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农民的“迫切需求”—访“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清华大学解安教授

合集下载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维普资讯
根据中央的决裳部署, 农业部在深
把发展农村生产 力作为新农村建设 沼气建设 , 推进村客整治和环境改善; 实
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 了推进社会 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 施农 业科技入户工程,加戈测土配方施
依 肥 工作 力度 , 广“ 电合一 ” 推 三 农村信 息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实施意见,并启动 实 始终把 发展 农村 生产力放在 第一位 ,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减 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在每个省份确 靠科技 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 ,不断增 综合服务; 特 轻农民劳动强度; 扩大农民科技培训、 阳 立一个新农村建设联系县, 每个联系县 强农 业和农村经 济的 实力和 竞争 力, 确 立一个示范村 和两个联 系村 ,还在一 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 光 工程 实施范 围和规模,提 高农 民务农 些垦区确立示范场和联 系场,帮助这些 民收入。 发展农村生产力, 重点是建设现 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这些工作给农民 地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各地规 代农业 ,这是实现粮食稳 定发展和农 民 带采了实惠,使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
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我们对 村建设 中,农 业部 门全 面落实党的农村 努 力化 解土地纠纷;加强对取消农业税
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的极端重 政策 ,毫不动摇地 坚持农村基本经 营制 后农民负 担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农民 稳 打 要性有 了更加深刻 的理解 , 在新农村 度 , 对 稳定土地承 包关 系, 鼓励有蒂件的地 负担反 弹; 步推进农业 综合执法 , 击 自 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 各种坑农 害农行为;积极推 行村 务公 开 建设 中如何落实科 学发展观有 了 进一步 方按照依 法、 愿、 的认识 , 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 的 自觉性、 流转, 索多 形式的适度规模 经营; 探 种 认 和民主 理财 , 努力消除农村 不安定 因素;

大国三农清华八讲

大国三农清华八讲

刘奇同志又一新著《大国三农清华八讲》,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成立以来出版的部个人演讲专著。

他在一年时间里在这个平台上开了八次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视野宽广、连珠,这也是刘奇同志文章的一贯特色,在三农研究领域风格独特,自成一脉。

相信无论是“三农”理论研究者,还是“三农”工作的实践者,抑或是莘莘学子,读后都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作者介绍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

重大项目《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首席专家。

曾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省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三农”研究,近些年有40多篇文章被10多位党和人批示。

多次参加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的专家座谈会。

内容提要《大国三农清华八讲》是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上的演讲稿。

全书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出路、互联网给农业带来什么、树立“绿色化”新理念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国农业新常态: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打造五环产业链重构农业新业态、乡村旅游: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关于扶贫开发的几个问题八个专题,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视野宽广,连珠,在“三农”研究领域风格独特,自成一脉。

目录第一讲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出路粮食十二连丰,玉米库存积压过大,“粮风熏得游人醉,只把中国当美国”,一些人就有了中国农业过关了,“三农问题”可以马放南山了的念头。

粮食多与少仅仅是农业领域的战术问题,农业的背后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找到出路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在三农问题上有些人是水平有限真糊涂,有些人则是为造政绩装糊涂。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的七大问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的七大问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的七大问题目录一、内容描述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文献综述 (4)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6)2.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定义 (7)2.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与要求 (8)三、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分类 (10)3.1 生活质量 (11)3.2 经济发展 (11)3.3 社会保障 (12)3.4 教育医疗 (14)3.5 环境整治 (15)3.6 交通出行 (16)3.7 公共服务 (17)四、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 (18)4.1 生活质量问题 (18)4.1.1 住房安全 (19)4.1.2 饮食安全 (20)4.1.3 公共卫生 (22)4.2 经济发展问题 (22)4.2.1 就业机会 (23)4.2.2 农民收入 (25)4.2.3 财产性收入 (26)4.3 社会保障问题 (28)4.3.1 养老保险 (29)4.3.2 医疗保障 (29)4.3.3 教育保障 (31)4.4 教育医疗问题 (32)4.4.1 学校建设 (34)4.4.2 医疗资源 (34)4.4.3 人才培养 (35)4.5 环境整治问题 (36)4.5.1 水环境治理 (37)4.5.2 空气质量 (39)4.5.3 生态保护 (39)4.6 交通出行问题 (40)4.6.1 道路建设 (42)4.6.2 公共交通 (43)4.6.3 出行便利性 (44)4.7 公共服务问题 (46)4.7.1 文化设施 (47)4.7.2 体育设施 (48)4.7.3 社区活动 (49)五、结论与建议 (49)一、内容描述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普遍关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便利程度,是农民关心的首要问题。

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的医疗服务、教育资源、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的水平,也是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综合分析25题答案

综合分析25题答案

《综合分析答案》第一题:分析“给定资料2”,请你指出导致村干部“求人办事”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0 分)要求:准确、具体。

不超过 200 字。

【答案】1.村干部人手短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方法简单,不能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权威面临挑战。

2.村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人权利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下降,对基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3.农村社会生态发生变化,农村事务变得复杂、多样,农村工作难度加大。

4.国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销农业税,农村财政艰难,公共建设资金紧缺。

5.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干群之间缺乏沟通联系。

第二题:假如你是“给定资料8”中所倡导的“当一天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的参加者,并且做了不少实事。

当听到一些事市把这一体验活动与那些“做秀”行为相提并论时,你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请你对市民们形成这种看法深层次原因作出分析。

(20 分) 要求:全面、辩证,符合实际,篇幅不超过250 字。

【答案】1.政府部门缺乏畅通的沟通联系基层渠道和健全的群众评价监督长效机制,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未征求群众意见,缺乏具体措施。

2.部份政府工作人员现实存在政治做秀行为,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破坏干部队伍形象。

3.活动宣传不到位,未能吸纳群众参预;未与部门职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限,只注重短期效果,缺乏常态化工作机制。

4.社会公众心态不健康,不能客观、公正看待政府行为;市民对政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5.媒体选择性报导,误导公众;主流媒体宣传不力,未能正确引导公众。

第三题:“给定资料2”中的“新把势”们扎根乡村,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请对他们成功的因素加以分析。

(20 分)要求:分析透砌,见解深刻。

篇幅 250 字摆布。

【答案】1.推进产业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拓展业务范围,开辟专利产品,注册商标,创立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开辟市场空间,做大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效益。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题库含答案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题库含答案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题库含答案单选题(共150题)1、哺乳动物在衰老过程中,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会转变为促炎表型,出现过度活化,进而产生损害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化学物质。

这是为什么人到老年大脑功能会衰退的原因之一。

实验表明,多补充膳食纤维,可以平衡与年龄有关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从面提高血液中丁酸盐的水平。

研究人员据此建议老年人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称这有助于他们延缓大脑功能衰退的进程。

A.膳食纤维会促进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生长,产生多种短链脂肪酸B.丁酸盐可以减轻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的促炎表型,增强细胞抗炎能力C.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需要增加牙齿的咀嚼,这增加了口腔的运动量D.老年人吸收功能降低,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增加肠道蠕动【答案】 B2、外部不经济,指企业或个人的日常生产或生活,由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活动而受到不利的影响,但又不能从造成这些影晌的企业和个人那里得到相应补偿的现象。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外部不经济的()。

A.张某的一项新发明被其他人使用,使用者并没有向他支付使用费B.黄河上游的居民大量种草植树,自己在收获了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下游居民的水源质量,但他们并没有向下游居民收取任何费用C.淮河上游的造纸厂直接向淮河排放污水,造成下游两岸农作物大量减产,造纸厂没有向受影响的农民进行赔偿D.—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之后,随着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生产成本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但是,这种上升的成本却无法得到补偿【答案】 C3、下列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B.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C.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答案】 C4、一项研究以老年人口为对象展开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

研究人员发现,老人居所旁的室外夜间灯光越亮,老人患冠心病的概率和死亡的风险越高。

三农决策要参-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三农决策要参-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三农”决策要参2017年第37期(总第213期)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低碳农业行为 减排技术*本文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2016学年度“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项目”(编号:201504)的部分研究成果。

-1-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单位面积生产对投入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的需求量显著降低;二是投入的农业生产物资相比以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三是农业生产模式相对更为优化。

一、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一)“低碳型”现代化大农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属于我国典型的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

结合黑龙江省垦区特征,其开展的低碳农业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实践,即在一定范围内对符合条件的区域推广免耕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从而增加土壤碳汇,目标是实现垦区年均推广免耕耕作面积300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000万亩;二是推动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利用,黑龙江省每年农作物产量高,相应的副产品如秸秆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生物质能源也是优势资源,黑龙江省部分垦区已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农业生产,部分垦区开始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以及稻壳发电技术,相应建立起完善的气化工程和发电工程体系,形成低碳的能源体系;三是在垦区注重对生态工程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林业碳汇不断增加。

(二)低碳技术应用与秸秆资源化:以江苏省为例作为率先在我国启动适应气候变化农业项目的省份,江苏省政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气化工程”项目和“秸秆发电”技术等低碳行为。

一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的使用,江-2-苏省大力补贴测土配方肥的价格,鼓励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绿肥,同时持续监测土地的质量,完善耕地信息评价和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用肥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这些措施对节能和固碳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江苏省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其开展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其综合利用的行为主要包括秸秆气化工程、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秸秆的随意焚烧行为,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大有裨益,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浅析农民的需求状况

浅析农民的需求状况

浅析农民的需求状况作者:曾志娟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0期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了解农民的需求,尊重农民、重视农民、教育农民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前提。

文章通过对宜宾市农民需求状况的调研,着重分析了农民对国家好政策、基层好干部、科技及文化阵地的需求强烈,并以广大农民的真实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善农民需求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宜宾市农民需求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为准确掌握宜宾市农民思想状况,了解广大农民的真实愿望和需求,宜宾学院部分师生对宜宾市农民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持续调查,调查涉及到宜宾市8县2区,共39个乡镇,81个行政村,共访问农民300多户,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不同政治面貌的农民,发出问卷27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为97%。

问卷共设计35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价值取向及理想信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农民对现状的满意状况及农民的需求状况等四个部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的需求状况对思想状况和满意状况起着制约作用,农民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状况、满意状况的提高程度,因此,着力分析农民的需求状况尤为重要。

1 农民的需求及现状1.1 盼望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调查显示,宜宾市农民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满意度较高的有: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占79%,本村通公路情况占61%,本村通电话情况占53%,农村义务教育占52%,本地饮水、电力建设等占3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占25%。

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还不尽人意,如农民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不满意度较高的有:基层干部能力和作风占44%,村务公开情况占40%,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工作占37%,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质量占36%,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占35%,打击迷信、黄、赌、毒工作占33%,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占31%,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占28%,社会风气占26%,农村医疗服务占25%,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活占22%,村民自治情况占22%。

2023年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满分必备主题07中国式脱贫

2023年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满分必备主题07中国式脱贫

“中国式”里有乾坤主题07中国式脱贫“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

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被当地人称为当代“愚公”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1997年开始,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

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

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从毛相林和他的乡亲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接过先辈手中的锹镐,开启新的挖山工程,挖去眼前困难的大山,让伟大祖国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人生大我。

白居易曾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杜甫也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同的人,如出一辙的话语,道出了“济天下”的伟大情怀。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谆谆告诫广大青年:“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这样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胸怀天下,兼济苍生。

深山“锁”不住下庄村,因为有毛相林和他的乡亲们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同样,任何困难也“锁”不住我们新时代青年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已接过了毛相林手中开山的锹镐。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立足于地域特色这一土壤。

2.借助地域文化传统来促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3.以文化继承促进经济振兴,借经济基础打好文化品牌。

4.坚定梦想,砥砺前行。

5.选好人生路,实现出彩人生。

6.秉承奉献精神,弘扬时代担当。

7.心怀高洁志,勇攀青云峰。

8.俯瞰价值要义,仰观复兴星空。

9.裁一缕奉献精神,谱一曲价值长歌。

李现通对话温铁军

李现通对话温铁军

李现通对话温铁军作者:璩静秦亚洲姚润丰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02期近日,记者赴农业大省河南,走村串户,倾听民声。

带着农民反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三农”问题专家、知名经济学家温铁军,从经济学角度回答普通农民的增收困惑。

对话农民:农民刘大华,河南省上蔡县蔡沟乡东陈村人。

河南省上蔡县是农业大县,小麦种植140万亩,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接近140万人,90%是农民。

身为“70后”的刘大华曾是上蔡县40万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1998年打工返乡,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麦种植大户。

农民李现通,40岁,河南省原阳县原武镇娄庄村村民。

河南原阳县是典型的“水稻之乡”,李现通和妻子种植了11亩水稻,一家四口,靠着种粮和打工的收入供两个女儿上高中,感觉很吃力。

对话专家: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著有《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等。

关于农资价格上涨——“种地的利润越来越少,还种什么地”李现通:今年,每亩水稻成本提高了40元左右。

灌溉水泵用的柴油和农忙时的用工费用都涨价了。

以前雇人收割一亩地是七八十元,现在120元都没有人干。

种地的利润就越来越少,还种什么地?温铁军:不光是农资,种粮投入品价格都会参照市场价格上涨。

尤其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是参照粮食生产,一定是参照城市打工收入的。

120元收一亩水稻都没有人去干,这个价钱以后还会增加。

政府去压低生产资料价格是不可能的,让政府去提高粮价超过国际价格是不可能的,让政府去增加超过WTO允许的8%粮食补贴率也是不可能的,这“三个不可能”决定了中国粮食生产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数据链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月公布,考虑到去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为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将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约16%,这也是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次。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农民工市民化: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 (项目批准号:15B J L 004)的阶段性成果㊂解 安 徐宏潇[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研究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我国不同时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城镇化推进路径的内在机制㊁阶段特征㊁优势与不足㊂通过对新中国67年来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围绕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 矛盾运动这条主线展开,其矛盾运动过程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体现,激发了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㊂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论,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㊂[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自主选择;社会秩序;制度变迁[作者简介] 解安,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宏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一、问题的提出对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是探究城镇化发展内在机制与规律的重要课题㊂学术界对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规律的经典探讨大体上可以分为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㊂基于个人选择的微观视角,主要探讨个人或家庭在城镇化行为中的动机与决策㊂如托达罗认为,人口城市化的动机并不来源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而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㊂[1]宏观视角则试图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探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㊂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途径这一哲学高度探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私有制条件下城乡对立产生与转化的问题㊂在经典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中,刘易斯强调通过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突出了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意义[3]㊂乔根森进一步指出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迁移的规模㊂[4]李则把原住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一系列经济因素视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㊂[5]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实践的不断展开与城镇化进程中特殊制度干扰作用的逐渐暴露,学术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度障碍影响作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刘平量㊁曾赛丰认为我国 土地制度㊁户籍制度㊁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三项主要制度 [6]㊂温铁军[7]等注意到了重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户籍等制度障碍对城镇化发展的阻碍作用㊂还有学者如辜胜阻㊁李正友[8]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和崔功豪㊁马润潮[9]等则探讨了我国自下而上城镇化形成的背景㊁特点和功能等,但上述这些研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推动城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㊂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无论是宏观视角还是微观视角,无论是国际研究还是国内探讨,研究者们都力图通过构建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规律作出合理解释㊂他们在普遍认可城镇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回应的同时,却均未从宏观社会变迁与微观个人选择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城镇化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㊂毫无疑问,城镇化是内置于一个社会特有的制度环境之中的,它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又是制度变迁的结果㊂对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只有结合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从社会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动态视角出发,将宏观动态视野与微观人本关怀相结合,将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相统一,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其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与内在规律㊂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几经变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㊂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历程置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模型,试图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官方统计数据分析描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状况㊁特点,探讨其内在机制,分析不同阶段的制度变迁对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动力等问题,以便挖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内在规律㊂二、新中国城镇化推进的两种路径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又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 [8]㊂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可以将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大体划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㊂相对而言,西方既有城镇化理论中对于后者的关注是较为欠缺的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两种模式曾长期共存,而且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居于主导地位㊂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 2020)“指出: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㊁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㊂ [10]由此可以看出,完整的城镇化过程是既包括产业的非农化,又包括地域的城镇化的双重过程㊂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城乡关系的演进与发展㊂城镇化向前推进,既需要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动力,也需要生产关系变革所提供的社会动力,而这一过程丝毫离不开人的作用,因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1],城乡融合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2]308-309㊂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既突出了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又强调了个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价值追求㊂而现实的城镇化进程也充分证明,我们有必要引入农民自主选择的意愿与能力这一元素,作为分析评价两种城镇化推进路径的不同制度背景㊁特征㊁机制㊁优劣㊁动力及其对城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重要衡量指标㊂1.自下而上城镇化路径中的农民意愿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是指农民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㊁组织和实行 [13]384的城镇化进程,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㊂这一模式可以称为自发城镇化或主动城镇化㊂改革开放以后,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农民首创的 离土不离乡㊁进厂不进城 的城镇化道路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模式,但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㊂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只实现了产业转移,而没有实现地域转移㊂该模式得以完整实现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的前提条件和主要机制是,农民具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入城镇定居的意愿和能力,即农民的产业自主选择和地域自主选择,简称农民自主选择㊂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农民城镇化的主观意愿和自主能力得到尊重与保护,农民的主动性㊁创造性得以释放和激发,并体现出 以人为核心 的城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㊂2.自上而下城镇化路径中的农民意愿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是指 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 [13]384的城镇化,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㊂这种模式又可称为被动城镇化或强制城镇化㊂这一模式由国家主导,其实现机制是国家干预,包括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㊂制度供给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㊂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对社会秩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城镇化进程㊂同时国家的干预和制度的影响又总是通过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和表现出来的㊂国家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干预和负向干预两个方面㊂典型的正向干预包括国家历来倡导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部署;负向干预的典型案例包括 文革 期间国家推动的 逆城镇化 以及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强制推动的 被城镇化 等举措㊂自上而下的城镇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国家成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唯一的制度安排 [13]388㊂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有助于避免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盲目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社会治理的有效跟进及良好社会秩序的培育与形成㊂1958年我国最终确立的户籍制度,就是通过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分,对农民自主选择进行的直接干预,改革开放后国家干预主导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14]等损害农民意愿的现象也是典型的负向干预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户籍制度㊁就业制度㊁土地制度㊁城市行政等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农民的产业自主选择和地域自主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㊂不同阶段㊁不同制度因素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不但程度不同,而且方向也迥异,有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有的则是负面的消极影响㊂城镇化两种路径的比较如表1所示㊂总的来看,新制度经济学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能够弥补双方的缺陷和不足,将二者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均衡㊂ 农民自主选择 和 社会秩序 作为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作用的反映和结果,体现了两种城镇化推进路径各自的优势,而这两者也正是保证城镇化进程平稳健康推进的不可或缺的二维尺度㊂表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城镇化路径比较推进路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特征农民主导城镇化进程国家主导城镇化进程机制农民产业自主选择㊁农民地域自主选择国家直接干预㊁国家间接干预制度背景户籍制度㊁就业制度㊁土地制度㊁城市行政等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优势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有助于良好社会秩序形成劣势盲目性㊁社会失序背离自愿原则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影响城镇化的进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第1期三、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的农民自主选择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或顺畅或曲折,农民自主选择一直贯穿其中,各个阶段都是围绕着农民的产业和地域的自主选择这一主线展开的㊂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受限阶段(1949 1957年)㊁全面抑制阶段(1958 1977年)㊁逐步松绑阶段(1978 2002年)㊁协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㊂如表2所示㊂表2 基于农民自主选择的城镇化分阶段特征阶段部分受限阶段(1949 1957年)全面抑制阶段(1958 1977年)逐步松绑阶段(1978 2002年)协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制度背景探索过渡政治为纲市场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路径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典型的自上而下典型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内在机制政府直接干预,制度障碍不严格,企业㊁个人缺乏自主权政府直接干预,制度间接干预,企业㊁个人丧失自主权制度间接干预,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制度间接干预,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作用方向负向为主,正向为辅负向正向为主,负向为辅正向阶段特征农民有一定自主性,政府主导社会秩序农民不具自主性,政府主导社会秩序农民初具自主性,市场主导社会秩序农民自主性较强,政府积极调控社会秩序1.部分受限阶段:农民自主选择受到部分限制(1949 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内忧外困的严峻形势下,借鉴苏联经验,我国确立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㊂与这一背景相适应,该阶段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鲜明特色㊂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既包括正向的积极推动,也包括对城镇化进程的负向限制㊂正向推动主要表现为采取措施稳定城镇原有就业人口数量,负向措施主要为对农民进城采取政策性限制㊂从1953年开始至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行前的几年时间里,国家多部门多次发文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主要以政府直接干预为主,方向上以负向干预为主㊁正向干预为辅,其目的在于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㊂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㊁百业待举,国家注重城乡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等制度障碍尚未全面形成和固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也因此得以存在㊂在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产业自主选择与地域自主选择仅受到部分限制㊂从图1所示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的城镇化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㊂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㊂图1 1949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与非农就业人数占比趋势图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2.全面抑制阶段:农民自主选择受到全面抑制(1958 1977年)1958年 大跃进 开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不但 长期违反市场规律用行政手段推进工业化 [15],而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政手段干预城镇化进程,伴随存在城乡差别的制度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也不断强化和巩固,城镇化推进也由自上而下为主㊁自下而上为辅的路径转化为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路径㊂在具体机制方面,政府直接干预和政策间接影响并举;在方向上,是典型的负向抑制㊂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户籍制度的壁垒最终确立下来,并在这一阶段呈现出逐步强化的态势;此外,政府还直接抑制和逆向干预城镇化进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精简城镇职工㊁下放城镇干部㊁发动城镇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等㊂这些措施起到了直接和迅速削减城镇人口的作用㊂由于我国在就业政策方面实行严格的 统包统配 制度,农民的产业自主选择受到严重限制㊂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方面,城乡二元差别更为突出,农民无法自主选择城市生活㊂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的行政等级制度日趋严格,虽然农民具有较强的享受城市生活特别是大城市生活的意愿,但受制于各项政策㊁制度的制约,严重缺乏流动的自由性㊂这一阶段,特别是 文革 十年间, 政治挂帅 ㊁ 阶级斗争为纲 成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造就的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不但排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推进路径,而且就连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受到严重冲击㊂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表现出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国家负向抑制城镇化进程,直接导致推进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制度供给匮乏㊂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对城镇化进程的直接或间接负向抑制,农民自主向城市流动的意愿受到国家政策与制度的束缚而无法转化成为自主选择的能力,农民的产业和地域自主选择受到全面抑制,因此这一时期新中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最严重的衰退与停滞阶段㊂从图1所示的统计数据来看,1958 1965年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波动较为剧烈,1966 1977年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并且其中大部分年份呈现下降态势㊂3.逐步松绑阶段:农民自主选择增强而正向社会秩序跟进乏力(1978 2002年)文革 结束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加速了市场化改革,在这一阶段市场发挥了调节社会秩序的主导作用㊂国家先后通过土地制度㊁户籍制度㊁城市行政等级制度㊁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调整,逐步放松对农民地域自主选择的政策管制,并取消对城乡人口流动的直接调控,这一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相应地转向了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推进路径㊂土地制度方面,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全面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后,1988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第10条的修正案,规定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6],从宪法的高度为农业剩余人口实现地域自主选择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㊂户籍制度方面,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选择试点, 允许务工㊁经商㊁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17],以此为标志,长期以来我国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开始松动,束缚农民进城自主选择的最直接的制度障碍被弱化㊂城市行政等级制度方面,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和1993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先后放宽了镇㊁市的设立标准,农民地域自主选择的余地增大㊂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城乡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产业自主选择全面放开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调整,制度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方向以正向为主㊁负向为辅㊂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表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负向干预城镇化的制度供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大为减少,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受到一定的认可和尊重,推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制度供给较上一阶段均有大幅增加,农民产业转移具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因此,这一阶段明显呈现出非农产业就业率高于城镇化率的状况㊂总体来看,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步弱化对城乡人口流动秩序的负向干预,农民产业转移和地域选择的自主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自主选择逐步被松绑,但是国家对城乡人口流动秩序的正向跟进乏力,存在正向社会治理不足这一突出问题㊂从图1所示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的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是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等问题,已经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㊂4.协调发展阶段: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初步统一(2003年至今)基于对前一阶段由于政府缺位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视,党和国家对城镇化推进政策与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力争在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相统一上有所突破㊂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科学发展模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追求㊂随着国家对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视,城镇化的推进模式也实现了不断优化㊂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路径㊂自下而上路径的措施是,政府不断放松束缚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约束,赋予农民主动城镇化的机会和条件㊂国家对自下而上城镇化推进路径的鼓励与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产业与地域选择的自主性㊂自上而下路径的措施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确立了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8]23的政策目标,并进行配套制度措施的积极跟进㊂第一,逐步放松户籍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㊂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标志,我国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壁垒宣告破除㊂第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㊂这一举措顺应了农业集约化㊁规模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并调动了城乡人口流动的积极性㊂第三, 十一五 以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迅速提升,为城乡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㊂十七大以来,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㊂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㊂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 [18]4㊂国家这一系列正向调节城乡人口流动秩序的政策措施,顺应了广大农民实现产业与地域转移自主选择的意愿,产生了极大的制度正效应㊂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特点㊂通过政策的调整,国家正向干预城镇化进程的制度供给大为增加,负向干预城镇化进程的制度供给进一步减少,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与保护,推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制度供给较上一阶段进一步增加㊂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不但农民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保护,而且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社会秩序的正向治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实现了初步统一㊂从图1所示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不但非农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而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㊂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需要坚持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相统一综上所述,评价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的绩效,有必要兼顾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二维尺度,而不应有所偏废㊂将制度分析引入城镇化历程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城镇化发展的脉络与逻辑㊂在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历程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推进路径各自表现出了优势与不足,只有将二者的优势密切结合起来,自。

10495688_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0495688_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6):58-62Journal of HebeiAgricultural Sciences 编辑 杜晓东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以曲周县为例王芳华1,2,曹国鑫1,2,刘全清3∗,张宏彦1,2,申建波1,2(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51)摘要:以华北平原典型农业生产区的曲周县为例,调查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以及制约机械化的问题。

结果表明:在小麦和玉米的整个生产中,整地、播种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作业质量亟待改善;基肥施用、灌溉、除草、打药和追肥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低。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造成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部分农事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化;轮作体系;小麦;玉米;黄淮海地区;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2)06⁃0058⁃05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of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in Huanghuaihai Region ———Taking Quzhou County as an ExampleWANG Fang⁃hua 1,2,CAO Guo⁃xin 1,2,LIU Quan⁃qing 3∗,ZHANG Hong⁃yan 1,2,SHEN Jian⁃bo 1,2(1.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China ;3.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of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and the problem ofrestrict mechanization were researched taking Quzhou County as an example ,where is ty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whole production of wheat and maize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of land preparation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were higher ,but the operation qualityneed to be improved ,and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of basal fertilizer ,irrigation ,weeding ,spray insecticide and dressing were lower.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reason of low mechanization degree of parts of the agricultural aspects of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Rotation system ;Wheat ;Maize ;Huanghuaihai reg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收稿日期:2012⁃05⁃11作者简介:王芳华(1988-),女,天津蓟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农机农艺结合和农业机械化研究。

215500268_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

215500268_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课题组组长刘素华■ 本刊记者 刘越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强化农业的基础和关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课题组”组长刘素华教授在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前进步伐,确保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刘素华告诉记者,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够对已经脱贫的地区和人口进行重点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同时也能够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差距、补齐乡村发展滞后短板,乡村振兴在共同富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振兴在共同富裕中地位重要作用大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刘素华刘素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

中央党校党的十九大课题组研究成员。

长期担任国家信访局课题设计和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实施与依法治国、网络治理法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宪法理论、中国信访制度改革与国家治理、党内法规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等。

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执行专家、中高级领导干部班授课教师。

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刘素华表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58PEOPLE人物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本刊记者 苑二刚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比退休前还要忙碌。

人大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一个普通大小的办公室里用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月13日,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一任院长的职务。

这一天的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行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而引起业界和媒体又一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里的研究新成果,而是他的一本新书——《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做出独出机纾的梳理和总结,给人以颠覆性地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自己一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

”温铁军说。

而他的博士生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至少有八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日程。

与三农结缘爷爷是商人,“旧社会的剥削阶级”,父亲是人民大学的老教授,温铁军出身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而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大势与个人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一生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山上乡的大潮到山西汾阳插队,一去就是十多年。

“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一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力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自身上探索解决三农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

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解安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几乎不会有人否认“超大规模人口国家”视角对于理解中国问题的特殊意义。

“超大规模人口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构成了中国学术界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亟待破解的学术命题。

超大规模人口不仅影响土地利用、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而且与粮食安全、农村基本经营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有内在逻辑关系。

超大规模人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带来了各种挑战,又放大了各种机遇。

【总页数】9页(P1-9)
【作者】解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1
【相关文献】
1.一些亚洲国家的农业、农村人口、政府和剩余:社会科学关于这些问题的三种新
2.一些亚洲国家的农业,农村人口,政府和剩余:社会科学关于这些问题...
3.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4.江苏省农业资源
开发局被国家办评为面向贫困人口农村水利改革项目先进单位5.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现代化建设:特点、机遇、挑战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农户、资本”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工商资本下乡

“国家、农户、资本”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工商资本下乡

“国家、农户、资本”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工商资本下乡
解安;余婧兰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工商资本以投资的形式将资金、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引入农村,通过整合农村中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观上,由于资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农户利益存在不一致,在实践中难免偏离国家本来目标,使农户的主体地位受损;客观上,存在基层组织监管不力和农户力量微弱造成的权力失衡。

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和明确工商资本乡村建设者的定位,必须引入国家角色,对农户加以扶持和保护,对工商资本下乡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监管,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总页数】9页(P103-111)
【作者】解安;余婧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F23
【相关文献】
1.基于组织形态发展的工商资本下乡合作模式研究——兼论农户主体权益保障
2.资本下乡背景下工商资本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认知分析\r——以宜兴市杨巷镇为例
3.工商资本下乡会导致农户农地利用“非粮化”吗?——来自CLDS的经验证据
4.
工商资本下乡的福利补偿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5.农民收入结构对农户耕种“非粮化”的影响——基于工商资本下乡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民生活需求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农民生活需求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农民生活需求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农民是国家的重要生产力之一,他们辛勤耕耘、务实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之下,农民的生活需求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分析农民生活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民生活需求的分析是了解农民生活现状的关键。

在农民的生活需求中,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对于满足其基本需求至关重要。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产品的销售和务工收入。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加强农业产业化,并通过推进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增加他们在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增加务工收入。

其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住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住房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还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的能源设备,如太阳能发电设备和新能源炉灶等,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再次,关注农民的教育问题也是必要的。

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农民孩子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帮助农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此外,可以通过推广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关注农民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农民由于劳作辛苦,容易患上一些职业病和慢性疾病。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增加农村医疗资源,提供更便捷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农民的健康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活动,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分析农民生活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策划
直 面农 民 的“ 切 需 求 ” 迫
— —
访“ 三农 ” 问题研 究专家 、 清华大 学解安教授
■ 人 民论坛 记者 康 培
韩国 一 中国
具 体 做 法 : 展 新 村 运 动 开
尽快启 动“ 民自主参与” 农 工程
人 民论坛记者 :您曾经专访过韩
乡在忠清北道 , 非常贫穷 , 小学二年级
树 立 “ 场 ” 念 。 接 对 接 当 现 理 直
地农 民的“ 迫切 需求”
人 民论坛记者:韩 国哪 些做 法可 供我 国县域科 学发展借鉴?
强 自立 ” 的精神状态 , 村才能真正发 农
展起来 , 乡差距 才能从 根本上缩小 。 城
正 如联合 国秘 书长潘基 文视察非洲时 所感慨 的那样 : 非洲缺 的不是美元 , 而 是新村精 神 !
背景 比较 :上 世纪 7 0年代 的
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可他靠 自我奋 斗战胜了贫穷 。当时朴正熙总统把他 作为“ 从无到有的活证人” 。我在专访 他时 ,他说他曾谢绝 了总统专 门为他 颁 发的 10 万 元的褒奖金。 00 当我问其
原 因时 ,他动情地说 :要用 自己的力 “
韩 国和 目前 我国的国家发展 阶段和 基本情况相近。 在这一可比阶段 内, 由于两 国都处 于社会 转型期 ,中韩
诊断” 这个概念 。 可见 ,直接对接 当地农 民自身 的 “
个别 学 者 在 呼吁 农 民互 助金 融 的发 展。既然现在允许 国外大银行 和各种 所有制金融机构进入农村 ,我们没什 么理 由限制农 民合作金 融 的发展 , 给 外资和私人资本 国民待遇 的 ,也应该 给农 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 国民待 遇。
义新农村 ”由政府行为变成广 大农 民 群众 的意 志和行 动的关 键所在 ,也是 避 免 形式 主 义 和最 终 取 得 成功 的根
量克服困难 ,一定要农 民扔掉 ‘ 等靠 要’ 的依赖心理 , 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关
键 。” 正是河四容这活生生的典型 , 给
方文 化的浪潮冲 击等诸 多 因素 , 新 的社会 问题 比较集 中地 出现 ,民众 渴 望社 会平 等 、 信 、 诚 和谐 、 安定 、
等。 从进一 步发展来看 , 各地 又有各 自
的是树立 通过 自我奋斗战胜贫穷 的活 生 生的典 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能 仅 以传达 知识 为 目的 ,而应该放在改
变农 民的态度上 ,让 中国大地上广大
农 民群众 的内心深处树立 “ 我也要也 能克服贫穷” 的意识 。在韩 国, 几乎没 有 人不知道一位具有传奇色彩 的新村
两国因工农业、 乡、 城 区域之 间的差 距加 大 , 加上城 市化 、 市场开放 、 西
国 具 有 传 奇 色 彩 的 新 村 运 动 指 导
者——农 民河四容 , 通过 这次专访 , 您
对韩 国新村运动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解 安 :韩 国新村运 动的成功开展
启示我们 : 彻底 以农 民为主体 , 改变农 民的态度 , 唤醒农 民“ 自强 自立 ” 的精 神 ,让农 民用 自己的双手建设 他们需 要 的美好新农村 。 这是把 “ 建设社会主
通 ”“ 、路难走 ” 的问题 ; 的地方 则需 有 要解决“ 饮水难” “ 、灌溉难” 的问题 ; 有 的地方则是亟需解决“ 上学难” “ 、看病 难 ” 问题 ; 的地 方亟需 解决技 术 、 的 有 资金 , 甚至基 层 民主 ( 民 自治 、 村 村务 公开 ) 问题 ; 等 而有 的地方却是有钱花 不 出 ,迫切需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运 动指导者—— 农 民河 四容 。他 的家
28 人民 论坛. 政论双周刊
独特 的资源 和潜力 。
20 0 5年 8月 至 2 0 0 6年 8月 , 我 在韩 国首 尔 国立大学做 客 座教授 时 , 曾多次拜 访韩 国新农 村运 动倡议 人 、
有韩 国学者说 ,他们 的农 协就是学 习
至 于如何启 动“ 民 自主参与 ” 农 工 程, 我认 为 , 除诚 心实意地解决农 民实 际问题 、 帮助农 民脱 贫致富外 , 更主要
解安 :中国的国情 是经济社会发
展的非均衡性十分突 出。这一特点具 体到县域更为突 出:不仅经济发展水
平不 同, 市场条件不 同, 资源优势也不
尽相 同。有 的地方是亟需解决 “ 路不
《 民专业 经济组织合作法 》 农 ,把规范
的对象扩大 ,对专业合作组织作广义 的理解 。 基本 原则 、 管理办法同样也适 应于金融合作组织 。 当然 , 最好 的办法
是, 随着形势的发展 , 农村资金互助社 注册的增多 , 及时出 台《 民互助金融 农
文 明的内在 需求极其迫切。
韩 国农 民 以极大 的启发 :我如像 他那 样干活 , 也能从 贫穷 中脱身 !应该说 , 韩 国新村运动本身就是农 民 自主创新 的楷模。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
髓 。财 力 有 限 , 力 无 穷 ! 民
成功关 键 : 韩国 当时流传 着朴 正 熙总统这 么一句话 : 你们用 力站
起 来 ,站起 来 的 话就 会 帮助 你们 叠
本 。为此 , 我建议 , 中国应该尽 快启动 “ 民 自主参与 ” 农 工程 。在 “ 十一 五” 规 划建 议提 出 的新 农村 建设 2 0字 方针
中加进 “ 自强 自立 ” 只有农 民有 Nhomakorabea了“ 。 自
的!在村 民之 间展开竞争—— 这 毛
可采取放任 自流的态度 , 因势利导 , 要 积极创造条 件 ,可参照 2 0 0 6年 1 月 1 1日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议 审议 通 过 的
中国 5 0年代 的“ 三社 ” 。可 是 , 我们却
把 自己的 “ 国宝 ” 当成 了 “ 垃圾 ” 只有 ,
高参李璜铉教授 和韩 国中央新农村运 动研 修院常务副院长 、新 村专家丁 甲 镇先 生 , 他们都 不止 一次地 提到“ 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