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动态监测技术_时延_四维_地震述评_崔永谦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油藏精细描述是指通过进行科学、系统、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建立出准确、细致、全面的油藏模型,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油藏进行细致、全面地描述和评估,从而实现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油田的目的。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物理等科学技术手段,对油藏样本、监测数据、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模拟,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对地下储层进行精细描述,从而优化采油方案、提高油田开发效率。
一、三维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是一种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是先进的地球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三维地震技术可以获取数据的立体图像,对地下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油藏的构成、形态和剖面,预测油藏内的流体分布等,有助于优化采油方案,提高油藏开采效率。
二、重力和磁力测量重力和磁力测量是油藏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
它们可以检测地下沉积物和矿物质,确定沉积相、岩性等地质参数,研究石油运移规律和储集条件,并预测地下储层的规模和分布。
利用重磁测量技术可以对油藏进行细致的描述和评估,为油田的开发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三、岩石物性分析岩石物性分析是指对油藏储层岩石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进行分析与测量。
例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和岩石矿物组成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岩石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对油藏进行更加准确的描述和评估。
四、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检测技术,对地下油藏物理和化学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利用时间域反演技术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监测,或者利用微小地震监测技术对油藏的压力、温度和产油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了解油藏内的动态情况,为油藏优化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统计等手段,在模拟和控制人类智能过程的基础上,实现油藏地质勘探和开发的智能化。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油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建立油藏预测模型,并预测油田内的地下储层规模和分布,优化采油方案,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动态监测技术
关 键词 : 低渗 透 ; 注水开发 ; 动 态监 测技 术
上升比较快 , 吸水能力变差 , 同时采油井的产量快速下降以及 料对解 决注水开发时遇 到的问题就 方便的多 了。 采 收率 较 低这 几个 突 出的 问题 。如 何分 析这 些现 象 产生 的原 用试 井动 态监 测 的相关 技术 来研 究低 渗透 油藏 储 层之 间
低渗透 油藏注水开发的动态监测技术
任健伟 杨建平 牛媛 常娜 张旭光( 中国石油冀东油 田公司 南堡油 田作业区, 河北 唐山 0 6 3 2 0 0 )
摘要 : 油 田资 源是一 个 国 家的 宝贵财 富 , 它分 布在世 界 上 和注水 压力上升 较快 , 吸水 的能力快 速下 降以及产 量下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
行 区分 的话 , 可 以分为 : 一 般低渗 透油藏 储 层 , 特 低渗透 油藏储 芳 烃含 量是 石 油总体 吸光 系数 的主 要贡献 源头 , 也就 是说 , 它 层, 超低 渗透油藏 储层 。 能 够敏 感 的反映 出在 对低 渗透 油藏注 水开 发过 程 中馏 分芳 烃 “ 注水 开发 ” , 顾 名思 义 , 就 是在 那些 油藏 储 量和 天然 能量 含 量的变化 。 枯 竭后 , 对其进 行注水 , 目的就 是让其尽 快恢 复压 力 , 进而提 高 除此 以外 , 还可 以利 用井 间示 踪 剂 ( 为 了方便 观察 和研 究 产 量和继 续进行采 收。 所 要 测量 的物 质 , 在其 活动 过程 中加 入的 一种标 记 物 , 容 易被 在注 水 开 发 的过 程 中 , 要 注 意 经 常调 整 注水 井的 吸 水剖 探测 ) 的监测 技术来 研究探索 低渗 透油藏 的注 水储 层的特 点及 面, 这 样做 的 目的就是 对那些 吸水较 少的 低渗透 油藏储 层进行 其变化 。这种 动态监 测技 术 实际上 就是 依靠 根据 示踪 剂 的浓 合 理 适 当 的改 造 , 同时做 好 那 些特 高 吸水 层的 控 制和 管 理 工 烈程度所产生 的 曲线来进行 相关数据 的分 析的 。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分析评价技术
资 料进 行分 析 与评价 , 明确对 目标油 藏进行 监测 的 可行 性 与技术 难 点 。以叠 后 地 震 资料 为 基 础 数据
的时移地 震可 行性 分析 主要 注重 叠后 资料一 致性 、
部 流体分 布与 油藏 开发 动 态复 杂 , 致 石 油采 收 。时移地震油藏监 1 ]
( 多次 ) 或 数据 采集观 测 系统 的一致 性 、 集参数 变 采
发数 据有机结 合 , 充分挖 掘地震数 据体 的潜力 , 提供 油 藏 中各种 流体 在垂 向上和 横 向上 的分 布 规 律 , 识
化对 叠前 时移 地震 研 究 的 影 响 以及 时 移地 震 资 料 处 理 的保 真性 ; 同时 , 要 分析 多 个 油 藏参 数 变 化 需
藏监测技 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从油藏地质条件 、 储层条件和地震条件 3 方面 出发 , 利用 油藏 实际测量数 据和
模 型数 据资料 , 综合分析 油藏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 的系统 评价方法 , 通过 岩石物理 模型与 叠前地震 正演 的结 合 进行 油藏参数变化定量解释可行性分 析评 价 。可行 性研究为 时移地震油 藏监测研 究从叠后 地震资 料推进 到叠 前地震 资料 、 提高不 同油 藏参 数解 释精度提供 了依据 。 关键词 : 时移地震 ; 可行 性 ; 定量解 释 ; 岩石物理 ; 地震 正演
收稿 日期 :0 1 4 i改 回 日期 :0 1 0—1 。 2 1 —0 ~i ; 2 1 一1 2 作者 简 介 : 景 叶 (9 8 ) 男 , 士 , 要 从 事 开 发 地 震 和 地 震 地 李 17 , 博 主 质一体化研究 的工作 。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 7O 8 和 国家 重 点基 础 研究 4 04 9 ) 发 展 计 划 (7 ) 目 (0 7 B 0 6 6共 同资 助 。 93 项 20C 290)
油藏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油藏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当今石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油藏工程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
油藏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和探索油藏的特征以及如何提高原油开采率。
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石油工业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助力于油藏工程的发展。
一、四维地震技术四维地震技术是相对于传统随机地震勘探而言的。
它通过大量的地震勘探数据来精确地描述地下岩层结构,帮助探测潜在的油藏。
利用这项技术的前提是地震勘测必须为长期连续的。
它能够在沉积环境变化和油藏开采的影响下观察到地震数据的变化,从而更加准确的掌握油藏信息,为油井开采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增量油藏开采技术增量油藏开采技术是在传统原油开采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型技术方法实现提高原油的开采效能,即大幅增加油井的产量。
这种技术方法常用的是地质改造和人工干预,通过改变沉积环境,以增加和调节油藏地下水、天然气和原油的流向,中国利用该技术挖掘出了大量的增量油气资源。
三、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油藏工程应用技术。
它基于一系列的计算机程序模拟油井开采的复杂过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出油井的开采过程,为油藏管理和开采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该技术能够充分发掘油藏的开采潜力,实现合理规划井位、形成不同开采方式、调裤底水、增量储油等目标。
四、流动反应模拟技术流动反应模拟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它通过模拟油井开采时的流体和化学反应过程,以获取开采过程中井底环境的变化情况,并预判油井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该技术不仅能够预测油井内流体的运动状况,也能够帮助开采者判断哪些化学成分会对油井内流动产生更大的影响。
五、开发美好油藏评价技术开发美好油藏评价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含水油藏和难开采油藏的评价。
该技术根据岩石物理特性及地质环境特征,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工程技术和数字模拟等方法,实现对高含水和难开采油藏的评价。
总体来看,油藏工程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维油藏描述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原文题目:4-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mproves EOR原文作者:Kirk Trujillo & Scott Marsic (Halliburton公司)原文出处:”PRODUCTION QUALITY AND RATE IMPROVEMENT”, September 2011四维油藏描述可以帮助提高原油采收率原作者:Kirk Trujillo & Scott Marsic (Halliburton公司)翻译:冷仁春(中石油长城地质院)四维油藏描述(4DRC)已在全球范围内证实可以有效帮助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及碳捕获和存储(CCS)操作。
四维油藏描述的目的是帮助理解怎样从一个油藏中开采原油、指导布加密井、绘图(诸如蒸汽、CO2或水的注入和运移情况)或者帮助确保碳捕获和存储项目运行动态如设计那样及确保具有能经济而有效监测油藏特性随时间而变化的技术。
地面运动随时间变化的监测可以转化到油藏处以便用地质力学解释油藏所发生的变化。
地面的变化可以由这些技术确定: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倾斜度测量仪或这三个技术的联合。
地面地质力学模型由专家通过反演模型程序对信息的分析而产生。
其成果是时间序列油藏地质力学模型及数据集,该模型和数据集是设计来直接解释或作为其他地面模型的补充。
求得油藏体积变化地面变形的准确测量形成了4DRC的基础。
首先对目前活动进行解释,而后建立一模型,把变形源(即压力、流体体积和温度的变化)与预测的地表变形联系起来。
该模型可以从给定的均质孔弹性或热弹性半空间预测地表变形量(倾斜或位移)。
然后把所评价的油藏分成许多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有不同的形状和深度,跟实际油藏形状和延伸相近。
假设每个小单元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压力、体积和温度的稳定变化。
所预测的由于油藏总变化而产生的地表变形是用于模拟油藏的每个小单元体积变化的总和。
油藏动态实时监测与调控
等 多项技 术 集成一 体 , 为制 定油 田生产预 警 、 开发 方案调 整 、 产增 注等措 施提 供技 术 支撑 与保 障 , 增
21 0 0年 第 3 卷 9 第 4期 第 4页
文 章 编 号 :1 0 - 4 ( 01 ) 4 0 04 05 0 1 3 82 2 0 0 — 0
石 油 矿 场 机 械
OI FI LD E L E QUI M ENT P 2 1 ,9 4 :~8 0 0 3 ( )4
h n e i r c v r e h oo y a c d ol e o ey tc n l g .Dv isi j s h n m c e ltmem n t iga dc n r l s r o r s tt e o or u
油 藏 动 态 实 时 监 测 与 调 控
张 凯 , 姚 军 , 均 荣 , 明 录 , 刘 吴 闫 霞
( 国 石 油 大学 ( 东 )石 油 工 程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5 ) 中 华 山 6 5 5
摘要 : 藏动 态 实时监测 与调控 是 智能化 油 田管理 的核 心 内容 之一 。该技 术 以节约 生产成 本 、 油 最大
a d o he e s e e i n t r m a ur s d sgn,a d ha o d a plc ton p os c s n sbr a p ia i r pe t .
( le eo toe m gie rn Ch n ie st f Per lu Hu d n , n d o2 6 5 , h n ) Colg f Per lu En n e ig, iaUn v riy o to e m( a o g) Qi g a 6 5 5 C ia
《油藏动态描述技术》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油藏动态描述技术,包括其定义、应用、分类以及在勘 探、开发和生产等环节中的作用和优势。
什么是油藏动态描述技术
油藏动态描述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油田相关数据,来揭示油藏动态特征和行为规律的一类技 术。
油藏动态描述技术的应用
油藏动态描述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各个阶段都有重要应用,可以 帮助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产能。
井测试在油藏动态描述中的作用
井测试可以获取油藏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等参数,帮助了解油藏的动态变化和储量分布。
储层描述在油藏动态描述中的 作用
储层描述可以揭示油藏的储集特征、物性分布和流体运移规律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包括采集油田资料、测 井数据、地震数据等,并进行精细的分析和解译。
油藏动态描述技术的分类
1 地震勘探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 播特性获取油藏地层信 息。
2 井测试
3 储层描述
通过对井的测试和分析, 了解油藏中的含油性、 渗透性等参数。
通过对储层岩石的分析 和描述,揭示油藏动态 行为的规律。
地震勘探在油藏动态描述中的作用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油藏的空间分布信息,帮助确定钻井位置和评估油藏储量。
长期油藏动态描述技术的优势
长期油藏动态描述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油藏变化,帮助优化生产策略、延长油 田寿命,并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神经网络用于四信地震油藏监测
第6 期,总第 16 1 期,20 . 5 0 232
定,不随时间变化 油藏饱和度和压力取 自油藏模拟器。因此,可以假设油藏模 拟程序近似地模拟油藏动态特性。克里格法在远离数据点 ( 印油井 )处可提供可
万单元油藏模拟器 的实时交互。
P c群集 通过高速 网络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群集 已成为不同于超级计算机的 低成本选择。用于昂贵得多的超 级计算机的并行算法程序在这里也同样可以应 用,并 已经成为现实,条件是处理器之间的通讯很快,或应用本身相对于处理器 之间所需的通讯来说具有很高的计算比例。 罔站寄存和互联网协作 数据的网站寄存 ( e o tn )可提供高度安全 wbhs ig 的中心数据存放,允许多用户访问。这一概念在数据管理和挖掘 以及远距离协作
研究方 面十分 重要
谢 匀 摘 自 “ P ” 2 O 1 T Q2 2
神经网络用于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本文提 出了一种基 于神经 网络方法 利用地震 时间延迟分析建立岩 石物性模
型的途径。目的是找 出压力、饱和度和地震速度之间的最佳关系。这样的一种关 系在地震信号时移解释中,特别是在油藏的参数反演和正演模型中很重要。该方 法建立 了一个在 地震 资料基础上研究油藏性质 的机 会。更为精 细的地震信 号 时延
的解释 。
当采集 时间 内的精确 油藏状况为 已知 时,仅可 以在地震 分辨 率 内检验岩 石模
型。因此,需要进行同步的测井资料解释。通常,不是每一次地震采集时间都进
行测井 此外 ,测井解释需要岩石物理学模 型。
每一种储层岩石特性都是不同的,开发一种适合每一种可能情形的岩石物理 学模型也许是不现实的。然而,该模型将有助于地震时间延迟资料解释并提供油
步骤 目 标是定义地震速度与储层状况之间的关系,忽略温度。神经网络算
高频度地震监测技术用于油藏主动管理
油气地球物理2016年7月PETROLEUM GEOPHYSICS第14卷第3期收稿日期:2016-04-13;改回日期:2016-05-26译者简介:张荣忠,男,高级工程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油气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和方法调研工作。
过去的十几年来,间隔几年的常规4D 地震勘探至少在海上是可行、有效的,如此长的时间跨度进行监测主要是为了优化油田开发策略。
应用时移地震技术进行油藏监测,在陆地上的应用效果远不如海上的好,主要是由于近地表存在空间和时间(每天或季节性)的快速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震源和检波器应该放置在近地表层之下。
基础勘探和监测勘探位置的变化也会有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布设永久性地震监测系统部分解决。
但由于季节性的变化影响近地表中传播的虚反射、地面多次波或地滚波,所以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通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改进,有可能消除这些近地表变化效应。
与海上用于油藏监测的永久设备相似,用于陆上油藏监测的永久埋置的震源和检波器的效益在几次监测勘探之后才能体现出来。
比较大的油田在其开采期间通常需要进行几次时移监测勘探,以优化开发方案。
时移地震的频率取决于地下的开发过程及对开发过程的处置能力。
有一些过程发展得非常缓慢,比如压实、水驱等,每隔几年进行一次监测足以了解这些变化。
另外,也有一些过程发生得非常快,需要进行频繁监测才能掌握这些变化。
1高频度地震监测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高频度4D 地震,即:根据需要,间隔几周或几个月重复勘探,反映短时间跨度内油藏动态。
如此频繁的监测目的旨在影响开采策略,提高勘探投资效益,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注水、注蒸汽等可能造成地下变化迅速作业的安全施工。
比如注水井附近,由于注水引起压力单元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会诱发裂缝,尽早掌握裂缝的发展对安全、有效的开采至关重要。
图1为高频度4D 监测价值示意图。
采用任何需要的手段监测油藏,根据观测结果修正模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观察采取的措施是否达到目的。
基于四维地震数据的自动油藏历史拟合方法
基于四维地震数据的自动油藏历史拟 合方法有助于提高油藏描述精度,优 化油田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研究现状与问题
现状
目前,基于四维地震数据的油藏历史 拟合方法主要采用手动调整和半自动 方法,效率较低且精度有限。
问题
缺乏一种高效、准确的自动历史拟合 方法,以满足现代油田开发对精细描 述和优化的需求。
基于四维地震数据的自动油 藏历史拟合方法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四维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 • 自动油藏历史拟合方法 • 实验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油藏的精细 描述和历史拟合需求日益增长。四维 地震数据提供了丰富的油藏动态信息 ,为历史拟合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预处理
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噪声压制 、滤波等,以提高数据质量。
偏移成像
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下介质的 反射系数图像。
层位追踪与对比
对不同时间的地震数据进行层 位追踪和对比,识别地下介质 的变化。
速度模型建立
基于地震数据建立地下介质的 波速模型,用于进一步的地震
成像和反演。
四维地震数据质量控制
需求。
需要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最新进展,将其不断引入到 油藏历史拟合中,提高历史拟合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为油藏工程师 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的工具和服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四维地震数据采集与来自理四维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重复地震反射测量
三维和四维勘探
通过在相同地震站位多次激发和接收 地震波,获取地下介质变化信息。
通过在三维或四维空间内布置多个地 震测线,获取地下介质的三维或四维 变化信息。
四维多波地震在油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2021年4月第56卷第2期•综合研究•文章编号:1000-7210(2021)02-0340-06四维多波地震在油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王波*聂其海陈进娥王春燕郭静茹刘渊(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王波,聂其海,陈进娥,王春燕,郭静茹,刘渊.四维多波地震在油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1,56(2) :340-345.摘要研究区位于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区,该区目的层埋深极小,地表条件复杂.油藏开发时间短。
因此.开 发前、后地震数据差异小,四维地震一致性处理、提取可靠的油藏变化信息及二次测丼数据难度大,限制了四维 地震反演方法的推广、应用。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模型驱动的四维多波联合反演方法,在反演模型中考虑了两期转换波的差异信息,在反演过程中加入转换波数据,利用四维三分量(4 D3 C)地震资料,充分融合“四维”和“多波”两项前沿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及动态监测。
获得以下认识:①处理与解释实时结合•逐步质控,提高了非油藏信息的一致性,保留并突出了油藏信息真实差异。
②岩石物理分析结果表明,纵横 波速度比对油藏变化最敏感.可作为油藏动态监测的敏感参数。
③充分利用纵波与转换波时移量信息.建立了反映油藏变化趋势的低频模型,规避了缺少二次测井数据的限制.方法简单易行,蒸汽腔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四维三分量地震数据体匹配岩石物理联合反演纵横波速度比油藏监测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3810/j. cnki. issn. 1000-7210. 2021. 02. 016〇引言随着地球物理服务业务逐渐由勘探地球物理向油藏地球物理转变,四维地震作为最重要的油藏开发地震技术之一,已成为油藏监测、剩余油气预测及提高采收率等的重要手段。
四维地震通过求取两期地震数据的差异获得油藏动态变化信息[1-2]。
多波 地震通过纵、横波震源激发、多分量检波器接收,较 常规地震可获得更丰富的地质信息,在气云区构造成像、裂缝检测及岩相、流体识别等方面具有常规纵波无可比拟的优势[34]。
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以西非深水扇A油田为例
陈筱,杨希濮,肖鹏,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 以西非深水扇A 油田为例[J.石油物探,2023623538㊀G547C H E N X i a o ,Y A N G X i p u ,X I A OP e n g ,e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i nd e e p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r e s e r v o i rm o n i t o Gr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D e e p w a t e r F a nAo i l f i e l d i nW e s tA f r i c a [J ].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f o r P e t r o l e u m ,2023,62(3):538㊀G547收稿日期:2022G08G17.第一作者简介:陈筱(1987 ),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E m a i l :c x 169102525@163.c o m基金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科研项目(Y X K Y G2019GZ Y G07)资助.T h i s r e s e a r c h i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o fC N O O CL t d .(G r a n tN o .Y X K Y G2019GZ Y G07).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以西非深水扇A 油田为例陈㊀筱1,杨希濮1,肖㊀鹏1,吕文睿1,张㊀昕1,段瑞凯2(1.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北京100028;2.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摘要:A 油田海上深水浊积砂岩油藏开发中井数少且井距大,井控程度较低,存在连通性难判断㊁水淹范围及程度难刻画㊁剩余油难预测等问题.时移地震技术基于分析不同时间点三维地震数据的波阻抗差异,可有效弥补井资料不足的问题,成为油田生产优化及调整挖潜的重要手段.以西非某典型深水扇油田为例,采用动静结合的思路,将时移地震与构造断裂㊁储层预测㊁井网分布㊁生产动态研究相结合,探讨时移地震在深水浊积挥发性油藏中的有效应用,为该类油田的时移地震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时移地震与断距结合,在判断断层封堵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有效厘清开发矛盾,指导调整井的部署;时移地震与沉积相及储层预测相结合,可有效刻画出水驱前缘㊁表征水淹程度,明确生产优化方向;时移地震与井点泥岩隔夹层结合,可准确判断层间连通性,指导措施优化;综合构造断裂㊁沉积相分布㊁储层结构和井网等信息,可以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预测并指导油田调整挖潜.关键词:深水浊积;挥发性油藏;时移地震;水驱开发;应用实践中图分类号:P 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G1441(2023)03G0538G10D O I :10.12431/i s s n .1000G1441.2023.62.03.015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i nd e e p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r e s e r v o i rm o n i t o r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D e e pw a t e rF a nAo i l f i e l d i n W e s tA f r i c aC H E N X i a o 1,Y A N G X i p u 1,X I A OP e n g 1,L V W e n r u i 1,Z H A N G X i n 1,D U A N R u i k a i 2(1.C N O O C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t d .,B e i j i n g 100028,C h i n a ;2.C N O O C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C o .,L t d .,B e i j i n g 10002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e e p 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h a v e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w i t h f e ww e l l s ,l a r g ew e l l s p a c i n g ,a n d a l o wd e gr e e o fw e l l c o n t r o l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j u d g e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e x t e n t a n d d e g r e e o f f l o o d i n g .I n a d d i t i o n ,i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p r e Gd i c t t h e a m o u n t o f r e s i d u a l o i l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w a v e i m pe d a n c e of 3Ds e i s m i c d a t a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p o i n t s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g y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o v e r c o m e th e li m i t a t i o no f i n s u f f i c i e n tw e l l d a t a a n do p t i m i z e o i l f i e l d p r o d u c t i o n .T a k i n g at y p i c a l d e e p w a t e r f a no i l f i e l d i n W e s tA f r i c a a s a n e x a m p l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d a t a i nd e e p w a t e r t u r b i Gd i t e v o l a t i l e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w a s d i s c u s s e db y c o m b i n i n g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d a t aw i t h s t r u c t u r e s ,f r a c t u r e s ,r e s e r v o i r s ,w e l l p a t t e r n s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B y c o m b i n i n g d y n a m i c a n d s t a t i c d a t a ,i tw a s p o s s i b l e t o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Gm i c d a t a i n t h i s t y p e o f o i l f i e l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i m e 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d a t a a n d f a u l t d i s t a n c e h a s h i gh r e l i a Gb i l i t y i n j u d g i n g s e a l i n g f a u l t s ,c l a r i f y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n d g u i d i n g t h ea d j u s t m e n tw e l l .B y c o m b i n i n g t i m e Gl a ps es e i s m i c d a t aw i t hs e d i m e n t a r y f a c i e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e c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 d e p i c t t h e f l o o d i n g e d g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t h ed e g r e e o f f l o o d i n g,a n d c l a r i f y t h em e a s u r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o p t i m i z a t i o n.T h e i n t e r l a y e r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c a nb e a c c u r a t e l y d e t e r m i n e db y c o m b iGn i n g 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a n a l y s i sw i t hm u d s t o n e i n t e r l a y e r a n a l y s i s.T h e r e m a i n i n g o i l c a nb e e f f e c t i v e l y p r e d i c t e db y 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f r a c t u r e,s e d i m e n t a r y f a c e,r e s e r v o i r s t r u c t u r e,a n dw e l l p a t t e r n.K e y w o r d s:d e e pG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s,v o l a t i l e o i l r e s e r v o i r,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w a t e r f l o o d i n g,a p p l i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㊀㊀时移地震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为一种油气动态检测方法[1G3],是将地球物理㊁岩石物理㊁地质㊁油藏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项技术.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流体变化可引起地震振幅和走时等参数改变,因此,基于重复性采集油田开发阶段不同时间点的地震波信息,利用地震数据体的差异,可推知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㊁气㊁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建立地震属性数据体与流体变化的对应关系,实现对流体场变化情况的预测.时移地震技术在深化地质油藏动态认识㊁提升模型表征精度㊁指导生产优化管理和挖掘剩余油潜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时移地震技术最初应用于北海和墨西哥湾的海上油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西非㊁北海㊁墨西哥湾和巴西等地区,成为海上油田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由于深水油田井数少且井控程度低,时移地震可有效弥补井资料不足的问题,在深水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G6].国内油田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㊁前期设计规划不足以及海上开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相对较少,目前主要应用于陆上稠油油藏和水驱油藏的开发.受油藏地质条件㊁地震采集时间和资料匹配性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移地震实践应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前人研究认为,储层厚度大且物性好的轻质油田采用时移地震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以西非深水浊积砂岩油田为例,通过生产实践,探讨时移地震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油田的时移地震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1㊀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原理及适用条件1.1㊀时移地震监测油藏的原理时移地震技术基于不同时间点重复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的差异,来表征油藏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㊁饱和度㊁地层压力及温度动态变化过程[7G8].油气开发之前采集的基础观测数据是后期对比分析的基础.在油田开发的早㊁中㊁晚不同阶段,根据油田开发生产需要分别进行多次地震数据采集,并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可重复性.经过与基础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到地震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于岩石物理分析,建立地震数据与油气藏特征的相关性,进而得到地下流体和温压场的变化,实现对油气藏的动态监测.研究实践表明,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当溶解气脱气㊁气驱替油或地层压力升高时会造成岩石孔隙膨胀,岩石孔隙内流体密度减小,降低地震波反射速度,导致波阻抗减小[9];相反,当水驱油或地层压力下降时会导致波阻抗增加.因此,通过提取波阻抗的变化,结合油田生产认识,可以识别地下流体和温压场的变化.1.2㊀时移地震的适用条件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时移地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中的地质研究㊁生产动态分析和剩余油研究,在油田稳产增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7G8].长期研究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油藏都适合采用时移地震监测.陆上油田常受到地下水位和近地表条件变化以及面波㊁折射波及环境噪声的影响,地震数据的采集㊁处理及解释受到较大干扰.相较于陆上油田的多重非重复性因素制约,海上油田更适合开展时移地震监测.海上油田能否开展时移地震需要从油藏地质条件㊁岩石物理条件以及地震条件等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时移地震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是原油性质和骨架性质,其次是开发方式和构造储层特征[1].研究表明,深水㊁浅埋深的厚层中高孔渗砂岩㊁水驱轻质油藏更适合开展时移地震[10],原因是该类油藏常具有低骨架弹性特征,孔隙流体压缩系数可发生明显差异,开发过程中水驱效率高,含油饱和度变化大,地震特征变化明显;而稠油油藏由于密度与水接近,水驱效率较低,开发前㊁后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地震特征变化相对不明显.1.3㊀时移地震的数据采集注意事项时移地震数据采集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区块是否具备采集时移地震数据的条件,即两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能否满足一致性和重复性要求.935第3期陈㊀筱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 以西非深水扇A油田为例由于海上油田受到采集环境(潮汐㊁水流等)㊁采集技术及设备㊁观测系统以及前期规划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复性采集实现难度较大.对于海上非重复性时移地震采集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采集方向㊁炮检距㊁炮线距㊁缆数和缆长等因素;尽量缩小两次地震采集方向㊁震源参数㊁炮检距和道间距等主要参数的差异.同时,保证晚期监测数据的缆数㊁偏移距㊁覆盖次数大于前期数据[11].二是要关注油田生产阶段是否达到采集的时机,研究显示开发过程中,当地层阻抗变化幅度达到3%~5%时,才能被时移地震识别.因此,在油田生产早期,由于采出程度较低,流体运移及压力变化不明显,过早的时移地震采集无法检测到显著变化,难以体现出时移地震的价值并造成资源浪费;而采集时间过晚,油藏采出程度太高,剩余油潜力少,则失去了开展时移地震的意义[12].因此,在评估决策时移地震资料采集时要从采集条件和采集时间两方面把握,优选最佳的采集方案.1.4㊀时移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关键资料一致性处理是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通过一致性处理消除因采集环境㊁技术设备㊁观测系统造成的差异.非重复性时移地震处理包括数据匹配性处理㊁共约束一致性处理和互均化处理等[13].数据匹配处理重点要保证反射面元㊁反射中心点位置㊁覆盖次数㊁信噪比和方位角等参数尽量一致;共约束一致性处理包括了频率㊁相位㊁剩余静校正等处理;互均化处理包括时间㊁振幅㊁频率以及相位等的校正[13].2㊀西非靶区深水油田特征研究靶区是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A油田,㊀㊀㊀㊀该油田位于尼日利亚西南海域,距岸约200k m,油气资源丰富,已有1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研究区储层属深水浊积扇沉积,砂岩储层相变快,内部结构复杂.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不确定性较大,在开发过程中已暴露出断层㊁储层连通性认识不清㊁水驱波及难以预测㊁生产优化及措施调整方向不明,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受工程难度和费用等因素制约,研究区开发井数较少且井距大,仅依靠钻井资料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油田开发矛盾.但研究区地震资料较为丰富,投产至今已进行了3次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品质高.此次重点以时移地震为切入点,结合钻井㊁测试㊁测井㊁生产动态资料,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探讨时移地震技术在深水浊积扇水驱油田开发中的综合应用及效果.研究区为中间隆起的背斜构造,深水浊积扇沉积,纵向发育多套油组(图1).油田水深为1300~1450m,储层埋深为-2800~-3750m,主力注水开发油藏A㊁B㊁E F㊁G的储层厚度为14~40m,岩心孔隙度为18%~30%,岩心渗透率为200~4000m D (1m Dʈ0.987ˑ10-3μm2),属于中孔-中高渗储层,地面原油密度为0.780~0.817g/c m3,地层原油粘度为0.10~0.17c p,气油比为290~1250m3/m3,属于轻质㊁低黏㊁高挥发性原油.油藏温度为60~105ħ,温度梯度为4.002ħ/100m,油藏压力为32~44M P a,压力系数为1.023~1.121,属于正常的温度压力系统[14G16].油田采取 少井高产 的开发策略[17G18],注采井距多为1500~2000m,通过边部注水和顶部采油的方式保压开发,油井自喷生产.受限于深水油田开发井数少,且多采用合采合注进行开发,陆上油田常用的㊀㊀㊀㊀图1㊀目标油田北西南东向油藏剖面045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2卷调剖㊁堵水㊁油转注等常规措施实施难度大,作业成本高,严重制约油田生产优化调整.该油田自投产以来,共进行了3次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匹配处理后一致性较好.基础数据为油田投产前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下文统称为B a s e 数据),代表油藏原始状态.第1次数据采集(下文统称为M 1数据)在油田投产后32个月,阶段采出程度12%;第2次数据采集(下文统称为M 2数据)与第1次间隔41个月,阶段采出程度17%;第3次数据采集(下文统称M 3数据)与第2次间隔42个月,阶段采出程度14%(表1).截至第3次数据采集,油田累积采出程度达43%,3次数据采集跨越了油田开发中的稳产期和递减期,可实现对不同阶段水驱波及情况的有效监测[19G20].表1㊀目标油田时移地震数据采集间隔及采出程度对比地震数据B a s e 数据M 1数据M 2数据M 3数据数据采集时间投产前投产后32个月投产后73个月投产后115个月较前次数据采集间隔0个月32个月41个月42个月阶段采出程度012%17%14%3㊀时移地震在油藏注水开发中的综合应用㊀㊀由于目标油田为轻质原油,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开展时移地震的岩石物理基础.与泥岩相比,砂岩表现为低速㊁低密度特征.基于对地震波阻抗差异数据体的分析,发现正的阻抗差异与含水饱和度增大有关,可指示水驱推进的方向㊁范围及水淹程度;负的阻抗差异与地层压力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差值越小,地层压力越大.时移地震数据监测到的地层压力和含水饱和度变化,一方面可以落实封堵断层㊁储层连通性等静态信息;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对水驱前缘㊁优势通道㊁剩余油分布等动态信息的刻画和预测.以此为基础对地质模型及数模进行优化,进一步指导油田生产优化及调整井部署,达到提高采收率,延缓产量递减的目的.3.1㊀判断封堵断层,明确注采连通关系目标油田B 油藏可划分为4期浊积水道(图2).水道以纵向叠置为主,平面摆动较弱[21G25].其中,下部Ⅰ㊁Ⅱ期水道范围较大,以砂质沉积为主,层间泥岩隔夹层发育较弱,叠置连通性较好;上部Ⅲ㊁Ⅳ期水道沉积范围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层间泥岩隔夹层厚度增大,且呈现较为稳定的连续分布,相邻期次水道的层间连通性减弱.B 油藏内部发育多条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主体区断层近平行分布,北部为下降盘,南部为上升盘.含油范围内发育9条主要断层,断距多为10~50m ,其中,F 5㊁F 6㊁F 7㊁F 9㊁F 10断层断距较大,将单期水道完全错断,F 3㊁F 4㊁F 8㊁F 11断距小,将㊀㊀㊀㊀图2㊀B 油藏浊积水道平面示意单期水道局部错断.受断层影响,B 油藏主体区被切割成多个断块.研究认为,虽然B 油藏内部单期水道被断层切割,但部分断块存在跨断层错层对接,可形成砂体连通体.早期研究认为,F 10断层以北储层整体连通,在方案设计中采油井X G41井开发油藏主体区,并在北部设计注水井X G45井提供能量供给(图3).投产后发现注水井X G45压力持续上升,产生憋压,而对应采油井X G41井压力不断下降,生产井与注水井的压差达到80b a r (图4),生产动态表明井145第3期陈㊀筱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以西非深水扇A 油田为例㊀㊀㊀㊀图3㊀B 油藏南北向油藏剖面(A GB)图4㊀B 油藏X G41和X G45井地层压力随时间变化间不连通,注采不受效.经过分析M 2GB a s e 和M 3GB a s e 的阻抗差异数据体(图5),发现B 油藏北部小范围内出现阻抗增大(蓝色区域),说明注入水主要集中在井附近,无法进一步推进.X G45井无法对采油井X G41井实现有效注水,井间存在遮挡.同时在断层F 5北部断块出现阻抗减小(红色区域),结合动态分析,认为是憋压信号,综合判断后认为断层F 5是封堵断层.后期在X G41井北部部署加密采油井X G54井,横跨F 5断层两侧,钻后压力显示以F 5为界,北部断块F B 4油层压力较原始地层压力上升,与时移地震响应图5㊀Ⅲ期水道砂体与M 2GB a s e ㊁M 3GB a s e 时移地震阻抗平面叠合aM 2GB a s e 时移地震阻抗平面;b M 3GB a s e 时移地震阻抗平面245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2卷一致(图6);F 5南部断块F B 5㊁F B 6㊁F B 7地层压力下降,指示地层能量亏空,储量已动用.新钻井X G54进一步证实F 5的封堵性,也验证了利用时移地震识别饱和度㊁压力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图6㊀X G54井钻后地层压力测试与原始地层压力对比3.2㊀标定水驱前缘,指导生产制度优化E F 油藏为浊积水道G朵叶复合体,其中,浅部E 油藏呈东部朵叶㊁西部水道复合沉积,深部F 油藏整体为朵叶沉积.E F 油藏储层整体连通,具有统一的温压流体系统.油藏采取顶部采油,边部注水开发,进行合采合注.采油井X G38井位于构造顶部,同时生产E ㊁F 油藏,对应注水井为东部X G39井和西部X G40井(图7).将油藏沉积相与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属性在平面上叠合,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注入水的推进范围(图中蓝色区域).M 2GB a s e 时移地震显示受到注水井X G39井作用,注入水沿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推进,E 油藏东部水驱前缘已推进至近X G38井趾端(图7a );同时F 油藏西侧受到注水井X G40井作用,水驱前缘已推进至X G38井根端(图7b ),X G38井面临东西两侧同时注水突破的风险,而油藏南部无明显水驱响应,存在注采不均衡问题.图7㊀E F 油藏沉积相与M 2GB a s e ㊁M 3GB a s e 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平面叠合aE 油藏M 2GB a s e 水驱波及特征;bF 油藏M 2GB a s e 水驱波及特征;cE 油藏M 3GB a s e 水驱波及特征;dF 油藏M 3GB a s e 水驱波及特征㊀㊀为了推迟X G38井见水时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结合时移地震动态特征,在油藏生产管理中采取关闭X G38井下段(E 油藏),只生产上段(F 油藏),同时对注水井X G39和X G40井采取间歇和交互注水策略,周期345第3期陈㊀筱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以西非深水扇A 油田为例性关停或控制注水量,显著提高了水驱波及效率,M 3GB a s e 时移地震显示油藏南部水驱前缘均匀推进(图7c和图7d ),南部不均衡开发得以改善.通过生产制度的优化调整,X G38井的实际见水时间比预测推迟了18个月,且见水后含水持续稳定在15%以下,约为16个月.3.3㊀指示储层连通关系,精准实施优化措施目标油田中A 油藏为复合水道沉积,水道以纵㊀㊀㊀㊀向叠置为主,平面摆动较弱,层间连通关系复杂.采油井X G35井分别在A 1和A 2小层进行完井生产,对应注水井包括北部X G15井和中部X G48井(图8),含水率达到62%.地质油藏研究认为,X G35井附近在A 1和A 2小层之间发育稳定的泥岩隔夹层,层间连通性较弱(图9);同时M 3GB a s e 时移地震显示下部A 2小层主体区已整体水淹(蓝色区域代表水驱波及㊀㊀㊀㊀图8㊀A 油藏A 1(a )㊁A 2(b)小层水道与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平面叠合图9㊀X G35井和X G15井连井对比445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2卷范围),而上部A 1小层未见明显水淹,进一步印证层间连通性较差.综合判断X G35含水主要来自下部A 2小层,而上部A 1小层尚未水淹.因此,对X G35井的A 2小层实施机械堵水措施,堵水后该井含水降低20%,日增油约137t.3.4㊀指示剩余油富集区,有效指导加密井部署目标油田已开发10年以上,多数油井已见水,油田综合含水接近40%,采出程度达到50%.整体处于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加快,及时部署调整井对减缓油田产量递减,延长油田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油田内G 油藏为例,该油藏为中央隆起背斜构造,属于深水浊积朵叶沉积(图10和图11).油藏内部可进一步细分为3套砂组,分别为G GU p pe r ㊁G GM i d d l e ㊁G GL o w e r 小层;上部G GU p pe r 小层西部发育朵叶沉积,向东逐渐过渡为朵叶边缘;下部G GM i d d l e 及L o w e r 小层为朵叶沉积.已有开发井网中包括3口采油井和2口注水井,采取顶部采油,边部注水的开发方式,主要动用下部G GM i d d l e 及L o w e r 地层的储量;上部G GU p pe r 小层仅有X G51井进行生产.G GM i d d l e 及L o w e r 小层为朵叶沉积,储层呈席㊀㊀㊀㊀状稳定连续展布.时移地震结果显示(图11),受注水井和边水的共同作用,水体沿四周由构造低部位向上倾方向均匀推进;G GU p p e r 小层西部发育朵叶储层,西侧水体向上倾方向推进,而X G51井在G GU p pe r 斜坡带,朵叶顶部及南部无井控制,时移地震显示水体难以波及.综合时移地震水驱前缘和地质油藏研究,认为现有井网下G GU p pe r 朵叶顶部及南部储量难以动用,是剩余油富集区.据此在G GU p p e r 小层南部部署了1口加密采油井,钻后结果显示含油饱和度达到87%,初期产能达到822t /d .由此表明时移地震对水驱前缘预测准确性较高,在少井油田调整井部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上述生产实践表明,时移地震技术在深水浊积挥发性油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判断封堵断层㊁储层连通性分析㊁水驱前缘标定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对于时移地震资料的解读,需要结合研究区构造断裂特征㊁沉积模式㊁储层构型㊁开发井网以及生产动态进行综合研判,排除噪声干扰.同时,本区研究发现,受到地震数据分辨率的限制,当含水㊀㊀㊀㊀图10㊀G油藏东西向油藏模式图11㊀G GU p pe r 和G GM i d &L o w 小层沉积相与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平面叠合aG GU p pe r 小层M 3GB a s e 时移地震水驱平面;bG GM i d d l e 及L o w e r 小层M 3GB a s e 时移地震水驱平面545第3期陈㊀筱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以西非深水扇A 油田为例饱和度变化大于30%时,时移地震对流体变化的表征更为准确;当含水饱和度变化小于30%时,时移地震难以准确表征流体变化趋势.在进行时移地震资料解读及剩余油挖潜时,要结合本区或相似油田的应用效果,充分考虑预测风险,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及风险预案.4㊀结论1)目标油田原油具有轻质㊁低黏㊁挥发性特征,储层水驱效率高㊁水驱波及较均匀㊁开发前后含油饱和度变化显著,适合开展时移地震研究,可作为深水浊积注水开发油藏时移地震应用的典型范例.2)将时移地震差异属性与断层断距相结合,可对断层封堵性进行判断,生产动态和新钻井验证判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沉积相与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属性相结合,可以刻画出注入水的平面推进趋势及范围.由此开展生产制度优化,可改善平面水驱波及不均衡问题;时移地震与井点隔夹层研究相结合,可准确判断层间连通性.据此开展措施优化,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3)基于动静结合㊁多维融合的思路,综合构造断裂㊁储层结构㊁沉积相㊁井网与时移地震阻抗差异属性,可明确剩余油富集区,成功指导G油藏调整井部署,实现初期产能822t/d.4)时移地震技术在判断封堵断层㊁识别连通储层㊁标定水驱前缘㊁指示剩余油分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在油田生产优化及调整挖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李绪宣,胡光义,范廷恩,等.海上油田时移地震技术适用条件及应用前景[J].中国海上油气,2015,27(6):48G52L IXX,HU G Y,F A N TE.A p p l i c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a p p l i c aG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o f 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i no f f s h o r eo i lGf i e l d s[J].C h i n aO f f s h o r eO i l&G a s,2015,27(6):48G52[2]㊀谢玉洪,陈志宏,周家雄.东方1G1气田时移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J].华南地震,2009,29(S1):60G68X I EY H,C H E NZ H,Z H O UJX.R e s e a r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i m eGl a p s es e i s m i c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o n g f a n g1G1g a sf i e l d[J].S o u t h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2009,29(S1):60G68[3]㊀张会来,范廷恩,胡光义.水驱油藏时移地震叠前匹配反演 西非深水扇A油田时移地震研究实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50(3):530G535Z HA N G HL,F A NTE,HUGY.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p r eGs t a c km a t c h i n g i n v e r s i o n f o rw a t e rd r i v er e s e r v o i r s:Ac a s es t u d y o f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i n t h e d e e pGw a t e r f a n a o i l f i e l d i nW e s tA f r iGc a[J].O i l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2015,50(3):530G535[4]㊀李绪宣,朱振宇,张金淼.中国海油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2016,28(1):1G12L IXX,Z HUZY,Z H A N GJM.T h e p r o g r e s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e c t i o no fC N O O Cs e i s m i ce x p l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J].C h i n aO f f s h o r eO i l&G a s,2016,28(1):1G12[5]㊀高云峰,王宗俊,李绪宣.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技术[J].物探与化探,2019,43(1):183G188G A O Y F,WA N G ZJ,L IX X.T i m eGl a p s es e i s m i c m a t c h i n g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m u l t iGl a y e r e do i la n d g a sr e s e r v o i r s[J].P h y s i c a la n d 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2019,43(1):183G188[6]㊀张会来,胡光义,范廷恩.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11):64G68Z H A N G H L,HU G Y,F A N T E.R e m a i n i n g o i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Gt i o nm e t h o do f 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i nw a t e r d r i v e o i l f i e l d a n d 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J].J o u r n a lo f O i l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2014,36(11):64G68[7]㊀秦绪英,朱海龙.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3):219G225Q I N X Y,Z HU H L.A n a l y s i so f t i m eGs h i f t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s t a t u s[J].P r o g r e s s i nE x p l o r a t i o nG e o p h y sGi c s,2007,30(3):219G225[8]㊀周家雄,谢玉洪,陈志宏.时移地震在中国海上气田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2):285G292Z H O UJX,X I E Y H,C H E N Z H.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i m eGs h i f ts e i s m i c i n o f f s h o r e g a sf i e l d si n C h i n a[J].O i l G e o p h y s i c a lP r o s p e c t i n g,2011,46(2):285G292[9]㊀陈志海,苑书金,孙钰.四维地震监测深水浊积岩油藏动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34(5):127G130C H E NZ H,Y U A NS J,S U N Y.F o u rGd i m e n s i o n a l s e i s m i cm oGn i t o r i n g o f d e e p 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r e s e r v o i r p e r f o r m a n c e[J].D a q i n g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2015,34(5):127G130[10]㊀陈小宏,牟永光.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6):707G715C H E N X H,MO U Y G.F o u rGd i m e n s i o n a ls e i s m i cr e s e r v o i r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J].O i lG e o p h y s i c a lP r o s p e c t i n g,1998,33(6):707G715[11]㊀胡光义,王宗俊,范廷恩.南海A油田时移地震应用案例[C]ʊ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涿州: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2017:706G710HU G Y,WA N G ZJ,F A N T E.Ac a s eo f t i m eGl a p s es e i s m i c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AO i l f i e l d i n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C]ʊG e o p h y s iGc a lP r o s p e c t i n g C o mm i t t e eo fC h i n a P e t r o l e u m S o c i e t y.P r oGc e ed i n g s o f t h eG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S e m i n a r o fC h i n aP e t r o l e u m S o c i e t y i n2017.Z h u o z h o u:P e t r o l e u m E a r t h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E d i t o r i a l B o a r d,2017:706G710[12]㊀刘巍,邓海东,张亮,等.时移地震采集时机可行性分析及研究 以南海L气田为例[J].石油物探,2022,61(3):490G498L I U W,D E N G H D,Z H A N G L.F e a s i b i l i t y s t u d y o f t i m el a p s es e i s m i c a c q u i s i t i o n t i m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i nt h eL g a s f i e l d[J].645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2卷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 o r P e t r o l e u m,2022,61(3):490G498[13]㊀郭念民,尚新民,刘欣欣.非重复性时移地震数据关键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4):581G592G U O N M,S H A N GX M,L I UXX.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k e y p r o c e s sG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n o nGr e p e t i t i v e 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d a t a[J].O i lG e o 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2011,46(4):581G592[14]㊀卜范青,张旭,陈国宁.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重力流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以A K P O油田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1):64G70B U FQ,Z HA N GX,C H E N G N.G r a v i t y f l o wd e p o s i t i o nm o dGe l a n dr e s e r v o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N i g e r D e l t a B a s i n:A c a s es t u d y o fA K P O O i l f i e l d[J].J o u r n a l o fX i a nS h i y o u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2017,32(1):64G70[15]㊀林煜,吴胜和,王星.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田A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4):494G502L I N Y,WUSH,WA N GX.R e s e r v o i r q u a l i t y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s u bGm a r i n e f a na i n t h e d e e p w a t e r o i l f i e l d o f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J].O i l a n dG a sG e o l o g y,2014,35(4):494G502[16]㊀卜范青,张旭.深水重力流复合下切水道体系精细地质表征与建模 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OM L130区块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8,23(2):90G96B U FQ,Z H A N G X.F i n e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 m o dGe l i n g o fd e e pGw a t e r g r a v i t yf l o w c o m p o s i t ed o w n c u tc h a n n e ls y s t e m:T a k i n g t h eOM L130b l o c ko f t h e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 i nW e s tA f r i c aa sa ne x a m p l e[J].M a r i n e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8,23(2):90G96[17]㊀苑志旺,杨宝泉,杨莉.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含水上升机理及优化注水技术 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 K P O油田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45(2):287G296Y U A N Z W,Y A N G B Q,Y A N G L.W a t e rGc u tr i s i n g m e c h aGn i s m a n do p t i m i z e d w a t e r i n j e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i nd e e pGw a t e rt u r b i d i t es a n d s t o n eo i l f i e l d s T a k i n g t h e A K P O o i l f i e l di nt h e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 i nW e s tA f r i c a a s a n e x a m p l e[J].P e t r o l eG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2018,45(2):287G296[18]㊀康博韬,杨莉,张迎春.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新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 k p o油田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5):153G159K A N GBT,Y A N GL,Z H A N GYC.An e w m e t h o d f o r p r e d i cGt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x e s o f d e e pG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s a n d s t o n e o i lGf i e l d s:T a k i ng th eA k p ooi l f i e l d i n t h e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a s a ne x a m p l e[J].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9,19(35):153G159[19]㊀张显文,胡光义,范廷恩.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水驱4D地震可行性研究[C]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3 第二十专题论文集.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723Z H A N G X W,HU GY,F A NTE.W a t e r d r i v e4Ds e i s m i c f e aGs i b i l i t y s t u d y b a s e d o n p e t r o p h y s i c a l a n a l y s i s[C]ʊC h i n e s eG eGo p h y s i c a l S o c i e t y.C h i n aG e o p h y s i c s2013 20t hS p e c i a lP aGp e rC o l l e c t i o n.B e i j i n g:C h i n e s eG e o p h y s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3:723[20]㊀王宗俊,张显文,胡光义.时移地震技术在水驱油藏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C]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3 第二十专题论文集.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729WA N GZJ,Z HA N G X W,HU G Y.R e s e a r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i m eGl a p s e s e i s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i nw a t e r d r i v e r e s e r v o i rm o n iGt o r i n g[C]ʊC h i n e s e G e o p h y s i c a lS o c i e t y.C h i n a G e o p h y s i c s 2013G20t hS p e c i a l P a p e r C o l l e c t i o n.B e i j i n g:C h i n e s eG e o p h y s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3:729[21]㊀林煜,吴胜和,王星.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 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J].地质论评,2013,59(3):510G520L I NY,WUSH,WA N GX.S t u d y o n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m o d e l o fd e e p 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w a t e r w a y s y s t e m T a k i n g ad e e p w a t e rr e s e a r c ha r e a i n t h e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 i n W e s tA f r i c a a s a n e xGa m p l e[J].G e o l o g y R e v i e w,2013,59(3):510G520[22]㊀张文彪,段太忠,刘志强.深水浊积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及沉积演化:以西非M油田为例[J].地球科学,2017,42(2):273G285Z H A N G W B,D U A NTZ,L I UZQ.D e e p w a t e r t u r b i d i t e c h a nGn e l s e d i m e n t a r y a r c h i t e c t u r em o d e l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e v o l u t i o n: Ac a s e s t u d y o f M o i l f i e l di n W e s tA f r i c a[J].E a r t hS c i e n c e,2017,42(2):273G285[23]㊀段瑞凯,胡光义,宋来明.深海水道沉积体系精细刻画及表征方法 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M油田A油组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9,31(5):113G123D U A N R K,HU GY,S O N GL M.F i n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Gt e r i z a t i o nm e t h o do f d e e p s e a c h a n n e l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T a k i n g t h eao i l g r o u p o f M o i l f i e l di n N i g e rD e l t aB a s i ni nW e s tA f r i c aa sa ne x a m p l e[J].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a n d G a s,2019,31(5):113G123[24]㊀段瑞凯,杨宝泉,顾文欢.深水油田高效开发策略及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9,38(5):48G56D U A N R K,Y A N G B Q,G U W H.H i g hGe f f i c i e n c y d e v e l o pGm e n t s t r a t e g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d e e p w a t e r o i l f i e l d[J].P e t r o l e u m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u m,2019,38(5):48G56[25]㊀陈筱,卜范青,王昊.西非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储层连通模式表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6):35G46C H E N X,B U F Q,WA N G H.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r e s e r v o i rc o n n e c t i o n m od eo fde e p w a t e rt u r b i d i t ec o m p l e xc h a n n e l i nW e s tA f r i c a[J].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w e s t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2018,40(6):35G46(编辑:任㊀鹏)745第3期陈㊀筱等.时移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 以西非深水扇A油田为例。
时移地震技术进展简述
时移地震技术进展简述摘要: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利用不同时间采集的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来检测由于油气田的开发而导致的地下流体场、压力场和储层物性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指导油气田的管理和开发调整,以达到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的一项技术。
关键字:时移地震;进展时移地震技术进展时移地震(四维地震)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前缘地震勘探探技术,它是指在一个地区不同时间重复进行地震勘探工作,以能够监测出地下油藏由于生产而引起的油气水饱和度变化的地震响应,从而确定剩余油气的变化和分布,为及时调整注采方案,优化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采油成本和提高采收率。
时移地震技术自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提出以来,经历了若干个过程。
在80 年代初期,比较强调检波器几何位置的绝对重复。
为达此目的,检波器甚至被埋于水泥块中,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常导致检波器损毁,使得这种采集方式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导致此技术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发展。
进入90 年代,三维地震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相当多的地区重复采集了不同时间的三维地震资料。
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去解决油藏工程中感兴趣的问题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此阶段,工业界开发了许多的处理分析和解释技术,并对采集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进入21 世纪后,在工业界提出了E-Field 概念,即在油藏开发的初期,就将检波器安装于与油藏对应的地表和井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地震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四维地震数据。
如果对油藏进行全开发过程的监测,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最适宜的。
虽然并不一定在所有的油田都可以实施此技术,但它确实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时移地震是目前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地震方法。
壳牌(shell)和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专家们认为时移地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会使得油气田的采收率提高15%左右。
与此同时,许多国内的物探专家学者都对时移地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众多油田进行了先导试验。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系列精品PPT课件
6、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L>15m
地层 地层
L>20m
地层 地层
①由于井内流体粘稠程度不均匀,使测 得的连续曲线不稳定、波动大,测井时需保 证测井速度的平稳。
②井筒内径对流量值的测量有一定的影 响,建议在不同深度加密测量,减少井径对 流量的影响。
③采油矿必须保证地面流量的准确性。
注聚剖面测井
7、实例 2006年9月20日对7-34-4146井利用电磁流量计进行注聚测井,54+5层总厚
度10.1m,从所测曲线分析,1266.9-1269.2m段吸聚92m3/d,占全井注聚量的 65.7%;1269.2-1271.5m及1277-1287.1m段不吸聚;1271.5-1277m处吸聚 48m3/d。
7-34-4146井注聚测井解释成果图
注聚剖面测井
7、实例
7-34-4146井点测数据
停点深度 (m) 1260 1269
1280
1290
测井数据 (cps)
370 290
248
248
射孔 层位
54+5
井段(m)
1266.9-1269.2 1269.2-1271.5
分层注入量
92m3/d 0m3/d
相对注入量 (%) 65.7
0
1271.5-1277.0 48m3/d
34.3
1277.0-1287.1
中子寿命测井
8、实例 7-44-195
该井自投产以来先后生产过43+4+55462+3层,测井前生产43+4+5层,含水98.1%, 根据测量结果,62+3层上部和下部为出水点,建议封堵62+3层,合采43+4+5和54层,采 取措施后仍然是单采43+4+5层,推断测井前含水率上升为砂面封堵失效引起,对砂面 重新封堵后,日增油4.0t。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1)精细化研究趋势
剩
余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开发层的剩余油单井测井监
油
测技术要求具有更高的解释精度和层内细分,从而满足油田开
测
发的需要,因此,剩余油监测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国内
井
的大直径高精度碳氧比测井、双精度碳氧比测井、氧活化测井、
监
五参数注入剖面、取样式产液剖面、分层取样式产液剖面测井
五、工程测井系列
✓工程测井项目分类
找漏、验窜
评价酸化、压裂作业效果
固井质量评价 套管质量评价井温测井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硼中子寿命测井
五、工程测井系列
✓工程测井项目分类
找漏、验窜 评价酸化、压裂作业效果
固井质量评价
套管质量评价
井温测井 声幅测井(CBL) 声波变密度测井 扇区水泥胶结(SBT)测井 伽马-伽马密度测井 多参数超声工程测井
剩余油饱和度井间预测结果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Y8
产水率 含油饱和度
Y9
综合
五、工程测井系列
✓工程测井系列主要用于检查固井质量、套管腐蚀、变形、
破裂、管外串槽、压裂效果,检查射孔位置和射孔质量等, 为油水井大修、油井补孔和进一步施行各种作业措施提供可 靠资料。
✓尽量少打无为和无把握的井,而加大油藏动态监测工作量,
就可以达到以科学手段增产、稳产原油的目标,又可以达到 增产、增效之目的。
请各位领导、专家
批评指正!
谢谢!
✓工程测井项目分类
找漏、验窜 评价酸化、压裂作业效果 固井质量评价 套管质量评价
五、工程测井系列
✓工程测井项目分类
四维地震勘探
44. Shell/Lamont/Penn State - South Timbalier °§
• 18. Chevron - Steep Bank steam flood, Canada °*
45. Shell/Exxon - Tern - NS §
• 19. Chevron - San JoaQuin Basin, Calif. °*
美国墨西哥湾Eugene Island 地区LF油藏1988年与1992年的地震成像,红 色为低阻抗,蓝色为高阻抗(上图),油水界面的移动通过不同年代 的比较得到显示。通过四维地震差异分析,绿色为持续低阻抗 且变化较小的区域,为剩余油气带
印度尼西亚Duri地区稠油热采四维地震监测研究
六、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5. Phillips - Ekofisk ø
• 9. BP - Vietnam °§
36. Saga/Exxon - Snorre NS §
• 10. Caltex Pacific Indonesia - Duri steam flood Indonesia § 37. Saudi Aramco - Marjan *
• 13. Chevron - Bay Marchand - GOM §
40. Shell - Cognac - GOM ¤§
• 14. Chevron/Lamont/Penn State -
• Eugene Island 360,361 - GOM °§
41. Shell/Exxon - Fulmar - NS §
• T0校正和静校正应用 • 确定性谱校正 • 切除应用 • 叠前反褶积参数 • 叠前多道噪音衰减(主要对振幅影响) • 叠前振幅平衡 • 成像速度,即,NMO/偏移速度 • 叠后反褶积 • 叠后振幅平衡
发展中的四维地震监测技术
发展中的四维地震监测技术
陈怀民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信息通报》
【年(卷),期】1996(000)004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陈怀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J], 陈小宏;牟永光
2.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时延(四维)地震述评 [J], 崔永谦;刘池洋;张以明
3.资源监测技术和地震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构想 [J], 牛林林
4.四维地震在油藏管理中的应用(五):油藏模拟—检验和约束四维地震分析的工具 [J], Guerin,G;陈霞
5.地震属性技术在四维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J], 王新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808)第一作者简介:崔永谦,男,36岁,高级工程师(在职研究生),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收稿日期:2003-09-18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1-0081-07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时延(四维)地震述评崔永谦1,刘池洋1,张以明1,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摘要:近年来,时延地震(又称四维地震)油藏动态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一种新的油藏管理工具,在许多油田,尤其是海上大油田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益。
岩石物理研究的深化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使时延地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精度日益提高。
目前,时延地震除监测采油变化和驱油效果及流体前缘、寻找死油区外,还用来监测断层封堵或渗漏性。
其资料采集的关键是提高可重复性和信噪比。
为了确保最终的地震差异是由储层中流体的变化所引起,资料处理中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了互均化、归一化和面元重组等技术和新老数据同步处理原则。
资料解释在直接解释、反演与属性分析基础上,发展了地震史匹配和动态油藏描述,并与其他学科和技术有机结合、综合分析,以减少解释的多解性。
在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与可行性分析方面,也有明显进展。
在开展时延地震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实践的增多,时延地震将会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时延(四维)地震;油藏监测;可重复性;岩石物理;流体移动;互均化处理;差异图像中图分类号:P631.445.92 文献标识码:AReservoir dynamic monitoring:a commentary on time -lapse (or 4-D)seismicsC ui Yongqian 1Liu Chiyang 1Zhang Yiming2(1.N orthwest University ,Xi c an,Shaanxi;2.H uabei Oilfield Company of Petr oChina,Renqiu,H ebei)Abstract:Time -lapse seismic (4D seismic)technology,a reservoir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rapid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has become a ne w tool for reservoir management,and has widely been applied in many oilfields,espe -cially offshore oilfields.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s continuously enlarging and the accuracy is c ontinuously increas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study on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echnologies.Cur -rently,time -lapse seismic technology is used to monitor changes of oil recovery,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fluid front,to identify areas with bypassed oil,as well as to monitor sealing capacity or leakage of faults.The key to seis -mic acquisition is to improve repeatability and signa-l to -noise ratio.New technologies,such as cross equalization,nor -malization and bin parameter recombin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ynchronous processing of new and old data,are ap -plied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final seismic differences are the only results of fluid flow changes in reservoirs.Based on direct interpretation,reversion and property analysis,seismic history match and dynamic reservoir description are de -veloped a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ies and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 and technologies to re -duce non -uniqueness of interpretation.Remarkable progresses have also been made in respect of lowering investment risk of projects and feasibility study.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carrying out time -lapse seismic projects.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time -lapse seismic tec hniques and enriching of experiences,time -lapse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 will progress more rapidly and will more widely be applied.Key words:time -lapse (4D)seis mics;reservoir monitoring;repeatability;petrophysical properties;fluid flow;cross equalization;di fferen -tial images第25卷 第1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IL &GAS GEOLOGY2004年2月1概念、功能及意义时间延迟地震(time-lapse seismic),简称时延地震,也可译作时(间间)隔地震、时(间推)移地震。
时延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指油藏开发过程中,在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重复采集地震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互均化处理,研究不同时期与油藏流体变化有关的地震反射之间的差异,依此对产层中流体的流动效应进行观测成像。
由于每次地震观测一般都是三维的,该技术增加了时间维,即具有一定的延迟或推移的时间间隔,故又称其为四维(4D)地震技术。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时延地震监测方法,如时延二维地震、时延VSP和井间地震等[1,2]。
在非地震监测技术方面,如时延电法、磁测和重力测量等近年也有新进展[3]。
20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已表明,只有时间与空间统一成四维才能真正认识客观世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产生就得益于此学术思想。
利用多次重复地震来监测油藏动态变化的思想产生较早[4,5]。
但在近10年,4D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才得到大量商业性应用并取得快速发展[1,6]。
目前,时延地震油藏监测的技术路线,是对油气生产过程中由于注入和开采而造成的油藏或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过程进行观察成像。
在一般情况下,油藏开采期间岩石的骨架等地质特性可以认为不随时间而变化;只有油藏的特性,如流体性质、温度、压力、流体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反映流体流动的参量,会随油藏开发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对较大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震反射特性的相应变化。
4D地震正是利用两次或多次观测的三维数据体,把后一次与前次或前几次基础数据相比较,研究油藏部位的地震反射特征变化,消除静态地质特征的影响,找出油藏内流体随时间发展而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场之差异,获得差异图像。
这就使得利用时延地震进行油藏监测成为可能。
实践证明,与以往油藏管理中的油藏模拟不同,4D地震是直接观测地下流体的动态流动,而不仅是理论模拟或简单预测[7]。
随着重复采集时间间隔和工作周期的缩短,4D地震监测技术已经在应用广泛的3D地震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油藏工程管理工具。
目前,时延地震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在注采作业中监测注入的流体,如水、蒸汽、C O2等的前缘移动情况,监测驱油效果,调整注入井和采油井,优化注采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2)分辨油水、油气界面随时间的变化,对采油过程中流体界面的移动、孔隙流体饱和度和体积压力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地震成像,以便修改和优化开采方案,延长生产井寿命;(3)寻找和确定油藏内的死油区,识别未开发区块,优化、调整加密井、扩边井等新井井位以及老井重新作业方案;(4)可用于监测断层的封堵性及其作用(是否存在流动屏障或渗漏现象),限定油藏边界和模型,预测流体单元,合理确定生产方案和钻井位置[8]。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大油田,特别是深水海域开发的大油气田是4D地震监测的主要场所[9]。
2岩石物理学基础根据波动理论,地震反射的振幅、传播速度等特性,受控于岩石物性及其所含流体性质和相态等。
所以说,岩石物理学为连接地震与油藏工程的纽带,是把地震反射时间、振幅、相位、频率及速度等属性转换为油藏特征属性的基本方法条件,也是时延地震能否实现的物理基础。
通过岩石物理学研究,确定在油藏采油过程中,由于流体变化而引起岩石物理特征的改变量(集中表现在速度和密度上),以及它们对地震反射结果的影响[10,11]。
目前,开展岩石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资料分析、理论计算等3种。
在描述和模拟孔隙流体对岩石密度、地震速度影响时常用Gassmann理论和Biot双相介质理论[12]。
研究表明,岩石物性、流体性质和环境等的不同,都会对地震反射产生影响,但直接影响4D地震的最主要岩石物理参数是岩石骨架弹性特征和孔隙流体压缩系数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