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韵律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2)领略古代文人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的理解;2.3 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3.2 诗词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把握;3.3 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图片等;4.2 准备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古代农村生活图片等;4.3 准备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谈论对田园生活的印象;(2)展示《清平乐·村居》的PPT,引起学生兴趣。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5.3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背景,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2)讲解诗词的意象、对仗、韵律等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农村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区别。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5.5 课堂小结(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词,如《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等;(2)学生比较这些诗词的异同,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3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介绍“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设计理念: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初读正音。
4.体会节奏。
5.比拟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拟。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异)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2022-12-15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
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
谈谈你的感受。
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平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2、出示课件清平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
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1、指导朗读。
(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多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多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
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
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
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一: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丹阳市吕城中心小学汤玉平课题:《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教材简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茅屋”、“小溪”、“青草”等。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古诗词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运用诗词中的词语和意象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清平乐·村居》诗词文本。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田园风光、茅屋等。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4.2 新课呈现朗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
4.3 内容分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选取几组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如朗读、讨论等。
评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5.2 学生作业评价收集学生的作业,如背诵、默写、创作等,进行评价和反馈。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朗读与背诵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清平乐·村居》,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主题。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
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
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
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
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
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
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
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
《清平乐村居》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提升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平乐·村居》全文及其注释、译文、作者介绍等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配乐朗诵《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作者,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含义。
2.2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辛弃疾资料,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3. 合作探究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深入解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清平乐 村居》精品教案(活动版)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根据注释,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词的情趣,轻松地理解词意.【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村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词,有好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词题目的区别。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
2、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清平乐·村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览过的乡村景象。
(2)引导学生对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进行想象和描述。
(3)通过引导,自然导入新课《清平乐·村居》。
2、学习生字新词,剖题切入(1)教师板书“清平乐”这个课题,引导学生注意“乐”的读音。
(2)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3)教师请学生读好课题,特别注意“乐”的读音。
(4)引导学生对“村居”进行思考和想象,了解词题所表达的意境。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自由交流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深入理解,品读课文(1)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中的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播放课文的录音或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
5、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教师介绍《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
6、背诵课文,积累词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进行背诵,教师进行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描绘农村生活的短文。
(2)在课外时间里,学生可以找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案:主题:《清平乐》村居学习目标:1. 理解《清平乐》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2.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学习古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3.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清平乐》;2. 课文注释和解读资料;3. 音频播放设备;4.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老师请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对“清平乐”这个词汇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整体阅读课文《清平乐》;2. 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主题,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诗句。
3.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诗句。
三、诗句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2. 教师补充注释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行舟破冰碛,腊首风不住。
” 诗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句来描绘?- “客心骈五岭,望断楚云旗。
” 诗人对旅居他乡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卸却沉重裘,静夜离忧谢。
” 诗人怎样通过清心寡欲来追求心灵的宁静?- 其他诗句解读。
四、音频欣赏(10分钟)1. 播放音频版本的《清平乐》;2. 学生根据音乐欣赏,感受诗歌的意境。
五、巩固训练(10分钟)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2. 分组合作:学生们分组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清平乐”境界的理解。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学生总结《清平乐》的主题和意境;2. 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课后作业:1. 写一篇短文,阐述《清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诗句,并解释你对它们的理解;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他们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小溪边,茅檐下,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醉后亲切打趣,传来吴音软语,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都在劳动,只有小儿顽皮贪耍,卧于溪头,手剥莲蓬。
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情态得以鲜明、生动地展现。
此词迥然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其写作特色有三: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
二、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
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重点、难点】:
多层次阅读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设计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教法、学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设疑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走“进”文本、走
“出”文本。
【设计思路】:
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激活学生语言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同时根据三个维度的要求,适度拓展词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词人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
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
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齐读课题。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
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一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哪个字的读音没有把握,自己想办法解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
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bāo。
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应该读轻声,再读。
6.指名朗读课文。
7.读词和读诗一样要慢一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停顿的时间要长一点。
教师有节奏和韵律的范读,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一句话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依学而教、据学而生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探探学生读词的水平,然后教师感情诵读,指导读出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接着让学生自由吟诵,让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感受美的词韵,美的词境。
】
二、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茅檐、溪、青青草、大儿、中儿、小儿、翁媪)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投影,指导图文对照解读。
预设一: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谁来读读第一句。
评价: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的小溪。
)
再读第一句。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一条小溪把人、景巧妙的连接起来了,谁来把这几个画面按顺序描述。
【设计意图:以溪为主线,扣住“溪上、溪东、溪头”,按方位顺序描述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在阅读体验中,走进宁静优美的村居,悠闲自得的田园,感受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
预设二: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
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
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说一说词中的大儿、中儿、小儿。
▲大儿:锄豆。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那锄豆就是锄什么?
▲中儿:二儿子。
中儿正在干什么?你会怎样夸夸这两个儿子?
▲
小儿:无赖,卧剥莲蓬。
“无赖”是什么意思?(顽皮、可爱)词中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卧,是什么意思?。
观察图画,说说小儿的神情、自己的体会。
交流,卧指趴。
▲翁媪:醉、相媚好。
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醉?老两口相媚好,可能会在说:“。
”(体会因田园风光美好而醉,因家庭和谐幸福而醉。
)
3.播放《渔舟唱晚》,学生和乐朗诵课文。
4.试背课文,指名和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巧妙抽取,为学生提供刺激感官的情境图。
抓住三个儿子的不同行为,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特别通过品味“无赖”一词感受小儿的天真、专注、童趣。
通过品味“醉”感受词中蕴含家庭的温馨,环境的优美。
根据语境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韵之美。
】
三、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选择画面,配乐描写词境。
2.在乐声中交流。
3.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4.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
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感悟:在词人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居安思危、向往和平、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
5.再读课文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途径是语文实践,同时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时间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另外,通过对词人写作背景的补充阅读,体会到这首词中读不到的词情,这样就更能全面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境。
】
四、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1.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词中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样也是描绘的清新淳朴的农村生活,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教师感情朗诵,学生体会意境。
2.课后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他的慷慨悲壮的爱国诗词。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词人不同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3.作业书面:书后习题4。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既活化了教材,又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传承了民族文化,使教学目标达到最大值。
】
板书设计:
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相媚好醉
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