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与反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主要介绍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理解气候现象的复杂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理解气候现象的复杂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材料。
2.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相关气候实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气候实例,分析并说明影响该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教辅材料,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理教研课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理教研课课后反思《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理教研课课后反思本学期第十六周的星期一下午第六节,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堂教研课,课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安排了三个内容: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再具体一些,海陆分布与气候讲两点,海陆性质差异使陆地升温、降温速度都比海洋快,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较湿润,地形地势与气候讲两点,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形使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多、阳坡气温比阴坡高,人类活动与气候主要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疑惑。
湘教版教材的安排是先在第二节讲气温和降水的规律,然后在第三节讲这些规律的影响因素,而人教版则将两者结合起来讲解,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呢?我的设计是,讲规律的时候同时讲解因素,但只是点到为止,到讲第三节的时候再对各因素深入分析。
在上教研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学生也能较快地接受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点只要提示一下,学生就能自己分析出来,比如乞力马扎罗山顶出现冰雪的原因、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景观差异的形成等,因为已经在之前的课程有所提及。
疑惑就在于此,既然前后课程内容会有重复,那能否整合一下,用更短的时间完成这些内容,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发言的空间。
等我下一次教初一的时候,我应该会在这里做出调整。
再来谈一下课堂思路问题。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初一课程,所以比较担心自己会漏掉某些重要知识点,设计思路的时候就更注重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往往忽略掉学生的接受程度。
为此,我拿着自己的课件去请教其他老师,接受了很多宝贵意见,并尝试修改。
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存在很大差异,上起来非常不顺,经常忘记下一步要做什么。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别人制作的课件的原因,就在于别人的课件体现的是别人的思路,不一定适合自己。
经过这一次,我明白了自己课堂的设计者必须是自己,课堂上用到的所有东西,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作或加工,别人的课件、意见,都只能用作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介绍了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了解还不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影响因素的案例材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准备网络资源,如气候数据、地图等。
4.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概念,并用PPT或视频资料进行详细解释。
3.操练(15分钟)各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探讨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导学案
一、导入
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的长期平均状态,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进修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探究
1. 太阳辐射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量的源泉,地球表面的气候主要是通过太阳辐射来维持的。
太阳辐射的强弱会影响地球的温度,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2.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
大气运动会带来风和降水,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等大气环流系统会影响气候的分布。
3. 地形地貌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比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这些地形地貌会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雨影区;而平原地带则容易形成暖湿气候。
4.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洋流都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海洋表面的温度会影响气候的湿度和降水量。
5. 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工业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加剧举世气候变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会影响地表的反射和蒸发,改变气候模式等。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进修,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形地貌、海洋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希望同砚们能认真进修,加深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指导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从因素分析入手,认识某一因素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又要引导学生从影响气候的诸多因素来综合认识气候的成因。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演示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才会理解。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出示课件显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方向:周期:产生现象:)
想一想:北京中午12点,地球另一面的美国是白天还是夜晚?地球不转有昼夜更替吗?
2.公转
地球公转时是立着还是斜着身体转?(读图4—20)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哪个范围来回移动?(读图4-19)
什么地方会出现极昼极夜?地球的五带各自的分界在哪?纬度多少?
中(2分)
差(1分)
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掌握本课主要知识点
运用地图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与他人合作
学习效果,作业完成
总分
教学反思
为了“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提出太阳直射与斜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学习探究欲望,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用和有趣。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各方面差别很大,教师一定要降低难度,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多想、多动、多讲、多练,变复杂为简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思想不够集中,老师没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以后会注意的。另外,运用课件展示还不够熟练,多少会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今后多加努力,相信会有更大的改观。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则是理解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阐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海陆分布与气候: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地形地势与气候: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等。
人类活动与气候: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三)教材特点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影响气候的多个因素,内容全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重实践:教材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体现人地关系:教材强调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如晴天、雨天、阴天等。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前面的章节中,学生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介绍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进一步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等。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综合影响,分析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等方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温带草原等,引发学生对气候差异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讲解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形状,解释赤道附近气候较热,极地地区气候较冷的原因。
-举例说明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如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温极低。
2. 讲解海洋和陆地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世界地图,展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解释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如海洋的温度相对稳定,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使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
-对比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解释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3. 讲解地形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山脉、高原和平原等地形特点。
-解释不同地形的高低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阻挡了气流的流动,导致山脉背风面气候干燥,而山脉风ward面气候湿润。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图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统一,培养其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板图、课本插图、地球仪、手电筒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
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板书)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2.设问: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早晨、晚上和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3.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程度的不同。
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4.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5.读太阳光照图,学生自主探索纬度、太阳辐射、气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3. 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的概念及重要性2.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3.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4.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5.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6.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候影响因素的图像和数据。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提问“什么是气候?为什么气候对我们很重要?”2. 新课导入: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洋流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梳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8.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案例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1. 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图像,如赤道、温带、寒带等。
2. 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降水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纬度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1. 介绍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
2. 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差异,以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3)学会分析气候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和图表,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案例资料;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气候多样性为例,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关注,导入新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课程讲解:(1)气候的概念及重要性;(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3)分析气候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亚马逊雨林和撒哈拉沙漠为例,分析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工业排放、城市化等。
5. 总结提升: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气候概念的理解、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认识。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案例分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气候概念,熟练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有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学会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气候资料,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气候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气候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气候变迁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关注;(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学生通过观察气候数据,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2)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如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海陆分布影响降水等。
4. 案例分析:(1)出示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让学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因素对气候的作用。
5. 练习与拓展:(1)出示气候相关的地图、图表,让学生分析并解释气候现象;(2)开展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作业布置1. 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 分析生活中的气候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4. 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2. 运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现象;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多,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对气候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仍有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图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图表。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让学生谈谈对气候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并用PPT课件展示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如: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让学生理解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课堂提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的?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 掌握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3. 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的原因。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主要因素及其影响;2. 世界地图:各地气候带示意图;3. 气候数据统计表。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引发学生对气候的思考,让学生尝试回答: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气候?Step 2: 概念讲解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主要因素:纬度、海洋流、地形高度、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
解释每个因素的作用,并用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 实例分析选取几个不同地理区域,分析其气候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带,并对每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要解释。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特点的影响因素。
Step 4: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气候数据统计表,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温度、降雨量等数据。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
Step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兴趣。
Step 6: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影响气候的其他可能因素,并探讨它们的具体作用。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Step 7: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观察气象数据等。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当地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Step 8: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和数据,帮助他们理解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小组讨论和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案中的幻灯片和实物展示,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概念和原理。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教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导入新课,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认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3. 培养学生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气候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的概念,区分气候与天气。
3. 课堂讲解:a.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能量越弱,气候越寒冷。
b. 讲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温和;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燥。
c.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平原地势低,气候温暖。
d. 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使沿岸地区气候温暖,冷流使沿岸地区气候寒冷。
e. 讲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工业、农业、城市化等人类活动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因素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2. 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汇建设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教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78-P86。
主要涉及到“地球形状与气候”、“地球运动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能够用实例说明各因素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地球形状、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
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以及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具体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地球仪、教学挂图(温度带、干湿区、海陆分布图等)、PPT课件、视频资料(如地球运动动画、气候现象实例等)、实验材料(如手电筒模拟太阳辐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不同的气候,从春暖到夏热,从秋凉到冬冷,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 地球形状与气候(5分钟)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说明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由于地球的形状,赤道附近的地区更接近太阳,因此气候较为炎热;而两极地区则因远离太阳而气候寒冷。
活动:分组讨论并总结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具体影响,每组派代表分享。
2. 地球运动与气候(10分钟)自转: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讲解昼夜更替和天气的变化。
公转:利用PPT展示地球公转动画,解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重点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讨论其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援助,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及竞争意识,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防止了教师满堂灌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影响气候的分布属于新知识,指导自学书设计采取以学生自学、分组商量为主的方法。
通过设计小组商量,引导同学认真思考并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完成好了解自学书,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供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
认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查文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个环节尽力通过尽量由学生通过探究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我确定的教法是: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商量法、归纳法;学法是自学法、完成练习后的分组商量式,学生改正补充式、口头复述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意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量做到讲的少一点,引的巧一点,让学生学的精一点,活一点,领悟的透一点,深一点。
课后经过教研组商量。
我觉得对本节课的处理,提出几点改良:1、在课文的引入上,不够精彩,要多思考,多创新。
2、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注意各颜色的比照度搭配。
3、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面还要加大,在引导问题中要把握重点。
4、课的最后要及时的将本节课学生的小组竞争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期望在下一课时,会做的更好。
我信任教学总是在不断改良中进步的,我肯定会切实的履行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公开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课时
1---3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地球形状
地球运动
世界各地的
气候差异
气温: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
降水: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