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P2-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3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P2-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8-29前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后者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联系具有哪些特征?P40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运动与发展的定义,P32、P4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P3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4、关于矛盾: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P43 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2014/10/24 8:07: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总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自然科学的基础马克思:社会规律,唯物史观其他人:唯心史观,偶然事件构成历史,英雄史观,否认社会规律】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再打封建社会等级关系,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唯物论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加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辩证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任何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只不过之前被其他关系掩盖了。

辩证性:联系与发展。

2、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最早的卢德运动【英国卢德发起,烧厂房,砸机器,把愤怒发泄到“物”上,认为苦难是“物”造成的】,到经济斗争【工人认识:苦难是资本家造成的,与“人”斗争,游行,示威,静坐······针对资本家】,再发展到政治斗争【针对“制度”斗争】【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无产阶级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成立了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宪章党),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工业无产阶级的正式形成【有工人不一定有工人阶级,工人未必形成意识,未必形成一股力量,工人的产生≠工人阶级的产生】并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合-份-合”这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自然科学以整合的方式研究世界(合,有机论,认为宇宙也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割裂,但无法深入研究)【朴素辩证法】。

近代自然科学则分化出天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地学等六大经典学科(机械论。

优点科学飞速发展,各学科专业有了各自的理论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开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与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开展(一)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与根本矛盾的开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锋利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开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与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那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与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兰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就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就是否始终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就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就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开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就是人类熟悉开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就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熟悉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熟悉或正确熟悉存在的问题①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就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根本流派.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那么说成就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就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就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与精神.②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熟悉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就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熟悉世界或彻底熟悉世界的可能性.人们面对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成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就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与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与作用.在答复了世界的本质就是什么之后 ,还必须答复世界就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联系的还就是孤立的,就是开展的还就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答复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瞧世界 ,认为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瞧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哲学根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根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就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②它就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人们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那么.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实物的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2)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3、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根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就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就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就是客观的.⑵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⑶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就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就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开展.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就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就是对象性的活动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根底.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4、事物的永恒开展事物的开展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开展恩格斯:上个伟大的根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开展过程,从形式上瞧,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瞧,就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与关系上的更新5、唯物辩证法就是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与开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熟悉与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开展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一、原因与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就是结果.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就是确定的同时又就是不确定的②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就是复杂多样的.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与结果范畴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那么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与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与开展的符合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预防性与确定性偶然性:就是指事物开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与偏离,就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开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附属地位,对开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B、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的补充与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熟悉与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根底之上③不要无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与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开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与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与条件,因而它就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就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就是事物的开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开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预防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与形式1、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与形式:就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与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无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与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五、现象与本质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组成事物根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外表特征,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辩证关系对立性:A、现象就是个别、片面与外表的东西,就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那么就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B、现象就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就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附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3.透过现象熟悉本质①在实践的根底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②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③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熟悉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规律 ,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就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瞧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熟悉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7、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开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就是否成认,熟悉的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就是客观的.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就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就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与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水平.表现:⑴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与方案性.(2)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与改造作用.第二章1、实践与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水平、从事社会实践与熟悉活动的人;客体:就是指实践与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熟悉关系,价值关系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2、实践主题根据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应与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与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就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就是熟悉开展的动力3、实践就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就是熟悉的目的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熟悉的不同答复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从物到感觉与思想反映论:认为熟悉的本质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与思想〞的熟悉路线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从思想与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熟悉与熟悉水平就是先于感觉经验、与实践的,就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与感觉到物〞的熟悉路线4、熟悉运动的根本规律熟悉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开展过程:从实践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熟悉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一〕从实践到熟悉1.感性熟悉:感性熟悉就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的熟悉形式,它就是熟悉的初级阶级.感性熟悉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与表象感觉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就是对事物外表现象与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就是在知觉的根底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熟悉的特点直接性:感性熟悉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 ,就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熟悉就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2、理性熟悉:理性熟悉就是人们在感性熟悉的根底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熟悉,就是熟悉的高级阶段.理性熟悉有概念、判断与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认的思维形式.推理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熟悉的特点:间接性与抽象性3.辩证关系①理性熟悉依赖于感性熟悉,以感性熟悉为根底②感性熟悉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熟悉③在实际熟悉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飞跃一一熟悉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二)从熟悉到实践1.熟悉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①理性熟悉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与开展②理性熟悉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⑵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三)熟悉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1.熟悉运动的反复性2.熟悉运动的无限性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就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熟悉过程瞧,当某一思想、理论、方案、方案等,经过屡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熟悉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意义:(1)坚持主观与客观、熟悉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坚持群众路线的熟悉方法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①任何真理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的熟悉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①从广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②从深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辩证关系(1)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与开展中6、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于0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与检验.7、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实的关系(1)逻辑证实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⑵逻辑证实不能代替实践检验8、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根本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就是辩证统一的熟悉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熟悉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到达正确熟悉世界与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主管与客观的矛盾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类世界形成与开展的动力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开展的物质条件的总与.(2)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3)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4)生产方式那么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内在根据与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与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与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1)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来瞧,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瞧,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3)从对经济根底的不同关系来瞧,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她社会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派生.(2)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4)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与独特的开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复习资料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讲义)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P16、特征P14、主要组成部分P3。

2、哲学基本问题P28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3、物质观P30、意识观P30、实践观。

P34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4048。

三大规律及其现实意义5、认识的本质P64实践与认识P64、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

P6566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过程。

P68-707、真理观真理的特性、真理与价值。

P717984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P94989、社会基本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P10010210510710、社会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技和社会改革、人民群众。

P11311512212611、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值量、价值规律。

P14414712、剩余价值理论P154剩余价值生产货币与资本P154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P169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157、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周转、资本循环1P165、资本积累16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剩余价值分割资本主义工资实质P167、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P16813、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垄断组织P183、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184、垄断利润P18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P182、金融资本P1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18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20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05。

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及深刻教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特征。

查看文本绪论——卢勇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二开头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 1.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答:产生的必要性: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产生的偶然性: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评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级个性。

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福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XXX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举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掌控事物的发展纪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表现在: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尊重物质世界客观纪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表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世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后的根源和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转型规律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作用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改造的关系-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意义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和阶段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论和认识论-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认识论: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性标准2.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历史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实践认识论和辩证法思维方法- 实践认识论: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辩证法思维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发展方向2.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3.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4.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

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X畴“物质X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这一X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简单说,“物质X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X 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单项选择题0.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0.4.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0.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 B。

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0.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1.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1.6.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B】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C.科学实验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1.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22。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1.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1.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昕谓错误。

这说明【C】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1.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1.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1.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1.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1.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1.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1.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1.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1.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1.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1.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1.46.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