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两种取向的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取向:基于心理的或者从个体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看问题比较微观。
管理学取向:基于管理的或者从组织角度出发,旨在为管理层或领导层出谋划策,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员工,提高业绩和绩效,看问题比较宏观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泰勒:科学管理运动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1927年,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维特《管理心理学》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 Rational-Economic Man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流行又被称为X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人性假设要点1、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2、人类多数胸无大志不喜欢担负责任3、个人与组织冲突,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只有物质利益能激励他们工作,人们常有盲从举动5、多数人如上述所以称为被管理者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原则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领导方式是专一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只是服从,无须参与管理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局限:1、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人看成是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相对立的。
2、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3、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贡献:符合当时历史条件;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专制的领导方式)二.“自动人”的假设Self-Actulizing Man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管理心理学提纲
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提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所起作用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流失率。
以下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人的认知过程1.感知和认知: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关于人的学习、记忆、思考、理解和处理思维的过程。
2.智力和思维能力:是影响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包括各种智力测验,如智商(IQ)、情商(EQ)和身体智能(PQ)等。
3.决策:是管理者面对挑战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涉及决策者所面临问题和纷繁复杂的信息,并缩短决策时间的能力。
第二部分:个体差异和行为4.个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影响他们的行为。
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考虑人员的个性,并尝试创造没有歧视性的工作环境。
5.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对于提高组织绩效至关重要。
了解个人和团队的动机是管理者制定激励计划的基础。
6.态度: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了解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7.信念和期望:个人的信念和期望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应该了解这些决定因素,并努力鼓励员工创新思考。
第三部分:领导和沟通8.领导: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领导技能,如传递愿景和目标、激勵员工并解决争端等。
9.沟通:沟通是组织中与发展工作和维持关系有关的有效工具。
沟通技巧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10.团队:建立和发展团队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
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何发展有效的团队,包括设置明确的角色、目标和责任,并提供反馈和建设性评价。
第四部分:变化和创新11.变化管理:组织面对着不断发展的环境,变化管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概念。
了解变化管理的步骤,包括分析和规划,准备和实施,监督和调整,是管理者的责任。
12.创新: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如产品、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优点:方便易行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2.访谈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3.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4.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5.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精确操纵自变量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或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编绪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P2一、早期管理P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科学管理P3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理论韦柏《社会与经济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现代管理P5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四、最新管理P7系统理论应变理论第二节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组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P91.心理技术学P9斯腾闵斯脱博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2.霍桑实验P10梅约人群关系理论3.群体动力理论P10勒温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4.社会测量理论P11莫里诺5.需要层次理论P12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6.决策理论P12西蒙二、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P131.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发展P132.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成就和动向P163.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P18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P191.取得的成就P202.研究的发展P213.展望P23第三节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一、普通心理学P27二、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P28三、社会心理学P30四、教育心理学P30第四节行为科学与心理学P311949 芝加哥提出行为科学1953 正式肯定一、什么是行为科学P32二、行为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P33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模型一、模型的概念P35二、模型的分类P361.主观模型与客观模型P362.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P373.标准模型与描述模型P374.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P38三、模型的结构2.变量P38效标预测因素中介变量/干扰变量3.关系P40第二节行为变量的测量一、量表P401.称名量表P402.顺序量表P413.等距量表P414.等比量表P42二、变量的处理方式P421.置之不顾P422.随机化P423.不加控制P434.保持恒定P435.匹配P436.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P43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P441.测量的信度P441)重测信度2)等值性信度3)一致性信度2.测量的效度P45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3)构思效度四、行为测量的标准P471.生产率(工作绩效)P47效能效率3.离职率P484.工作满意感P49第三节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P49二、谈话法P50三、实验法P51四、问卷法P52五、测验法P52六、个案法P53第四节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集中趋势分析P53二、离中趋势分析P55三、抉择分析P56四、相关分析P57五、因素分析P59第三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第一节“经济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经济人”P60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1泰勒制三、简评P62第二节“社会人”的假设一、什么是“社会人”P63霍桑实验梅约《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65马罗和哈乌德公司斯凯伦计划三、简评P68第三节“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一、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P69马斯洛阿基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0三、简评P72第四节“复杂人”的假设一、什么是“复杂人”P72应变理论二、相应的管理措施P73三、简评P74第二编个体心理第四章个性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念P76第二节气质P78第三节能力P82第四节性格P86第五节心理测验一、心理测验的特点P881.标准化2.客观化3.常模化4.可靠性(信度)5.有效性(效度)二、心理测验的分类P891.个别测验与集体测验2.速度测验与难度测验3.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人格测验)4.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三、能力测验P901.心理能力测验2.特殊性向测验四、个性测验P951.观察评定法2.个性记录法3.投射测验五、评价中心P99第六节个性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个性与工作匹配理论P102霍兰德六种个性类型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二、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分类P1031.内控型与外控型P1032.成就需要P1043.自我肯定P1044.自我警觉P1055.风险倾向P105三、认知风格类型P106赫雷格尔斯洛克姆1.收集信息的风格——感觉型、直觉型2.处理信息的风格——感情型、思维型四、“大五”模型P107外向型、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经验的开放性五、人才动态使用理论P109麦柯比工匠型丛林斗士型企业人型赛手型第五章知觉与归因第一节知觉的概念一、什么是知觉(选择、组织、解释)P1121.知觉是对外界事物有选择的反映2.知觉要对感官接受的信息加以组织3.知觉要对组合或组织起来的信息作出解释二、社会知觉P1131.社会知觉的概念P113对人的知觉布鲁纳2.对个人的知觉P114知觉者本人、知觉的对象和发生知觉时的情景3.人际知觉P1144.自我知觉P114三、知觉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P1151.正确的知觉会提高员工的激励水平和工作绩效2.正确的知觉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中的公平感和满意感3.了解正确知觉的规律有助于克服各种知觉的偏见第二节影响知觉的因素一、知觉者的特征P1171.知觉者的图式P1172.知觉者的动机状态P1203.直觉者的个性P121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与情景的特征P121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P121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P1213.知觉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P1224.印象操纵P123第三节对人的知觉的偏见一、第一印象的作用P126二、晕轮效应(阿希)P126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P127四、定型的作用(刻板效应)P128五、对比效应P129六、相似效应P130七、自我实现的预言P130第四节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的一般概念P131二、归因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凯利韦纳)P131三、归因的偏差P1331.基本归因错误P133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P1343.自我服务归因P135第五节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就业面试P136二、绩效评估(任务绩效周边绩效)P136三、职工的努力程度P137四、职工的忠诚度P137第六章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的一般概念一、需要P138二、动机P139第二节需要层次论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P141二、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P145第三节理论(奥尔德弗存在关系成长)P147第四节双因素论(赫茨伯格保健因素激励因素)P149第五节麦克利兰的权力、合群和成就需要理论(高成就需要低成就需要)P152 第六节期望理论(托尔曼勒温弗鲁姆效价工具性期望)P155第七节公平理论1.分配公平理论(亚当斯)P1582.程序性公平理论P161第八节强化理论一、强化的概念(巴普洛夫斯金纳)P162二、正强化与负强化(惩罚消退)P163三、工作动机的强化模型P165四、强化程序的安排P166第九节激励的综合模型一、激励的综合模型(弗鲁姆的理论)P167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P1701.次生强化机制P1702.自我感知效应(琼斯:人际感知论本姆德西四种关系)P171三、组织中的心理契约P1751.心理契约的意义P1762.心理契约的应变性与动态性P1773.组织权力与成员心理参与间的关系(艾奇奥尼)P178第十节挫折理论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类)P180二、挫折的表现P1821.攻击P1822.倒退P1823.病态的固执P1834.妥协(五种表现形式)P183三、应对挫折的方法P185第七章需要与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目标设置一、目标设置的理论背景(洛克)P188二、目标设置的原则P189三、目标管理(杜拉克)P191第二节奖励制度一、奖励制度的重要意义P193二、奖励制度的维度P194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的频率可见性低成本三、各种奖励方式的比较P195四、报酬与工作绩效(确定报酬的方法)P196五、组织的整体奖励方案P197六、工作时(工作时间安排的变化)P199第三节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发展(工作简单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P203二、工作特征模型(关键的心理状态核心的工作特征个人和工作的结果)P205三、工作设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P208四、社会信息处理模型(萨兰西克菲佛;社会环境过去行为)P209五、工作设计各种模型的总结P211第四节工作绩效评估一、绩效评估在激励中的作用P211二、绩效评估系统的开发P214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结合P2142.评估的内容和因素(特质行为结果)P2153.绩效评估方法(客观测量主观测量)P2164.什么人进行绩效评估P218第五节职业发展机会的激励作用一、研究职业生涯的意义P220二、职业生涯的类型(固定直线式螺旋式一时性)P220三、职业生涯的阶段P221四、职业定位(职业锚夏恩)P224五、职业定位的自我评定第八章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感第一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P2271.态度与信念P2272.态度的结构和特性(认知感情行为)P2283.态度与行为P229二、态度改变的理论P2291.平衡理论(海德)P230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元素)P2313.参与改变态度理论(勒温;主动型被动型)P2334.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P234三、工作态度P2351.工作满意感P2352.组织承诺P236第二节工作满意感一、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个性价值观工作情景社会影响)P236二、工作满意感理论P2381.工作满意感的侧面模型(洛克)P2382.工作满意感差距模型P2413.工作满意感的稳定状态理论P241三、工作满意感的测量P2421.工作描述指数量表(史密斯)P2432.明尼苏达满意感调查表P2443.工作满意感的“脸谱”量表P245四、工作满意感与行为P2451.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P2452.工作满意感与缺勤(斯蒂尔罗德)P2463.工作满意感与离职P2474.组织公民行为(丹尼斯·奥尔冈)P248第三节组织承诺一、组织承诺的概念P250二、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克尔曼)P2511.顺从或交换阶段2.敬重性与倾慕性阶段3.内在化与一致化阶段三、影响组织承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511.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P2522.中介变量P2533.结果变量(个人性组织性)P253第三编群体心理第九章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一、群体的概念P257二、群体的分类P258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P258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P258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P259四、参照群体P260五、群体层次测定理论P261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彼得罗夫斯基第二节群体的发展:五阶段模型P263塔克曼捷西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终止阶段第三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观众效应(卓威斯伯古姆勒尔佩辛)P266二、共同活动效应(阿尔波特)P267第十章工作群体特征与对群体成员行为的控制第一节工作群体特征一、群体的规模P2691.群体的上限和下限P269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P2703.群体规模和工作效率的关系P270二、群体结构P271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P2712.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基层同质领导班子异质)P2723.领导班子结构(年龄知识和专业能力性格)P273三、群体的功能P276第二节群体如何控制其成员一、角色(角色模糊角色超负荷角色低负荷角色冲突等)P277二、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P279三、群体规范(约定俗成谢里夫)P280四、群体压力(顺从/从众阿希彼得罗夫斯基莱维特)P284第三节社会化:群体成员如何学习角色、规章制度和规范一、什么是群体中的社会化P287二、社会化与角色定向(曼尼尔夏恩)P288三、社会化的策略P2881.集体与个体策略2.正式与非正式策略3.顺序策略与随机策略4.固定策略与可变策略5.连续策略与断续策略6.剥夺策略与关照策略第十一章有效的工作群体与团队第一节处理不当的损失、处理得当的收益与群体的有效性一、潜在绩效P293二、处理不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4三、处理得当的损失与工作绩效P295四、社会惰性:群体激励和群体绩效中存在的一个问题P2961.什么是社会惰性2.群体规模与社会惰性3.减少和消除社会惰性的方法第二节群体任务与群体绩效汤普森群体任务特征模型一、合力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二、顺序的相互依存关系P299三、交互的相互依存关系(协同效应)P301第三节群体决策一、如何把个人的择优选择变成群体决策P303简单多数策略等级累计策略最小离差策略(赛文吉)最优预见策略二、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P3071.“冒险转移”现象P3072.“小集团思想”P311三、群体决策的方法P3131.头脑振荡法(奥斯本)P3132.德尔菲法(道格拉斯公司)P3143.提喻法(哥顿)P3154.方案前提分析法P316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P317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P318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318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与其他群体的竞争;群体的成功;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沙赫特)P320四、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P322五、群体凝聚力的测量P323多伊奇;彼得罗夫斯基群体层次测定理论第五节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一、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P326二、工作团队的类型P327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虚拟团队跨职能团队三、团队建设P330第十二章群体的沟通和冲突第一节群体的沟通一、沟通的概念P334二、沟通的分类P335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P335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P335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P336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P337三、正式沟通网的研究(莱维特)P339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四、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研究P341戴维斯集束式西蒙诺夫五、沟通的障碍与改进沟通的方法P343信息的筛选和歪曲;不愿倾听;缺乏反馈;传言;语言风格的跨文化差异六、信息技术与沟通P346计算机网络;群体的电子沟通第二节群体的冲突一、冲突的一般概念P348二、个人的心理冲突P349勒温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三、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P352四、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谢里夫)P353五、冲突过程P354前提条件;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六、冲突管理方法P359间接方法;直接方法;激发冲突的方法七、冲突解决的第三方干预问题的研究P365卡内维尔调节者;仲裁者;干预者第十三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P36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二、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改变(纽科姆)P372第二节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一、管理系统中职务关系的类型P374第一把手与第一把手;第一把手与其副手;各级职能人员二、管理系统中个人之间的关系P375认知、情绪、意志三、管理系统中的交往圈子P378公务的交往圈子;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的一般概念(莫里诺)P379二、社会测量程序P380确定标准;选择的数量;实验的准备三、社会测量图解P381社会测量矩阵;社会测量图四、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克尔涅夫)P384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改善——相互作用分析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P3871.心理形成(父母、成人、儿童)P3872.交往(平行性、交叉性、隐蔽性、交往的转变)P3893.思想感染P3924.爱憎观念P3935.基本立场P3936.时间支配P3937.脚本分析P394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P394第四编组织心理第十四章领导心理第一节领导概述一、领导与领导者P397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二、领导的替代力量与抵消力量P399三、分析领导过程的参照框架模型P400勒温:领导效能(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特征)第二节特性理论一、传统特性理论P402二、现代特性理论P403第三节作风理论P404专制;民主;放任自流勒温科奇富兰奇瓦维拉斯里克特第四节行为理论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双维领导论(弗莱希曼创立结构关怀体谅)P410二、密歇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P411三、管理方格图(布莱克莫顿)P412四、关于最佳领导行为的探讨P414第五节应变理论一、专制—民主连续统一体模型(坦南鲍姆施米特)P416二、弗德勒模型(问卷)P417三、通路—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P420四、领导参与模型(弗鲁姆耶顿)P421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P423第六节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圈内人圈外人)P425二、领导归因理论(米契尔)P427三、领导魅力理论(韦柏康格卡纳果)P428四、转变型领导理论(处理型转变型)P430五、超越型领导理论(曼兹西姆斯)P431第七节领导者的决策一、决策的一般问题P4331.什么是决策P4332.决策环境(确定的环境风险的环境不确定的环境)P4343.决策类型(非程序化程序化)P435二、决策模型P436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垃圾桶”三、效用曲线和决策有效性P4411.效用曲线P4412.决策的有效性(认可与质量)P441四、决策中失误的根源1.启发式及其导致的偏见(可利用;代表性;锚定和调整)P4452.承诺的逐步升级P447。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1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交叉互溶构成的一门科学。
它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原则,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而有效的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是综合性学科,也是边缘性学科。
2研究对象:研究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3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4任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5原则: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系统性。
6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量法,情景模拟法,经验总结法7发展过程: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8管理心理学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激励问题的研究;领导的行为和人事心理方面的研究;对群体心理的研究。
9人性假设理(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麦格雷戈反对X理论】X理论是指传统的对工人严加管束和以强制为主的管理观念。
基本观点: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管理方式: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和监督,制定和实施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方式是专制型的,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奖励制方面,严格制定差别计件工资制,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评价:(缺点)忽视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否认人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忽视工人对管理的参与、否认员工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对自我潜能的挖掘;(优点)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基本问题1、行为的类型:自然的行为一不自然的行为(连贯和美)好的行为一一坏的行为(价值判断)高效率的行为和低效率的行为(目的性、逻辑性、主观改造、遵循自然规律)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1)心理决定行为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行为选择。
2)心理决定行为的逻辑性;真实稳定的心理决定行为逻辑的稳定和真实。
3)语言是表达心理的最重要的行为方式;语言是心理与行为的桥梁。
4)行为控制是心理倾向的建立与保护。
3、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行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管理目的下的心理引导和行为控制。
'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4、管理心理学「个性心理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I心理倾向(态度、价值观、需要)I群体行为与心理5、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和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2、体验和实践(体验一反思)6、霍桑试验(1924——1927):(详见管理心理学课本第8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态度实验霍桑实验得岀的结论是:1)认识“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的因素。
2)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正式群体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4)新型领导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
心理过程1、知觉的定义:个体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
(必考,原文背诵)知觉的意义:知觉和现实是不一样的;行为根据的是知觉知觉的特征(理解为主):晕轮效应(单一印象导致整体印象)一单纯、幼稚、天真的人选择性知觉(看时装时)对比效应刻板印象(世故者易犯此错误)心理投射2、归因理论: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取决于对个体行为的归因解释。
归因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意义:不同的归因,态度不同。
归因取决于三个因素:一致性(和他人相比)、一贯性(和过去相比)、区别性(和同一个人做其他事情相比)归因失真——自我服务偏见3、情感(态度体验)的分类:心境:微弱' 持久的情感状态。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第一篇: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管理心理学复习题目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并举例说明。
2.挫折及其成因3.挫折的行为反应4.领导者的影响力5.冲突含义及其研究意义6.什么是人际关系及其形成条件7.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8.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9.群体规范10.群体凝聚力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11.什么是从众、丛中行为的一般特点、以及关于从众的实验12.情绪情感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13.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4.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5.举例说明三种角色理论16.自我意识的概念、作用17.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8.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19积极的个体心理特征有哪些?20.态度的形成方式有哪些?21.态度改变及其方法第二篇: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3)莉莲吉尔布里斯最早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
4)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管理心理学家是沃尔特斯科特。
5)埃尔顿梅奥,霍桑实验。
结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6)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7)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 8)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模型:(一)研究方法:1、实验法2、经验总结法3、现场研究法4、案例比较法5、测验法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相对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10)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11)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12)人际知觉:又称社会知觉即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13)知觉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14)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
管理心理学考试提纲整理
管理心理学考试提纲整理管理心理学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定义: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管理心理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的特的研究对象?①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来完成企业的目标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从现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中的人、财、物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③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技术越发展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4.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①有助于推进管理现代化②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④有助于自我完善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定量法第二章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生产力、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A.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结论:①霍桑试验认为认识社会人,影响人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
②霍桑试验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志气。
③霍桑试验认为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行为。
④霍桑试验还提出新型领导能力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职工心理需求的满足度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意义: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
B.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勒温最初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后来又把场的理论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的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
3.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章1.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A.古典管理理论①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欧文、傅里叶——空想社会主义者②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艾默生③科学管理理论(简答最显著的特点: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利用科学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3、霍桑试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 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4、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特定反应倾向。
5、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包括人、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6、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7、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8、气质差异: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9、挫折: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
1、激励:激发鼓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内外诱因,引起机体变化,进而强化行为,实现目标。
2、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
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他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组织和管理环境中的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领导力、团队管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在组织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1.领导力理论:管理心理学研究了领导者对团队的影响,包括韧性领导、情境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等理论。
2.团队动态:了解团队形成的原因、发展阶段以及冲突处理方式对于有效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3.情绪智力:管理心理学强调情绪智力对于领导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包括情绪管理、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第三部分:管理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组织设计出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2.决策分析: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3.团队建设: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团队建设更加高效且和谐,提高团队绩效。
第四部分: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管理心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理论和方法涌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极具实践价值的学科,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
工的幸福感。
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帮助您在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管理心理学复习纲要
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群体动力理论B=f(P*E)---需要层次理论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管理学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亚当.斯密:劳动分工(1)早期管理理论大卫.李嘉图: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巴贝奇:《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发展了劳动与分工(2)传统管理理论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解决如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法约尔:强调了五种职能,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提出组织管理理论厄威克:八项原则古利克:七种职能2、行为科学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A.人类需要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麦格雷戈:X----Y理论B.人性管理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C.群体行为理论布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D.领导行为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3、现代管理理论(3)系统管理学派:(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5)权变理论学派:(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现象(见下页)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1、(P98)性格发展的因素:(1)生理性因素: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2、(P101)性格与管理(很可能考案例分析):(摘自PPT)李胜是某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技术部难得的人才。
在公司的几年中,他设计开发的软件为公司占领国内市场40%的市场份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公司决定任命他为技术部经理。
李胜上任后,仍继续沉迷在他的专业领域中,尽力避免自己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一开始,技术部人员都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但不久,问题就出现了:第一,他迷失在自己专业领域找不到出路了;第二,技术部人员如同一盘散沙,他觉得无从管起;第三,技术部内部产生了很多人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有些还牵扯到他本人。
问题:1、为什么李胜上任后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2、作为公司领导,应如何使用李胜这种人?3、公司领导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失误?应该怎样做?3、(P10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4、(PPT)能力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1)合理招人,量才录用2)能岗(职)匹配,避免错误倾向3)团队建设,能力互补4)注重能力培养5)发挥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能6)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5、(P12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五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6、(P129)麦克力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情谊需要7、(P174)目标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1)坚持职工参与制定目标(2)坚持个人目标与总目标结合(3)坚持激发职工达到目标的责任感(4)坚持“目标=权利”的原则(5)坚持自我评价8、(P224)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3)过程型激励理论(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9、(P256)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区别:①产生方式不同②职责职权不同③管理形式不同④领导效率不同10、(P263+PPT)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方式—“贫乏型管理”。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管理活动的对象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构成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种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具有相同的年龄、相同的民族、相同的职业、相同的社会角色的人在思想上、行为上比较接近,常表示出许多相似的特点,如人们认为教师都是文质彬彬的、工人都是豪爽的,这种现象叫做刻板效应(定性效应)。
、我们在观察某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对这一品质或者特征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这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光坏效应、以点概面效应)。
、一个人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可分为:亲和需要、权利需要、成就需要。
、赫茨伯格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希波克拉底将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形成种部门化的形式:职能部门化、产品(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某一特定的管理者可直接管辖下属人员的数量叫做管理跨度。
、企业的凝聚力包括:影响力、团体意识、自豪感、向心力、吸引力。
、人际沟通可以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绩效评估可以分为效果主导型、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
、彼得的“五项修炼模型”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二、名词解释、领导:领导者运用权力或权威对组织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以使组织成员自觉地与领导者一道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广义的领导艺术,是泛指领导学的全部内容,包括领导的思想方法、领导认识、领导理论、领导体制、领导活动、领导方法、领导技能等。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第一章】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情绪三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6.情感基本类型: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
【第三章】8.凯利归因理论的因素: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
【第四章】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概念不同、发展规律相同。
1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掌握知识的过程伴随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可能是简答】【第五章】11.阿德佛的ERG理论内容: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2.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
【第六章】1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意向。
14.凯尔曼态度形成改变三阶段:顺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第八章】熟悉海德平衡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15.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感受能力、适应能力、协调处理能力。
【简答】16.产生从众行为的社会压力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
【第十章】17.公平的类型: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18.以交往频率划分人际关系:首属关系、次属关系、无关系。
19.人际关系的形态:稳定、互补、互利、强制、障碍、冲突、封闭。
【第十一章】20.PAC结构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状态。
21.回应技巧:鼓励、询问、反应、重述。
22.有效表达——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23.群体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的传统解决方法:协商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权力解决法。
24.听的最高层次——倾听。
【态度和领导】大概要点1.弗德勒模型领导方式——以工作为中心(低分段)、以人为中心(高分段)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员工成熟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管理心理学期末要点整理(详细内容版)
公选或(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一.全书共11章,其中第1、2、3、6、8、9、10章为重点章,考试包含全部题型与知识;第4、5、7、11章为非重点章,考试题型主要是是非题与选择题等灵活理解的知识内容;二.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第1章1.管理心理学:研究企业(或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2.行为科学:广义: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科学群)狭义: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
(即管理心理学)3.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生产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心理、团体心理与组织心理等社会活动过程。
即“人—人”系统。
4.企业文化:以组织气氛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第九章)5.管理的职能: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创新等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2章1.泰勒制:即指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包括:(1)时间和动作的研究;(2)任务管理(高标准、标准化、奖励、惩罚);(3)职能化的组织原理--含以下内容:(1).是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2).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3).例外原则等2.例外原理:指厂长把权限位让给下级经营者或助理管理人员,厂长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归纳-------组织行为学:o…behaviour ob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ob的主要目标是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效率。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因对工作特征的评价而产生的对工作的愉悦的感觉。
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工作业绩只有中等程度的联系,即满意的员工未必是高绩效的员因此,除了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员工的满意度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的努力,比如制定合理的业绩目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改进设施和工艺流程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工作满意度高不一定绩效好,但工作满意度低,长期考虑,业绩一定不会高。
组织承诺or…commitment:员工认同特定的组织和组织目标,并愿意留在该组织中的状态(情感、留守、规范承诺)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工作投入一样,组织承诺与离职率和辞职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情感承诺对工作绩效和辞职率等组织结果的影响比其他两个承诺维度的影响更显著,可以显著预测各种结果。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support指员工认为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关心他们的生活的程度。
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得正分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环境是可控的,得低分的人则不喜欢自己,还以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控制环境。
(1)自尊:是指个体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的程度,认为自己有价值或者没价值,低自尊个体比自信个体更渴望赢得他人的肯定,遵从那些受自己尊敬的人的信仰和行为。
(2)控制点:指人们在大多程度上相信自己可以支配命运,内控的人相信他们可以控制发生的一切,外控的人认为所发生的一切都受外力控制,认为不能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个体更倾向于缺乏自信。
相对于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容易看见工作中的挑战,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倾向于获得复杂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认为是自己在控制着工作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因于自己努力,在工作绩效方面,他们的工作绩效更好,因为他们往往设定更加远大的目标并且对目标执着,在尝试达到目标时更坚定。
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的个体注重实效、保持情感距离、相信未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与低马基着相比,高马基者更多操纵、更多成功、更多的说服他人,更少被说服。
但结果受情景因素的调节。
以下情景优势:当他们跟人直面交流而不是间接交流时、在规则极少而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大的时候、当跟输赢无关的情感因素转移了低马基者注意时。
高马基者是好员工取决于工作类型以及绩效考核指标是否包括道德因素,有谈判技能要求,或对成绩有实质性回报,但是当目的正当不能证明手段正当时,或者存在具体的行为规范时,再或者前面三个情景条件都没有满足时,预测力大打折扣。
前瞻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具有。
的人懂得识别机会,表现主动、行动积极、坚持不懈直到事情产生有意义的变化,不管是否存在障碍,他们都积极去令环境产生有利的变化。
他们更有可能被视为领导者,或者是组织变革的操控着,利弊视具体的组织和环境而定,不称心的时候,更容易用挑战现状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不快,在职场上,他们更容易成功,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创造并影响环境,喜欢搜集工作和组织信息,与高层建立关系,参与职业设计、遇到职业障碍百折不挠。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评价架构:分析文化差异,结果发现,管理者和员工在民族文化的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高权力差距-低权力差距(一个国家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公共机构和组织内的权力分配不平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喜欢单独而不是群体行动,相信个人权利至高无上。
强调社会架构,期望群体中的其他人照顾或保护自己)男性化女性化(高度女性化强调男女平等)不确定性回避(反映一个国家的人在多大的程度上更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维度,高分倾向于强调法律制度和控制以便降低不确定性,低分因不确定和模糊而惊慌,对多样化的观点容忍,很少一制度为导向更愿意冒险,接受变化)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反映一个社会对传统价值观长期坚持的程度,长的人们重视未来推崇节俭,恒心和传统,短的人们重视此时此刻,更乐意接受变化,重视承诺但不阻碍变化。
决策陷阱:代表性直觉:即决策者根据当前刺激或事件与已有范畴或概念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导致人们往往信奉“小数规则”,即不管样本容量多小,人们总认为它能反映总体,从而造成人们高估未发生事件的概率。
将少数很细节性的事物进行放大,作为对事物的总体判断的依据):易得性直觉:是指决策者常常会依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率或事件发生的概率,称为易利用性启发式。
(有一些事情不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更高,而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事件更容易想到或者更容易被记忆提取出来。
一些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时,更重视雇员最近的行为,而不是半年以前的表现,导致不可靠甚至不公平的评估。
同时也容易只关注突出的事件,而忽略平时的工作行为)概率估计偏差:人们往往会高估渴望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自己不希望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锚定和调整:锚定效应锚定指固着于作为起始点的初始信息的倾向。
一旦设定了初始值,人们就不能充分调整随后的信息。
初始值或起始点可能是由先前的历史问题呈现的方式或者一些情景信息决定的。
避免“锚定陷阱”?a经常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不要死抱着最初的想法不放b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向其他人咨询,以免被别人的想法左右c保持开放的思维,想不同人了解信息和意见,拓宽你的参照系d不要给你的顾问、咨询师以及你要寻求信息和忠告的人“设锚”——尽量别对他们讲述你自己的想法、估计和初步决定e在谈判中要格外提防“锚定”陷阱。
避免被对手最初的提议“锚定”,同时要找机会给对手“设锚框架效应决策结果受到决策问题表征方式的影响。
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以收益方式描述的决策问题,并且厌恶风险和损失。
问题以收益方式提出的时候,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但当问题是以避免损失的方式提出的时候,人们却是愿意去冒风险的。
人们倾向于直接接受问题原来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以自己的方式重述问题。
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效应:人们对一个工作方案的决策与评估会受到以往在这个方案上投入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案上已经有了大量投入,那就很难放弃继续投入禀赋效应:决策会因为决策者拥有资源状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卖方容易高估价格,买方容易低估价格承诺升级:在连续多次的决策中,决策者表现出对以前作出决策方案的不理性坚持,继续加大投入以希望更好的结果(重大工程项目预算的不断增加)过度自信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人们通常对希望执行的计划过于乐观,在自我评价上往往高估自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食物水住所性等)如提高工资、奖金、改善工作条件、定期医疗检查、娱乐等。
安全需要(安全和保护,以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如享有优先股权、保险、职业稳定、口头承诺和书面承诺与晋升等。
社会(归属)需要(情感、归属感、接纳和友谊)如被邀请到特殊场合、有机会加入特殊任务小组、有机会成为委员会委员、成为俱乐部组织成员、工作轮换等。
尊重需要(自尊自主成就感,地位他人的赏识和关注)奖励表扬、授予称号、公开场合露面、为管理委员会服务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完善自我、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潜能的内驱力)如带薪休假、领导项目任务小组、受教育的机会、承担教学任务、承担指导任务、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XY理论:麦格雷戈:管理者对人性的看法是基于一些列假设之上的,他们对待员工的方法深受这些假设影响。
X: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一有机会就逃避工作,那就只有强迫、控制和威胁他们才能达到目标,员工一有机会就会逃避责任,他们宁愿被别人领导,!多数工人把安全性至于其他工作因素之上缺乏雄心壮志!管理者要①以利润为出发点来考虑对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运用②对员工的工作要加以指导,控制并纠正其不适当的行为,使之符合组织的需要③把人视为物,忽视人的自身特点和精神需要,把金钱当作人们工作的最主要的激励手段④严格管理的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⑤采取“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方法Y:一般人都是勤奋的②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③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④多数人能够激发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⑤人们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是由于他们在组织内的经历和遭遇所造成的⑥一般人的智力还未充分发挥出来x理论假设低层次的需要支配个体y高!麦本人认为y 比x更接近现实,认为参与决策、提供负有责任和挑战性的工作、造就友好的团队关系等方法,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个体与工作的关系是基本关系,个体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败工作满意的回答倾向于引用内部因素,不满意回答者倾向于外部因素,去除造成不满意的因素不一定给员工带来激励so那些工作的外部条件(管理水平、薪水、公司政策、工作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安全度)这些保健因素充足,员工不会不满意也不会满意,他认为要激励员工必须重视跟工作本身联系的因素,或者是工作直接带来的结果(晋升机会、个人成长机会、认可、责任和成就这些内在回报因素)管理启示不能忽视人的保健因素,但也要引导员工,不停留在保健因素上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工作丰富化。
理论批评:使用程序受研究方法上的限制,事情进展顺利时,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而把失败归于外部环境。
可信度受到质疑。
没有对满意度做全面测评,一个人可能不喜欢工作中的某个部分,但整体而言任然觉得工作时可接受的。
理论与之前研究不一致,忽视了情景变量。
他假设满意度和生产力有关系但是研究方法只关注了满意度,没有生产力。
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成就需要: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权力需要:影响他人和控制他人的内驱力。
亲和需要: 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工作再设计:轮岗:(横向历练)员工定期的从一个任务转到另一个任务,通常是同等水平技能要求相似的岗位,可以减少厌倦是活动多样化而增加激励,帮助员工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贡献。
弊端是经济效益和分裂。
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展)水平范围扩大工作内容,增加员工任务数量和任务种类可以多样化工作。
与轮岗区别是他要工作再设计!!结果往往令人兴奋不起来。
工作丰富化:纵向上增加工作内容,增加员工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给员工提供负责完整的活动的机会,增加员工的自由度、独立性和责任感并提供反馈,可降低旷工率离职率增加满意度。
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吸引程度,以及群体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留在该群体。
提高群体凝聚力:a缩小群体规模b鼓励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c增加成员在一起的时间d提高群体的地位和让人感觉加入群体有难度e挑起和其他群体的的竞争f奖励整个群体而不是群体中某个成员g从时空上隔离群体Y型沟通网络优点:中心成员具有权威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