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1.风蚀:风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2.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

3.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和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6.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7.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米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高温度、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8.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9.耕地利用单元:指由未经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二、填空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 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折衷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4.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
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5、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7、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8、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9、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10、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1、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12、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1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5、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论述题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11、土地区位理论P36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一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其中自然特性是指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其中土地经济特性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法院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3、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和土地的生态功能。

4、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5、垦殖指数等于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

6、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1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1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一、选择题1.降水量的单位为(mm).2.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比水(D)。

A.大B.相当C.不确定D.小3.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是(A)A.农村居民点B.民用机场C.水库水面D.沙地4.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交通用地的是(A).A.沟渠B.公路C. 民用机场D.农村道路5.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未利用地的是(A)A.特殊用地B.荒草地C.沙地D.田坎6.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D)A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望天田7.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B).A.气候的影响B.风向的影响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D.水文因素的影响8.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A)A.连续性B.面积的有限性C.整体性D.多用途性9.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C)A.面积的有限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10.下列不属于地下水的是(D)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雨水11.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作用不包括(B)A.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B.计算更为精准C.评价过程和规划过程的“可视化”D.动态规划功能12.下列没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A)。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13.下列属于沉积岩的是(A)A.砂岩B.板岩C.千枚岩D.片麻岩14.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B).A.人均用地面积B.交通密度 C,土地开发利用率 D.土地垦殖率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D.A.因地制宜原则B.层次性原则C.主导性原则D.协调原则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C).A.二至三年B.三至五年C.五年或十年D.十年或二十年17.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A)A.绿色植物覆盖率B.单位耕地马力数 C 建筑密度 D.土地垦殖率18.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目前人类可控制的是(D)A.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B.降雨因子C.土壤可蚀性因子D.坡度因子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B).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D.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20.下列指标当中不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是(C).A.土地开发利用率B.土地复垦率C.城市化水平D.土地垦殖率21.可忍耐8--15°的坡度地形种植的是(B)A.豆科作物B.旱生谷类作物 C 水稻 D.棉花22.关于土壤蒸发,正确的是(B).A.在土壤蒸发的第三阶段,防止蒸发的措施是松土,以切断土壤毛细管B.在第一蒸发阶段,壤质土壤丢失的深层水分比砂质土壤多C.土壤表层形成干渭层,加快了蒸发D.有植物覆盖的土表,总散失水量少于裸地23.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道路为(A).A.村间路B.机耕路C. 田间路D.乡间路24.下列没列人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A).A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25.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得物质进一步机积形成了广大的(A).A冲积平原 B.南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26.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A)。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单选(10*2)名词解释(6*5)问答(3*10)论述(2*15)一、绪论1、土地(网上找的):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扩展概念: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性专项规划或单项规划。

)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一个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对其内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技术设计。

包括其空间布局、利用分区、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和搬迁计划等。

(包括)确立和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范围,消除土地利用缺点;进行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干道规划设计;耕地内部规划设计;园地内部规划设计;林地内部规划设计;水面养殖规划设计;牧草地内部规划设计;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复习.doc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复习.doc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収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景少的劳动耗费収得从景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简答题:操作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去年考)一、准备工作二、确定评价十地的用途或利用方式三、指定土地川途或土地利川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四、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五、确定毎个评价单元内的土地性质六、评定各评价单元对指定土地川途的适宜性等级七、评价结果的社会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八、野外校核九、土地适宜性的最终确定十、整理评价成果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质景、结构分析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3、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5、土地利川宏观经济效益分析6、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7、土地利用现状评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利用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川总体规划足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城市规划以土地利川总体规划为依裾,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I办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巾的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去年考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川总体规划足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十.地资源在各部门之M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规划。

水资源:是桁逐年可以得到恢s和更新的那一部分淡水量。

类型分为地表水、地F水和土壤水。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巾依裾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在仅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位的土地,进行£)然、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确定与该区域tb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鬥标和方式,上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上地开发n标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4分为土地开发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项M规划两类。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刘一、名词解释:1、土堆利用規刘: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呆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妹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

2、外協性理堆:按照传境福利经济学的现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檬Sin理堆:资源禀IH,就是大自然帆予某国家或地区负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不一样;2、不同的资源禀呱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3、士地利用规则就是要按照资源禀瞅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士堆利用总体规刘:是在一定规#JE«x围和规则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员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怵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士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给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折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 对土地资源系saii»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趟齋、程度号效益以员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折与评价。

6、±«g宜性坪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晞定貝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X围和限制XBI。

7、土堆人口魚載力:土地人口承颈力是牯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我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根食生产廿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8、人口自然増长袪: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的按此平均增长率缆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顼的公式。

Q称复利公式,推算規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檢增长。

人后自然増长法的廿算公式色括人口自然増长和人口机械増长两个部分。

1k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同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又称土地利用区划。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
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集中连片原则(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1.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

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孤立国模式:(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

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1.土地利用率: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土地潜力区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①两步法: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考点整理题型:选择5*2’名词解释6*5’简答3*10’论述2*15’第一章绪论土地:《FAO》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要素(子系统)组成结构(合理)、数量比例(规模)结构(恰当)、时间动态结构(协调)、空间分布结构(适宜)。

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是也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对象:①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是指为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布局。

②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是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种利用方向,协调国民经济各用地部门及农业各部门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土地关系的矛盾,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①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②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③按空间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人地协调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2015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2.5分共20分)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牧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可由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马力数表示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表示水利化程度等。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城镇用地容积率=城镇建筑占地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区位: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

需求门槛: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有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使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即为土地整治。

5、土地保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性和保护性措施。

6、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7、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不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8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判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类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9、城镇化: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10、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P46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6、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 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1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人口预测——人口自然增长法 P58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公式:Pt—规划年人口数Pto—基期年人口数 t—预测年期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C —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 —规划期内迁出人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例题: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

如1997-20XX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水平,20XX-20XX年、20XX-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和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

请计算该县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总人口。

解答: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K=P(20XX年)=110×(1+) 4 =万人 P(20XX年)=×(1+) 5 +1=万人 P(20XX年)=×(1+) 4 +2=万人劳动平衡法P59 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公式为:例如:若已知某集镇20XX年年底人口数为20XX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估计20XX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XX年总人口数为:1000800p4000 1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的大小;④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指标组成。

21.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③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④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⑤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⑥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⑦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⑧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⑨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⑩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⑾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5.村庄土地整理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①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②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WV/1P③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④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YFYF100式中:YF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F权重,依据大田作物比例结构拟定;Y作物的平均先进单产S1W/YFA;式中:A为复种指数⑤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Z2=NJ2式中: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N——规划人口数J2——人均用地定额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Z=CXJ1+NXJ2 3式中: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C、N——分别是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J1、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土地供给平衡分析 P91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需求系指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3、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4、方案编制方法——综合法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 式中: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式中: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

形成4个表格。

5、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6、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P97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对比 P98 要会填下表为某县20XX—20XX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矿工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规划面积期内增加基期面积 4120 550 542 210 614 326 1560 185 8107 期内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 60 460 10 20 10 13 573 113 130 20 500 10 26 12 698 198 15 5 180 10 8 10 20 248 68 45 30 18 10 500 12 10 8 633 133 35 20 14 15 8 200 40 6 338 138 25 10 5 10 1500 16 1566 66 10 5 6 10 30 61 31 320 90 42 30 114 126 60 155 937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 3800 6050 80 3990 190 4土地利用结构表用地类型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土地总面积 4120 550 542 210 614 326 1560 185 8107 基期年 % % % % % % % % % 100% 面积3990 573 698 248 633 338 1566 61 8107 规划年 % % % % % % % % % 100%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