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080900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与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与市场前景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本文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扶持措施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一、政策扶持措施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通过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和税收政策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给予了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
此外,政府还设立专项基金来提供资金支持和投资保障,帮助这些产业获得更好的资本支持和发展机会。
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和示范区来搭建发展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综合扶持。
这些园区和示范区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市场前景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中国政府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投资保障措施,使得这些产业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
其次,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人口众多且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这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础。
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智能手机、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此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大国之一,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
这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
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产业发展形势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对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中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1 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和不断提升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体系。
同时,中国的外贸贸易逐步增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出口国。
1.2 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实施,中国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此外,政府引导资本市场的支持,也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服务业的崛起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尤其是旅游、金融、文化娱乐等领域,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消费升级,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2.1 人力资源压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劳动力供给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给低附加值产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2.2 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迅猛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因此,中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2.3 低端产能过剩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大量依赖低端产业,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煤炭、钢铁等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产业发展的预测3.1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将加快转型,向高附加值、智能化方向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我国高增长行业的判别与分析
8.34%,低于 GDP的年均增速 ,因而不属于高
表 1是根据建筑业和工业各行业在 1993— 增长行业。
1996年,1997—2003年和 1993—2003年三个
分时间区间来看,1993—1996年和 1997—
时间段对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 2003年工业总体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 进行计算(见表 2)。为了提高与工业部门的可
供应业 ,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 比性,我们将时问区问也作了类似划分,形成了
制品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 1994—1996年、1997—2002年和 1994—2002年
· 为20世 纪 90年代初 崛起的高增 长行业 到 总体上显然应排除在高增长行业之外。我们的
90年代后期作用力显著下降,而新的高增长行 分析将主要限定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内。我国
业未能及时跟上,出现了高增长行业的“空当” 自1993年开始施门划分为 37个行业。基于此,我们 以
刘世锦还认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居 1993年为起始年份,对 工业 行业 进行分 析。
民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穿和部分用的问题,正在 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工业行业实行新的分类。
向提高住、行、通讯和其他方面生活质量的层次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们对新分类中首次出现的
+ 本文是 中国社会科 学院2004年 A 类重 大课题“我国的产业结构 与效益”(项 目号:0400000131)的阶段性研究 成 果 。
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等 12个行
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 业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增长行业。建筑业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之一。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国家政策六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进行分析。
1. 市场需求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制造业的需求强劲。
随着中产阶级的膨胀和消费升级,高品质、创新性和定制化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制造业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2.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到供应链管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3. 产业转型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向技术密集型制造转型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来保持竞争力。
同时,转型升级也意味着企业需要加强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4. 人才培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才需求,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发展培训计划等措施,制造业正在努力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过去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和批评。
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
这一系列措施促使制造业加快转型,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6. 国家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例如,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战略,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支持、减税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政策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政策研究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然而,这一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政策和措施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优化。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较高技术含量、强大推动力、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新兴产业。
我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源动力,推动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各种形式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一些企业在进入这些领域后很难进行有效的资本回收,导致长期持续的亏损;而另一些企业则缺乏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也无法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竞争地位。
同时,一些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由于政策的变化或地方政府的干预,也可能面临着政策上的风险。
三、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和一些行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投资力度。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新兴产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的开放程度,推出更多面向海外市场的贸易政策和服务,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
四、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思考尽管已经有一些有效的政策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仍需要更加细致的政策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优化政策。
比如,政府需要根据新兴产业的特点,制定更细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新兴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还需要改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政策风险,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和可预见性。
我国高增长行业的特征及影响分析
一 21 一
由于 钱纳 里 等学者 的研究 依赖 的数 据主要 是上 世纪 50 年代 至 70 年代 工业化 国家 的经 验 , 因 此 , 在 借 用 他们 总结 的产 业结构 变 动的标 准模式 来评 价今 天我
国的三 次产业 结构 时 , 必 须 考 虑 到我 国与 其他 国家 或 地 区 的要 素结构 的差 异性 、 我 国与 其 他 国家 的制 度 结构 的差 异性 , 以及 我 国与 现在 的工 业 化 国 家经 济 起 飞 所面 临 的全 球竞 争环境 的差 异性 。 这些 因素
略高 于服 务业 的增 长格 局 不 仅 是合 理 的 , 而 且 也 是 有效 率的。
第二 产业 ( 主 要 是 工 业 ) 的 继 续 高 速增 长 表明 城市 化和 国际 产业转 移等积极 因素仍在发挥 主导 性
的作 用 : ( l) 工 业 高 速 增 长 是 城 市 化 拉 动 的结 果 。
速增 长是 国际产业 转移 的结 果 。 19 98 年 以来 , 我 国
第二产业 承 接外 商 直接 投资 的 比例 一直 保持 在
7 0 % 一 75 % 的水 平 , 2 0 05 年 , 制 造 业 实 际外 商 投 资
额 占当年 全 国实际外 商投 资总额 和 第二 产业 实际外
资额 的 比重 分 别 达 到 了
看该 国 ( 或地 区 ) 的 产业 结 构 在 多 大 程度 上 与 其资 源 和制度 结构具有 适应 性 , 以 及 在 多 大程 度 上 反 映 了该 国经 济结 构 中存在 的积极 因素 。
从这个 角 度 分 析 , 我 们 认 为 , 19 98 年 这 一 轮 经 济 上涨周 期 中出现 的高增 长产业 和 三 次产业 结 构调 整基 本上 是合理 的 。 历史地 看 , 改 革 开放 以来我 国 第二产业 与第 三产业 的增 长格 局大致 上经 历 了三个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一、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展开讨论。
二、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1. 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指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前沿领域的产业,在我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
2.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规模约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到GDP 总量的17.2%。
其中,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增长更是快速。
3.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优势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竞争力,表现出以下优势:(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2)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3)人工成本相对较低。
(4)市场空间广阔。
(5)人才储备充足。
以上优势共同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政策研究1. 国家政策引领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
政策支持主要包括财经支持和政策红利给予等方面。
2. 市场开放和创新驱动市场开放和创新驱动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另一支撑力量。
开放也是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外开放的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推进自主创新,同时坚持“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等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3. 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也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准确把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服务水平。
同时,让科技创新的贡献更好地传递到国民经济中,激发民间同时少的创业热情。
产业政策行业研究: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 (6)
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一、简介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产权、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政策。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升级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行业分析的方式,探究中国某一具体行业的产业政策,分别从行业现状、政策背景、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行业现状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具备较为明显的产业特点的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拥有轿车、商用车、客车等多类别的车型,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于经济的贡献率非常重要。
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行业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制造业过度依赖政策及扶持产业,传统车企品牌“异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三、政策背景为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历年来推出了众多的产业政策。
例如,2009年的“汽车下乡”政策、20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的《制造2025》等政策文件,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在不同阶段受到的政策关注。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府自2010年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概念以来,不断出台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政策支持。
比如,最早的“财政补贴”,现在的“双积分”政策等。
2.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物联网科技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结合体,可以加速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016年《制造2025》中已经对该产业进行了战略布局和提出了可行的规划。
3.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存在创新水平不高,低价劳动力程度较高的问题。
因此,政府也提出了“国家产品升级计划”,要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政策实施政策的实施是决定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新的产业和技术不断涌现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
中国也不例外,多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先进性、战略性和主导性的新兴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高科技含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技术含量。
第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领先技术、国际制度和规范的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第三,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的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和趋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和技术赶超、并跟踪全球前沿。
在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焦点是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发展铁路、石油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
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赶超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外,还开始集中精力发展基础、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方向,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
在跟踪全球前沿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战略是突破先进国家垄断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创新,重点培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从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来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全球发展的前沿,具有自主可控的特点,发展前景良好。
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主要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方向进行深入发展,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政策研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
产业政策行业研究: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 (93)
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一、综述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产业政策已成为国家经济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针对五个不同的行业进行产业政策分析,并就每个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政策展开深入探讨。
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文艺表演、电影、广播电视、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对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现状:我国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文化与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0418亿元,占GDP 的5.12%。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9249亿元。
可见,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发展趋势:未来,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将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政策展望: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优惠政策。
同时,政府要倡导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指采用新型动力技术和燃料构成的汽车产业。
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能够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因此,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137.8万辆,同比增长3.9%。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如补贴、减免税费、建设充电桩等措施,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一国的经济稳定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相关的产业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本文将就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讲解。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由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其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地区的特定产业由于资源禀赋或政策扶持,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比如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京津冀地区的高端制造业、长三角地区的汽车制造业等。
这些产业的集聚效应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竞争力。
再次,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加大了研发投入。
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深入推进,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产业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和改革,旨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定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加大对绿色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移和调整,促进优势产业的集中发展等。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我国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创新驱动力和产业政策改革与完善等方面。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旨在促进各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
本文将从产业政策的定位、发展规划的重点和市场经济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业政策的定位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产业政策的定位是提供指导和支持,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政策的定位应该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旨在鼓励企业创新、加强技术进步,提供市场准入的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产业政策也应该关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一。
二、发展规划的重点中国的发展规划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发展规划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重点产业的支持。
重点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二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发展规划应该通过引导资本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市场经济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引入对于中国的产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从过去的指令式管理转变为市场调节和监管的角色。
政府应该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产业政策时要避免对企业过度干预。
其次,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产业政策应该注重市场风险的评估和政策的调整,以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应该加强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政策应该坚持市场导向,提供具体的支持和指导。
社科院-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080900
2008年9月中国工业经济 SEP, 2008第 9 期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No.9 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周叔莲,吕铁,贺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摘要]高增长行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必须根据高增长行业自身的技术属性、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快速技术进步和日益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适时变革,本文就此提出了动态能力导向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
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具有动态性和创业性两方面的特征。
传统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的“市场失败”理论,在该框架下,政府的核心功能是对产业发展进行“长期计划”。
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则建构于演化理论的基础上。
在该理论框架下,由于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地不是计划,而是努力通过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来共同克服产业发展的障碍,并最终形成产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由于环境是变化的,因此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加强既有的企业和产品,而是通过促进企业的创业性活动实现企业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关键词]高增长行业 动态能力 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很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
一些行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与其他一些行业的衰退此消彼长地带来产业结构的转换。
高增长行业既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同时也表现出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
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处于高速增长地位的行业是不同的。
就同一产业而言,随着从诞生、成长、成熟、直至衰退的历程,其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就不同国家而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无论从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增长行业交替出现的次序,还是从同一时点上各国的高增长行业类型来看,都会有所不同。
产业政策行业研究: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 (41)
产业政策行业分析报告一、概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引入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
这些产业政策针对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旨在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一些典型行业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信息技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向高端端领域转型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其中,2014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和服务化的发展方向。
2015年版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政府将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同时推进数字经济加速增长。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倡导下,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火如荼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也引领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未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状态,政府也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信息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优化汽车产业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水平等。
从政策层面上来讲,2017年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光伏、储能、智能汽车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央政府还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税和关税,市场化购置补贴也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由量向质的转型,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
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将会实现。
汽车行业风险危机也有所增加,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暴露,不过此类问题不会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中国工业经济 SEP, 2008第 9 期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No.9 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周叔莲,吕铁,贺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摘要]高增长行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必须根据高增长行业自身的技术属性、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快速技术进步和日益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适时变革,本文就此提出了动态能力导向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
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具有动态性和创业性两方面的特征。
传统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的“市场失败”理论,在该框架下,政府的核心功能是对产业发展进行“长期计划”。
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则建构于演化理论的基础上。
在该理论框架下,由于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地不是计划,而是努力通过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来共同克服产业发展的障碍,并最终形成产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由于环境是变化的,因此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加强既有的企业和产品,而是通过促进企业的创业性活动实现企业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关键词]高增长行业 动态能力 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构成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存在差异,有的行业增长速度很快,有的行业增长缓慢,还有的行业则处于衰退之中。
一些行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与其他一些行业的衰退此消彼长地带来产业结构的转换。
高增长行业既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同时也表现出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
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处于高速增长地位的行业是不同的。
就同一产业而言,随着从诞生、成长、成熟、直至衰退的历程,其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就不同国家而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无论从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增长行业交替出现的次序,还是从同一时点上各国的高增长行业类型来看,都会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始终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得益于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推动,这些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达到20%以上甚至30%左右。
高增长行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着改变。
而从各个时期看,具体的高增长行业则在不断[收稿日期] 2008-08-15[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我国当前的高增长行业及其产业政策导向研究”。
[作者简介] 周叔莲(1929-),男,江苏溧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铁(1962-),男,广西柳州人,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1976-),男,山西太原人,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生着从轻工、纺织服装到机械、电子通信设备,再到金融、房地产等的转变。
高增长行业的有无、多寡,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而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增长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中,通过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才能更有利于高增长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重要问题。
我国高增长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表明,传统的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失败”理论的产业政策逻辑在高增长行业的发展中并不适用。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根据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环境的特征变化,提出动态能力导向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思路。
这一产业政策体系强调,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能力提升以及产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
二、新时期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的转变一国特定时期的、针对特定产业部门的产业政策特征(战略思路、政策工具和具体措施的选择)根本上是由一国在该时期产业发展的初始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结构、制度基础、产业竞争能力、市场需求特征和国际环境等要素)、产业自身的技术特征以及发展目标共同决定的。
起始条件、产业特征与发展目标共同决定了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对产业发展条件和演变趋势的理解,从而最终决定了该国产业政策选择的工具和措施。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基于计划体制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
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政府主要运用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将资源导向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等部门。
改革开放前重工业导向的产业政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影响政策目标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受当时国外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潮和国际工业化实践的影响外,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对产业政策目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二是产业政策的手段非常单一,计划和行政命令使得产业政策能够非常有力地调动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政府优先发展的部门,产业政策的选择性特点非常突出,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转轨将计划经济体制压抑的结构转换能量释放出来,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因此80年代,政府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便是促进短线产业和进出口产业的发展,抑制长线产业的发展(江小涓,1996)。
现在看来,上世纪80年代针对轻纺工业等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实际上存在着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即一方面,通过降低轻纺工业的行业进入管制,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国有企业和具有制度优势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这些行业,从而加速行业竞争的市场化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又试图通过严格的规模审查和投资审批,限制 “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轻纺工业高速增长过程中的所谓“有效竞争”。
整体上看,放松进入管制与市场竞争共同发挥的选择作用要远远强于产业政策的选择作用。
进入90年代,由工业部门提供的各种消费品95%以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传统消费品工业产量扩张的空间日益缩小,而处于基础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之间的深加工工业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政策在解决瓶颈问题的同时,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主要目标、以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方面来;另一方面,与快速增长的加工工业相比,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为了缓解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从90年代初期开始,政府加大了对能源、交通、通讯等部门的投资。
但是由于民营资本和新的竞争主体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制度性壁垒仍然较高,因此,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既有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内涵式投资增长实现的。
产业增长的制度基础、从而增长模式决定了这些行业的供给增长是相对缺乏弹性的①,因此每一次高增长都伴随着上游原材料①相对于基于新兴竞争主体进入的外延式增长。
产品的价格膨胀。
90年代以后产业政策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在追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政策的又一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等内容都体现了追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意图。
其中,产业组织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力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这些重点企业广泛分布在石化、钢铁、汽车、家电等增长迅速的制造业部门和通讯、银行等第三产业部门。
从政策效果看,尽管每一次高增长都伴随主导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但企业的相对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满意,也正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这样的独特现象: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统计意义上的提高,可能并不同时表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样程度的提高”(金碚,2003)。
由于产业绩效最终是企业行为的结果,因此这种看上去矛盾的现象在企业行为的层面上观察并不难理解,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产业的高增长仍然是制造效率提高和价格竞争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和企业数量增加推动的,而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表现就是产业层面的规模扩张和企业层面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应当向旨在提升产业动态能力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新时期我国高增长产业发展环境转变的内在要求:首先,经济增长导致的能源和资源需求膨胀以及环境问题要求未来的产业增长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其次,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要求本土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全球分工网络谋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和分配、从而持续的增长。
再次,通过几十年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部分优势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原材料价格的攀升,本土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传统市场的逐渐饱和,意味着本土企业必须从规模和价格竞争向基于技术创新和品牌管理的差异化竞争进行战略变革。
而以上种种变化都要求,未来我国企业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变化环境的适应,而新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企业战略活动的调整也要求针对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必须以形成动态的产业适应能力为指向。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实践表明,没有对任何国家都适用的产业政策,没有对任何产业都适用的产业政策,也没有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恰当作用应当是促进产业在变化环境中的动态适应能力、从而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动态能力导向的高增长行业产业政策的内涵和特征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是指通过培育、协调和重新配置企业或产业的资源来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Teece,1997)。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将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包括获得信息、决策和执行)不断引导企业和产业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应性调整、从而推动产业部门向有效的均衡收敛的过程。
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对于所有的产业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考虑到高增长行业所面临的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行业本身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动态性,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对于高增长行业尤其适用。
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动态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的特殊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动态性和适应性。
一直以来,产业政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都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
早期的产业政策研究认为,发展中经济与发达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发展中经济的市场存在更为严重的市场失败,因此发展中经济产业政策的作用是识别市场失败的主要领域和问题(如资本市场的不完备和私人部门技术创新激励的不足),然后通过大量干预性的措施来矫正市场失败。
“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在70年代以后受到芝加哥学派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强烈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政府干预导致的政府失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市场失败的成本,因此产业政策应当是“市场友好”的,即通过尽可能少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