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笔记一、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研究的类型教育研究可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关注不同事物、现象的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而定性研究关注不同事物、现象的意义及特征(性质),采用整体研究、描述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定性研究更接近科学,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2、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伦理原则。
其中客观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尊重事实,反对主观臆测;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从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遵循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和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
其中理论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实证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等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1、选题的主要来源教育研究选题的主要来源包括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2、选题的基本要求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包括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问题提出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以上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的重点难点,包括教育研究的类型、基本原则、一般过程、方法类型以及选题与设计的要点。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教育研究复习要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p62(一)教育研究分类⏹1、依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2、依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依据过程中描述和解释的方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为对象的教育问题有:62⏹复杂性:复杂的人为系统⏹整合性: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二难性:历史和现实问题,如社会地位与个人本位,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开放性:对域外教育的开放,对教育所处的特定社会大环境开放(三)教育研究的意义67⏹1、改善教育实践⏹2、推进理论建设⏹3、提高教师素质(四)教育研究过程的活动内容691.选择课题2.选择对象3.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4.计划5.实施6.分析整理资料(五)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依据、标准69⏹1、纵向课题⏹2、横向课题⏹3、研究者自选课题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的根据和标准:70二、课题论证报告⏹(一)研究缘起⏹(二)核心概念界定⏹(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五)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六)研究思路⏹(七)研究方法⏹(八)研究进度与预期达到目标⏹(九)论文提纲⏹(十)参考文献三、抽样(一)取样的方式87⏹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随机抽样(等距)⏹3、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4、整群随机抽样(二)样本大小(样本容量)87⏹1、样本容量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数量的大小。
⏹2、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其研究结果更有一般性。
⏹3、但是样本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类型,允许误差的大小及研究者的时间、人力、物力等。
样本容量太大,会给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也可能造成更大的研究误差。
⏹4、在取样时,应根据研究对精确程度的要求和研究者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可能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样本容量的增大。
⏹5、样本单位数达到或超过30个称为大样本,低于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87在书面调查中通常采用大样本,而教育观察或实验因投入高、风险大,故常采用小样本。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主编)笔记
《教育研究导论》整理笔记注:出题的重点在第三、四、五、六、八章,另外要多研究下历年的真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非重点,了解即可)1 科学: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学习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方法。
2 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有结构形态的存在。
3人种志研究:(如何理解人种志研究?)人种志研究是对一个种族或文化群体的描述。
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边界,是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翻译和解释。
这种田野调查技术和跨越文化研究的观念,并不仅限于对原始的、种族的文化描述,而是可以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人群、不同的文化及其对不同文化人群的不同影响。
4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首先由孔德提出,后来经历了马赫和卡尔纳普的第二、第三代实证主义的发展,对20世纪哲学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基本特点是要求经验的或逻辑的证明。
5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教育研究中运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系统的观察和统计分析解决教学、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6 实证-定量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引进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迅速科学化、课题化、专业化。
教育研究正是在科学化、课题化、专业化的旗帜下,改变着与实践的关系。
7理论界定环节:是为了强调只有对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意义、边界及相关联系和理论依据形成深刻理解并做出明确说明,才可以展开研究的设计以及所有后续的研究,而设置的环节。
8参与观察:十八世纪末,法国学者Frederick LeLiay 和他的同伴居住在研究对象的家里,参与他们的生活,仔细观察他们在工作、游玩、教堂和学校中所做的事,详细描述欧洲工人的家庭生活。
Frederick LeLiay的做法,后来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为“参与观察”的研究方式的先驱。
成为我们今天质性研究的重要来源和获取研究资料的重要手段。
9 质性研究:从各种不同的领域逐渐汇聚在一起,从特定的具体的情境去理解,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而不以统计的普遍性来解释的研究,主要有参与观察、人种志研究等等。
教育研究导论知识点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一、性质研究与量化研究性质研究: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它通过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而不只截取某一个片段,质性研究为非干预性研究,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景,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真实状况,但不对此作预测和改变。
特点:(1)自然情况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2)研究是描述性的(3)不只是关心结果和结论,更主要的是关心发生、发展的过程(4)倾向于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得到结论(5)意义是质性研究最关心的基本点量化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特点:1.宏观研究,大范围的统计调查;2.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3.人的某些特质(身体、知识技能);4. 检验并完善理论假设;5.(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可以)较准确的估计研究信度和效度。
6.(通过随机抽样可以)得到有代表性的数据和普适性研究结果。
二者关系:共同点:摈弃臆想,注重经验研究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是经验研究。
不同点:研究的立场、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二、研究过程的序列三、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已有公认结论的问题;永恒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
四、选题的原则1.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兴趣原则6.自我涉入原则7.可行性原则8.伦理道德原则五、理论界定的实行要点1.以理论自觉的态度介入研究:形成一种自觉地把理论纳入研究、自觉地以理论神圣庄严和超越的态度时刻审视着研究的意识。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p8)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即研究的一致性)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即研究的重复性)2、操作性定义:(p26)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P22)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P84)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P106)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P161)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
(P172)(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
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1、成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点:问题性、预见性、未知性2、定性研究: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以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3、田野研究: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景,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情境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提取结论的过程。
田野研究的“田野”就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教师教学的场所。
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1、教育研究过程的一般程序:(1)选题(2)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4)搜集并整理资料(5)分析研究(6)撰写报告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1)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2)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3)从有关理论中演绎出研究问题(4)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5)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3、选题的步骤:(1)确定研究的领域(2)查阅相关资料(3)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4)陈述研究问题4、研究假设:就是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
具体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判断。
5、研究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假设对课题研究起定向作用。
有假设的研究,内容更具体,方向更明确,目标更集中,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又易于别人理解课题内容。
(2)假设是研究的核心,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它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 是对有关现象的概括,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时,该假设就上升为理论。
6教育假设形成的三个阶段:观察分析、提出假设、表述第一阶段是观察分析。
由于科学假设都只能源于客观事实或科学结论,因此要提出假设, 就必须在提出假设之前认真而具体地去观察、考察所要研究的对象,并全面分析相关的研究结论。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_2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一、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 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 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1 / 3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 世纪至 20 世纪 50 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 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 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 存在问题:---------------------------------------------------------------最新资料推荐------------------------------------------------------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3 / 3。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资料(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一章概论一、概念界定1、研究:就就是一个认真得提出问题,并以系统得方法寻找问题答案得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得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得、有计划地探索自然与社会得客观规律得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得解释、预测与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得发展。
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得)、伦理性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得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与精神现象得方式、手段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得、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与构建教育理论得方式,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得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得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得目得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得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与对研究问题得陈述,研究得问题有明确得目标与可供检查得指标;C 有科学得研究设计,准确系统得观察记录与分析,并收集可靠得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得科学性E创造性。
②独特:A带有很强得综合性与整体性;B研究得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 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得积极参与,有广泛得群众基础二、教育研究方法得研究对象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就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与过程得一般方法原则得知识体系,就是将观察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得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得应用中概括出来得一般方法原则,就是方法得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1、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依据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①具体得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得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③依据研究目得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得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得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得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得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得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得可操作性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得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得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得合理移植与借鉴; 3、数学方法得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得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教育研究是特殊的科学研究: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教育研究的效度:教育研究的有效性,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和结论的普遍性。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先决条件,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指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三、教育研究的类型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按研究的目的与功能分类)基础研究:旨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应用研究:旨在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研究:旨在提出能够直接使用的教育产品。
基础研究的结果是构建理论,应用研究的结果是解决问题,开发研究的结果是教育产品。
(按教育研究的性质或使用的手段分类),也被称为教育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
即“自然主义范式”和“实证主义范式”。
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的侧重点、资料的性质及资料分析的方法上。
▪定性研究:▪是从人文科学中推衍出来的,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活动。
▪特性: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
定性研究是描述性的(用文字而不是数据)定性研究关心的是过程。
定性研究最关心的事情是“理解教育现象”定量研究:▪也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作定量化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特点:▪主要用数字和量表来描述现象▪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所获认识的确定性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定性研究:适合小样本、个案研究,研究深入细致,关注过程,自然情境。
不适合大范围研究,费时费工,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教育研究导论知识点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一、性质研究与量化研究性质研究: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它通过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而不只截取某一个片段,质性研究为非干预性研究,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景,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真实状况,但不对此作预测和改变。
特点:(1)自然情况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2)研究是描述性的(3)不只是关心结果和结论,更主要的是关心发生、发展的过程(4)倾向于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得到结论(5)意义是质性研究最关心的基本点量化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特点:1.宏观研究,大范围的统计调查;2.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3.人的某些特质(身体、知识技能);4. 检验并完善理论假设;5.(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可以)较准确的估计研究信度和效度。
6.(通过随机抽样可以)得到有代表性的数据和普适性研究结果。
二者关系:共同点:摈弃臆想,注重经验研究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是经验研究。
不同点:研究的立场、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二、研究过程的序列三、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已有公认结论的问题;永恒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
四、选题的原则1.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兴趣原则6.自我涉入原则7.可行性原则8.伦理道德原则五、理论界定的实行要点1.以理论自觉的态度介入研究:形成一种自觉地把理论纳入研究、自觉地以理论神圣庄严和超越的态度时刻审视着研究的意识。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资料1 、理解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差异)质性研究:凡是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获得研究结果的研究。
主要运用于人的生活、故事、行为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二者的区别:1).研究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后者的目的在于寻求解释性理解,提出新问题;2).研究内容不同:前者着眼于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后者主要关注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的分析;3).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前者常用封闭式问卷、实验、结构性观察等方法,后者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4).资料分析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后者主要采用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
---------------------------------------------------------------------1).研究中通常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定量研究测量客观的事实,质性研究建构社会实相、文化意义,二者相互补充; 定量研究的焦点在变项,质性研究的焦点在互动的过程、事件,显然结果和过程的结合才比较完整;定量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倾向追求通则性,质性研究进行主题分析,倾向追求特殊性;定量研究的特征是客观,质性研究的特征是客观;显然,共性与个性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客观也是分不开的,研究时主客观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具有以上等差异,所以二者常常是相互结合的。
2).质性研究辅助与补充定量研究的不足;由于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时常保持中立,所以研究结果往往客观但缺少切身的体会和说服力,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往往置身其中体会更深,可以补充这一点不足; 定量研究不受情景脉络影响,数据等结果较枯燥,而质性研究受特定情景脉络限制和影响可以使得研究结果的呈现更有可读性;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虽然简洁清晰但不够深刻,而质性研究常会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可以增添研究的深度,当然这一点差异也与二者的资料收集技术有关,前者主要通过量表、问卷、结构观察等方式,后者主要是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
教育研究导论期末复习-上传
教育研究导论期末复习-上传教育研究概论1、研究是什么?P9首先研究是一种态度,是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
研究,在开始时是由于惊奇而引起的思索,因有疑虑而思索,以思索求得对疑惑的解释。
探究未来,反思过去,理论自觉的态度,自觉的认识与实现。
2、教育研究范式P16①实证-定量研究②解释-质性研究③混合研究④行动研究3、4、研究过程序列P20①起始过程:选题(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理论界定、研究设计(通过系统的设计把研究问题的理论界定具体落实到研究步骤中去)②形成过程:研究资料形成的过程。
个案方式、测量方式、干预方式形成研究资料的逻辑线索;研究问题是否存在、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存在、是否可以改变形成研究资料③分析结论过程5、选择原则:P25①价值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6、观察法的类型P82①参与型观察法与非参与型观察②结构型观察与开放型观察③其他:隐蔽型观察与公开型观察;直接型观察与间接型观察7、访谈法P95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即通过“寻访”被研究者并且对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研究活动,收集并形成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
收集并形成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
8、访谈法实施技巧P107①访问者要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②善于提问(开放、具体、清晰)③做好回应(心理调控)9、测量P193测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事物的属性、特征赋值。
测量的三要素:赋值、对象、规则10、问卷测量(非常重要20分大题)P202问卷由题目、指导语、问卷题目及选项、结束语四部分组成。
20分考点在于:问卷指标体系。
一定要会问卷指标体系的写法。
肯定会考11、弗兰德互动分析(非常重要20分大题)P218①记录编码首尾加10②依次连续提取编码③左行右列分析:1)课堂结构教师语言比率=1-7列/总数学生语言比率=89列/总数课堂沉寂比率=10列/总数2)教师倾向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1-4列/5-7列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1-3列/6-7列12、行动研究P243行动研究就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将实际工作情景与研究结合,以改进实践为目标,通过实践来使自己以及他人的想法和理论不断得以检验、实现和理论化,进而改进工作并获得专业提升的研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资料1 、理解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差异)质性研究:凡是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获得研究结果的研究。
主要运用于人的生活、故事、行为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二者的区别:1).研究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后者的目的在于寻求解释性理解,提出新问题;2).研究内容不同:前者着眼于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后者主要关注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的分析;3).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前者常用封闭式问卷、实验、结构性观察等方法,后者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4).资料分析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后者主要采用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
--------------------------------------------------------------------- 1).研究中通常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定量研究测量客观的事实,质性研究建构社会实相、文化意义,二者相互补充;定量研究的焦点在变项,质性研究的焦点在互动的过程、事件,显然结果和过程的结合才比较完整;定量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倾向追求通则性,质性研究进行主题分析,倾向追求特殊性;定量研究的特征是客观,质性研究的特征是客观;显然,共性与个性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客观也是分不开的,研究时主客观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具有以上等差异,所以二者常常是相互结合的。
2).质性研究辅助与补充定量研究的不足;由于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时常保持中立,所以研究结果往往客观但缺少切身的体会和说服力,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往往置身其中体会更深,可以补充这一点不足;定量研究不受情景脉络影响,数据等结果较枯燥,而质性研究受特定情景脉络限制和影响可以使得研究结果的呈现更有可读性;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虽然简洁清晰但不够深刻,而质性研究常会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可以增添研究的深度,当然这一点差异也与二者的资料收集技术有关,前者主要通过量表、问卷、结构观察等方式,后者主要是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一个是实证主义,一个是人文主义,因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其研究范式一个是科学范式,一个是自然范式,二者各有侧重,互相补充。
2、掌握文献的分类及其检索方法(了解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1).检索工具查找法检索工具查找法即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检索工具可以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等几种。
计算机检索工具利用的主要是关注各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和一流的搜索引擎。
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主要有分类目录链接和关键词查询两个途径。
2).参考文献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又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的方法。
采用参考文献查找法一般是从自己掌握的最新研究资料开始,根据其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查找过去的有关文献,然后根据所查文献后面的参考资料再去查找更早的一些文献,如此类推。
参考文献查找法的优点是所查找的文献针对性强,因而有效率高。
其不足是文献资料不够全面,而且原文作者列出的这些资料又有其主观性、选择性,受其水平、所能涉及到的资料范围、数量等因素的制约。
3.理解实验的基本构成,实验的效度及实验中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关系。
(实验法的基本构成,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验效度:实验研究可以明确提供的解释性品质。
内在效度:研究结论的准确的解释性。
外在效度: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即可以推广的程度。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关系: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是没有意义的,但内在效度高不一定就具有好的外在效度。
要两全其美地使两种效度都高是很困难的,只能是相对地寻求两种效度的平衡。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的实验更注重内在效度,应用研究的实验更注重外在效度。
4.根据研究问题设计访谈提纲并掌握基本技巧。
(了解访谈中提问的基本策略与技巧)策略和技巧:1).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营造友善的谈话氛围,建立良好的访谈人际关系2).熟悉访谈内容,抓住要旨,灵活呈现内容3).旁敲侧击,善于提问与追问,引申谈话访谈者提问的策略和技巧:对于所提问题,受访者如果不能即时回答,要给予充分的等待时间;如果发现受访者有所犹豫,要通过旁敲侧击以引导回答可以追问受访者回答的真正意思,或在恰当的时候继续口头追问其他答案,但要谨慎中立立场,而且要把握住追问的时机与度。
访谈的提问应当开放、具体、清晰。
4).对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适当回应,使访谈顺利进行5).忠实、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
5.能够对一段质性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寻找本土概念,选择运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
(了解本土概念的基本含义,如何去寻找本土概念)本土概念:资料中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被研究者自己对意义的理解的概念。
经常被研究者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及其对意义的理解的概念。
第一,被研究者反复使用的概念,通常是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可能代表他们对意义的特殊理解;第二,被研究者在使用时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概念,虽然出现频率不一定很高,但总伴随比较明显的情感表达;第三,在阅读资料时,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概念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类属分析: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和解释这些现象的主要概念、术语的分析过程。
主要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形成类属的原因以及作用等的分析。
类属分析的基础是比较,其长处在于可以将一部分资料、概念或主题从整个情境中抽取出来,清晰地凸显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资料所反映的主题有所概括和加强作用。
但各部分所处的具体情境及资料之间的连续性则往往被忽视,无法完整地反映出事物的动态过程。
有时还会遇到有些重要的资料不好分类的情况,造成资料的丢失或浪费。
情境分析:其结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成方式,主要有三个步骤。
通读资料→为资料设码→对资料进行归类。
其长处在于更加生动地再现被研究者的声音,贴近他们的真实的生活体验,符合其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有利于表现被研究者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但可能会忽略掉情境中一些相似事件的意义关系,对资料的异同点缺少对比,以至于研究者沉溺于故事情境中而找不到其他的分析视角。
附加:1.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
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可以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
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
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二)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念的转变。
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要想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
如果不把教师放在这样一种地位上,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只能流于空谈。
所以正像奥尔森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取得最后改革的最好的道路。
(三)建设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教育学科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
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2.理解研究和方法的内涵。
研究是一种态度,始于惊奇。
研究中,人的思考中的直观想象和洞察的成分会起到积极作用,并往往抵赖具有创造性的效果,这也和教育的实践性质有关。
“准确的解释性”是“研究的内在效度”这一专业术语的定义用语,也成为评估研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研究中形成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研究的,只有遵循这些既定的方法,才能获得研究的成功,才称得上是研究。
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质,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言语,就是要着重于如何采取行动使教育真正发生。
方法就是在这样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便于研究顺利进行的手段、工具,先有了研究才有了方法,永远都应是方法依从于研究的关系。
3. 掌握教育研究过程的序列或环节并能运用。
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
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
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
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
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
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
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
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
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
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
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
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
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
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
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
4.能够用合适的文体呈现研究结果。
报告文体;论文文体;叙事文体附加教育研究的一般伦理规范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 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 就需要设想周密 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
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