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语文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探讨知识:六年级语文教案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教案反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我认为探讨知识是教育的核心。
在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但同时也有很多知识是需要加强和补充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促使他们形成更系统化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语文是一门蕴含广泛知识的学科。
我们不能只教授纸上谈兵的语言知识,还需要注重对于社会与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涉猎。
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又见一樵》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历史文化,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还有,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探究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来增加对东西的理解与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研究等形式来积极参与探究。
比如在教学《有梦想就要去追》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梦想与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灵活性。
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
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发现学生们对于“三翻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采取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补充,使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语文教案反思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我们需要注重探讨知识,加强语文知识的体系化建设;注重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丰富知识面;注重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注重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不断地反思与探究,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关于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关于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兴趣,就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对人们的认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并带着高涨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求知。
职教中心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课程难度的加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前提。
笔者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述如下。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自身情绪与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
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和谐、融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而学生会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相反如果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沉闷呆板,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受到抑制,会直接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主观意愿。
第一,将平等与民主带入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长久以来,教师一直被知识权威和真理化身的光环所笼罩,使教学出现了偏差,课堂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现代教育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体,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学习主体。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转变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转向为自主地探索知识。
第二,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
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一)近日,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
通过学习, 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 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 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对于我们有20人的小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1.名言警句背诵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
因为它比较短, 容易背诵, 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 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鉴于此, 可以组织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
2.古诗文诵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 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 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可以结合本校提出的读优秀诗文的活动有效开展。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I小学荻学纳宛I语文/教海撷英女单免整俸嶽曇筱计的实踐与思考——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江苏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宋非【摘要】本文聚焦“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从确定主题与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活动、开展多元评价等环节进行大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关键词】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大单元设计”提出的背景是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从聚焦“这一篇”到重视教材、语文能力与生活的关联。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学,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
在大单元的设计中,借助学习支架式,学生成为深度学习的主体。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明晰方向:确定主题与目标1.确定主题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由三篇课文《猫》《母鸡》《白鹅》,习作《我的动物朋友》,语文园地三部分组成。
“人文主题”是“奔跑,飞舞;驻足,凝望。
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
”语文要素”有两条,_条“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指向阅读,另一条“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则指向写作。
《猫》一文,老舍先生以细致独到的观察、充实饱满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语言,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耳熟能详的佳作,全文不到700字,却将母鸡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由“讨厌”转变为尊敬,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白鹅》这篇课文,是漫画大师丰子恺的一篇状物类散文。
作者抓住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这三方面为我们塑造了_只“高傲”的白鹅,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蕴含着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出它的特点。
目标引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
使 得 教 师 作 茧 自缚 , 生 疲 于 应 付 , 学 目标 缺 乏 准 确
性 ; 是 教 学 目标 随 意 性 大 , 些 教 师 在 目标 的 设 三 一
应 的要求 , 且 这 些 要求 既有 联 系 , 有 区别 , 而 又 呈
现 不 断 变 化 、 展 、 升 的 螺 旋 状 。 低 年 级 的 要 求 拓 提
化 , 段 不 分 , 乏 整体 性 和 系 统性 ; 是教 学 目 学 缺 二 标 过 多 堂课 的教 学 内容 过满 , 练 要 求 过 高 , 训
一
_ 。
年 级 的教学 与低 年级 的 要求 差别 不大 。 ” 如“ 比 对
词 句 的 理 解 ”, 文 课 标 分 别 在 不 同 学 段 提 出 了 相 语
睁 情扬 学却得然味情然一 如多师确 目标,目糊。 课来 生收可而,不进或 许老在定学识是标阶 下,生听索无、漠。堂 有家出为 目不模糊的 昂而的 想知神上步发 专指“ 标 时 ,的段 学 获 更 谈 正 因 意强 教 模
。
0
革 立 现了 差: 是 学目 虚 内 泛 便 时 在 低 级 阅 教 向 年 靠, 高 确 上出 偏 一 教 标 设, 容 同 存 。 年 的 读 学 高 级 中
根 据 美 国 著 名 教 育 家 马 杰 的 观 点 ,教 学 目标
的 灵 魂 。 实 现 教 学 高 效 率 、 质 量 的 前 提 。 要 实 是 高
应 该 反 映 三 个 方 面 的 问 题 : 求 学 生 做 什 么 ? 据 要 根
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及思考作者:魏宝文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语文任务群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进行语文任务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核心素养的意识,增强任务设置和活动设计的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师要积极思考,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和学习内容,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要勇于探索,寻求教学方式的转变,谋求教师与课程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任务群教学;学习任务;学习活动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正式颁布,任务群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程改革尚未在我省全面铺开,统编版《语文》教材尚未在我省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歇。
本文仅以笔者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为例,谈一点自己对于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任务群教学,大概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以学习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的单元模块教学模式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更注重群文教学。
所谓群文,即一组文章,教师为了完成某一个(组)教学任务,将几篇文章组合起来,形成围绕某一个主题(专题)的一组文章,进行教学。
在这其中,任务是组织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任务是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每类课程安排7-9个任务群,共计18个任务群。
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导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语文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方面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同学段、不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来说,光有语言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1. 学情导向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目标导向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应该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明确课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
3. 循序渐进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4. 综合素质培养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1. 情境引入策略:情境引入策略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情境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语文学习实践无疑是达成学生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今,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在八、九年级上、下册共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新闻(八上)、演讲(八下)、现代诗(九上)和戏剧(九下)。
这不仅有利于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以单篇文本教读为依托的语文学习方式,转化学生扁平、静态、单边的语文学习实然样态,而且有利于重塑语文学习的立体、动态、综合、多维、连续的应然风貌,鞭策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浸润于“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的深度教学之中,经由语文活动去“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的深度学习。
深度的教与学活动贯穿始终,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教学素材为开展语文深度教学提供了创意空间、建构平台、收放尺度,需要教师去重审师生双边角色内涵,勾连新旧教学理念的优长,汇聚智慧、巧思与经验,予以高度关注。
一、析出共性,彰显个性,凸显特色“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适应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情,有效加以利用,有助于激发师生活动设计意识,协作组织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内容明处凸显“活动”,实则涌动“探究”与“实践”,通过较强的“活动性”的学习任务,以优化语文教学中教授与生成、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效率与质量等诸多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基于文体层面,我们试看四个学习任务,可谓共性显见、特色鲜明、要求明确。
“新闻阅读”的学习任务,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挖掘新闻选题、采编新闻素材的能力;“学习演讲词”致力于推动学生学习撰写演讲稿,并通过演讲比赛活动实现交流、宣传或鼓动;其中,新闻、演讲单元的课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利用旁批的提示即可基本理解文意。
读写结合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
读写结合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有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作高度依赖作文书的现象,写作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的优化小学语文写作质量,针对写作教学的方法创新可谓是层出不穷,读写结合小练笔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将对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小练笔引言阅读与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具体教学中要落实好读写结合,还需要教师多方巧思,立足于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素养,灵活设计,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以达到练笔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小练笔实施意义1、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集中体现,学生写作水平越高,则说明其前期学习效果越理想。
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一方面可以借助阅读教学活动渗透写作知识,使得学生熟悉课文作者的写作手法、技巧等,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另外一方面,结合阅读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素材,还可以在练笔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将自己所积累素材,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对比,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灵感,使得练笔训练目的顺利实现,学生的写作素养与能力,在此过程中将会不断攀升。
2、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应试教育思维下,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作文带有极强的命题色彩,写作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机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就使得作业教学质量始终比较低。
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是围绕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所实施的,该模式应用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以同步提升,学生在对各种类型的文章有了充分了解后,可以深入借鉴自身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互动,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不至于言之无物,其在写作时会产生文思如泉涌之感,这样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写作教学效率,可以使得学生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帮助小学生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语文教案的反思
语文教案的反思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也是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
然而,现有的语文教案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否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案在设计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对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背诵,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注重设置各种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读、演讲等方式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语文教案在内容设置上应该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教案往往以知识点串讲为主,缺乏足够的教育情境和问题情境。
因此,在设计语文教案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另外,在评价反香社教案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注重个性化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语文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关乎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
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真正实现个性化、素养化、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案例设计及思考——以统编版教材为例
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案例设计及思考——以统编版教材为例开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开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素养为指向的大单元教学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可以助力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标、学情以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梳理单元大概念,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内外语文资源,创设真实性、统整性大情境,用大任务串联语文课堂,将学习内容融合进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突破目前单篇精讲、忽略单元整体性的语文教学现状,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开展。
统编版教材具有“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科学性”和“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与文学性”等特点。
具体来说,文体意识鲜明,侧向于文学性,语言学更为被重视。
这使得以往教材设计中存有的单篇独立,联系不强的问题得到改善。
大单元教学强调单元意识和素养为本,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优化,突破课时中心主义,着眼于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开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分裂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达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全方面要求,大单元教学有助于这种整合性素养的真正落地。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填鸭式的课堂现象近年来有所减少,小组讨论、各种活动任务也进入到课堂;但是通过这些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什么,学会什么,局部教师是说不清的。
局部教师没有统整意识仅聚焦眼前的“这一篇”,备课时较少关联“这一篇”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导致出现“高中教的初中都教过,初中教的小学都教过”的问题。
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是迫切的,我们必须探究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外貌特征到内在价值的转变。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2.教学材料:课文《美丽的祖国》、地图、图片等。
3.教学手段:讲述、展示、问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祖国的美丽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一张祖国地图,学生找出自己生活的地方,了解自己的家乡在整个祖国的位置。
2.展示:教师以课文《美丽的祖国》为中心,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祖国的各类自然景观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师从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到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从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原到南方的大江大河,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广阔辽远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还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
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你们都有哪些在家乡尚未涉足的地方?”、“你们想了解哪个民族的文化?”等。
3.阅读和讨论:教师按照课文的顺序分段朗读,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
每段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核心意思和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信息。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你觉得祖国最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你觉得民族文化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等。
4.作文练习: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祖国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同时,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如“我喜欢祖国的大江大河,因为...”、“我自豪的祖国的文化,因为...”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创作,教师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对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记 得 在 教 学 《 叶 儿 》 文 时 , 尝 试 着 让 学 生 挖 掘 出更 深 柳 一 我 的 生 活思 考 。 如 文 中讲 到 的饥 荒 年代 , 于新 世 纪 的 青 少 年来 例 对 讲 那个 年 代 只 存 在 于 电视 电影 中 , 实 感 不强 , 样 才 能让 他 们 真 怎 感受 到这 个 真 实存 在 的年 代 呢 ? 最终 经 过 不 断 地思 考 修 改 , 我将 导人 定 为 : 向你 的 同学 们谈 谈 自已的 父 辈 祖辈 们 的 童 年 趣 事 。 这 个 导 入 只 需 要 学 生 能 向家 里 的长 辈 询 问快 乐 的 事情 , 条 件 的 有 学 生 可 由 这个 问 题 向 长 辈 了 解 更 多 , 有 条 件 的 也 可 尽 量 避 免 没 出现不和谐的话题 . 而且 长 辈 们 曾 经 生 活 的 年 代 比起 现 在 确 实 清贫 、 涩得 多 了 , 苦 一 乐 也 正好 符 合 了文 章 中苦 中带 涩 的主 苦 一
学 生 已有 的知 识 储 备 . 让 学 生 在这 一 环 节 先 有成 就 感 , 能更 要 才 好 地促 进 他 们 为 吸 收新 知 识 而 做 好 准备 。
了超 越 文本 但 又 必 须 回 归 文本 的设 计 理 念 。在 设 计 教 学 活 动设 计 时 考 虑 如何 联 系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我 想 超越 文 本 不 也 就 是要 让 学 生通 过 文 本 借 助 教 师提 供 的补 充 内 容走 进 生 活 ,而 回 归文 本 就 是利 用 文 本 阅 读 中 的 收获 来 解 决 生 活 中 问题 或 是 创 造 更美 好 的 生活 。于 是 我 在 《 蓝 的威 尼 斯 》 教学 设 计 中 给 学 生补 充 蓝 的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语文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展开。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背景,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我对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思考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目标和重点。
在每个大单元中,我们应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一个阅读理解的大单元中,我们的目标可能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要确定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解题技巧和阅读策略。
其次,我们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课外书籍。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多写作文、读书笔记等,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四,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创意写作的任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最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每个大单元的最后,我们要设计一些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项目作业、展示和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
综上所述,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设计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1. 确定教学目标:
- 学习掌握本单元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词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
- 综合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和习题,确定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 确定一些额外的补充材料,如相关的阅读文章、文学作品等。
3. 教学活动设计: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听说读写训练、小组合作讨论、文学鉴赏活动等;
- 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 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教学方法选择:
-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合作学习等; -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评价和反思:
-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针对评价结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力提高。
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挑战。
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文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即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讨驱动性问题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分别详细讨论了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概念、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驱动性问题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
进一步思考了驱动性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总结了驱动性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做了结尾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驱动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关键词】语文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思考、影响、重要性、研究方向、结束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更具活力和创新性的方式。
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探讨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和思考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与思考,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旨在明确驱动性问题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如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驱动性问题,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语文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旨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对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导语,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
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这一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创新性的导语。
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
或以简单地复习前一课所学知识开始导入;或以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开始导入等,这些导语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它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求,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况下必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主体对知识的渴求或探索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限制了他们学习的激情,以至于往往出现语文课沉默不语,缺乏生机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就要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学习知识的主动者。
以新课程理念来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而导语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又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也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在具体的导语设计方法上已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本文就语文课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首先,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导语设计必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存在的,这种预设必然是教师有意指向本课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正如前文于漪老师所说是为“演奏者或歌唱”奠定基础的,但我们也应注意,这种预设必须是指向学生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是唤醒他们对本课知识探求的渴望的。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思考——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例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思考——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例发布时间:2022-09-04T17:35:39.76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3期作者:李珍[导读] 在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成为当下尤为重要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
它重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运用综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学习活动。
本文分析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点与现状,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例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李珍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四川成都 610093【摘要】在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成为当下尤为重要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
它重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运用综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学习活动。
本文分析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点与现状,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例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跨学科学习;小学语文;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8-116-03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然而过去我们的语文学习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或是重讲解轻实践的情况。
语文老师们总是不放心,什么都想讲,把“学”堂硬生生变成了“讲”堂,学生也只沦为了听众。
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大大消减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别提在积极的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实践创新精神、探究合作能力了。
随着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的学习彻底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
课标强调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审美意识、积淀文化底蕴,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也首次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很多老师会有疑问,什么是跨学科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跨学科学习活动应该怎么开展?下面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分享我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思考和实践。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经验1. 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游戏、情境故事、绘本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教学《小兔乖乖》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小兔乖乖的故事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小兔乖乖的乖巧和顺从。
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体会语言的韵律、语调和节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诗歌鉴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情感投入。
3. 引导学生运用组块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组块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教学组块分析卡片、组块拼图等教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组块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不仅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组块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理解组块的用法和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组块的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写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组块进行联想和创新,完成短文或故事的写作,提高学生的组块应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1.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组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方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一、培训背景和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参加了近期的语文新教材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新教材,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深感这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培训内容和设置这次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讲解,二是实际操作。
理论部分主要是对新教材的背景、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运用要点。
实际操作部分则是通过小组讨论、教学设计等方式,让我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理论讲解体会在理论讲解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新教材的创新和变革。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此外,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实际操作体会在实际操作环节中,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现场教学设计和实施。
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对教材的每个章节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还锻炼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也学习到了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思路,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
五、心得收获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明白了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要求,了解了新教材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其次,我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到了新教材的具体运用技巧和方法,知道了如何将新教材与我们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再次,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收获了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思路,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和使命,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六、进一步思考与行动在培训之后,我意识到要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设计语文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周吉元
我们先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
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
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
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
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
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
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
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
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
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
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
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
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
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
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
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
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
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
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
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
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
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
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
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
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
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
比如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提出这么个问题:阮恒献血时心情怎样?这是一个好问题,便于由此理解阮恒的内心。
但一位教师的点拨令学生费解:①阮恒痛哭了几次?②他每一次痛哭的时间和程度有什么变化?③他这样不停地痛哭,可以看出他心情怎样?其提问的严密逻辑性恰似解几何证明
题,其思维过程也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对每个小问题的思考都存在误差,终于,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败下阵来。
另一种点拨方式是直觉式的。
“这时候,阮恒心情怎样?如果一时说不上来,你们可以读出来。
”,学生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去读读、说说,思维又活跃起来。
第二,点拨应便于思维的发散。
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学生思维将停滞时毫不慌张,其出色的教学机智,在于课前的精心设计,在于对发散思理论的充分运用。
比如,一位教师上《守株待兔》一课时,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一位老农走过来,他想劝种田人,他会怎么劝?一位学生回答“这样等下去会一无收获的”,他答完后便再也没有人举手了。
由于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便注意到了点拨的方法。
他马上鼓励说:“你真像个有经验的老农,可你能再说说,他为什么会一无所获吗?”学生说出“遇到野兔撞死在树桩上的事是偶然的”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学生还说出这件事不是怎样的,想再捡野兔不会怎样,会怎样等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寓意,而且培养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可喜的是,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会了学习,并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4)设计活动性作业。
现在,学生上课时进行综合性的练习,课堂或课外作业却是抄几遍词语,写出近、反义词等单项训练。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既培养一般能力,又培养学习能力。
这一条做不到,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会因此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