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营养
中医药与功能食品
中医药与功能食品中医药和功能食品都是在人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中草药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便有烹煮药汤的记录。
而功能食品则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而兴起的。
两者都是针对人们身体的需求而出现的,如何在日常饮食中科学合理地加入中药和功能食品成为了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中药与养生中药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运用于养生保健。
1、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有天然的联系与同源之处,如芝麻、核桃、蜂蜜、葱姜蒜、鸡蛋等都在食品中被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有营养和保健的作用。
2、配伍合理中药配伍合理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如茯苓与炒白术,可以清热利水、健脾益胃;当归与白芍,可以补血止痛、生津润燥。
3、熬制方法对于中药熬制的方法也是十分关键的,熬好的中药汤既保留了中药的药性,也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并产生保健的效果。
而熬汤的时间和温度都需要掌握到位,避免中药成分流失而减少疗效。
二、功能食品与健康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食品被人们广泛地认定为了功能食品,这些食品提供了更多的营养和保健效果。
1、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主要以天然、健康、安全为特点,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机体生理、缓解精神压力,如葡萄籽粉、蓝莓粉、大豆异黄铜等。
这种功能食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食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2、功能性质间配伍如鸡肉配红枣,有滋补补气、益血安神的作用;牛肉配仙人掌,可增强体质、降血糖、降胆固醇、调节生理功能等。
3、针对需求不同的人身体情况不同,对于自身需要营养素也是不同的。
如对于血压高和胆固醇高的人,蛋白质低、富含天然纤维素的木耳便是很好的功能性食品。
三、中医药与功能食品的共同之处中医药和功能食品都是关注人体健康的,都是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更为健康和有益。
如中药养生可以通过贴敷、食用、泡脚等方式,产生稳健的保健作用;而一些功能性食品也具有相似地稳定与调节身体的功效。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如何保健、如何补充营养元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探讨的话题。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中医营养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食疗”、“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医药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内容。
在中医营养学中,食物的性味归经、对脏腑的作用等都是基于这些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的。
二、中医饮食调养。
中医饮食调养是中医营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比如,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春季宜多食酸味食物以利肝功能,夏季宜多食苦味食物以清热解暑等。
三、中医药膳烹调。
中医药膳烹调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食物的烹调方法对食物的药用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中医认为煮粥可以使食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炒菜则有助于食物的药性发挥等。
四、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对病情的分析,制定具体的食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采用花生炖猪蹄的食疗方案来调理。
五、中医药食同源。
中医药食同源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食物和药物来源相同,具有相似的药用价值,可以通过食物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比如,葱姜蒜等常见食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辛温解表、助阳固表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融合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了食物的药用价值和烹调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因此,对中医营养学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健养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
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
药食同源中医药与营养⏹我们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开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记载距今约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所以说中医药与饮食养生,它为历代人民和世界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中医药对营养的认识与其开展简史⏹概况⏹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那么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而开展起来的。
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
而对食物那么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开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调理人们健康。
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根底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开展简史⏹早期食事活动⏹食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
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经验积累开展成为一门正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中医营养理论体系也就逐步形成,如当时《黄帝内经》一书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系统论述,确定了实施方法和原那么,该书《素问》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就明确了药治与食治结合起来对人体健康保健作用。
该书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有食物成分。
所以《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中医药药膳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根底。
⏹中医营养理论的提高⏹秦汉之际,方士蜂起。
为顺应统治阶层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
如秦汉安期生,李少君至晋代葛洪等中医营养名家,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
晋唐时期,食养食疗经验积累更为广泛丰富,特别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颇有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用食物来治疗。
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
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调节和增强人体营养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达到增强营养代谢的目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调节和增强营养代谢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与营养代谢之间的关系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人体内的阴阳、气血等基本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营养代谢至关重要。
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循环等方面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和调节人体的营养代谢过程。
1. 阴阳平衡与营养代谢中医药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平衡是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如果阴阳失衡,人体的营养代谢会出现问题。
例如,中医药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强则能正常消化吸收,进而维持正常的营养代谢。
而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则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营养代谢紊乱等问题。
因此,通过中医药调节阴阳平衡,可以增强人体的营养代谢功能。
2. 气血循环与营养代谢中医药认为,气血的充盈与循环对于人体的营养代谢至关重要。
气血充足可以保证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
中医药通过药物调理、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充盈与循环,进而增强人体的营养代谢功能。
二、中医药在增强营养代谢方面的应用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指利用中药药材的药理作用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的方法。
中药调理在增强营养代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人参是常用的中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调节人体的营养代谢。
人参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身体疲劳,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和体液系统,改善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增强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
中医药食同源之疾病康复与营养的关系
中医药食同源之疾病康复与营养的关系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医师在很多疾病的治理中都会强调患者注意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整。
譬如戒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温补性食物,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等等。
无论古今中外,但凡有关心病人的话语,有多是注意休息,吃点什么什么补补,炖点什么汤什么粥给补补身子。
西方医学中也细分出来了营养学,营养师的职业也在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可见营养与我们人的关系师相当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营养对疾病的康复作用。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睡眠,均衡充足的营养,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态,营养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支撑。
医学界也开始重视营养对疾病的治疗,原卫生部长陈竺提出,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
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营养保健学的知识,针对慢性病,特别要发挥营养保健治疗的作用。
今年4月中旬,在营养与疾病预防全国医生继续教育大会上,原卫生部副部长再一次强调医生也要懂营养知识,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秦小明曾指出“健康不只是治病就可以了,医疗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到10%,而营养状况占80%。
”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营养治疗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手段,膳食营养的改善至关重要,营养治疗和宣传对强化居民均衡营养观念、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近日,京津冀启动了“营养治疗进社区”项目,旨在改善居民营养健康观念,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倡导营养健康理念,指导居民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提升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营养治疗水平,全面推动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强调,目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骨瘦如柴”型“营养不良”已不多见,随之而来的是如今的“膀大腰圆”型“营养不良”,特别是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层次的“三高”人群中,营养不良的比例更大,最终导致的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人群迅速蔓延,成为今天的非传染性流行病,这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我国各类慢病患者已达到了3亿以上,并呈快速上升和年轻化趋势,且治疗的达标率低,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医疗花费大,加重了民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
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药食同源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的医学理念,指的是食物与药物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将食物和中药视为两条兼容并蓄的治疗途径。
中医药学注重调理整体机能,强调个体化、整体化和防病为主的思想,与营养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药学与营养的共同点和互相影响,是本文所关注的内容。
一、药食同源与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源远流长,是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药食同源的理念也是中医药学独有的特色。
中国古代医学家注意到生活中的食物和部分草药有相似的作用,便出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记录和论述。
这些医学巨著得以在中国传承至今,经过不断整理和弘扬,使得药食同源的理念、中药材的种类和作用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繁衍生息,依靠食物和药物治疗疾病。
尤其是在古代,人们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很多时候人们只能通过自然界提供的植物和食物来缓解疾病。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最终得出了药食同源的理念。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中医药学注重调理整体机能,侧重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药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点,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使用。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1、辨证论治中医药学强调辨证论治,即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誊写中药处方时,要详细记录每味药物的药物性质、功用、用量和服用方法,确保药物的合理搭配和用药安全。
2、平衡阴阳中医药学强调平衡阴阳,即调节人体机能的相对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果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
因此,对于病人,中医药学医生要使用适当的中药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
3、食疗养生中医药学强调食疗养生,即通过食物来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治病、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中医、西医和营养学是三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中医、西医和营养学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 研究内容不同中医主要研究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气血运行的平衡,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平衡,通过草药、针灸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人体器官和细胞的研究,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来分析和治疗疾病。
西医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和诊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对症治疗。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和代谢过程,以及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不同中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借助于中医理论以及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别化治疗,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整体健康。
西医采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依靠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诊断疾病和进行治疗。
西医强调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标准化,追求精确诊断和病因治疗。
营养学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大样本的数据和统计方法来探究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3. 治疗手段不同中医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草药以植物和动物的药材为基础,通过配伍和煎煮等方法来制药。
针灸使用细针刺激人体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伸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西医药物以化学合成药为主,通过改变人体的化学反应来治疗疾病。
手术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或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营养学主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
通过摄入平衡的营养和足够的热量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营养学还关注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中医药与营养
中医药与营养中医药与营养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传统中医药理念中,食物也是药材的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与中药材的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
古代中医药学所关注的一直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药学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等都在发挥作用。
因此,充分了解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食物的性味与人体器官相对应,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体内能量的平衡,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例如,现代医学证实,某些食物具有显着的抗癌、抗炎、降血糖等功效,例如大豆、油麦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和纤维素,对身体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学认为,这种食物可以温和的调节内分泌系统、脾胃气血和消化道功能。
此外,在中医文化中,不同的食物被赋予了不同的药用价值。
例如,茯苓、黄豆、黑木耳等被称为养生珍品,它们可以清热解毒、通便利水、滋阴补肾等功效,常用于预防血压过高、慢性疲劳综合症、肾上腺疾病等疾病。
相比较西方医学热衷于快速治疗的特点,中药材和食物调理则是缓慢且长效的作用,因此,中医药学所凸显的是充足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在研究营养学的理论中,食物和营养物质的不同组成也对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或吸收不足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包括肥胖症、贫血、骨质疏松等。
与传统西药治疗食物和营养的效果不同,中药材和食物调理可以引导人们合理的饮食习惯,并达到与药物相当的治疗效果。
例如,早期的饮食习惯中含有过多的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会导致胆固醇的升高、血糖的不稳定等问题,可能引发很多不好的习惯,并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在中医中,一些药物中含有能够改善这些问题的成分,并可以强化人体内在的自身恢复机制,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中医食疗营养与药物的完美结合
中医食疗营养与药物的完美结合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的重要性。
其中,中医食疗营养与药物的结合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搭配,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调养身体。
中医认为食物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药物,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起到调节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作用。
药物在中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性和功效,能够通过内服、外用等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中医食疗中,药物可以作为辅助食材使用,进一步增强膳食的疗效。
中医食疗和药物的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药物可以作为食材的一部分,加入到膳食中。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或改善某种体质。
比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等功效,可以将人参切成片,与炖鸡、煲汤等一起烹饪,既起到了药物的作用,又可以美味享用。
其次,一些中药材可以用来熬制汤剂或者茶饮。
比如,枸杞、黄芪、当归等中草药可以熬制成中药汤剂,具有养血、滋阴、补气的功效。
而一些茶饮如菊花、竹叶等也可以通过泡饮的方式,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将这些中药材加入到日常饮食中,能够起到预防和改善一些疾病的作用。
此外,药膳也是中医食疗中的一种常见方式。
药膳是药物和食物相结合的一种烹饪方法,既具有药物的功效,又有食物的营养价值。
比如,当归羊肉汤、黄芪炖鸡等都是传统的药膳,能够起到调理身体、改善疾病的作用。
中医食疗营养与药物结合的完美搭配不仅限于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式,还包括对饮食的调控和养生方法的运用。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和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疾病状况,通过食物和药物的结合,制定对应的膳食方案和药物治疗方案。
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食疗营养与药物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全面兼顾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方法。
重点人群中医药保健方案
重点人群中医药保健方案针对重点人群的中医药保健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保健计划,旨在帮助这些人保持身体健康并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重点人群的中医药保健方案。
第一部分:饮食保健1.增加膳食纤维:饮食中应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如谷类、蔬菜和水果。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其他消化问题。
2.平衡饮食: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
3.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食用高热量、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以预防肥胖、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4.定时进食: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并避免过度进食和夜宵,以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第二部分:运动保健1.适度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和改善体质。
2.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较弱的人群,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意外伤害。
3.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地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不动或长时间过度运动。
第三部分:养生保健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与修复。
2.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3.中医药调理:适当地使用中医药调理身体,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或中成药,例如人参、黄芪等进行调养,提高免疫力,调理气血,防治疾病。
4.经络保健:通过按摩、针灸、拔罐等手段刺激经络,促进气血通畅,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5.定期体检: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体内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及早治疗。
第四部分:环境保健1.室内空气净化: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长期暴露在有害气体和灰尘中。
2.避免劣质食品和化学物质:尽量选择天然食材,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减少暴露在化学物质中的可能性。
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
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中医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调节和增强人体营养代谢的有效方法。
通过中草药、针灸和中医调理等手段,中医药可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养分的吸收利用,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的相关机制。
一、中药调节消化吸收功能中药作为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具有广泛应用于调节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特点。
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山楂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二、针灸促进营养代谢针灸作为中医药的独特疗法,具有调节人体营养代谢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增加脂肪和糖的代谢,促进能量的利用。
例如,针刺中脘穴可以促进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效率,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活动,改善胃肠道的功能,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
三、中医调理养护身体中医调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医的诊断和辩证施治,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营养代谢水平。
例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利用。
同时,中医还注重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循环,提高养分的输送和代谢效率。
此外,中医调理还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代谢紊乱,促进身体的营养代谢平衡。
总结起来,中医药对营养代谢的调节与增强主要通过中草药、针灸和中医调理等手段来实现。
中草药通过刺激肠道蠕动、调节微生态平衡等方式,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能量代谢;中医调理通过诊断辨证施治,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营养代谢,保持身体健康。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结合中医药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营养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迎接更健康的生活。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中医营养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食物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饮食调养、食疗、药膳等。
下面我们将就中医营养学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医营养学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
比如,虚寒体质的人需要多吃温热的食物来调养身体,而燥热体质的人则需要多吃清凉的食物来平衡体内的热气。
此外,中医营养学也强调饮食的季节性调整,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食疗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药认为食物具有药性,可以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
比如,中医药认为蜂蜜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干咳;枸杞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益气的功效,可以用来调理肝肾虚弱和改善视力等。
因此,中医营养学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和疾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食疗。
此外,药膳也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相结合,通过食用特定的药膳来达到治疗或调理的目的。
比如,黄芪炖鸡是一道常见的药膳,黄芪具有益气补中、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搭配鸡肉一起炖食可以达到补气养血、增强体质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涵盖了饮食调养、食疗、药膳等多个方面,强调了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以及食物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食物选择,可以达到预防疾病、调理体质的目的。
因此,中医营养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营养学的内容,合理调整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和中医药在健康中的作用
运动养生的方法:如太极 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运动养生的好处: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
老等
运动养生的注意事项:根 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 动方式,注意运动强度和
运动时间等
中医药在健康中 的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
调节免疫系统: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能力
油腻食物
运动调整:适量运动, 提高身体素质,增强
免疫力
睡眠调整:保证充足 的睡眠,提高睡眠质
量
心理调整:保持良好 的心态,学会自我调 节,避免焦虑和抑郁
健康管理中的中医养生建议
添加 标题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 果,少吃油腻食物
添加 标题
运动锻炼:坚持运动,如太极拳、 瑜伽等,提高身体素质
添加 标题
阴阳平衡:调节阴阳,保 持身体健康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属性, 调整五脏六腑功能
气血津液:注重气血津液 的运行和调节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注 重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适当运动,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注重养肝,多吃绿 色蔬菜,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养生:注重养心,多吃红 色食物,保持心情平和
秋季养生:注重养肺,多吃白 色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 高中医药人才素质
加强中医药科研,推动中 医药现代化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弘 扬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健康管理中的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心理因素 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如冥想、瑜伽、音乐疗法等
心理调适与中医养生的结合: 如何通过心理调适达到养生的 目的
中医药膳食疗技术
中医药膳食疗技术中医药膳食疗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营养搭配优化来帮助治疗、预防疾病。
中药食疗是中医药学与营养学相结合的科学技术,其重要目的是强调食物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成分对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利用食物来调节营养平衡和防治各种疾病。
中医药膳食疗技术的理念中医药食疗的理念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如下:1. 营养和安全:中药膳食疗不仅要注重食物的热量和营养,同时还要注意它们的安全性和对健康的作用。
2. 整体性:中医药膳食疗技术注重整体调节,优化营养摄入以缓解身体各个方面的问题。
3. 经验性:中医药膳食疗技术的应用经验和基本知识来自中医传统的理论和实践。
4. 个性化:中医药膳食疗技术是一个基于个人情况来推荐膳食的过程。
中医药膳食的基本理论中医药膳食基本理论是以“阴阳平衡”、“五行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平衡”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它可以根据个体体质来推荐适合的食疗配方和方法。
例如,我国中医学认为,“食物有五味,五味入五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个体体质和五行属性来制定膳食方案。
同时,膳食疗法的目的是要强调以下内容:1. 调节营养物质的比例,以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2. 优化食物的选择,以达到补益脏腑、平衡气血的作用。
3. 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以维持健康。
中医药膳食配方的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药膳食物可以被分为以下四类:1. 补益食物:补益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让身体更容易抵抗疾病。
典型的补益食物包括蜜枣、莲子、参汤和肉类等。
2. 祛湿食物:祛湿食物可以减缓湿气带来的不适感,例如红豆、赤小豆和胡萝卜等。
3. 散瘀食物:散瘀食物可以提高血液循环和激活气血。
典型的散瘀食物包括生姜、独活、川芎、红枣和桂圆等。
4. 疏导食物:疏导食物可以帮助预防便秘和排出体内毒素。
典型的疏导食物包括粗粮、蔬菜、水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等。
膳食配方的食材选择中医药理论认为,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功效,因此选用合适的食材非常重要。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营养与食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营养与食疗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药物治疗相比,中药草本植物的运用更加注重整体调理和预防疾病。
中医药运用食物的特殊功效来调理身体,也就是中医药营养与食疗。
中医药营养与食疗在中医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中医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营养与食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营养与食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中医药理论,即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等要素相互关系密切,身体健康与这些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中医药运用营养与食疗的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目的。
二、中医药营养与食疗的应用价值1. 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中医药营养与食疗通过对食物的运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通过合理摄入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炎症反应,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 治疗疾病:中医药营养与食疗在寻常病症的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
通过合理运用具有特殊功效的食物,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帮助对抗疾病。
例如,通过食用具有健脾补气作用的食物,可以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
3. 增强免疫力:中医药营养与食疗通过合理摄入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例如,食用具有振奋精神、提高抗体水平的老姜,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 辅助化疗:中医药营养与食疗在癌症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中有着积极的应用。
通过合理摄入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食物,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癌作用的紫背天葵可以有效减轻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
三、中医药营养与食疗的实际应用1. 食物与养生配伍:根据中医药理论,人体健康受到养生所使用方法的影响。
中医药营养与食疗强调饮食结构的合理性,推崇“五谷杂粮,鱼肉蔬菜,参养相顾,药食医外”等理念。
中西医与营养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营养学与健康管理
健康评估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和现 代医学检测手段,全面 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指导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运动、作
息等健康指导方案。
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个体的生理指 标和健康状况,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
方案。
预防保健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 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
合的药膳和食疗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西医营养学
西医营养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
西医营养学基于科学原理, 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食物 和营养素对人体的影响。
个体化原则
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和健体,将营养与 人体其他系统如免疫、神 经等相互关联。
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养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根据食物的 性味归经,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 需要的食材,以达到滋养身体、
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营养疗法
食疗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来治疗疾病,如采用药膳、食疗方等,以达到 调理身体、缓解症状的目的。
食养
中医认为食养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 以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西医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理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补充。中医注重整体和平衡,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和节制调和 ;西医关注具体和实证,强调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摄入管理。
在现代医学中,跨学科的综合治疗逐渐成为趋势。中西医结合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实践,可以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具 体分析,为个体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针对慢性疾病的调理,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 西医的营养学知识,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方案,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的营养学和食疗方案
中医药食疗方案 的注意事项
注意食材的搭配与禁忌
食材搭配: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效,合理搭配食材,以达到最佳效果 食材禁忌:了解各种食材的禁忌,避免食物相克,保证食疗方案的安全性 食材的新鲜度:选择新鲜食材,以保证食疗方案的效果 食材的处理:正确处理食材,如清洗、切块、烹饪等,以保证食疗方案的效果
食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 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
食疗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 不能完全依赖食疗
注意食疗的长期坚持与调整
长期坚持:食疗需 要长期坚持,才能 看到效果
调整方案:根据个 人体质和病情,适 时调整食疗方案
饮食搭配:注意食 物之间的搭配,避 免相克
适量饮食:控制饮 食量,避免过量摄 入导致身体不适
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规律
注重食物的温热寒凉性质
避免食用过于生冷或燥热的食 物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群,制定相应的食疗方案 注重食物的地域性、季节性和体质差异性 选用当地特产、应季食物和适合体质的食物 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食疗方案
辨症施膳原则
秋季:以养肺为主,推荐食物 如银耳、梨、蜂蜜等
冬季:以养肾为主,推荐食物 如黑豆、核桃、海参等
不同地区的中医药食疗方案
北方地区:注重温补,如羊肉炖萝卜、红枣粥等 南方地区:注重清热祛湿,如冬瓜汤、薏米粥等 东部地区:注重养阴润燥,如银耳莲子羹、枸杞粥等 西部地区:注重温阳散寒,如姜汤、羊肉火锅等
XX
注意食疗的安全与卫生
选择新鲜、 无污染的食 材
避免食用过 期、变质的 食物
保持厨房卫 生,避免交 叉污染
合理搭配食 物,避免食 物相克
适量食用, 避免过量摄 入
中药膳食的发展现状
中药膳食的发展现状
中药膳食是指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通过合理搭配和烹饪,达到保健、滋补、调理身体的食疗效果。
中药膳食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中药膳食再次受到关注并逐渐走向现代。
以下是中药膳食发展现状的一些特点:
1.科学研究支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药膳食的研究逐渐深入。
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验证了中药膳食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作用。
2.中医药与营养学结合:中药膳食的发展注重将中医药学与营养学相结合。
通过合理搭配中草药和食材,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使食物既有美味可口的特点,又有保健调理的功效。
3.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传统中药膳食的基础上,现代烹饪技术和创新不断融入其中,使中药膳食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生活方式。
一些中药膳食餐厅和品牌涌现,为人们提供方便、健康的饮食选择。
4.市场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中药膳食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一些消费者更愿意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中药膳食成为他们关注的一种选择。
5.传统文化传承:中药膳食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将中草药融入日常饮食,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养生理念。
6.个性化定制:一些中药膳食品牌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体质特点、季节变化等因素,量身定制适合个体的膳食方案。
总体而言,中药膳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崭露头角,通过结合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可口的饮食选择。
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与营养⏹我们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记载距今约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所以说中医药与饮食养生,它为历代人民和世界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中医药对营养的认识及其发展简史⏹概况⏹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则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
而对食物则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发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调理人们健康。
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发展简史⏹早期食事活动⏹食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
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正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中医营养理论体系也就逐步形成,如当时《黄帝内经》一书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系统论述,确定了实施方法和原则,该书《素问》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就明确了药治与食治结合起来对人体健康保健作用。
该书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有食物成分。
所以《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中医药药膳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中医营养理论的提高⏹秦汉之际,方士蜂起。
为顺应统治阶层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
如秦汉安期生,李少君至晋代葛洪等中医营养名家,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
晋唐时期,食养食疗经验积累更为广泛丰富,特别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颇有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用食物来治疗。
⏹中医营养的全面发展⏹宋代以饮食治疗疾病很普遍,具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皇家编著《太平圣惠方》中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一书、专门设“食治”篇共有30条,详各种病食治方法。
元代从世祖起就没有御膳太医,专门为宫内诸君王调配御膳。
这一时较影响代表著作有《饮膳正要》、《养老奉亲书》都是偏于食疗、老年保健专著,较居西方F10yeY氏的保健医药早600余年问世。
⏹中医营养进一步实践⏹明清时期对中医药营养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如《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饮食须知》等书,都注重实践,有了实用价值阐述。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中药1892种,其中收录518种物品大多是日常可食用者,该书分谷部、果部、鳞部、兽部,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矿物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是一部举世闻名药学巨著。
⏹中医营养的近代发展⏹从清末辛亥的革命民国时期,中医营养仍有发展,1932年张拯滋著《食物治疗新书》,1937年杨志一等又编《食物疗病常识》、《补品研究》等书。
杨志一主编《食物疗病月刊》他们都积极提倡我国传统的食品精华。
当时中医营养知识已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营养的现代发展⏹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饮食营养也得到相应发展,由于人民日常生活水平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疗也就提高了要求,所以传统的饮食营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大量食疗药膳等保健书籍和科普书籍也相继问世。
中医食疗和食补已进入了医疗、护理、家政、肮天及国防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
1976年国家成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有《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有个别中医院设立了食疗科或食疗门诊。
目前中医营养学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性味,即食物四气五味;归经,即食物各归其经。
因“药食同源”所以食物性味归经和中药性味归经是相似的。
它们既是用药治疗的依据,同时也是饮食的重要依据性味⏹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是共其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热温凉四性是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素问》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治疗法则,同样也是选择药物依据。
⏹温热性食物: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益作用。
适合寒症选用。
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
⏹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的作用。
适合热症等选用。
如西瓜、冬瓜、白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润,使其功能正常发挥。
食物对脏腑也一样有不同的选择性。
《灵枢》说:五味各走其所喜。
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这种五味划分,不仅适用五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
⏹辛味:能行气通血脉,所以辛味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驱散风寒,舒通经络的功能。
外感风寒者宜吃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
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者宜吃辣椒、茴香、荔枝、砂仁、桂皮等有行气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
风寒痹痛者则宜饮用白酒、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
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诸虚者比较适宜。
甘还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
但甜味食物摄入过多易发胖。
它们有银耳、燕窝、大枣、梗米、小米、糖、兔肉、鸡肉、胡萝卜、冬瓜、甘草、鹌鹑肉等。
⏹酸味:收敛固涩。
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
适宜久咳、久泄、久痢、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患者食用。
但过量酸味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它们有乌梅、米醋、橘、苹果、草莓、五味子等。
⏹苦味:具有清泄燥湿功效。
取其清泄之功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
适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患疮疡及疥疮者。
它们是苦瓜、茶叶、猪肝、鱼腥草、苦菜、蒿菜等。
⏹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凡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痞块、便秘者食之。
有咸味食物多为海产品和某些肉类,它们是:海蜇、海带、海参、紫菜、猪肾、盐、带鱼等。
归经⏹归经:“五味入口,各有所归”,描述了食物由五味不同而各归其经的营养生理现象,除上述性味学说之外,传统营养学食物归经理论对食物功能更为深入。
⏹肺虚咳喘时多吃百合、山药、白果、燕窝、银耳、猪肺、蛤蚧、冬虫夏草等补品,入肺经,具有补肺润肺作用。
肾虚的腰痛、腰酸之人,多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椹子、猪腰、枸杞、杜仲等补品,入肾经,有补肾壮腰作用。
⏹同是清热之品归经有不同:如梨和柿子入肺经,偏于清肺热;香蕉清大肠热;桑椹子清肝虚之热;芹菜清肺火;莲子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清肾虚膀胱热。
⏹同是补益食品归经亦有不同:如猪心、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经,故补心、可养心安神、心悸食眠者宜之;淮山药、扁豆、糯米、大枣则入脾胃经,故能健脾养胃,脾虚便溏者宜。
⏹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不仅是中医用药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的理论依据。
这与现代营养学从分析食物营养成分入手,从含营养素去解释,其营养价值的还原论方法存在明显区别。
中医食物养生调理作用,绝非指“营养素”,而是根据性味归经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种辩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现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很难见到的。
而正是这点才体现了中医传统食疗极强的实用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
十味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中药能增进体质,抗衰延年为古今中外所公认。
近年来对其营养保健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初步提示了八个方面:一是调整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调整和增强内分泌功能;三是调整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人体抵抗力;四是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五是促进物质代谢;六是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七是补充必须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八是抗肿瘤作用。
⏹下面介绍十种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人参⏹人参自古就是著名补药,其处方名为野山参、圆参、生晒参、边条参、红参、糖参、吉林参、辽参、高丽参、西洋参、种洋参。
红参性偏温,西洋参性偏凉,但两者成分基本相似,作用也是一致。
⏹功用概述:人参甘微苦,温,入肺、脾、胃、心、肾诸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生津固脱,调补五脏,强精通脉,延缓衰老。
主要用于元气不足,劳伤虚损,食少倦怠,自汗喘促,老人尿频,阳萎早泄,疲乏形坏,惊悸怔忡,健忘少寐,精神恍惚等,历代养生家一直视其为养生保健的珍品。
⏹现代研究: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甙、挥发油、有机酸及酯类、氨基酸、糖类、甾醇、维生素、酶类、黄酮和丰富的微量元素铜、锗、锌、铁等。
人参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能明显提高细胞寿命,抗氧化是其抗衰老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提高抗疲劳能力。
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智力,促进内分泌体功能,提高物质代谢能力,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和肝脏解毒能力。
人参能改善机体各脏器。
特别是脑、心、肝、肾的功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药物。
一般每1-2克含化或泡水喝,也可配搭食物成营养药膳。
阴虚火旺,体质壮食者慎用。
黄芪⏹黄芪属豆科植物。
黄芪的根又为黄耆。
处方用名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
⏹功用概述: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
益气固表,补中益气,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主要用诸虚不足、肢体劳倦、面色萎黄、自汗喘促、中气下陷、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和老年中风等气虚诸症。
⏹现代研究: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黏液质、氨基酸、胆碱、甜菜咸、叶酸及硒、硅、锌、钴、铜等微量元素,具有强壮和抗衰老延寿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强心利尿,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糖和抗病毒,黄芪应用十分广泛,普通应用于保健药品和药膳的配制中,对防病能力下降,容易感冒的人尤为适用。
山药⏹山药是薯蓣的根,古时亦称为薯萸、土薯、山蓣、山药、山薯等,处方名为生山药、怀山药、淮山药、薯蓣等。
⏹功用概述: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补肺益气、健脾补虚、固肾益精、养心安神、强心增智、宁嗽定喘,主要用脾胃虚弱,肾精亏损和肺气虚损诸症。
⏹现代研究:山药成分为胆碱、皂甙、淀粉、糖蛋白、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淀粉酶、尿囊素等。
山药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干扰素生成。
改善冠状供血不足,提高人体性机能、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糖、改善消化功能。
山药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19种氨基酸,含有铜、锰、钴、锌等必须微量元素,是健身延年的重要物质基础。
山药广泛用于慢支、糖尿病、慢性肝炎、肾炎及肿瘤等病症。
山药是一味养生的保健佳品,同是日常食物,年老体弱者长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