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量 说课稿 (2)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3.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量: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量吗?物质的量在化学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如原子、份子)的数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概念,它在化学反应和计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计量单位介绍(15分钟)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摩尔是国际上通用的物质的量单位,符号为mol。
1摩尔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等于6.02×10^23个基本粒子。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1摩尔的概念。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算,向学生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
然后,通过示例演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最后,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例关系计算物质的量。
5. 练习与巩固(25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转换,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解答,并及时赋予指导和反馈。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例如,讲解物质的量在药品配制、化妆品生产和能源计量等方面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示例化学方程式和计算题;3. 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量说课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
接下来,我就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进行讲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的应用。
2.物质的量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好铺垫。
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通过它导出摩尔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在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目之间建立起桥梁。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形成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
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一册1.本节主要《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章第二节。
三课时内容: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本节的地位及作用过渡的作用。
复习了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计量,了解国际单位制和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及掌握,对后边氧化还原反应起到过渡作用。
3、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与其单位之间的关系。
②、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及摩尔的定义。
②、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③、掌握物质的量及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与其他物理量的对比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国际单位制、米制公约组织和测量误差的介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
②、通过对阿伏伽德罗的介绍,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质量、体积和长度等物理量,并且初中已涉及用质量和体积计量化学反应,以此为基础,把物质的量至于物理量的知识背景中加以对比介绍,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用与常见物理量的对比,使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量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主要的教法是对比法。
同时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归纳得到物质的量的相关关系式。
学法:对于新问题跟着教师引导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整堂课的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板书设计导入新课:一个化学反应的计量,除了初中学到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之外,还可以用数量来计量。
数量对应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通过对物理量有关知识的复习来学习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讲授新课:板书:一、物质的量物理量的第一个通性:有准确的定义。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摩尔、克等计量单位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3.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
4.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化学实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摩尔、克等计量单位的使用及换算。
3.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表示方法的含义及计算。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教学PPT、案例材料等。
2. 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准备相关化学试剂,如酸、碱、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化学实验操作演示:展示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理解。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物质的量的运用能力,如溶液的配制、滴定等。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验中应用物质的量的经验。
说课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说课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常俊俊 41007261 化学五班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在教授新内容时要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道德与情感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C、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外,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还要准确握住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同样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会比较困难,接触一个新的化学计量,同时要掌握不同量之间的换算,要求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所以我将会采取目标分层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
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教材的位置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络导出的一个有重要运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异样普遍运用于工农业消费和迷信研讨中。
2.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A.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络。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
〔2〕才干目的:A.经过课前探求,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经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
C.经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拟、归结、推理的才干。
〔3〕情感目的: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勾搭协作的质量。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消费效果,体验化学迷信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继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经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浸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协助先生构成终身学习的看法和才干〞是课程革新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进程中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扑灭的火把。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需特别留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先生当作容器来看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需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先生的实践预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依据主体探求式课堂教学形式停止设计。
依照主体探求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图〝先生在教员指点下,以相似迷信研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置效果;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先生体验、了解和运用迷信方法,培育创新肉体和实际才干。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测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4. 化学计算中物质的量的运算。
5. 实验:使用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运算及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及问题解决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案。
2. 投影仪或黑板。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4. 练习题及答案。
5. 教学课件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摩尔。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如配制溶液、化学反应计算等。
4. 物质的量运算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的量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讲解并演示滴定法测定物质的量的实验操作步骤。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给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2. 使用滴定法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的某种物质的量,并计算该溶液的浓度。
八、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讨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技能。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1.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第二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2.1 称量物质的量2.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2.3 物质的量的测定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3.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3.2 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第四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际应用4.1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4.2 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比4.3 物质的量的回收与提纯第五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5.1 误差的概念与分类5.2 物质的量测定中的误差来源5.3 减小误差的措施第六章: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关系6.1 摩尔质量的定义与计算6.2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6.3 利用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第七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性质7.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7.2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7.3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验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规律8.1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基本规律8.2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定量关系8.3 化学反应物质的量变化的实验观察与分析第九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9.1 物质的量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作用9.2 物质的量数据处理方法与技巧第十章: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与环保10.1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0.2 实验室常见危险品与安全管理10.3 物质的量实验中的环保原则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的概念:重点关注物质的量的定义与摩尔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这些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的物质含有约6.022×10^23个粒子。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质量、体积、浓度等参数进行计算。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教好本节课,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b.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c.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我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确定为本节重点。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因此,我将此确定为本节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类比及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方法解决抽象问题,同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即这节课学习第一节物质的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4页表“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让学生自己说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精选2篇)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1)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3个内容中占主导地位。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是高中化学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这些概念的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及正确使用这些物理量进行计算也是高中生必备的化学素养,因此搞好这部分的教学尤其重要。
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的量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物质的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内包含的基本单位数量,通常用摩尔(mol)来表示。
一个摩尔的物质包含约6.02 x 10^23个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可以是原子、离子、分子等。
1.2 摩尔的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它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数量。
1摩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克。
1.3 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化学式进行表示。
例如,1摩尔的氧气分子的质量为32克,1摩尔的氢气分子的质量为2克。
二、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2.1 摩尔摩尔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它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量。
在化学计算中,常常使用摩尔来计算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的量。
2.2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2.3 摩尔体积在气体反应中,摩尔体积是指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1摩尔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升。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3.1 反应物的计量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时,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量,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生成物的计量通过反应物的摩尔量和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物的摩尔量,从而预测反应的产物和产量。
3.3 摩尔浓度的计算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通常以mol/L表示。
通过摩尔浓度的计算,可以确定溶液的浓度和配制溶液的方法。
四、物质的量的重要性4.1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帮助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准确性,通过计算物质的量可以避免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2 反应的平衡性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平衡是保证反应进行的关键,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摩尔量可以实现反应的平衡和产物的最大化。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①用mol·L-1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是( )
A.长度B.质量C.物质的量D.物质的量浓度
②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5、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是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用创设问题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换算”。
【探究二】: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三所学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内容,【提问】: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那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将这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实验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让他们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m/m、n/V,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举例】:NaCl+AgNO3=AgCl↓+NaNO3,
【提问】:这个方程式代表什么含义?让学生从质量和物质的量两个角度分析定量关系。
【提问】:这个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对于溶液,是量取体积方便还是称量质量方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 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引入,建立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其对化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二,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三,教法分析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首先播放新闻图片(一名男子将1 箱硬币抬到家电商场购买空调,卖场派出6 名工作人员用了4个小时,才将这8000枚角币数清楚.)然后提出问题: 如何帮助营业员清点硬币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将硬币按照相同的高度一摞摞排列,数出一摞的硬币数目,然后乘以摞数,就得到硬币总数;也可以称出100 个硬币的质量,再称出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也能求得硬币的数目.针对学生讨论的方法追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此时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可以联想到"双,箱,打,包,条等等"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的思想.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概念的导出有了集合的思想后,过渡到化学问题"猜一猜1g 水中大约有多少水分子"学生猜测1g 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目应该有很多个,成千上万个吧!1g 水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要以一个集体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提出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了.那么我们学过哪些物理量呢学生回忆后,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 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指出其中" 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就是用来联系微观粒子跟可称量的物质的.那1mol 的物质到底含有多少个微粒呢教师此时类比:生活中一打铅笔是12支,而科学上将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定义为1mol.然后给出相关数据: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993X 10-23克,计算12g12C中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学生计算出为6.02 X 1023,教师指出1mol任何粒子中所含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为NA,接着举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感受NA 的数值有多大,将6.02X 1023 个一毛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太阳间400 亿次之多•如果1kg谷子有4万粒,6.02X 1023粒子谷子有1.505 X 1019kg,地球上按60亿人计算,按人均每年消耗500kg,可供全世界人用500万年.学生听后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巨大.此时教师强调指出用它来计量宏观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不说1mol 苹果.(三)巩固应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方程式C+O2=CO2物质C,O2,CO2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扩大6.02 X 1023倍,6.02 X 1023个碳原子,6.02 X 1023个氧分子,6.02 X 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 碳原子,1mol 氧分子,1mol 二氧化碳分子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猜猜看,它是对还是错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2,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 X 1023个02分子.3,1molO2中含有6.02 X 1023个氧原子.4,0.5molNH3 中含有3.01 X 1023 个NH3 分子5,1.204X 1023H2 中含有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如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同时也感受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四)拓展提高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 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 含有1molC 和2molO. 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 和1molO2 反应生成1mol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6.02X 1023个水分子,物质的量()H,物质的量()O,1molH2O (五)归纳小结这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2,物质的量是什么3,物质的量如何应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2,单位:mol3,阿伏加德罗常数(NA)4,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关系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
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
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
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
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
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