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

合集下载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冯至的十四行诗!冯至的十四行诗啊,那可真
是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独特闪耀呢!
他的诗,有时候就像一首悠扬的曲子,缓缓流淌进你的心里。

比如
说这首诗,“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哎呀呀,这比
喻多妙啊!就好像寂寞真的变成了那条在你身边默默游动的蛇。

再看看,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定和憧憬,真让人热血沸腾!“我
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表达呀!
冯至的十四行诗还特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那些细微的情感
和瞬间,被他用文字完美地呈现出来。

就好像他有一双神奇的眼睛,
能看到我们平常忽略的美好。

比如在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
们都让它化作尘埃”,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深的思考。

他的诗也不总是那么高深莫测,有时候也很接地气呢!就像和你聊
天一样亲切自然。

这难道不就像咱身边的好朋友,会和你分享快乐,
也会和你倾诉烦恼?
冯至的十四行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啊!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
品味,反复琢磨。

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能让我们的心灵
得到滋养。

这就是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独特而迷人,不是吗?
我的观点就是,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是诗歌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欣赏和学习。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十四行诗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冯至十四行诗最出名的几首

冯至十四行诗最出名的几首

冯至十四行诗最出名的几首
冯至的十四行诗中,比较出名的有《我们准备着》、《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等。

《我们准备着》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于生命、爱情和未来的期待与渴望。

诗人通过对生命、爱情、未来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对于生命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这首诗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蜕变和变化。

诗人通过对于“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的提问,引导读者思考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变化。

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苗雨时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30年赴德留学,攻文学和哲学。

归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长。

他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创作,最初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奠定了诗坛地位,被鲁迅生先称许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十四行集》是他的第三本诗集,1942年由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欢。

诗人这时期的创作明显受了里尔克和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1938年他翻译出版了黑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的诗歌观点,使他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契合。

十四行体,亦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体。

冯至的《十四行集》就是在里尔克的作品和理论的启示下进行创作的。

对这部诗集,李广田率先写了长篇论文《沉思的诗》,对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作了深入、独到的剖析。

他指出,诗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生哲理,把“平凡的事物”表现得“又深邃,又生疏”。

例如,诗人写一群在“潮湿的阴郁”中降生的小狗,被大狗衔到太阳地晒太阳,然后又衔回窝中。

诗中写道:第一次领受光和暖,等到太阳落后,它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没有记忆,但这一幕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深夜吠出光明。

关于诗歌形式的建构和艺术表现,李广田写道:“……十四行体,这一外来的形式,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本来是最宜于表现沉思的诗的,而我们的诗人却又能运用得这么妥贴,这么自然,这么委婉而尽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冯至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在日常的环城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并指出“十四行体”在诗人手中“渐渐圆熟”,“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

但是,在冯文炳的《谈新诗》中,则表示了某种批评的意见。

他说:“新诗本不必致力于形式,新诗自然会有形式”,“十四行体不能保护一切”。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一、冯至十四行诗的定义和起源1.1 什么是冯至十四行诗冯至十四行诗,简称冯至诗,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创造的一种诗体形式。

这种诗体借鉴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特点。

1.2 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界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人冯至开始尝试写作十四行诗。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作,冯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四行诗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十四行诗之父。

二、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和形式要素2.1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冯至十四行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纯粹的艺术性:冯至十四行诗以艺术性为首要追求,注重诗歌的美感和音韵的优美,追求诗歌的审美价值。

•短小精炼:每首冯至十四行诗仅有14行,字数有限,因此要求诗人能够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定型结构:冯至十四行诗采用了莎士比亚诗体的结构,其中前两行为双韵,后两行为交叉韵,依此类推,最后两行为回韵。

•主题多样: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2.2 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包括:•行数:每首诗共14行,按照特定的押韵方式排列。

•韵律:冯至十四行诗遵循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律,前两行和后两行的韵脚相同,依此类推。

•篇幅:每行字数不固定,整体篇幅相对较短。

三、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3.1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创作冯至十四行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押韵技巧:要注意诗句中的押韵安排,将诗句组织成符合要求的韵脚形式。

•行与行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每一行与前后行之间的衔接,使整体诗句流畅自然。

•简洁凝练的表达:由于字数有限,要求诗人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选题与主题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使诗歌更具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2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方法创作冯至十四行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灵感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用心感受,然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触。

冯至《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十四行诗》赏析十四行诗(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赏析: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其哲理和深思独步诗坛,说它是中国十四行诗的魁首也不为过。

这是第一首,写的是“意想不到的奇迹”。

然而,这奇迹是什么,为什么是意想不到的呢?岁月无常,世事苍茫,的确,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彗星出现,狂风乍起,这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但是这种意想不到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此时,诗人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去,生命在一瞬间凝结,过去的悲欢映现,形体屹立不动。

此刻,诗人想起了那些小昆虫,那些幼小的生命在经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一次危险之后“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这样的语言看似平缓,思考却是冷峻的。

最后,诗人写到“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原来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承受生命的狂风暴雨啊,奇迹于此!十四行诗:(16)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赏析:人类与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就此发问,构造诗篇。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在此,我们、山颠、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要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我们就在其中穿梭着、行进着。

路、水,没有关联;风、云,没有呼应,然而,“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冯至_十四行诗

冯至_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导读冯至是一个沉稳的人,他的诗也沉稳。

早期的情诗很受新月派的影响,风格轻清。

他的最好的作品是二十多首十四行。

十四行诗,中国人写了不少,其中大多是新月派诗人写的。

在当时,打倒了旧体诗后,新月派提出了新格律体,最方便的是直接拿来西方的格律。

最早的十四行好象是闻一多写的。

此体写得好的,除了新月派一干诗人外,就是梁宗岱,再就是冯至。

冯至后出,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至的《十四行集》一出,登时把以前的十四行都比下去了。

这二十多首十四行,或咏物,或咏人,几乎没有情诗,显得大气,非同一般。

读过他的诗,才觉得新诗并不只是鸳鸯蝴蝶,哥哥妹妹,也可以象旧体诗那样,回味无穷。

十四行正体分两种,分别是意体和英体。

英体前三段都用交韵,后两段作“尾声”用随韵;意体则前两段用抱韵,后六行分两段,可用二至三个韵,但每两个韵间距离不得超过四行,韵脚安排可随意。

一般每行的顿数一致,用汉语写字也最好一样多冯至的十四行对顿数很严,字数上时有增减,但还是十分严谨的。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十四行集》之十六本诗一开始即言明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事物,终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份,这也是本诗一而再,再而三所强调的意涵,「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正是此描述。

而「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和「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种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在意义上遥相呼应,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解释,这在说路、水、风、云之所以有关连有呼应,正是由于那儿有着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充斥着人生经验,已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之所以那儿充满那么多回忆,也是由于那些是我们人生经验的发生地,就好比在巷子口被狗咬了一下,从此经过那都会不经意地「停、看、听」方始离去。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十七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
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作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九 给一个战士
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
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
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
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
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你知到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十四 画家梵[言可]
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
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
燃着了浓郁的扁柏,
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
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
你为过许多平凡的事物感叹,
你却写出许多不平凡的诗篇;
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
好象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
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
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
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是同样的运命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要爱惜这个运命,不要到危险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

八一个旧日的梦想是一个旧日的梦想,眼前的人世太纷杂,想依附着鹏鸟飞翔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期待着最好的儿孙——如今有人飞向星辰,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怎样运行,怎样降落,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作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

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

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

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

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

”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

”[1]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

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

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

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

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

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

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

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

[精品]冯至(十四行诗)

[精品]冯至(十四行诗)

第一次看冯至的《十四行诗》时,自己就觉得应该将其留下,以后有机会再看,就像看完戴望舒和泰戈尔的诗歌一样。

冯至诗选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回国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外交系德语教授等职。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

1946年返回北京,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译协名誉理事等职。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

1981年当选为联邦德国美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学院歌德奖章。

1986年获民主德国格林兄弟文学奖金。

1986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用其所得一万马克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是一首古老的诗歌,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作
品之一”。

该诗以四句形式来抒发内心感情,包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
哲学,反映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生活间路的关系。

该诗描述了一条路径,它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旅程。

它以“风”作为开始,以“雨”作为结束,中间以“雾”和“雪”两个季节来表示这条
路上不断发生的变化。

风、雾、雨、雪,四个季节成为一条不断前行
的路线,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相似之处。

该诗也暗示了人
生应该有所向前的追求,应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坚持下去,最终
将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冯至的诗中有一句“不见终日路,吾心发愤勇”,表达了冯至对于生
命追求的坚持不懈,并建立起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它也暗示了路的
重要性,即使路不明,也要勇往直前,最终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此外,还可以从诗中看到深刻的哲学思想,比如“一路风雨兼程”,暗示着
在生活中,路上总有风雨,但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获得更美好的结果。

总之,冯至的十四行诗确实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深刻的人生
哲学。

它暗示了路的重要性,以及勇敢地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更加充分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冯至十四行诗选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冯至十四行诗选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冯至十四行诗选我接触《十四行集》前,已熟读所有新诗重要诗人,他们在语言上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没有冯至在十四行诗中给我带来的那种陌生感和生疏感。

这是一种雕塑般的语言,有着雕塑般的沉静、质朴和空间感。

就冯至本人的变化而言,则是从幼嫩的白话过渡到明晰的现代汉语,这是一种适当的欧化的白话,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现代感受力。

——黄灿然冯至(1905-1993),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于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编为《十四行集》于次年出版,被视为中国新诗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之作。

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无情无恨 | 陈明章来自飞地00:0004:30冯至十四行诗选|1 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千年的梦像个老人期待着最好的儿孙吴冠中,Home of man,1999 7 我们来到郊外[1]和暖的阳光内我们来到郊外,像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在我们的心头,是同样的运命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要爱惜这个运命,不要到危险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

[1]: 原载1941年6月16日《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11年6月号。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赏析
·借描叙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来探求人生的真谛。

·鼠曲草对平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间为追名逐利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的默默否定,从对它的高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着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

·对高洁的人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

十二、《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饿,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可怜的形象。

赏析
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心人民、痛惜祖国江山破碎、呕心沥血地唱着悲壮哀歌的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

诗人通过对杜甫形象的塑造呼吁知识分子对民族与时代危难的担
当精神。

《十四行集》冯至

《十四行集》冯至

《⼗四⾏集》冯⾄【考核要求】1. 识记冯⾄的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

2. 识记本篇为⼗四⾏诗,并理解两诗的主题意蕴。

3. 分析《⿏曲草》这⾸哲理诗的表现⼿法。

4. 分析《杜甫》中的杜甫形象以及作者赋予这⼀形象的思想感情。

【提⽰】冯⾄(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

早年赴德国留学。

著有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等。

《⼗四⾏集》是冯⾄的代表诗集,收有他1941年所写的27⾸⼗四⾏体新诗。

已⼊中年的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教书,居住在昆明郊外,⽣活穷困但思想活跃。

他时常在⼭间林中散步,缅怀崇敬的⼈物,观察草⽊⽣长、鸟兽活动,在战争使⼈类精神陷⼊危机的⼤背景下,从书本⾥获取智慧,从现实中体会⼈⽣,使⾃⼰往⽇的经验和眼前的感受融合在⼀起,在沉思中表达⽣命体验。

《⿏曲草》借描叙⿏曲草平凡、渺⼩的⽣存过程来探求⼈⽣的真谛。

⿏曲草对平凡的⽣活状态静默⾃⾜,对⼈世间为追名逐利⽽发⽣的“⼀切的形容、⼀切喧嚣”默默否定,从对它的⾼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种严肃的⼈⽣思考:对⾼洁的⼈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著的⽣活态度的赞许。

通过⼼物间的感发,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曲草形象契合,使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本诗的基本⼿法。

作为⼀⾸哲理抒情诗,它因⽽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具有⽣动活泼的形象性与较强的抒情性。

《杜甫》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民、痛惜祖国江⼭破碎、呕⼼沥⾎地唱着悲壮哀歌的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

抗战时期的中国处在和“安史之乱”相似的兵凶战危、颠沛流离的局⾯。

冯⾄认为,杜甫的伟⼤之处在于他毫⽆躲避地承受着时代的艰难,⽽“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超然与洒脱也是⼀样没有⽤,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前迫切需要的。

”冯⾄在诗中处处点化杜诗,如⾸句就使⼈想起杜甫《乾元中寓居同⾕县作歌七⾸》所写的随⼈拾橡果、挖黄精充饥的故事;第⼆句则点化杜诗《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檐花落。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

作者: 高利克;杨治宜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页码: 266-289页
主题词: 冯至 《浮士德》 斯托 十四行集 勒斯 里尔克 沃尔夫冈 欧里庇得斯 诗歌作品 虚无主义者
摘要:<正>如果我们研究冯至(1905—1993)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其创作还是批评文字,都会发现他是位委婉与简约的大师;其1941年以后所写的全部十四行诗都堪称卓越典范。

我曾经在谈他献给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的《十四行集》之第十三首时,指出了这一特点。

在他的首篇探讨这位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文章,即《歌德的晚年》结尾,我也发现了同一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赏析

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赏析

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赏析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其中不乏女子。

这些女子虽然没有盖世英雄那样受到后代人们广泛的关注,但也总能让人从她们身上发现闪光点。

有人说:“江南多才女,秦淮尽佳丽”,而我则认为:“清朝一个女子,便足以让人对其敬佩不已!”这个女子就是冯至。

他用自己最美好、动听的语言,写下了最为真实感人的文字——《鼠曲草》。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鼠曲草》,你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

作者将笔触伸向大千世界里各种生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体味着万事万物所带来的思索。

这首诗,仿佛就像作者内心情绪的最直接反应,完全摆脱了形式化,单纯而又热烈,充满着活泼欢快的生命气息,细腻而富于变幻的节奏韵律。

此外,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所拥有的朴素的美学理想与人道主义情怀,即我们可以看见并感觉到一种深刻却又平易近人的温暖色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杰出的散文诗。

通过此文,使我更加明白了何谓写作。

所谓写作,就是要把内心所渴望的美的东西或是善良无私的精神品质用语言传
递给别人;写作,还意味着一颗赤诚的心;写作,是灵魂对肉体诉说的方式……这就是作者,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是谁唱出了春天的歌谣?是百灵鸟!——当阳光照耀着肥沃的土地时,她在花丛中欢快地跳跃,弹奏着春天的乐章;是雄鸡,啼叫出旭日东升般的灿烂;是杜鹃,将五彩缤纷的锦缎撒满山野;是布谷鸟,催促农民耕耘播种,播撒希望……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了春天的华
丽与生机,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新的生命——充满着希望和收获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作者:[斯洛伐克]马利安·高利克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解读中国现代诗人冯至《十四行集》中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试图说明冯至的“星象宇宙”不仅弥漫着真实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和周遭“渺小”的人物,而且还暗指其诗歌的整体框架是从本土的或外来的文学(如歌德、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世界中摘取的“众星”汇合,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旨在推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复兴”。

关键词:《十四行集》;星象宇宙;宇宙之爱;精神复兴在论及冯至(1905-1993)这位中国著名诗人、学者和德国文学的杰出研究专家之前,我希望以同他的两次会晤为始。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86年4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时中国著名的斯洛伐克研究专家戈宝权(1913-2000)也在场。

我们和其他学者一起讨论有关冯至的创作问题,涉及他与德国浪漫主义、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及其《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Die Sonette an Orpheus)、有关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威尼斯风格的十四行诗的关联。

{1}我一直在重申自己的看法,正如我在那时刚出版的著作《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 1898-1979)中论述的,冯至诗歌中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不同,尤其与郭沫若(1892-1978)“太阳”(Solar)神话的诗歌宇宙观大相径庭。

冯至在其早期诗歌中体现为:这个世界里,就像空旷夜天中数不清的天体一样,布满着无数可见而又易受忽略的、发亮或闪光的小小事物;而且,还有心田里的珍珠,花儿的蓓蕾,小溪,乐器,锦绣,夜半的散步,黄昏时分,月下的一曲情歌——在这时刻,“宇宙的万象在我的面前轮转,没有一处不是爱的力量”。

{2}我认为,《狂风中》这首诗涉及的织女来自织女星座和天琴星座,牵牛(或牛郎)来自天鹰星座,两者排列在银河两边。

冯至当时并不同意我的论述,也不同意我论及的这首诗是对著名画家丁托列托(Jacopo Tintoretto,1518-1594)的画作《银河诞生》(Creation of Milky Way)的模仿。

此画现存伦敦国家美术馆。

冯至只是不愿承认在其创作的最佳期属于一位创造神话的诗人(mythopoetic poet),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力图向读者呈现的。

不过,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在阅读了我撰写的有关威尼斯的十四行诗的文章和上述的《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第9章之后。

{1}在1987年8月中旬我们第二次会晤之际,当我登门造访时,他承认我是对的,送给我新近发表的文章《外来的养分》,并告诉我在同年9月访问意大利期间,他要把我有关威尼斯的十四行诗的文章复印件送给朋友们。

一如今重新审视我早期的观点,我要向我的老朋友和同事阿·欧文·奥尔德里奇(A. Owen Aldridge)教授致以深切的敬意,同时我还要补充说明,冯至的“星象宇宙”(astral universe)不仅弥漫着真实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和周遭“渺小”的人物,令人想起从女神赫拉胸前洒落的点点乳汁(银河),而且还暗指其诗歌的整体框架乃是从本土的或外来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世界中摘取的“众星”。

冯至创作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及其他26首十四行诗(后汇集为《十四行集》的小册子)时,正值抗日战争(1937-1945),他一直居住在覆盖着“桉树与硝烟”的云南省昆明市郊区。

1941年他住在昆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每星期仅进城两次,给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们上课,顺便买点蔬菜或其他日用品。

他用以下文字回忆了这段时光及其沿路的“漫游”: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

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看的格外多,想得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

{2}“鹏鸟梦”是《庄子》(公元前3世纪)中第一章的一个隐喻,关于这个梦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快乐的飘游”③、“自由而轻松的漂泊”{4}、“灵魂的漫游”{5},或“远游”{6}等等。

冯至总是善于追忆阅读过、研究过、相逢过以及遭遇过的一切,无论是现在或过去、国内或国外、本土或外来的各种神话,探究有关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梦境与现实的奥秘,以及孤独、忧伤又交织着希望的浩大宇宙,虽然这一切终究会消逝殆尽,但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依然是可能的。

在冯至的“精神漫游”(spiritual wandering)中,他结识了海内外文化历史上的几位璀璨闪烁的“星星”,如杜甫(712-770)、蔡元培(1868-1940)、鲁迅(1881-1936)、歌德(1749-1832)和梵高(1853-1890)等,并为他们每人创作了一首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中的第13首是献给歌德的,原诗如下: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你为过许多平凡的女子流泪,在一代雄主的面前你也敬畏;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你知道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1}这首诗由张错(Dominic Cheung)翻译为英语,如下: You were born into a family of commoners,she tears for many ordinary girls.You feared, revered the one who rules the realmand lived a life of eighty tranquil years.Just as the globe turns silentlywithout a minute or a second‟s rest,new signs evolve, all the time, everywhere,in wind and rain, fair weather and foul,comes new health from heavy sickness,new strength out of desperate love;you know why moths plunge into fire,why snakes shed their skins in growth;all things observe your creedwhich reveals the meaning of life: Death and metamorphosis.{2}这首诗和其他5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以上提及的伟人们,让读者熟悉了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主要事迹。

它们都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精神”特质。

无人知晓其中的哪一首诗是最早创作的,很可能是1941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一周年之际,冯至为纪念他而写的这首十四行诗。

其主要观点是“精神复兴”(spiritual renewal),这也是整部诗集直接或间接所要表现的主题。

冯至在纪念中国现代文艺复兴之父及北京大学的创立者蔡元培去世时,涉及里尔克在1917年11月19日一封信中提及战时和战后的欧洲文艺界痛失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和爱弥尔·凡尔哈伦(Emile Verhaeren,1855-1916),这进一步拓展了其深切的哀悼之情。

③在抗战的第四年,冯至有足够的时间来默想以前在中国和德国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求知的“重荷”。

对蔡元培的追念把他引向了里尔克,这位他一直热爱钟情的德国诗人。

在送给我的文章中,冯至详细地分析了自1913年以来他与里尔克的关系。

里尔克在1912-1922年间写的《杜伊洛哀歌》(Duino Elegies)、《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对于其1941年的创作尤显重要。

冯至对这段激动而兴奋的学习经历充满着怀念,后来他回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战后他经历了10年的苦闷与彷徨,最后完成了他晚期两部总结性的著作:《杜伊洛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里不再是没有自我,而是自我与万物交流,一方面怨诉——我借用陶渊明的两句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一方面又感到世界上的一切真实,不管有名的或无名的,能否承受和担当的,都值得赞美。

{1}在整个1930年代,尤其是在30年代前期,冯至阅读了里尔克的小说《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及其书信集。

他很快意识到里尔克的诗歌艰难晦涩。

他近来回忆道:“那时每逢我下了一番功夫,读懂了几首里尔克的诗,都好像有一个新的发现,所感到的欢悦,远远超过自己写出一首自以为满意的诗。

我读《杜伊洛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尽管我不是都能读懂),时常想到歌德《浮士德》最后几行…神秘的合唱‟……我以为,为文学艺术奋斗一生的人,在他们最后能够完成总结性的作品时,都会唱出这样的高歌。

”{2}冯至忘记了他的老同事郭沫若也曾把《神秘的合唱》中的头四行置于其第一部诗集《女神》之首。

③二像许多中国年轻人一样,冯至曾被郭沫若翻译的歌德早期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迷住了。

这本书于1921年在上海出版,同年《女神》出版。

不过,冯至对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关注只持续了几年。

{4}30年代后期,尤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开始了漫长的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新形势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生活,也影响了冯至的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十年沧桑之后,也许是在追随里尔克的过程中,冯至又重新认识了歌德。

{5}不过,这次不再是年轻的歌德,而是写下了《东西合集》(West-?觟stlicher Divan,181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的65岁的老歌德。

歌德是在阅读了约瑟·冯·锤(Joseph von hammer,1812-1813)翻译的《哈菲兹诗集》(Der Diwan von Mohammed Schemsed-din Hafis)后,写下了《东西合集》。

{6}那时,正值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之际,歌德写道:“感谢上帝,在这行将没落的世界我不再年轻。

”{7}那时,“欧洲已经精疲力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