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归来

合集下载

徐大麟:通过创投组织台湾高技术产业起飞

徐大麟:通过创投组织台湾高技术产业起飞

徐大麟:通过创投组织台湾高技术产业起飞徐大麟,祖籍山东高密,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7年4岁时随父母来到台湾。

受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激励,徐大麟从小生活在“好学生都应该学物理,将来去拿诺贝尔奖”的社会舆论氛围当中,并且于1961年进了台湾大学物理系。

但是徐大麟很快发现“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是需要天分的。

在物理学领域,能钓到的大鱼非常少,有好几个经验丰富的渔夫已经坐在鱼塘旁边了。

而我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学生,想用鱼杆钓到一条鱼是很困难的。

”虽然诺贝尔奖的梦想破裂了,但不言放弃的徐大麟硬着头皮苦学了4年,获得了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相比“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科学,徐大麟发现自己更青睐接近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科学。

在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师——吴大猷的举荐下,徐大麟获得了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工学院的奖学金。

但徐大麟很快遭遇了人生另一次艰难的抉择:他的爱人沈悦在加州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徐大麟不得不在得来不易的奖学金和人生的伴侣之间徘徊,这时候父亲的家书给了他最重要的支持:“如果处处能结婚,但不是处处能读书,那就留在东岸;但若是处处能读书,不是处处都能结婚,那就转到加州来。

”于是徐大麟毅然来到了加州追寻新的学业和爱情。

在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之后,徐大麟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机工程博士,也收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

27岁徐大麟博士毕业后进了美国联合化学(AlliedChemical)公司,充当起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干就是三个年头,最后却因对老板口无遮拦——“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比你做得好”,而在三十而立之年被炒鱿鱼,不得不为年轻冲动付出了惨重代价。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徐大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很快便得到了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Laboratories)CEO的青睐,成为IBM研究室的一员。

进入IBM之后,徐大麟近10年时间内都在从事“磁泡技术”的研究,但该技术最终被硬盘存储技术所取代,徐大麟顺势转向硬盘存储领域,率领80多位博士全力攻关,在三年时间里研发出了对电子产业影响深远、当今全球硬盘均需使用的高科技产品——磁力发电阻力磁头(MagneticResistiveHead)。

硅谷的由来

硅谷的由来

硅谷的由来硅谷的起源:来自1967年的一个电话我相信过去40年硅谷的所有传奇都起源于1967年的一个电话。

那天,一个12岁的小男孩拿起小镇居民的黄页本翻到一个人的电话,毫不犹豫的打了过去。

小男孩问:「是惠普公司的休利特先生吗?」对方回答:「是的。

」「我叫斯蒂夫,我需要一些电子零件做学校布置的一个项目,你能给我吗?」「可以。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20分钟,第二天,小男孩的父亲载着他去对方的公司拿到了零件,而且还意外获得了一份暑期实习的工作。

那个小男孩是乔布斯,当时12岁;那个给小男孩零件的的人是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BillHewlett),当时54岁。

40年后,当乔布斯到了休利特的岁数,他对给自己写传记的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说:「我过去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建立一家像惠普一样同时具有创造力并基业长青的公司。

」从乔布斯的少年到青年时代,惠普都是硅谷最伟大的公司。

此后几年,乔布斯又断断续续在惠普实习了很长时间,相信少年乔布斯从这段经历里收益良多,而他对惠普的推崇正是起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曾经是惠普的正式员工,他在那里从21 岁工作到26 岁,正是在惠普小小的工作间里,沃兹利用业余时间,依靠他在惠普收集的元器件,一个人组装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在惠普,乔布斯和沃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那里孕育除了另外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惠普似乎被埋没了。

这家公司刚刚低调度过了自己75 岁的生日,但在硅谷似乎没有激起一点回响,他已经褪去往日的光环,和老对手IBM 一样,变成了一家低调的基础设施公司。

几天前,我在一次活动上遇到了硅谷骨灰级的老记者Michael Miller, 他曾经担任PCMag 主编十几年,我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硅谷最伟大的公司是谁」,我满以为他会跟其他人一样会说出谷歌或者苹果的名字,但他想了半天,说出了另一个名字:Hewlett-Packard。

硅谷的故事

硅谷的故事

硅谷的故事:关于硅谷的学术研究作者:钱颖一硅谷这个地方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我从1990年搬到硅谷,9年间目睹硅谷的腾飞。

硅谷的名声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房价也越涨越高,我对此有亲身的体会。

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

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

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

硅谷其实早已存在。

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

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

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

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

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

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

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

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

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

硅谷是什么?硅谷这块土地原以农业为主,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

在外人看来,硅谷是高科技的圣地。

但是从来没有人或政府定义过什么是高科技,或高科技含量。

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

硅谷是变化的。

硅谷也有起落。

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

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

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

硅谷是一个奇迹,一个资本主义的奇迹。

不眠的硅谷

不眠的硅谷

这是一篇叫《不眠的硅谷》的文章,讲述了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艰苦奋斗情形,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节奏。

不眠的硅谷睡觉是一种奢侈安德烈.拉莫斯常常工作到5点钟,6点钟开始睡觉。

早晨8点左右被来自东海岸或欧洲的电话吵醒。

如果晚上休息充足,他会在4点钟起床,或者当感到身体舒适时,他就在床上辗转反侧,也许一点也不想睡。

拉莫斯今年28岁,家在米尔蒂帕斯,经营一家游戏制作公司。

他说他感到身体比以前痛得更厉害,有好几个晚上昏昏欲睡。

但是他依然艰难执行由高科技工业性质所决定的工作日程。

这个工业的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睡觉也成为一种奢侈。

睡觉是一种无产出的时间浪费,是科技向未来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令人厌烦的驿站。

对于越来越多的像拉莫斯这样的“凡人”来说,抵抗睡意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尽管这不是他们所希望的。

他们继承了80年代的工人为免遭解雇而日夜工作的方式,并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是一种病态,但是,正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今日的硅谷。

“一旦我们为那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事物进行竞争时,我们就完全失去了控制,”拉莫斯说,“我们这一代将体现出为信息时代所需付出的身体和心理的代价。

”拉莫斯像个极其投入的举重运动员一样,会工作到深夜,直到他必须休息。

“睡得太久,就会有人抢先得到专利、升职、项目资金或市场份额。

”正是这条座右铭驱使着睡眼矇眬的硅谷人彻夜工作。

不要在意寒冷、偶尔的胡言乱语和昏昏沉沉开车回家时的危险,这就是参与超越时空的国际市场所需付出的代价。

每天都有发疯似的人耕耘着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电子邮件、ISDN专线和万维网(WWW)已经使家成了工作的延伸地。

由于人们都努力赶超同类产品,使得产品周期变短。

“产品开发的速度已经达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

”太平洋研究中心经理莱尼.西格尔说。

该中心是在瞭望山(Mountain View)的一个非营利组织。

“10年前,你只要更新产品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在你还没完成一个产品之前就必须开发新的产品。

硅谷发展历程

硅谷发展历程

硅谷发展历程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地区,以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而闻名,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以下是硅谷的发展历程。

1. 科研机构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在硅谷附近建立了斯坦福研究所,该机构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前来研究和实验。

2. 科技公司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科技公司在硅谷成立,包括惠普(Hewlett-Packard)和英特尔(Intel)。

这些公司开始研发和生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

3. 创业文化的形成:随着科技公司的不断涌现,硅谷开始形成了一种创业文化。

年轻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开始自己创办公司,寻求创新和商业机会。

4. 互联网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硅谷的发展。

许多互联网公司,如谷歌(Google)和雅虎(Yahoo),在这个时期创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5. 风险投资的崛起:硅谷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

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在硅谷设立办事处,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

6. 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硅谷的产业逐渐多元化。

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公司,硅谷也涌现出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企业。

7. 产业集群的形成:硅谷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这个集群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的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8.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硅谷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科技行业的发展。

从智能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硅谷一直是科技前沿的领先者。

总的来说,硅谷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科研机构的建立、科技公司的兴起、创业文化的形成、互联网的普及、风险投资的崛起、多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心。

介绍硅谷的书

介绍硅谷的书

介绍硅谷的书硅谷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地区,因为聚集了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和创新企业而闻名于世。

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科技、繁荣的创业氛围,还有着充满活力的文化和多元化的社区。

对于想要了解硅谷的人来说,有一些经典的书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1. 《硅谷之谜》- 斯蒂夫·布兰克这本书以硅谷的早期创业公司之一-雅虎为例,深入探讨了硅谷的创新文化和成功的因素。

通过对创业公司的研究,布兰克揭示了硅谷的成功秘诀,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创业和创新的思考。

2. 《硅谷百年史》- 克里斯蒂安·赫鲁维茨这本书回顾了硅谷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科技研发起步,到后来的半导体产业、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崛起,直到现在的科技巨头的兴起。

赫鲁维茨通过大量的研究和采访,展现了硅谷的发展演变和影响力。

3. 《硅谷钢铁侠》- 彼得·泰尔这本书讲述了埃隆·马斯克的创业故事和他的多个科技公司,包括特斯拉、SpaceX和SolarCity。

通过马斯克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硅谷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

4. 《硅谷革命》- 艾伦·德鲁尔这本书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硅谷的创新和颠覆。

作者介绍了一些硅谷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和Facebook,探讨了它们是如何通过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

5. 《硅谷传奇》- 迈克尔·马洛伊这本书以硅谷的创业公司之一-英特尔为例,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和创新文化。

作者通过对英特尔创始人之一安迪·格鲁夫的采访,展示了硅谷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6. 《硅谷之谜:硅谷故事的故事》- 克里斯·安德森这本书通过对硅谷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硅谷的创新和成功的原因。

作者通过采访硅谷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硅谷故事。

以上是一些介绍硅谷的经典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讨了硅谷的发展历程、创新文化和成功的因素。

陈宏:从硅谷归来的投资银行家

陈宏:从硅谷归来的投资银行家
说 ,这 种 情 怀 也 是 贯 穿 陈 宏 创 业 始 终 的 , 当 然 也 离 不 开 他 的 精 明 和 远 见 : 我 是 一 “
也 为汉 能 的发展 提 供 了难得 的机 遇 。汉能 对 于 国 内政 策 的 了解 和 把握 , 使得 能够 在 复杂 多 变 的市场 中游 刃有余 。在硅 谷 创业
脉 关 系 的 完 善提 高 1 大 陆 人 在 硅 谷 的 影 , 响 力 , 美 国 的创 业 能 力 , 美 国 人对 大 在 和 陆 人住 商 方 面 的看 法 陈宏 硅 谷创 业 的 过 程 我们 事 先 已 经 有所 了 解 , 收 录 到 了 也 《 谷 中 关村 》 稿 当 中 , 他 在 创 业 人脉 硅 书 但 网 络 编织 过 程 中 的眼 光 和 操 作 能力 , 人 则
样~ 个 新 来 的人 , 样在 硅 谷 进 行 创业 , 怎 引起 了我 们 的 好奇 , 通 过 陈 宏 的介 绍 , 而 可
以发 现 , 在 硅 谷 的创 业 过 程 , 是 中 国大 陆 留 学 生建 立 人 脉 网络 过 程 的 一个 重 要 他 也
缩影。
在 陈 宏 来到 硅 谷 的年 代 ,大 陆 留学 生 主要 还 都 是 高级 打 工 白领 ,像 工 程 师 、 助
资 , 中 国 进 行 收 购 , 现 在 是 带 中 国在 没 有 金钱 利 益 的 协 环 境 下 工作 的场 合 , 过 这 个 渠 道 , 员 通 会
能 互 相 得 到 真 实 的 了 解 , 是 一个 能 体 现 也 1 人 买 力 的 良 好 机 会 。夫 陆 协 会 的 崛 起 对 \ 大 陆 人在 美 国的 地位 起 了很 大 的作 用 , 人
织 硅 谷 人脉 网络 的行 动 。陈 宏 先带 领 组织 了北加 州 华 人 专业 人 士协 会 , 织 了两 岸 组

陈一舟

陈一舟

6联网从不缺乏创业神高转做门户,门户遇挫的同时又尝试视钟后,他在纽约给自己买了一块手表,价话。

马化腾凭一款QQ 聊频、分类信息和网络下载等各种热门概格88美元。

不奢侈,但很吉利。

他随后在天工具开创企鹅帝国,念,结果均遭惨痛失败。

2006年底,千橡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公司如果是一本书,互硅谷归来的年轻人李彦宏缔造搜索巨头百战略大收缩,裁员过半。

上市仅仅是完成了前言,而他希望谱写公度,盛大陈天桥则豪赌网络游戏吸引了万上市半月后,陈一舟笑谈:“像我们司未来30年的篇章。

对于此前有过多次业千玩家,他们的共同点是一开始或迅速调这样转型了多次最终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务转型的人人,30年后还会是同样的一家整后就找准方向并坚定执行直至成功。

但基本没有。

”公司吗?并非所有梦想家都具备类似的幸运,多数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陈一舟经历人或折戟蹉跎,或沦为平庸,少有几经反了最痛苦的时光。

经历了滑铁卢惨败跌入复而有大成者。

低谷后,他收获的最大教训是:一要聚陈一舟打破了此定律。

他和上述早已焦,二是欲速则不达。

他拒绝再犯同样的千橡爆发于2006年的危机是其重生的功成名就的人物同时跃上中国互联网舞错误。

2006年千橡收购了王兴创办的校内开始。

当年第一轮裁员之后收购的校内网台,却最晚迎来人生的高潮。

5月4日,陈网,一个和当年Chinaren 极为类似的网成了千橡之后发展的主阵地。

人人网一位一舟敲响人人网在纽交所的上市钟,且创站,后来将其发展为拥有1亿多用户的人前高管透露,陈一舟后来把精力集中在人造数项记录:首家上市的社交网络概念人网。

这成为陈一舟创业的分水岭,他形人网上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没钱了”,股;成功融资8.5亿美元,创造此轮中国网容“2006年之前是勘测队,到处找油井,必须削减业务。

被迫精简业务线反而让陈络公司上市潮的融资记录;挂牌首日市值2006年找到以后就变成采油公司,钻的越一舟把精力更为集中。

事实上,陈一舟处曾一度高达70多亿美元,仅次于中国互联深越好。

硅谷的发展历程

硅谷的发展历程

硅谷的发展历程硅谷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地区,是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中心。

硅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6年,旧金山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许多人流离失所。

随后,一些创业家和工程师转向旧金山南部的地区,开始在那里建立新的企业和工作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硅谷成为美国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参与了各种军事研究项目,为硅谷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在硅谷建立了一家半导体公司,这是硅谷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来到硅谷,加入了不同的高科技公司。

1950年代到1960年代,硅谷的发展迅速。

霍普金斯弗洛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一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硅谷成为半导体和电子设备的全球中心。

20世纪7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硅谷的发展。

那个时候,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年轻人开始在自己的车库里组装计算机。

这些个人电脑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推动了硅谷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中了各种高科技公司的区域。

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互联网的兴起给硅谷带来了新的机遇。

Google、亚马逊、Facebook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成立,让硅谷以其创新、创业和风投生态系统而闻名于世。

从此以后,硅谷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创业者和投资者汇聚在这里,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总之,硅谷从早期的军事工业基地发展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经历了从半导体和电子设备到个人电脑再到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如今,硅谷依然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地区。

创业者归国梦硅谷归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创业者归国梦硅谷归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和华尔街之间 。
公 司 ,主营汽 车调度 系统软 件的开 发
与销售 。 中国留学生在 外创 业的并不 多。 章 瑞 平 把 自 己看 作 是 一 个 冒险 家 , “ 这是我和我父 亲不 同的地 方 ,就像
在章瑞平之前 ,从复旦化学 系毕
业的权华 ,在大学教 了两年书 ,1 8 94
中国这一片故土 ,有些人弃她 而
期 望出国接触 世界一流 的前沿技术和
知识 ,回来不要 误人子弟。”
去 ,有些 人怀揣 梦想归来 。回来的 多 半创 了业 。他们京 的中关村 、 上 海 的 张 江 、无 锡 的 留学 人 员 创业 园 ,深圳的 留学 生创业 园……他们更
这 样 一 个 朴 素 的想 法 ,最 终 形 成夫妇二人创业 的商业计划书 。2 0 00
年 ,他们 回国寻找投资者 ,谁 知 ,这 种 投 入 巨 大 、产 出时 间 长 的科 研 项
三 年后 ,被 著名的跨 国医药公司百特 公 司挖去 ,进入 新产 品开发 小组 ,最 回 国 后 做到首席新产 品调研官 。后来又在
子 。章是 家里 的独子 ,生活 以及未来
难 ,章瑞平在 那里体会 了人 性被充 分 权 华 ,稍 带卷 曲的短发 ,显得温文 尔 的 工 作 都在 上一 辈 的既 定 轨道 中运 雅 ,与专 家 、化学这样 的字 眼很 难对 尊 重的真正 内涵 ,这些也 影响 了他 后 行 。他 讨厌填 鸭式 的教 育 ,讨厌被束 上 号 。 来在 中国的创业。
3 2
社会观察 I U N H N A C AC G
C E 封面 OV RI
▲ 越来越多的海外 留学生选择 回国刨业。 图/ F CP
件选择 回国创业 ”。
个 。可 以考 虑在 学校里设 一些 应用学

《我在硅谷管芯片:芯片产品线经理生存指南》记录

《我在硅谷管芯片:芯片产品线经理生存指南》记录

《我在硅谷管芯片:芯片产品线经理生存指南》读书札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书籍背景与作者简介 (3)2. 故事梗概及主要观点 (3)二、技术与管理理念 (5)1. 芯片技术基础 (6)(1)芯片制造流程 (7)(2)芯片设计原理 (8)(3)先进芯片技术趋势 (9)2. 产品线管理思想 (11)(1)芯片产品线管理理念 (12)(2)产品与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14)三、芯片产品线经理的角色与职责 (15)1. 角色定位与技能要求 (17)(1)芯片产品线经理的角色分析 (18)(2)所需技能与能力要求 (18)2. 职责划分与工作流程 (19)(1)产品规划与设计职责 (21)(2)生产与供应链管理职责 (22)(3)市场与销售支持职责 (23)四、硅谷芯片产业生态分析 (25)1. 硅谷芯片产业概况 (26)(1)产业规模与增长趋势 (27)(2)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28)2. 生存指南 (30)(1)硅谷文化与企业环境分析 (31)(2)成功策略与实践经验分享 (32)五、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策略 (33)1. 产品创新路径与方法探讨 (34)(1)新技术跟踪与研发策略制定 (35)(2)产品迭代与优化实践案例分享 (36)2. 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要点 (38)一、书籍概述《我在硅谷管芯片:芯片产品线经理生存指南》是一本深入剖析芯片产品线管理领域的专业书籍。

本书以作者在硅谷多年的芯片产品线管理经验为基石,通过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芯片产品线经理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书籍首先对芯片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包括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等关键环节,以及它们在整个电子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详细阐述了芯片产品线经理的角色定位,他们不仅是产品的管理者,更是团队协调者、市场洞察者和业务拓展者。

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芯片产品线管理方法和工具,如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规划制定、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04
硅谷的创新领域与未来 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硅谷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源地,聚集了众多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如谷歌、 脸书、微软等。这些公司通过不断投入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硅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硅谷的科技公 司通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
02
硅谷的创新生态
世界级的大学与研究机构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研究所
作为硅谷的核心大学,斯坦福大学培 养了众多科技领袖和创新者,其科研 成果和创业项目对硅谷的创新生态产 生了深远影响。
这所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硅谷的科技 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伯克利加州大学
作为世界顶尖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加 州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卓越表 现,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和研 究成果。
创业和就业机会
技术变革也带来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 的发源地
目 录
• 硅谷的起源与历史 • 硅谷的创新生态 • 硅谷的科技巨头与创业传奇 • 硅谷的创新领域与未来趋势 • 硅谷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01
硅谷的起源与历史
硅谷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地理位置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 金山湾区南部,是全球科技创新 的重要中心。
多元文化
硅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 人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 的多元文化氛围。
05
硅谷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技术失控的风险
技术发展超出人类控制

硅谷的简介及由来

硅谷的简介及由来

●硅谷的简介及由来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以北,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圣塔克拉拉谷地;一般包涵圣塔克拉拉和位於东湾的佛瑞蒙市。

最早是研究和生产芯片的地方,后来这个名词引申为所有高技术企业聚集的地方。

现在是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资讯科技产业的龙头。

此外该地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创新科技博物馆。

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

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硅谷。

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硅”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是与由高纯度的硅生产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

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后来东湾两岸地区的加入也使硅谷迅速的发展起来。

●硅谷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特点是发展相对缓慢,微电子业还未真正崛起,主要是对半导体、大型计算机和仪器仪表等的生产和制造,影响远不及东海岸的电子业和半导体业。

1955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肖克利晶体管公司,是硅谷电子工业发展的起点。

1957年被称为“八人叛逆帮”,年龄均低于30岁的八个科学家离开肖克莱实验室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59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20年代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大发展时期微电子时代1971 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微电子时代,是计算机真正普及,也是计算机真正影响到人类各个领域的开始。

真正名扬四海是1971年硅谷英特尔公司发明第一台微处理机(MCS-4)开始,而1976年苹果微型电脑在硅谷问世更成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佳话。

到1981年,硅谷已有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军事电子学、系统设备、精密仪表等高新技术企业1744家。

集结着30个以上高新技术生产的跨国公司总部。

中关村与世界各国硅谷的差异

中关村与世界各国硅谷的差异

中关村与世界各国“硅谷”的差异马守知(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455000)中关村离真正的硅谷有多远?中关村能成为下一个硅谷吗?中关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一个区域。

一九八零年,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陈春先在此办起第一家公司开始,二十年来,中关村涌现出一批很有竞争力的企业。

中关村也成为中国高科技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

人们常把中关村比喻为“中国的硅谷”。

确实,中关村与美国硅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硅谷有两所著名的大学,斯坦福和伯克利,中关村有中国科学院、北大和清华;硅谷有英特尔、惠普等一批美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中关村有联想、方正这样著名的高科技公司;硅谷以科技见长,中关村则是电子一条街;硅谷是工程师的乐园,中关村是中国大批人才的聚集地……随着新世纪脚步的临近,人们不由的发出这样的疑问:二十一世纪,中关村能成为第二个硅谷吗?结论一:中关村成为硅谷为期不远。

硅谷有两所著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中关村有北大和清华;硅谷是工程师的乐园,中关村也是工程师的聚集地;硅谷有Intel、HP等一批美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中关村有联想、方正等著名企业;硅谷以科技见长,尤其是信息产业,而中关村则是电子一条街。

结论二:中关村离硅谷尚有相当距离。

硅谷的惠普、英特尔、思科等一批企业的市值,是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无法比拟的,而联想、方正每年的营销收入、纯利润以及市值目前与这些公司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硅谷有一整套的研发系统,风险投资自成体系,而中关村还主要是一个信息产品的集散地,一个信息产品的贸易中心、销售中心、市场中心。

上述两个结论的前提都是事实,一些说法无疑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关村和硅谷之间在文化、人才、创新方式、投资机制、学校参与等很多方面的巨大差别。

别忘了,连美国东部都没能学成硅谷。

所以想效法硅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彻底理解硅谷的文化、机制。

一、中关村和硅谷的差异1.机制差异中关村在某些方面虽然和硅谷很象,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有目共睹的。

硅谷公司创业成功故事解析

硅谷公司创业成功故事解析

硅谷公司创业成功故事解析硅谷的成功故事,让人们对于创业的热情仍然像火一样燃烧着。

众所周知,像苹果、谷歌、Facebook这些企业都是在硅谷经历创业的,这些公司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在硅谷创业成功的公司,对他们的成功之道进行剖析,探索背后成就的秘诀。

1. Airbnb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但Airbnb在创业初期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死磕”的状态下奋斗。

2007年,Airbnb的创始人将自己的公寓转租出去,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幸运的是,他们的商业模式被大众所接受,Airbnb在成功之前挣扎了三年时间。

他们的成功秘诀是多元化,在几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包括短租、长租等等,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问题,只有在多元化上下功夫,才能保持竞争力。

2. UberUber也是硅谷创业成功故事的典范。

他们基于现有的出租车行业模式,创新性地加入了共享经济的概念。

而且他们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移动设备紧密地连接了司机和乘客,从而消除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存在的极端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Uber再次证明了多元化对于创业的重要性。

他们逐渐推出了许多新的服务,如Uber Eats,将送餐服务同出租车服务融合在一起,从而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实现了全面管理。

3. LinkedInLinkedIn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创始人必须了解自己的业务。

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 目前是硅谷领跑共享经济艺术家之一,他对于社交媒体上的职业网络非常清楚,并意识到这一层面缺乏一个好的平台。

究竟是如何实现这样的想法的呢?Hoffman非常聪明地利用了已有的技术,使用了Web 2.0的概念(现在被称为泛互联网),创建了一个类似于LinkedIn的社交工具。

他的企业模式集中在专业领域的人员群体之上,从而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平台。

在硅谷的创业经历和故事分享

在硅谷的创业经历和故事分享

在硅谷的创业经历和故事分享硅谷是全球最繁荣和创新的科技聚集地之一,这里孕育了无数的创新和创业公司,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前来创业和探索未来。

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也曾来到硅谷,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并参与了其中的创新和竞争,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让我感悟到了创业的意义和价值。

我的硅谷创业经历始于2014年,当时我刚刚获得了社会学学士学位,并决定前往美国留学。

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我开始接触一些创业公司和创业者,并逐渐被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所吸引。

于是我开始寻找机会,希望自己也能够加入到创业的大潮中来。

经过一番尝试和面试,我最终成功地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LBS定位和社交功能的开发,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和便捷的社交体验。

我作为一名项目经理,负责着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执行,与团队中的产品、技术和市场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力求达到项目既定的目标和指标。

在这家公司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创业团队的艰辛和奋斗,也获得了很多关于创业的宝贵经验。

首先,我意识到创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需要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尤其是在初创公司中,资源有限、市场不确定、竞争激烈,一点小错误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创业团队需要持续保持专注、创新和执行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胜利。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团队协作和沟通,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一个跨越多个领域和职能的团队中,如何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任务分配、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关键的问题,需要大家有很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我在这家公司中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沟通、协调和合作,让他们共同迈向同一个目标,这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和人际交往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我意识到创业其实是一项一路上的学习和成长,它并不仅限于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项目,而是对于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硅谷这个聚集了科技精英和全球资源的地方,人们有更多机会和挑战去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超越自己的层次和限制。

中国十大最成功的海归

中国十大最成功的海归

中国十大最成功的海归所谓“最成功”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管怎样,这十位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并回国创业的人士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曾有出国留学经历,正是留学经历,让他们站在了更高的创业起点上,让他们拥有了国际视野,让他们能更准确把握时代潮流,让他们具有更加开放的心态,让他们掌握了更丰富的人脉资源……澳际出国留学的总裁李平认为:出国留学取得洋文凭甚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那段留学经历,那才真正是人生的财富。

所以,出国留学是最具价值的教育投资。

NO.1李彦宏百度公司总裁简历: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8年间,李彦宏先生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在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李彦宏为道·琼斯公司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

李彦宏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 的搜索引擎中。

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其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

1996年,他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1998年,李彦宏根据在硅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经验,在大陆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获得了各界的好评;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创建百度;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之一;2002年,荣获首届“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2003年,再次荣获“IT十大风云人物”称号;2004年1月15日,当选第二届“京城十三新锐”;2004年4月,当选第二届“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

张朝阳NO.2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简介:出生年月:1964年学历:博士企业:搜狐公司籍贯:陕西西安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物理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历:1964年,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
硅谷象征着智慧,是各种高、精、尖技术的发源地,它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yahoo,最初只是源于两个人、两台个人电脑和一个新奇的想法,真可称得上是硅谷群雄中的一只丑小鸭。

一个一般的中国台湾移民,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杨致远和他的好朋友大卫·费洛一起在Internet中畅游,纷乱庞杂的信息使他们萌生了一个奇妙的主意:按照类似于图书馆中的分类条目,将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得用户能够依照不断细化的分类描述找到他们想要从网络上得到的东西。

如此他们开始搜集Internet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邀请其他的网友加入他们的网上寻“宝”的工作,然后将他们分类后组织成树状结构:主干上长满了分叉,分叉上还有更小的细枝……现在这株稚嫩的小树已深深地扎根于Internet肥沃的信息土壤之中,枝繁叶茂,蓬勃进展。

yahoo 每天同意数千个网地登记的申请,成为名符事实上的Internet信息服务行业中的大哥大。

精明的杨致远与大卫·费洛迅速成为Internet淘金浪潮造就的第一批百万富翁之一。

硅谷人文发展环境

硅谷人文发展环境

硅谷人才成长环境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来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领一直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硅谷地区,在加州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长不过100公里,宽约16公里的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1998年,硅谷成为美国价值最高的“公司城”,当年创造的GDP总值约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的1/4。

硅谷成功的秘密在哪里?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精神、环境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其中,人才被认为是硅谷腾飞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正是硅谷特定的人才成长环境给硅谷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时至今日硅谷仍然是全世界高科技人才向往的地方。

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硅谷更是一个世界人才的集散地。

这里的多元文化色彩浓厚,华裔、西裔和白人并称加州三大族裔。

在硅谷,你随时可以听到不同的语言,这里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地区,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在这里落地开花。

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个单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度,多数人的发音都带有自己母语的特征。

讲话可以没有标准读音,只要能够交流,听懂即可,不像东部纽约那样,如果你的发音不够标准,可能会有人纠正你。

在硅谷,各种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并显示其强大而独特的生命力,它们和白人主流文化求同存异,相互交融,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认同。

不同背景的族群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大家互相尊重,谁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走在圣何塞的大街上,中国、越南、泰国、西班牙等文字随处可见,有人开玩笑说,在硅谷,即使你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也一样能够生活下去。

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不同国度的人才在这里都能找到成长的土壤。

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使硅谷的各种人才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成长、竞争,不但促进了硅谷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也为美国其它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虽然目前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谷归来:中国在“互联网夹”,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
2015年4月,我院副院长谷来丰随全球CEO三期游学美国,期间在硅谷参访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本文是他有感于一边是举国上下大搞“互联网+”,另一边,美国则悄悄地进入了我们为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硬件时代”,他认为我们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在所谓的“互联网+”狂热中冷静一下,放眼2-3年后的未来,那里有一个“新硬件时代”在悄悄来临。

这个时代更适合制造业实业家的口味。

中国的新制造业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但是在天际间,已经有一丝曙光,谁先播种,谁先收割。

以下是正文:
在中国举国上下大搞“互联网夹”,全国、全社会进一步深度数字软化的时候,美国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

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

这里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

如果说乔布斯在2007年展示的iPad和iPhone还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事物(还是电脑和手机),那么今天的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是人们在这些东西出来之前无法想象的事物。

美国几年前产生了一大批纯互联网和软件企业,如谷歌、亚马逊、AUTODESK、FACEBOOK,如今这些公司还在聚焦“互联网+”吗?当然没有了。

在“新硬件时代”到来之时,这些科技巨头都在布局围绕硬件的产业。

谷歌过去是一家纯互联网公司,如果不打开它的网站,开始谷歌搜索或谷歌地图,你体会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街上,一些很酷的人带着谷歌眼镜,招摇过市,一些更酷的人开着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四个州拉风(更确切的说“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军队里那些懒散的士兵,把沉重的背包放在谷歌智能机器驮驴(BOSTON DYNAMICS制造,被谷歌收购)上,自己悠闲地散步;亚马逊先造出了电子阅读器KINDLE,现在正在完善多轴无人飞行器为它送快递;AUTODESK利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假肢让残疾人变成了炫酷人群;FACEBOOK用虚拟设备让年轻人体验“真实世界”。


不用说亿隆马斯克,卖了PAYPAL后造纯电动车“特斯拉”,现在又在玩可回收火箭和制造“超级电池”;而苹果用智能手机在引领了“新硬件时代”后,又推出了智能手表
Google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真实体验
Google谷歌机械狗!智能机器人!
是这些科技巨头引领着“新硬件时代”吗?不是,绝对不是。

引领着“新硬件时代”是那些极客和创客(GEEK & MAKER),大公司充其量不过是“买手”和“推手”。

它们看到一个好东西,眼馋手痒,花小钱把创客团队和“硬蛋”买下来,慢慢孵化,一旦养大了,动辄就会撬动百亿级的市场。

那么这些极客和创客(GEEK & MAKER)在哪?1/3在大学里,1/3在自家车库里,还有1/3在孵化器里。

美国的科技孵化器与我们中国地方政府搞的所谓孵化器有巨大差别,中国地方政府搞的孵化器,往往是划一个园区,建一些办公楼,分给创业者几间办公室,不收房租,但是要交物业费,设立一个公司注册柜台和一些所谓的咨询柜台,说白了,就是“房东”。

我和交大海外学院的全球CEO班在今年四月到美国硅谷游学,亲眼见到了硅谷的孵化器是什么样子。

我们参观了一个叫LIME LAB的孵化器,那里更像一家大学实习工厂,里边有各种机床和工作台,还有3D打印等各种先进设备。

极客和创客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开发自己的东西,需要的原材料都从孵化器里要,设计的产品从原型到最后包装完毕的样品,都在这个工厂里完成。

我们看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如炒菜机器人、纽扣大小的测量排卵期的侧脸器,十个螺旋桨的飞行器,等等。

很多东西都很丑、很笨、很没有商业价值。

但是由于创客们为这些产品快速迭代,可能明天看到的就是很酷、很灵、很有商业价值的东西。

孵化器给每个创业者一定的资金支持,如5万美元,花光了,如果产品好,还可以再要钱。

像这样的孵化器,硅谷里到处都是。

那么孵化器赚什么钱?孵化器其实就是提供产品实现条件的VC风投!由于投
资早期,每个项目上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1/10的硬蛋被孵化出来,产生B轮的投资价值,成本全收回来了。

我知道中国的北京和深圳也有这样的孵化器,但是很不完善也不成气候,当然VC和PE也不会关注。

VC和PE在干什么?当然在狂热地追寻互联网“夹”。

总理都提倡了,那还不快“夹”?客观上讲,互联网+确实是中国非常需要的,我们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业不够发达,用互联网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

但是这“互联网夹”的抛物线一定有达到峰顶的时候,也许是2年,也许是3年,现在热得越高,未来冷得越快。

那些后来者,会不会像A股6000点的狂热股民一样,兴奋地冲进互联网的世界,也到处夹一下,然后等着接受大潮突然退去,海滩上到处都是被互联网夹住的裸奔男女的悲催结局?慢一步,“互联网夹”就可能变成“互联网鼠夹”。

互联网的世界里,有一个规律:“数一数二,不三不四”。

由于互联网的“超级马太效应”,一个细分市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面有存在的价值,第三名以后的土地上,将寸草不生,商业营养严重缺乏。

这一点,尤其令我们担心。

举例,我相信在互联网服务业至少有100000个APP(手机应用程序),大家都在争抢市场份额。

假如服务业有500个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留下2名幸存者,幸存者的数量刚好1000名。

着就意味着要有99000个APP被淘汰出局,一点痕迹都不留。

中国的互联网热无疑是由BAT(百度、阿里、腾讯)带动的,“互联网+”的概念也是马化腾2012年提出的。

如果在2012年企业家投资“互联网+”,这个企业家一定赚得盆满钵满,但是2015年投资“互联网+”?!我祝你好运。

因为我知道BAT的关注焦点已经不全是“互联网+”了。

阿里收购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据说准备搞汽车,一种全新的、无人驾驶的、智
能的电动车。

今后我们1/3的办公活动会在汽车上完成。

百度在搞中国大脑、百度眼、神灯、翻译机。

腾讯在构建物联网基础架构,同时上马与微信支付配套的新POS机。

他们已经像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一样,悄悄出货。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有那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们,是否在“互联网夹”的狂热中冷静一下?放眼2-3年后的未来,那里有一个“新硬件时代”在悄悄来临。

这个时代更适合制造业实业家的口味和习惯,更渴望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和经验。

制造业企业家何必现在转弯,进入纯互联网的岔道?把目光放远一点,继续向前开,可能坦途无限。

中国的新制造业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但是在天际间,已经有一丝曙光,谁先播种,谁先收割。

5月7日,总理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受到了中关村的创客们的极大欢迎。

人人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大势。

中国的互联网事业需要创客,中国的新硬件事业更需要创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