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
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治理策略研究
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治理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围绕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探讨相关的治理策略。
一、问题的严重性失地农民是指在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土地耕作权的农民。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仅影响农民个人的生活,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二、治理策略1.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征地补偿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关键。
应该根据被征用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
还应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2.加强就业培训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他们的劳动力仍然是有价值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比如,可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4.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根本。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5.加强社区建设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区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探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临挑战。
失地农民的困境,折射出我国在土地征用、社会保障、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尚需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意味着要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被迫进城或者转行,面临重新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一、背景失地农民指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征用等原因,土地被夺走的农民。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亿多人被列为失地农民。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了四个不同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1.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就业问题。
大约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找到工作,其中约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服工企业,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体经营。
而剩余4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找不到工作。
2.社会保障待遇关于社会保障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差异化。
仅有约2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近70%的失地农民未能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仅有约1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政府政策和帮助大多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感到不满意。
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4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0%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似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差异化的问题,并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不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1.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
2.提供职业培训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适应城市就业的技能。
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探讨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利益补偿、保障制度
摘要:近几年,全国有近几千万亩的耕地被征用,“三无农民”超过2000万人。
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阐述,并探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利益保障;对策措施近几年,由于全国各地城市老城区的拓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绿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用地,大片的良田被征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几千万亩的耕地被征用,“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超过2000万人。
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首先要解决“以失地农民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土地管理”一文中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充分认识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阐述,并探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对策措施。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对被征地农民主要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即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自寻门路解决就业问题。
但失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相比,就业更为困难: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明显不如城镇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中处于劣势;农村本身就业岗位不多,加之有些地区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失地农民就业门路越来越狭窄。
(二)经济收入难以提高。
目前,按生活状况与经济收入可以把失地农民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从事二、三产业的,大约占20%左右,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和失地关系不大;第二类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做做小生意、打打短工的,大约占50%,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主要受市场影响,一旦没有其他收入,生活问题就难以解决;第三类是基本依靠农业而生活的,大约占30%,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是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的,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征地后只能寅吃卯粮,花完了安置费,几乎就陷入贫困之中。
(三)医疗问题难以应付。
当前,对失地农民而言,生活支出中最重的负担是医疗费用,许多失地农民反映,土地征用后日常生活开支还不太担心,最怕的就是生病。
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论文
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3-000-02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失地农民产生了。
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失地农民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在失去土地以后很难再就业。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不影响其正常生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一、失地农民现实状况分析上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化政策致使大量人口滞留在了生产力极低的传统农村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收益几乎成了农民最直接最根本的收入来源。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土地因为用于搞开发建设而被征用。
为了满足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需要,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大量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据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
尽管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有关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并由此引发许多社会矛盾。
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的集体土地需要征用。
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一)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大量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新形势下对失地农民情况的分析
新形势下对失地农民情况的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繁荣,需要征收大量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
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耕种的土地。
割断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而对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保证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
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土地;市场;保障中图分类号:[x-0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8-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迅速地开发,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从而使耕地数量锐减,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维持生计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
1 失地农民产生的因素1.1 大量的征用土地是农民失去土地的主要原因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大量征收农民的土地,使靠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经济来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1.2 土地市场化的不合法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我国的立法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农民失去土地。
许多集体农用地用做非农建设用地,表面上看仍为集体所有,然而实际上已经被推向市场,用于流转,所以导致大量农民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土地使用权。
2 失地农民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失地农民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同时也是逐年扩增的群体。
因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繁荣,经济要增长都离不开占用大量的土地,那么就会有农民失去土地。
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2.1 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标准低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征收大量土地,使农民失去了仅有的生活依靠,对于征地补偿标准,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但由于补偿标准相对滞后,与现在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频繁上涨,生活的消费逐年加重,其补偿的标准不具有时代性的经济特点,远低于市场价值;又因为一些地方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降低补偿标准,或以各种理由层层截用,使被征地农民并没有得到现有法律规定的补偿,所以使失地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1)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紧张,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农民被迫离开农村,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全和尊严,养老保险政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介绍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改进措施。
1.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
1.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根据国家政策,失地农民可以通过转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获得养老保障。
具体来说,失地农民可以选择将自己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款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成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并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
1.2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另外,失地农民也可以选择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根据国家政策,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是由地方政府和农民按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制度,参保人员在达到规定的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
2. 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2.1 缺乏保险金的足额支付目前失地农民转移参保后,其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标准仍然较低。
由于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在退休后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因此,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养老保险覆盖率偏低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政策支持,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偏低。
许多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缺乏参保的意识。
因此,加强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推广非常重要。
2.3 跨地区转移参保困难失地农民在转移参保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转移参保需要在城市正式落户,这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失地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因此,简化转移参保程序和标准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 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3.1 提高养老金支付标准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建议逐步提高转移参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支付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被征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也随之引发了诸多问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现状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社区往往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由于缺乏土地资源,他们的生计主要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存在着组织权力不足的问题,社区居民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治的能力,社区治理效率低下,难以有效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3. 环境问题:失地农民社区通常以被废弃的土地和建筑为中心,周边环境杂乱,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
二、问题原因分析1. 土地被征用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导致他们失去了土地资源,但并未得到合理的补偿。
2. 失地农民社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机制:由于失地农民社区的人口构成较为杂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手段,治理难度大。
3. 政府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政府在治理社区问题上投入不足,关心度不够,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加强土地被征用的监管力度,落实合理的补偿措施,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基层自治组织:鼓励失地农民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意识,推动社区治理日常工作的开展。
3.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失地农民65岁问题的解决方案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对于失地农民中的65岁群体,他们面临着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来源等多重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原本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来源消失,养老保障成为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医疗保障面临困难。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收入减少而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生活来源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生活来源受到严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失去土地而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提高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失地农民65岁群体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参保。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更多选择。
2.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1)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效率。
3. 创造就业机会(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鼓励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65岁群体自主创业。
4. 加强社会救助(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实施临时救助、生活救助等,确保其基本生活。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众多的经济商圈持续向城市的外围扩张,导致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同时也是影响辽宁地区城市化建设稳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我们通过随机采访、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等地区的农民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针对农民被征收土地的补偿、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基本的医疗保险情况、养老保险情况等12个相关的问题对这几个地区的农民进行问卷走访,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520份,并结合几个地区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该次问卷走访的相关数据从而对整个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一)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规模通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有超过53万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根据大连市政府给出的数据,在大连市的金州区等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的数量就占了总数量的40%,仅2008-2012年5年时间里,大连地区失地农民的数量相比前五年增加净17万人。
在沈阳市的东陵及于洪两个地区,单单是政府部门征用土地的数量就已超18万亩,涉及农民安置就业人数达7万多人。
在锦州地区,截止到2013年底已被征用的耕地约为52万亩,造成失地农民约10万人次。
所以从以上几个市及地区的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地区的土地征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的数量在加剧减少,失地农民的规模在持续增加。
(二)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在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民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大量赖以生存的农耕地被征收。
通过过对随机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整体上看,失地农民普遍学历低、年纪普遍比较大、没有什么技能,失去耕地后,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生活也比较困难。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寒亭实际,坚持把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收入有、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除了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了农村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一、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
为防止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坚持按国家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金发放的同时,努力探索经营土地补偿进的路子,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到位。
为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按照一定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三个一定要的”原那么,严格土地征用,并且始终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土地补偿的标准、补偿款的发放、兑付时限都做出具体要求。
明确规定,但凡对农民土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工程,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足额拨到农民手中。
目前,全区农民因失地获得的补偿,均高于其失地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
二是搞好土地补偿金经营运作。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屡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如我们开元街道南张氏三村,组织村民每人以xx元土地补偿款入股,建设了标准车间13000平方米,租赁给来投资的企业,去年收入近100万元,每个村民分红500元,预计今年可达1500元。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3.2失地农民的就业权受到侵害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就业,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比较困难, 失去土地后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式, 许多人每天无所事事, 到处闲荡, 甚至有人无聊之余进行赌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对于已获得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来说, 当单位机构改革时, 通常被列为精简的对象, 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回流率普遍较高。
和生活有较大提高, 但这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随着补偿费的日益消耗, 收入较低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工作, 生活没有来源, 形成新的贫困户。经济基础较好或有技能的失地农户, 以公路、县城的开发为契机, 投资置业,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 变得更加富有。
4失地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利的原因
4.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8
引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及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结论: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WATCHING
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拓展保障范围
创新保障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CHAPTER
04
结论: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低补偿标准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保障机制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对策建议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生活保障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研究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政策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
"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
对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的认识都是比较模糊和极其有限的。
这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希望在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认真思考。
关键词: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征地社会保障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国富民强的必经之路。
当今中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这条道路稳步前进,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必须承认,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中,农民一直就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
而且,我国传统的农民社会保障实质就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保障。
现在农民们一旦失去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他们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社会保障如何?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则就会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 失地农民的产生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
特别是在我国征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征用大量的土地。
而且采取种种不正常的手段,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看中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更是肆无忌惮地征用土地,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失地农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据统计,从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2394.6万亩耕地,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土地。
按现在的经济发展进度,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
据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亩到300万亩。
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
2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和将会有大量的农民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同时也将离开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了。
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又无法融入城市,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
有人曾形象地称之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三无”游民明天的希望在哪里?这让他们担忧,也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感到担忧。
在被征用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习惯于用货币作为补偿。
同时,也往往是钱一旦付完,也就一了百了。
的确,货币安置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
然而低额且有限的安置费根本无法保证失去土地的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民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都不高。
现在他们一下子失去了他们熟悉的长期赖以维生的土地,需要自己去另某生活,这让他们无论在自身心理、生理还是在客观外部环境上都难以适应。
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计划性,拿到自己的土地补偿费之后,很快就用光了,导致了以后生活的困难。
当前,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2)失地后就业
困难。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现在失去了他们长期习惯的生活方式,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式。
不少被征用土地的村庄,人们不难发现大量的中、青年人每天无所事事,到处闲荡。
一部分人无聊之余,打麻将等进行赌博,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
而农村中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失去土地之后,只能仅仅靠一点可怜的补偿费过日子,更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在何处。
(3)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们也就失去了往日的依靠种养业的较稳定收入。
同时还不得不支付对他们来说一大笔费用来购买以前自己生产的粮食和日常生活必用品,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更加困难。
四川省自贡市郊红旗乡、凤凰乡农民种粮食蔬菜加副业,人均年收入达2000元,较为富裕。
但在土地被征用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大大降低了。
一位完全丧失耕地的农民说:“土地被征用后,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一半,种田时粮食吃不完,有副业,可养牛、猪、鸡等,相对吃穿不成问题,现在只能靠打短工维持基本生活,明天的饭在哪里还不知道。
”
(4)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被征用土地的赔偿安置费是很低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一些地方,就连这一点农民的救命钱—土地赔偿费都不能兑现,被当地挪用甚至占用。
同时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未及时跟上,如土地没了或少了,而公粮却并没有按规定减少。
这些都极大地挫伤失地农民的积极性,极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不管是从稳定社会秩序出发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还是从促进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征地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
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我党和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有力措施来解决。
今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文件明确提出,必须推进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一号文件明示要拿征地制度开刀了——身受土地之乱困扰的国土资源部也开始行动起来。
文件明确提出,必须推进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针对土地征用过程中赔偿较低的问题,一号文件明文规定:一定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
据估计,今后农民的征地补偿费要比现时补偿提高到二至三倍。
除了提高补偿标准之外,一号文件还规定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为了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正规的社会保障之外。
如果要说有什么保障,只能说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微弱。
现在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变成了一个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
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往日从土地上得到的一切,也就失去那本就不多的一点保障,连日常的最低生活也难以维持。
因此,不管从那一个角度出发,政府都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3.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被征用的土地将越来越多。
由于我国农民传统上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保障,在失去土地之后,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如何解决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农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不断下降,其收入来源或收入明显减少,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远远大于收入。
对这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是将他们纳入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还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分别实施不同的办法,都没有们明确的相关法律。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这个方面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差距颇大。
在我国现行农村,生产力普遍较低,经济水平整体上较差,失地农民也就更是如此。
对一些日常小病,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自己拖着。
一些大病由于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对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失地农民应该给予相应的医疗保障。
3。
3 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其谋生技能较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一下子离开了千百年来熟悉的土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心理反差极大。
我们很难现象这些较低素质的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都够找到工作,更不用说生活得更好。
因此为了让这些失地农民离开土地之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的生活,能够拥有一个谋生的手段,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就业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4 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很明显农民在现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地位地下,其经济能力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