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走进了学校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信息时代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
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好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服务,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学习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语文教学、多媒体、高效课堂、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显著效果。
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在信息化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浅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而是与其它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但灵魂仍是教学设计本身,计算机起辅助作用,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
整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作者:郭晓荣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12期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
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让单一的静态文本与丰富的动态画面完美融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
”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
上课后,我先播放雪花儿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动态画面。
那飘洒的舞姿,银装素裹的世界,动人心弦的乐声和老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之中。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自己会怎么玩。
交流完内心的想法后,再点击画面,出现文中的几种小动物。
“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会玩些什么呢?”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
再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
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导读:本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在任务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文内容]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校大力提倡利用校园网进行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提供强大的交互能力,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学生在登录因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
学生的信息素养大为增强,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语文能力明显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正在加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人教版新课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同样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贯彻上述教育思想,仅仅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几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可怜的几十分钟,是难以完成使命的。
教育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点,可以集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与人,人与电脑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展现广阔和美好的前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实现双主教学。
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综合5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对探究性学习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换角色,让学生以探索和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语文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能够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充满着实践性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探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可以说,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一、培养问题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核心,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著名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
”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的心智空间处于窒息状态,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产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解决的不只是字、词方面的问题,而是由课文引发的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的诸多问题。
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应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最佳切入口。
虽说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这并不影响“问题意识”的培养。
事实上,只要对课文中的人、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教师经常性的鼓励、指导,学生是能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的。
笔者在执教《诚实与信任》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碰碎反光镜的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针对这一提问,我并没有马上作答,而是顺势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是啊,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好,责任应该由作者承担还是由小红车的主人承担呢?”随即学生们便展开了唇枪舌剑。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应由小红车的主人承担,因为他的车虽然是停着的,但是超出了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当时天很黑作者根本看不清楚。
”也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应由作者承担,因为小红车毕竟是停着的。
”还有的学生认为双方都应该承担责任。
诸如此类问题不一而足,把一个看似寻常的问题又还给学生的做法激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想像思维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备受关注,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践活动、调查研究,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方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和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 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设计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寻找解决方案,例如设计一个小程序、制作一个网页等。
3. 提供资源。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源等,或者引导学生如何获取相关资源。
4. 引导探究。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注重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四、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推广。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人教版新课标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
它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
它能为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随时提供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
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人教版新课标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
在制作《莫高窟》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莫高窟彩塑”、“莫高窟壁画”、“莫高窟藏经洞”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
我还搜集了大量的莫高窟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著名学者的精美散文,有莫高窟的历史、传说、典故等人文景观,有莫高窟周边的自然景观……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我在《莫高窟》网络教材中设立了“学习目标”、“自学天地”、“精读品味”、“研究天地”、“敦煌在线”几个栏目。
“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三个维度提出本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自学天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一个提出问题的情境。
“精读品味”将课文内容与相关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进行链接,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品读的场所。
“研究天地”指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学写研究报告,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策略和展示的平台。
“敦煌在线”将“百年敦煌”、“敦煌艺术”、“敦煌故事”、“名作赏读”、“神秘西部”、“敦煌旅游”等内容以图片、影片、文字等“超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进一步了解、研究敦煌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创设情境,自学体验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打开网络教材)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敦煌灿烂的文化。
那精美的石窟艺术,那遍地的文物遗迹,那浩瀚的典籍文献,那神秘的高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
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北的大漠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教育和学习模式从传统的传授型向探究型转变。
其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和探究取代传授和教学,让学生借助外界环境和材料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将“探究学习”贯穿到小学课程体系中,深入融入课程框架中,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用互动方式和探究取代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践,体验物、理论对应的知识,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可分为基础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实践经验的探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对科技进步的探究学习等。
针对基础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把控好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关键概念、模式和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python语言开发项目,学习如何利用编程实现指令操作,开发电子设备,实现网络通讯,编写程序,实现实时图像处理,学习数据库建设,形成自身的仿真技能等。
实践经验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实践经验,总结概念规划,建立模型,在情景中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仿真,使仿真实验调试和优化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可以利用AR系统上机实践,学习制作复杂的3D场景,形成3D物品模型,模拟数据库环境,结合机器学习,实现自动学习,并且能够按照师生交互的方式,实时上传机器学习的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学习游戏技术,发展游戏思维。
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利用小鱼智能的人工研究,让学生结合实际场景,探究机器与人的交互,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人工智能应用。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AI 知识,还可以体验AI应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种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与传授,缺乏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网络学习与合作学习。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进行在线测试和作文批改等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按需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协作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应用软件与工具的使用。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和工具,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呈现与处理。
利用PPT演示软件进行课堂呈现,利用语音识别软件进行读写训练,利用评测软件进行评价和测试等。
这些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新。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积累教学经验,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
2、要合理规划和使用信息技术资源。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资源,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忽视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学生沉迷和不良行为的互联网资源,教师也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3、要注重教学与评价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教学目标和评价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开始,探讨了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如何利用案例分析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结论部分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观点。
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探究性学习将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定义,特点,实践,案例分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学习,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旨在让学生在信息时代中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网络知识,培养信息搜索和分析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世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在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提升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和应对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在信息时代中的综合素质。
1.2 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人教版新课标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
整合(integeration)即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就是以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建构主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和首创精神。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电教媒体,大量涌进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所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是结合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信息所展现的信息沟通方式和渠道,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眼直观地看到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好地用心和文章进行交融[1]。
如何有效地选择教学素材和情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不同的情境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二、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新课教学研究语文新课讲解主要是对新知识进行详细的讲授,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带读课文,随后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背诵课文和字词的方式来学习[2]。
這些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早已落伍于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课教学被提上实践的议程。
本阶段研究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结合故事人物的各种细微之处的特征进行深刻的描绘、放大,以小见大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故事情节,分析文章思想感情。
三、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课外语文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可以自主地对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深入的研究。
但是小学生由于性格特征的差异性,他们在知识的储备上还略有缺陷,甚至有的学生对很多字词不认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外阅读上很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来展开。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比如《窃读记》这篇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关于热爱读书的故事,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体现热爱读书、奋发图强的故事,比如: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圆木警枕等励志故事。
要想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这个故事,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种想探索的欲望。
比如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条短短的光线照射书本的情境,询问学生:大家想象过以前条件艰苦的古人是如何利用微弱的光线读书,并考取功名的吗?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结语信息技术是当前时效性最强的教学工具,本次研究探索了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了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效果。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3)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这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呈现教案、教材、教具等。
比如,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播放音频、视频、动画等。
这些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比如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
通过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丰富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等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获取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教案、教材、教具等,然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呈现所需的教学资源,从而减少教师的准备时间。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等,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点尽管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应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涌现出了许多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软件和应用工具。
这些工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在线资源等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背后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和在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作文素材,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和在线评价工具,更灵活地展现课堂内容,并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一定的转变。
传统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传授知识点和技巧。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更新了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探究性学习成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来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实验和总结归纳来构建知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活动来实现。
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制作一个小程序、或者编写一个故事情节,都可以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项目活动。
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确定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与同学们充分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合适的项目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义井小学赵瑞芳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探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课改的一个亮点,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更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教材外,还应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利用媒体直观、形象、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借助媒体呈现教材,从可视、可听、可感等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觉得文本中的人、事、景、物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物,从而激发起与之交往、与之交流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如指导预习《放弃射门》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回顾看过的足球赛,收集报刊杂志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或有关的音像材料,并利用活动课组织班上喜爱足球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比赛,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后感、赛后感,展示收集的成果并畅谈自己收集资料的经过以及惊喜。
在足球悄然地进入学生心中之际,我及时地播放了2002年足球世界杯(VCD)的精彩选段,每一个精彩的射门,都会引发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欢呼,激动人心的气氛不断地感染着学生,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与当时在场的观众同紧张共欢呼。
由于媒体的整合呈现,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对足球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足球的射门确实是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一瞬。
当他们把目光注视在课题——“放弃射门”上时,这一信息与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多么的不一致!这种矛盾使他们产生了困惑,在矛盾的焦点处,提出疑问:谁放弃射门?他为什么要放弃射门!难道他不知道射门对他以及球队都至关重要吗?阅读的障碍,使学生感到有必要进行一番分析、推理与探究。
确立探究点的时机成熟。
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读懂大意,与同学交流读书成果,初步解决心中的疑问。
接着,我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突破口,理解福勒放弃射门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一举动的内在含义。
经过一番读、想、议,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作者的感受上,提出:“福勒放弃射门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人性美,为什么令不是狂热的球迷的作者如此震撼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性美?”我继续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哪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途径深入课文,进行理解、探究呢?这样的呈现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使探究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为其主动的、富有个性的交往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因此最好是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也可以推荐。
但是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不知道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专题,教师就要导在关键的问题上。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不广,这就决定了其研究的课题只能是些简单的、浅显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单元主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往往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组织起来,或是写人的,或是写景的,或是主要训练阅读能力,或是主要训练写作能力,或是德育目标一致,总之都有共通的地方。
因此,可以考虑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联结在一起进行研究,以达到单元的训练目标。
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为例,本组课文安排了《海上日出》、《燕子》、《古诗三首》等课文,这些课文着重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重点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单元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来。
如"人与大自然"、"大作家笔下的春天和小作家眼里的春天"、"写景IQ123"……母课题下还可以分出很多子课题来,让学生以课文的学习为生长点,研究的触角伸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单项主题研究。
除了必须掌握的字词句以及阅读方法、写作技巧,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课文中会有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较难解决的疑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背景、故事中的人和事、阅读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去选题,还可以兴趣点或疑问进行选题。
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学生对草塘的景色和北大荒充满了向往之情。
可让学生以“北大荒的昨天、今天、明天"为题,到网上去查阅介绍有关草塘、北大荒的图片、文字资料,有关歌曲、动人故事等。
学习《难忘的一课》可指导学生选择 "中国伟人知多少"或"了解台湾"、"你如何看待台独分子"等为题到网上去搜集资料或参加讨论等。
系列主题研究。
如作文系列、阅读系列等。
作文系列里又可分为写人系列、写事系列、写景系列、写活动系列、应用文系列……系列主题的研究可以更系统地认识、掌握知识和规律,形成阅读、写作的技能。
如在六年级复习课里,学生复习如何把人物写好。
学生到网上去阅读大量的写人的文章,与同学、老师讨论写人物的方法、技巧,把自己的习作挂到网上去让大家评论得到更多的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其他主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如果刻板地与每单元、每一课的阅读、作文教学联系,未免使这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缺乏灵性。
还应该引导学生把平时他们谈论最多、争议最大、与自身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话题作为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渴望到网上去,到BBS论坛、到聊天室、到名师名家处去获取所需材料,进行研究,自行设计汇报成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探究空间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鲜活的资源。
当课程与社会生活资源整合在一起时,学生学习的空间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拓展,给学生以无尽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家乡》后,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新课的教学,而是借此开展了《霞客文化探秘》的综合实践活动。
1、启发探究,活动准备这一阶段主要由师生共同研讨,确实活动主题:了解徐霞客生平,关注霞客文化发展动态,推广霞客文化。
学生自行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选择方法研究霞客文化。
2、调查研究,实践探究(1)查阅资料:每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上网找文章,了解“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去书店找书籍,翻阅《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与江苏》等著作,搜集有关徐霞客生平简介、所写游记和各种故事;请教当地熟知霞客事迹的老人。
(2)社会调查:集体观看电影《徐霞客传奇》,写好读后感并交流;联系政府和霞客故居的领导,设计采访提纲,对他们进行采访,重点了解霞客镇在弘扬“霞客文化”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霞客商标的注册情况;调查身边的人;霞客文化知多少,做好调查问卷。
(3)参观故居:亲眼观看霞客故居的碑刻,亲手摸摸霞客故居的罗汉松,亲耳听听霞客故居讲解员的介绍。
欣赏丰富多彩的岩石标本,瞻仰庄严肃穆的霞客塑像,走走风光依旧的胜水桥,与徐霞客走得更近些。
3、资料整合,交流汇报在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徐霞客这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学生进行初步总结,统计搜集来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按自愿成组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霞客的足迹,霞客的高志和霞客的情怀,以各种形式展示汇报了各组的收获。
如:精心拍摄的故居行照片,细心剪辑的故居行录像,惟妙惟肖的霞客图,真情实感的观后感,精彩纷呈的“霞客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当堂演示的霞客游山游洞之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尊重儿童认知方式对课程的要求,建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学习模式,使各种学习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整体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义井小学李宝玉小学科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特具有启蒙性。
它侧重于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知识,而且科学教材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一节40分钟的课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片、投影、录像、PPT等各种网络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不仅仅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整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电教效率科学随着我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多媒体网络设施的大量投入,本校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格局、新的气象和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它对小学科学课堂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课堂上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就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谈谈我的个人做法。
一、创设情境,增强感知,激发兴趣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科学初始阶段。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挂图,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教得也是力不从心。
而现在,我充分利用我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改变了这一现状。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昂。
课堂中,我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大大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我事先制作能播放2分钟的录像。
录像中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植物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也随之在脑海里产生多种疑问:它们是如何生长的呢?在生长的过程中是否都一样呢?这些大大的问号,很快就能抓住他们的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来。
二、利用资源,电教手段,直观易懂小学科学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充分地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恰当地应用电教手段,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直观易懂,把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如教三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纵观整单元教材,它把内容分成了四大部分,如果只是反反复复讲解理论,那么学生会感觉很难理解,教师也会感觉很生硬。
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
我准备了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一龄蚕到五龄蚕的照片、课件和录像资料。
这些电教资料,在我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直观的,立体的感知到蚕的生长变化的神奇和美妙,在了解了本单元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