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节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
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理论前提: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 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 给定(或固定);现代区位理论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 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销售价格的 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 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1)
绵阳师范学院:冉清红副教授 岳云华教授
经济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述⊿
农业
工业
中心地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区位论⊿ 理论⊿ 区位论⊿
•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政治、社 会等)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包括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杜能认为,要改变普鲁士农业的 落后状况,“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不是 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寻求适合于普鲁士 德国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地域配置 原则,于是就开展了研究工作。
1、经营目标假说:
属于商品性农业,农业企业家以获得最大地
运距是决定农业耕作形态空间分布的唯一 要素,其他因素不变(《孤立国》与外部无联系; 自然因素均质性,内部无差异;市场唯一性,内部 中心一个大城市;运输无方向性,马车是唯一的交 通工具;理性的经营者是自由人,无技能、信息、 经验差别,能根据环境作正确决策)。
农业区位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 国(普鲁士),杜能是先驱者,土地所有 制改革(产生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和农奴 制度改革(产生大量的自由农民,农业劳 动者)为农业区位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章 区位论
3、廖什景观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 , 所形成的 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 , 经济 景观有规律地扩展, 形成三角形 、 景观有规律地扩展 , 形成三角形、 聚落和城市分 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六边形市场区形。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 ) 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 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经济状况,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 市场) 经济状况 ,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 ) 的距离。 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完全取决于利润, 完全取决于利润,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 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 心地原理。 心地原理。
2、建立的步骤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 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 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 区模型。 区模型。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区位理论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 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 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
5.城市利用区位理论 6.多部门企业与 跨国公司区位
1
区位理论概念
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 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 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5、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如 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 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 (2)因子分类 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 形势等 4、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 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 6、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 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 (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 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 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 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 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 于客观的特性。 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 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显然,不同行业,同一 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 门。)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02第二讲旅游区位理论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古典区位论:主要指杜能(1826)的农业区位论和 韦 伯 (A.Weber , 1909) 的 工 业 区 位 论 。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 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宋家泰,顾朝 林,1987),追求单项的区位决策,模型所反映 的是静止的、局部的均衡,属于成本指向研究。
❖ 近代区位论:主要有费特尔(Frank A. Fetter)的 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1924,开创了区位论市场 学派的先河)、俄林(Bertil Ohlin)的一般区位论 (1933)、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 地 理 论 (1933) 、 赖 利 (W.Reilly) 的 市 场 区 分 界 点 理论(1929,1931)、廖施的市场区位论(1940)等, 近代区位论立足城市或地区,着眼于市场的扩 大与优化,追求宏观静态平衡发展,属于市场 指向研究。
❖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 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 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 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 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 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 本工业区位格局。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二章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PAGE38-42)第四节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page49-51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六个圈层: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等。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豌豆区、黑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块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为牧草,第七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圈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物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经济地理学 课件第2章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 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 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 益的差异。
3. 区位因子的分类
表2.1 区位因子的分类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图2.1 工业区位因子
(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 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 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 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 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 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 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 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 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图2.3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引自:林上,1990;p.49,图3-3. 原出处:Hortshorn,1980; p.214,Fig 11-7)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 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 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 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 问题 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 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 进行? 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 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 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学第2章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经济因子 非运费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的三要素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般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 ★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图2.3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随之不同。
图--6
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
运费的定价制度
•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
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
一定价。
(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 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 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图2.7
地域
图2.5
交通现象示意图
1.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
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
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第2章
二、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
四、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 的影响
24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直接影响:采掘业、水电、感光器材等
间接影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影响区位
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效果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如污染程度对区位的影响
2.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
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11
3、区位因子的分类
区位因子的分类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非经济因子 收入因子 区位政策
劳动力
税收 利息
自然条件
决策者个人因素
12
三、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地理特性 区位空间
经济因素
社会状况
区位主体最佳的 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6
区位理论体系
根据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时间
古典区位论
•
产生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
现代区位论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使得区位理论更接近客观经济现实。
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 差异。
(二) 影响机制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70年代以前)
原料种类及其配比、原料价格变动等显著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后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80年代以来)
第二章区位理论
燕麦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轮作区
距城市最远最 粗放的谷物生产区。 主产各种经过加工 的畜产品和少量谷 物商品。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环绕RM1和RM2的费 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 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 需用原料的运费。
⑶不同的费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等费线。 从运费最小点出发 向外移动,可以形 成运费逐步增大的 无数条等费线;从 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向外推移,可以画 出无数条工资逐步 提高的等费线。
最低工资 加1单位 加2单位 加3单位 加4单位
韦伯根据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原理”,假定某 企业的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布在平原上的三 个不同地点,企业的最优区位应在三角形的中间。
区位三角形原理
消费市场
企业最 优区位
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
4.其他学者提出的完善措施
韦伯模式舍弃 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重要因素,缺乏实 用性。针对这种情 况,胡佛和艾萨德 等学者提出了改善 办法:
原料 产地
能源 基地
企业
消费 市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
⑴分析对象是一个单 一的单位、一个孤立 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只讨论影响工 业区的经济因素,而 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 候条件、地质地貌条 件、种族及技术熟练 程度等都是相同的, 不在讨论之列。
英国维多利亚海上的人工岛
⑵一些自然资源遍布各地,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包 括能源在内的原料,只分布在特定地点上。
第2章 区位理论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 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 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 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 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
图3.2 杜能. 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 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 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 的同心圆结构。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 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 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区位理论值现代区位理论4
(三)新内容 多工厂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和影响因 素;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区位选择、研发 中心的区位选择、企业内部组织的区位调 整和各分支机构的空间组织、企业外部的 空间联系等。
课后思考
1.简述现代区位论的研究方向。 2.现代区位论研究特点及主要理论。 3. 试析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新进展。
参考资料
六计量学派贝里加里森该学派认为现代区位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数据庞大造成人工处理能力有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借助计算机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来确定区位选择的科学性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4)
绵阳师范学院:王建华老师 岳云华教授
区位理论之-现代区位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区位论研究内容、发展特点; 了解现代区位论主要理论和理论学派; 理解现代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2.产业组织形态的急剧变化:单一工厂企业 →多工厂或多分支机构企业促进了对多工 厂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的研究。
(二)新研究 1976年J.H.Dunning的《贸易、经济活动的 区位和跨国公司》; 1987年V.伯格提出“综合区位潜力”的概 念(包括位置潜力、输入力、劳动力市场 潜力、市场潜力); 1985年瓦茨的《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1990年马姆伯格的《外部所有权效果:对 联系和分支工厂区位的研究》等。
(三)研究方法 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从纯理论的假定推导转向对实际的区域分 析和应用研究; 从微观经济角度转向宏观经济研究。
二、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
现代区位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社会众多 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之上,可概括为成 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学派和计量学派等。
(一)成本—市场学派(胡佛、艾萨德) 该学派关注成本与市场的相互依存关 系。它认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确定区位的 基本条件。综合分析自然环境、运输成本、 工资、居民购买力、工业品的销售范围和 渠道等因素,借鉴生产、价格、贸易等理 论,对区位进行多成本因素分析,并形成 相应的市场竞争配置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 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 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
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 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 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 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 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 动费指向性产业。 •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 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
纯原料
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
局地原料质量(Wm) ◆原料指数(Mi)= 产品质量(Wp) 局地原料质量+产品质量 ◆ 区位质量= = 局地原料质量 +1
产品质量
= 原料指数 + 1
产品质量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 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 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一、韦伯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
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
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 新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杜 能 圈
城市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杜能理论的贡献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是从极差地租出发,阐明了市场距 离对农业市场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得 出结论: 农业布局应该按由近到远配置不同的作物,其经营 方式也应由集约到粗放变化。 2、引申出作物的最优区位,首次确立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即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 性。
(一) 运费指向论
•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
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 一个市场与一个原料地 • 一个市场与两个原料地 • 一个市场与多个原料地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 原料分类:
–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 量转换状况。
– 分类: 遍在原料 原材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区位的特点 1、空间性 2、结构性 3、环境性 4、文化性 → → → 在什么地点 与什么有关 环境条件如何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区位理论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产生标志: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 区位论经历的阶段: 古典区位论:节省运费,实现成本最小 杜能和韦伯为代表 近代区位论:着重空间结构分析,利润最大为目标 费特尔——贸易区边界理论 赖利——零售业引力模型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帕兰特——商业区位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四)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尺度观 2、时序观 3、行为观 4、场势观 5、结构观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主要区位理论
1、 2、 3、 4、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二 主要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市场区位理论
四、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区位理论
一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 主要区位理论 三 研究区位理论的实际意义
首页
一 (一)区位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空间的几何位置,是自然界的地 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 间位置上的反映。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一)自然地理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川、河湖、 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及该位置上的地质、地貌、植被、 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组合特征。 (二)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或创 造的人地关系。从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来看,经济地理区位是一个 城市在特定的经济区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其他市镇、农村居民点 之间经济上的关系。 在经济地理区位中,交通地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区位因素。
(二)孤立国的农业布局内容
杜能认为,在什麽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 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 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 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P = V–(E+T)
杜能运用这个公式分析了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 业集约化程度,得出结论是: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 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着距离的递远呈带状变化,围绕 城市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即 “杜能圈”。
•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3.综合等费用线
• 概念 1 :等费用线 —— 运输费用相同的点 的连线。 • 概念 2 :综合等费用线 —— 全部运费相等 点的连线。
图3.12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第一阶段,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素 不起作用,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
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 素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分布模式将 发生何种变形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 素的作用时,工业分布模式又会相 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 本工业区位格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 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 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 移。
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
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 世纪 70 年代后,
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
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 ( 1 ) 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 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 体系。 • ( 2 ) 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 就是最佳区位点。 • ( 3 ) 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 一般理论。
地租曲线
•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
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
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
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 图 3.2 下部)。
(一)基本概念
韦伯认为区位因素可划分为三类:
一般区位因素与特殊区位因素 区域因素与聚集 、分散因素 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区位因 素分类
韦伯认为,在影响产品成本的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三因素 中,以运费为最重要。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运费因素有三个指向, 即原料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三者把工业企业向自己的 方向牵引。将这三个指向各点相连形成一个“区位三角形”,利 用几何方法求证工业区位应该设置在运费最小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