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高校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三、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实践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前提。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困惑。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问题解决过程。
4.总结评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经验,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总结评价,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效果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程度,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
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对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概念、特点、优势以及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一、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概念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和导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
问题驱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特点1.以问题为导向: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导向,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可操作性强: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设计注重问题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的优势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强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注重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问题驱动式授课模式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作用的能力。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并探讨其在基础教育教案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概述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地位,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它不再强调教师的教授角色,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在基础教育教案中的应用1. 课程目标的设定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出发,因此,在基础教育教案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定合适的课程目标。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将这些问题融入到教案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 问题的呈现与讨论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些问题可以是真实世界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基础教育教案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项目实践,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与反馈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也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和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分析问题解决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凸显学习过程的问题探究特征,强调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
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部分学生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一类型的问题即使是接触过多次,稍做变换,却不知如何解决;看到问题,尤其是不熟悉的问题,不知从哪下手;解决问题时多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还有部分学生,单独每一部分内容都学得不错,但在综合性的考试中却难以胜任。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采取以下对策。
1.必要的练习:学生必须有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仅仅是阅读有关知识,或者是听别人讲解、讨论,是难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身体验自己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展开和应用过程,以便于从问题状态转变到答案状态。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由于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进行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意义建构知识的能力,这对培养适应21世纪的信息化新型人才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PBL概述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最早在医学教育中启用,但由于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很快就在各个教学领域中广泛运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利用PBL学生可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于问题学习包含的主要要素要实现PBL应包含下面5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1)问题或项目。
PBL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所在,教师对问题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PBL中学生学习的效果。
(2)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技巧与能力,而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学习所需的技巧与知识。
(3)学习小组。
PBL中的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各成员中应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力水平,共同协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问题解决的程序。
学生在进行PBL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方案的向前发展。
(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PBL中,学生应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个因素。
2、学生在PBL中所能获得的技能与传统教学不同,PBL中教师并不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PBL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学习,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通过图书馆、计算机、Internet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因此在这一类学习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以他的个性和特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一般来讲,这一类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解决问题技能;(2)思维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4)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5)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6)传播信息的技能;(7)计算机运用能力。
以问题为载体以过程为核心——“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教学建议
要 准 确 把 握 内容难 易 的度 。教 学 时 ,只 要 求 一 、二 年
级 学 生 运 用 比较 单 一 的 知识 或 方 法 解 决 简 单 的 实 际 问 题 ,三 年 级 学 生 初 步 接 触 “ 合 运 用 ” 综 。三 要 把 握 好
学 段 的 基 础 ,要 逐 步 让 学 生 了 解 反 思 评 价 方 法 , 可
以 按 小 问题 引路 ( 现 了什 么规 律 ,学 会 了 什 么 方 发 ( 什 么 有 法 ,在 活 动 中 有 什 么 感 受 ) 一 大 问题 启 发
结 果 目标 的度 。 教 师要 深 入 理 解 “ 得 初 步 的 数 学 活 获
动 经 验 ” “ 解解 决 问题 的 办 法 ”和 “ 一 步 理 解 所 了 进
学 的 内容 ”的 内 涵 。 同 时 ,教 师 还 要 根 据 本 学 段 学 生 的特 点 ,正 确 处 理 学 生 自主 学 习 与 教 师 指 导 的 关 系 , 由 “ 重扶 轻 放 ”逐 步过 渡 到 “ 轻扶 重 放 ” 。 第 三 个 环 节 ,交 流 提 升 。本 学 段 学 生 仍 以形 象 思 维 为 主 ,动 手 实 践 是 抽 象 思 维 的 基 础 , 实 践 应
与概 率 ’内 容 的 理 解 ,体 会 各 部 分 内容 之 间 的 联 系 ”
二 、思策略 ,活运用
2 1 年 版 课 标 在 “ 学 建 议 ” 中指 出 , “ 合 01 教 综 与 实 践 ” 的 实 施 是 以 问 题 为 载 体 、 以 学 生 自 主 参 与
为 主 的学 习活 动 。 “ 合 与 实 践 ” 的 教 学 有 别 于 教 综
以需求为导向 以问题为重心 积极探索有朝阳区特色的研究式教学新模式
丰富。学员身处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 , 通过 开展研究式教学 , 将学员 的实践优 导教师对研究 内容是不是真正熟 悉 , 对
训改革的重要途径
研 究式 教学 以提 高学 员素质 和能 层联系不够紧密,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 实际状况设置研究 主题 , 针对 学员普遍
力为 目标 ,以研究现实 问题为核心 , 以 面对学员 的新特点新要求 ,教师过去所 关 注的带有全局性 、 前瞻性 和战略性的
教与学双 向互动 、充分交流为特征 , 是 学的理论知识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工 重大 问题 , 以及 人们 长期 思考 又尚未找
务、 为 区委 区政府决策服务的作用 。
一
向不明确 、 特色不鲜明, 没有形成叫得响 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多年来 , 我 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教师与基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 干部队伍建设
、
研究式教学是推动党校教育培 的学科品牌。 二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 能 们始终坚 持围绕 区委 区政府 中心 工作 、 ’
( 一) 研究式教学适应党校学员新特 用的发挥 。 党校工作必须服从 和服务于 研究 ”作为主体班研究式教学的主题 ,
点。 随着干部队伍年轻化 、 知识化 、 专业 党的 中心工作 , 为党和政府提供决 策咨 通过专家辅导 、 实地调研 、 小组交流 、 学 化 的推进 , 党校学员 队伍呈 现出 “ 三高 询 ,而研 究式教学是一个很 好的方法 。 员论坛等方式 ,使学员带着问题学习 ,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标题:探究“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导言在教育领域,课堂讨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而“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课堂讨论,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种课堂模式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什么是“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是一种注重问题和思考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讨论。
这种讨论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批判性思维,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的特点和优势1. 强调学生参与。
这种讨论模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课堂效率。
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这种讨论模式:1. 确定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水平,确定讨论的主题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激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3. 总结和回顾。
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核心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作为学生,我在这种讨论模式下得到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交流机会,对知识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结语“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4.以试卷检测、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反思。
5.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五、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融合研究者的想法与实际工作者的能力,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依据预设的实施程序,展开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将依据“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研究-再行动……”的行动研究过程,开展“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从而通过转变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弗莱雷的主体对话教育思想和问题启发式教学思想,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依托,通过对启发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技能与态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课堂归还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然后促进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向独立的探究性学习转变。另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当前对“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现状调查、策略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不仅是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非传统考试科目的一次尝试,也是将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的有益探索。
[4]王国英.论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过程[J].教育理论,2011(01):124-125.
[5]苏继红,杨翠萍.“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45-147.
[6]杨晓.高师“问题导学-互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02):95-10.
高职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调查及改进策略探究
作者简介:许继荣(1989-),男,山西中阳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与教育研究。
许继荣(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应注重方式方法,要立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思政课的特点,还要结合社会生活,不断创新、优化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和启发。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不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的问题,这对深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构成了阻碍,必须予以解决。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某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和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改进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7-0033-0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优质人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存在课内实践教学不足、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的。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问题剖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参考、交流。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担负着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大责任,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保持思想先进、信念坚定,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等。
思政课教学除了包括思政理论教学外,还有实践教学。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1. 引言1.1 概述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已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探索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本文旨在对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定义、特点和优势,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文章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定义和背景,以便读者对该教学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三部分将介绍设计与实施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所需遵循的方法论,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与布置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等方面。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该教学方法背后理念和实施方法的详细分析,我们希望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这种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今后关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2. 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1 定义和背景: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作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研究、合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并将知识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传统教育中,信息传授往往是重点,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参与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初中数学“图形的轴对称”为例
㊀㊀㊀149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项目式学习的 探究 整合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㊀㊀㊀ 以初中数学 图形的轴对称 为例Һ路少荣㊀(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浙江㊀杭州㊀310000)㊀㊀ʌ摘要ɔ项目式学习是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文章以 设计轴对称图案 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借助角色转变,通过准备轴对称图案素材㊁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㊁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㊁设计轴对称图案等环节深入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㊁空间观念㊁应用意识㊁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信心.ʌ关键词ɔ项目式学习;初中数学;轴对称一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 探究 整合 教学新模式(一)项目式学习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㊁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点通过大量重复性的讲授和练习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属于被动式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点较快,更适合于考试,但没有时间进行高阶思维训练,缺少和现实世界的互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相较于传统教学,最近几年 探究与实践 学科间整合的探究与实践 等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㊁知识的掌握程度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项目式学习是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真实多样的情境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多学科的知识自主探究㊁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根据任务的需要会主动学习一些知识,并且进行组织整合.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处,学习起来就会有动力,会感觉到学习的内容有意义㊁有价值,会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项目式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将其和 学科间整合的探究与实践 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针对出现的低教学效率和低目标达成率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二)基于探究 整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流程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一套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㊁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及思想方法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 探究 整合 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探索数学课教学新模式.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整个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分为课程目标分析㊁项目任务分解指导㊁项目执行督导㊁执行评价和整合提升四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估本次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式设计,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整个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分为接受教师给定的项目任务,在教师参与下确定子任务㊁班级分组后在教师督导下执行任务,最后接受教师的执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合提升到高阶思维.现以 图形的轴对称 一节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式学习.二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一)教学内容分析及提出项目任务轴对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变换, 图形的轴对称 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综合应用.这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传统教法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掌握图形的轴对称这一概念由来的基本规律,即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2)由于缺少必要的训练,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没有深刻体会,没有完成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缺少空间想象力;(3)学生欠缺对轴对称有关的思辨能力,和其他知识结合时出现困难,即高阶思维能力欠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比如,故宫雄伟壮观的轴对称布局体现了建筑中的轴对称之美.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设置 设计轴对称图案 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即驱动性任务),按照图1所示通用性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二)教师指导下的任务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项目 设计轴对称图案 的核心任务,即通过观察多幅轴对称图形概括出图形轴对称的概念,精确描述出对称轴的定义,探究轴对称的诸多性质,㊀㊀㊀㊀㊀150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并应用于实践.学生为完成这一核心任务,需要经历素材搜集㊁素材分析㊁归纳总结㊁应用验证4个阶段,最后获得4个关键子任务,即准备轴对称图形的素材㊁探讨对称轴的概念和定义㊁探究轴对称图形性质㊁轴对称图形的作法(见表1).表1㊀学生任务:长方形轴对称图案设计任务驱动学生核心任务探究分析生成性问题,激发再学习如何设计轴对称图案子任务1:准备轴对称的剪纸,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符合轴对称的定义,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折叠的次数不同,得到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如何设计轴对称图案子任务2:通过剪纸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折叠,对称轴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能够重合的两个点为对称点.问题1:如何找对称点?问题2:连接对称点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问题3:连接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子任务3: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问题:如何找已知点的对称点?子任务4: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完成设计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问题:选择不同的比例尺会影响广场施工吗?(三)教师指导下的任务执行子任务1:准备轴对称图案素材,体会轴对称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案素材,让学生通过剪纸和收集轴对称图形,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轴对称特点的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中国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准备的部分轴对称图形如图2所示.图2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两个特例:(1)五角星和矩形㊁圆等图形相比不直观;(2)一条线段和传统的轴对称图形差别更大.借此引导学生找到轴对称的规律,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切实感受对称的内涵.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㊁比较足够多的样本,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对称轴概念的见解.经常碰到的说法有:对称轴是一条中间平分线,通过对称轴平分的图形两边能互相重合,有些图形有多条对称轴.学生搜集并对这些见解进行归纳概括,进一步抽象出定义.子任务2:通过剪纸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在合作学习中给了两个对称点关于一条对称轴构成的简单图形样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寻找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点,如对折后利用笔戳洞的方法可以找到任何一个点的对称点,然后连接两个对称点,观察对称轴和连接两个对称点的线段的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㊀图3如图3所示,直线CD为对称轴,点A㊁点B为对称点.由折叠知线段AO和线段BO可重合,所以AO=BO,即CD平分AB;øAOD和øBOD完全重合,故øAOD=øBOD.而øAOD+øBOD=180ʎ,所以øAOD=øBOD=90ʎ,所以ABʅCD.综上所述,CD垂直平分AB.子任务3:研究轴对称图形的作法学生探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性质完成图形的另一半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应用,为后面设计轴对称图案做好铺垫,并通过画图巩固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学生也可以通过画图想象图形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轴对称变换中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核心素养.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对称点的线段.找出点A,线段AB,әABC关于直线m的轴对称图形(见图4).图4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得到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子任务4: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完成设计图学校操场有一块长方形场地,长18米,宽15米,请同学们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轴对称图案,美化校园.借此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分草图设计和最终图形设计两个阶段,在设计中发现问题㊁修正问题.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图形设计中先进行整体轮廓设计,再进行细节设计.(四)整合与提升教师可通过改变情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再次体验成功,同时促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以下几点,供学生探讨,进一步夯实已掌㊀㊀㊀151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握的知识.问题1: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方法一:引导学生找到一组对称点,分别以两个对称点为圆心㊁以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得到两个交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即可得到对称轴.方法二:引导学生找两组对称点,分别连接得到对应线段,过这两条线段中点的直线即为对称轴.问题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该问题整合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了解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哪些是轴对称的,即正方形㊁长方形㊁菱形是轴对称的,其他不是.问题3:如何将平移和轴对称组合起来设计轴对称图形?将基础图形作轴对称得到一对图形,然后将这对图形平移,得到两对图形,整体图案仍是轴对称图形.这种方法也可被用于平面镶嵌.三㊁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本案例的主要知识点是对称轴的概念㊁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接两个对称点的线段)㊁图形的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本次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以往出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项目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解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4 5人一组,按照子任务逐步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对子任务执行中的缺陷进行完善,并引入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提升,实现了由 以教为中心 向 以学为中心 的转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㊁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后带来的促进作用1.促进师生进步在新课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可促使教学设计从 教的设计 转变为 学的设计 ,课堂内外相结合.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情境的真实性,体验探究的过程㊁问题的解决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个体和团队对新知有了新的理解和尝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学生的作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作图题,大多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尺规作图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遇到开放性的题目时,学生会自觉地进行讨论,会主动动手实践.比如下面这道题,学生就把每个小正方形都移动了一次,放在所有可以放的位置进行尝试,把所有的图形都画出来了.如图5,在4ˑ4的方格中有五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移动其中一个正方形到空白方格中,与其余四个正方形组成图5的新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的移法共有多少种?请画出图形.2.促进思维发展思维的发展是从直观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低阶逐渐向高阶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通过知识的探索 整合 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克服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实践的割裂状况,使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 做学用 结合,在与真实情境的持续交互中构建知识㊁能力和价值观,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产生创造性的数学理解成果.3.促进多元评价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运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发现问题㊁提出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小组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二)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1.项目式学习的不足之处虽然在核心素养时代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教师要用很多的时间准备设计和材料;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有兴趣㊁有信心,但是往往会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就会影响正常学习的进度.2.项目式学习重在过程尽管事先已经有了一个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师生㊁生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和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探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引导能力,防止问题不能聚焦.3.项目式学习关注整合提升项目式学习把大部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如预期.对此,教师需要通过整合提升,把整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对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做到 学的设计 和 教的设计 有机结合.结㊀语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能够契合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规律,模拟大样本数据观察㊁特征分析㊁归纳定义㊁实践应用几个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有始有终,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㊁学习能力㊁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㊁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ʌ参考文献ɔ[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叶立军,徐蒙恩.数学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4):62-64.[3]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7-11.。
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们在教学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挖掘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项目以及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的支持。
文章以工科基础课《材料力学》为例,总结了三年来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实践表明,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通过结合网络学习和团队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将具有前沿性、基础性与交叉性的问题融入教学中,将工程实践中新的材料力学问题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问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PBL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构建和理解知识,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相一致。
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评价等。
PBL通过提供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这些高阶思维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搜索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评估结果,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PBL还受到社会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影响。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本文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方法、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中心、学生被动、教学手段单一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标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4.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三、方法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
2. 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手段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课程设置改革: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案例1. 案例一:某中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背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校决定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方法:教师提前将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
(3)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2. 案例二:某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1)背景: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该校决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2)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效果: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习效果显著。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传统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然而近些年各类职业院校都在尝试改变这种模式,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本论文希望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实践在新冠疫情常态下,金融危机也在全球范围蔓延,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已就业和再深造的学生看,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学生,占有较大的优势。
目前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话语权在老师身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这已不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其重要性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对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国内外现状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学改革不断得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也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1国内文献综述目前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艺术通识类在线课程建设研究》一文中,吕文静[1]认为:在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的基础上,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将学习者的需求与感受体现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要素中。
李立娟[2]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融合教学探究》中探索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岗课证结合教学改革,提出“立足学生职业发展、课证深度结合、助力学生能力提升、服务特区经济建设”的会计专业“岗-课-证”教改模式。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引言:教育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教育领域的永恒主题。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这种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本篇文章将从实践出发,探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和成效,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引导者”,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1. 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认真设计问题情境,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设计实验和实践任务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2. 学生的角色转变在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的探究者。
他们需要自主地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实践、总结,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角色转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和支持,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研究成效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学生的探究实践,学生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一直以来,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教师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受到外部的束缚,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有更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相互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分角色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议题式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探讨议题式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二、议题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1. 概念议题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
2. 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以探究为手段: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
三、议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1. 课前准备(1)确定议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议题。
(2)设计教学活动:围绕议题,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
(3)制作教学资源:收集整理与议题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献等。
2. 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议题。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3. 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根据议题,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如调查、访谈、写作等。
(2)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议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四、议题式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背景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抗日战争》为例,本节课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议题,引导学生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薄 弱 , 严 重制 约 了教学质量 的进 一步 提高 , 要 培养
Hale Waihona Puke 高 素质 人 才 , 就 必须 高度 重视 这 个 环 节 。 ” [ 3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的 薄 弱可 以从 三个 方 面 去 理解 :其 一 , 理 论 研究薄弱[ 4 ] , 导 致 实践 教 学 的重 要 性 没有 得 到 应 有 的重 视 , 认 为实 践 教学 只 是对 教学 中所 涉 及 的理 论 进 行 验证 和演示 , 是 理论教学 的补 充 。其二 , 教学 时
第2 8卷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Vo 1 . 2 8, No . 3 Ma r.2013
J o u r n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3 . 0 3 . 0 2 7
是指根据“ 核 心 问题 ” 把 专 业课 程 分 成 不 同 的课 程 模 块 , 模 块 内的课 程 围绕 “ 核 心 问题 ” 联 合 开展 实践 教 学 活动 的 一
种 高效 课 内 实践教 学模 式 , 其 中“ 核 心 问题 ” 是 由对 专 业 课 程 在 具 体 实践 教 学 中遇 到 的 突 出 问题 进 行 汇 总 、 分类、 聚 焦 形 成 的 。实 现 该模 式 的 具 体 策略 可 以 从技 能训 练和 早期 科 研 训 练 两 个 方 面 展 开 , 其 中技 能 训 练 包括 案 例 教 学 、 课 堂 实训 和 课 前 演讲 ; 早 期 科 研 训 练 包括 开 题 报 告 、 参 与 学术 沙龙 和 撰 写研 究 报告 。 关键词 : 课 内 实践 教 学 ; 实践 能 力 ; 实践 教 学 模 式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3 ) 0 3 —0 0 9 1 一O 5
然而 , 目前 高校课 内实践 教学 的现 状令人 堪忧 , 教 育部 部 长周 济明确 指 出 : “ 当前 的实 践教学 环节 非
教育 的任 务是 培养具 有创新 精 神和实 践 能力 的高级
专 门人 才 。 ” 教 育部 《 关 于 进一 步 加强 高等 学校 本 科 教学 工作 的若 干意见 》 指出: “ 要 大力加 强 实践教 学 , 切 实 提高 大学 生 的实 践能 力 ” , 要“ 推 动 高 校 实践 环 节 教学 改革 , 并 把 实践 教 学 作 为教 学 工作 评估 的关
间不 能保 证 , 实践教 学不在 正式 的教学 计划 中 , 使得 实 践 教 学 主 观性 较 强 , 没 有计 划 性 , 更 多 地 流 于形 式。 其三 , 形 式 的课余 化 , 现 阶段 , 我 国高校更 多地 把 实践 教学 作 为一种课 余 活动进行 管理 。 例如, 对 大学
课 内 实践 教 学是 第 一课 堂 的有 机组 成 部分 , 它 和 理论 教学 都 是课 堂 教 学 不 可或 缺 的重 要 部分 , 且
相对 于理论 教学 而言 , 它更 加 凸显学 生主 动性 。 有 学 者 明确指 出 , 实 践教学 是 以开放 的、 动态 的教学 场景
依靠 教 师 的指 导 帮助 , 主要 利用 课 余 时 间 自主 开展 的一 种科 技 学术活 动 ” [ 5 ] 。 这种 课余 化认 知造成 了对 早 期 科 研 的定 位模 糊 和 管理 松 散 , 科研 训 练成 了各 种科 研 兴趣 小 组 的活 动 , 缺 乏有 效 的 与专 业学 习相 结合 的途 径 , 同时 , 在科学 选题 方面 和问题 研究 过程
生科 研 训 练是 高 校实 践 教学 中的重 要 内容之 一 , 但 普遍认为 , 它是 “ 大学 生 群体 在 学校 的组 织 引导 下 ,
指与 理 论课 相捆 绑 的 实践 教 学 部分 , 即嵌 入 到专 业 基础 课或 专业课 内的实验 、 实践 教学 n ] 。
1 课 内实 践 教 学 的 现 状
基于“ 以 问题 为 中心 、 以课 程 为模 块 " 高校课 内实践 教学模 式探究
徐 生梅 , 吴 小 贻
池 州 学院教育 系 , 安徽 池州 , 2 4 7 0 0 0
摘要 : 为 了改 善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薄 弱 的现 状 , 结合池 州学院教 育 系 2 0 1 1级 应 用 心 理 学 专 业 课 程 课 内 实践 教 学 的探 索, 构 建 了“ 以 问题 为 中心 、 以课 程 为 模 块 ” 的课 内实 践 教 学模 式 。“ 问题 为 中 心 、 课程为模块” 的 课 内 实践 教 学模 式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高等 教育 法 》 明确规 定 : “ 高 等
验 在 这个过 程 中接受 检验 、 经 受锻 炼 , 同时也 使个 体
在情感、 态度 、 认知 水平 、 创 新 能力 等 方 面受 到 触 动 和唤 醒 , 从 而促进 个体 在原有 基础 上成 长与 提高口 ] 。
力 的重要手 段 , 是 提高 学生 综合 素质 的关键 环节 。 为
此, 各 高校不 断 加 强实 践 教 学模 式 和具 体 方 法 的探
究, 但 当前课 内实践 教 学 依 然是 课 堂 教学 中的薄 弱
环节 。 本 研究 以池州 学 院教育 系 2 0 1 1级应 用心理 学
专业 为例 , 在反 思 当下 高 校 课 内实 践 教学 现存 问题 的基 础上 , 构建 基于 “ 问题 为 中心 、 课 程为 模块 ” 的高 校课 内实践 教 学模式 。本 研究 中 的课 内实践教 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