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与隐逸诗》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教学PPT课件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羡慕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并不是说山中的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知识迁移
三
对比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分析二者对归隐山林的情感态度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同学们置身诗境把这首诗读一读
思考并讨论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一二句写鱼梁洲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2.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陈师道看来,恩师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两句中。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向往的,他渴望遗世独立、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又始终有深厚的济世情怀,为了天下苍生,他最终放弃了隐居生活。不过,在他看来“出仕”和“隐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
课件_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_课件
句子精读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幽人又指何人?
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 “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 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 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诗歌小结
渔梁 ( ) 渡头( )
庞公( )栖隐 ( ) 岩扉( ) 寂寥( )
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写了哪两个场景?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 “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归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边杂乱喧嚣 世人回家 松径 清幽寂寥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2、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江边杂乱喧嚣 世人回家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 志趣.
再现情景—抓意象
人随沙岸向江村,
2、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这 余亦乘舟归鹿门。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山寺钟鸣:清净、钟声绵长
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山寺、鸣钟、渡头、江村、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优秀课件-PPT
“闭关”,不仅指关门 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 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 过问社会人事——感情趋向 冲淡平和 。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 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 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决心归隐的悠然的心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寓 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 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 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 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 “鸟”有情——好像在和 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 写作者自己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夜 归孟 鹿浩 门然 歌
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二、置身诗境,感知诗歌意境; 三、缘景明情,了解作者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知人论世——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
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
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
◇解题: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 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 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 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最新高中语文第07课夜归鹿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7课夜归鹿门歌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名,字,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盛唐的次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四周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奇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毕竟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治疗将愈,因尽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和,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予本人的性情,言语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2.创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四周,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绝对。
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而,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不断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打算步庞德公以后尘,隐居鹿门山。
但是,只是间或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次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3.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字词与句子。
昼:昏:岩扉:惟:幽人:1.浩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派王孟隐居闲适羁旅愁思3.白天;傍晚;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只需;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杂乱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情,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的地方,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的地方,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抽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课件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 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上片
只合
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 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
虽有家不得归。
江南水乡景色美
春水
江南民居生活美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还乡须断肠”一句,语尽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菩萨蛮》 中的菩萨与我们的佛祖菩萨并无关系,词牌的意思是“象菩萨似的蛮国人”。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3、诗歌描绘了什么?
• 前四句 • 后四句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不外男女欢爱、 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 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 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也是“花 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菩萨蛮】 词牌名,唐朝女
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 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 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 蛮。
《菩萨蛮》 中的
菩萨与我们的佛祖菩 萨并无关系,词牌的 意思是“象菩萨似的 蛮国人”。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后四句 静态刻画
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还乡须断肠”一句,语尽
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问题点拨: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明确:夜“夜”表示时间,归“归”表示事件,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讨论明确:周末回家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课件
姓名 简历 成就
孟浩然 名浩
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
著有
《孟浩然集》 朴素平淡
其诗风
评价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 “王孟”
惟岩忽鹿余人渔山 有扉到门亦随梁寺 夜 幽松庞月乘沙渡钟 归 孟 人径公照舟岸头鸣 鹿 浩 自长栖开归向争昼 门 然 来寂隐烟鹿江渡已 歌 去寥处树门村喧昏 。,。,。,。,
鉴赏《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王维早期有抱负和热情,写过一些昂扬奋发的诗篇。 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 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地点
时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意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幽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净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塑造了超然洒脱,向往归隐, 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
内容:
全诗描绘了渡头和鹿门两个场景,营造 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超然洒脱, 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情趣。
鉴赏方法:
读诗歌 —— 析意象
——
构意境
——
品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找出意象,总结意象特点 4.构建诗歌意境 5.置身诗境中,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向 往自然, 向往田园 生活。
课后作业
请搜集更多山水田园诗,并尝试总结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主题
对 比 渡头:山寺、钟鸣、渡头、江村、舟 (喧闹) 、 鹿门: 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 (幽静) 以 动 衬 意境:宁静清幽 静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人论世】1、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背景补充】孟浩然与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
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
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整体感知】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合作探究1、讨论《夜归鹿门歌》“归”字的含义。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第07课 夜归鹿门歌-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无聊寂寥纰缪荒谬了如指掌B.坼裂金柝拓片万钧柁风驰电掣C.浩瀚诰命桎梏残酷皓首穷经D.喧哗渲染烜赫炫目故弄玄虚【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栖息恓惶心扉脉博妄自菲薄B.幽静优雅轩辕渡口渡日如年C.熟谙喑哑熟稔谂知戎马倥偬D.宠爱庞大栋梁平心宣宾夺主【答案】C【解析】A项,“脉博”应为“脉搏”;B项,“渡日如年”应为“度日如年”;D项,“宣宾夺主”应为“喧宾夺主”。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渔梁渡头争渡喧喧:喧闹B.忽到庞公栖隐处栖隐:栖息隐居C.岩扉松径长寂寥岩扉:石门D.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隐居者,这里指庞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幽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4.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答案】B【解析】“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之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
,,,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①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②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朗的点染③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④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⑤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⑥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A.①③②⑤④⑥B.②④⑤⑥①③C.④②③⑤⑥①D.⑤①⑥②③④【答案】D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孟浩然可谓名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课件
2、探情。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淡泊 XXX,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 得。抒发了隐逸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孟浩然的“隐逸”
• 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但孟浩 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积极入 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这种隐逸可 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做官的打算 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空想和 期望……
, 满相去 闭秋与闲
王 维
关山还闲
。。。。
探究任务:
1、赏景。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画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2、探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有何 联系?
1、赏景。
清川、长薄、流水、暮禽四种意象营造一 幅XXX淡雅的画面;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意象营造 出了一种苍茫凄清的意境。
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其诗风 朴素平淡 评价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 “王孟”
诗歌情感:
全诗营造了幽美恬淡的意境,表现了 XXX洒脱,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乐趣。
迢荒流清
递城水川 嵩 临归如 带
归
高 古嵩有 长 嵩
下 渡山意 薄 山
山水田园,XXX清幽,安抚了多少疲惫的心灵, 又成绩了多少不朽的诗人?
从东晋的陶渊明到南朝的谢灵运,再到盛唐的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成为最为 灵动秀美的一朵奇葩。
惟岩忽鹿余人渔山 夜
有 幽 人 自
扉 松 径 长
到 庞 公 栖
门 月 照 开
亦 乘 舟 归
随 沙 岸 向
夜归鹿门歌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 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 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 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 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 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 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 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 关等;②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③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④结构手 法,如开门见山、重章叠句、卒章显志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方法: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②明确运用了何种表 达技巧。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传达诗人情感或 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 (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 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命题立意】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D级。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意象)。鉴赏意象的方法:①注意意象本身的特征。有一些意 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普遍意义,要理解常见意象的含义。②解 读意象要结合诗意。意象往往与诗歌表现出来的整体意境、作 者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回答意象题,一般要回答诗歌表 现出来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山歌》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山歌》■《唐才子传·孟浩然》浩然,襄阳人。
少好节义,诗工五言。
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
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众钦服。
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咢,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
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
”诏出,再拜。
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
”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
后张九龄署为従事。
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
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
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近。
所著三卷,今传。
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
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孟浩然其人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语文《夜归鹿门歌》课件
积雨辋川庄作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与人无碍,与世雨无争又,淡停泊名了利,脱,凡绝辋俗,川悠然的自乐空。 气里流淌着湿湿的凉意。炊烟是一些唠唠叨叨的 语言,从某家柴房的檐棂中断断续续的飘出,又洒散在丛林的上空。藜黍 水田——漠漠(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白鹭总闲不住,不时在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窜跃,如雪的身影,在绿绿的庄稼中起起落落;
“野草”——象征衰败 燕栖旧巢——今昔对 比
解答示例: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 芦花中(景), 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 冷寂的氛围(境), 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 抒发 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情)。
(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 各1分) 描景——析境——手法(术语)——情感表达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图景) 水田——漠漠(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白鹭——飞舞(色、形)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图景) 水田——漠漠(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白鹭——飞舞(色、形) 夏木——阴阴(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第7课夜归鹿门歌3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 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 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 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 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
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 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
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 ,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 浩然“诗如其人”。
3.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 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 “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拓展延伸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 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望中 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 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 暮知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 特征的图画黄昏野外的秋景图。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参赛ppt课件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
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
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周国平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
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
与从容。
——杨绛
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比较本诗与王维《归嵩山作》诗境的异同
②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王维孟浩然诗选评》(刘宁著)
隐逸情怀 黄昏江景
山寺 宁静 世人 江村
反衬 渡头 喧闹 对比 诗人 鹿门
隐逸情怀 黄昏江景
山寺 宁静 世人 江村
反衬 渡头 喧闹 对比 诗人 鹿门
小结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
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进入意境——明析情感
李 白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夜
归
鹿
门孟
歌
浩 然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释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 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进入意境——明析情感
夜
归
鹿
门孟
歌
浩 然
夜归鹿门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 世俗的喧嚣 世人回家
钟声的悠然
我归鹿门
•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两种归宿,两种心境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简介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 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盛唐山水田园 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 孟”。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 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其诗风质 朴明快,清新自然。有《孟浩然集》。名篇 《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 等。
3.状物以抒情
杜甫《客至》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宋 人蒋捷《梅花引》词:“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表 现隐者的孤高个性和自得的生活。
明文徵明有“岁寒空负梅花约”之语,表达自己宦倦思归之意。 另南宋词人孙惟信曾有过“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 头”之恨,言自己为了追求隐逸而浪迹江湖,白白地虚度一生。
赏析诗歌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 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这两个场景。
山寺 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诗中写了什 么时间、地点、 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 渡头;人们争渡 回家,我归鹿门。
归嵩山作
知识迁移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孟诗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 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 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写出了诗 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 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 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小 结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 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 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 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周国平《活出真性情》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 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 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 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 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 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 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 归隐的情怀志趣。
解题
朗诵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 断之。”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 酒肉。” 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 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王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 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 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解读,我们知 道孟浩然具有洒脱飘逸的隐逸情怀,那又是 什么原因让孟浩然有了这样的隐逸情怀的呢?
•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 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 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 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 之胜。
辛弃疾有诗云“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像孔子那 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还不如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来得逍遥 自在。孟浩然的“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却是把隐居与从 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
孟浩然曾写道“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表达了庐山和高 僧慧远的一片向往之情。
陶渊明:“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苏东坡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 之,贵其真也。”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 着他笑”。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诗人听到了 什么?看到了什 么?诗人所见所 闻各有什么特点? 诗人心情感受如 何?
——钟声、喧闹声; 争渡情景;钟声显示 了山寺的安宁僻静, 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 尘世的杂乱喧闹;诗 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 神情、潇洒超脱的襟 怀隐然可见。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陆游 《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 ”,以东篱 言闲居之雅。
李清照的“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 以隐居东山的谢安称比筵 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 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王维的“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均以 东山指隐居之人。
孟浩然的《秦中寄远上人》的"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范端臣有 “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以三径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
2、 人物显隐情
柳永的“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以严陵指 清幽之处,李清照的“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 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的诗句, 诗中对严子陵表示崇敬 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思考: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么特点?诗人心情如何?
描绘了月光皎洁,
月亮
树影朦胧的自然景 象,营造出一个朦
烟树 岩扉
胧、宁静、优美的 意境;诗人欣喜, 迷恋而陶醉在鹿门
松径
山月夜美景中,悠 闲自适,惬意无比
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 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 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 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 还能读出什么感情?
——除了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外, 还有一种孤寂无奈之情。
内容小结:
黄昏江景图——尘杂世俗 月夜山景图——寂寥隐逸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孤寂无奈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 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 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 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 异之处。
这首诗写“夜归”的 “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 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 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 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 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 到的意境。
隐逸诗的特点
1、 地点明归情
李白的“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 仙源何处寻”,杜甫在诗中说:“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张旭问 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 何处边?”王之焕诗曰:“莫听声声去催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 想象——进入意境——揣摩诗情
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 物象。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 境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咏怀八十二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
感知隐逸情怀
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荀子•正论》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 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