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课教学重点的选定——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为例.pdf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学老庄之学⎩⎪⎨⎪⎧主要代表作:《道德经》《庄子》思想特点:崇拜自然,无为而治主要内容⎩⎪⎨⎪⎧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自然观法家思想⎩⎪⎨⎪⎧变法运动法家理论墨家的主张⎩⎪⎨⎪⎧墨家的主张墨家的贡献儒学的兴起⎩⎪⎨⎪⎧儒学的打击:焚书坑儒批判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背景:用文化一统巩固政治一统内容:董仲舒对儒学的改进影响: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内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影响:儒学因科举制显荣宋明理学⎩⎪⎨⎪⎧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创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发展⎩⎪⎨⎪⎧朱熹的学说:理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主要思想⎩⎪⎨⎪⎧李贽的反正统意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历史影响⎩⎪⎨⎪⎧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反专制主义的主张成为中国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热点一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例题分析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给了两个阶段,一是先秦,二是汉朝。
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韩非子和商鞅,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跟踪训练1.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创立儒家学派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C.将儒家思想提升到“天理”高度D.主张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2.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清单】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考点清单】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type=#_x0000_t75>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设计意图说明本单元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包括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活跃儒家思想四个课题,前面必修一和必修二关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基础。
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必修三的重点内容,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学习单元的课时框架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本单元可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五个
专题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
专题一,先秦儒学,通过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以理性探讨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
系。
专题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
学的新变化。
专题三,宋明理学,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区别。
专题四,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实质,正确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专题五,如何看待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重点是对中国主流思想做归纳总结性思考,加深学生对传统主流思想
的认识。
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实现程度
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是
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
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
是。
能
3.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
务?
能
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
的意义和价值。
是,能。
高中历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专题着重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期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儒学经历了从秦时“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确立儒学为国家正统思想的历程。
隋唐时期实行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儒学由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唐末五代之际,儒学几乎丧失了规范社会、支撑人心的实际作用,陷入困境。
北宋五子创立的理学被看做是儒学的复兴。
南宋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其后六七百年之久。
陆王心学的出现使宋明理学的重心由此转向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继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活跃的局面,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他们对儒学传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修改。
1.按照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历程,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整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2.通过比较,概括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从而提高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及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阅读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家思想的书,加深对他们思想的理解。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思想家们的思想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儒家思想兴衰的原因。
5.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认识儒学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一单元复习单元知识图解单元知识归纳一.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2.儒学的兴起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2.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例1 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理解与评议,正确的是()①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②当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③主张实行文化专制主义④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此题属于材料式组合选择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可看出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从“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可看出当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这一主张有利于封建的大一统。
从材料中看不出汉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绿色通道:此类题目解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按信息逐项分析;二是采用排除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加强对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只要多去阅读原始史料,做这一类题就不会很难了。
变式训练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最早是孔子创立的B.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C.儒家思想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D.信奉儒家思想的许多人做了大官思路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主张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符合封建统治者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正确答案为B 项;A、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C项表述错误。
答案:B例2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特色D.有利于完善士人知识结构思路解析:科举制使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而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士人知识结构的完善。
高中历史导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细节点拨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_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概览
三维目标
1.收集社会生活中依据孔子或老子思想行事的实例,探讨孔子、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通过比较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理解诸子百家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不同认识,使我们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2.了解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以及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和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通过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比较主要理学家观点的异同,学会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4.知道李贽的“异端思想”,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探讨中国近代落后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学习清代三大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知识网络。
例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以“中国传统文化
-023-2019年第42期︵总第190期︶教改课改JIAOGAI KEGAI此外,还应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农村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队伍,为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从而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质量,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夯实农村小学生英语基础对于农村学校英语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如安排英语专业出身的师范生作为农村小学专职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或由教育部门牵头,与城市学校开展助教帮扶活动,如每学期从所属区域的多所城市小学中抽调英语教师轮流到农村小学进行助教,助教帮扶期限可以是一月一轮、一学期一轮,具体可视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此外,当地教育部门还应创造条件让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师密切沟通,就学生英语学习缺失和脱节的环节进行交流,开设小升初英语衔接的示范课,让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共同观摩学习,以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4.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在当前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写,从而让初中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
结 语综上所述,农村英语教学改革难度较大,落后的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学思念,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改革的推进。
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每位农村学生都能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让每个学生都不输在起跑线,真正实现教育的平等。
[参考文献][1] 邵丹.现代网络教学背景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1):100-101.作者简介:李卫茜(1980.9—),女,壮族,广西隆林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科研处英语教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知识导航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识梳理一、明朝中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历史背景: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正统理学家大力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2.主要思想(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评价: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2)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学校应当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深刻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众治”的主张,虽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具有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
(3)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最为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1)批判总结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3)深入钻研《周易》、老庄之学、佛学及西学,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三、清朝初年唐甄的进步思想1.思想主张(1)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唐甄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3)对“官”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
热点聚焦新课程NEW CURRICULUM到了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打响高三总体复习第一战役的、并为之奠定基础的一轮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做法,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重视单元的神,构建知识网络一轮复习重在落实双基,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复习模式适宜以小专题式的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并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同于知识要求细化的新授课,应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单元知识网络和框架。
先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神”,再构建单元的“形”,把这部分的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的深度以及理论的高度有机结合,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再从微观上理解历史概念和史实。
例如,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我引导学生一起构建如下的网络结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背景、表现、意义儒家思想的演变{形成:春秋战国(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确立正统地位发展到新阶段:宋明理学批判继承: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张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四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通过这个知识网络,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地位,掌握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并能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解读考试说明,细化考点考试说明是当年的高考依据,也是复习的纲领。
但是考试说明的表述非常简洁,学生不易理解,尤其是知识的考查深度和广度表述不够具体,因此我以单元为单位,把每一单元的考试说明罗列的考点进行细化、梳理,以知识清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考试说明是这样的: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寥寥几个字让学生倍感困惑,不知如何复习。
因此我把这一课的考试说明进行细化解读为:(1)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政治观、教育观;(2)理解老子的哲学观、政治观;(3)理解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核心观点、历史意义;(4)了解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及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1.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3例1 胡适曾说:“吾意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A.完全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C.相对片面的D.绝对表面的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基本含义以及提取题干材料中“皆应时而生”等有效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渐趋形成催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既符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又与“其学皆应时而生”的观点相符,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A黑色陷阱:容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真正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基本含义,尤其是“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的内涵;二是没有明确思想文化与社会状况之间的本质关系;三是犯了思维定式的错误,从胡适属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属性出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变式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学术大师的开创性贡献B.传统礼法束缚日益削弱C.竞相改革潮流直接推动D.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思路解析:此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社会政治秩序、人才背景等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B、C两项属于百家争鸣出现的直接原因,A项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
D项表述与历史事实相悖,社会的动荡导致统一政治力量的缺失,客观上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答案:D例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请完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目的和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思路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韩非在政治主张以及实现途径上的异同。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教学研究专题讲座高中历史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教学研究徐雁(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进行的专题讲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静下心来读几年专业书籍是没法讲的,本人学养有限,但接受了本专题讲座的任务,所以这里我只能硬着头皮谈些管窥之见,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从四个部分来讲,分别是:第一部分主题知识详细解析;第二部分创新主题教学策略;第三部分学生常见问题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学业检测评价。
第一部分主题知识详细解析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课标要求;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一些学者对此表述不太认同。
但是正如《历史教学》的主编任世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学讲专题,内容只能突出最主要的线索,……从课程标准到各版本的教科书,突出的都是政治思想,而不是古代思想史的概貌。
如果不是以政治思想为主,那么,宗教思想是必须介绍的,因为民众的宗教信仰是思想史不能回避的大问题。
但是,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从来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大到可以和皇权对抗。
古代中国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
正是因为宗教思想不是统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所以,中学讲古代思想专题就可以不讲佛教和道教,突出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意识。
明确所谓“主流思想”是政治思想,是我们认识这个专题主线的前提。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涉及结果性目标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识记层次,要求学生正确把握以下史实: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学说;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中其黄陂区委党校陈华明
为例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我 们遇到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取舍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一堂历史课,不 可能没有教学重点。面对每个知识点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又是不现实的。这样 不仅教师难以掌控,学生也会听得云里雾里,平淡乏味。如果把每个知识点都 当重点教授的话,我们不仅没有充裕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面面俱到,实际上 也就无所谓重点了。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渎教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做 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虽然这些定义都比较明确,但是仍有不少教师在确定具体一节历史课教学 重点时感觉比较吃力,甚至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学目的易定,但是教学重 点难选,这是我们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备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确定一节历史课的噩点,是体现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也是体现教 师教学智慧之处,对于教学重点的选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例如,讲到高中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岳麓版教 材有五个子目:孟子、苟子和儒家,墨子和墨家,庄子和道家,韩非和法家.孙膑 和兵家。有的男老师对战争比较感兴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征战故事,武 器装备情况了然于胸,于是j:课时把“孙膑和兵家”这一子目作为教学重点,大 讲特讲,慷慨激昂。这样,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却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而人教版教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压根就没有提到孙膑和兵家 的任何情况.i艋『版教材差异如此之大,我们以哪一版本为依据呢?其实,我们 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就会发现,高中fⅡ史课程标准对此表述为:知道诸子百家,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蠢要意义;厂解孑L子、需子和苟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咀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并非重点. 而应陔把“孟子、苟子和儒家”这一子门作为重点一另外,百家争鸣的意义也是 本课的一个霞点.
·教学研究·
思考里有相关材料。相对而言,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更为恰当。第一课《百家争 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呈现一种总分结构的历史叙述形式,第一子目“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详细讲述了其出现的背景,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重大历史意 义。这样系统讲述,更易于我们把握“百家争鸣”这一重点知识。
基础教育教材都是经过仔细甄别和精心编排的,有着自身的体系和规范。 高中历史教材也是经过不断推敲,反复斟酌的,故而教材用语比较准确、简洁和 精练。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用词,往往就能明确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一 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必然是教材中比较中心 的内容和课题,也往往是课文、习题、教参等资料巾反复提及的内容,考试中经 常出现的知识点=如果一个知识点,是一个专题的核心用语,对教材的某一学 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能够和其他知识点相联系,对其他知识的教学有 着辅助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叶小兵先生认为:“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 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 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此外,从内容上 讲,历史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历史发展进程有承上启下作用,有重大而深远影响 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题中之意,也是最重要的支撑内容。
冈此,研溪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确定教学匝点的前提,只有准确把握了课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叫确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 后我们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
二、分析内容。明确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多个政治事件、历史人物、经济现象、各种制度 和思想等内容,要确定哪些历史要素属于重点,就要看其是否构成历史发展的 主要环节,是否对历史发展进程有承L启下的决定性作用.是否有重大而深远 影响,是否与现实有重要联系。总之,就是要明确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个专题里,百 家争鸣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多元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对于历史发展进程有如此重大作用,理所当然应该确定为教学的 重点。岳麓版教材里对于百家争鸣的背景在正文中没有提及,只在课后阅读与
三、考查学生。注重认知 选定教学霞点,不仅要选择知识性的最点,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来考虑,即教学蓖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对 学生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有特别意义.如果这 个内容带动丁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谚l,带动了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那么我们 就可以把它作为重点二当然,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地位和高中教材编排 上都很重要,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或者生活实际中已经熟悉掌握了,这就叮 以大胆舍弃,不作为重点讲授了: 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个专题第i 课《宋明理学》中,人教版教材有j个f曰:i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由 于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等相关内容,那么对 于三教合一的背景及表现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川展 示大量图片和材料去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儒学衰微的内容了 I 教合一这一内容虽然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JIj’但是并非本课教学重点: 总之,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二教师要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 钻研和分析,辨别某一史事或人物在历史发展-}-的地位,分析某一知识在整个 教材中的地位,同时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米考虑.把对学生认识上有重大作 用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以此来指导历史教学I:作积极有效地开展。
一、把握课标,钻研教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依据具体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而是应该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作为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课程标
准上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材虽有版本差别,但也都是围绕要点按专题体 例编写。课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一节历史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是 非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和分析,明确相关的教学目的,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确定教学 重点。对此,我们就不能犯机械主义错误,拿到哪一版本教材就视其为“圣旨” 而忽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