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悯农二首(其一)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1) 沪教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悯农二首(其一)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1) 沪教版

《悯农》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

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

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

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

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

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这课古诗押“i”韵。

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

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此诗的学习知道这是一首赞美江上渔者的诗歌,从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重、难点:体会捕鱼人所冒的危险。

教学材料:学生自制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古诗《江上渔者》
1.介绍作者范仲淹。

2.重点字词的解释。

但:只。

3.教师解释诗句的含义。

大江上来来往往的读书做官的人们,只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喜爱它,却不知捕鱼人所冒的风险。

你看,江中那小船像一片树叶在大风大浪里摇摆飘荡,一会儿爬上浪尖,一会儿跃入浪谷又看不见了。

二、朗读古诗《江上渔者》
1.教师领读古诗。

2.学生有语气的练习朗读。

3.师生对读。

三、古诗表演《江上渔者》
1.根据古诗的意思创编情景剧《江上渔者》。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江上渔者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江上渔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江上渔者》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习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景色,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江上渔者的印象和想象。

2. 情景再现(10分钟)- 向学生朗读《江上渔者》古诗,注重语调和韵律。

- 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 解释生词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提问学生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

-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与古诗相关的画作或写一段与古诗相关的短文。

-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水彩、素描、诗歌等形式进行表达。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5. 拓展活动(10分钟)- 鼓励学生寻找其他与自然景色相关的古诗,进行朗读和比较。

-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 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古诗《江上渔者》的文本和朗读音频。

2. 描述江上渔者景色的图片或视频。

3. 水彩、素描纸、铅笔等绘画工具。

4. 学生创作的画作或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创作的画作或短文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古诗和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教案备选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对古诗的朗读比赛。

2. 学生合作创作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小剧场表演。

3. 学生进行古诗的改编创作,以现代语言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外形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

其间有4条隆起线。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

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

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

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

背鳍2个稍分离。

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

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产地】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

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

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

【经济价值】鲈鱼肉质坚实洁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味鲜美。

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

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自,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

鲈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wseabass,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

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淡水养殖】一、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

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

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

他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

同时配备1—2台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

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泊船瓜洲》课件4 沪教版优质课获奖公开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泊船瓜洲》课件4 沪教版优质课获奖公开课

名师PPT课件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从这首诗中读 到了什么,你能 体味其中的情感 吗?
名师PPT课件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 京口 名师PPT课件
△△△△ ◎ 钟山
~~~~~~~~~~~~~~~~ ~~~~~~~~~~~~~~~~
◎ 瓜洲
着明月再回到我的家乡呢?
名师PPT课件
读诗悟情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面对明月,你还能想起哪些思乡诗?
名师PPT课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 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优秀比赛PPT课件,适合公开课!
名师PPT课件
泊船瓜洲 ——bó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àn 钟山只隔数重山。——— shǜchóng 春风又绿 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huán
名师PPT课件
可以用什么字来替换“绿”字?


绿

”绿“字有什么
过 独特的意思?
一、写出了江南水乡早春 嫩绿的色调。——色彩美
二、表现的春风唤醒大地,使人 感受到勃勃生机。——动态美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明月何时照我还.
名师PPT课件
京口与瓜州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只有几座山的距离。 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乘
名师P北岸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少年时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带读词语。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大诗人范仲淹为此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感悟诗文1、简介范仲淹,师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桌之间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

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

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

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7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

(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诵读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诵读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诵读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3.能够通过对比分析古诗的特点,提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正确朗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登鹳雀楼》的标题,询问学生对此诗是否有所了解,对于“鹳雀楼”和“登楼”有什么想法。

2. 导学(10分钟)
教师keynote:给学生播放一段鹳的视频,介绍鹳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鹳鹳,你想要登上高楼,看到的是什么风景呢。

3. 诵读(10分钟)
教师诵读《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4. 分析(15分钟)
教师keynote:通过阅读,《登鹳雀楼》这首古诗主要描绘的是人物(诗人)登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美丽山河,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一些词句,比如。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教案标题:江上渔者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江上渔者》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詩词的魅力与特点;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4.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詩词来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教案内容和步骤:[导入](5分钟)1. 利用一幅江边捕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于江上渔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江上渔者是谁吗?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于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江上渔者》课文,注意理解詩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与伙伴合作,共同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并展示他们的回答。

[诗词分析](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一些韵律和特点。

比如押韵、节奏等。

2. 展示一些相关的诗词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诗词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创作詩词](20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江上渔者的理解和想象创作自己的詩词。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詩词,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口语表达](10分钟)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詩词,准备短暂的演讲,分享自己创作的詩词和心得体会。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口语表达,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写作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最喜欢的詩词,写一篇相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文章,提供修改和改进的建议。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詩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 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詩词对于传承和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教案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回答和展示评估他们对于詩词的理解和应用;3. 根据学生撰写的文章和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来评估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能力;4.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一年级语文下册 江上渔者教案(2) 沪教版(1)

一年级语文下册 江上渔者教案(2) 沪教版(1)

《江上渔者》教案学习目标: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 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

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2 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3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

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 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 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5 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 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一复习质疑。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 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4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 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2 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江上渔者》的背景及含义;2.能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3.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难点1.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介绍课文《江上渔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渔夫的生活和渔民爱国主义的精神。

第二部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朗读课文和讲解的方式,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第三部分:辅助练习(20分钟)1.情境朗读:教师指定几位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朗读,让学生通过情境朗读来理解课文中的情境以及江上渔者的故事。

2.问答练习: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部分:互动探究(25分钟)1.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

2.填空游戏:教师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子空出来,让学生填写,以此来检查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第五部分:评价反思(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策略1.让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在课后可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以检测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不但学习了课文《江上渔者》的基本知识,还通过情境朗读、问答练习和讨论,深入了解了古代渔夫的生活和渔民爱国主义精神。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诗,感受作者范仲淹对渔民的同情和关怀。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渔民生活,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范仲淹,他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解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渔者》,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箬笠”“蓑衣”等。

3.分析诗歌意象(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江水”“风浪”“渔船”等。

(2)分析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如何表现渔民的艰辛生活。

4.体会诗人情感(1)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渔民产生同情?这种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5.分析表现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对比。

(2)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如何突显诗人的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全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同学对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资源1.古诗《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

2.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与《江上渔者》相关的诗歌及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4.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悯农(其二)》一诗,引出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对《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原诗。

)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的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古诗。

(教师板书诗题:江上渔者。

)二、理解诗题,初步感知1.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江上”点明了地点,“渔者”即打鱼的人,合起来就是“在江上打鱼的人”的意思。

2.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南城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喜好弹琴、读书,擅长创作诗词、散文。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5.指名朗读诗歌。

预设: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帮忙指正。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1.解词连句知大意。

(1)教师出示补充注释。

(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译文示例: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2.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交流示例:生1:渔民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才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在江中打鱼的。

生2: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鲈鱼捕捉不易,渔民的生活很艰辛。

3.教师小结。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将围绕着这首古诗,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进行诵读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此句古诗。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吟诵其“渔舟唱晚”的诗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核心该课程的核心是诵读,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内容,通过传播文化内涵,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享关于江河和夕阳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建起一种江河之上夕阳余晖的美好氛围,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在《江上渔者》的诗境中。

2. 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将诗篇读一遍,并让学生进行跟读。

然后,让学生对照着文本,自己读上几遍,以便体会诗的情感与意境。

3. 解析接下来,教师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通过深入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注意到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旷野沉静和自由安静的氛围,渔夫在宁静的江面上,伴随着夕阳,吟唱自己的歌谣,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 诵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一次范读,将重点词汇加上重音,让学生感知韵律和节奏。

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组进行朗读,并互相进行点评和修改。

可以将这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反观和总结。

5. 小结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程进行简要总结和反馈,再次强调重点。

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并能够熟练地吟唱所学诗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四、教学建议1. 制定练习计划,保证课程中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充分听读、理解和诵读古诗。

2.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声调和声音的起伏,体感韵律和节奏,彰显古诗的内涵和风韵。

3. 对于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的,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其通过体感或手势进行诵读练习。

4.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语文认知和审美素养。

统编版2020五年级下册语文5.江上渔者配套教案

统编版2020五年级下册语文5.江上渔者配套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江上渔者(1)l沪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江上渔者(1)l沪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案-江上渔者(1)l沪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者,宋,酒,南,站,涛,汹,君”8个生字,会认“范,仲,淹,览,赞,艰,险,没”8个字。

2.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背诵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培养对劳动人们的热爱之情。

4. 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觉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明白得诗意。

教学重点:1. 把握生字词,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预备: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江上渔者》的生词,初读课文。

大伙儿明白,打鱼的人都想捕捞上一条条大鱼满载而归。

谁情愿帮帮这些打鱼的人,帮他们捕捞上几条大鱼呢?(播放CAI)这些生字后都藏着一条大鱼,假如你读准那个生词,你就能帮渔民捕捞上一条大鱼,谁情愿关心渔民呢?1. 指名认读。

2. 齐声认读。

3. 师:谁能背一背《江上渔者》这首诗?指名背诵。

能告诉大伙儿,当你背诵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眼前显现一幅什么场的画面呢?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看来你对这首诗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老师觉得你还没走进诗里去。

这节课,我们再来读这篇课文,跟随着诗人范仲淹一道来感受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你一定会存更大的收成。

4. 齐读课题。

二,品味朗读领会文意1.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喝酒一边观赏风景。

(播放CAI课文插图)提问:在酒楼里,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呢?请大伙儿自由的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指名回答。

CAI相机出示有关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赞扬鲈鱼的肉嫩味鲜。

语文A版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语文A版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语文A版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

(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

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

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

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

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

(饱含辛酸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
教案沪教版
古诗简析:
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
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
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里,家就安在哪里。

(2)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便忙着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积累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送崔子还京》《己亥杂诗》 1教案沪教版
古诗简析:
《送崔子还京》全诗采用了诗家惯用的对照手法。

前二句写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二句写自
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

这一喜一忧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

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习《送崔子还京》,了解诗人看到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苦闷自身仍得滞留异域,感受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

学习《己亥杂诗》,了解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己亥杂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要介绍送别诗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正所谓“相别容易相见难”,因此,离情别绪便成了文人们吟诗作画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送别诗。

二、(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岑参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一)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二)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崔子独自骑着马从西方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拼命赶路像和鸟儿争先一样。

(2)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九月时节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意。

1.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2.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积累送别的古诗。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