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A。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2.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A。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B。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C。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D。
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的特征是A。
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B。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始终不占地位C。
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D。
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有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B。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遭到了黑旗军的英勇抗击,其领导人为A。
刘永福B。
吴彭年C。
杨泗洪D。
刘铭传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A。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B。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C。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
满汉民族矛盾7.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A。
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B。
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C。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D。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8.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其中维新派的局限性体现在A。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中国现代史是一段极为重要且复杂的历史时期,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和思潮。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社会变革1. 经济变革在中国现代史中,经济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包括战争、内乱、革命和改革开放等过程。
这些变革不仅使中国由封闭闭塞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开放自由的现代社会,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变革中国现代史中,政治变革是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政治变革,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嬗变。
此后,中国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合作、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政治演变,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3. 文化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体现在思想、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方面。
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的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掀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这一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文学创新和艺术变革,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文化精英。
二、思潮1. 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主要倡导实现国家富强、民主与科学。
自康有为的《儒家新学补义》和梁启超的《新学伪经考》发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维新思潮中,倡导变法改革,以求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革命思潮中国现代史中的革命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不同的革命派别和思潮相继出现,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这些思潮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在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民族复兴之路。
他们提倡民族自尊、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声称中国必须振兴起来,才能摆脱危机与劫难。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研究生考试试卷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与商代相比,西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但其也有共通之处,下列属于共通之处的是:A.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B. 国家治理模式C. 血缘氏族影响巨大D. 王位传承方式2、有关东汉史学论著中,“世家大族”“豪强”常用来界定东汉两个特定的阶层,两阶层显著差异表现在:A. 宗族势力强弱B. 土地占有数量C. 文化价值取向D. 政治地位差异3、北魏末年,统治阶层奢侈腐败,社会矛盾尖锐,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并诛杀了朝廷公卿两千余人,其利用的是:A. 部落势力B. 六镇戍兵C. 羽林禁军D. 豪强武装4、依照《通典》体例与主体内容编撰而成的是:A.《史通》B.《资治通鉴》C.《通志》D.《文献通考》5、辽朝捺钵制度,分为春捺钵制度(春水)、秋捺钵制度(秋山),其目的是:A.接受各部首领前来朝贡B.各部首领交流渔猎技艺C.协调朝廷与各属部的关系D.处理辽朝对外交往事务6、1859年,英国对法国进口货物征收大约15%的税率,比当时中国对同类货物所征收的进口税率高2-3倍,表明:A.清朝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清朝降低关税以增加进口C.列强利用协定关税压低中国进口税率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7、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8、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历史循环论”?()A. 奥古斯丁B. 马克思C. 黑格尔D. 斯宾格勒9、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0、1984年,邓小平南巡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主要国内背景是:A. 产生姓“社”还是姓“资”争论B.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慢C. 受国际形势变动的不利影响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11、印度列国时代,阶级矛盾突出,涌现出许多新思潮,这些新思潮的共同特点是:A. 批判专利王权B. 反对婆罗门教C. 抨击宿命思想D. 否定生死轮回12、埃及中部阿玛纳出土泥形文字泥板,法老与中巴比伦王国之间通信比例大,内容主要为中巴比伦所面临威胁,该威胁主要指:A. 喜克索斯人入侵B. 神庙祭司阶层兴起C. 中亚述王国兴起D. 腓尼基人殖民扩张13、1164年,英格兰创有《克拉伦登宪章》,规定:未经国王允许,高级神职人员不得离开王国,教会领地领主空缺,国王有权占有收益,反映了:A. 国王司法权力扩大B. 等级代表会议建立C. 国王与罗马教廷分裂D. 《自由大宪章》原则14、中古阿拉伯文明促进了东西之间交流,以下哪项史实可以印证这一点?A. 健陀罗艺术诞生B. 训民正音创制C. 印度数字传播D. 那烂陀寺建造15、15世纪以前,东方香料、丝绸、瓷器等长途运输至欧洲,价格高昂。
清代文化思潮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研究
清代文化思潮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是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王朝,它的统治结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之一。
这一时期发生了大量的社会变革,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和全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在这一时期里,清代文化思潮对近代社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最为多元复杂的发展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清代文化思潮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异彩纷呈的特色,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文化思潮的核心在于“文化复兴”,它以“汉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为基础,以经的研究和文化上的变革为主要特征,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清代文化思潮推动了中国政治上的变革。
在清代前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和专制,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家们开始探讨政治制度改革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建议。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提出了改革建议,主张建立以君主立宪为基础的新政治制度,以结束以往专制统治的局面。
这种思想引领了先进的政治变革理念,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
其次,清代文化思潮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商业活动也逐渐由刻板的规矩向现代的商业文化过渡。
同时,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清代文化思潮的复兴使得新型的文化运动得以兴起,这些文化运动成为了促进社会变革的强有力推动力量。
最后,清代文化思潮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新的教育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内容上出现了更加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学科。
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
论梁启超“复古与解放”概念对近现代学术发展趋势之影响
同者也 。……要而言之 ,此二 百余年 间,总可命为 ‘ 古学 复兴时代 ’ ”【认为清代 学术为 “ 。 l 】 古学复兴时代 ” ,其复兴 之方法 为上推历史 ,逐 代复古 ,其复兴之 目的则是为 了解
放当时学术 之困境。 出了 “ 以复
第3卷第 1 3 期
21 0 2年 1 月
湖南科技 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a i e s yo ce c n n i e rn orao Hu m v ri f in ea d E gn ei g Un t S
、 l 3NO 1 ,_ . o3 Jn2 2 a .01
王 学 ,故 明学 占学界第一 之位置 。康 熙 中叶,考 据家言盛
起 ,于 是宋学 占学界第一 之位置 。 自顾炎武劝读 注疏 ,六 朝 、三唐学逐渐 占学界第 一之位置 。 自惠栋 、戴 震而后 ,
学极盛 数 百年 ,故 受以先秦 。循兹例 也 ,此通诸 时代 而皆
则东汉 学 占学界 第一之位置 。自今文 家庄存与 、刘 逢禄、
那 么 ,清代 学 术 “ 古 与 解放 ” 究竟 要 到 怎样境 地 复
呢 ?梁 氏认为顺 治、康 熙间 ,孙 奇逢 、黄宗羲 、李颐仍主
年之 学术 ,实取 此前二千年 之学术 ,倒影而 缫演: 。如剥 艺
春 笋 ,愈 剥而愈 尽里 ;如 啖甘蔗 ,愈 啖而愈有 味 。不 可谓 非一 奇异 之现象 也… …宋 学极 盛数百 年 ,故受 以汉学 ;汉
论 梁启超 “ 复古 与解 放 "概 念
对近现代 学术发展趋势之影 响
符 思毅
( 南民族大 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 都 6 04 ) 西 10 1
摘
要 :在对清代学术史回顾 中,“ 复古与解放 ”概念可谓 梁启超之卓越见识。这一思想概念对清代近三百年学术发展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
一、思潮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的内忧外患。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思潮主要包括“自强思潮”、“变法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
自强思潮强调的是中国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自身来应对外来的挑战。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郑成功和黄宗羲。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致力于恢复明朝的统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祖国。
而黄宗羲则提出了“性理学说”,主张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变法思潮则是主张通过改革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立宪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思潮则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和梁启超。
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的著作,将西方的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改革运动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运动是近代化思潮的具体实践,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改革运动主要表现为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洋务运动,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以改革军事为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C5.A6.C7.C8.D9.D 10.C11.B 12.B 13.C 14.A 15.B16.B 17.B 18.B 19.D 20.C21.D 22. A 23. C 24. A 25.C26.D 27. D 28.C 29. A 30. B 31. A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ABCD3. AB4. ABD5.BCD6. ABCD7. ABD8.ABC9.CD 10. ABD11. ABC 12.BCD 13.BCD 14.ABC 15.ABCD16.ABCD 17.ABC 18.AC三、简答题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参考答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答: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从1904 年开始,出现了10 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论晚清传统思潮及其中国近代化发展意义
论晚清传统思潮及其中国近代化发展意义[摘要]晚清时期是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化过渡的转折期。
“天朝上国”思想、传统纲常礼教思想、“夷夏之辩”思想是晚晴时期重要的传统思潮,深深影响晚晴政府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
封建专制的传统思潮下,外交战线仍然处于极为封闭的状态,在与西方列强交往中国家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作为重要的政府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因受制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大局,难以取得根本性成功。
[关键词]传统思潮;外交;洋务运动;改革;近代化[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63-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32 [本刊网址]http://一、晚清传统思潮略论(一)“天朝上国”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即将中国定位天下一尊的位置,没有哪个民族是可以达到或超越这个水平。
因此中国之外的地方成为化外之地,中国之外的人也被称为夷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华夷五方之说,即所谓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华夏居中。
随着华夏版图逐渐扩大,华夷区分标准随之调整:只要认可儒家文化,并属于“大~统”格局圈的地域都被划为文明华夏的区域。
清前期“康乾盛世”之局面举世闻名,这种“天朝上国”思想深深影响到晚晴时期。
然而无论是认可儒家经典文化,还是属于“大一统”格局圈,这两点似乎与西方列强都不沾边,因此被视为夷狄之列。
乾隆在1792年写给英国国王书中就提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惜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然而,对于英使马戛尔尼送来的诸如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军舰模型、铜炮等39件“贡品”,价值1.3万英镑,简直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展览会,清朝官员却不以为然,认为都是些奇技淫巧,难以登天朝大雅之堂,乾隆皇帝对《贡品单》还批示道:“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该使臣等不敢居奇自炫。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潮的兴起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思潮的兴起,这些变革和思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一、政治变革和思潮在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和思潮的兴起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维新思潮迅速兴起,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变革的主张。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倡导西方的科学、民主和宪政。
同时,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思,其中就包括梁启超。
他提出“中国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于自己的力量”,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
在革命思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也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开始向民主制度转变,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和思潮提供了契机。
二、经济变革和思潮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和思潮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是一股掀起的新的潮流。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了中国的军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洋务运动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洋务知识和技术,也激发了一批爱国的思潮。
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为中国近代化的经济变革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在经济思潮方面,红色资本主义的兴起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考。
红色资本主义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有着社会主义的色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变革和思潮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思潮对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成为一股冲击传统文化的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数以百计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思想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与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1. 甲午战争与列强入侵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一次战争,它标志着中国一度的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的开始。
此次战争导致列强入侵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2. 辛亥革命与民主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阶段,它发生在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进步和自由的思想,拥护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次运动启发了大量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4. 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独特而激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这次运动主要反对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对巴黎和约的不满。
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二、近代中国思潮1. 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潮中的一股主要力量。
这一思潮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领导,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社会改良与政治改革。
维新思潮对中国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清朝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以引进西方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未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但它为后来的维新运动铺平了道路。
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工人阶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之一。
高三历史中国现代史的思潮与文化变革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现代史的思潮与文化变革总结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中出现了多种思潮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史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思潮和文化变革进行总结。
一、思潮1. 鸦片战争后的思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文明,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潮,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思潮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和文化变革的追求。
2.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潮: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潮,如民主思潮、科学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等。
这些思潮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向往。
3.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对自由、科学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潮有爱国思潮、民主思潮、科学思潮等,这些思潮改变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方式。
4. 独立自主思潮的兴起: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经历了殖民侵略和外族统治,而这也催生了中国独立自主的思潮。
这些思潮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坚持。
二、文化变革1.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变革。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对于培养新一代有爱国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思想观念的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思想观念变革是文化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思考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这种思想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艺理念的创新:中国现代史中的文艺理念创新对于文化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艺界提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理念,注重表现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这种创新理念推动了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4. 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变革。
浅谈梁启超之“以复古为解放”
浅谈梁启超之“以复古为解放”摘要: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的“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一语概括了整个清代学术思潮发展的过程、趋势以及影响。
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而且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总结清代学术发展的同时,预见了未来学术发展的潮流以及趋势,对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影响甚巨,也对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启迪作用,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以复古为解放”、清代学术、现实意义正文: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总结了二百余年清代学术的发展得出一个观点——“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折,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为学术由于历史原因遭割裂、中断,而对其重新反思、定位、追溯本源,作复古运动,即便是对学术的解放。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说复古即是解放,复古与解放呈现出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性。
正所谓“由阐旧学而致新知,致新知必包含着阐旧学”。
文中尚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这"复古与解放":“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一、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清代学术的发展,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段学术复古运动。
先有顾炎武对王学的猛烈攻击,创立了“经学即理学”的新旗帜,并且为后世定下“贵创、博证、致用”的研究方法,其后王、黄、颜等人同顾炎武一道反王学,后来的汉、宋两学派皆从此而发端。
另有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胡渭的《易图明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推动了清代学者的怀疑精神。
随后清代学术的思潮在惠、戴时期进入全盛阶段。
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对音韵、训诂研究十分深入,并且校注了《说文解字》等大量经书,使清学复古又向汉唐迈进。
清朝封建文化与观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清朝封建文化与观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延续了近300年的时间。
封建文化与观念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封建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承继和强化。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社会等级的尊重和维护。
这导致了社会的等级森严,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得以维持。
封建文化中还注重家族观念和孝道,使得家族的影响力和传统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传统观念在近代中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其次,清朝封建文化对政治演变和制度变革也产生了影响。
清朝祖先是满洲族人,对汉族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排斥。
这一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清朝推行与之前王朝不同的政策和制度。
封建社会的中心是统一的君主和权力机构,清朝在皇权上更为集中。
这个特点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阻碍,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清朝封建文化与观念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封建文化中,农民被看作是底层社会,贫穷和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其发展和改变生活状况。
清朝时期,农民处于封建体系的底层,受到重税和苛捐杂税的负担,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封建观念中仍然存在土地私有制和剥削的现象,使得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这种经济和社会结构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清朝封建文化与观念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文化中,中央集权与对外侵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清朝封建帝国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
然而,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封建王朝的体制和观念使得中国无法及时反应和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变化。
这成为近代中国国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它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虽然近代中国通过革命和改革最终摆脱了封建制度,但封建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分析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分析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变革,也激发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对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反思思潮进行分析。
近代史的开端可以说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由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受到严重侵害和破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一时期,许多文化人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寻找新的文化解决方案。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包括王夫之、严复、梁启超、鲁迅等。
王夫之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新学”的思想,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需要被抛弃或改变。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严复则主张“学外国以自强”,他认为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束缚,主张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以推动中国的改革。
梁启超则提出了“综合学派”的观点,主张要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文化解决方案。
鲁迅则以其激烈的思想和言论,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改革。
这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批判和反思,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是当时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主张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旧部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新思潮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新的文化思潮,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这些新思潮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反对。
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道德和艺术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不能仅仅置之不顾。
他们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发扬光大,而不是简单地摒弃。
在这些思想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评价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高中历史的解析如何评价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影响以及评价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中国面临内外压力的时期。
从内部看,中国晚清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挫败,如甲午战争、庚子赔款和义和团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等事件,使得人们对传统制度和观念的担忧和质疑不断升温。
而从外部看,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被动和危险之中。
二、主要影响1. 思想觉醒与启蒙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思想觉醒和启蒙,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
思想家和学者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观念,如康有为的“君权民权”、“新民主主义”观念和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民主共和”等。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新闻刊物、教育改革等,向普通民众传播觉醒的思想,唤醒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2. 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思想家们提出了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构想,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君主立宪”观念和黄兴、陈天华等人的革命思想,为未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思想解放运动对维新派的努力、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推翻清朝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的嬗变与传统的冲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冲击,使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观念形成了冲突。
同时,思想解放运动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文化思潮和文化人物,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他们倡导启蒙思想、西方文化和现代教育,为中国文化的嬗变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
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发展呈现出新潮流,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新观念的涌现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所引起的。
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的文化与思想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潮流一:启蒙思想的兴起启蒙思想作为西方文化传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倡导人民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思考。
这种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摒弃封建传统观念,开始追求现代化和国家建设。
潮流二:民族主义的兴盛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经济弱势使得中国人开始思考自身的国家状况和前途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崛起。
民族主义认为中国应该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强调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
这种思潮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潮流三:科学与知识的传播近代中国在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开始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科学的普及不仅带动了中国社会的科技进步,也为中国人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野。
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知识的普及推广,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更新和升级。
潮流四: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人提倡“新儒家”思想,试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推动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
另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则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对社会变革有阻碍作用。
这种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
潮流五:女权主义的崛起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潮流中,女权主义思潮也逐渐崛起。
中国妇女开始追求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参与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家庭观念,也为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契机。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新潮流主要包括启蒙思想的兴起、民族主义的兴盛、科学与知识的传播、儒家思想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女权主义的崛起等。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王玉华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2
【摘要】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复古思潮,这股思潮在历史学界的突出反映,第一,代表封建史学观点方法的著作大量被编纂、出版;第二,部分史学家开始走向落后,甚至成了这股复古思潮的马前卒.这种局面严重窒息了近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王玉华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教务处,山东,济宁,272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我国室内设计复古思潮下的徽州民居构件元素 [J], 张莞丽
2.留学英伦与严复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J], 赵少峰;刘衍钢
3.明代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潮对日本诗话的影响 [J], 谭雯
4.清除封建思想影响的长期性——从五四反封建启蒙思潮说起 [J], 徐世杰
5.清代社会思潮对印论中复古思想影响研究 [J], 王樱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复古主义
历史复古主义1.什么是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
康有为、梁启超是其主要代表。
文化复古主义代表事件是戊戌变法,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后世影响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推动了清 *** 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2.什么是复古主义封建复古主义的前期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
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后期代表人物是章士钊,他主编的《甲寅》月刊后期宣扬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攻击新文化运动,成为封建复古主义者的阵地。
“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首推胡适,他将「全盘西化」改称「充分世界化」,主张以「全盘西化」来达到建设「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的目的,得到更广泛的回应。
在众多「全盘西化」论者中,胡适逐渐成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可是最早宣传“全盘西化”的人是陈序经,他曾明确提出中国要「全盘采纳西洋文化」的主张。
3.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一个明显的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而想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体系
认识:(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对立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年
豫湘桂战役(丢失河南、湖南、广西)
敌后战场发起局部反攻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1945.4
中共七大
1945.8.15
日本投降
台湾回归
1945.9.2
日本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
七、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总结】
1、抗日战争中的事件或战役的影响: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坚定 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
中国近代史体系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抗争;为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等一系列探索活动。
(1)政治上: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政治民主化:
3、经济工业化:
4、思想文化科学化:
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时间
战争
国际背景
重点史实
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市场
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封建史学的代表作还有柯绍忞的《新元史》,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徐世昌的《清儒学案》,张尔田的《史微》,孙德谦的《太史公书义法》等等。他们修史的目的都在于崇儒重道,遐迩同风[5],为封建的政治文化专制统治服务,使人们继续生活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义牢笼之中。就史法而言,他们仍然沿用周、汉治经之家法[6],把史书写成帝王之家谱,文臣武将之传记,根本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历史地位;就史事评论而言,也依然沿用旧史中史臣曰之类的迂腐不堪的辞句。
[2]于式枚.缪荃荪谨拟开馆办法九条[M].
[3]金毓黻.读清史稿札记[M].
[4]清史稿.遗隐传序[M].
[5]徐世昌.清儒学案序[M].凡例.
[6]王国维.玉溪生年谱序[M].
[7][8]康有为.孔教Βιβλιοθήκη 序二[C].康有为政论集(下册).
[9]康有为.物质救国论[M].
在中国近代以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外国列强横肆于中国的现实依然故我,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使康有为、章太炎等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开始向旧的传统回归了。历史和现实呼唤着新的历史力量的出现。
收稿日期:2001-01-10
【参考文献】
[1]孟森.清史应否禁锢商榷[M].
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新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为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的冲击下,他的思想观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曾发表了《驳建立孔教义》、《反对以孔教为国教示国学会诸生》等文章,反对康有为等人成立孔教会,立孔子为教主,指责他们的行为是规摹仲舒而为的荒谬行为,是杜智慧之门,乱清宁之纪的坏事,表示了他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抗争。但是,这与他前期的反孔言辞相比,已微不足道了,况且此时章太炎反对康有为等视孔子为教主,立孔教为国教,也仅是立足于古文经学的观点反对今文经学家过分地抬高孔子和孔学而已。可以这么说,在尊孔上二者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庄证孔,孔庄合一,重新恢复孔子内圣外王的地位。也正基于此,1914年章太炎把本世纪初充满反孔思想的政治、学术论著《訄书》,删削更名成为尊孔的学术著作《检讨》,删去了反清斗争性较强的《客帝匡谬》、《族制》、《不加赋难》等篇,增加了《小过》、《大过》等褒扬清朝督抚大臣的篇章。删削后的《检讨》国故增加了,革命性削弱了,尊孔的观念成了他晚年思想演变的主流。他深情地说圣人之道,笼罩万有,洋洋美德乎,诚非孟荀所违闻,由抬荀抑孔,而为尊孔抑荀,思想观念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稍后,他甚至公开忏悔以前激而反孔的行为,最终也步康有为的后尘,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10],开了历史的倒车。#p#分页标题#e#
为了配合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一批清朝遗老和顽固坚持封建立场的文人,大量编纂和刊行反映封建史学观点的史书,传播封建的正统史观和伦理道德。王先谦(1842-1917)、叶德辉(1864-1927)就是两位主要代表人物。王先谦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编纂过《日本源流考》等书,极力反对维新变法,为封建专制制度辩护。晚年又编撰了《反汉书集解》恣意发挥封建的宗法思想和正统的陈腐观点。叶德辉是王先谦的学生,曾以前朝未死人自诩,表现出顽固不化的封建立场。1915年他编成《经学通诂》一书,宣扬尊孔读经,主张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等,把包括史学在内的一切学问重新纳入到经学的轨道上来,使史学继续成为儒家经学的注脚。这一时期编纂、出版的《清史稿》,就是一部体现封建史学观点和方法的代表作品。该书由清廷遗老赵尔巽主编,柯劭忞、缪荃荪、吴廷燮等100余人参加编写。他们绝大多数为清朝遗老和封建史家,大都不忘前朝旧恩,希望用修史以报故君[1],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收集与编排史料。他们认为我大清定鼎二百余年,厚泽深仁,休养生息。上无失德之君,下无抗令之臣,固属前代稀有。而武功赫奕,拓土开疆,文教昌明,轶唐绍汉[2],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极尽吹捧之能事。在这种指导思想和修史原则的导引下,首先,他们不惜用曲笔大肆为清王朝歌功颂德,惓惓于故君之情,时流露于字里行间[3],表现出封建主义的历史观。比如它称颂清王朝的建立是顺天应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4],它的一切行政礼法等都是亘古未有的。它还称太祖努尔哈赤是天锡挚勇,神武绝伦,皇太极用兵如神,所向有功,康熙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有,甚至还称道光是恭俭宽仁之主,同治至勤至仁至明,光绪恩义兼尽,度超唐汉远矣。在他们的笔下,清王朝的历代皇帝几乎都可以与儒家美化了的圣人尧、舜、汤、武相媲美了。然而,与此相反他们对明末农民起义却蔑称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把辛亥革命叫做倡乱,对于清朝文字狱的残酷,以及帝国主义的银行、路、矿、电政等方面的经济侵略,都略而不书,蓄意为清朝的腐朽统治曲意回护和隐讳。其次,《清史稿》在编纂方法上也极不严谨。书中内容与目录、序列互相抵牾者有之,断限也参差不一,重复、疏漏又甚多。《清史稿》和其他一些封建史学著作一样,都适应了当时中国政治、思想上的那股封建主义复古逆流,体现了受到一度猛烈冲击的封建旧史学的回潮,但它作为一部继踵二十四史的所谓正史,其成就远远逊于前代诸史,这又恰恰说明了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没落已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了。
对这次封建旧史学的回光返照的认识,如果仅仅把它看成统治者政治上倒退的产物,显然不能给我们较为全面的解答。我们认为,社会政治的因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排除此一时期史家心理中某些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考察产生于本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这一奇特现象,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入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文化迈向近代化的系统中去考察。通过这种对比我们或许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我们知道绵延中国二千余年的儒家文化传统到近代出现了严重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在传统文化的内部出现了足以动摇儒学传统的异端,也不是由于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新的阶级在文化上发动了革命,而是导源于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文化的危机是和民族的危机相伴而生的。这说明近代中国人是被动地迈入近代历史流程的,他们在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而系统地反思检讨的情况下,匆忙地参加了创建近代新文化的工作。比如,严复一生翻译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近代西方名著,但他自己却从未做过任何总结本土文化的工作。所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几乎完全是被动的,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又是不情愿的。基于此,他们既便接受了外来文化的某些成分,也带有极强的选择性和使用性。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归根到底仍然没有脱离忠君即爱国的儒家传统观念的羁绊。稍后,以王韬、冯桂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家,虽然对西学的认识上升到了制度的层面,着意于对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介绍,但是他们主张中体西用,沿用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上的体用观不说,其目的就在于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来维护所谓千年不易的孔孟周公之道。器变道不变是他们思想的主要特色,就连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对西学的吸收也是借助了孔子,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11]传统文化在他们创造近代新文化的历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0]鲁迅.太炎先生二三事[M].
[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政治上的没落与反动,中国思想文化界也掀起了一股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复古思潮。在这股思潮中,不仅顽固的封建文人摇旗呐喊,不遗余力,而且就连曾经叱咤风云的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不甘落后,竭力宣扬封建的孔孟之道。这股思潮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的庇护曾一度席卷了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给当时的历史学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代表封建史学观点方法的著作大量被编纂、出版,几成泛滥之势;二、部分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史学家,开始走向落后,甚至成了这股复古思潮的马前卒。封建复古思潮在历史学上的这两方面的反映,严重窒息了近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复古思潮,这股思潮在历史学界的突出反映,第一,代表封建史学观点方法的著作大量被编纂、出版;第二,部分史学家开始走向落后,甚至成了这股复古思潮的马前卒。这种局面严重窒息了近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封建复古思潮/近代史学
如前所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确给了近代史学前进的基础,为他们准备了建设新文化所需要的民族文化土壤,但是在良莠难分的传统文化系统中,近代史家和思想家基于民族危机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是相当肤浅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时难免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所以在近代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立足点还是出于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需要,还是借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来阐述他们经世致用的主张,无论是改革和变法都要求古圣先贤的庇护,传统文化固有的历史惰性力自然地潜伏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去了。一旦时代的发展非他们思想所能包容的时候,这种惰性力便死灰复燃,促使他们到旧文化的阵营中寻求解答。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作 者】王玉华
【作者简介】王玉华(1964-),女,山东牟平人,济宁师专教务处讲师。济宁师专教务处,山东济宁 272025
封建复古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另一重要反映是某些曾经严厉抨击封建旧史学和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思想家、史学家开始落后于时代,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这股复古逆流的代言人。康有为、章太炎等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政治上逐渐落伍,开始坠入保皇派的泥潭之中。他奔走呼号,竭力鼓动尊孔读经,企图实现其君主立宪的政治梦想。他以当代孔子自居,自编《不忍》杂志,把孔子打扮成参天地、通鬼神的教主。宣扬孔子之道,本于天,凡普天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7],叫嚷若无孔教,幽无天鬼之畏,明天礼纪之防,则暴乱恣睢,何所不至。[8]他还与陈焕章、劳乃宣等人一唱一和,大肆鼓吹尊孔读经的思想主张,并于1913年在山东曲阜成立了孔教会。在他们的煽动下,一时间孔社、孔教会、尊孔文社、宗圣会等尊孔团体纷纷登场,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在康有为等保皇党人的倡导下喧嚣一时。更有甚者,康有为还把孔子及儒家思想和欧美资产阶级学说相比附,以为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受圣经之训,承宋学之俗,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则谓中国胜于欧美人可也。[9]这样在康有为的笔下,欧美资产阶级的精神文明,早已包容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学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