 用举例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新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
教学设计参考第50卷第1期2021年1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新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仝艳丽(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01)文章编号:1002-218X (2021)01-0034-02 中图分类号:G 632.4 文献标识码:A摘要:以“超重和失重”为例,分析了多维度设置教学目标,采用课堂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借助科学的探究方法,抓住学生的思维发展.生成动态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段式模块教学;起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 课程,教育部从学科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独特贡 献和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两方面提出物理学科 核心素养。
笔者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运用 课堂分段式模块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即为新教 学设计。
一、 解读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超重和失重”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 移和应用部分,是本章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学生已 经能够根据二力平衡求出物体重力,学过牛顿第二、 第三定律,但是理性思维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要理 解超重与失重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其次,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错误或片面的,建立 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基于此,从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置以 下教学目标:(1)经历对超重失重现象和条件的探究 过程,真实记录实验现象,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 结;(2)能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现 象产生的原因;(3)能正确认识并区分生活中的超重 失重现象.能解释完全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4) 了 解我国的航天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二、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科学思维的认知起点,创设情境问题引人,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抓住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动态课堂生成;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度,采用 课堂分段式模块教学。
创设演示实验教学情境 促进科学思维的有效进阶——以“超重与失重”教学为例
创设演示实验教学情境促进科学思维的有效进阶———以“超重与失重”教学为例永安市第一中学江翔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学习进阶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特点,设置进阶的层次和目标,以寻找最佳的进阶路径。
本文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演示实验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创造性的进阶,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科学思维;有效进阶引言高中物理(新鲁科版必修1)中“超重与失重”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延伸及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
笔者通过对演示实验情境进行层级设计,从引入概念、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物理观念、构建模型、变式归纳、学以致用、迁移提升等环节制定学习进阶的节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构建超重和失重的运动模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运用直观形象实验设疑激趣,激活学生认知思维冲突情境1:如图1,用细线挂上一个很重的大钩码,然后迅速向上提,发现细线断了。
情境2:细线换成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形变长度。
进阶节点1:拉力和重力相等吗?情境1中学生原有的认知是拉力等于重力,但通过细线断掉这个直观形象实验,使学生心理产生一定震憾,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上闪现出来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思维,细绳为什么会断?拉力发生了变化吗?认知思维的障碍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情境2中学生观察到橡皮筋长度发生变化,可以直观知道钩码所受的拉力变化了,情境2比情境1更直观形象、更递进地解释了疑惑,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有效地进阶。
2亲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形成物理观念和建构物理模型情境3:一位学生迅速起身到停下,起身过程中人的受力分析如图2,另一位学生迅速下蹲到停下,下蹲过程中人的受力分析如图3,分别观察两个过程中体重计上示数N 1(N )变化。
如表1所示。
进阶节点2:超重与失重现象中物体本身的重力不变。
进阶节点3:超重与失重与物体运动方向无关[1]。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与失重》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知道了“what”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我
又启发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的运动情况,从而寻找事物
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从
而获取新知识。 3、why(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由结果
反推原因,由结论导出条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 演绎推理,从而提高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能力。
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 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了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 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解释课前所列举的一些物理现象。 学生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超重和失重有 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视频演示电梯、太空中的超、失重 现象,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崇高情感。
最后,我又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适时地 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通过 思考、交流,更深刻地领会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超重与失重》
称
1、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
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
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
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
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 教材分析
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1、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
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发现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策略选
2、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并作定量 择与设计
分析,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
高中物理展示课-《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展示课:《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案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
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
作者: 邱文婷[1];张军朋[1]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实验教学与仪器
页码: 11-1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实验;物理;核心素养;超重和失重;生活实例;教学设计
摘要:"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一节重要的概念课.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而且是让学生基于观察和实验逐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生活应用,并从中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结合生活实例和科学技术,应设计系列教学实验资源和教学流程,创新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超重和失重"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以凸显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这堂课是在讲完牛顿三个定律后的应用课。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的上天,学生会更关心超重、失重现象;再加上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
因此学了牛顿定律后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另外,在教材安排上这一节也是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那节的进一步巩固。
所以这节课既是对牛顿定律的复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纽带。
【学生分析】:学前,学生对于牛顿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但是对于怎样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脑子里存在“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观点已根深地固,有的对超重理解停在字面上,认为超重就是物体变重了。
学习中,学生对于教材中只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感到无味,由于没亲身体验而感到陌生。
总感到看看似乎懂,实际上学生对“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
”这一超重、失重的本质不理解。
甚至会使有的学生认为“当物体向上运动时超重,当物体向下运动时失重”的假象。
容易造成学生学得是懂非懂!另外,学生在用牛顿定律解释超、失重(尤其失重)原因时,不注重列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造成列式错误。
也增加了对失重本质的理解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理解其本质。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具体模型”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通过“神五”的例子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即“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它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成如下 三个实验 :
实验 2 ( “ 纸 带提 重 锤 ” , 定性) 如图2
所示 , 把一根 剪裁过 的窄纸 带穿过一 个 3 0 0 g 左右的重锤 上的套环 并从 中间折 叠 。先 用手
缓 慢 匀速 地上提 纸 带, 再 用手 突 然加 速 上提
动定律后应该 掌握 的思路与 方法 。这位
同学提 出这一现 象除 了与磁铁 之 间的吸 引力有关 之外 , 应该还 与木棒 、 磁铁 之间 的摩擦力 有 关 , 那 么 摩擦 力 的 大小 又 怎
么会 和装 置 的释放 下 落联 系 在一 起 呢?
通过这 节课 对 “ 超 重 和失 重” 的学 习 , 相
和失重” 一 直是 教学 的重 点 和难 点之 一 。教
穿在一根 圆柱形木 棒上 , 并让 它们 的 N、 S极
相对且相距 1 5 C 1 T I 左右 。双手持 木棒 左右 两
端, 并使 整 个 装 置 水 平 静 止 。然 后 , 双手 突然 释放 , 使 整 个 装 置 自 由 下 落 一段 距 离, 再 用 双
教育 研究 与评论 ・ 课 堂观 察
生 因为磁铁之间有吸引力 。 师 原来未释放下落 的时候磁 铁之 间也有 吸 引力 , 它们为何不能吸 引在一起 ? 生 那个时候摩擦力大 ……
( 该 生似 乎 想继 续说 明在释 放 下 落 的过 程 中摩擦 力 变小或 者 消失 了, 但 又感 觉
应该是 一个 被动 接受 和记 忆 的低 效过 程 ; 只 有主动探究 和发 现 , 才能 有效 促进 知识 的智 慧建构。因此 , 物理 教学 一定 要通 过 丰富 直
课伊始 , 教师可 以利用生 活资源 , 创 设简单 有
趣 的、 与学生 已有 知识 和 经验 矛盾 的实 验情 境, 以抓住学生 的注意力 , 引发学 生 的认 知冲 突, 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
对此 ,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 原 因, 得 出重锤重 力
引出来 。 ]
二、 创设 丰富探究情境 , 达成知识建构 物 理学中的诸 多概念 、 规律 、 模 型都具 有 重要 的价值 和 意 义 , 它 们 的提 出或 发 现往 往
都具有 一定 的现 实背 景 , 可能 是 为 了描述 或
信 同学们便 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了。
图2
图3
[ 设计 意图 : “ 磁铁 相吸 ” 是 学生常 见而且
有过 充分体验 的生活现 象。 由此 , 创 设“ 不 落 不吸” “ 落吸” 的悬念情境 , 让 学生感 觉到像 魔
术一般 有趣 而不 解。接 着 , 便 可 以通过 多个
探 究 问题很 自然 地把 朴 实 而 深 刻 的 物 理 知 识
创设丰富实验情境 , 助 力 物 理 知 识 建 构
— —
以《 超 重和 失 重 》 教 学 为例
施 坚
( 江苏省 梁丰 高级 中学 , 2 1 5 6 0 0 )
物理概念和规律 ( 符号 表征 ) 往往 是抽象
融通 , 可 以有 效地 激发 学生 的 学 习动机 。新
的、 难懂的、 严谨 的 、 枯燥 的; 但 是它 们 ( 图像 表征 、 动作表 征 ) 又 总是 与具 体 的、 生动 的物 理实验或现象联系在 一起 的。学生 的学 习不
由此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创设趣味悬念情境 , 激发认知冲突
师
磁铁原来静止在木棒 上并保持 一定 的距
离, 为什么 在突 然 释放下 落 的过 程 中会
吸在 一 起 呢?
物理学 中的诸 多 概念 、 规律、 模型, 都与 生 活现象息息相关 。将物 理知识 与生活现象
2 0 1 5 年第 6 期
手接住 。
材将这一 内容作 为“ 牛 顿运 动定 律 的应用 ” , 通过对“ 电梯 升 降情境 ” 例 题 的研究 , 给 出相 关 的概念和规律 。其 重点放在 了概念 的定义
和规律的推导上 , 而实验相对 匮乏 , 探究 也不 够深入 。笔者在教学 中, 则 以探究为 主线 , 以
未变 , 但是 对纸带的拉力 突然增大 , 大于重 锤
的重力 。由此 , 学 生对 超重 现 象产 生定 性 的
解释某 些物理 现象 , 也 可 能是 为 了研究 或 解 决某个 物理 问题 。实 践证 明, 许 多 学 生学 习 物理 时感 到抽 象深奥 、 枯燥 无 味 , 往 往 与教师 在教学 中偏重 于演 绎推理 , 而轻视 直观 教学 、
实验 4 ( “ 人在体重计上运动” , 半定量 ) 一位 学生在 体 重计上 不断蹲 下 和站起 , 其 他 学生通过摄像 头和投影仪 观察体 重计 示数 的
变化 。
对实验 2 , 教师 同步进行 演示 。在 实验 2 中, 学 生发 现 : 缓 慢匀 速地 上提 时 , 重锤 会 跟 着被 提起 ; 而 突然加 速上 提后 , 纸带会 断 掉 。
课始 , 笔者反复演示如下实验 :
实验 1 ( “ 磁 铁落 吸” , 定性) 如 图 1所
示, 将 两 块 取 自老 式 喇 叭 尾 部 的 圆环 形 磁 铁
观的实验情境 激发 学生 的兴 趣 , 提 升 学生 的
体验 ; 同时要 通 过层 次清 晰 的探究 问题 激 发 学生的思考 , 促进学生 的建构 。 人教版高 中物理 教材 必修 1中 的“ 超 重
实验为依托 , 重视现代信息 技术 的运 用 , 创设
图 1
有效 的问题和情境 , 引导学 生独立思 考 、 合作 交流 、 充分体验 , 层层深入地 进行知识 的智慧
建构 。
一
在实验 1 中, 学生惊讶 地发现 : 在 整个装 置 自由下落 的过程 中, 磁 铁会突然 吸在一 起 。
纸带 。
实验 3 ( “ 弹簧测力计提重锤” , 半定量 )
师
这位 同学想到从受 力 的角度来分 析两块 磁铁 为何 会 吸在 一 起 , 这 是 学 习牛 顿运
如 图 3所示 , 在 一 个 弹簧 测 力计 下悬挂 一 个 3 0 0 g左右的 重锤 。多 次变速 上 下移 动弹 簧 测力计 , 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