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要点
棉织物的发展史
中国棉纺织物史中国是世界上棉纺织生产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边疆是世界上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的地区。
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但也存在以棉纺织为专业的小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形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逐步解体,并开始大工业化生产。
棉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纺织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发展、研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
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
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
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
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高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高中历史知识点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推动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阻碍的因素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起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经济侵略条件:西方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通过战争、条约获得通商、控制海关、航运等特权经济侵略主要方式:商品输出变动表现:工业:(从东南沿海起)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包括农民家庭和城市私营)衰败,外商工业企业兴起。
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补充资料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即通过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1)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2发生变化。
外国商业势力侵入中国,外国洋行大量出现。
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 2、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内部原因: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开始解体的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例强控制中国海关,增加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③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国增加商品输出同时,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表现和影响? 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3)洋务派近代企业的兴起(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①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建立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
同时,中国资产阶级比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晚二三十年。
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一)产生条件:1)历史前提(内因):鸦片战争前中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大生集团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大生集团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大生集团兴衰史(一)早期初创(1895-1912)1.创立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本国经济,张謇弃官从商,创办民族企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正式创立时间:1898年3月。
3.创立地点:江苏南通。
4.创立过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次年开始购地建厂。
张謇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
5.早期发展: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阴历四月十四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
这年九月,纱价跳高,纱厂赚了钱,生产能得以维持下去。
开车第二年,得纯利(除官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共得纯利190余万两。
因而利润较高。
由于股东分到优厚的余利,入股者渐多,1901年增加资本8万两。
1903年,盛宣怀所领的那部分官机又转来大生纱厂,折价25万两,连新增加的30万两商股,这年共增加股本55万两。
全厂共有40800锭,占了全国纱锭总数的11.9%。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
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
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概要
图一明末清初时期
图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萌芽:表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产生:则表明中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即机器生产。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反映什么信息?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传统的中国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梳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A、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①原因: (客观条件)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因) C、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 国” 。 ②概况 •表现:企业数、资本额、速度;著名企业
创办人 张謇 荣宗敬、荣德生 周学熙 刘懋赏、冯济川 地点 江苏南通 江苏无锡 河北唐山 山西 名称 大生纱厂 保兴面粉厂 启新洋灰公司 保晋矿务公司
(2)时间:
【考点梳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2)时间、地点、代表企业:
(3)产生途径:
殖民地半殖民地 里替外国资本家 在本国市场上经 营企业,推销商 品的代理人
A、手工工场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 B、中小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华侨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4)影响: A、经济:出现新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B、政治:促使资产阶级产生; C、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
③影响:
促进资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为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考点梳理】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短暂春天 (1)状况: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2)原因:
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 内:辛亥革命影响+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群众性爱国运 纺织业(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上海--天津、 动影响 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面粉业(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发展迅速, 外: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出口欧洲; 重工业:有了一定增长。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2.17历史限训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
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2.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3.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
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
究其原因,可能是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
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详细的记录说明当时的汉字已经成熟并完成统一B.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C.史籍无从查考说明该事件是晋候为表功而捏造的D.周王的重视反映了晋候享有嫡长子的特权和地位6.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4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1—4单元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考点2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2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 (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的春天(1)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 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
(2)表现: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 背景表现国共对 峙时期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 争时期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企业遭受残酷打击 ②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解放战 争时期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商品排挤了国货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概念阐释]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轻巧识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四”[答题术语]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甲午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1.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1)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
西方列强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掠夺主要依靠商品输出。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对中国大量输出棉纺织品,同时从中国掠夺茶叶、蚕丝等农产品。
(2)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包括直接输出和间接输出,其中直接输出包括赔款和借贷,为了偿还巨额赔款,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间接输出是指在华投资工矿企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列强争夺对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攫取矿山的开采权,争相开设工厂。
2.原因(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样“资本输出有了特殊意义,殖民地就有了新的作用”。
(2)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这个规定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开辟了道路。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3.双重影响(1)列强的本输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列强通过政治性贷款等方式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从而使中国失去经济上的独立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在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是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拥有特权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 纺织 史 大事记
中国纺织史大事记一、远古时期发明手工纺织:远古时代,中国人开始使用手工纺织技术,利用植物纤维、动物毛发等天然材料制作纺织品,标志着中国纺织业的起源。
二、商周时期丝绸生产兴起:商代开始出现丝绸,到周代时丝绸生产逐渐兴起。
丝绸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三、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丝绸远销欧亚大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棉纺织业兴起:宋代时,棉花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棉花的普及使得纺织品更加平民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技术革新:唐宋时期,中国纺织技术取得了重大革新,如出现了水力驱动的纺织机械,提高了纺织效率。
五、明清时期纺织业政策变革:明清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纺织业的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纺织业税收、鼓励技术创新等。
资本主义萌芽: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以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
近代纺织机械引进:清代末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近代纺织机械,如蒸汽动力纺织机等,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进程。
六、近现代时期纺织工业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建立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包括棉纺织、毛纺织、丝纺织、麻纺织等多个领域。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从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转型。
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国际贸易地位提升: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提升,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纺织品的品质和设计也逐渐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七、当代时期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纺织: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纺织,推动环保型纺织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纺织与互联网融合: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纺织业开始探索智能纺织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纺织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郑启五:海关史研究泰斗陈诗启教授
2006年第11期22中国海关史研究的学术泰斗、厦门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陈诗启教授,今年已经92高龄了。
说起陈老的中国海关史研究,首先要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中国近代海关史》。
该书洋洋91万余言,对晚清到民国的海关历史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学术界有很高评价。
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和吴玉章奖。
该书一是资料非常详实丰富,且大量是别人没有用过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不囿于以往的成见,贯穿了辩证和求实的精神;三是填补了以往我国海关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总之,该书极具学术价值,是代表中国海关史研究的最新水平的压卷之作。
(一)陈诗启先生1914年出生于闽南德化县一个小商家庭,幼年丧母,他在永春县崇实学校初中部、厦门集美师范,刻苦学习,从小磨炼出了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与毅力。
民国23年(1934)回崇实学校任小学部主任兼初中国文教员。
民国26年(1937)秋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他随学校迁到长汀。
在厦大求学期间,他不但品学兼优,而且忧国忧民,担任了学生抗日救亡铁血合唱团团长,面对破碎山河,青年陈诗启慷慨悲歌,立下了救国的雄心大志。
民国30年(1941)夏厦大毕业,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附中教员,福建长汀县立中学校长,长汀国立侨民师范教员。
民国34年(1945)秋回厦门大学,1961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历史系主任、1985年任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还曾任厦门市政协委员。
陈诗启在他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刻苦治学,辛勤耕耘。
上世纪50年代,他研究明代经济史,著有《明代官手工业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后转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代表作有《甲午战前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成长》、《论鸦片战争前的买办和买办资产阶级的产生》。
陈诗启教授最大的成就与贡献,是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开拓性的研究。
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发现,中国近代海关名义上隶属于清政府,而实际上为英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国际官厅”,由外籍税务司把持。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模式 -回复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回复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然而真正的蓬勃发展始于宋代。
棉纺织业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化生产的转变,逐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一、宋代:家庭作坊模式宋代的中国棉纺织业采用了家庭作坊的模式。
家庭作坊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在自家屋内生产棉纱和棉布。
这种模式的发展始于北宋时期,当时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依靠人工劳动。
农村家庭在农闲或农忙之余,通过手工纺纱、织布的方式,将棉花加工为棉纱和棉布。
家庭作坊模式不仅灵活性较高,适应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点,也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然而,在宋代晚期,棉纺织业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家庭作坊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棉纺织业开始逐渐向城市转移,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
二、明代:工匠坊模式明代的棉纺织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工匠坊的模式逐渐兴起。
工匠坊是由一群熟练工匠组成的生产单位,他们通常在城市内租用一间房屋,集中组织生产。
工匠坊的生产规模较大,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例如有的工匠专门负责纺纱,有的专门从事织布等等。
明代时期,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量流入城市的人口需要衣物,这促使工匠坊模式的发展。
工匠坊的纺织品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也较高,品种也更加丰富。
工匠坊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为城市的社会氛围和经济活力提供了支持。
三、清代:工厂化生产模式到了清代,中国的棉纺织业进入到了工厂化生产的阶段。
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革命的冲击和先进的机械技术引入。
这种模式的发展使得棉纺织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大幅增加。
清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技的引进,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纺织技术,尤其是英国的纺织机械技术。
棉纺织业通过引进和改造机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也吸引了更多资本家投资,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中 国近代纺织史
中国近代纺织史纺织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近代,这一传统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19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结构受到了强烈冲击。
西方的纺织技术和产品大量涌入,对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外国商品得以大量倾销。
洋纱、洋布因其价格低廉、质量较好,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逐渐衰落。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一些洋务派官员尝试创办近代纺织企业。
其中,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早期较为重要的尝试之一。
然而,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技术的落后、资金的短缺、管理经验的不足以及外国势力的挤压,都给这些企业带来了重重困难。
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间资本也开始涉足纺织业。
一些民族资本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纺织工厂。
这一时期,纺织业的地域分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除了上海等沿海城市,一些内地城市如武汉、天津等地也开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
20 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都有所扩大。
但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外国资本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民族纺织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严重影响了纺织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纺织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许多纺织企业被日军占领或摧毁,生产陷入停滞。
不过,在后方地区,一些爱国企业家和工人仍然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抗战胜利后,本以为纺织业能够迎来复苏和发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内战的爆发,经济陷入崩溃,纺织业也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原因
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原因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原因本文关键词:鸦片战争,棉纺织业,衰落,中国,手工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原因本文简介:摘要:在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由盛而衰的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外国棉纱、棉布的输入,美国陆地棉的引进和中国近代纺织工厂的设立等方面对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国外机制棉纱、棉布的输入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使手工纺纱业逐步剥离于手工棉纺织业,手工织布业逐渐与农业分离;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原因本文内容:摘要:在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由盛而衰的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分别从外国棉纱、棉布的输入, 美国陆地棉的引进和中国近代纺织工厂的设立等方面对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国外机制棉纱、棉布的输入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 使手工纺纱业逐步剥离于手工棉纺织业, 手工织布业逐渐与农业分离;美国陆地棉的引进种植加速了中国棉花品种的更替, 为大工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原料;近代纺织工厂凭借新型纺织技术的高生产效率逐步取代手工棉纺织业。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由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关键词:清朝; 手工棉纺织业; 鸦片战争; 衰落; 美棉;An analysis on the decline of China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China’s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put of foreign cotton yarn and cotton cloth,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upland cotton and foundation of spinning mills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changing from flourish to decadence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The input of machine-made cotton yarn and cotton cloth had greatly impacted China’s traditional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breaking hand-madespinning industry away from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graduation, and separating hand-made weaving industry from agriculture gradually; the introduction and planting of American upland cotton had accelerated the replacement of cotton variety in China, providing a lot of quality raw materials for massive industrial production; spinning mills founded in modern times had gradually replaced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by virtue of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new textile technology.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se factors, Chi na’s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gradually changed from flourish to decline.Keyword:Qing dynasty; hand-mad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the First Opium War; decline; American cotton;长久以来, 以"耕织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小农家庭棉纺织业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石[1]。
李鸿章及近代纺织业发展连系(共6132字)
李鸿章及近代纺织业发展连系(共6132字)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传统纺织危机的产生和危害“天子躬耕,皇后亲蚕”。
自古以来,纺织生产一直被作为统治阶层立国的重要经济支柱而加以保护和重视。
在历史上,中国是世界纺织生产的强国,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中国土法手工纺织品和传统植物染料靛蓝还大量出口欧洲。
18世纪,英国依靠机器纺织工业积累的大量资金和技术,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并迅速崛起。
1840年英国侵华战争的直接导火线虽然是鸦片贸易,但实际上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市资本家早就要求英国政府用武力打开中国纺织市场[1]鸦片战争后,洋商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低税率和倾销政策等手段,开始向中国倾销机器纺织品,洋商用土布三分之一的价格将洋布卖给中国人民,舍土布而着洋布者比比皆是,并从沿海而逐渐及于内地。
诚如郑观应所说:“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
”[2]纺织品进口速度日增,进口的英国棉纺织品总值从鸦片战争前的白银年40余万两猛增至战后的1000万两,到19世纪中叶已达2000-3000万两,到90年代初,棉纺织品进口总值竟达5270余万两[3],仅次于鸦片的进口数。
同时期,印度的传统经济因遭到英国纺织品的巨大冲击而衰败,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干涉则把纺工放在兰开夏郡,把织工放在孟加拉,或是把印度纺工和印度织工一齐消灭,这就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摧毁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4]。
在纺织繁盛之地江西抚州,一个传统家庭妇女手工纺一匹布可卖两千文,足以应付家庭日常花销,而进口纺布,一匹只卖600文,质量却远胜土布。
到1885年,纺织品进口总值已超过鸦片占第一位,不仅大大冲击中国传统的土布生产,致使大量的手工纺织业破产,农村纺织劳动力过剩,白银大量外流,传统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二、李鸿章的三上《织布局折》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和发展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1882年4月23日),李鸿章上表《试办织布局折》,对近代中国纺织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做了全面论述。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①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②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③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
那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鸦片战争爆发的客观必然和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呢?一、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背景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而当时英国等一系列欧洲国家都主张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对于经济危机没有过多的考虑。
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
1819年为 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
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
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
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
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
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
而此时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
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前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成长陈诗启载《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中篇《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附近地区手工棉纺织业的开始破坏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是和小农业相结合的主要的家庭手工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印度和中国,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是由小农业和家内工业的统一形成的。
”①这种“小农业和家内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的一个表现,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
“在自然经济之下,社会系由许多同类的经济单位(家长制农民家庭、原始农村公社、封建领地)所组成,每个这样的单位都进行一切种类的经济工作,从采取各种原料起,到最后制成消费品为止。
”②中国封建时代的农民,在同一个家庭里面,不但生产自己用的棉花,并用这些棉花纺成纱线,织成棉布,所以棉花、棉纱和棉布是中国农民为着满足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而生产的,并不是为着在市场上交换而生产的,因此,这种生产是属于自然经济的性质。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农民生产的棉花、棉纱和棉布有交换的存在。
因为农民的经济生活虽然是自给的,但总有部分剩余的生产品投入市场。
随着生产力的向前推移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民投入市场部分的生产品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削弱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尽管如此,但是这种情况的发展是缓慢的,因此,在中国的封建时代,还没有能够根本改变农民手工棉纺织业的自给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12页。
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页。
正当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地位日趋削弱的19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上升的阶段了。
这个时候,它的工业生产空前高涨,工业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1832年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胜利,这就促使国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特权。
从此以后,对华贸易变为英国资产阶级所完全能够执行的事务了。
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了扩大对中国可耻的鸦片贸易,在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作为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以及随着和其他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获得了许多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特权;东南沿海五个通商口岸的开辟,海关进出口税值百抽五税率的规定,广州公行制度的废止等等,大大鼓舞了外国资产阶级扩大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野心。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的总头目璞鼎查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曾向英国人表示:“《南京条约》给英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即使开动兰开夏的全部纺织工厂,也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要。
”①鸦片战争后,英国大量的棉纺织品向着通商13岸地区倾泻进来了。
马克思指出:“1843年,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
新开辟的市场,尤其是给了纺织业之发展(纺织业当时已处于完全兴旺的状态)以新的推动。
”②在这种“新的推动”的力量下,中国通商口岸附近地区的手工棉纺织业开始了破坏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A.J.Sargent:Anglo-Chinese Commerce and Diplomacy,P.106.②《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5页。
英国资本主义摧毁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步骤和摧毁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的步骤是近似的。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里指出:英国机制纺织品摧毁印度手工纺织业所经历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欧洲市场,然后就实行向印度输入棉纱,最后则以自己的棉织品来充斥这个棉织品的祖国”①。
英国和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首先把中国手工棉纺织品驱逐出欧美棉纺织品的市场,这是打击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第一步;其次,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就开始了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工作,即输入棉纱和棉布;但是因为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这两个步骤进行得非常缓慢,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60年代以后才逐步实现,但是一直到甲午战争时仍然没有完成。
19世纪初年,中国还是一个输出棉织品的主要国家。
在美国机器纺织工业还没有建成,英国纺织工业还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条件下,被称为南京布(因出产在南京附近江南一带而得名)的中国土布,曾以结实耐用而行销于欧美市场。
英国东印度公司和一部分散商从广州运出了许多南京布。
东印度公司在1820年以前,每年从中国运出的南京布,数在二十万匹以上;英国散商从1817年到1827年间,每年运出的南京布,多则八十万匹,少亦二十多万匹,经常则为四五十万匹。
美国从中国运出的南京布更多了。
l809年一年中就运去三百七十多万匹,1810年美船“珍珠”号运去了价值十五万二千多元的南京布。
1819年运去三百一十三万匹。
这些土布,一部分销售在美国本土,一部分转运南美洲、澳洲及其他地方发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25页。
②C.Gutzlaff: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Vol.2,附录5。
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纺织中心的逐步建立和英国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南京布出口的数量就急剧地衰退了。
1823年以后,美商每年从中国输出的土布,从来没有达到一百万匹。
1832年甚至跌到六万七千五百匹。
东印度公司在1823年以后,每年只运去几千匹。
这种事实说明了中国的棉纺织品在国外的市场已被英美资本主义所夺取了。
这是英美机制棉纺织品摧毁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第一步。
①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市场驱逐中国土布的同时,英国开始比较多地对中国输出机纺棉纱。
东印度公司运到中国来的棉纱,从1820年的5040镑,到1831年激增至955000镑。
这一个侵略锋芒在当时已开始打击了广州附近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所以这一年,广州附近有三个村庄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骚动”。
原因是从英国输入的棉纱剥夺了向来依靠纺纱织布过活的职工妻女们的生活,所以职工们表示拒绝用进口的棉纱织布,并且宣布要烧毁任何进入他们村庄的进口棉纱。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仗着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向中国输入大量的棉纱棉布。
1842年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还只有470000镑的价值,到了1845年便激增至1636000镑的价值了。
美国的棉布也大量地输入中国,成为英国的劲敌。
这些棉纺织品,都是从五个通商口岸涌进国境来的,这就不能不打击了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从而促使邻近通商口岸地区城乡的手工棉纺织业的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1~53页。
②P.Auber:China,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Laws and Policy, P.64.以厦门来说,“向来在厦商人,将本省漳州府属及同安县土产之棉布等物,由海道运至宁波、乍浦、上海、天津、锦州、盖平及台湾鹿港一带销售”,所以厦门附近生产的棉布,拥有广大的市场;厦门商人“复在宁波等处贩买江、浙之棉布以及各种货物至厦门售卖”①;但是“迨至(1843年)九月间,夷人开市通商,其在厦门行销者,无非棉花布匹洋货等物”②,于是“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广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台湾在五口通商前所用的棉布,都是来自大陆沿海各省,特别是福建;但到“海通以来,洋布大销……而花布尤盛,色样细新,妇女多数用之”。
③由此可见,台湾的土布市场也受到洋布的排挤。
闽、台土布市场的缩小,严重地打击了闽浙一带城乡的手工棉纺织业。
上海附近如松江、太仓、嘉定等地,自明代以来就是著名的棉布产地,到清代,苏州也盛产棉布;但是五口通商以后,情况大变。
以苏州言,徐鼒说:“壅正、乾隆之间,松江以织布富甲他郡,后夺于苏州之布,而松民失其利;近洋布行,而苏民失其利。
”④以松江、太仓言,“松江利在棉布、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去年(按即1845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则木棉亦不可恃”⑤。
根据英国人在上海目击的事实,“由于我们的[英国]布代替了他们的[中国]布的结果,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敬穆奏,《清代钞档》。
②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五日璧昌奏,《清代钞档》。
③连横:《台湾通史》,第411页。
④徐鼒:《未灰斋文集》卷三《务本论·罄辩篇第三》。
⑤包世臣:《齐民四术》,第34页,道光二十六年事。
⑥Report From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Commercial Relations with China.12,July,1847,pp.65~66.广州附近的顺德,原出斜文布;但因“洋织盛,而土机衰矣。
按女布遍于县市,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①。
由此可见,在五口通商之后,外国的机织棉布已和中国通商口岸附近城乡的土布开展了竞争。
中国的土布在市场上受到很大的排挤,这就不能不使通商口岸附近地区那些和小农业相结合的手工棉纺织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开始破坏了。
上述上海地区的织布业“迅速下降”和广州地区“土机衰矣”、“女工几停其半”,正是这一事实的写照;至于厦门、台湾方面,由于棉布市场的迅速衰退,不但影响到附近的织布业,连江苏、浙江的手工织布业也受到了震动。
____________________①咸丰《顺德县志》卷三,第45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侵入,对中国城乡的手工棉纺织业无疑地已起了破坏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这种破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因为这种破坏只限于通商口岸附近城乡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人民实际上也不像前引史料所说的“十室而九”地购买洋布,所以手工棉纺织业的破坏只是局部的现象而已。
这可从1852年英国在广州的代办米琪(Mitchell)致文翰的报告书中看出来。
米琪有这样一段的记述:“我们与这个国家(中国)的商约充分生效以来,到现在(按即1852年)将近十年了,每一个可能设想的障碍都已清除了,一千哩长的新海岸已对我们开放,四个新商埠已经在各生产地区的门户并且是沿海最适当的地点建立起来。
但是,就我们所预期的对于我国制造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论,其结果又怎样呢?老实说来,结果就是:经过十年以后,贸易部的报告表告诉我们,璞鼎查爵士在1843年签订善后条约(按即1843年10月签订的《虎门条约》)时所见到的当时的贸易量,较之他的条约本身在1850年底所证明给我们的还要大些!”根据马克思的统计,从1849年到1857年的九年中,“英国的输出,有五年远远低于1843年的水平,而1854年只有1843年的十七分之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