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 模块一专题四第10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56课时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1.原因(1)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社会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的失败。
(3)导火线——萨拉米岛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2.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发展工商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一门手艺,禁止粮食出口,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等。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力。
(4)建立四百人会议: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主要职能是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5)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法庭的大多数权力转归民众法庭,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审案时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
3.影响(1)它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2)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4.特点:折中调和,不偏不倚。
既不过分迁就平民,也不彻底废除贵族的特权。
[史论归纳]梭伦改革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革带有“折中”的色彩,既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权利的一次政治变革。
主题梭伦改革的背景、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问题]据史料一指出雅典当时国家体制有何弊端?这与梭伦改革有何内在联系?[解读]史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问题]据史料二归纳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及观念,有何重要影响?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
【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知识讲解 选修4第1讲(新人教版)
①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
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
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 ①灭六国统一中国 ,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 符合人民的 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才的培养。
(2)评价: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 量的。
【深化拓展】
东西方先哲的比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
一,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先哲之间的比较。从宏观上来说要注意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从微观上来看要注意时代背景、经历、 思想主张、活动、影响等方面的比较。
高频考点核心突破
考点一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真题印证] 例1 (2012· 高考福建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雍正五年 (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
③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④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
①功绩: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 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 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深化拓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 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是 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 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 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 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一步 第2讲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解析:选D。
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故D项正确。
2.(2015·山东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比来惟觉阿旨顺情……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是“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表明已拟政令,故C项错误;“皆须执论”“谏诤”不是决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临沂高三5月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解析:选A。
材料中图示显示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A项正确;中国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B项错误;军事重心南移不是图片反映信息的原因,故C 项错误;版图向南扩展不是图片反映信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五-第13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13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71])链接一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产生背景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经济主张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实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向西方学习,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群众基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未能付诸实施反映特点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链接二★“中体西用”思想和维新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1)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二者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针对训练]1. (2015·南昌三中模拟)“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
”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孔子改制考》 D.《国民党一大宣言》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一致的”,故本题选B项。
2.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B.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选C。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五 第44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44 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284])链接一两极格局结束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大国关系的缓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经济:两极格局结束扫清了全球化的政治障碍,促进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的振兴,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发展;促使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链接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美日、美欧关系)的演变[针对训练] 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
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材料二1850-1913年西欧对外投资材料三 现代世界经济大事年表(部分)(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西欧财富的主要来源和流向。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4)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时期,尤其是二战后经济格局的变动。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描述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注释说明图片描述的是“1913年”“西欧对外投资”,此时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后;从图上箭头起源分析,投资国为西欧发达国家英法德;从图上箭头流向分析,投资遍布世界。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一 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3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链接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其主要表现有:1.政治: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此时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链接二秦汉时期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政治: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针对训练]1.(2015·广东佛山质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四 第42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42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269])链接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的阶段及特征阶段政治格局经济格局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西欧主要国家开场殖民扩张和争霸时期,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随着新航路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拓展,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根底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德崛起冲击英国的霸主地位,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附属于西方两次工业革命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英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20世纪40年头至70年头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场面形成,冷战对抗为主题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70年头至今欧洲结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气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西欧、日本经济开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开展[针对训练]1.(2015·山东日照模拟)《全球通史》是闻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
其中第三编《西方优势地位时的世界》这样写道:“这一时期是欧洲干脆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
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这一时期对应的时段是()A.1500—1600年B.1600—1763年C.1763—1914年D.1945—1991年解析:选C。
1500—1600年,欧洲虽然蒸蒸日上,但还没有称霸世界,故A项错误;1600—1763年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欧洲的经济较之于世界的优势还不明显,故B项错误;1763—1914年,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年头,其下限是一战发生的年头,也是欧洲霸权丧失的开场,故C项正确;1945—1991年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年头,故D项错误。
2.《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优化方案2016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教学讲义
第7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 42])链接一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启示2.启示:改革成功与否是看其积极成果是否得以保留,而不是看个人利益得失;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阻挠甚至破坏;改革要善于用人。
链接二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形态决定一定的文化。
宋元时商品经济繁荣,于是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动了宋代诗、词、散文和元曲的繁荣发展。
文化也是对经济的反映,它在本质上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宋词元曲的兴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理学使人们认识到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应当去人欲、存天理。
理学等文化促使朝廷惠民政策的施行。
这些都会使人们精神高尚,驱除私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稳定的社会,又会促使人们安于劳动,乐于劳动,享受生活,不断创造财富,推动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针对训练]★1.(2015·甘肃秦安模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 .改革科举选拔制度B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 .改制地方行政区划D .改变土地所有制度解析:选B 。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相似点。
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创始于隋唐,故A 项错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等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 项符合题意;C 项不符合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的一次自我完善的改革,没有触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亦不符合王安石变法,故应选B项。
★2.(2015·福建厦门杏南中学模拟)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①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七 第21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21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118])链接一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及原因1.新变化(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3)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马克思主义吸引了众多的进步青年,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2.原因(1)一战的爆发和战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2)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
(4)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斗争水平的提高。
链接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比较[针对训练]1.(2015·湖北黄冈质检)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
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
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解析:选C。
A项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拥戴说法错误,1924年孙中山发展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与材料1923年的时间不符;B项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说法错误;D项陈独秀入选是以文化名流的身份,不能反映中共在当时已有巨大影响;C项外交家顾维钧、实业家张謇等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十二 第36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36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学生用书P230])链接一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及特点链接二★比较近代俄国、日本两次改革及启示1.比较2.启示(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注意把握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等。
(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4)要乐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等。
链接三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1)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2)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区别链接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途径、基本特点及评价 1.形成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2.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基本特点(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4.评价(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地区迈向近代化。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8课时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史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 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 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 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 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 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
(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影响 (1)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2)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论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 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 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2)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
(4)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
努力。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措施 (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 县制。 (2)经济: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
不 同 点
目的
侧重点 相 同 点
结果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 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 果都取得了成功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概要
第38课时资本主义的调整与创新[考纲要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学生用书P245]1.世界经济大危机(1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②政策原因: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
③直接原因:过度的贫富悬殊和狂热的股票投机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
(2表现①1929年10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①范围广: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②时间长: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1929年至1933年。
③破坏性大: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
(4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
③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2.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政府采取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边缘。
③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美国总统。
(2施行新政(1933—1939年①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②新政的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整顿金融整顿银行业、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恢复工业生产(核心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工业指导,防止盲目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压缩产量,政府补偿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公共工程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物价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③影响:成为摆脱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件 模块一专题二第5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
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解析:梭伦改革时期的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故排除A项;隋
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 需要,故 排除 B、C项,梭伦改革使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参政,罗马 的 万民法使被征服地区的贵族得以参政,隋唐 的科 举制通 过 考试的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本题应选D。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二、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 禄制;汉 代按才 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 按家世 门第实 行九品中正
制;隋唐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
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 预备立 宪;1905年废除科举;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这些教育 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又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主要是用于皇室和贵族享用,其生产者是专门的匠户;民 营
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参与市场流通获取利润,故排除B、C。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4.“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 综变化, 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富 有浪漫 主义色彩。此诗最可能出自( B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 歌艺术的理 解,根 据材 料中“豪 放”“雄奇”“浪漫主义”可知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的作品,排除 C、D,屈原的诗歌是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多用“兮”字,题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10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第10课时专题整合提升课链接一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之比较链接二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针对训练]1.(2015·长沙联考)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明、清C.宋、元D.隋、唐解析:选B。
材料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步在于政府的权力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形成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的关系,明代废除丞相,清设立军机处,君权高度强化,与“相互制约”背道而驰,B项符合题意。
2.(原创题)张居正是明代的内阁首辅,和珅是清朝的军机大臣,两人都拥有的权力是()A.对重大政事进行决策B.向执行部门传达皇帝的旨意C.决定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D.管理六部并监察政府官员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考点是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职责权限。
根据教材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无决策权,故排除A、C两项;内阁和军机大臣都不具有监察职能,故排除D项。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都可以向执行部门传达皇帝旨意,故B项符合题意。
3.(2015·甘肃河西五市联考)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
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解析:选C。
高考历史优化方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专题高效总结(人民版)
四、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中国改革开 放 “文化大革 国内外敌人的进 美国遭到资本主 命”刚结束, 攻被粉碎,战时 义世界经济危机 国家经济濒 共产主义政策已 的沉重打击,阶 临崩溃的边 经过时,一些地 级矛盾尖锐,经 缘,工作重 方发生叛乱 济受损严重 心亟待转移 以工业为核心, 以农业为核心, 先农业后工 涉及金融、工业、 涉及工业、流通、 业,全面改 农业、社会福利 分配等领域 革 等领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 “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 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 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 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商贸: 取消自由贸易;分配: 义务劳动制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部分恢复私营 经济;商贸:允许自 由贸易;分配:按劳 分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集体农庄,建立 集体所有制 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 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 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 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 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材料4:国家的现代功能包括医疗、教育、社会福 利、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服务等,现代国家 职能就是纠正市场失灵,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 大幅度扩张了国家管理功能…… ——整理自刘涛《中国崛起策》 (1)材料1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为什 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2中 “僵化”的苏联模式?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一 阶段知识扩充名师课件
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 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 质要求的同一,即“忠、孝”相通。
二、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姓”源于母系氏族,并为后来的父系氏族所承袭,最早的姓多带“女”旁, 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姒、姜、赢、、。汉朝许慎《说 文》:“姓,从女旁,生亦声”。“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支,或居住地区、 职业,如早期的萧氏,就因其先代封于萧地而得氏。氏是姓的分支,姓、氏 与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分封宗法制崩溃,姓与氏界限逐渐被打破。秦统 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姓氏合而为一,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 同时,普通平民,也由原来依附领主姓氏或不知姓氏,逐步独立出来,获得自 己的姓,中国的姓氏数量迅速增加。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 “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
六、孔孟之道 “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 “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 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 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 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 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 词。
四、私学 私学相对于官学而言,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孔子生活的 时代,私学已经出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 展,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 私学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其一,自由讲学,各具特色;其二,为诸家学派的基地; 其三,是参议时政的论坛;其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其五,游学列国,进行学 术传播和交流。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解析:材料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步在于政府 的权力逐渐脱
离王室而独立,形成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的关 系,明代废除
丞相,清设立军机处,君权高度强化,与“相互 制约”背道而 驰,B项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2.(原创题)张居正是明代的内阁首辅,和珅是清朝的军机大 臣,两人都拥有的权力是( B ) A.对重大政事进行决策 B.向执行部门传达皇帝的旨意 C.决定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D.管理六部并监察政府官员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考点是明代内阁和 清朝军机 处的职责权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只 能秉承皇帝 旨意办事,无决策权,故排除A、C两项;内阁和军机大臣都 不具有监察职能,故排除D项。内阁首辅和军 机大臣 都可以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比较项 发展 环境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 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缓慢,没有使中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随着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 推行而发展很快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 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向执行部门传达皇帝旨意,故B项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3.(2015· 甘肃河西五市联考)民 谣“山西人,大褥 套,发财还 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 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C )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解析: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以商 富之,以农 守之”的传统观 念,这样就使商人积累起来的财富流到农业领域,严重影响到 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影响到商业的发展。故应选
机会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最深远影响”,“海禁”政策对中国社
会最深远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
社会的转型,比较四个选项,与此最接近的是D项,故D项 正确。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民主进步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
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西 方17 世纪 末以 来产生了启 蒙思想,并影响广泛。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关联二
比较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 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 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 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 城市里产生的
D.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解析:题干反映明后期至清前期中国传统经济发达,但依然 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充分发展,没有 推动社会的转型。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两个关键的因素是资
金与市场,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
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 )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C.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D.政府重农抑商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解析:题干中“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 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 小”表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达,而 重工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不是个体家庭所能承受的,故 A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是在 于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故B项错误;农业和轻工业 比重大是题干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轻 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与政府重农抑商没有关联,故D项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抓住时间 限制: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 化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政治上:中国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而西 方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中国没有产生根本性 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 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文化上:中国在明末清初产
栏目 导引பைடு நூலகம்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明朝内阁 背景 不 同 点 明代废除丞相后,皇帝 政务繁多,故设置殿阁 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没有法定地位,无定员 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皇 帝的决策和国家大政方 针,保密性不强
清朝军机处
办理西北军务, 加强皇权 是政府法定部门, 有品有级
错误。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3.(2015· 北京西城区质检)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 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 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 础的革命性变化。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 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D)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栏目 导引
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针对训练] 1.(2015· 长沙联考)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 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 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 府代 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 领袖,君权、相权,互 为 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C.宋、元 B.明、清 D.隋、唐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第10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链接一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之比较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目的 相 同 点 构成 影响
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且都达到了目的 都具有机构简单,官员品级不高,行政效率较 高的特点 都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但同时也使封建专制制 度趋于僵化而走向衰败
易的中心区域”表明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 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存在利于贸易 发展的一面,B项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 间信息不符,故C项“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说 法错误。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主题一
关联一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经济 政治 外交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 强化 闭关锁国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 士、大兴文字狱
西方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 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 转变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近代科学产生
C项。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4.(2015· 河北廊坊模拟)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 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 是以紧为主。但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 增长,出现汪直 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 寇勾结的海盗行 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D ) A.汪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
比较项 产生的 背景 不 同 点
分布 地区 商业资 本所起 的作用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 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 的许多城市,并深入 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 到农村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有 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 两条途径,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起了巨大作用
栏目 导引
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热点综述]
制度的加强 制度创新是政治安定、国家统一的保证,明清时期,中国作 为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功不可没。高考由这一着眼点切入,经常考查明清时期政治
制度的演变,如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相 关知识。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思想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科技 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典题训练] 1.(2015· 广东珠海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 朝)康 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 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 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 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 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方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 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