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物理规律教学2013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应用,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规律的原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规律。
二、讲解
1.教师讲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规律的应用范围。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物理规律的原理和作用。
三、实验
1.分组进行相关物理规律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规律的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四、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应用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五、练习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讲解练习题答案,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总结
1.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理规律包括运动规律、力的平衡与平衡、力的合成、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洛伦兹力、库仑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与平衡、洛伦兹力的解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现象引入,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感受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多个小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交流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通过一个小组讨论或实验引入一个物理现象或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就问题展开探究。
2.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在引入情境后,设计几个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认识到一些物理规律。
3. 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了些许认识后,老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规律的认识。
4. 分层指导,解决问题: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5. 综合训练,巩固提高: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六、教学手段:1. 实验设备:如滑轮、力传感器、测量器具等实验设备。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和其应用场景;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验中观察、验证和应用物理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物理规律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推导。
三、教学内容
1. 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
2. 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3. 物理规律在实验中的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应用;
4. 讨论分析: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相关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
1.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 及时反馈学生表现,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七、课后拓展
1. 布置相关拓展作业,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物理规律;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竞赛和实验研究,拓展视野和提升能力。
【教案范本】到此结束。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常见的物理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兴趣,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出物理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常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例,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示范,如用一个小球和一个斜面展示重力的作用,并引出物理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拓展(2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例,如摩擦力、电阻等,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其他物理规律,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会。
(3)总结本次学习的内容,归纳物理规律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展示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
2.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多媒体教具: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物理规律的概念、实例和案例。
3.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了解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估方式:通过随堂练习和小组活动的结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七章 物理规律教学
第七章物理规律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规律的特点;(2)掌握物理规律课的教学程序;理解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中学物理规律课的一般程序。
三、教学方法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7.1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物理规律,指在一类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正是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物理学才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体系。
一、物理规律的重要性1.从学科体系来看在学科结构中,物理概念是基石,物理基本规律是中心,物理基本方法是纽带。
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2.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形成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概念不清就谈不到掌握规律;另一方面,掌握物理规律可以使我们从运动变化中、从物理对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中支进一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
另外,有些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物理规律的基础之上,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提高学生的能力看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探索,分析物理现象,理解、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而规律教学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
二、物理规律及其分类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它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
7.2 物理规律的特点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任何客观规律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生”。
但不同学科的规律被认识与发现的途径又是不尽相同的。
物理学揭示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等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与物理学科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谈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步骤
谈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步骤作者:曾勇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07期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就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1 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还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情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必要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情境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 带领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爱好、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由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几个物理量而研究其中两个量间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的研究.(5)在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办法得出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6)运用已知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推理、讨论,得出结论.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总结.无论是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最后都是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初中阶段有些物理规律只要求用文字表述,对数学表达不作要求).3 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物理规律的讨论往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讨论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含义的明确;(2)讨论和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能及时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4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物理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物理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述.对于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逐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解决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还需指出的是,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初中、高中、大学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应当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初中教学的特点,顾及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物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物理规律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 知识目标(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库仑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理解并初步掌握物理规律在具体实验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3.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协作实验、探究规律。
二、教学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将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为止;(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3)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之间。
2. 库仑定律(1)描述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定律;(2)两个点电荷的库仑定律公式: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电荷之间的电力,k为库仑常数,q1和q2分别为两个点电荷的大小,r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
3.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正比于它们的质量积,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2. 实验设计(1)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设计:利用力的平衡来验证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将保持这种状态的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设计: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外力的大小来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变化,验证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设计:设计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观察它们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4)库仑定律的实验设计:通过带电球与小金属片相互作用的实验证明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定律;(5)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设计:通过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和海拔较高处的自由落体实验来验证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物理规律课教学
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摘要: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其中涉及到很多自然规律的教学。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在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规律课堂教学方法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就如何才能搞好规律教学的问题,我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
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
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
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
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通过对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建议,以期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2.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3.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4.强调知识的渗透性和综合性,通过串联知识点,让学生看到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
二、教学步骤1.引入部分引入物理规律之前,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同时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物理规律的背景和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2.讲解部分讲解部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讲解中尽可能的使用图片、实验和例子等等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具体规律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个规律适用的范围和特点,然后通过实验和例子来具体阐述这个规律,最后再梳理一遍这个规律所要表达的物理信息。
3.探究部分探究部分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阶段,其中实验探究是最为基础的方式。
学生通过亲自进行探究,深入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能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物理器材,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物理规律。
4.总结部分总结部分是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从学习到掌握,并且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物理规律的整个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将物理规律融入到生活中,将抽象的观念变成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慢慢爬上楼梯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楼梯的影响。
第七章 物理规律教学
(5)理想实验法 例:牛顿第一定律 (6)理论分析法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定律:理想推导、 实验验证 (7)假设探讨法 例:二力平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 (1)规律的物理意义 例:欧姆定律R=V/I(指同一导体) I=V/R(任何导体) (2)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 意义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一般按国际单位制
2.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得规律的方法 ※在建立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忽略次要因素, 突出主要因素,采用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等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的 物理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常用的一 些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智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物理规律教学要注意阶段性 (1)了解阶段
7.1物理规律分类及特点
一、物理规律
二、分类 三、物理规律的特点 四、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7.1物理规律分类及特点
一、物理规律
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 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 物理量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阎金铎) 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许国 梁)
2.带领学生探求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 (1)举例总结法 例:蒸发快慢的因素:同样湿的衣服质量 同、面积同… (2)实验归纳法 例: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 水―――盐水 ―――酒精―――煤油 (3)单因子实验法 例:欧姆定律实验:保持一个量不变,研 究另几个量。 (4)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 例:焦耳定律实验Q=I2Rt
2.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牛顿第二定律:质点、力、质量加速度 欧姆定律:由导体、电流、电压、电阻三个 可测量的物理量,表明了通过研究对象(导体) 的电流与加在研究对象(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 关系。 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例: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质点惯性系、宏观、 低速范围。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能运用这些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开始上课时,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电路连接的问题?比如,家里的电器是如何连接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讲授1.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首先,需要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串联电路是指将电器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电路,电流在各个电器中依次流过。
并联电路是指将电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形成多个支路,电流在各个支路中同时流过。
2.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接下来,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中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规律,可以安排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流表、电阻等。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一个串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2)搭建一个并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干路和各支路上,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3)对比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4.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
比如:为什么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为什么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流规律。
(三)巩固练习最后,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电路,包括两个灯泡和一个电冰箱,如何连接?如果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何计算通过灯泡的电流?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
物理规律的认识教案
物理规律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物理规律的认识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以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1. 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
2. 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规律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展示物理规律的概念和案例。
2. 准备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3. 准备学生实验记录表格和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苹果掉落、水流下降等,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物理规律。
探究:1. 介绍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展示一些与物理规律相关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理规律。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信号灯、机械原理等。
2. 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案例和实验,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研究物理规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报告或设计一个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验。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报告,评估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份关于物理规律的认识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案
教学科目:物理
教学内容:物理规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场景,并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
1.介绍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
2.讲解物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机械力、压力、动能转化等
第三步:实验
设计一系列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从中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应用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第五步: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知识。
例探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例探初中物理规律教学作者:费利强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7期摘要: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通过事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
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
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
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
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
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
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
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
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
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
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
物理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一般通过如下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三是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
其次,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第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在中学阶段,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假设——验证法。
具体做法分别论述如下。
a、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b、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规律的方法;c、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对规律的讨论,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象含义的明确。
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与范围3讨论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另外,在讨论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一是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
三是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理规律的概念,掌握常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2)物理规律的分类和常见物理规律的介绍,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物理规律的实验验证:(1)通过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
(2)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 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1)编制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欲望。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验证物理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4. 讨论和交流:根据实验结果,对物理规律进行探讨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应用: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归纳总结:安排时间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规律,并归纳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的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物理规律。
8. 检查与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实验设计。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3. 图片、视频等:适当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讲解和实验。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2. 通用引力定律3.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应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体验物理规律。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30分钟)首先介绍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示说明,让学生理解牛顿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和应用场景。
然后讲解通用引力定律,通过推导和实例解释,让学生明白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实验操作(40分钟)设计物理实验,如小球自由下落、斜面加速度实验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体验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深入理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
4. 案例分析(30分钟)选取几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如汽车刹车、摩擦力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5. 活动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问题和思考,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重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物理规律的具体表达和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运动的规律: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3. 电磁学规律:库仑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4. 热力学规律:热传递规律、热力学定律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2. 实验教学法: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感受和理解物理规律;3. 归纳演绎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总结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性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演绎物理规律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规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理论讲解:逐一讲解各种物理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3. 示范实验:老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4. 学生实验:学生进行小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找出其中的物理规律;5. 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提出疑问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6. 总结和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物理规律,形成知识框架和网络;7. 作业布置:老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地呈现物理规律的实验现象和应用;2. 物理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3. 教学示板:在黑板和白板上,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展示物理规律的表达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知识考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测试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理解;2.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老师进行评阅和点评,检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能力;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检验学生的思维活跃和互动能力。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与掌握物理的基本规律和定律,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功率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2)理解并应用这些规律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3)掌握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进行科学实验并获得实验数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践等方式学习物理规律;(3)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认真对待实验和探究,勇于接受挑战和失败;(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牛顿三定律2. 能量守恒定律3. 功率定律4. 电磁感应定律5. 科学实验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出物理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应用物理定律。
2. 实验教学法: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获取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物理规律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30分钟)老师讲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3. 实验(4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现象,获取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讨论(2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的学科,其所涉及的规律极为严谨,同时也深入浅出。
因此,在物理学的教学中,特别需要注重规律的教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
2、掌握物理规律的应用方法,如如何用牛顿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如何用牛顿第三定理来解决动力问题等。
3、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其探究自然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理规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基本都围绕着牛顿定律展开。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围绕着牛顿定律呈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内容。
具体如下:1、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和应用,包括范德瓦尔斯力的分析。
2、牛顿第二定律的讲解和应用,包括计算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力的关系等。
三、教学方式: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探索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
具体教学方式如下:1、讲授课件教学:利用课件展示物理规律的相关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解说其原理,同时也可开展互动讨论。
2、实验探究法:在教学中加入实验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讨论研究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知识讨论,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思路。
四、教学评价:1、测试:可以通过在课堂结束时、或课后作业形式等方式来进行理论测试,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
2、实验报告:对于实验环节,可以采用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直观地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期中/期末考试:可以将物理规律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等出现在考试中,以及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物理思维。
总之,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要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之间的依存关系中,进一 步理解其物理意义 。
动能定理 动量定理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 滑动摩擦力公式只适用表面不太粗糙也不太 光滑,面积不太大也不太小,温度波动不大 的条件下 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情况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不
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起作用,
并且决定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楞次定律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必 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实践性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抽象性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联系性
牛顿第一定律:外力—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外力—加速度—质量 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形式与实质
练 习 提 高 巩 固
达 标 测 验 反 馈
思考与启示:
什么是规律? 物理概念的特征? 例举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并分析有缺点? 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热点有哪些?
明确物理规律使用的范围。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建立物理规律,在建立物
理规律的过程中进行活动。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传统规律教学的模式
激 发 兴 趣 引 课 提 出 规 律 含 义
举 例 说 明 理 解
问 题 解 决 巩 固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所受 到的电场力与它的电量的比值。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忽视了物理量量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E=F/q R=U/I
既有质的理解 也有量的理解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概念的混淆 温度 热量 内能 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热量多
热平衡时,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等于低温 物体升高的温度 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就越多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不科学概念的干扰 迷思概念(Miscoception) 相同体积的木球和铜球浸有水中,哪一个 浮力较大?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理运动的。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感性认识不足 电磁感应现象: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 合回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条件性
牛顿运动定律——宏观、低速
库仑定律——真空、静止、点Fra bibliotek荷刚体运动定律——刚体——非变形体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发展性
地心说→日心说→无心说
触须说→粒子说→波动说→波粒二象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的特点
因果性
物理规律不仅反映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
“激趣-探式”规律教学的模式
引 入 激 趣 激 发 引 导 探 究 建 立 深 化 理 解 内 化 反 馈 纠 正 深 化 解 决 问 题 巩 固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猜想、实验、探究式 ”规律教
学的模式
前 置 诊 断 摸 底 引 发 猜 想 假 设 实 验 探 究 建 构
总 结 规 律 提 升
解释物理过程中的因果联系,即告诉人们“原 因”→“结果”的内在联系。 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
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新、旧知识联系——基础
改组旧知识————关键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
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宏观:实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 中观: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对称方法、 数学方法、科学想象法、等效方法 微观: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假设 法、图像法、公式推导法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上节回顾
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基本要求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问题分析一 桌面对放在其上的物体有 “推”力(弹力)吗? 请你想办法让我相信!
问题分析二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 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 上托的力。 请你告诉我这个概念如何形成?
问题分析 为让学生获得概念,你在 设计教学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
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力 生活中 力 初中 力 高中 力 大学
取舍 衔接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
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性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常见问题
不会正确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专题六 物理规律教学
于海波
2013年4月
主要问题:
什么是物理规律
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规律
杰西卡和泰丽
星期一 6:00起床 7:00去教室 星期二 6:00起床 7:00去教室 星期三 6:00起床 7:00去教室 星期四 6:00起床 7:00去教室 星期五 6:00起床 7:00去教室 星期六 7:00起床 10:00去教室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要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惯性定律——一列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 驶,从在车厢里的人竖起向上抛出一物体,此 物体下落以后会落到原来的抛出地点吗?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要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可以采用对比的方 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要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述, 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
二、什么是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要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对于概念的文字的表述,不应要求学生机 械地记忆,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将其“返回” 到具体的事例中,使抽象的东西“物化”, 并在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中,使之对 有关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
感应电流
的磁场总是 阻碍引起感 应电流磁通 量的变化。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 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 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