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docx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知识汇总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本章要点】补充: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合理选择⑴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比较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必须考虑其特点,各种运输方式一般可分为客运和货运两方面。
①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②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应遵循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原则。
⑴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①如何组织交通线网、站点。
②如何分配、引导客流、货流。
⑵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⑶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长期以来,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虽然现在的影响已经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
②人文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水平、技术、装备。
(决定性因素)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等。
(1)变化: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专用线建设。
(2)影响: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完善、优化。
2.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了交通运输线的标准和站点的规模;需求量交通线标准场站规模较小较低较小较大较高较大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并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的密度和质量,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
⑴资金直接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发展阶段资金来源交通布局工业化初期借助外力建设急需交通线、站点发展至一定水平足够资金全面提升交通布局质量⑵资金间接影响交通运输布局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天为减弱。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是根据人教版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的内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同学们复和记忆。
以下是各单元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水文、气候和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其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地球独特的特征。
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获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准确评估和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许多问题。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这也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控制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也会出现一些人口问题,如人口负担、老龄化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求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等途径,实现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协调发展。
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主干知识结构图地质作用褶皱山:断层:二、知识要点总结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熟练记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和岩层的影响等(参考三维设计P64表格);注意: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重点记忆对岩层和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三维设计P64表格)另外课本P70页活动题:地壳运动的应用(结合三维设计应用提升1);2、 影响外力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方式是什么?(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理解什么是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3、 外力作用可以形成哪几种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记住常见的几种外力地貌(P71图片);4、 外力作用的规律:总体上来说外力作用的侵蚀和沉积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受地球重力的影响,地势较高的地方侵蚀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侵蚀地貌;而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接受高处的物质沉积,形成了堆积地貌;所以可以推断地壳抬升,侵蚀作用将会加强,而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将会加强。
例如长江三峡(侵蚀地貌)的形成:地壳抬升的同时,河流下切形成V 形谷,地壳下沉则沉积作用增强。
看三维设计P71二、综合体(2)甲乙构造上的沉积层是怎么形成的——地壳下沉或者相邻地区地壳抬升导致该地区沉积作用增强(非常重要);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岩浆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地表,形成了侵入岩和喷出型岩浆岩(了解)——侵入型岩浆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要求记住);沉积岩: 特征——具有层理结构(所以只要见到有明显分层的岩层,一般可以认为是沉积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化) 构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如河谷、冲积平原、山地、盆地 引起两种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 圈的 物质 循环(第一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岩),含有化石;形成过程——地势较高的物质被风化侵蚀后被流水、冰川、风等从高处搬到低处不断沉积,最后固结成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 )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 )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要素资源和能源资源。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开采利用、保护利用和替代利用。
2.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介绍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和俄罗斯地区,煤炭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重要的能源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3. 核能资源的利用与环境问题:介绍了核能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问题。
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航天等领域。
然而,核能的利用也存在着核辐射、核安全和核废料处理等环境问题。
4.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介绍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全球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其中河流水资源最为重要。
水资源的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方面。
5. 农业地理与耕地资源:介绍了农业地理和耕地资源。
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耕地资源。
6. 数字地球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了数字地球和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地理信息的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为决策提供支持。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工业的区位选择1、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劳动力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的过程2、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3、工业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有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产品除产品外还有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4、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运输、动力燃料、原料、科技,政策5、工业区位分析类问题的叙述方式:地形平坦,适合建工厂;水源充足。
市场广阔,运输便利,能源充足,原料丰富,科技发达,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6、各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典型工业部门和布局原则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等,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
②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啤酒,家具制造、炼油等,布局时应接近市场③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电解铝有色金属类等,布局时需要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④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服装工业加工,电子装配工业,鞋帽加工工业等,布局时应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⑤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需求较高,飞机、精密仪表等服装设计等也应属于此类,布局时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7、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
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8、鞍钢和区位选择因素是接近燃料和原料产地宝钢的区位因素是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
9、宝钢的煤炭来自安徽淮南和山西等,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等10、钢铁工业区位的三次变化:在早期,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钢铁工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期,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向大铁矿靠近,如包钢,武钢,鞍钢;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如上海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区11、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12、影响工业区位的其他因素有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如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如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建厂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3、环境因素(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2)效益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②形成了跨国企业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现代化的交通(2)现代化的通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2、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5)市场广阔(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3、衰落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2)产业结构单一(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③开采条件变差,成本增加(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成本增加4、整治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②发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③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2)调整工业布局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②向荷兰沿海转移(3)优化环境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②植树种草5、整治效益(1)产业结构多样化(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活动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工业基地2、水源不足: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6、交通便捷(铁路)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为例)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
高一必修二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每章知识点导言:地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地理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每章为单位,总结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球与地理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特征都与地球的运动和构造有关。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分别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构造是指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结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幔是地壳下方的固态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GIS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GIS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管理等方面。
GIS的核心是空间数据,包括地理实体、属性数据和地理关系数据。
地理实体指地球上的各种物体和现象,属性数据是对地理实体特征的描述,地理关系数据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三章:地球人口与城市地球人口是指全球人口的总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人口数量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等因素决定,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各不相同。
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保护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一般>3%) 高高低(一般<1.5%)死亡率高(一般>3%) 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一般<1%)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 亿人口日”(2010/10/31 );中国13 亿人口(2005/1/6 )。
[ 记忆 ]3、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色原因农业革命以前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升,医疗条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件改良,寿命提升生产力、生活质量不停改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善,死亡率渐渐降低4、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 多年人口增添快速的原由:(理解记忆)过去 100 多年,陪伴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停扩大,对各样灾祸和疾病的防守能力也不停提高,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停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添的数目受人口自然增添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添人口增添此后变化典型国家原由剖析率水平特色趋向举例比较稳固,社会保障制度健一些国家发达保持较低俄罗斯、德国家水平增添迟缓全,生育观点的的人口数国、日本转变等量还会逐渐减少人口增添人口增添政治上的独立,很快,世界开始趋于发展民族经济的发中国、印新增人口迟缓,好多中国水平较高中,发展中展,医疗卫惹祸国家实行度、巴基斯家业的进步,人口坦国家占到人口控制80%以上死亡率降落举措举措:发达国家鼓舞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目,提升人口素质7、人口增添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添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添率 =出生率 - 死亡率高一地理必修 2 要点知识总结人口增添模“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三低”模式式模式)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点自然增极低较低高低长率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散布极为迟缓快速增添零增添或负增添不停增添热带原始较落伍的亚、非、拉等主要散布在发达国家(如丛林等地发展中国洲的发展中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区的落伍家或地区家或地区和部散发展中国家(如韩民族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 记忆 ]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第四章节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第四章节知识点梳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大地,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的生产活动产生着阻碍。
小编预备了高一地理第四章节知识点,期望你喜爱。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阻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状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势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都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都市的进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都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闻名的是巴西,其都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阻碍:公路选线躲开不利地势,地势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潮湿半洪涝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阻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截了当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进展有庞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要紧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专门低,△1 8世纪,煤炭为要紧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要紧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进展。
5、常见的自然灾难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要紧缘故及危害。
高一地理第四章节知识点就为大伙儿介绍到那个地点,期望对你有所关心。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减少投资;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
热带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技术难度。
1.气候变化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变暖,(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的方可能降低)。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农业:高纬度收益(升温幅度加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中纬度受损(水分亏缺);病虫害爆发受害范围扩大;农作物分布范围扩大;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工业:高纬度供暖耗能减少、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影响能源工业;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压力大,节水节能、耐寒耐热的培育技术市场广阔。
人类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加大。
海平面和海岸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图(瓦卢举国迁往新西兰);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港口设备和建筑物受损影响航运;影响水产养殖等。
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受影响大,某些渔场消失或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提倡退耕还林禁止毁林开荒;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分布: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业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
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
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