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抄本的鉴别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古籍版本可分为古书和旧书两类。

木刻本、传抄本,线装本称古书,古书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铅印、石印、影印、胶版印刷的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为旧书。

古籍版本鉴定,必须具备对各代版本鉴别的能力,即对于墨色、纸张、刀法、藏章印记、款识、装饰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录学史、版刻史有较丰富的学识。

唐、五代时的刻本,是清光绪年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懿宗咸通年间(868年)雕印普施的《金刚经》,它是一部雕镌甚佳、首尾完整的卷子,它是用七张纸粘连而成,全长十六尺。

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很成熟的雕板印刷品。

由此证明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唐中叶以后发展得更加成熟。

唐、五代雕印本的特点:字体仍有唐人写经的韵味,版本多为卷子本。

比较著名的雕版本书,分布于江东、四川、江西、青州、瓜州、淮南、沙州等地,尤以江东、四川最发达。

官刻、私刻、坊刻并存。

五代私刻以母昭裔、和凝最著名。

唐代经史书刻印较少,刻印多的是历书、佛经。

至五代官刻书为《九经》、《经曲释文》之类。

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

宋刻本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并且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刊刻了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万寿道藏》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宋代的印本,自明末起就已开始按页论价,至今更是昂价珍品。

宋代距今一千多年,能够留传下来的书籍更为稀少,故此珍贵。

宋刻本的特点是:刻书地区几乎遍布全国。

中心地区有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

其中以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国都)刻本为最佳,蜀刻次之,建刻本最下。

刻本中官、私、坊三家并盛。

官刻用料不惜工本,刊刻精美;私刻校勘精细,美观大方;坊刻旨在牟利,要求速刻速售。

因此,板刻、用墨、校勘等方面都不如官刻和私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我国的印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稿本的价值及其鉴定

稿本的价值及其鉴定

禺" 尤

璽 字
丰無
其一
箴葦
去作
于草
晉附
无其
带忠
軒借
住議
<莓
五 丰 也
檢. 於
自轟
M者
月 王

r史 淘 ;

嬰 试 固 守 甘 卓 還 汗 書 許 翼 逬

WM 舉
:於 r

夭 丁

.8»»览 .. 洗
齐 *丄
f葺t 昔
K &
… 扁
卓 i*v 將
W xn.
.天
巧 露 :
手 处
亠 正
討 <
也 使 九


4
55
g
tw-1
♦。 -
丰乏 址总珀 蕃 司
£ 盒




y 业 固 変 复 心 夭 池 同 饶 始 舜 无
鼓 < 耿 第 惡 卷 品 亿 心 萱 旣 巌 也 七 见 A 羊



片. 滾 注 沒 盗 医 接 跡 起 由 丈 甸 装 初 狞 事 ②
处. 烫
M H
+一
栏 一 韩
雙 故 ;
豈涓
<无
幸 典
4書-
至S
工 三 年
汜 起
十 月
■典 <
朝 史 後 學 柴 傩
継 居 和 位 令
渊1
書總

藁空

樽 題 看 爪
疋 孑
是 矗

五 久
S*
利 <月
彳 £着
李甩孟
z
爲 法 惡 可 為 戒 瘩 備 沁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稿本与抄本的鉴定要点

古籍稿本与抄本的鉴定要点

古籍稿本与抄本的鉴定要点稿本是作者的原稿,文字未经他人更改的,但可以是别人清抄的;若是作者亲笔写的稿子,称手稿本,将手稿誊清过的,称清稿;凡以墨笔传写的,又统称抄本。

这些本子虽不是雕印本,但都属于文献范畴,特别是一些手稿本或未刊的稿本、抄本,更有史料价值。

鉴定稿本、抄本等比起鉴定雕刻本难度要大。

对于手稿本,要了解其流传过程,也要熟悉作者笔迹,最好能与作者其他墨迹相比较,有条件的,可与原件对照,一般可与手迹影印本、照片等作比较。

如康有为手稿。

康氏是近代维新派著名代表,著作等身,但有些作品并非据原稿付梓,其手稿本在研究其思想方面有重大价值,如其代表作之一《大同书》。

该书共有十个部分,其中甲、乙两部分于1913年刊于《不忍》杂志,后又以家藏抄本出版了全书。

康氏家属曾于1962年将一部分遗物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其中正有《大同书》手稿大半,所缺的数卷后来在天津图书馆发现,于是《大同书》南北合壁,1985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出版(并附释文)。

原来1898年9月康有为赴日时,已写成该书二十余篇,在东京时曾向人出示此稿,以后康周游列国,于“辛丑、壬寅间避地印度,乃著为成书”。

康有为卒后,日人犬养毅、柏原文太郎曾见过《大同书》手稿,并作题记。

以后,稿本一部分留存上海康氏六子康同凝处,后捐献国家,另一部分则辗转流至天津。

其流传过程基本清楚。

康氏的书法,与抄本笔迹有较大不同,虽字形潦草,只要仔细辨认,也还是可以区别的。

康有为在书法理论史上是位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广艺舟双揖》表现了抛弃陈习、另辟新径的进取精神,他力斥书坛帖学萎靡之风,倡言学习六朝碑刻,给当时的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

但对康氏本人的书体则褒贬不一。

前人评为“集南帖北碑之大成,更会篆隶钟鼎于一炉而冶之”、“以汉魏用笔,行草结体”、“纯以神行,不斤斤于点画笔墨”、“有纵横奇宕之气”,看不惯这种“奇宕之气”者,则毁之为“如刷如扫”,或口称善而腹非。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一、古籍版本分类1.刻本与活字本刻本和活字本是最基本的古籍版本分类。

刻本是指使用木板或金属版等刻划字形,再用刻划出来的印版印刷的版本。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铅排或活字木排,排印字句,制成版本的印刷体。

2.抄本抄本是通过人手抄写而成的版本。

通常是在丝绸、竹简或纸张上抄写版本,因此有着抄本这一名称。

3.摹刻本摹刻本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古籍而运用摹刻技术制作的复写版本。

从表面上看,它往往与刻本相近,但是摹刻版没有用针刻字,而是用刷子书法字迹,并且版本质量很参差不齐。

4.拓片本拓片本是通过将古代石碑、石刻或者铜器等表面嵌刻的文字及图案拓印而成的版本。

因为是拓印而来,所以如果原版有损坏或者遗失,往往也能得到复原。

二、雕刻本鉴定雕刻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而且古籍学研究中也不可或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历史文献的一大重要工具。

鉴定雕刻本主要需要从字体、箔色、尺寸等几个方面入手。

1.字体雕刻版一般都是按照权威官方印刷,统一规定书法字形的书写,因此雕刻版的字体一定是极为规范的。

如果发现雕刻版字形有错、字体笔画与原书不符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有刻者的意图。

2.箔色雕刻版的箔色颜色鲜明,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版块和各版本之间的箔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分。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箔色生锈、褪色,那就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假冒伪劣的雕刻本。

3.尺寸雕刻版的尺寸大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这个尺寸是有一定规范的。

如果计算出来的尺寸不太符合规范,那就可能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4.版木雕刻版的版木一般是用质地结实、木质紧密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版木的选择和刻法都是关键的,因为一好的版木不仅能够保证版面长时间保存,还可以保证版面线条更加流畅、均匀。

5.特别考虑内容如果在鉴定雕刻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版本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古籍内容有很大区别,那么不用多想,这一版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在鉴定雕刻版时,也需要特别对此作出考虑。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

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刻本书的鉴定依据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古籍版本分类与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分类与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分类与鉴定⽅法古籍版本分类与鉴定⽅法更新:2014-09-2615:51234567古籍版本有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等,⼜有单刻本、合刻本、丛书本、⾜本、残本、真本、伪本等等,纷繁复杂,花样众多。

本经验分享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法。

1、版本分类1按刻书时间区分。

计有:唐卷⼦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2按刻书机构区分。

计有:官刻本(包括国⼦监本简称监本、兴⽂署本、经⼚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3按刻书地区分。

计有:浙本、闽本、蜀本、⾼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本本)、越南本等。

4按雕版印刷情况分。

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本、邋遢本、书帕本等5其他分类:1.按字体、装订⼤⼩分。

计有:⼤字本、⼩字本、⼱箱本、袖珍本等;2.按印刷颜⾊分。

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或五⾊、六⾊)套印本等;3.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

计有:⾜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4.按活字性质分。

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5.按其价值或使⽤价值分。

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雕刻版⽂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印本等。

END2、雕刻本鉴定要点封⾯与牌记今⽇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封⾯除书名外,⼤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诗》封⾯为:“雍正⼋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诗》,⾦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刻:“乾隆⼄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抄本鉴定方法

抄本鉴定方法

一、抄本的名目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图书主要以抄写流传,其载体先是竹木简与帛素,随着纸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但在东汉时,简和素依然的书籍的主要材料。

即使到了魏晋时代,纸书渐多,但官府公牍仍以简为主。

直到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见太平御览》卷605),纸才成为普通的书籍材料。

而在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历史、思想、文化、科学诸领域著作层出不穷,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流行又产生出许多新学问、新知识,书籍的数量大大超迈前代。

这些书皆写于纸上,由于原材料与抄写都很便利,因而书籍的生产、流传、收藏也较为容易,不仅使政府藏书大为充实,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私人藏书家。

据史籍记载,南北朝时书籍已趋于商品化了,不仅有书店,还有专门以抄书为业的行当。

特别是在那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社会需求面广量大,代抄佛经随即成为热门营生。

这种风气一直沿续至唐五代。

按理,宋本除刊刻当代人著作或许出自稿本者外,凡刊刻五代以前著作大多源于抄本。

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唐五代以前的抄本,以佛经居多,文史、语言、艺术等类古籍颇为鲜见。

宋代雕版印刷既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但抄本並未因此消亡。

因为传世书籍众多,有些书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刊刻;或者人们因不获刻本而需通过抄录以补充藏书或配残本之缺;或者有的书出于特殊需要编纂,如帝王实录及出于个人治学所用的节本、汇编本,只要抄写便足敷使用;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鸿篇巨帙,官方也无力付梓;也有纯粹出于爱好玩赏而抄写;种种因素,使得抄本依然成为图书流传不可或缺的形式。

可见,在印刷术已流行的时代,抄本的并行流传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印本的不足。

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即流传至今的宋元抄本极少,而明清抄本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抄本数量很大。

仅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言,其总共收录善本古籍5万6千余部,其中抄本(主要是明清抄本)有1万7千余部,居总数近三分之一,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来源:桑布梅朵的博客网上卖古籍(包括古物),许多骗局令你防不胜防。

首先提示大家,市场上早就有假古籍了,主要有两大系,一是假得稍有常识就知道是假,主要是各古玩市场地摊儿上及网上叫卖蒙骗为最多。

1。

装订线不自然。

2。

拍照故意小、模糊、不正面、关键的部位回避3。

用图像软件调色或者作旧4。

书口处浸色太重太鲜明5。

故意卖缺本,头本没有6。

卖书同时卖旧(作旧)纸张及相关造假古籍材料用品者7。

假的旧物品当古老的卖,这种人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有例子,潘家园子批发20元的东西在网上标价2800元。

在我们家路对面个人摊上要价500元,你故意嫌价钱高而起开时,降价至150元,你说想要但认为价高,还价50元往往和就会成交。

当然了,他还赚了30元。

8。

玩文字圈套9。

和刻本或者民国书容易仿,更加难鉴别大家收藏古籍时,要慎重。

在旧时代,与新型印刷方法非常不同,印制书籍所用的墨质,与现在差异较大,主要用松烟或油烟炼成的的精细炭粉末作原料,用水调和,掺上相应量的植物胶和制而成,可以称作水溶质印刷胶墨。

用这种胶墨印制而成的书籍,纸张上的墨所含水份挥尽,胶质也会很快老化挥发,最后只有松烟或油烟粉末的碳墨素附着在上面了。

现代人仿印古籍时,往往不通旧技艺,或者只是为了以小本试小“市场”,不懂鉴别的人为多数,他们的销售对象就对准了这样的群体,所以采用现代设备仿制木刻等,甚至,用扫描仪扫描后制成胶版,或者用纸版8开小型印刷设备来完成,其印刷速度是传统手工印刷的无数倍,所多采用油墨(即使是胶墨)印刷。

因此,鉴别仿制古籍的真伪就容易多了。

现代机械印刷所用墨,是有气味可以凭我们的嗅觉闻到,我们就可以通过墨的气味来辨别古书与现代仿制品。

辨别古籍真假时,除看纸张纤维和老华程度、印刷着墨效果、装订效果及诸多如版本、目录、序等重要章法外鉴别,以我们的嗅觉来鉴别墨的味道也很容易断定结果。

而在网上淘古籍,可能更需要多方面鉴别能力了。

方法另文:在使用文献资料时,有一个用书真伪的问题。

古籍科普毛春翔:如何鉴别古书版本?

古籍科普毛春翔:如何鉴别古书版本?

古籍科普毛春翔:如何鉴别古书版本?解决鉴别问题,我想把它分项来说:一是唐人写本,二是宋刊,三是元刊,四是明刊,五是旧抄,六是稿本,七其它。

这样一分,眉目比较清楚。

唐写本唐写本传下来的多是写经,写经都是手卷。

浙江图书馆在解放后,收得五卷,四卷是黄麻纸的,一卷是白麻纸的。

写经字体有特殊风格,和宋元本全不相似,非欧非柳,刚劲古朴,看过几卷,就知道了。

写经纸是麻纸,大概出自四川广都。

唐人用纸,民间情况不知道,若中央政府用纸,都取于广都。

麻纸有二种:一是黄麻,一是白麻,都有罗纹。

黄麻是用黄檗染过,用以辟虫,千年不坏,白麻较差。

欲辨纸色,必须目见,如字体,也须看过才能知道。

经卷多是佛经。

唐人写经,和北魏造像用意一样的,都是祈福的。

据元人陆友《研北杂志》所载:有韩愈的家集,是茧纸写的,正书,而且有韩愈亲手改定的字,藏长安安信之家。

据此,我们知道唐人写书,也有用茧纸写的,不一定是麻纸。

五代印本,我只见过雷峰塔经卷。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杭州雷峰塔忽然倒塌,发现经卷,乃吴越国王钱俶刻的《陀罗尼经》,时在宋太祖开宝八年,论时代,已入宋朝,而其时钱氏犹未纳土,视作五代刊物亦可。

经卷长七尺六寸,高二寸五分,卷端题曰:“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经文共二百七十一行,每行十字,皮纸印,墨色淡,而无香气。

这种要防的是假造的伪物。

这种假货,时有碰到,一看纸色便知。

假的纸色是熏黄的,其色死,真的纸色微黄而润。

总之,看过真的,假的很容易辨。

宋刊鉴别宋版书,要汇合各种条件来看,单凭一种,或几种,是靠不住的。

请人孙从添说:“鉴别宋刻,须看纸色罗纹、墨气、字画、行款、忌讳字、单边,末后卷不刻末行,随文隔行刻,又须真本对勘乃定。

近又将新翻宋刻,去其年月,染纸色,或将旧纸印本,伪作宋刻,甚多。

若果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之矣。

试论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

试论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

试论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出版稿本和写作稿本是稿本的两种主要类型,而写样本则属于出版稿本,主要用于上版刊刻。

在古籍刻印底板探究和古籍印刻流程细节研究中,写样本中的批校修改发挥着关键作用。

写样本的形态特征是需要使用写样专用格纸,在书写过程中字体以印刻要求为标准,这也为古籍写样本的鉴定工作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应该对相应的挖改、文字证据和写样技术要求等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照刻本,提升鉴定工作效率与准确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籍写样本的特征,探索古籍写样本的鉴定方法。

标签:古籍鉴定;写样本;方法写样本又称为写样待刻本和上版稿本等。

在传统雕版印刷当中,写样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应刻内容的书写需要用到专用格纸,并且以书籍版式、行款、刻书底本等为依据。

刊语、正文、牌记和序跋等,是写样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上版刊刻之前,还应该由专业人员对写样进行审阅和修改。

通常情况下,在上版刊刻后写样本就会消失,这也给古籍鉴定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写样本的鉴定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且鉴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

如果未对鉴定要点进行合理控制,很容易将稿抄本误认作写样本,这也是鉴定写样本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为此,应该明确写样本的字体特征与专用格纸的形式,这是开展鉴定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鉴定写样本的重要依据,同时辅助以挖改观察和文字证据。

一、古籍写样本的基本特征(一)字体特征标准化倾向和规整划一,是古籍写样本字体的主要特征。

在写样本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对字体与刻印字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由于方体字刻本是清代中期以后刻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就应该以方体字作为判断的参考标准之一。

如果写刻本的字体较为自由,但是在标准和样式上也呈现出相对固定的特征,全书不会出现较大差异【1】。

(二)专用格纸特征专用格纸中具备了刻书中的相关版面要素,比如书口、行款、室名堂号和版框等等,刻印采用雕版方式。

在专用格纸的正面,为了确保字间距和整体形式的规整统一性,其字格也具有整齊划一的特征,卷数、书名和叶数等通常书写于版心的字格当中。

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

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

古籍写样本及其鉴定石祥【摘要】写样本是用于上版刊刻的写本,其逻辑实质是"出版者的稿本".由此重新审视通行的稿本分类,稿本应划分为写作稿本、出版稿本两类,写样本属于后者.写样本中留存的批校修改为研究中国古籍刻印流程的实态细节、探究古籍刻印的底本问题以及具体出版家的出版活动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使用写样专用格纸并按符合刻印要求的规范字体书写既是写样本最为突出的形态特征,也是判定其为写样本的首要鉴定方法.观察是否存在特定类型的挖改,直接的文字证据如书中审阅者的批语是否体现写样本的"属性"或写样过程的某些技术要求,与刻本相比对,也是写样本鉴定的重要方法.文章结合若干鉴定实例进行辩误,以说明在鉴定实践中应如何运用上述鉴定方法.【期刊名称】《图书馆论坛》【年(卷),期】2017(037)012【总页数】8页(P122-129)【关键词】写样本;稿本;古籍鉴定;古籍普查【作者】石祥【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写样是传统雕版印刷的工序之一,指写样人按照出版者规划好的书籍面貌(行款、版式、字体等),根据刻书所用底本,并遵循校勘者所订正的文字内容,在专用格纸上写出应刻内容,包括正文、序跋、牌记、刊语、封面、版心文字等。

写样完成后,经审阅修改无误,交刻工粘贴上版刊刻。

此类由写样人书写、用于上版刊刻的写本即为写样本。

此外,有写样稿本、写样待刻本、上版稿本等别称。

一般而言,写样本会随着上版刊刻而自然消失,仅有极少数因故留存。

由于存世数量有限,平时不易获见,加之版本学论著少有述及[1],部分从事古籍鉴定编目的研究者对写样本较为陌生。

笔者注意到,在古籍编目鉴定尤其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中,对写样本的鉴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乃至失误,最常见的情况是将其他类型的稿抄本误认为写样本。

本文结合若干实例,辨析写样本的相关概念,总结其鉴定要点,供从事古籍普查工作的同仁参考。

多数版本学著作认为写样本是稿本下属的一种特殊类型[2-4]。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从总体看来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明清稿钞本鉴定

明清稿钞本鉴定

明清稿钞本鉴定一、引言明清稿钞本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手稿和纸币,它们是我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由于历经岁月的洗礼,现存的明清稿钞本数量稀少且分散,因此对其进行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明清稿钞本的特点、鉴定方法以及其价值与意义。

二、明清稿钞本的特点1.纸质材料:明清稿钞本通常采用纸质材料制作而成,这些纸张多为手工制作,质地较粗糙。

2.文字内容:明清稿钞本上往往印有大量文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字通常以楷书或行书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装裱形式:明清稿钞本常常采用轴装或辑装形式,以便于保存和阅读。

轴装指将纸张卷起并用细线系紧,辑装则是将纸张折叠后放入册页中。

4.水印与印章:明清稿钞本上常常有水印和印章等特殊标记,这些标记可以帮助鉴定其真伪和年代。

三、明清稿钞本的鉴定方法1.纸质鉴定:首先要对明清稿钞本的纸质进行鉴定。

纸张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如颜色、质地、光泽等。

同时,还需注意纸张是否存在虫蛀、损坏等情况。

2.文字鉴定:明清稿钞本上的文字应符合当时的书法风格和用字习惯。

可以通过与已知真迹比较,或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3.装裱鉴定:轴装和辑装形式也是判断明清稿钞本真伪的重要依据。

轴装应注意细线是否与纸张相符合,是否存在痕迹;辑装则需注意折痕是否自然、整齐。

4.水印与印章鉴定:水印和印章可以提供重要线索。

水印应具有历史特征,并与当时流行的纸张相匹配;印章应具有官方或个人标识,并能与相关历史文献相印证。

四、明清稿钞本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价值:明清稿钞本作为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价值:明清稿钞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书法艺术、文字表达等方面。

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收藏价值:由于明清稿钞本数量稀少,因此其收藏价值较高。

对于喜爱古代文物和历史文化的人士来说,收藏一件明清稿钞本无疑是一种珍贵的财富。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所谓古籍,最简明的诠释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典籍、载籍、书籍。

在书史研究者看来,不是有文字者皆成书。

所谓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纂或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

书籍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又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它具备两种形态。

所以有人说,书籍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主要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书籍,没有书籍,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籍还存在,这个世界仍有重建的希望。

”可见书对文明的弘扬与传承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中国书籍到底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并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顼(xū)、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意谓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三坟》、《五典》这类的正规书籍,这恐怕不大可信。

《尚书·多士篇》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说的是洛阳之城既已建成,要将原殷朝士大夫中一些“心不则德义之经”的顽民迁移到靠近王都的地方,以便对他们进行教化和防范。

而这些顽固的殷民不满意,有怨言,于是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成王)出来训话,我想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往昔你们的先人就有册书典籍,那些册书典籍中讲到了殷革夏命时,也曾迁徙夏代的顽民,现在要做的不过是你们先人已做过的事情,你们应该案省而知之。

意思是说,殷革夏命之后已有了册书典籍,用以记载类乎迁移顽民这类的大事。

可信不可信,也不敢断言,但毕竟这是《尚书》里面的原话,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古籍稿抄本著录辨正述例

古籍稿抄本著录辨正述例

古籍稿抄本著录辨正述例古籍手抄本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这些手抄本,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著录、辨正和述例。

下面,我将以《古籍稿抄本著录辨正述例》为题,简要介绍这一过程。

首先,著录是对古籍手抄本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记录的过程。

著录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出处、年代、抄本者等。

在著录时应尽量准确地记录这些信息,确保后人可以依据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和辨析。

同时,还需要注明该手抄本的保存地点和编号,以方便查阅和管理。

其次,辨正是对古籍手抄本的文字内容进行校勘和整理的过程。

因为手抄本的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抄写错误或其他瑕疵,所以需要通过辨正来修复这些问题,以恢复原文的准确性。

辨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对照其他版本进行比对、查阅相关文献和请教专家等手段来进行。

最后,述例是对古籍手抄本的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述例可以了解该手抄本的特点、价值和研究意义。

例如,可以描述手抄本的装帧和装饰、插图和批注等特点,以及该手抄本在文学、历史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价值。

述例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些古籍手抄本的珍贵性,并促进对其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著录、辨正和述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古籍手抄本的文化价值。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需要强调保护古籍手抄本的重要性,避免因时间和环境等因素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总之,古籍稿抄本著录辨正述例是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修复和研究的重要工作。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重视和参与其中,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稿抄本的鉴别從書籍形成的方法来看,現存古籍主要包括兩種:印本和寫本。

顧名思義,印本除了我們常見的一般印刷品之外,還應該包括拓本(石本),寫本則指手寫而成,包括稿本和抄本兩類。

一、相關定義稿本《古籍定級標準》對稿本的定義是:“指作者親筆書寫的自己著作的底本。

分手稿本、清稿本或修改稿本。

”這個定義有些過於狹窄,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

瞿冕良先生的定義則是:著者的原稿。

如經整理謄清後稱清稿本。

清稿本必須由著者親手校定並蓋有印記為憑。

著者親自寫得稱手稿本(手定稿本),如清人錢曾《讀書敏求記》、《述古堂書目》就有他自己的手稿本。

如係刻本所據之稿本則稱底稿本。

(瞿冕良编編著《古籍版刻辭典》P637)黃永年先生認為“稿本,廣義的是凡撰寫的文章著作沒有付印的都應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

”稿本在形成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本子,各家各有不同的稱呼,如陳先行先生認為大致可以分为初稿、修改稿与定稿等三种;瞿先生則指出有手定稿本、清稿本、底稿本等不同稿本;黃永年先生的意見則是“稿本又應分為三類,即‘原稿’、‘清稿’和‘寫樣待刻稿’”。

因為現在著錄要求一般不需要加以細分,因此也就不必太過考究。

特殊的稿本:陳先行先生認為下列兩種本子也可稱為稿本:一是“作者對其著作之修改不僅在謄錄本或初稿本上進行,也有在未正式印行的刻本上進行,也應視為修改稿本”;二是“即使該書正式印行之後,在印本上繼續作批校修改者,同樣應視為修改稿本”。

此外還有一種編輯稿本,編輯者作為第二責任者,其編輯稿當然屬於其本人的稿本。

抄本瞿先生的定義是:也稱寫本,即抄寫的書本。

……後來習慣上唐代以后都稱抄本,唐及唐以前則稱寫本。

……宋代以後,雕版雖已盛行,但有些比較專門、不甚著名而需要不廣的著作,還是靠傳抄來流通的。

同時,由于抄本一般均無複本,流傳極少,古代名人手抄本,不僅具有文物性、學術性,也反映了一定的藝術性。

因此,抄本圖書一直為學者所重視一直为学者所重視。

(P233)抄本有不同的類型,最特別的是影抄本.黃永年先生的定義是:“又稱影寫本,係用薄而細潔的白紙覆在原本之上,按原本樣式,一絲不苟地將文字(乃至版匡、欄線、魚尾、刻工等)影描下来,力求保持原本面目,乃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影抄本一般認為從明末汲古閣開始出現,但陳先行先生認為其出現年代要比毛氏早很多。

歷史上的影抄本也以毛氏汲古閣最为精美,無論紙墨或寫工都是精美異常。

咋看之下很容易將其与宋元刻本混淆。

清初钱曾述古堂的影抄本也是比較有名的。

在一些藏書家的書目中,有時還有“精抄本”一說,其形式上紙墨考究,抄寫工整精妙,內容則經過精心校勘堪稱善本。

名家抄本明清兩代,著名的藏書家或一些學者,都有抄書的習慣。

名家抄書,個別是自己抄寫的,一般部頭不會太大。

多數則是請人代抄的,但在名義上仍歸屬于這位名家。

名家往往有自己的書齋、堂號等,因此也就常稱為某氏“某某堂”、“某某齋”抄本,如明代范欽的范氏天一閣抄本、明末清初毛晉父子的毛氏汲古閣抄本、清初徐乾學的徐氏傳是樓抄本寫本:廣義的寫本是與印本相對應的稿本、抄本等(陳先行先生認為應該還包括批校本),狹義的寫本僅指抄本而言。

寫本的概念主要出現於宋代,宋人習慣於將抄本稱為寫本,以與當時盛行的雕版印本相區別。

目前國內一般將唐五代及以前的抄本稱為寫本,明清兩代著名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等大型官修圖書的繕寫本也習慣上稱為寫本。

但在古人那裡,一般沒有這麼明確的區分,像清代著名學者焦循在其《里堂書跋》中,所用“寫本”一詞及指抄本,也有指稿本的。

當代著名版本學家、北京圖書館的冀淑英先生,她在談及《永樂大典》時也稱之為抄本。

稿本和抄本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容易混淆黄永年先生在關於《稿本的鑒別》一節中舉了下面一個例子:抄本《汪氏說鈴》,二卷一冊,卷首題“鈍翁自注”,“後學惠棟增補”,有順治十六年冬十月鈍翁自序和王世祿題詞,左闌外邊有“紅豆齋藏書鈔本”七字,孫毓修小綠天舊藏。

按鈍翁為汪琬的別號,《說鈴》是他記述同時文士詩文言行的小書,有寫刻本也很少見,《販書偶記》未曾著錄,這惠棟的補注本不僅未見著錄且未刊刻過。

這個本子既印有“紅豆齋藏書鈔本”,與前引《書林清話》所說惠棟抄本的特徵符合,可以斷定是惠棟撰成補注後的清抄本,而且還是未刊刻過的清抄本,自可珍貴。

這個例子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一是黃先生認為這是一個清抄本。

按我理解,這是從本書責任者是汪琬來說的,汪琬的著作,惠棟自己或讓他人抄錄,當然是抄本。

但問題是:書的卷端有“後學惠棟增補”字樣,說明惠棟本人也是責任者之一,只不過他僅僅是增補註釋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本子應該是惠棟增補的稿本。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當然,簡單說這個本子是稿本,容易令人誤會為汪琬的稿本,但如果說明是惠棟增補的稿本則比較明晰。

因此,現在在著錄版本項時簡單的著為稿本,這種做法其實值得商榷。

第二,這個本子的稿紙自名為“鈔本”,但實際上卻是稿本。

我在整理工作中也碰過類似情況。

所以在整理時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後,講一講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學》中對抄本的看法。

該书第十章就是《抄本稿本批校本》。

在該章中,黄先生對抄本作出這樣的界定:這裡講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現後派生的抄本,即絕大多數是從當時已難得的舊刻本抄錄或展轉抄錄的本子,至於近現代人隨便抄寫的東西,即使不用鋼筆、圓珠筆抄寫,都不是這裡所說的抄本。

不能進入古籍版本的領域。

在《抄本的善本問題》一小節中,黄先生又說:如果是從今天仍常見的普通刻本傳抄的抄本,就談不上校勘價值了。

他舉了《上海書林夢憶錄》記載的一個事例:當時有人主張“鈔本不論新舊皆為善本”,以致有“寧波沈某家中雇用鈔胥十餘人,取《粵雅堂》、《知不足齋》等普通易得之叢書,悉用佳紙工楷傳鈔,每冊襯紙精裝,冊首鈐藏印數方,已鈔成數十箱,惜精力不繼,不克編成目錄以儕於藏書家之列。

後來一併售去,曾未得鈔費之什一”。

黃先生說這些是毫無校勘價值的。

又指出,這類抄本也不能當做善本,否則內行人將傳為笑談。

第一,黄先生強調了“在這裡”,即是對对抄本的界定是放在版本學裏面來講的,而非泛泛地指一般的古籍,因此說“抄本是指刻本出現後派生的抄本”,强调其與刻本的對應。

因此,黄先生也就不涉及早期的一些抄本。

第二,我赞同黄先生对“抄本不論新舊皆為善本”的主張的批評。

但他在上面對沈家從《知不足齋》、《粤雅堂》等叢書中抄出的抄本的否定,則僅僅是從善本的角度對其校勘價值和文物價值的評價,而没有否定其为古籍。

我们平時遇到這類抄本,還是要客觀對待,是否善本是一回事,而是否是古籍又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作為從事圖書館工作的專業人士,不應將眼睛只對準清代及以前的抄本,對民国乃至現代的一些名家抄本尤其是稿本,也須認真對待,因為不論從文獻還是文物乃至市場的角度來看都有較高的價值。

即使是沈氏這類精抄本,現在在市場上也不多見,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二、稿抄本的價值(畧)三、鑒別的依據鑒別的內容包括書名、書的作者,是稿本還是抄本,抄寫者是誰,抄寫年代等等,最後是對稿抄本價值的判斷。

對稿抄本的鑒別,主要從下列幾方面開展工作:內容:根據內容確定作者、年代等等。

筆跡:由於每個人寫字時的執筆方法、書寫過程的力度、速度、提按等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形成每個人自己的書寫習慣,這就是筆性問題,也就是每個人的個性問題。

書法風格還有一定的規律可尋,不同時代的書法有不同的風格。

如清初盛行董其昌一路的行書,乾隆年間則以趙體為主,清後期碑體興起。

同樣,在不同地區也有一定的地方特徵。

在鑒定名家筆跡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有的名家的書法作品上的字跡與寫信寫書的筆跡相同,如清代著名學者陳澧,其書稿上的字跡與其書法作品上的行書是相同的。

但也有一些名家,其書札字與其書法作品有一定的距離(當然其筆性應該是一致的)。

因此,從鑒定稿抄本的角度出發,我們平時更應該多看其信札、手稿一類的作品。

要對稿抄本的鑒別有研究,第一是要見得多,第二是要用心。

名家的筆跡可以參照《明清藏書家尺牘》、《昭代經師手簡》、《昭代名人尺牘》,上海圖書館前幾年曾編過一套《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分三冊,分別為稿本、抄本和批校本,是國內首套有關稿抄本的圖錄,也是辨別名家手跡的重要參考資料。

而對於地方的圖書館工作者來說,遇見全國性名家稿抄本的機會並不大,相反平時所能接觸到的估計以本地的名人作品居多,因此應將重點落實在本地名家作品的認識上。

我在文物鑒定中一直持這樣的觀點,就是地方性的東西,本地專業人士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也是本地人士最應該加以研究的。

本地的東西,本地人不去收集、研究,外地人更不可能去收集、研究。

就算外地人想研究,也不如本地人有優勢。

對於地方文獻來說,我也是持這樣的觀點的。

紙張:不同時期、不同人會採用不同的紙張。

如白棉紙抄本“大多為明抄,抄寫時間又多在萬曆以前”。

在明末,則不乏用竹紙抄寫的,這與刻印本的用紙情況是一樣的。

一些名家會有專門用於著述、抄書的用紙。

陳先行先生在《明清稿抄本鑒定》中列有一個《明清稿抄本用紙特徵表》,共收錄118家,對明清至民國期間重要學者、藏書家等稿紙特徵都有介紹,可以參考。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有的名家的稿紙并不止一種,如清初昆山徐乾學的抄本除了“傳是樓”外,還有用“冠山堂”的,魏隱儒《書林掇英》(P18)就曾著錄過一套《毛詩指說》不分卷即為冠山堂據宋本抄寫,版式為墨格,版心下刻“冠山堂”三字。

有的稿抄本用的是白紙,但有的則用帶有闌格的,因此從其板式也可以看出其時代,如我在北京整理古籍時有的明抄本的版式就跟明中晚期的常見版式特徵相同,這很有助於其年代的確定。

題跋:題跋對一些稿抄本的時間、作者、抄者的判斷都很有幫助。

題跋包括作者本人、抄者、收藏者或其他有關人員的題識、跋語等。

要提醒的一點是,古人在寫題跋時有時不直接寫上自己的姓名,而是僅寫自己的字號(印章也如此),因此,除了對名家的筆跡有所認識之外,也要留意他們的字號。

印章:印章包括作者、抄者本人的印章,也包括題跋者和藏家的印章。

有時很關鍵,但有時也幫倒忙,尤其是藏家印章。

其他:主要指避諱。

明代除了明末之外都不是很嚴格,清代康雍乾三朝尤為嚴格(注意在某些時候避諱不是很嚴格不同的人對避諱的態度也不一樣,如官方文書、名人手跡會比較注重避諱,鄉野之夫則不太當回事)。

另外,與稿抄本同時出來的一些其他材料也有助於該本子的判別。

一種寫本拿到手裏,首先是要判斷這是谁的著作。

然後才進一步判斷是稿本抑或抄本。

误定(作者误定,稿抄本误定、抄者误定)定名称,定作者,如系抄本还要定抄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藏一册清代著名学者朱次琦的手稿本,当时社科院申报资料命名为《朱次琦字册》。

字册一般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册页而言,但从其书影来看,其内容为逐日记录一些迎来送往等日常生活的事情,体裁为日记体,两者的价值差别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