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

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

(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2、思想主张:
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立教官为“博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工商皆本。

2、经世致用思想家——顾炎武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崇实致用的学生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进步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上,他认为主观得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引
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影响: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苏格拉底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人们重新建立道德价值观。

他还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概况
1、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

2、主要内容:
①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②反对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表现领域:文学—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

艺术—美术三杰:拉斐尔(善画圣母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
4、进程:开始于意大利――16世纪拓展至西欧(如:英国莎士比亚)
5、影响:①把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②挑战教会权威,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7课启蒙运动
一、概况
1、主要内容:
①呼唤理性的阳光,抨击教会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平等。

②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己思考。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伏尔泰:《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三权分立,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3、卢梭:《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天赋人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影响: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影响:
(1)对欧洲:破除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思想,自由平等日益深入人心,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2)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

(3)对世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包括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授时历》:元朝郭守敬制定的,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2、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
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它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
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
“万世宝典”。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
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朝时楚辞盛行。

文学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4、唐朝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创作被誉为诗仙,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受到欢迎。

代表人物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1、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揭露官场腐败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脍炙人口。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进入自觉时期。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写的《兰亭序》。

二、中国绘画艺术
①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③秦汉时期: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⑤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⑥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写意画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
《牡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乾隆末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新剧种京剧,并以同光十三绝
的出现标志其走向成熟。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牛顿和爱因斯坦
1、牛顿:
1)贡献: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意义:海王星的发现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预见性、科学性。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
1)贡献:20世纪初,相对论的最终形成
2)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深刻揭示了时间
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达尔文与进化论
1、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进化论的主要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一、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3)主张:经济上,主张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2、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1)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思想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文教制度。

(2)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9)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爱国性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进步性
③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

——启蒙性。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刊物是《新青年》。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文学革命的开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反封内容。

②典范:鲁迅《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运动。

2、进步性: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它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
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1、首倡: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
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还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翻译出版(1920年的《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的指导思想。

积极: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
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
②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2、新三民主义含义:
民族: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历史意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1、萌芽发端: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3、形成体系: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前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
①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②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指导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思想: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其他理论: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2、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第一次系统概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
①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回答。

解释社会主义本质和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的标准。

②意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新概括,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四大:1992年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完整科学的体系,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6、其它理论: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历史地位
(1)内涵:在新时期,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历史地位:
①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涵
(1)主要内容:
①代表中国先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思想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核心问题:
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3、历史地位: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何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

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三个代表:2002年中共十六大。

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些理论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共同特点: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问题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空间技术的垄断。

2、过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
杨利伟升入太空,经过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
①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②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影响: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②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