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第四节课题:世界的聚落
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
一、学习内容分析
旁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
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
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
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二、学习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要求学生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归纳
地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
律办事,树立人地直辖市发展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条件。
2、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直辖市和相适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六.教学环境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世界的聚落”,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人类居住环境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与特点,认识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增强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聚落类型与特点的归纳总结报告,评价其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参与度,评价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聚落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通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每组准备发言提纲。
4.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一次简单的聚落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份关于该聚落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交通
特点
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 ①竹楼
B.陕北 ②冰屋
C.西双版纳 ③四合院
D.内蒙古 ④土楼
E.北极 ⑤高脚屋
F.北京 ⑥窑洞
G.福建客家 ⑦蒙古包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 备
补备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一、聚落的形态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
5.地理环境影响聚落,聚落的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旅游过程中经常看到很多游客才景观上乱刻乱画,不文明现象到处都是,对此你怎么看?有什么好的想法能解决这种现象?四人一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谈观点。
系统总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限时作业】(10分每题一分)
1、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
C.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密度低
2、乡村聚落不具备的特点是( )
A.比城市出现早B.房屋一般都不很高
C.乡村居民点紧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
3、城市建设向高层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远望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就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重难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任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5。
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及其特点。
- 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态特点。
-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形态:- 城市聚落:特点、功能、发展等。
- 乡村聚落:类型、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呈现:- 讲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差异。
-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成因。
-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案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收集家乡聚落的资料,分析其形态特点及保护措施。
3.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其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此处可参照之前的教案反思部分,根据本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湘教版七上3.4世界的聚落学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学习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学习二、【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下观看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
聚落1、聚落2、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二)、[表达交流、归纳概括]观看多媒体图片,归纳表格(三)[诱思探究、互动求知]探究一: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1)、乡村在演变成城市的过程中在规模和建筑上有哪些变化呢?(2)、在发展过程中,其它景观有哪些变化?[启发交流]:假如你是一名古代部落的酋长,你将带领你的族人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下来?动员学生学习小组间展开讨论交流地形:土壤: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水源:交通:探究二: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湿热地区民居”“沙漠地区民居”“寒冷地区的民居”、“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展示图片“北极冰屋”“蒙古包”等特色民居。
提问:你们能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为什么这些房子造成这样?与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世界的聚落(教案)班级学号姓名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1、聚落的两种形态【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世界的聚落》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一、说 教 材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将从一个崭新 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 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 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整 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 纽带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①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②知道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设问:这 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 知道是哪两类吗?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
从交通、人口、生产活动、建筑比较城市和 乡村的差别
结合课本,学生自己思考后讲解城市发展的过 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 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出各种环境问题, 带出我们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 需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大 气 污 染
水 体 污 染
交 通 拥 挤
噪 声 污 染
生 活 垃 圾 污 染
住 房 拥 挤
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湿热地区的气候雨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 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 水多,所以要有较完备的 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 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 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 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 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 排水系统。 保护建筑物。 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方案名称: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方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聚落的认识和理解。
2. 增强学生的地理和社会科学知识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实施步骤:1. 引入活动:以聚落为主题,进行课堂引入活动,如观看地理纪录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2. 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和研究材料,了解和比较不同聚落的特点,如农村聚落、城市聚落、贫民窟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拜访当地的聚落,并进行观察和采访。
学生可以记录他们看到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4. 学生展示: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研究结果,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
他们可以通过海报、口头报告或视频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聚落的理解和发现。
5. 跨文化交流:与其它学校或国家的学生进行在线或线下的交流活动,比较不同聚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交流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6. 深入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聚落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他们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采访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分析聚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
7. 总结回顾: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方式进行总结。
评估方式:1. 学生展示评估:评估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达能力,包括对聚落特点的描述、观点的说理和展示的创意等方面。
2.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包括材料的收集、组织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聚落多方面的深入了解。
3. 跨文化交流评估:评估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备注:此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
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社区成员参与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指导。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60—61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6.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二)小组合作探究:1.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读课本第60-61页3-17、3-18、3-19三幅图片,结合课本60—61页文字,试从以下几2. 活动二:走进家乡,透视长沙巨变3. 活动三: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思考: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这个地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够理想?4. 活动四:走进聚落,我当“建筑设计师”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第一大组思考设计:北极圈附近传统民居第二大组思考设计:西伯利亚传统民居第三大组思考设计:东南亚传统民居第四大组思考设计:北非传统民居温馨提示:1、各组优先完成指定设计项目后,可以根据其他自然坏境的特点可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民居可以自己画出来,也可以制作PPT展示。
4、设计完成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广 西省级优课)
世界的聚落(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相关课程标准: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辨并说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2、能初步判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填表的方式发现聚落景观的差异;
2、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通过民居图片来探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类文化遗产之美,树立学生尊重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生能分辨,并说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教学难点】
判断并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式教学案例分析法
【板书设计】
CHAP.3.4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形态(城市和乡村)
2、聚落与自然环境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甘肃省省级优课)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图片欣赏——张掖的老照片和新照片,大家熟悉的张掖建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形态1.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小结: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或城市称为聚落。
(进一步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人们的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
)练习1:两幅图分别表示哪种聚落形式?观察城市图片,思考回答:(1)城市的概念(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明显。
)(2)城市有什么特点?(3)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举例说出主要的城市问题及建议。
(同学们补充)(4)补充:城市的不同类型。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向自然索取的也就越来越多。
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所以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学习目标】
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51—52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合作探究】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3.读课本53页图3-22.3-23完成下表,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诊断评价】
1、“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2、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3、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
5、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中关村
6、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7、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土壤
B、气候和资源
C、河流和交通
D、宗教和习俗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