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5宋元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一、课程标准1.政治上: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元烧成青花,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上: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

分析在此阶段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

二、自主预习案时期类别基本内容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1.知识清单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分裂,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907—1368年)(一)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宋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①结束了节度使割据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宋统治;②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积弱”局面;冗官、冗兵、冗费,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形成了“积贫”的局面。

2.元朝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1)措施:①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地方大权;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状况、社会矛盾和边境危机进一步加剧,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3.文化成就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 书。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 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 凡。
二、隋唐时期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 强皇权,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
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公元485 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 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 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均 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 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 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 D项。
[答案] D
2.(2013·重庆文综)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
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
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命题立意] 本题从历史概念、内涵的角度,以均田制
现 文 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 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
化 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宋元时期二轮通史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宋元时期二轮通史
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 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 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美国汉学巨头费正清与赖肖尔合作撰写的名著《中国:传统与变革》,在写到宋朝经济 时,所用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 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 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
(2)形成原因 ①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 方针。 ②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 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 了条件。 ③政治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 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 开了大门。 ④文教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 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 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⒊宋朝“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新生产关系还未萌发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思文: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
⒋为何15~16C欧洲“商业革命”能推动欧洲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 政治:封建统治相对薄弱,“重商主义”盛行,新兴资级日益壮大; 思文: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人文主义倡导进取与冒险。
(3)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 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 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 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 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宋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宋元

3、文化: ⑴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①本原论:天 理是本原,先理后物; ②认知论:“格物致知”。(3 )朱熹:①本原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 ②认知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
社会流动
南宋时
门第观念淡化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元朝时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
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弛
影响:
原因分析:
交通运输、人口分布、 土地政策变化
人才结构、教育状况、 商品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生态环境 选官制度调整
社会动荡影响
前代门阀衰落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科技
思想
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突出对 世界文明进步有 重要作用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 制普遍发展)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 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 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 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 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 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 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宋元明清PPT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宋元明清PPT课件
• 发展趋势: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市发展逐渐 由政治中心象经济中心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开 始在部分地区个别部门出现。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6页/共49页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 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 明清是我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乾盛世;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第21页/共49页
考向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废丞相、设内阁、立军机处,是为代表性 举措;此外,君主专制的强化,还对社会经济、思想、对外政策等方面产生极大 影响;与西方相比,则显出落后、顽固的一面。总之,此考点有较多的命题角度。
第22页/共49页
自秦朝到清朝前期,我国中央机构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趋势? (秦汉唐宋元明清)
第6页/共49页
第7页/共49页
【阶段特征】 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
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
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25页/共49页
考向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1产生条件、标志2发展表现3地位4缓慢原因
第26页/共49页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西方的资本主义萌 芽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诞生之后几百年 仍然是萌芽,为什么?

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宋元时期精品PPT课件

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宋元时期精品PPT课件
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 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 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 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 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 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商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必修三: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 学的发展。
2.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 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 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4.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经济
1.农业
• 高转筒车;一年两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2.手工业
• 官营手工业长足发展(制瓷:五大名窑;丝织:写实风格) • 民间手工业继续艰难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空前繁荣
• 国内贸易:交子(货币) ;市场突破时、空限制; 商税成为 政府的重要财源
• 对外贸易:贸易范围扩大;外贸税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省;边疆-宣政院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放宽录取名额、糊名和誉录
(西藏等地)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转移: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农 灌溉工具:水转翻车 业 经济作物:棉花种植的推广


棉纺织技术突破性
经 济
工 业
三大部门: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大放异彩)
改进/棉布逐渐成为 主要衣料
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商 货币媒介:交子出现 业 市的发展:坊市合一/夜市/草市饮食功能
①北宋结束分裂,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 奠定基础;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史 -- 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学习目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及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文艺长廊相关知识选修一《王安石变法》【阶段特征】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政治方面:(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1)收精兵一一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 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

兵权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一一集中行政权:①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②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

二轮通史复习之宋元学案

二轮通史复习之宋元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4)中国古代史第四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之后的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分裂动荡时期。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思想文化上:儒学成为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科技成果突出;以宋词元曲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

【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治:1、宋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相权,后增设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和财政大权。

另设_______掌管军事,是最高军事机构。

地方:设置路、州、县三级体制,派文官做地方官。

另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设_______监督地方官员。

2、元朝:中央:以______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使相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立行省制度。

(1)元朝在地方上设行省制度。

除____、______、 ___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外,地方上设行中书省,最高长官为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2)行省之下设___、_____、____、_____,边远地区设 ________管理。

(3)意义:①加强了_______,巩固了______。

②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_______的开端。

3、中国古代地方三大制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_______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______的行政体系存在,牢牢地控制着地方官吏的________、监督和_________。

二、经济1、宋朝①农业:灌溉工具:出现利用水力的_______②手工业:A、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宋元一、课程标准1.政治上: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元烧成青花,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上: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

分析在此阶段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

二、自主预习案1.知识清单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分裂,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907—1368年)(一)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宋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①结束了节度使割据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宋统治;②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积弱”局面;冗官、冗兵、冗费,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形成了“积贫”的局面。

2.元朝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1)措施:①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地方大权;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状况、社会矛盾和边境危机进一步加剧,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宋元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宋元

五、对外关系
两宋时期,东起日本、朝鲜,南到印度尼西亚,西达阿拉 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保持 贸易往来。每年征收的货物税成为两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 要来源(约占1/5)。 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中国海船,装载着金银、铜钱以及绸 缎、瓷器、金属制品、漆器、书籍等漂洋过海,远销各国。 苏杭的五色缎、四川的蜀锦、浙江龙泉的青瓷、江西景德 镇的白瓷和福建建瓯的黑瓷,曾风靡许多国家。同时中国 海船把海外的奇珍异宝、香料、药材、棉布、巨木等物产 运载回国。 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的海船也经常来中国 通商。

西夏


北宋
蒙古
西 辽 西夏


蕃 南宋

区西 北 到 新 疆 、 中 亚 地
北至阴山以北
东 北 至 今 库 页 岛
史载“汉、唐极 盛之际有不及 焉”!
东 南 至 琉 球
南至南海诸岛
• 【总体特征】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继续发 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 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 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 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 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 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 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 很高的成就;
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 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四川、青海 部分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4)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和澎湖 (5)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宋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宋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宋元专题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一、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中央集权程度的强弱C.能否掌握选拔人才的权力D.能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宋史》一六二卷《职官志》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材料可见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行政财政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各部权限加大,官员的主动性增强D.军队指挥权被分割,以防止将领反叛3.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4.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

”马端临评价的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C.元朝的行省制度D.唐宋的科举制度5.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6.《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这主要是说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7.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通史复习:宋元政治(共48张ppt)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通史复习:宋元政治(共48张ppt)

北宋灭亡
12世纪 灭亡
南宋(1127—1279)
10高宗宪帝(1127,赵构,赵佶子)建都临安 11孝宗成帝(1162,赵昚,赵匡胤8世孙) 12光宗慈帝(1189,赵敦,赵昚子) 12世纪 13宁宗恭帝(1194,赵扩,赵敦子) 朱熹和陆九渊 14理宗安帝(1224,赵昀,赵匡胤11世孙)金灭亡 15度宗景帝(1264,赵禥,赵昀侄) 16恭宗懿帝(1274,赵显,赵禥子) 17端宗愍帝(1276,赵昰,赵显兄)南宋灭亡 18末帝(1278,赵昺,赵显弟)
【两宋】960-1276
• 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介绍宋朝:一个 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偏偏在武功上不及任何一个主要朝代; 它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率先转型...
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 其后势衰,终必复振。”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前敌指挥权) 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帅
文臣 以
武将 文 制 武
武将
枢密院的基本职权: 1.对军队进行编制与管理; 2.保证境内治安与国防安全; 3.军备军需的措置; 4.武臣的铨选与除罢。
核心思想: 1.分散军权 2.以文制武
拓展延伸:文官政治的形成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 于官。
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 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王文公文集》
青苗法
一、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 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 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此即“徙贵就贱”。

2013-2014二轮复习中古史5 宋元

2013-2014二轮复习中古史5 宋元

政治
经济
文化
宋 元 ( 907——1368
1.政局(从五代十 国到两宋辽夏金 并立到元): 由分裂走向统一 中央集权加强
2北宋:局部结束
分裂,从权钱兵 强化中央集权
年 )
权: 二府三司制; 重文臣,设通判, 杯酒释兵权 转运使 钱: 兵: 禁军/三衙/ 枢密院 3.元(蒙古族): 国家统一,疆 大局:
突破、理学形成发展、南戏、民间风情画、书画平民化、三大发明 定型和外传
(2013· 山东文综·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 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 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 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 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一、宋元时期的基本史实
必修1 单元一 必修2 单元一 必修3一二单元 3-4 课 相关内容 1、2、3、4、5课(相关内容) 第4、6、7、8、9、10课(相关内容)
朝代
先秦 秦汉
政治
经济
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 科技发展(四大 发明;天文学、 数学、医学、农 书);汉字书法; 绘画发展; 主流文学形式; 戏剧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 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随后,沿海通商口岸有十 多处,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的华亭县,青龙镇和上海 镇、温州、江阴。……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 至在非洲的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周去非的《岭 南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书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 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 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 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重文轻武)
②设通判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A 各路设转运使。
B 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
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严格了考试程序
2、评价:
利: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 央集权的作用。 弊: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
(3)南宋、金和战: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为宋高宗,定都临安,史 称南宋。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对峙局面形成。
4、南宋、蒙元关系:
(1)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铁木真为大汗,即成吉思汗 (2)1234年,蒙古灭金。后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蒙宋战事不断 (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 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 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文化: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 科技有新发展,大大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以宋词的繁荣、理学 的兴起和元曲的兴盛为代表,传统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4、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友好交往是主 流,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 时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5、对外关系: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 重新繁荣;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 达;
(三)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概况 背景 发展 阶段 具 体 表 现
(商人、货币、城市、市场、商品、交通、商路等)
结束分裂, 走向统一; 农业、手工 业发展; 政府放松对 空前 商业的限制, 尤其是打破 繁荣 市坊界限; 水陆交通便 利有利于对 外贸易; 纸币出现
两宋: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坊市界限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地限制 开封、临安商业繁荣,还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草市更加普遍; 海外贸易活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 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唐灭亡后的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 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 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 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开始统一活动,相继 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中国境内处于辽、宋、 夏三鼎立。女真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 了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开 始统一活动,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3、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பைடு நூலகம்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 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 定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简化了考试科目
严密了考试方法
增加了录取名额
3、影响



(1)积极 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 发展。 (2)消极(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为了剥夺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政府大量赐田宅,又实行“不抑兼 并”的政策,加快土地的集中。地主官僚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造成北 宋初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官僚机构膨胀,机构臃肿重叠,官吏日益颓废,办事效率低下,俸禄增 加,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过分集中地方财权,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 过分集中军权,“强干弱枝”,削弱了地方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军人跋 扈,实行兵将分离政策,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军队的战 斗力大大下降,使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连战败 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集团和官僚集团,国家军费开 支和官俸开支庞大,加之每年给予辽、西夏大量的岁币,造成国家严重 财政危机,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
(4)1279年,元灭南宋,至此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又归于大一统
(四)元朝的政治建设
1、中央: 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之权;设宣政院统领 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中书省直辖的“腹 里”,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
3、影响: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整合
一、宋元政治
(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 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政府实力
(3)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
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都城兴庆,史称西夏 (2)1044年,订立合约,恢复和平
3、两宋、金关系:
(1)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定都 会宁,建立金朝
(2)辽、北宋灭亡:金和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1127年,金 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
财权、司法权于中央。
(1)集中军权
A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
B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枢密使(调兵)。
C 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D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集中行政权
A 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①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 ②枢密院 ——分割军权(军权) 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 B 地方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辽宋夏金元政权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南宋 金 元 民族 契丹 汉 党项族 汉 女真族 蒙古族 存在时间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27-1276 1115-1234 1206 1271 创建者 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赵构 阿骨打 铁木真 忽必烈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临安 会宁 中都 (燕京) 大都
4、失败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
A.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和破坏,宋神 宗在变法后期动摇 B.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C.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坚定信念,注 意用人
5、认识 (1)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 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 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负担依然 沉重 (2)进步性: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 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 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元(1271-1368) 都:大都 夏(10381227年)都 兴庆
辽(9161125年) 都上京
金(11151234年)都 会宁、中 都
北宋(9601127年) 都 东京
南宋 都临安 (11271276年)

西夏


北宋
蒙古 西 辽

西夏

蕃 南宋
蒙古

西夏
1246年招降
南宋
1279年最后统一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知识整合
二、宋元经济
成就 农业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水旱轮作的稻麦复 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作物品种交流频繁;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 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手工业
1、纺织业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黄道婆创 新式纺车,棉纺织业开始发展 2、冶金业 北宋时已有以煤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提高了冶铁 业的生产效率 3、陶瓷业 宋代制瓷业发展,出现五大名窑;宋代景德镇窑成为 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理 募役法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财 措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 施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名称
军 保甲法 事
将兵法
内容
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 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 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三)宋与辽、西夏、金和蒙元关系
1、宋、辽关系:
(1)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 辽。实行“藩汉分治”设置南北面官 (2)宋、辽和战:1004年,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基本上维持了 和平局面。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宋、西夏关系:
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
充实边防力量
教 改革科举 育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 者直接受官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 育人才的地方
3、结果
变法触及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 守旧派的激烈反对。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 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等 反对新法者,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措施
(四)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 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 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 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 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 主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