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读

合集下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末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为大家采集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此书表达行云流水普通,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非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比照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承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划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即将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终究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量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展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开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

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

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和美感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在美国,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阅读了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资料后,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学生们被教育要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

这种培养学生品德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创新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竞赛,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实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比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形成了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阅读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资料,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希望我国的教育体系也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

能力、创造、发展、——有感于《素质教育在美国》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黄全愈博士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用丰富而坚实的实例,对两国的素质教育现状做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式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揭示了导致中国教育僵化、创造力弱化的本质所在:教育理念的落后。

读后发人深思,催人用“心”去思考。

纵观我们的教育,历来是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要位置。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熟稔于扮演权威的角色,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常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的聪明才智的标准。

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高考指挥棒指引下,“灌、压”的注入式教学因提高了升学率而倍受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青睐,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负”也就成了响亮的口号而轰轰烈烈走过场。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放不开”,我们的学生还是为应试而学,中国的孩子仍旧以“依葫芦画瓢”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习惯于问“象不象”而不会问“好不好”,于是,也就有了黄博士所举的“小孩画名画”的例子,而这些“小天才”长大后不成才的结果告诉我们:正是这样模仿式教育使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孩子创造的智慧火花在长此以往的教育中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和能力逐步丧失,总而言之: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正是这以“知识为本”的灌输式的教育观。

相比之下美国的孩子虽然考分不高,但能力却很强,黄博士追溯根源表明: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潜力挖掘和个性发展,他们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动手、创造力的培养),把智力开发落实到能力培养上。

他们的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人都知道:学习便是生活,社会才是学习的主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最自然的生活内容和学习方法。

美国的家长对到家后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今天你提问了吗”?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在我国却被极度轻视。

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记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否难以落笔、沒有条理?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谈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阅读感想1读过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自身的心好像一下子被哪些触着一样,诧异地发现英国的德育教育原来是这个样子,因此又饶有兴致地翻阅一些相关于中美文化教育区别的文章内容,对美国教育总的印像是:英国的院校,虽然不赞同向学员开展“专业知识填鸭”,但也不可以简易地当做只高度重视向学员教给维持生计求真的好用专业技能。

只是尽量地给予一个对任何人公平对外开放的、有益于学员锻练工作能力、施展才能、做真实的自己的随意、比较宽松、多元化的自然环境。

假如说我国古代人的看法是“授人以鱼比不上授之以渔”,那麼英国的作法是“授之以渔比不上授人以渔场”:教育工作者也从零地示范性教给如何打鱼,却更高度重视造就一个开阔广阔、凉风有浪的鱼场,让被教育者自身从实践活动初中会如何打鱼。

在这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创作者叙述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受国画早期教育的孩子三岁就能绘制维妙维肖的山水国画,而在国外的院校的班级,孩子却没法落笔画画,由于教师任何东西都不教,只让学员艺术涂鸦一样乱涂乱画这使创作者颇为不满意,居然让孩子撤出了绘画班。

但是一段时间后,他又发觉,英国小孩在美术绘画的情况下拥有充足的想像力和想像力,她们从来不问“有点像”,只是问“怎么样”,也就是画得与众不同不与众不同。

而中国的孩子评定一幅画优劣的规范则是“有点像”。

有点像教师的画,有点像实际中的商品。

要是没有一个参照,她们就没办法落笔。

看上去这仿佛仅仅评定规范上的差别,而事实上它是一种意识上的错误观念,即把专业技能和造就分分隔,把教和练混为一谈,結果使很多中国的孩子具备的是非常好的美术绘画基本上方法及其很高的效仿工作能力,但缺乏想像力。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精选5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精选5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心得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篇1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教育有点滴了解,曾片面认为美式教育开放,对孩子的个性培养比较好,而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

在读完了这本书后,让我对美式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我们自身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感悟。

其实,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就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

”“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这句话让我感触至深,现在我们一直鼓励孩子自信,包括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能自信、大方。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

比如,我们经常评选的优秀学生,往往都是同学们推选出来的,却很少让他们自己推荐自己。

往往别的孩子在夸奖自己的时候,脸上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在。

开学时,在班干部竞选中,虽然一直都是鼓励孩子自荐自己,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

如果我们能坚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们自荐的机会,相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自信!“没商量”的“天条”这一小节也让我有较深的感触,特别是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集会或各种活动中要举止适当,完成作业,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带回家的各种文件和报告。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上一些义务更是他们应该应尽的义务,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业当成是爸爸妈妈的义务。

分清各自的任务,认真地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样更有利培养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

虽然我不赞成过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这种风气也不行,明理的家长还能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长却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认为老师就是应该和他们一样袒护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教育孩子,更别说适当地惩罚了。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0字推荐(3)篇2024年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0字推荐(3)篇2024年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0字推荐(3)篇2024年〖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0字第【1】篇〗xxxx年根据单位安排,我参加了“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学习任务,当然,成绩的背后也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很深,带给了我全新的理念,还解决了许多我在工作中的困惑,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认真学习。

由于多年来忙于工作缺少集中培训学习,自身也感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更新知识、开拓视野。

这次培训学习,共有实用文体写作、实用法律基础、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等4门课程,在学习班能听到其他老师的不同看法和建议,以及很多老师都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与学员们能够自由畅谈,让我觉得思维开阔,深感受益不浅。

很多理论知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技巧和可参考利用的资源。

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习中,态度端正,尽量克服孩子小需要照顾的困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完成了此次培训学习。

二、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是在职学习,就需要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预习相关的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带着疑问和求知的心情来听课。

在听课中,我对重点与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随着授课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当遇到听不懂的部分,我利用课后的时间,向老师和其他学员请教。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积极完成,经常自我检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每天坚持自学不少于一小时,并将自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重点记录,做到去上课是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讲,积极参与老师提问、课堂发言和讨论,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克服困难,统筹兼顾,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工作、学习两不误,唯一能做的就是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

为了使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凡是与学习时间冲突的应酬、文娱活动都一概谢绝,孩子也交由婆婆带,工作需要加班时也尽量安排到晚上,以确保上课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我除了利用休息的时间,还推迟了晚上休息的时间。

【最新文档】《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最新文档】《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读后感参考一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胁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4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篇1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

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

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

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

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

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陈玉都该书是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自己跨文化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视角,以自己孩子在美国接受的教育为实例,阐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成功之处及中美教育的差异。

黄全愈博士在书中抛出了诸多教育中令人困惑和颇受争议的问题,如“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孩子能对长辈说‘不’吗?”“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要不要惩罚孩子?”“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计算技?”“要不要专业对口?”“要不要取消高考?”等等。

我对书中提到的要不要惩罚孩子这一观点颇有感触,作者提到中国的教育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因此才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说。

认为教育就是力求做到不但使之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

美国学校的惩罚方法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

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

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开学就人手一册,该惩该罚一条条白纸黑字写在那。

既没有争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就像交警罚违章车辆一样。

美国教育认为说理、教育都是外在的东西,调动自我才的根本。

老师苦口婆心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果学生听不进去,就全部是白费功夫。

美国学校以抑制学生自我膨胀为目的的惩罚就简单得多,是对是错翻条文。

不理解吗?那是你自己的事。

其结果是,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从自己心里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也认为简单的惩罚比复杂的说理目的更明确,学生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反省,自己说服自己不去犯错。

读完全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东西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是教给学生什么是对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是错?不管怎样,有了与该书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也就是自己有进步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今后将一如既往的追寻教育的良策。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景晓娜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中外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中外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别国外老师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但是中国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

中国老师上完课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好了,美国学校上完课以后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回答,没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他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让孩子自己产生问题。

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这是中国老师跟美国老师教育目的的一个明显区别。

我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在家庭听到的是父母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有硬件设计能力的几乎为零;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见过模具,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这样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缺乏创造性和知识运用能力。

欧美日澳等国家培养的学生自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堪称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发明源自美国,这些发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养,我们应向外国学习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

二、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同样的知识点,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比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中外在教学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述。

如我国高中二年级考试有一道题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继承人渥阔台,公元哪一年牺牲?建立哪四大汉国?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则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加以分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些反思。

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与中国的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不同,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美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与中国的高强度功课相比,美国的课程更加灵活多样,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方向。

在美国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中提到,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中国的题海战术不同,美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且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美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在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都能够有所作为。

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

另外,美国的素质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美国的学校中,学生经常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有意识地关注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竞争力,缺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环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禁反思了中国的教育制度。

尽管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个性培养。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被迫背诵大量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常常感到压力巨大,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也缺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环境,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往往无所作为。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陈苏琴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对美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教育政策的研究,全面地揭示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特点、问题和前景。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启示,下面就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揭示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在工业化时代,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但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质量不均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素质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教育界和政府的支持。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兴起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以借鉴它在美国的发展经验。

其次,这本书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美国素质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教育评估体系也存在问题,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美国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这本书对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尽管美国素质教育面临不少挑战,但作者认为其前景依然广阔。

首先,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美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差距。

最后,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对素质教育前景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潜力,以及它对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让我对美国教育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启示。

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书中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的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的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含和核心所在,个体的发展表现在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

中小学阶段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眼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见,在轰轰烈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大事一、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

让我们以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

他对与美国与中国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

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

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中国,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质距离。

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中国的。

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

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

国人啊国人。

差距啊差距。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

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

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

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

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

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

中国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

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合集一篇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合集一篇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合集一篇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1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

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

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

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

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

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王振梅
读后感
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

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

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

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曹小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