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法则
<壹> 练太极拳需要什么样的静与一般认为的安定不动、心中无念为静不同,太极拳所要求的静是动出来的静,是用中和、圆柔、均匀、缓慢、松沉、松开的动作表达出来的静,是通过恭敬、舌剑舍己、用意,排除杂念,身心专一达到的静。
静是松的延伸、发挥,是身心的一种运动状态,一种修养方式,一种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涉及到身心的各个方面,也需要身心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项。
一、恭敬陈鑫先生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
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如何能学艺。
”敬是敬畏天地自然的深远伟大.自觉融入自然、仰仗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开合同频、能量互换,自觉地顺着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运动.在运动中感受空气阻力,带着空气流动.实现天人合一。
敬是敬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练拳郑重其事.深研拳理拳法,以拳为业,以拳为乐,不马虎了事,不得过且过。
敬是敬重师友.诚恳待人,恭听师友议拳.默思他人体会,自酌取舍.不与人争:不在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
敬是看重万物与我同根同存.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遵守万事万物的自有规律。
敬是一种和谐的处世态度.是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谦虚谨慎的品德修养,是静心以观、诚心以求、虚心以受、潜心以研的求学精神。
二、舍己古人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欲是欲望,是对精神嗜好和物质占有的牵挂,是对以我为中心的维护。
“遣其欲”就是排遣、清除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思想,跳出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放开眼界,拓展胸怀,展现舍的气度——舍去个性,舍去烦躁,舍去神欲物欲,舍去主观片面,舍去刻意强为、紧张用力,舍去影响体松心静行拳的一切。
学水的上善品质,隐于低处,不善张扬,利万物而不争,顺形势而不抗,因无为而无不为。
舍是“难得糊涂”,不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去刻意改变什么。
舍是低调做人,自省自守,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结仇,不树敌,没有烦恼。
舍是练拳中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随人伸屈,不丢不顶;舍己从地.随地心引力而沉,随地面反作用力而浮:舍去自身力量.服从自身重量.自觉地跟着自身重量走。
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
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太极拳对人的心理要求很高,逐渐加强心态锻炼是提高拳艺的必然手段:无心者心空、心空者意净意净者得真静则能应虚则能容乃太极真谛。
非肢体较计也。
前念已断后念未起当中一念不生时,正是太极人修炼神、意、气的所在。
在此期间逗留的时间越长,其定力就会愈大,太极内功就会愈强、修为到此心自净化,定生慧展融入化境,内气才会丝丝缕缕的在体内生生不已。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意在蓄神耳。
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内外合一。
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
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
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1、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
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
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
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2、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太极拳对心理的要求3、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
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
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学练太极拳须心静
求 , 太 极 拳 文化 的追 求 , 当永 不满 足 , 对 应 永
无 止 境 才 是 。 做 到 这 一 点 , 要 靠 平 时 一 招 要 就
一
式地 学 习太 极拳 , 心 去感 悟 、 领 会 , 用 去 逐
渐达 到 “ 以物喜 、 以 己悲 ” 境 界 。 有这 不 不 的 只
入 n
学练太极 拳 须 心静
文/ 华 忠 王
凡 喜 好 太 极 拳 运 动 者 ,都 有 两 样 最 金 贵
最值 得 珍惜 的东 西 , 是 时间 , 是 心静 。没 ~ 二 时 间 , 法 修 炼 太 极 拳 ; 不 静 , 练 不 好 太 无 心 就
极 拳。 古人 总结 的 “ 练 ”早练 、 练 、 练 ) 三 ( 午 晚
没有 异议 的 l
保 障 , 一 味地 追 求 物 质 享 受 、 利 地 位 , 但 名 则
是 对 修 炼 太 极 拳 的 一 大 障 碍 。 有 的 人 一 生 为
追 求 金 钱 、 利 、 受 所 累 , 是 处 于 一 种 心 名 享 总 理 失衡 、 躁 不安 的状 态 , 谈 不上 静 心学练 浮 是 太 极 拳 的 。殊 不 知 , 物 质 的 东 西 愈 是 追 求 , 对 就 愈 不 满 足 。 相 反 ,倒 是 对 健 康 对 道 德 的 追
太极 拳 文 化 产 生兴 趣 ? 凡事 都 有
Ⅲ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适 度
当 的 娱 乐 是 可 以 的 ,但 娱 乐 绝 不 能 替 代 学 练 太极拳 。 一 、 练 太极 拳须 心静 ,不心静 是 不能修 炼 学 太 极 拳 的 。 此 , 想 学 练 太 极 拳 的 同 道 们 是 对 我
心静体松,才是太极拳的归宿
心静体松,才是太极的归宿朱定友太极拳的门派很多,特点不同,练法也不同,各有所长。
有如长江和黄河,都有波涛汹涌的地方,也有微波细浪的温和,最终都是滚滚流入大海。
这个大海就是我们的心。
学习太极拳就是要我们做到心静体松,才可以让我们找到太极拳的智慧之门。
这个门就是我们对太极拳的不同感悟,这个感悟就是我们对太极拳的变化用法的悟道。
一、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我还是借用一句话来说吧:学习任何门道,都离不开老子先师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我们常人的话说,就是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妙。
只有我们到了妙手是才可以把太极拳看得更透彻,悟道人生和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都是离不开动中求静,我们就那一个太极拳动作来讲吧,不论哪派太极拳都重视太极拳云手的练习,从这个动作中却可以让我们悟道太极拳的许多规律在这个动作里面,就像王宗岳太极拳大师说的由招熟渐悟懂劲,有懂劲而阶级神明。
如果我们能坚持日行云手千百次,太极规律在我心。
经过长年累月的苦修,招熟了,我们的头脑自然安静了,由于我们的心静似水,自然就可以感悟了我们体内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太极拳的劲,我可以说句心里话,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太极拳的种子,也就是太极拳智慧的种子,这个种子一旦出现了,我们修炼太极拳人一定要抓住这种感觉,调整好呼吸好好守候,让它慢慢成长,发展,变化,壮大,开花,结果,逐步走向成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练中悟道,离开练习,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练习太极拳时人体上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就看我们能不能把握这种变化了,就像爱迪生说的我那有灵犀啊!我是经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才产生那么一点灵犀。
这点灵犀,成就了爱迪生的发明大王。
这一点给我们修炼太极拳人一个很大的启示。
就是我们修炼太极拳时出来的人体智慧,也就是太极拳讲究的松,匀,静,空,沉,还有一系例的太极拳阴阳变化。
这就是我们练习太极拳做到了动中求静带来的福音。
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的哲理寓意其中。
“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极 韵 味 。 此 时 ,要 求 心 静 、 用 意 。 在 动 之 中 求 形 的
静 , 求 意 的 境 ;在 静 之 中 求 形 的 变 化 , 求 意 的 引
导 。演 练 中 以慢 为主 ,以静 寓 本 ,以松 柔 为基 础 , 以 静 欲 动 ,达 形 的 安 舒 与 松 正 ,达 转 换 承 接 之 轻 灵
的 中 间环 节 。 太 极 推 手 特 别 强 调 “ 动 中 求 静 , 以 静
制 动 , 以 柔 克 刚 ,借 力 打 力 ” 的 原 则 。 所 以 只 有 思
想 安 静 、精 神 集 中 , 才能 气 沉 丹 田 ,身体 松 柔 轻
灵 、反 应 灵敏 ,才 能知 道 对 方 的 动 静 虚 实 。 不 乱 动 、 不 妄 动 , 以静 制 动 ,动 以相 随 ,随 以 先 至 , 至 以 克敌 。在 太 极 推 手 中只 有 全 神 贯注 ,轻 灵 绵柔 ,
“ 静 ” 始 终 贯 穿 着 太 极 层 次 提 升 的 每 一 个 阶 段 , 随
着 功 夫 层 次 的 上 升 ,修 炼 者 对 “ 静 ” 的 重 要 性 的 认 知 与体 会 也 不 同 。 能 静 才 能 松 、 能 松 才 能 柔 、 能 柔
健 身 效 果 。 虽 然 基 本 功 练 习枯 燥 无 味 , 了无 生 趣 ,但 俗语 云 : “ 基 数 不 牢 ,武 艺 不 高 。 ”此时应静 下心来 ,
在 太 极 推 手 中 要 牢 记 :推 手 也 称 打 手 或 揉 手 , 它 既 是 太 极 拳 技 击 的 一 种 练 习 方 法 , 同 时 也 是 检 验
套 路 练 习 的 试 金 石 , 是 提 高 太 极 散 手 实 战 必 不 可 少
练好太极拳的“八字方针”
练好太极拳的“八字方针”作者:张志民来源:《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07期那么在练拳时应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呢?综合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本人的练功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做起:静:练拳时心情要平静,一心想着练拳要领,思想要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对外界干扰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专心致志。
只有心静,才能精神集中,使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每个细小的环节中去,才能精准有效地调节肢体的运转路线、方位、姿势以及内劲的运转、呼吸的配合等,尽力做到动中求静、虽动犹静。
然而,太极拳的静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身体外形的静止,而应该认识到这种静止是在思想高度集中下的镇静,是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根据外来信号作出反映的冷静。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应指全身处处调解好,达到浑然一气、周身一家、蓄势待发的状态,也只有这种静,才能随时产生快速、敏捷的动,这就叫“静中求动”。
松:指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要求的前提下,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都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使其不受任何拘束和压迫。
松是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外松肩胯、内松胸腹,松肩胯要与悬顶立项结合,松胸腹要与气沉丹田结合。
松肩胯以调形整,松胸腹以生真气,只有周身充分放松,全身关节才能灵活,肌肉韧带才能富有弹性,周身气血才能畅通无阻,动作才能松沉稳健。
中:就是立身中正,身体居中,不偏不倚。
练拳时,始终使身体保持中正平稳,四肢动作无论怎样伸缩、转换,身体都要保持上下一条线,中正不偏,用意使头蓄领顶劲,脊柱垂直并节节松沉,努力使重心垂线在支撑面内,身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当前后左右移动脚步时,要先提胯,用胯带膝,膝带脚,使身体重心一定保持在支撑脚形成的支撑面内,待移动脚触地形成新的支撑面后,又开始新的缓慢平稳地移动。
由于身体重心始终都有新的支撑面,所以运动时身体就能保持平衡,虚腿的前后左右移动、提起和落下也就自然轻灵自如。
空:行拳时要胸中空,腹中实,即上虚下实。
在练拳过程中要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中起伏鼓荡,做到“胸中空洞洞,小腹沉甸甸”。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今天店铺给⼤家讲的是太极拳的⼋⼤特点,⼤家⼀起来看看吧。
1、⼼静体松。
⼼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的重要特点之⼀。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静、意专、体松”。
“⼼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静”要求要专⼼,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 “⼼静”要有耐⼼,不可焦躁或⼼猿意马,否则动作⽅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静同样重要的⼀个原则,是贯彻“⽤意不⽤⼒”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静的前提下⽤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的放松,逐步做到全⾝不该⽤⼒处毫不⽤⼒,内外各部分⽆⼀处不松,尽量使⾝体⾃然舒展⽽不僵硬。
按照规矩⽤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沉稳。
“轻灵”是保证全⾝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
所谓“⼀举动,周⾝俱要轻灵",只有⽤⼒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能达到“⼀⽻不能加"的⾼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中正、⽓沉丹⽥、步似猫⾏。
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量,以及提⾼耐⼒、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静⽤意的前提下,引导全⾝放松。
放松是⽤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和⾻节不是处在某⼀特定⾓度下收缩和旋转,⽽是⽤许多不同的⾓度完成⼀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性练习。
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
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太极拳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在每个阶段修炼中,不断提高太极拳境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
欢迎阅读!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初学太极拳要求放松、慢练,在练习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然后将呼吸与动作结合练习。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一)粗练所谓“粗练”。
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浅知。
老师此时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使学生先学会“划道”。
为了便于学生记牢每个动作的姿势和起止点,不要画葫芦似瓢。
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
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势”,待定势熟练后,再练“联势”。
浮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在打拳的时候,就会出现照葫芦画瓢,没有内在含义。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二)严练严练是严格要求,循规蹈矩,要教授“中正学”课程,也就是练拳注意中正安舒。
即使不能达到心、神、意、气的内静,也一定要达到外形的中正。
拳法中正关系到将来向高层而的修炼,身形中正对于推手、技击也是优势。
所以在练拳起步之时,必须注意身形的中正。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三)心练中正和安舒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心、神、意、气不安舒,很难达到外形的中正,故内修安舒,外示身形中正。
有位拳家说,“心意松,肢体松”,以达到“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之境界。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四)中正练每个动作都应该注意重心。
“揽雀尾” (8动)阴阳重心变换八次,始终保持单腿重心,即立柱式身形,在盘拳动态运行之中,重心脚始终与顶保持上下一条线。
想要提高太极境界,就要练好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太极境界的最快捷径,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
不可双重,双重为病,从“小学”开始,行功要避免双重。
拳论明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初学不要“带病”练功。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五)被动练太极拳的重要特性是三不动,没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盘拳不要主动,而是似手表表芯的齿轮,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丝丝相扣被动运转。
练太极拳的心静与拳意
练太极拳的心静与拳意练太极拳的心静与拳意练习太极拳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即要保持心静,只有心静够才能找到拳意,在打拳中周身才能放松。
1、从预备式开始到整套的结束,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中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拳经中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精神高深境界,真正是在稳静安好的练拳中悟出而得到的灵敏感应。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太极拳是一项周身运动,练习太极拳对周身起着按摩作用,对人们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2、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3、不但身势放松,而内心也须放松,摒除一切杂念。
如此稍等片刻,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4、修炼的功夫,关键在静,静才能有灵感。
练习太极拳时,要把工作或生活事物都安排处理好,不要带到练拳中,避免练拳过程中时时牵挂,造成拳法呆滞不顺。
我观察到有些人在心情烦乱的时候行拳走架,练不到七、八分钟,就感觉头晕恶心,身体较为难受。
心情烦乱必然影响内气运行,正是所谓“心浮气躁”。
所以说如果在心不能静的情况下练拳,不但起不到健身和长功的正面作用,反而对身体产生负面的有害无益。
稳静的“稳”与“静”李雅轩先生说:“身势稳静之后,心才能静,神经才能敏感,气势才能沉下去。
然后再想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气沉丹田这些规矩。
”我认为,身势稳静的“稳”与“静”含有平衡、协调、稳固的由中定入静的内涵,假如身势不够稳,由于人本能的原因,练拳的心思怎能静下来?心静不下来,肢体就松不到位,也影响了拳意。
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说了一句对此有领悟的话:“先有定,后有静;没有定的静是假的。
”太极十三势当从中定为主,其他十二势为辅,太极拳的每一势,都是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
学练太极拳须心静
学练太极拳须心静作者:王华忠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11期凡喜好太极拳运动者,都有两样最金贵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一是时间,二是心静。
没时间,无法修炼太极拳;心不静,就练不好太极拳。
古人总结的“三练”(早练、午练、晚练)修炼法,就是找到了时间和心静的“结合点”。
一旦到了这“三练”,犹入“仙境”,心静安定,最易进入太极拳运动境界中。
但“三练”的时间毕竟有限,人们大量的时间则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度过的,难得有个心静的时候。
即使将这些烦琐之事减到最少程度,也难以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喧闹及噪音。
尤其是生活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都市,很难静下心来。
所以,如果把学练太极拳的时间和心静相比较,心静尤为重要。
时间还可以去挤去找,心静则完全要靠自己去调理,去“适应”。
学练太极拳怎样才能心静?《竹富随笔》一书中“厌喧求静”的故事,阅后很受教益。
故事的大意是:学习需要心静,当你独自修炼太极拳时,有人高声言谈,便会觉得受到干扰,但人声可以制止。
对枝头呜叫的鸟雀呢?亦可驱之逐之。
林中长啸的虎豹呢?亦可使猎人捕之。
而涛声水响,雷轰雨骤之声,又奈之何?所以说,愚者学练太极拳只强调环境而忽视心静,智者学练太极拳则“除心不除境”。
想除境而境不可除,最终将不可能静心修炼太极拳,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除心,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淡泊金钱名利。
人生在世,健康是第一资本。
健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但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地位,则是对修炼太极拳的一大障碍。
有的人一生为追求金钱、名利、享受所累,总是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浮躁不安的状态,是谈不上静心学练太极拳的。
殊不知,对物质的东西愈是追求,就愈不满足。
相反,倒是对健康对道德的追求,对太极拳文化的追求,应当永不满足,永无止境才是。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平时一招一式地学习太极拳,用心去感悟、去领会,逐渐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不为喧嚣嘈杂的外界环境所扰,才能真正从太极拳运动中获得健康营养,找到欢乐。
练太极做到“身静、心静、意静”
练太极做到“身静、心静、意静”“静”字是练太极拳在思想上的要领。
做到“身静、心静、意静”三合一为一整体的“静”,首先要求全身内外一起放松,因为人全身由 206 块骨头, 400 多块运动骨骼肌及各内脏器官等组成,都受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末梢神经的支配。
太极拳是肢体语言文化,定势的造“型”和动势的“法”度,都是肢体在外显示的形状和姿态。
在练拳运动时,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上下,四肢百骸,肌肤筋骨都必须均匀连贯,手眼身步法十分协调地一气呵成,是“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动静结合的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有1. 动态力量锻炼,如:球类、田径、散打、拳击…… 等; 2. 静态力量锻炼,如:站桩、静坐、气功…… 等;3. 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就是我们所练的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内外双修,也是娱乐、健身、技击三位一体的锻炼好方法。
太极拳适应面广,男女老少体质强弱都能练,贵在坚持,无副作用;太极拳也是一门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而且练太极拳能使人健康长寿,青春长在。
在练拳时,要求达到“静”的境界很不容易。
人在静的环境中求静较容易,但是在运动中及复杂的环境中求静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练拳时,我们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由骨骼、骨骼肌、神经和内脏器官等一个多元体组合,各有不同分工,但又密切配合,还互为转化和影响,是一个分秒不停的运行机体。
能“静”是功夫的积累,也是练拳时间的积累。
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从体会理解到熟练掌握,只有以日渐进,积少成多,而不能急于求成,囫囵吞枣。
所谓“多而惑,少而得”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求自己思想高度集中起来,达到无杂念,心平气和的“静”,首先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专一,把意识注意点集中在练太极拳时的手、眼、身、法、步,尽可能做到动作准确规范,时间长了,慢慢会达到静的境界。
太极拳练习贵在肢体全方位的阴阳变化,肢体的这种动作的连接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意识指导完成的。
运动肌肉舒展和收缩,实际是骨骼肌的快肌、慢肌及原动肌、对抗肌、中和肌、协调肌和固定肌等密切协调配合而产生,根据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来牵动骨骼肌作轴向旋转运动。
练太极拳“心贵静”
25练法武禹襄《太极要言》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这里的心,是大脑中枢神经的代名词,简单的理解就是大脑的思想,是思维活动。
只要人没有睡着或者昏厥过去,人的思维活动就一刻也不会停止,从这个角度而言,心是没有静的时候。
在实际生活中,有两种不同的心境我们都经历过。
一种是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者如坐针毡。
另一种是平淡宁静,感觉心如止水。
由此,我们确信太极拳的“心贵静”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感性直觉思维,三练太极拳“心贵静”文/王荣泽 陈铁军分话七分意的结果。
无论心静与不静,两者相同之处在于思维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不同之处在于大脑想的内容不同、大脑所处状态不同、身心感受不同。
太极拳练出“心贵静”需要相当时日。
练拳时注意力分散、走神,想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明天要做的事,想快一点儿练完、完成任务等等,心就不会静。
认为自己的动作不够标准,对自己没信心,动作不顺遂,肢体生硬不能放松等等,心也不会静。
心不静,有杂事干扰的原因,练法也有动作不够纯熟的原因。
初学时,一门心思要把拳的动作记住,想尽量打得标准,这是专注的表现,虽不会让人心烦,但会让人心累,这也算不上心静。
动作记住熟练了,这是招熟。
此时,肢体有些柔软下来,能够感觉出哪里打得顺、哪里打不顺,这是初步懂劲。
打得顺时,心里感觉舒服、高兴,这会儿是心静了;打得不顺时,感觉别扭,这会儿是心没有静。
懂劲阶段,一遍拳练下来,时而心静,时而心不能静。
肌肉是有记忆力的,动作纯熟之后身体建立了自己的运动模型,动作可以按照已经有的模型自动进行,能够脱离意识自动完成,不需要大脑的具体参与,常说的习惯以及各种操作技能都是如此。
拳练到这个份儿上,是由懂劲走向神明,每练拳,把大脑指挥练拳的意识淡化,大脑指挥退居二线,多由身体自己做主,尽量多的让肌肉记忆、身体说了算。
大脑不管事、少管事,拳架演练起来自然没有锋芒,不露锋芒则朴拙安静。
大脑过多的指挥,会使动作反而失常、呆滞、僵硬,锋芒毕露。
太极拳的“心静用意”
太极拳的“心静用意”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
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
“心静用意”的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呼吸,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
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
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个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与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
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是“练意”,结合“练气”(腹式呼吸)、“练身”(肢体内外运转),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运作三者密切配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既有技击作用又有健身作用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增强人的体质、焕发人的精神、延长人的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重要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把全部精神用到运作上去,引导动作,使之“意动形随”。
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随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腹腔深处的想象。
意念不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
这种练法会使人感到妙趣环生,会使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等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
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往往观者肃静,专心欣赏。
有些人把“心静用意”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无精打采,并且把练套路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太极拳心静体松的重要窍门
太极拳心静体松的重要窍门太极拳心静体松的重要窍门练习太极拳有着非常好的养生保健的作用,适当的练习太极拳有力健康,掌握一定的太极拳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掌握太极拳才能更轻松。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店铺来了解一下吧!太极拳心静体松的重要窍门心静就是指练习太极拳时,从未动之前开始,始终保持心情清静、意念专一、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自然放松的练习。
要像练气功那样“入静”,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节,做到意动势随。
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再跟着意念前去;意欲沉气。
就要有气沉丹田的想象。
这种用意念引导动作的`练习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增强身体其它器官的功能,用意念引导动作,还可以调节呼吸,使意识、动作和呼吸紧密结合。
心静是体松的前提。
松其原意为放松、解开、放开,在太极拳中将其称为松柔、松静、松活、松动,这也是练习太极拳非常重要的原则。
太极拳的体松,是指练拳时在保持身体正确姿势的基础上,在心情清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和肌肉进入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形成一种由内到外有机统一的协调运动。
“四肢百骸不松,则心意气力不通,则周身动作不调。
”太极拳的体松是松柔、松活、松静、松融,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
不是松散、松懈;不是那种为了表现松,而有气无力,松软漂浮、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更不是神气活现,故作姿态,自以为松柔,其实散乱。
只要坚持“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就会逐步产生一种轻灵而沉实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沉意为降落、往下落、向下放。
太极拳沉为沉静、沉着、沉稳、气沉等。
太极拳演练中的沉,要在息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使之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正像一代名师李雅轩比喻的那样:练习太极拳身势如载重之船,既有动荡之形势,又有沉稳之状态,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
又如火车车箱,腿脚如车箱下之弹簧,不使车箱上扬下落,平稳前进。
静心修炼太极拳的好处
静心修炼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运动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优秀运动项目,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久远的文化渊源。
修炼太极拳需要静心,静心修炼太极拳有哪些好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静心修炼太极拳的好处。
欢迎阅读!静心修炼太极拳的好处练拳时要静。
在练之前,就要入静,进入一个没有杂念的世界。
练拳时要把全部精神放在拳架上,这就是静,排除了干扰信号,一心一意地练拳。
静中生慧,就是说在静的状态下,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会更清楚,对健康的体察也更仔细、更明白。
练太极拳有镇静作用,你心绪烦躁的时候练一练太极拳就宁静下来了。
静可以颐养天年,把身举起来,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练拳的人精神饱满的原因,练太极拳能调养生息。
心态平就是平衡、平稳,不急剧波动。
练拳时集中精神,平时也要保持这样一个状态。
打太极拳是一种修身的过程,提高人的修养境界,是结合自己的身体来修身,不是空洞的。
太极拳外形柔和缓慢地动,心态也要同样,与之匹配、互动,使人的心智水平得到提高。
练拳时心情始终应该是放松的。
不要紧张。
精神要求集中,但神聚而不紧,身心泰然,抱元守一。
松下来,精神压力就得到缓解,动作也做得对,气血沿经络运行,越练神越足,精神越好。
身体感到越来越轻。
所有打拳的人,在初学的时候,都会很僵硬,练起来感觉很吃力,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打太极拳很放松,证明已经提高了太极拳境界。
这几方面是完整的,是一种状态的几个方面。
通过调节的过程,就提高健康能力。
在中医学中,很重视研究人的喜、怒、哀、乐、忧、思、恐等“七情”,认为“七情”过极,就要引起精神和腑脏的疾病。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说你的精神如果处于静的、松的、平和、无忧无虑的状态,身体内部的气血才能顺从循环的规律,运行通畅。
这样精神内守而自得,身体正气旺盛,病邪就难以入侵造成危害。
太极拳调心的做法,正是要求人们在锻炼时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百虑俱消、物我两忘境界的,这样相似于外来噪音的干扰就被过滤了,人体进入一个最佳的生理状态。
谈太极拳之心静与体松
谈太极拳之心静与体松太极拳,不管是站桩还是盘架子,都要心静和体松,只有心静和体松,才能达到气顺和神空,才能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这是太极拳习练的根本要求,也是练拳追求的终极目的。
一、先说说心静心静是太极拳习练基本要求,应该初学时就要做到。
何为心静,就是精神饱满,情绪安祥,排除杂念,意念专一,境外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拳论有说:心静则神明,意注则神往。
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练好太极拳,这所谓“心静用意”。
从医学角度说,心静能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有的相对平衡状态。
练拳时能发挥对练拳动态的“神往”,就能使其他方面神经活动得到抑制,这样才能有助于调谐大脑与肢体间、内脏的正常功能,提高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能力,这不但能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也能使太极拳运动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让练拳时达到心静呢?以下几种方法还是有效的。
1、内视法:随着打拳开始,目空一切,心想动作的某一起点一直至终点。
如预备势,要达到虚领顶劲,必先内视头顶百合穴,让其上领,要沉肩坠肘,必先内视肩肘,让其下沉等等。
2、外观法:睁眼轻视远方某一物体,也可轮换轻视几种东西,待杂念消除后,再微闭双目,与内观法相结合,周而复始,始终保持意守丹田。
3、存想法:以自然景象为想象对象,如面临浩瀚的大海、蔚蓝的天空、静寂的月色、漫延的小溪等等。
这种心静方法,一定要处于虚浮中,假设在此境中习拳,切莫全心情投入,否则效果相反。
4、调息法:有意调整呼吸节奏和方式,如用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不断地体会并掌握与太极拳动作相适应的呼吸方法。
人体的一切运动,都离不开呼吸的配合。
在站桩、緾丝和盘架子时,正确地运用呼吸方法,既可以协调运动中的动作,又可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既提高整体功力,又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水平。
如果呼吸调息与内观法配合,那其效果会更佳,这与道家内观养生术基本一致。
二、再谈谈体松松是一种练功中某些紧张状态能得到解除,使身体趋于最好的平衡。
太极拳之体松可以分成下列三个层次来体会。
太极功从静中出练习太极拳心静的方法
太极功从静中出练习太极拳心静的方法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太极拳一项整体运动,修炼太极拳能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一个“静”字。
有一些初学者说自己练拳的时候心很难静下来,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习练太极拳“心静”问题呢?练习太极拳心静的方法一是练前提醒法修炼、晨练点既然是群体活动,组织者或领练者就应当负起责任,强调纪律,“约法三章”,共同遵守,有计划、有步骤准时开练。
并在开练之前l0--20分钟,就要提醒大家抓紧做好热身等各项准备工作,在开练前几分钟就要集合队伍进入预备式状态。
让大家完全把心静下来后准备预备式或起势。
练习前可以排空杂念,让自己心静下来,很多人在练习中还会想着日常的事,这样怎么能做到心静体松呢?二是温馨说服法尽管有些修炼、晨练点可能有章可循或具有传统的不成文的规定或规则,但人们几十年形成的性格和习俗,很难在一朝一夕内就完全改正过来,还必须经过反复多次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或做思想宣传工作。
使其对心静体松行功起架的意义或重要性有所认知,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心静”的成效。
三是假设模拟法每日修炼或展练开始,就要假设自己正在汇报演出,台下坐着观赏的观众、师辈或行家,假设自己正在比赛,四周坐着裁判和优秀运动员,众目睽睽,这时你难道还是分心去神。
杂念都是有心而生,学习太极拳让我们放松身体,渐渐的就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你会发现,此时,全身心都很轻松,还会沉醉于自我的世界。
四是领练示范法相对来说,修炼或展练的“领练”人往往是本地区或本群体中推荐或选拔出来的德艺颇佳的领军人物,他们威望与能力兼备,是身传言教“心静”的胜任者,只要诱导得当,示范精准并坚持以恒,心静问题就有可能得到逐步解决。
五是静功养心法每周可适当安排或挤些时间,尤其中老年人可充分利用雨天或空暇时间,在家中就可以做些静功训练,坐立均可,因人而异,以养心促心静。
六是文化修养法太极拳之所以成为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笔者以为,首先因为创始人和继承者本身便是学识渊博的文化人,我们后来人明白了这上点,就理应多读一些与太极拳有关的理论书籍或基础知识。
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
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如何练习太极修炼内功1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第五要素:形顺练拳时,动作外形要柔顺,身法要合度。
相关阅读:练习太极拳如何加强腿部力量1、准备姿势身体直立,中正,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两眼平视正前方。
2、旋脚运动重心移至左腿,向前提起右膝,大腿与地平行,小腿自然下垂,以踝关节为轴,脚尖稍用力,先顺时针向外画圆圈,旋转16圈,再由外向内逆时针旋转16圈。
然后换左脚按照同样方法旋转。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利于在动中控制平衡,又有利于踝关节柔韧度和小腿肌肉群力量的练习。
3、转膝运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上体前屈两手扶膝,两膝弯曲稍下蹲,以膝盖不过脚尖为宜。
先两膝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6圈,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6圈。
然后,两膝分别同时由外向内旋转16圈,再由内向外旋转16圈。
太极拳修练心静身灵气敛
太极拳修练心静身灵气敛陈氏太极拳学习者精选编辑古琴(花非花)宁兰清 - 七木清音一曰心静意体相随心与意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心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
太极拳虽然寓内在的修炼为行拳走架,但是因为动中有静,所以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感应到相应的动触感。
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理解当中的要领,在于我们要多加练习与领悟才行。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意气相合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
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身灵,在于身法灵活敏捷,身法灵活,在于协调好周身各部位的作用。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由于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寓、内外相合,所以,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
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了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产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要松柔练拳慢行架。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习练者要把身心置于安宁舒适的状态,要做到身正体松,心静柔和,阴阳转化。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行拳动作要稳健,腰基要坚挺,步伐要虚实分明,重心要稳定,站立要平衡,进退旋转要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行拳动作要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全身上下要内外配合,行拳过程要保持匀速,动作之间衔接要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三,要用太极桩功来调整意念,静养灵根气养神。人身是一个太极。太极桩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道法自然,身心兼修。人生的存在,在于精充气足神全,祛病延年在于养内修身扶正祛邪。太极桩法的修炼是培养精气神的法宝,太极桩法的动作要求松、活、静、自然。习练者要保持四松(即身松、骨松、意念松及视野松),同时做到三调(即调息、调心与调形)。息调心自安,要用意念吐纳把呼吸调整到深匀细长的程度,要使精神高度入静放松,排除杂念,形正气顺,气顺神宁,身体松弛,促进经络畅通。若每天坚持十五分钟,天长日久,就会自然形成意念力。善养生者静谨守,精气神合修身心。
一、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太极拳动作具有攻防含意,但太极拳较其它拳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意动势随,精气形神融为一体,只有心静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断提高拳技水平。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是内家拳,在练拳时,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形正、气顺、意静。能静才能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气贴脊背,上虚下实,放松而入静。习拳者只有做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精神内守,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才能协调一致,方能体悟太极丹田功的意境。入静必松柔,太极拳之要求松柔人手,日久才能积柔成刚,刚而复柔。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方圆相生,刚柔相济。须知柔中之刚才是真刚,柔中之快才是真快,至柔才能至刚,至柔才能至快。所以,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二、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太极拳运动要求“汗而不喘,动而不累”。练习拳架必须全身放松,意静神凝,虚领顶劲。如用拙力则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增加血流阻力,抑制血液流量,机体容易疲劳。只有放松,才能使血液正常流通,减轻肌肉收缩压力。只有放松,才能心静。心静能防疾祛病,强身健体,有助于调节神经,通畅血脉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心静有助于引导吐纳,呼吸深长,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和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心静还能排除心理障碍,忘却忧思,没有得与失的顾虑,没有名和利的困惑,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心静还能缓解紧张,振奋精神,充,气充而神沛。”诗云:“静则生阴动生阳,阴阳结合气血畅,坚持不懈勤锻炼,不是神仙寿也长。”
三、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自我调节思想人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练拳时动作要轻灵,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不求静而自静。
心静才能练好太极拳(宁开阳、刘云萍)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通过拳架(套路)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把拳理拳法的意识表现出来,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意念贯穿每个套路及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心静与用意引导是辩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用意念引导动作。反之,用意念引导动作,能进一步做到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