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节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 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 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
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 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 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 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 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
韦伯认为区位因素可划分为三类:
一般区位因素与特殊区位因素 区域因素与聚集 、分散因素 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区位因 素分类
韦伯认为,在影响产品成本的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三因素 中,以运费为最重要。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运费因素有三个指向, 即原料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三者把工业企业向自己的 方向牵引。将这三个指向各点相连形成一个“区位三角形”,利 用几何方法求证工业区位应该设置在运费最小地点。
(二)孤立国的农业布局内容
杜能认为,在什麽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 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 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 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P = V–(E+T)
杜能运用这个公式分析了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 业集约化程度,得出结论是: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 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着距离的递远呈带状变化,围绕 城市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即 “杜能圈”。
•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五、其他学者对区位理论研究的成果
(一)艾萨德的区位理论 (二)阿隆索的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
立的关于农业布局的学说。在《孤立国》一书中,
作者以虚构的与外界无联系的“孤立国”和他在德
国梅克伦堡经营的台楼农场为例,借助数学公式,
试图证明农产品来自百度文库类的分布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 和运输费用的大小,并以此设想农业分布是以城市 为中心的六个同心圆地带。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四)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尺度观 2、时序观 3、行为观 4、场势观 5、结构观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主要区位理论
1、 2、 3、 4、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二 主要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市场区位理论
四、中心地理论
第一阶段,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素 不起作用,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
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 素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分布模式将 发生何种变形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 素的作用时,工业分布模式又会相 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 本工业区位格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 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 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 移。
图3.8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二、工业区位论
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第一 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理论的 奠基者。韦伯认为,工业区位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生产 成本费用的大小,即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该 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 工业区位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费用、劳动力费 用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 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
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 世纪 70 年代后,
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
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 ( 1 ) 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 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 体系。 • ( 2 ) 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 就是最佳区位点。 • ( 3 ) 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 一般理论。
(一)孤立国的假设
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 的中央 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7、市场产品价格、工资、利息固定不变 8、运输费用与重量、距离成正比,且费用由农业生产者 承担
(一) 运费指向论
•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
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 一个市场与一个原料地 • 一个市场与两个原料地 • 一个市场与多个原料地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 原料分类:
–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 量转换状况。
– 分类: 遍在原料 原材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
间的距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方
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
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四)杜能理论的缺陷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地租曲线
•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
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
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
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 图 3.2 下部)。
一、韦伯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
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
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 动费指向性产业。 •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 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
五、理论与现实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 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 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 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 现实有效性。
三、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 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 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认为,城市形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区位的特点 1、空间性 2、结构性 3、环境性 4、文化性 → → → 在什么地点 与什么有关 环境条件如何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区位理论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产生标志: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 区位论经历的阶段: 古典区位论:节省运费,实现成本最小 杜能和韦伯为代表 近代区位论:着重空间结构分析,利润最大为目标 费特尔——贸易区边界理论 赖利——零售业引力模型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帕兰特——商业区位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纯原料
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
局地原料质量(Wm) ◆原料指数(Mi)= 产品质量(Wp) 局地原料质量+产品质量 ◆ 区位质量= = 局地原料质量 +1
产品质量
= 原料指数 + 1
产品质量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 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 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
第二节 区位理论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 主要区位理论 三 研究区位理论的实际意义
首页
一 (一)区位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空间的几何位置,是自然界的地 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 间位置上的反映。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一)自然地理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川、河湖、 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及该位置上的地质、地貌、植被、 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组合特征。 (二)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或创 造的人地关系。从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来看,经济地理区位是一个 城市在特定的经济区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其他市镇、农村居民点 之间经济上的关系。 在经济地理区位中,交通地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区位因素。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 新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杜 能 圈
城市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杜能理论的贡献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是从极差地租出发,阐明了市场距 离对农业市场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得 出结论: 农业布局应该按由近到远配置不同的作物,其经营 方式也应由集约到粗放变化。 2、引申出作物的最优区位,首次确立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即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 性。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3.综合等费用线
• 概念 1 :等费用线 —— 运输费用相同的点 的连线。 • 概念 2 :综合等费用线 —— 全部运费相等 点的连线。
图3.12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