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①

合集下载

关于2017年度衡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关于2017年度衡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关于2017年度衡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校内各部门:根据《衡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院教字〔2015〕5号)和《关于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和已立项项目中期检查与结项的通知》(教学工作通报2017年第10期)的文件精神,教务处认真组织了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评审工作。

经各教学部门推荐,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审核,拟确定2017年立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8项;经专家对已立项项目进行审核,拟确定33个项目通过中期检查、32个项目通过结项验收、15个项目延期结项、1个项目暂缓结项、3个项目撤项。

现予公示,公示期为三天。

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请将异议以书面形式实名制交教务处教研科,异议截止日期为2017年4月28日。

附件1.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2.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名单3.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验收通过名单4.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延期结项名单5.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暂缓结项名单6.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撤项名单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二О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1附件1: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234附件2: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名单567附件3: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验收通过名单8910附件4: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延期结项名单11附件5: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暂缓结项名单12附件6: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撤项名单13。

应用型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开设了经济数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经济数学人才。

这些人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经济数学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

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在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相关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也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一些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和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经济数学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必然对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很难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

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小组讨论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学习态度;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学校可以从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等方面来支持和推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举办学生讲座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投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经济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摘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为此,教育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既有学术型教育,又有职业技能型教育和专业应用型教育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各类各级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不能继续千篇一律地坚持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应该区分教育教学对象,增强针对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来探析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二、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并能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较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能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较好地处理实际生产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复杂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而恰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一个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理论战线的最前沿,是各层次学生所必修的课程,成为各级各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协作和沟通。

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从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备力量。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探讨其中的挑战与困难。

首先介绍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然后深入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接着提出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讨,并给出了实践案例作为参考。

最后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总结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挑战、困难、实践案例、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更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比如如何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评估思政教育的效果等等。

本文旨在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建设。

这种教育模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的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对外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效率、竞争、信用等意识外, 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特别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思想政治没用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另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网络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但目前对网络管理的滞后性, 带来的网络垃圾、各类虚假信息、歪理邪说以及对负面的社会现象宣传、不同的观念形态, 都会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带来冲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总起来讲就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实践证明,这套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的,也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

进一步加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想理论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设置,是从维护、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着眼于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政治信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学应用型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考

教学应用型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考

设计应着眼于 提高 学生 综合应用 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也是教学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关键。 1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育 . 教学任务和目 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 标, 需求人手, 并根据不同 课程的内容与特色来考虑和设计, 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 , 搭建
三、 创新 考核 评 价 。 为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作 出 合 理
引导
五 、 强基地 建设 , 加 为培 养应 用型 人才提 供依 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条
教学应用型大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定位, 要求 件, 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 社情和民情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树 立“ 以人为 本 ” 学 理念 。 教 为培 养应 用 型 人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平台
才提 供指 引
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课实践教学应以帮助 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情 、 民情、 国情, 加强对党的路线、 、 方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 都应该 政策的理解, 自 加强 身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站在 “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的高度,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 和法律意识,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培养和巩固科学 念, 以育人为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 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和内容。《 中国近现代
体作用 ,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 基 史纲要》 实践教学以了解党史国情, 帮助大学生加深对鸦片战 本技能以此作为衡量教与学的标杆, 真正使学生受益。具体说 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 , 坚定“ 选择

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摘要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该文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为依托,以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客观分析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大胆探索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以期充分利用好、发掘好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人才培养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 //KONG XiangyuAbstract Relying o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horoughly implements the spirit of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educ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boldly explores new ideas and new way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excavates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Key words new er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 cultivation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当代高校学生,大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形成,小到人生道路的选择,都需要科学的思想引领。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发展,三全育人是延伸并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维度的重要理念和基本抓手,能够充分整合高校的育人资源,提升育人实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学生培养及学科发展的不同环节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但将三全育人理念与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却需要高校从时代发展、学生培养、教学改革及科研转化等角度出发,明确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及实施价值,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对策引言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实现全方位、全程与全员育人的充分结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价值彰显与功能发挥的过程中,拓展维度、延伸范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和问题,难以发挥三全育人的作用,导致思政教育无法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头脑中。

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内涵,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和对策。

以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抓手和条件。

1“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思政教育是高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主阵地,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将思政工作融入高校教育的不同环节中,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全过程育人目标,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创出全新的发展局面。

特别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较为严格的挑战,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难以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职业发展、岗位成长的思想引领。

而加强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和落实,能够充分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质量。

在理论探究的层面上,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与相通性,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将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建立联系,通过挖掘课程资源的方式,扩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作者:万娟高凌云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7期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武汉商学院校级自拟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N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万娟、高凌云,武汉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6.208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高等院校,它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产物。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教育类型,这就要求思政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一)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经费落实有待完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和尝试实践教学,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研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经常研讨分享关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并逐步讨论通过并开始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在方案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及与其配套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改革。

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之中,明确了相应的学时,同时在考核方式中加入实践教学。

严格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尚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文件和政策。

学院在教师申请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给与经费上的支持,但大多数教师对学校是否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不了解,认为学校经费难以落实,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可能会变成不被承认的工作量。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经费不明确的原因在于学校尚未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统一财务开支规划之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要 :校企 结合 、 “ 工学结合” 的人 才培养模式 下, 高职院校 的思想政 治理论课 改革应积极 适应新的人 才培养

模 式之 需要 , 教 学 内容 、 学 方 法 、 在 教 师资 建 设 以及 其他 教 学 基 本 建设 等 层 面进 行 改 革 构 建 起 与 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创 新 下的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 学体 系。
四、 才 培养 模 式 创新 下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教 学 改 革的 思 路 人
及 途 径
想 政 治 教 育 作 为 高 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的 中心 环 节 ,这 是 高 等 教
育 的普 遍 规 律 。
当前 。 职 院校 在 以 就 业 为导 向 , 能 力 培 养 为 目标 , 高 以 以
都 先 于 、 于 包 含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在 内的 公 共 课程 的教 改 . 优 思

高职 院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创 新
在 实 践 中 , 来 越 多 的 高 职 院 校立 足 于服 务 区域 经 济 , 越 以
就业为导 向, 树立现代教育理 念 , 人才培养 目标 、 从 培养模式
21 0 2年 8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A g2 1 u. 2 0
Vo . . 1 No8 9
第 9卷 第 8 期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下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郑 敏
( 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思 政课 部 。 咸 湖北 咸 宁 4 7 0 ) 3 10
学需要、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 学与高职教育本身发展需要之间
的矛 盾 。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拟立项名单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拟立项名单
一般课题(34项)
序号 课题名称 1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3 应用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4 基于技术整合矩阵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5 基于双融合双导师制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6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定制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7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 8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9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10 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11 转型背景下电工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研究 12 “双融式”机器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3 面向精准教学的大数据平台框架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 14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 15 “双元”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服装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16 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17 地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18 基于手机APP的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 19 吉林省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 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1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策略研究 22 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4 吉林省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25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研究 26 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贸单证业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7 环境设计专业软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28 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研究 29 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办法改革研究 30 职技高师汽车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建设研究 31 智慧教室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32 地方高校3D数字技术在传统雕塑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33 基于新〈大纲〉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创新 研究 34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职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职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包 括 基 本 技 术 知 识 、 力 知 识 以及 有关 社 会 科 学 知识 : 电
高 职 院校 加 强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的必 要 性 。
素质结构应具备业务 素质 、 身体 素 质 、 理 素质 和 文化 心 素 质 。所 以我 们 的教 学 要 紧 紧 围 绕 电力 企业 对 电 力 人 才 素 质 的要 求 来 展 开 。 第 二 ,除 了具 备 特 定 的专 业 素 质 和 与 专 业 相 关 的 非 专 业 素 质 外 ,应 用 型人 才 必须 还 是 具 备 较 强 的 思 想 政 治 素质 , 必须 坚 持社 会 主 义 方 向 , 有 较 高 的 政 治 即 具 理 论 素 养 、 烈 的爱 国 主 义 情 感 、 体 主 义 精 神 、 确 强 集 正
Vo .2 I No3 2 . S p20 e.0 9
20 0 9年 9月
论应 用型人才培养 中高职 思政 课 的地 位和作用
姜 军保 , 陈义 伟
( 江西 电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03 ) 30 2
摘 要 :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 求决定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通识课在培 养应 用型人 才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和作 用.
第2 2卷
第 3期
江西 电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n x c t n la d T c n c l o lg f e t ct o r a a g i oJ Vo ai a n e h ia l e o c r i o C e El i y
背 景 下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地 位 与作 用 的 探 讨 ,说 明 当前
就 我 院 而 言 , 合 电力 行 业 的特 性 要 求 . 力 企业 结 电 人 才 应 该 具 备 较 强 的适 应 性 、 高 的综 合 素 质 、 广 的 较 较 知 识 面 以及 一 定 的创 造 才 能 ;电力 人 才 的 知识 结 构应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究张蕾(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三教”改革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基本素养。

在“三教”改革过程中,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它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决定课改的深度。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要一批基础过硬、专业扎实并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但是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注重思政教育,尤其在“三教”改革的情形下,探索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联合教学的新思路,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指引方向。

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探索高职院校在进行“三教”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产教结合,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学习,而不是照搬课本中枯燥的知识。

在项目的推动下,对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变革,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

具体的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改革时,要从学生的角色出发,对授课流程、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梳理,运用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风格的特色化。

从始至终以学生的接受及掌握程度为导向,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学生的情况进行检测,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课程,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国家职业及教学标准为准则,推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相关大纲要求,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清晰实际应用的情形,为今后学生具体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刻把握企业与岗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思路,编写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材,同时列举最新的行业案例,丰富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水平,以达到教学方法及教材改革的目的。

(三)以大力发展“双师”为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的推动下,积极践行“双师型”教师团队,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深度合作,让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了解行业的一手动态,对企业的文化及发展进行全方位把控,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接触新设备,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为学生身先士卒。

“四新”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四新”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四新”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摘要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服务于新形势下高质量人才培养。

本研究从思政育人目标构建、思政素材挖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多元化及育人环境保障几个方面出发为“四新”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示例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四新”改革;大学外语教学1.引言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目标要求以及重点指导。

《纲要》针对不同类别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具体指导,同时特别强调了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要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

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中教学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寻找一条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作用的路径极为重要。

同时,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改革(以下简称“四新”改革)。

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对于革新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吴岩,2018)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服务于“四新”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素质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例,聚焦应用型本科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一条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介绍背景,讨论研究意义,明确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实践探索,探讨了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结合实践评价展望未来。

结论部分强调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提升教育质量的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现状分析,探索,创新路径,评价,展望,重要性,提升质量,建议,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扎实政治理论功底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展望未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全面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实践必不可少。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219412929_在应用型高校中开设思政课配套全英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中西文化比较

219412929_在应用型高校中开设思政课配套全英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中西文化比较

2023.7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因此,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并强调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依然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1]。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也应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实施和开展,因此,开设思政课配套选修课是新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章以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开设的配套全英文选修课“中西文化比较”为例,浅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设作为思政课程配套课程的全英文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前端”教学内容设置、“中端”教学模式和“后端”师资培育等不同层面探索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维度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应用型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现状及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在办学目的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上也是以应用型工科类课程为核心,人文社科类课程地位相对弱化。

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探索中也曾出现过“应用型高校只能开办应用性学科专业,不能开办基础学科专业”这样的误区。

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亦未形成全面完整的人文学科专业体系。

然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教育部提出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要求,旨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新工科建设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已从“科学和装备等硬技术”扩大到包含“德行与全面素质在内的应用性人文社科知识”[3]。

换言之,人文社科知识的缺乏不仅直接削弱学生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进行各门类知识整合及创新探索实践的能力,亦无法保障学生在此关键阶段铸就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目标。

浅析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

浅析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

文教研究浅析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包婷婷(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224007)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的企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型课程也成为很多高校和专业的重点课程。

而应用型课程和课程思政拥有一致的目标和内容,而且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因此,应用型课程可以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存在教师的德育意识缺乏、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两者融合过于生硬等问题。

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要从思维、素质、契合点等多个方向出发,寻找可以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应用型课程;融合策略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各高校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和任务,积极将应用型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

进行课程思政与应用型课程的融合并不是为了将应用型课程变为思政课程,而是挖掘应用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共同发展,于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应用型课程的思政化发展。

我国的应用型专业教学已经越来越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需要两者不断磨合来实现两者的最终融合。

一、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的可行性(一)目标的一致性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或者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提高他们的政治品德和道德素养,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

而应用型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学,即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实践训练以及技能强化,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学以致用,从而推动企业甚至是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1]虽然思政教育和应用型课程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对教育者的思想、技能等进行改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当中,可以培养出既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培养模式

青年思想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培养模式*林秀慧(白城师范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摘 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是高校学生培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社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就业人才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连接学生和社会就业的重要纽带,加强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观,而且能促进我国就业率。

文章就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政工作的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师范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政工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2-0002-011 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1.1 符合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是越来越规范,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和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其不仅是现代化社会就业的形式所趋,更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的普及,单纯性的知识型人才则面临一定的就业挑战,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优秀型人才会拥有更多的选择。

1.2 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打造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高校人才培育计划的发展必然,随着2000年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关于人才实训基地的拓展和合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在未来的人才教育之路,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是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和社会就业发展推动的必然产物。

就业率成为现代化社会重大的民生关注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教育和就业再次成为我国国民聚焦的热点话题,如何科学培育人才,使其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思维是高校人才战略计划的重中之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2 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工作2.1 科学定位人才培育目标,树立正确思政工作态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工作中融入思政工作有助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和监督,首先应科学定位人才培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思政工作态度。

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

针对思政课教学而言,传统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情况需求,因此,发挥“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作用,才能不断改善学习效果。

先介绍基本内容,再论述问题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1-0229-01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王钧禾(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大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满足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升整体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

立足于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具体措施落实下去,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大思政教育”的内涵“大思政教育”是指在准确定位思政教学目标以及功能的前提下,有效融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各项教学资源以及条件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同时具有高度系统集合性、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开放性、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延伸思政教学等特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必将会对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改进变得更加完善。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一)教学方法单一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

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论记忆上,对内容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从目前情况来看,思政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地参观等方面,而且长此以往都是比较固定,严重缺乏创新,无法有效发挥思政实践教学的价值。

教材基本都是大篇幅的文字记述,再加上单一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逐渐丧失兴趣。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摘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变化,高校要因势而进,守正出新,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探索新路径,提高育人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改进路径1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层面往往会偏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素养方面的教育,由此产生了对思政课的认同危机,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

除了学校层面外,高校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的兴趣也不强,甚至表现出轻视、排斥的态度。

高校的多数学生并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就业需求,反而更倾向于在企业就业,如此一来,专业课通常就被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由于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形成价值认同,导致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学生翘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司空见惯,思政课教学效果堪忧。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在一些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略显陈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没有讲出思政课应该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时有限,通常会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重组,开展专题式教学。

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反而容易将各个理论彼此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出现知识结构碎片化的现象。

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常常为了提高抬头率而盲目地迎合学生,让教学变了味,学知识变成看热闹、看节目,思政课的综艺氛围愈发浓厚,但却失去了课程的政治高度。

2高校思政课建设现实困境2.1高校思政课建设缺乏刚性约束正如前文所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如何建设高校思政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许多纲领性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生比例、班额大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①
作者:丁灵芝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第05期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34-02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根据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各地方高校正在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对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并运用科学有效的知识点作为教育载体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

专业课程旨在传授某种专门知识或者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价值导向比知识导向更加明显。

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价值塑造而没有知识传授,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个话题观点都需要专门的知识作为支撑。

所谓“文以载道”,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传递的“道”或者价值观就失去了依托,而表现出干瘪瘪的说教,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的原因。

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那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只宣讲价值观而不传授知识的错误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明白,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透彻,并让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要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整合教学内容,挖掘科学有效的知识点作为教育载体,准确和适当地裁量知识细节,用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获得再生价值立场的能力。

(二)突出思想性和价值导向,使思想引领的方向性得到有效发挥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有理想信念、思想素质和价值观等核心素养体系,也就是德才兼备。

“在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和知识传授是本职要求,也是教学重点。

与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教育目标不是终止于获得知识而是向人们传递价值理念”。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课程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格,始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

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避免一味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和必备品格,还要具有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担当。

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改革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既有其差异性,又有可能会相互转化。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方式和不同能力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新闻时评、案例分析、主题讨论、创作品鉴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个性,在教学互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学生在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能转化为朋辈教育的主体,甚至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再者,由于师生是两个平等的教育主体,学习氛围民主,师生关系融洽。

良好的师德、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可能会在师生间相互传递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内化成自身的伦理情操和人格精神,于春风化雨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把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结合起来,就能在教学相长中双向互动,协同创新,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推动应用型人才发挥持续的创造力。

(二)建立课上课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找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构建课上课下全方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线上课堂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立体化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SPOC移动运行教学平台,有效地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尽享移动终端带来的学习便利。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优化教学内容,以问题逻辑的形式,制作碎片式、知识点式微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文档、PPT等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式学习。

第三,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课前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老师在线上进行个性化辅导;课上开展自由讨论和思想碰撞,分享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课下通过线上讨论,总结和反思学习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四,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保证教育过程的完整。

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细化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及结果、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多维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完整考核。

这种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着力点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等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应用型人才来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实践底蕴浓厚的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其内在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强化实践教学,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向校外拓展。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开展小班研讨等课堂实训活动,并将活动形式与学生的专业有效结合;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文化沙龙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和文化校园创建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校外参观学习、假期调查家乡以及“三下乡”活动等。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实现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以致用”的问题。

(二)强化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
我们完善和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归根结底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塑造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而必须重视两者协调发展。

反思我国现在的学校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为内容的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都强调对人的关注,都要求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规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缺乏人文关怀,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成为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一方面重视人文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通过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倡
导学生诵读经典,感受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用人文精神的深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宇文利.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64.
[3]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