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企业异质与创新强度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研究

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也迅速崛起,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国家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研究,以期为中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1. 定义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指以长期、协调、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相互促进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强调在发展中实现各方面的均衡和协同,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环境健康和社会进步等方面。

因此,中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平衡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2. 评价指标对于中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质量指标:物流效率、物流成本、服务水平等指标。

( 2)创新指标: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绿色技术、物流人才培养等指标。

( 3)可持续发展指标:低碳发展、环保方案、社会责任等指标。

(4) 发展活力指标:物流企业数量、经济贡献、供应链结构等指标。

以上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帮助企业和政府监测和评价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研究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和特点,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

以下是对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企业规模异质性大型物流企业通常具有以下优势:( 1)技术优势:大型物流企业通常拥有更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优化供应链。

( 2)品牌效应:大型物流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能够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

( 3)规模优势:大型物流企业通常具有规模优势,能够采取大批量采购和管理,降低物流成本。

小型物流企业通常具有以下优势:( 1)灵活性:小型物流企业通常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 2)地域优势:小型物流企业通常具有地域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的物流需求。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股东异质性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

股东异质性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

01 Chapter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02 Chapterlogo股东异质性的定义•股东异质性是指不同的股东群体在股权结构、利益诉求、风险偏好、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股东背景、行业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利益诉求等因素的差异。

公司治理模式:公司的治理模式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股东的利益诉求和风险偏好产生影响。

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股东的投资决策和风险偏好产生影响。

行业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其股东结构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

企业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类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03 Chapter定义特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定义与特点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挑战问题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的挑战与问题04 Chapter战略选择异质性股东的背景和经验可能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如合作战略、竞争战略或多元化战略等,这些战略选择可能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

战略导向股东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的战略导向,如市场导向、技术导向或资本导向等,这些导向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和效果。

战略执行股东异质性可能影响企业的战略执行效率和质量,因为不同的股东可能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和执行方式存在差异。

股东异质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价值观行为规范组织学习股东异质性对组织文化的影响股东异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资源分配01资源整合02资源利用03股东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风险承担机会识别知识创造05 Chapter研究对象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变量定义数据来源通过爬虫技术从公开信息中收集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公司治理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财务数据。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数据收集与处理实证模型与变量测量模型构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分析股东异质性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

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传统的城市单位在福特主义增长模式 和凯恩斯主义福利体制下往往仅发挥着国 家制度及政策实践的代理性中继单位的作 用,但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 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全球化市场与资源链之 中,以单个城市作为基本单位的发展路径 日益消弭,区域创新网络日益成为诸多邻 近区域“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必然选 择。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 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将建 设现代化都市圈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 要手段。不同于单个城市或者是传统经济 圈,都市圈不仅强调产业和经济上的合作, 亦包括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民生问题等 各个方面的一体化,这与区域创新网络的 观点不谋而合(解学梅,2013;张学良、林 永然,2018)。因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 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推动广深联 动必须跳出城市自身优劣势的“孤立个体 视角”,而应采取协同化、互补化、一体 化的“整体网络视角”,统筹区域一体化建 设,以都市圈思维规划“双城”联动合作模 式。广深“双城”联动并非仅仅止步于搭建 几个政策互动平台、推动几项合作共建项 目、修建几条互联互通道路,而是着眼并
关键词:广深“双城”联动 世界级创新平台 大湾区都市圈 区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3.006
一、引言
2 0 1 9 年 2 月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公 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 深圳、香港和澳门列为四大中心城市,希 望四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 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 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和深圳两地中 心城区相距不过100千米,是广东省内科技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四)论文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8)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9)(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10)(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 (11)(三)理论基础 (12)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测度 (14)(一)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15)(二)测度方法的选择与数据来源说明 (16)(三)测度结果分析 (17)四、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 (18)(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9)(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三)培育新动能与新增长极 (21)(四)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 (22)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24)(一)基本情况介绍 (25)(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27)(三)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28)(四)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29)六、结论与展望 (31)(一)主要研究结论总结 (32)(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3)一、内容简述能效应及其测度。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探讨。

本文将概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文章将介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及必要性,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重点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包括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还将探讨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转型升级路径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研究如何测度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这包括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量化新质生产力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程度。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有关原则已被IUCN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 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距离愈近愈好; 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物种迁入率; 为避免边缘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1建设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 到2003年7月,已经在97个国家建立了440个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有24个保护区位列其中。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2规划与政策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5)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认为,自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域加上弯曲的边界和狭窄的裂开形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生态流的方向一致。 景观规划从景观要素保护出发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包括保护核心栖息地,建立缓冲区,构筑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引入或恢复栖息地。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的特点: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 研究的优势: 1)便于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的生物学研究。 2)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实验室。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2) 异质种群理论
异质种群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均是一个生态单元。这些小局域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很不稳定,经常面临灭绝。 异质种群理论着重研究局域种群灭绝、再定居规律及异质种群的生存力,这是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的一个重要转移。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 macroclimate: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

小气候 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

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1):91~96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 韩建立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杭州 310027) 摘 要 创业精神分为个体创业精神和企业创业精神。

个性特质、认知模式、教育培训和创业经验影响个体创业精神,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环境和组织支持影响企业创业精神。

该文最后讨论了创业精神的绩效评价问题,指出准确的绩效测量是创业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 创业精神,影响因素,绩效评价。

 分类号 B849:C93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产业结构正面临彻底的解构与再重组运动,创业精神正是驱动这次重组的最主要动力。

对总体经济而言,创业家通过引入和执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造性思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个体而言,创业不但是一种充分实现自我的机会,更是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常态行为。

. 1 创业精神的概念 当创业精神刚出现时,人们一般把这个概念与新组织的创造和创业家本身联系起来,Miller(1983)指出如果个体表现出创新、承担风险和主动进取的行为,那么他就具有创业精神[1],Stevenson(1985)认为创业精神是指为了开发机会而集中独特系列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2],Stewart(1991)认为创业精神是通过创新创造租(the creation of rents through innovation),创新是收稿日期:2004-10-07通讯作者:韩建立,E-mail: hanjianli72@,电话: 0571-87951026; 指熊彼特的引入新的组合,租是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收入[3]。

早期的创业研究重点集中于创业家与非创业家在素质上的差异,研究的对象也集中于初创企业,创业精神主要指创业家在个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如机会捕捉能力、高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等。

但随着创业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更多的学者开始认为创业精神不仅是个体层面的现象,也是企业层面的现象。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异质性企业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部门、员工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绩效。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企业异质性对决策和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企业的绩效。

以下是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的详细阐述,共计1000字。

异质性企业理论是由组织经济学家内尔森(Nelson)和威廉斯(Winter)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是由一群具有不同技能和资源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对决策和资源配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能力。

这种异质性使得企业拥有了高度灵活性和创新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员工和部门。

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技能和知识,擅长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职能和目标,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决策权。

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员工个体水平上,也可以是不同团队或部门之间的差异。

异质性对企业的决策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异质性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创新机会。

不同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企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这种多样性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迎接市场的挑战和变化,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异质性还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过程和绩效。

异质性越大,企业内部决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会增加。

这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的增加,也会增加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适度的异质性也可以带来更好的决策和绩效。

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利用异质性,充分调动员工和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任务分工和协调的有效组织,就能够实现良好的绩效表现。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员工和部门的特点,合理分配资源和决策权。

企业应当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知识背景,将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分配给适合的人员。

企业应当重视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充分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互补性资源和技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企业还应当建立适应性的组织机制,通过培训和学习来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提升整体的绩效水平。

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

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

二、 组织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 ) 组织设立理论 - 112 -
经济学家
……
2006. 5
组织生态学将组织设立理解为生态化过程和制度化过程两个基本的方面,并认为这两个过程具有 不同的空间效应。 组织生态位与组织设立率之间的 1. 组织设立的生态化过程。生态化过程主要分析组织种群密度、 (Overiap density) (1 ) 组织生态位重叠密度 与组织设立 相互关系。组织生态位与组织设立之间的关系是: 率负相关,非重叠密度(Nonoveriap density)与组织设立率正相关。重叠密度是指在特定的资源集合体 中,一个组织的生态位与组织种群中其他组织的生态位相互交错的程度。非重叠密度是组织种群中未 交替密度的集合。组织生态位重叠密度和非重叠密度直接影响着组织设立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在拥挤 的组织生态位内设立组织比在宽松的组织生态位内设立组织具有更小的成功率,因为高的组织生态位 ( 2) 组织种群中非重叠强度与组织设立率正相关。 非重叠强度 重叠密度意味着对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指组织种群潜在竞争者成员中组织生态位不重叠的数量与组织生态位重叠数量的比率。组织生态位的 (差异程度低) 非重叠强度低 意味着组织之间使用更多的共同资源, 因而竞争程度高。高的非重叠强度 (高的组织生态位差异) 会降低竞争的潜势, 增强合作的可能性, 因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设立。 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组织设立成功率的影响。 2. 组织设立的制度化过程。制度化过程强调合法性、 (Reiationai density) (1 ) 关系密度 与组织设立率之间存在倒 U 型关系。关系密度是指组织种群成员之间 (Baum 和 Oiiver, 。关键制度指种群环境中的 正式关系的数量和组织种群环境中关键制度的数量 1992) 政府代理者和社区组织。由于制度关系能够提供社会支持、 合法性和资源, 使组织进入的条件更具吸引 力, 因此, 在种群成长的初始阶段, 随着关系密度的提高, 组织的设立率也会提高。但关系密度越高, 组 ( 2) 制度行动者的规 织设立者之间为争夺有限的制度性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 这又会抑制组织设立率。 (Institutionai piayers) 制对组织设立具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是重要的制度选手 , 它可通过开辟新的组织生 (1995) 态位和修改制度内容等措施来支持新的组织形式。 Russo 和 Michaei 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美 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稳定的电力销售安排来促进私营电力公司的设立。结果表明,对商品和服务 的价格设定进行正式的定义将导致组织设立率的提高;事先详细设定的固定价格合同将导致高的组织 设立率; 合同的标准化将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设立率。因为这些规制均能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 有利于稳 定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 此外, 行业协会的存在能极大地提高组织的设立率。 它表明集体行动是增强组 ( Aidrich 和 Fioi, 。 织合法性的可行途径, 合法性可通过集体游说而得以保护 1994) 死亡和变化的影响是组织 3. 组织设立的空间过程。地理空间之间的合法性和竞争性对组织设立、 (1) 空 间 竞 争。 空 间 市 场 定 价 理 论 假定 , 组 织 越 临 近 , 竞 争越 激 烈 生 态 学理 论 研 究 的新 领 域 。 (Schmaiensee, (Prescott 和 。公司进入一个地区时, 总是力图选择一个距离现有竞争者最远的区位 1978) 。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的进入, 远离现有竞争者的区位选择越来越困难, 最终将导致新进 Visscher, 1977) 入者无利可图。在给定的范围内, 公司之间的最大距离与公司数量负相关。在组织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2) 空间传染。 由于网络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和 特定区域的组织进入率与其邻近地区的组织数量负相关。 (Paimer, 相同社会角色的存在, 创新容易在组织之间传播 。组织设立总是伴随着掌握现存组织形 1993) (Contact transmission) 式知识的个体与缺乏这些知识的个体之间的接触扩散 。接触扩散受社会网络的调 (Pherson, 。组织设立遵循空间传染模型, 即与现存组织的距离 整, 当空间距离增加时, 其密度降低 1991) (Hedstrom, 越远, 空间传染对组织设立的影响越小 。 在组织种群密度较低的条件下, 特定区域的组 2000) (3) 织进入率与其邻近地区的组织数量正相关。 空间密度依赖。空间密度依赖模型试图说明, 影响组织 - 113 -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及异质性分析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及异质性分析
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 标,如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来衡量 ,反映该区域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的实证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包括企业数据、产业数 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等。
指标计算
根据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综合评价
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制造业集聚 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制造业集聚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集聚程度越高,促 进作用越强。
02
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贡献最大, 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03
制造业集聚经济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 等方面。
结合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研究制造业集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方向。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结词
政策引导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 产品质量。
详细描述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 力,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总结词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 能力。
详细描述
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 保护等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此外,还应加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实证分析

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实证分析

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实证分析蒋欣娟1,吴福象1,丛海彬2(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收稿日期:2020-07-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307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 D A 024);江苏省333人才支持计划项目(B R A 2017358)作者简介:蒋欣娟(1995-),女,吉林长春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㊁产业经济;吴福象(1966-),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㊁区域经济;丛海彬(1978-),男,吉林洮南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㊂摘 要:畅通创新链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嵌入创新链的不同类型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差异及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㊂利用2012 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国有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基础研究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应用研究创新功能㊂运用面板T o b i t 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作用大小在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间存在差异㊂由此,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应引导国有企业优先布局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创新促进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因企制宜㊁分类施策,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㊂关键词: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创新产出;创新链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06039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24-0080-10I d i o s y n c r a t i c R&D ,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a n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u t p u t o f E n t e r pr i s e s A n E m p i r i c a l S t u d y f r o m t h e P e r s pe c t i v e of I n n o v a t i o n C h a i n J i a ng X i n j u a n 1,W u F u x i a n g 1,C o n g Ha ib i n 2(1.E c o n o m i c S c h o o l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93,C h i n a ;2.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 ,N i n g b o U n i v e r s i t y ,N i n gb o 315000,C h i n a )A b s t r ac t :T h e p r i m a r y p r e m i s e f o r s m o o t h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h a i n i s t o f o r m a t s c i e n t i f i c c o gn i t i o n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i n n o v a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u n d e r t o o k b y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n d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d a t a o f t h e l i s t e d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c o m p a n i e s 'p a t e n t f o r w a r d c i t a t i o n s f r o m 2012t o 2018,t h i s p a p e r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r e e x i s t i d i o s y n c r a t i c R&D b e h a v i o r s 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o w n e r s h i p e n t e r pr i s e s .T h e R&D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h a v e m o r e a s s u m e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o f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w h i l e t h e R&D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p r i v a t e e n t e r pr i s e s h a v e m o r e a s s u m e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o f a p p l i e d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d t h e p a n e l T o b i t m o d e l t o e m p i r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i d i o s y n c r a t i c R&D 's 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o n 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n o v a t i o n o u t pu t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o f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c a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p r o m o t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a l l k i n d s o f pa t e n t ,w h i l e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o f p r i v a t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s h o w s a p r o m o t i n g e f f e c t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i n v e n t i o n p a t e n t s a n d a n i n h ib i t o r y e f f ec t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n o n -i n v e n t i o n p a t e n t s .A nd t he l e v e l of i n f l u e n c e v a r i e s a m o ng th e e n t e r p ri s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o w n e r s h i p o r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g e s o f l i f e -c y c l e .T h i s p a p e r c o n t a i n s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p o l i c y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D u r i n g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n e w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h a i n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r i s e s s h o u l d b e g u i d e d i n t o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f i e l d s w h i c h a r e h i g h l y d e p e n d e n t o n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o r d e r t 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m a r k e t i n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g i v e f u l l p l a y t o i t s i n n o v a t i o n p r o m o t i o n e f f e c t .P r i v a t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s h o u l d b e e n c o u r a g e d t o c o l l a b o r a t e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c o m -m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o r d e r t o a v o i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h i b i t i o n e f f e c t f o r m e d b y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 .M a k i n g a p p r o p r i a t e p o l -i c i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s i t u a t i o n s w i l l a l s o b e c o n d u c i v e t o t h e e f f i c i e n t a l l o c a t i o n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r e s o u r c e s .K e y Wo r d s :I d i o s y n c r a t i c R&D ;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I n n o v a t i o n O u t p u t ;I n n o v a t i o n C h a i n0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持续推动中间产品创新升级,实现国际分工地位攀升和贸易利得增加[1,2]㊂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前沿差距不断缩小,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愈加激烈,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频发,美国甚至不惜通过阻滞供应链循环打压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3]㊂从本质上说,发达国家的上述行为就是意图通过削弱以中间品及资本品贸易为主要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遏制我国技术创新突破,避免我国通过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获取超额利润㊂跨国创新知识吸收渠道受限,意味着我国只有通过强化本土创新主体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并促进产业自主发展,才能在国际技术竞争与产业竞争中谋得话语权㊂202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部署也体现出这一思想,不仅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强调畅通创新链㊂基于创新链构建系统技术政策体系,不仅是推动我国企业创新产出水平提升㊁重塑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更是在国际经济大变局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㊂根据不同的创新功能,创新链可分为基础研究㊁应用研究与产品创新3个环节[4,5]㊂明确嵌入创新链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经济联系,是系统构建技术政策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化㊁技术工程化㊁工程产业化的首要前提[6]㊂2018年,我国各类企业的R&D经费支出在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中的占比达76.6%,企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创新载体㊂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各类企业展开研究㊂已有研究从组织双元创新视角揭示企业在开展R&D活动时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7,8],但鲜有研究从创新功能视角考察嵌入创新链的企业是否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㊂此外,以往围绕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展开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国有企业创新绩效低下问题[9,10],忽视了国有资本介入可能在解决技术创新市场失灵问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㊂基于此,本文从创新链视角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对嵌入创新链的不同所有制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对企业创新产出的知识溢出效应㊂本研究既加深了对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认识,也为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政策参考㊂1文献回顾1.1创新链与企业异质性研发自M a r s h a l l&V r e d e n b u r g[11]提出创新链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创新链内涵㊁构成环节㊁功能节点及其技术经济联系展开了系列研究㊂所谓创新链,是指在推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创新成果产出过程中,创新主体间形成的用于创新要素传递与转化的链接结构[12]㊂从构成环节看,创新链可依据创新功能分为基础研究㊁应用研究与产品创新3个环节[4,5]㊂其中,基础研究是不以特定应用为目的㊁仅为探索知识原理而开展的研究;应用研究是为满足特定应用需求而围绕相关技术㊁方法或工艺开展的研究;产品创新囊括了将研究结果转移到产品环节所涉及的技术活动[13]㊂从创新主体看,政府部门㊁行业协会㊁金融机构是创新链的主要支撑点,高校㊁科研院所与企业则是创新链上的重要功能节点[14]㊂围绕功能节点间技术经济联系展开的研究,大多将公共研发部门视为基础研究的创新载体,将各类企业视为应用研究的创新载体,集中探究高校与科研院所研发创新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㊂如梁俊伟和黄德成[15]发现,高校通过知识溢出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提高,进而激励企业进行发明专利申请;李柏洲和周森[16]发现,科研院所的组织内部创新与组织外部创新均能促进企业新产品绩效提升㊂还有研究围绕企业创新功能展开深入探讨,发现企业研发行为存在异质性㊂部分研究关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研发行为,如H a l l&M a f f i o l i[17]发现,墨西哥㊁巴西㊁阿根廷等国家存在专门深耕基础研究的国有企业;张杰等[18]发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高于民营企业,且自 十二五 规划提出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政策 以来,国有资本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㊂还有学者利用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讨内部财务状况与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异质性研发行为的影响,如唐清泉和肖海莲[7]将涉及研究阶段的研发投入定义为探索式创新投资,将只关注开发阶段的研发投入定义为常规式创新投资,研究发现,探索式创新投资的现金流敏感度高于常规式创新投资,政府如果在进行研发补贴时适当向探索式创新投资倾斜,就能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顾群等[8]将研究阶段的研发投入定义为探索式创新,将开发阶段的研发投入定义为开发式创新,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促使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但对开发式创新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㊂1.2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知识溢出渠道㊁测度方法及创新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㊂曲如晓和李雪[19]将知识溢出渠道区分为物化型与非物化型两种㊂其中,物化型知识溢出渠道包括中间品及资本品的市场交易[20]㊁资本与人才等研发要素流动[21]等㊂非物化型知识溢出渠道主要是指以学术论文㊁专利为载体的知识扩散[22];㊃18㊃第24期蒋欣娟,吴福象,丛海彬:异质性研发㊁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段会娟[23]总结了知识溢出的4种测度方法,即技术流量法㊁生产函数法㊁成本函数法和文献追踪法,并发现采用技术流量法测度知识溢出时,需要选择合理的权重度量知识受体内部化外溢知识的能力㊂在研究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创新效应时,可选择的权重矩阵包括地理距离权重矩阵㊁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技术距离权重矩阵[24];王庆喜等[25]发现,随着以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空间可压缩技术进步,专利可编码性与公共属性增强,知识溢出的地理局限大为削弱,由技术距离决定的知识搜寻能力成为知识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周敏等(2019)利用技术距离权重矩阵构造企业研发支出的溢出池,发现由于技术机会效应的存在,其它企业的研发支出会抑制本企业专利申请;高山行等[26]发现,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会抑制我国企业基础创新产出,而且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越大,抑制效应越显著㊂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聚焦于企业异质性研发行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组织双元创新理论范畴,虽然部分文献探讨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行为差异,但鲜有研究基于创新链角度,总结不同类型企业承担的创新功能差异㊂此外,考虑到创新链上各环节所承载的创新功能不同,且各环节间存在知识反馈机制[27],以往将从事异质性研发的企业视为同质知识源,据此分析知识溢出创新效应的做法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㊂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相比于民营企业,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成立时间更长㊁创新要素累积优势更显著,而且一向受到研发补贴政策的优待[28]㊂那么,我国国有企业是否也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有企业一样,更多地承担了基础研究的创新功能?相应地,民营企业是否更多地承担了应用研究的创新功能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确实在创新链上存在明显的环节分布与功能定位差异,那么两类企业异质性研发所形成的知识溢出,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创新产出是否发挥了不同作用?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统计分析,从创新链视角揭示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的特征事实㊂在此基础上,测度异质性研发的知识溢出,并探究其对不同类型创新产出的影响㊂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围绕如何合理部署创新链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㊂2制造企业异质性研发的特征事实本文首先从专利授权情况㊁专利前向索引情况以及专利通用性指数3个角度,揭示我国制造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这一特征事实,即基于创新链视角,国有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多地承担了基础研究的创新功能,民营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多地承担了应用研究的创新功能㊂本文采用的2012 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依据公司年报披露的公司名称经谷歌专利检索系统(刘雯,2018)查询㊁汇总得到,企业产权属性信息由C C E R数据库得到㊂据此,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统计分析㊂2.1基于专利授权情况的特征事实分析发明专利只有通过新颖性㊁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方面的实质审查才能被授权,往往被视为基础研究的研发成果(李柏洲㊁苏屹,2010)㊂根据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的授权情况,能够初步判断不同所有制企业是否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㊂表1揭示了如下3个特征事实:①尽管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数量少于民营企业,但历年国有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始终高于民营企业,且两者间的差距没有缩小趋势;②民营企业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总数高于国有企业,且两者间的差距逐年扩大;③从专利授权结构看,2012 2018年国有企业发明㊁实用新型㊁外观设计授权专利在专利授权总数中的占比分别为28.9%㊁58.6%㊁12.4%,民营企业上述3类专利的占比分别为21.1%㊁60.0%㊁18.9%㊂上述特征事实初步揭示,我国国有企业倾向于开展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活动,民营企业倾向于开展应用研究领域的研发活动㊂表1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专利授权情况专利授权年份公司总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明授权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实用新型授权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外观设计授权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2012509883549845169821472611232349438774697-820 2013508913553849985402229917037526244195906-1487 2014515990700764975102477423311146345516878-2327 2015525110911666947621902299130745-775450729263-4191 20165321298151671324219252399529933-5938491610153-5237 20175411571184901711713732532240304-14982597713891-7914 20185451628199731784721263469757523-22826695015472-8522注: 差值 列,由国有企业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减民营企业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数得到2.2基于专利前向索引的特征事实分析根据刘林青等(2020)的研究成果,前向索引频次较高的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具备基础性特征㊂鉴于此,本文统计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情况㊂表2揭示了如下3个特征事实:①国有企业被授权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中,至少被其它专利引用过一次㊃28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的专利占比分别为64.4%㊁70.7%,而民营企业的这一占比分别为59.6%㊁8.4%;②历年国有企业被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总频次都高于民营企业;③国有企业被授权专利平均前向索引频次,在绝大多数年份都高于民营企业㊂上述特征事实进一步揭示,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展了更多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活动㊂表2 授权专利前向索引情况专利授权年份至少被引用一次的专利数(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至少被引用一次的专利占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前向索引总频次(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平均前向索引频次(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发明专利20124339352878.9278.1223538203744.2814.512-0.23020134273391477.1678.3120823196863.7603.939-0.17920145011422671.5165.0521932187433.1302.8850.24520158314609371.2764.3035001236803.0002.4990.50120169412691262.0652.2030812217932.0321.6460.38620178829727447.7542.5029234211191.5811.2340.34720188377657341.9436.8320964164381.0500.9210.129实用新型专利201212630140785.7712.533940629692.6760.2642.412201319575178687.7810.484462136662.0010.2151.786201421759242787.8310.414552649771.8380.2141.624201520941312491.0810.163953753181.7200.1731.547201617232263271.818.792840338641.1840.1291.0552********196550.674.881847924630.7300.0610.66920186840108319.711.88871212380.2510.0220.230注: 至少被引用一次的专利占比 列,统计的是至少被引用一次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在当年被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总数中的占比㊂ 前向索引总频次 列统计的是专利自申请日起㊁至2019年底的被引用总次数㊂ 平均前向索引频次 列由前向索引总频次除以当年专利授权数得到㊂ 差值 列由国有企业平均前向索引频次减民营企业相应指标得到2.3 基于专利通用性指数的特征事实分析已有研究表明,引用某一项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越广,该专利的通用性越高,基础性特征越显著[29]㊂因此,根据专利前向索引情况计算的专利通用性指数能够判断不同类型企业研发行为是更接近于基础研究抑或是应用研究领域㊂专利通用性指数计算公式为:G p =1-ð650k =1(C R p k/C R p )2㊂其中,k 表示技术领域,以专利I P C 分类号主分类号的前4位加以区分[30],共计650类;C R p k 表示专利p 被技术领域k 的专利引用次数;C R p 表示专利p 的前向索引总频次㊂通用性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该指数越接近1,意味着专利被越多技术领域引用,专利越接近基础研究范畴;该指数越接近0,意味着专利越接近应用研究范畴㊂表3所整理的专利通用性指数揭示了如下3个特征事实:①国有企业被授权发明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始终高于民营企业;②国有企业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始终高于民营企业;③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各年度授权发明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均高于实用新型专利的通用性指数㊂上述特征事实充分揭示,基于创新链视角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发行为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多地承担了基础研究的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多地承担了应用研究的创新功能㊂表3 授权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通用性指数专利授权年份发明专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实用新型专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差值两类专利对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20120.26670.26230.00440.15630.10800.04830.11040.154320130.25460.23680.01780.13740.09690.04050.11720.139920140.23220.21330.01890.11610.08770.02840.11610.125620150.21680.20770.00910.09560.06420.03140.12120.143520160.18900.17810.01090.07430.04420.03020.11470.133920170.15680.15150.00530.05190.02360.02840.10490.127920180.14740.13580.01160.02470.01250.01210.12270.1233注: 差值 列,由国有企业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减民营企业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得到㊂ 两类专利对比 列,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的通用性指数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实用新型专利通用性指数得到㊃38㊃第24期 蒋欣娟,吴福象,丛海彬:异质性研发㊁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3模型设定与数据上述特征事实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考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异质性研发所形成的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这两类创新产出的影响㊂3.1模型设定根据G r i l i c h e s-J a f f e知识生产函数[31,32]的基本思想,企业研发支出及其接受的知识溢出都是自身在创新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㊂参考已有研究[19,33],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考察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㊂I n n o v a t i o n i t=α0+α1s p i l l s o e i t-1+α2s p i l l p o e i t-1+α3y f t r i t-1+α4X i t-1+ηy e a r+εi t(1)其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㊂考虑到创新活动并非一蹴而就,同时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滞后被解释变量一期[34]㊂I n n o v a t i o n i t 表示企业i在t年的创新产出;s p i l l s o e i t-1表示国有企业对企业i的知识溢出;s p i l l p o e i t-1表示民营企业对企业i的知识溢出,y f t r i t-1表示企业i在第t-1年的研发投入;X i t-1包括除研发投入外,其它可能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控制变量;εi t为误差项㊂由于各年度实施的创新激励政策也会影响企业创新产出(龙小宁㊁王俊,2015),所以在设定模型时加入企业所处年份的虚拟变量ηy e a r以控制时间层面的外部冲击㊂3.2变量定义3.2.1被解释变量参考曲如晓和李雪[19]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专利申请数量衡量企业创新产出,实证研究采用企业当年专利申请量加1后取自然对数的方法㊂根据我国专利法的定义,相比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更能直接推动技术创新突破㊂因此,为更准确地揭示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本文从发明专利申请数量(f m)与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f f m)两个角度衡量企业创新产出㊂3.2.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技术流量法测度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并以J a f f e指数度量的企业间技术邻近程度作为技术距离权重矩阵[35]㊂J a f f e指数计算公式为ωi j=ð650k=1p i k p j kð650k=1p2i kð650k=1p2j k,其中,p i k表示企业i在样本期内第k类专利授权量在该企业全部专利授权总量所占份额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知识溢出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 p i l l s o e i t=l o g1+ðjʂi,jɪs o eωi j R D j t,s p i l l p o e i t= l o g1+ðjʂi,jɪp o eωi j R D j t,其中,R D j t为企业j在第t年的研发投入㊂3.2.3控制变量参考以往研究,选取企业研发投入㊁企业年龄㊁企业规模㊁固定资产占比㊁资产流动性㊁薪酬激励㊁市场势力和市场集中度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定义及计算公式如表4所示㊂3.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C S MA R数据库与谷歌专利检索系统(G o o g l e P a t e n t)㊂谷歌专利检索系统提供了1790年至今的专利授权信息,以及2001年至今的专利申请信息㊂通过检索申请人名称可以得到相应专利文本,获知专利的法律状态及引用情况㊂C S MA R数据库提供了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㊁研发投入以及财务数据㊂研发投入数据是本文计算知识溢出的必要数据,但这一数据在可得性与数据质量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2006年底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前,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很低,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在2007年前存在大量缺失值;二是2007 201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实际专利申请行为间存在投入与产出 倒挂 现象[36],这一期间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企业比例在11%~35%之间震荡,但进行专利申请的企业比例从42%上升至65%,有相当数量进行了专利申请的企业在当年以及此前年份都没有报告研发投入㊂考虑到研发投入数据可得性以及数据质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以2012 2018年作为实证研究样本期,剔除在观测期内被S T㊁*S T 等特殊处理以及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后,最终样本涉及2068家企业㊂表4主要变量定义及计算公式变量名称变量符号计算公式发明申请专利数f m l n(1+发明专利申请数)非发明申请专利数f f m l n(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国有企业知识溢出s p i l l s o e计算公式详见前文,单位为十亿元民营企业知识溢出s p i l l p o e计算公式详见前文,单位为十亿元研发投入l n y f t r l n(研发投入),单位为百万元企业年龄l n a g e l n(公司自成立年份起的年数)企业规模l n s i z e l n(总资产),单位为亿元固定资产占比f a s s e t固定资产净额/总资产资产流动性l i q u i d i t y(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薪酬激励l n b s m l n(董事㊁监事及高管年薪总额),单位为百万元市场势力l n m a r k e t l n(1+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市场集中度h h i营业收入HH I指数㊃48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3.4描述性统计表5为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㊂从核心解释变量看,国有企业知识溢出的平均值高于民营企业㊂从被解释变量看,发明专利申请数与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呈现出明显的左归并(l e f t-c e n s o r e d)特征㊂具体而言,在8708个样本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0的样本有1263个,非发明专利申请数为0的样本有1594个㊂当被解释变量的概率分布呈零值堆积与正值连续共存的混合分布时,O L S方法无法得到一致估计㊂因此,后文采用面板T o b i t模型进行回归估计㊂表5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变量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f m87082.1451.4640.0002.079 f f m87082.3111.6100.0002.398 s p i l l s o e87082.0940.6930.0032.160 s p i l l p o e87081.6920.5710.0171.717 l n y f t r87083.9831.2970.0003.912 l n ag e87082.8220.3201.6092.833 l n s i z e87083.5161.1080.4323.359 f a s s e t87080.2320.1350.0000.207 l i q u i d i t y87080.2660.249-1.6990.269 l n b s m87081.6130.5280.0001.547 l n m a r k e t87080.9140.2240.5160.855h h i87080.1220.1100.0220.082 4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首先从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两个方面,对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分析㊂为更准确地揭示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与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在进行样本分类后作进一步探讨,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㊂4.1基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6为实证方程式(1)的估计结果,前两列采用的估计方法为混合最小二乘回归(P O L S),后两列采用的估计方法为面板T o b i t模型㊂对比发现,当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回归时,各变量系数大小有所变化,但正负没有发生改变㊂下文在分析回归估计结果时,以面板T o b i t模型估计结果为准㊂首先,考察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㊂估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知识溢出与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均能促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且国有企业知识溢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㊂但在非发明专利申请方面,国有企业知识溢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民营企业知识溢出表现为抑制作用㊂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发明专利这类层次较高的创新产出而言,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溢出,还是应用研究领域的知识溢出,均能起到扩展创新可能性边界的作用㊂对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而言,一方面,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溢出通过为企业提供快速㊁低价掌握前沿理论的途径,促进企业应用创新;另一方面,由于这两类专利与企业核心产品迭代及市场推广结合更为紧密,随着其它企业被授权专利数量增多,企业通过突破现有技术创造市场竞争优势的潜在利益空间不断收窄㊂因此,应用研究领域的知识溢出反而会削弱企业创新动力,进而抑制企业创新产出㊂其次,考察控制变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㊂企业研发投入增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进行各类专利申请㊂企业规模越大㊁薪酬激励越高,申请的专利项目越多,说明创新资源获取以及激励政策实施都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企业年龄越大,申请的专利项目越少,说明初创企业在创新方面表现更为积极;企业市场势力越大,申请的专利项目越少,说明具有更高加价能力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越高,资产流动性越低,申请的专利项目越少,意味着重资产企业可能缺乏创新精神;企业市场集中度越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越少,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越多,说明企业在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会减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着力于进行难度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申请㊂4.2分样本回归估计结果4.2.1基于企业所有制的分样本分析鉴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创新链上所承担的创新功能存在区别,对两类企业进行分样本回归,以进一步揭示创新知识沿创新链的流动情况以及知识溢出效应㊂表7回归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非发明专利申请起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非发明专利申请起抑制作用㊂从发明专利申请看,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国有企业㊁民营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起显著促进作用,而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只对民营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起显著促进作用㊂鉴于国有企业从事了更多的基础研究,而民营企业从事了更多的应用研究,从创新链视角看,这一回归结果说明,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创新知识从基础研究过渡到应用研究的环节衔接较为顺畅,但根据应用研究的创新需求倒逼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的信息反馈机制尚未成熟㊂㊃58㊃第24期蒋欣娟,吴福象,丛海彬:异质性研发㊁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产出。

真题分类--纯题目版841生态学

真题分类--纯题目版841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Biological)二.成对名词辨析三.问答题1.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2. 论述Tansley ,Haeckel,,Odum ,马世骏Clements Elton (还有几个人想不起来了)的主要贡献,并据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趋势3. 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4.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5.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即研究中应该注重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采用什么研究技术?),研究斑尾榛鸡集合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而为斑尾榛鸡的保护提出对策四.论述题2.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 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3.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4.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者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5.光周期现象6.光饱和点7.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8.温周期现象动物生理生态学:1..适应2. 表型适应3.自然选择4.权衡5.适合度6.驯化7.权衡二. 成对名词辨析1.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与限制因子定律2.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3. 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4. 适应性趋同(Adaptive Convergence)和适应性趋异(Adaptive Divergence)5. 繁殖成本与繁殖代价三. 问答题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2. 何谓耐受性定律?何谓生态幅?以下两幅图中的上图为某地点的生态气候图,下图为两种植物在水分供应充足时的生长量对气温的反应曲线,分析这两种植物能否稳定分布于该地点?3. 简述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4. 光的生态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和动物对光周期适应的生态类型?5. 光的生态作用及动植物对光的适应。

种群密度、企业异质与创新强度的实证研究

种群密度、企业异质与创新强度的实证研究
拾残局 ( a , e a.20 ) 以往鉴 于 小企 业 的规 T nJ t 1,09 。
收稿 日期 :0 1 9 2 1—
究主要从三个不 同的角度来研究集群与企业创新之
间 的关 系。 第一 , 于企业 资源学基金项 目 创业生态 系统 内在机 理 的理论 探 索与实证研 究》 1G L4 ) 中央财经 大学 11 才 《 (0 B 0 1 ; 2人 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 目 创 业企 业战略导 向、 《 管理 控制 系统 与企 业绩效 的作用机 制研 究》 Q JL00 3 ; ( BG 211)
郭 骁

要: 产业集群 和企业创新是互有重大关联 的。 以种群 生态 学理论 为基础 , 以中关村科技 园区高 新技术 企业为
样本 , 通过 结构 方程模 型, 究种群 密度和企 业 自身异质性 如何 影响集群 企业的创新 强度 , 以发 现个体 绩效低于 研 可 集群平均绩效 的企业 , 种群 密度增大反而会 降低企业 的创新 强度 , 而绩效高于产业平 均绩效 的企 业, 种群 密度增大 会增强其创新 强度 ; 正绩效差距将提升企业的创新经验 , 而负绩效差距却降低 企业创新 经验, 导致正绩效 差距会在 创新经验 的双 重作用 下, 明显提高创新强度 , 负绩效 差距 对企 业创 新强度 的正 向作 用会 因创 新 经验 不足 而抵消 但


引言
模局限性 、 把小企业视为重要 “ 变革代理人” 的动态
观 点 获 得 广 泛 认 可 ( urt h 19 ; urt had A de c ,9 5 A de e n s s T ui 20 ) hr 0 1 。而本 文 的研 究样 本 取 自北 京 中关 村 k,
对企 业创 新影 响 因素 的理论 和实 证研 究一 直是 国外文 献 的焦 点 和难 点 。熊彼 特 早 在 11 就 开 92年

同质法和异质法

同质法和异质法

同质法和异质法
同质法是指研究者选择一组个体或事例,这些个体或事例在
某些特定方面具有相似性,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同质法
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同一类型的个体或事例之间进行比较,寻
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发现规律和原因。

同质法
适用于研究具有相似特征的群体,例如同一行业的企业、同一
地区的居民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的
比较,来分析其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

同质法具有简单、直
观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获得群体内的共性规律。

异质法是指研究者选择一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或事例,通过
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来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异质
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不同类型的个体或事例之间进行比较,
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和共
同点的成因和影响。

异质法适用于研究多个类型之间的差异和
联系,例如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地区的居民等。

研究者可以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个体或事例之间的比较,来分析其不同之处、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

异质法具有深入、综合的优点,可以帮
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个体和类型之间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问答题及答案

基础生态学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

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TMT功能异质性对创业型战略决策的影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视角

TMT功能异质性对创业型战略决策的影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视角

TMT功能异质性对创业型战略决策的影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视角葛宝山;陈小沐【摘要】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bout TMT features seldom focused on the functions of TMT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 especially from the view of organizational process and ignore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between TMT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decisions.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among the abov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 based on 178 valid samples of automotive industry, use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MT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MT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the stronger of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 the bigger of the effect of TMT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decisions. Finally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addressed.%以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质的研究并未充分探讨高层管理团队功能异质性的作用,尤其是从组织流程视角探究高层管理团队功能异质性对创业型战略决策的作用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在二者之间所起到的调节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密度\企业异质与创新强度的实证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是互有重大关联的。

以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种群密度和企业自身异质性如何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强度,可以发现个体绩效低于集群平均绩效的企业,种群密度增大反而会降低企业的创新强度,而绩效高于产业平均绩效的企业,种群密度增大会增强其创新强度;正绩效差距将提升企业的创新经验,而负绩效差距却降低企业创新经验,导致正绩效差距会在创新经验的双重作用下,明显提高创新强度,但负绩效差距对企业创新强度的正向作用会因创新经验不足而抵消一部分,出现高绩效企业的创新强度明显超过低绩效企业。

为了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应该对有潜力的低绩效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最终避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种群生态学;绩效差异;创新经验;创新强度
一、引言
对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直是国外文献的焦点和难点。

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开始对创新进行研究。

他认为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这一论断构成了现代创新理论的基础。

现在的研究也明确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

1981年,Welsh和Whit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首先提出“小企业并非规模小的大企业”的观点,并提出“大企业里的变化是小变化,小企业里的变化是大变化”。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新运动,企业生命周期中大多数“活动”(即企业的“诞生”和“消亡”)都发生在“小”企业中,企业“诞生”之初,往往规模都很小,很少有新创企业达到上万人规模,直至企业“消亡”,往往曲终人散,只留下少数人收拾残局(Tan,J et al.,2009)。

以往鉴于小企业的规模局限性、把小企业视为重要“变革代理人”的动态观点获得广泛认可(Audretsch,1995;Audretsch and Thurik,2001)。

而本文的研究样本取自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其中大多数企业均为新创的中小企业。

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概括而言,一类强调企业自身的软硬件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与能力会影响到企业创新的动力,另一类强调企业外部的行业环境、市场需求、政策、竞争态势等影响企业创新。

前者如企业规模(Schumpeter,1912;Scherer,1965),企业拥有的资源实力(Greve,2003),企业融入集群的程度(蔡宁和杨旭,2002);后者如集群特征(Porter,2001)和制度框架(Hamdouch&Moulaert,2006)等。

而其中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主要的方向(Pouder&St.John,1996;Shaver&Flyer,2000),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集群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第一,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

例如,Barney(1991)作为企业资源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能够从集群中获得急需的资源和信息,而这些将为企业实施创新行为提供条件。

耿帅(2005)也从资源观出发,认为集群提供的共享资源使得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基于制度理论的角度。

例如DiMaggio&Powell(1983)以及Pouder&St.John(1996)认为企业集群搭建了一个内部动态互动的平台,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而彼此学习对方的优势,由此推动集群企
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新。

国内的何铮和谭劲松(2005)则具体以东莞PC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集群在复杂性演进过程中的企业创新行为。

第三,基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

例如,Pouder&St.John(1996)认为企业集群整体相当于一个小的生物种群,种群自身的演进规律将影响到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

但这种直接套用忽视了企业个体的异质性,企业具有与普通生物不同的特征,很多学者也意识到集群对企业的创新影响不能概而论之(Shaver&Flyer,2000)。

在这方面,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首先引用了企业行为理论衡量了企业异质性的作用,认为集群期望为集群企业提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决策,发现企业绩效越是低于集群期望,企业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研发战略,即创新强度(意愿)越高。

但这一研究在加入企业异质性维度时,只考虑了企业绝对绩效与集群平均绩效的差异这一单一指标,而没有考虑另外一个对企业创新强度(意愿)可能有显著影响的指标——过去的创新经验(能力)。

一方面,企业绩效越是高于集群平均水平,往往反映出企业过往的创新经验也越丰富;另一方面,过往创新经验越丰富也会导致企业有更强的创新意愿。

因此影响企业创新强度的企业异质性维度至少包括企业总体绩效差异和企业创新经验两个方面。

本文就是以种群生态学理论和以上研究为基础,分析种群密度和企业自身的异质性两者如何共同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强度。

二、理论研究和假设提出
(一)种群密度与企业创新强度的关系
关于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是正向作用。

Marshall(1920)提出产业集群所具有的聚集经济性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增强,并提出了三种聚集经济性,分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认为企业一旦进入具有正向扩散效应的产业集群,将获得更廉价的劳动力,嵌入到产业链条中而具有稳定的收益,接触到产业链条上下游信息技术的扩散,由此提高企业的创新强度。

例如,Head,Rise和Swenson(1995)实证研究了日本企业在美国的选址情况,发现企业选址时会考虑到所在地产业集群是否有正的外部性。

Frost和Zhou(2000)以美国专利数据为基础,发现东道国各州的技术特征将显著影响到国外跨国公司的研发决策。

但也有部分文献发现,集群反而对企业创新产生了负向作用。

Baum和Mezias(1992)利用1989—1990年曼哈顿酒店业的数据,发现该地区主要竞争者的密度越高,曼哈顿酒店的死亡率就越高,两者呈现正相关,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在互相促进以外,也会产生内部竞争关系,尤其是恶性竞争,导致内部竞争超过内部合作,甚至会产生临近集群内企业间关键核心技术的外泄,严重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Arrow,1962)。

另外,Wang et.al(1998)以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发现集群存在的同时带来了经营费用的增加,增加的经营成本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结论,说明产业集群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分析框架,由此种群生态学被引入。

Hannan和Freeman(1977)用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逻辑分析了企业问题,创立了组织生态学。

而“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正是种群生态学的概念,一些学者分析了种
群密度与新公司成立速率之间的关系(Hannan&Freeman,1987;Cattani,Pennings&Wezel,2003),将种群密度界定为某一母国在东道国已有的跨国公司的数量或直接投资额,发现种群密度和跨国公司海外扩张进入某一地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由合法化和竞争共同作用形成的倒U 型关系,当种群密度较小时,合作带来的利益大于竞争带来的成本,这时跨国公司更愿意进入,而随着进入数量的增加,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导致跨国公司减少对这一地区的进入;周楠等(2009)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以上观点。

在将种群密度应用于企业创新的研究中,Pouder和St.John(1996)以组织生态学为基础,把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分为形成阶段、收敛阶段和重新定位阶段,认为在形成阶段,大量企业进入集群提高了种群密度,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资源、信息、技术的涌入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但进入收敛期后,种群达到一定密度,内部企业开始倾向于模仿竞争对手的创新成果,减少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最终当种群密度进一步增大时,集群不经济占主导地位,企业间更多靠规模优势来打价格战,通过创新来营造差异化的企业可能选择退出。

Tan(2006)在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时,确实发现种群密度与企业创新间存在以上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