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而且在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带您一起领略这段历史时期的瑰丽风采。
首先,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体现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将都城迁至咸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秦始皇坚信“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都城规划为一个巨大的象征体系,从城市格局到建筑形式都充满了奇特的寓意。
例如,咸阳城按照方圆天地的形式,分为九宫七宿,象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
这种规划体系在后来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延续,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例。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秦朝士兵和官吏的形象,以及丰富的物品和装饰品,展现了统一中国后的宏伟气势和精细工艺。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显庆宫等。
这些宫殿建筑庄重大气,雕梁画栋,取材奢华。
尤其是显庆宫,在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摒弃了过于简单的平面布局,采用了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中,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影响。
首先,咸阳城的规划理念体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国家必须统一,人民必须服从中央的统治。
咸阳城内规划的九宫七宿,正是为了展示这种思想的实现。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经常出现儒家的价值观,如诚信、礼仪等。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的规划和建筑艺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将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地理第七讲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二、春秋战国秦汉: 列国纷争,筑城乃国之大事,由自然型 向棋盘型格局过渡。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三、三国以后: 由简单棋盘型格局发展到对称轴线封闭 式棋盘型格局。 唐长安“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 见图。每坊均有高墙封闭,设两门。坊 门和市门每天早晚之时启闭。中晚唐以 后,商品经济逐渐侵蚀出现“昼夜喧呼, 灯火不绝”景象。
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
1.元修大运河: 由于政治中心东移,不过河南省境,由大都到 杭州,全长1500多公里。共7段。 通惠河:大都——通州 御河:通州——临清 原良好可用 会通河:临清——寿张 济州河:东平——济宁 泗水:利用自然河道 邗沟:此时称淮南运河,原良好可用 江南河:保存良好可利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1.秦汉魏晋南北朝: (1)以小城市为主体 (2)首位城市长安外的临淄、洛阳、邯郸、 宛、成都五大商业都会,其他番禺、陶、吴郡 等 (3)主要分布黄河中下游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2.隋唐: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 登州、成都八大都市。 (1)以水运为基础城市网络形成,沿运河、 长江两岸、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线上的城市。 (2)从地理分布上看,城镇分布重心由黄河 迁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一、春秋战国以前: 城堡城邑阶段,夏商之遗址都表现了自 然发展之趋势,《管子•乘马第五》谓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 上,高毋近旱而水用之,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属自然型格 局。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柳欣萌国际交流学院2011级2班 201126100143古代北京城市布局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成为我国现存古都风貌最完整的城市。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作为都城的北京经过精心规划,平面布局特点十分明显。
北京城在元代称为大都,主要包括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由备受忽必烈器重的政治家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的理想制度而设计,其总体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以宫城南门崇天门和大城正南门丽正门之间的南北向御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占据全城的要害位置。
宫殿修筑在高台之上,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壮丽辉煌无比。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9街,东西9街。
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北京现存若干条胡同仍保持着元代规模。
元代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
明代北京城的形成历经十五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开始筹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建成,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并且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
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等。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三)“组群”的产生
组群是在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向纵或横向扩展,或纵横双向扩展的结果。其扩展方向所构成的布局如下:
其一,纵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沿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采胃这种布局时,为横向交通的方便,故常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完划为了两组或两组以上。纵向组群方式最早见于商朝宫室,且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及大型庙宇的常用手法。
由“间”为单位便构成了单座建筑(单体建筑),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在很大程度上由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及爱好所决定。从外观上看单座建筑可大体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三部分中变化最多的是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盎顶、单坡、平顶、圆顶等样式。一般而言,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
2、休憩型组群: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造园的指导思想是追求自然,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平面布局遵循着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它首先以“问”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还可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一)间
其二,横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队向庭院一组或两组,各组间设有夹道。该方式自唐以来常为官暖、庙宇衙署和大型住宅所采用。
其三,为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它以北京的明清故宫为典型,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与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横向扩展相配合的方式,形成规模巨大的群组。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即由走廊、围墙等将四幢房屋围合成封闭性较强的庭院,所以也称为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是一个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所以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 [2] [P205]除了极为贫穷的人家外,中国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其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美、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建筑当属北京的明清宫城——紫禁城,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也就主要地表现在这个平面的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上。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
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
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
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
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
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
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哪些特点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因素,如地形、水系、气候等。
城市选址往往依山傍水,临近河流,既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又能防御自然灾害。
2.礼制与都城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礼制的影响,尤其是都城的规划。
如北京的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礼制进行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3.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一般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城则为居民居住和商业活动区。
城市街道宽敞整齐,有利于交通和市容美观。
4.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水利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城市附近河流往往被疏导、利用,用于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
5.防御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防御设施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护城河、城门等防御设施完备,既保障了城市安全,又体现了城市特色。
6.宗教建筑:古代城市规划中,宗教建筑占有重要地位。
如寺庙、道观、教堂等,既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公共设施: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齐全。
如官府、学堂、医院、市场等,满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8.绿化与环境: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绿化与环境美化。
公园、花园、庭院、山林等,使城市环境宜居宜人。
9.城市交通:古代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布局合理。
道路宽广平整,有利于行人、车辆出行。
同时,城市内设有桥梁、隧道等,便于交通畅通。
10.城市发展方向:古代城市规划受历史时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发展方向各有不同。
如唐代的长安城,东西发展;宋代的开封城,南北发展等。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智慧与追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城市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知识点中关于地理环境因素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辑录】中国古代建筑布局2010-07-10 06:33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
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
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
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
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
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
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
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
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
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
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
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
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
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
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
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
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
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
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
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初级发展期
周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广为营都建邑,还制定了一套对中 国城市规划体系影响深远的营国制 度以指导城市的建设,从而掀起了
我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
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 划方法,这比古希腊希波丹姆开创 的方格网规划结构模式早了大约6 个世纪。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 谨对称的规划
主最后发展为政治经济军事一
揽的综合性城市.
相关因素 贺业钜简介: (191412-)湖南长沙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 大学建筑系。曾任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副教 授、长沙市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湖南大学兼职教 授、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现为建设部中国 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高级建筑师。长期从事我国城
初级发展期
由于西周设有“匠人”和“量人”,加上营国思想的指 导,东都洛邑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城邑建设程序,从此便
出现了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洛邑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大
进步,在继承商代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城内还设 有庙社、官署、仓廪(lǐn)以及市、手工作坊等,中心区的 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区更合理,结构整体性更强。
50%
32%
唐长安的道路宽度空 前,由于干道过宽规 划成的坊里面积也是 空间绝后 我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 对称的里坊制城市。
You text
You text
唐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城市中心为皇城,在其 外是里城,最外是外城, 有三套城墙,三条护城 河都是为军事防御服务 的
商业发达,出现了
夜市,实现了由里
突破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导 致营国思想的转变,加上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毁坏,旧城 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都为适应新的社会而进行着。此时便出 现的我国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1)周丰镐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
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记载的却十分具体,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
这就是《周礼·考工记》。
关于《周礼》的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战国,但这并不否认它记载了西周以来最完整的典章制度,开创了中国典章制度的先河。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摘要: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布局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 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古人的城市建设观念,应以客观的态度去评 价,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关键词:城市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思想
1.3 里坊制极盛期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从三国时期到唐朝,这段时间社会朝局动荡不安, 战事频繁,在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渐 完善;南北朝之后社会由混乱走向统一,但这时的城市体系状态十分紊乱,除江 南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外,北方的城市此起彼伏、动荡不定;隋初经 济有所恢复,但由于帝王残酷的统制,这个王朝并不长久,直到唐朝,经济空前 繁荣,文化高度发展,里坊制完善并进一步发展,此时城市布局更加的规整严密。
4
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 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 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口,城北部分则比较 荒凉。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
1.4.3 明南京
明南京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自 然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 态。可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 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3
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 大应用到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和布局浪漫XX——离宫别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措施对稳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XX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始皇时XX城进展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XX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XX。
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XX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X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 〕。
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XX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XX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XX宫的广阔根底,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XX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汉长安是在秦XX原有离宫——兴乐宫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
长安的城墙那么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立到达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根底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那么,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
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9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
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底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XX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考⼯记》成书于春秋晚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秦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珍贵⽂献。
《考⼯记?匠⼈》中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建筑特⾊在春秋时代,所谓“营国”,即是建城,因为按照当时的体制,建⼀城,实际上是建⽴⼀个以城为中⼼连同周围⽥地居⾢所构成的国家。
这句话可通俗地解释为: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呈正⽅形、边长九⾥,每⾯各⼤⼩三个城门(设⽴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道、九条东西⼤道。
每条⼤道宽度皆为能同时⾏驶九辆马车(七⼗⼆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
宫殿前⾯是群⾂朝拜的地⽅,后⾯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百步(边长⼀百步的正⽅形)。
注:⼀夫,是指⼀夫之地,夫是农夫,⼀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反映出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法⼀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不反映了《周礼考⼯记》中“礼”的思想。
“左祖右社”,说明“祖”、“社”的分布位置。
“祖”为宗庙,是周王奉祭王室祖先的地⽅。
“社”为社稷,此为国家举⾏⼤典祭祀⼟神和⾕神的地⽅。
“祖” 祭王室祖先,代表天命的神权。
“社”祭祀⼟神和⾕神,代表国⼟。
周⼈把社设在主轴线的右前⽅,与朝紧密联系,⼜和宗庙相对,表明国⼟为王室所有,王以太宗⼦⾝份,有总揽天下⼟地,⼈民的权利。
这种设计强调了宗法⾎缘制度中的王权,体现了整个城⾢的礼制思想。
“前朝后市”中的“朝”,理解为“外朝”,即是处理狱讼、颁布法令等等的重要场所。
并且外朝与宗庙相连,宗庙⼤典时联系到外朝,所以也是整个仪式的组成部分。
“市”为商品交换的市场。
“前朝后市”则是说在王城前为“朝”后为“市”。
“朝” 是王权的象征,它的位置与“市”相⽐显然⽐较突出,将它置于王城的中线上更突出了它的尊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