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很全的课件
词语讲解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音节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百姓
※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 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 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 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
一、字音辨识 1.鱼鳖 ( biē ) . 2.曳 兵( yè ) . 3.胜 食( shēnɡ ) .
4.数罟 ( cùɡǔ) 5.洿 池( wū ) 6.丧 死( sānɡ ) .. . .
n ) 8.狗彘 7.鸡豚 ( tú ( zhì ) 9.庠 序( xiá ) nɡ . . . 10.孝悌 ( tì ) 11.粟 米( sù ) 12.饿莩 ( piǎo ) . . .
四、古今异义 1.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2.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古义: 可以凭借 。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3.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 。
1、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准确翻译全文。 3、思考:本次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课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匡助学生深入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探讨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量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和背景1. 导入(15分钟):- 引入“寡人之于国也”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引起学生对君主与国家关系的思量,提出问题:君主对国家有何责任?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分组讨论君主与国家的关系,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含义;- 学生展示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3.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君主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君主对国家的影响。
第二课时:探讨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1. 复习与导入(15分钟):-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君主与国家的关系有哪些?- 引入新的讨论话题:君主的权力与责任。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摹拟君主与国家之间的对话;- 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情景,讨论君主的权力与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思量君主权力的限制和平衡。
3.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撰写一篇关于君主权力与责任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短文;-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重要文言文。
2、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论说文。
3、文章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语言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2、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掌握孟子论辩的艺术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和“仁政”思想的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习孟子以气势磅礴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艺术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意。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导入,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介绍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词句。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公开课课件)
文章的结构思路 提出问题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走
程度不同
喻
实质相同
梁惠王 邻国之君
未施 仁政
一、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 请以战喻
打鼓 战争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二、古今异义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三、特殊句式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 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察:考察、了解 之: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这样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一个 什么问题 他为什么 会提出这 个问题?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阅读与思考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 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 回答“请以战喻”。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 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该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 我也是这样做的。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课件: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 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 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重点实词、虚词:
第一段:
于:对于 河内:黄河以北 无如:比不上 凶:荒年,收成不好 河东:黄河以东 加:更
鼓 :动词 走:逃跑 无:通“毋”
第二、三、四段
4.胜
.
shē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
(2)尽:谷不可胜食也 . Shè ng (3)胜利:二败而三胜 (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5.树
(1)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竖立:独树一帜 (3)树木:鸟宿池边树
6.数
. Shǔ(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1.
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
1、 于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 凶
(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3.兵
(1)兵器:弃甲曳兵而走 (2)军队:上使外将兵 (3)士兵:可汗大点兵 (3)军事、战争:兵旱相乘
目的是在于?
委婉的讽刺了梁惠王与邻国之政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 别,其实质都是虐民暴政,因而顺势得出,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乎,那么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行“仁政”,孟子于是顺理成 章的就向梁惠王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措施 (农业) 1、不违农事 效果 谷不可胜食 无是 憾使 民 养 生 丧 死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课件上课使用
小试一笔
善用比喻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 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 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 多,何也?”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 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 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 望分多于同桌也。”
• 孟子构织的理想社会在战乱时期难以实 现,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呢?假如 孟子来到了今天的社会,他又会发出怎 样的评论?请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篇 《孟子新说》。要求: 300字左右。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 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 后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 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 众多高超之处。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 高超之处吗?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所处的时代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鸡豚狗彘zh之畜x谨庠xing序之教孝悌t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中心话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方法段结尾第4段前边部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 人之幼 。 3、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君为轻。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师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1. 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2.文言句式判断句式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多于邻国〗,比邻国多,〖于〗,介词,相当于“比”树之以桑〖以桑〗,作动词〖树〗的补语,〖于〗,介词,相当于“用”“拿”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介词,“同”“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3.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6)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移其民于河东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关于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 关于《孟子》
•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 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 家经典著作。
• 孟子的仁政思想: • (1)民本思想; • (2)反对不义战争; • (3)性善论; • (4)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名言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 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 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 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
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谏》 胜利
《黔之驴》 《寡人之于国也》
《邹忌讽齐王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岳阳楼 记》
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宾语的位置与 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 1、无乃尔是过与?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又何羡乎! • 4、其往欲何云?
第一部分:(1)
重点词语 通假字
其、于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寡人、河、凶、加
文言句式
重点译句
(二)第二部分:(2、3、4) 重点词语 兵、既、接、直、之
通假字 无
古今异义 请、走、或、是
词类活用 鼓
文言句式 则何如? 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重点译句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2015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1
第10课寡人之于国也1.积累掌握“数”“发”“直”“兵”“胜”“之”等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名句烂熟于胸,说话、写作自然漂亮。
2.对照注释,查找资料,疏通文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查找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未删改的原文、相关文章等,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可采用诵读法结合分析法进行教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籍来反观自身,汲取古人智慧,加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
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视教育、法律的作用
文章认为教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通过法律规范社 会秩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04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
孟子提倡的“不违农时”、“数 罟不入洿池”等思想,启示现代 社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 引言 • 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的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探讨国君在国家治理中的责任与 作用
02
分析君主如何实现国家繁荣与长 治久安
孟子简介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被 誉为“亚圣”
义利之辨
01
义利之辨的内涵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相对的,义是至高无上的,而利则是低级的。人们应
该追求义而不是利。
02
义利之辨的具体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孟子认为君主的职责是推行仁政,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他也强
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原则,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利益。
03
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道德
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精神,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 省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孟子提倡孝道和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 场所。这对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提醒家长注 重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注释字词注释1.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 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 与当时猛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转接连词 却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
(2)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答:比喻梁惠王的治国与邻国之君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分。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 重的区分
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并不完全等同于比喻修辞。 ●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可以增强语文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作为论证方法的比喻则是一种说理的手段,是为 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 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是 两类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 性原理,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➃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了。”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 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回答问题: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 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示对方。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事例来比喻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他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理解。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证的说理方法,提高论说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数”“直”“发”“谨”等实词,“于”“之”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ppt讲课课件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 未之有也:宾语 前置句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莩而 • 检:约束;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而走,或百步而 • 曳(yè):拖着。
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 如?”
• 兵:兵器。 • 而:修饰连词。 • 走:逃跑。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3)形容词作动词 (4)使动用法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打鼓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称王
•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 夺:耽误
• 谨:形→动,谨慎认真 从事
数口之家可 • 庠、序:古代的学校
以无饥矣;
• 申: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 后置
• 颁:通“斑”
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 霸道被视为天道, 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 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 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 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 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 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 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 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 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 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 “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 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 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 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 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怀想一下,两千年前的某天,孟轲带着他的学生, 又一次默默地整装待发,奔赴未知的前程。在那 个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里,权力泛滥成灾,各种 不同的权力竞相角逐。秦国用商鞅,楚魏用吴起, 齐国用田忌、孙膑……惟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身影, 在疾驶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渐远去....沿途残破 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更激发了他的无比热 情,于是,这位名叫孟轲的男人发出一声幽幽的 长叹伴着马车的吱呀声,遥响天际,久久回响在 历史深处。
王好战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政策?
• 研习第二部分
孟子怎样评价梁惠王的政绩?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 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第二部分字词检测
• ①填然鼓之 • ②弃甲曳兵而走 •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孟子构织的理想社会在战乱时期难以实 现,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呢?假如 孟子来到了今天的社会,他又会发出怎 样的评论?请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篇 《孟子新说》。要求: 300字左右。
)
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饿莩(死人) 狗彘(母狗) 王无罪岁(年岁) 鸡豚(养猪)
C.
D. 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分角色朗读
思考
• 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 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 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的?
思考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 人之幼 。 3、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君为轻。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 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 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 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 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 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 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史记-孟子列传 》
• 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 的语句有哪些?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 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研习第1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 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 做法有哪些?
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 何?
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文章写作特点:
一、 结构严谨。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
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 路清晰。
二、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 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 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 多少。 三、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 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 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 沛。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 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 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 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 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 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食 B.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施仁政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行王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 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 后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 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 众多高超之处。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 高超之处吗?
• 研习第三部分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 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第5段) • 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第6段)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农) 不入洿池(渔) 以时入山林(林) 王 道 之 始
做到“王道之成”还需采取 哪些措施?
树之以桑(纺) 畜鸡豚狗彘(牧) 勿夺亩时(农)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王 道 之 成
不违农时(农)
仁 政 七 条
不入洿池(渔) 以时入山林(林) 树之以桑(纺) 畜鸡豚狗彘(牧) 勿夺亩时(农)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王 道 之 始
王 道 之 成
第5、6段字词检测
• ①数罟 • ②数之以桑 • ③衣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④养生丧死 •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 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 不顾人民死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