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犯罪-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
旁观者效应案例
旁观者效应案例旁观者效应,又称为“观望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许多人目睹某一事件发生时,每个人都会假设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导致每个人都不采取行动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旁观者效应的案例。
案例一,凶杀案。
1990年3月13日,纽约市皇后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
一名女性名叫凯瑟琳·吉诺维斯基(Kitty Genovese)在凌晨3点左右回家途中被一名男子持刀袭击,她的尖叫声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
据报道,有38名目击者在事件发生时目睹了这一场景,但没有人采取行动报警或者前去帮助。
最终,凯瑟琳在自己的公寓楼前被杀害。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旁观者效应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交通事故。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旁观者效应也时常出现。
当有人在道路上遭遇意外时,周围的行人和车辆驾驶员往往会选择观望而不是立即施以援手。
他们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会帮助受伤者,自己的一点点帮助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心理上的推脱和观望,导致了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案例三,霸凌事件。
在校园或者工作场所的霸凌事件中,旁观者效应也常常存在。
当有人遭受霸凌时,周围的人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意站出来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也会成为霸凌的对象,或者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因此,即使目击到了霸凌事件,他们也会选择袖手旁观,不愿意给予帮助。
以上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旁观者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源于人们的羞怯、不安全感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假设。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旁观者效应的危害性,并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勇敢地伸出援手,给予他人帮助。
总之,旁观者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通过了解旁观者效应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现象的危害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其发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勇敢地伸出援手,为他人带来帮助。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经典案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了几十年,一些案例如下:1.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这起发生在2013年的恐怖袭击案件让全世界震惊。
两名兄弟恐怖分子策划了一起爆炸,导致三人死亡和超过260人受伤。
研究人员研究案件中的犯罪心理,揭示了兄弟二人的沉迷于暴力和激进思想的心理状态。
2. 邦查姆兄弟连环杀人案(The BTK Killer)邦查姆兄弟连环杀人案是指美国堪萨斯州邦查姆市连续几十年发生的一系列杀人案件。
邦查姆兄弟在杀害十多名受害者后,逃避了几十年的追捕。
案件揭示了邦查姆兄弟的控制欲和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他们普通家庭背后的令人震惊的罪行。
3. 达尔默案(The Darmstadt Cannibal)Armin Meiwes是2001年德国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的主要犯罪分子,该案件因涉及犯罪心理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Meiwes 杀害了一个自愿成为受害者的男子,事后将其肢解和食用。
他的行为揭示了恶心的罪行背后的扭曲的欲望和心理状态。
4. 托德·亚历山大·泰克(Todd Alexander Tuke)泰克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杀害了多人。
泰克的犯罪手段残忍而令人震惊,他随机选择性受害者并施加暴力。
对他的心理病态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他对权力和控制的执着。
这些经典案例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洞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心理动机的途径。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犯罪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与犯罪相关的心理过程,并帮助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在具体环境中个体对权力和权威产生的行为改变。
实验中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出现了严重的虐待行为,囚犯则出现了极高的心理痛苦。
实验由于过于真实和残酷导致提前结束。
2. 纳粹人体实验:二战期间,纳粹医生对囚犯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人体实验,目的是研究战争对人体的影响、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实验包括高空试验、冷冻试验、毒气试验以及战伤处理试验等,对囚犯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3. 小阿尔伯特实验:由约翰·B·沃森(John B. Watson)于192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恐惧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实验中,他给八个月大的宝宝阿尔伯特看见一只白色的老鼠,并发出大声噪音,导致阿尔伯特对老鼠产生了极度恐惧,并且把这种恐惧扩展到其他类似物体上。
这个实验被指责为道德上的问题,因为它造成了阿尔伯特长期的心理创伤。
4.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志愿者被告知要给一位受试者电击,尽管他们感到内疚和痛苦,但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大部分的志愿者继续给予电击,甚至可以达到致命电击的程度。
5. 跪式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和莱昂·费斯特曼(Leon Festinger)于1956年进行的实验。
志愿者在一个实验室环境中被要求跪在一个易燃的塑料脚垫上,并被告知这是一个新的领导力测验。
实验中,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不舒服,并在最后发现整个实验是没有科学目的的。
6. 背叛实验:由米尔顿·罗森堡(Milton Rokeach)于196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道德认同和个人身份的影响。
实验中,志愿者被要求在一个虚构的宗教团体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敌对的领导者、追随者和观察者。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以下是心理学界公认的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将普通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1961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是否愿意服从命令,结果近一半的参与者愿意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
3. 洛夫波托实验(Loftus and Palmer Experiment):1974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向被试展示虚假的照片和陈述,诱导他们形成虚假的记忆。
4.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1951年至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会改变自己的意见。
5. 托尔曼实验(Tolman's Experiment):1938年,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让老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发现它们会记住迷宫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尝试中利用这些记忆。
6. 帕夫洛夫狗实验(Pavlov's Dog Experiment):1890年,俄罗斯生理学家帕夫洛夫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狗会对特定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7. 阿伦森实验(Aronson Experiment):1972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8.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Milgram's Power of Authority Experiment):1963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9.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续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Follow-Up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对监狱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了后续调查和研究。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历史十大踩踏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踩踏事件排名韩国梨泰院失踪人口持续飙升,死亡人数也不断升高,让原本的庆祝活动,演变成了惨烈的事件。
历史告诉我们,人是善变和健忘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十起踩踏事故。
第十、美国踩踏事件2003年2月,美国罗得岛州的音乐会上,因烟火点燃了天花板上的隔音泡沫,导致人群恐慌逃散,最终发生踩踏事件,踩踏和火灾造成100人死亡。
第九、加纳踩踏事件加纳足球比赛期间,因人群向球场扔瓶子和石头,致使防暴警察发射催泪瓦斯。
由此引发的恐慌,导致了踩踏事件,造成127名球迷死亡。
第八、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事件,因为万圣节的活动,且有名人参加,导致大量人群相互拥挤、踩踏。
目前为止,造成150人死亡,2000多人失踪,而且这是疫情期间第一次组织的类似活动,组织管理者责无旁贷。
第七、麦加踩踏事件2004年,还是麦加,还是那座桥。
朝圣活动期间,因个人物品的阻碍,造成慌乱拥挤,最终发生踩踏事故,导致250名朝圣者死亡。
第六、柬埔踩踏事件2010年柬埔寨金边举行泼水节,成千上万的音乐节观众,聚集在举行晚间音乐会的小岛。
人们通过一座小人行桥进出,期间因谣言造成慌乱,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340多人死亡。
第五、麦加踩踏事件2015年9月24日,麦加米纳山谷进行朝圣活动,200万朝圣者拥挤在狭小的山谷里。
后发生拥挤踩踏,造成760多名朝圣者死亡。
第四、印度踩踏事件印度阿拉哈巴德的新月节,在恒河上的一小块土地上,因空间狭小且人群不断涌入,发生了严重踩踏事件,造成约800人死亡。
第三、巴格达踩踏事件2005年8月31日,100万朝圣者前往位于巴格达的圣地,期间在必经的一条小桥上,有人尖叫引发了民众恐慌,发生了大规模踩踏事件,总共有965人被压死或淹死。
第二、麦加踩踏事件1990年,麦加朝圣活动中因桥梁倒塌,使人群发生慌乱,1426名朝圣者在踩踏事件中丧生。
第一、土木堡踩踏事件明朝正统十四年,成吉思汗后裔也先,以遣使向明朝廷供马邀赏为名,发动蒙古叛犯,史称土木之变。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
“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
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
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
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
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
心理暗示犯罪-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
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2010-06-05 12:52:26这个案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参加音乐会时,情绪过度激动而造成的惨剧,但实际上,是歌手维尼尔森给众人下了心理暗示。
这个就要讲讲心理暗示相关。
心理暗示的步骤,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比如,你要教一只小狗坐下,首先,要对它说“坐下”的口令,让它习惯。
然后,当它坐下时,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
这样反复多次,狗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坐下的口令——坐下的动作——食物”三者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其实狗并不知道“坐下”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只要听到就会本能地坐下,因为可以得到食物。
(类似条件反射吧,人类潜意识比这个复杂得多)所以,总结来说,心理暗示分为四个阶段:发出指令、完成指令、给予奖励、熟悉指令。
那么那个歌手是如何给人进行心理暗示的呢,这个很平常但是让人发毛的。
首先,维尼尔森给每位观众发的门票,都是脚的形状。
也就是说,他给大家灌输了“脚”这个暗示。
而对于人类来说,与狗不同的地方,是人具有联想思维性。
人会从形象来延伸想象动作。
说道脚,大家想到的动作是——踩。
(虽然你思维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进行联想了)第一个步骤已经完成,大家接受到了指令,是脚的形象,而且也联想到了动作——踩!然后,维尼尔森就开始了演唱会。
因为他的乐队属于重金属的摇滚乐队,所以很具有感染力。
维尼尔森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不停地做着“踩”这个动作,还反复地要求激动的人群跟着他一起做着个动作,他甚至把他的贝斯手推翻在地,使劲地踩。
此时,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二步,要求完成“踩”着个指令。
接下来第三步,是给予奖励。
这里的奖励,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你最喜欢看到的是让他注意你,对你表示出好感。
大家知道那个是个音乐会,去听音乐会的,都是维尼尔森的歌迷,他们平时都很喜他,而维尼尔森就很好地运用了他的笑容来作为奖励。
当他对着台下微笑时,其实是对着那片区域笑,并不是对着某个特定的人,但是,在看的人眼里,就会觉得是专门对着自己一个人笑的。
马普诉俄亥俄案件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八个刑事裁决法学2009-03-26 12:49:45 阅读10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一、“马普诉俄亥俄州”案(Mapp v. Ohio,1961):排除非法搜查取得的证据克利夫兰(Cleveland)的警察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查抄了多瑞.马普(Dollree Mapp)的家并发现淫秽材料,虽然《第四条修正案》(Fourth Amendment)和《第十四条修正案》(Fourteenth Amendment)的“适当法律程序条款”保护她不受不适当执法程序之害。
最高法院推翻了对多瑞.马普的判罪,认为“证据排除规则”(exclusionary rule)适用于州法院审理的公民,因为除非在这种非法搜查中取得的证据被排除,谴责非法搜查是毫无意义的。
二、“吉迪恩诉温赖特”案(Gideon v. Wainwright,1963):重罪案件必须有律师帮助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克拉伦斯.吉迪恩(Clarence Gideon)被控闯入台球房并取走售货机里的钱。
在该州这被视为重罪。
审讯时,吉迪恩由于无力聘请律师而请求法庭为他指定一名。
但法庭拒不提供,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只是可能被判处极刑的案件方允许获得律师协助。
吉迪恩出庭受审并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但仍被证明有罪并判处有期徒刑5年。
他向最高法院上诉,宣称依据《第十四条修正案》他所享有的请律师协助的权利被侵犯。
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决,并允许重新审理。
这次在律师协助下,他被证明无罪。
三、“高尔特”案(In Re Gault ,1967):应向未成年人提供辩护律师亚利桑那州(Arizona)15岁的少年杰拉尔德.高尔特(Gerald Gault)因打内容下流电话被控有罪后判处有期徒刑6年。
该案引人注目不仅因为量刑严重(犯有同样罪行的成年人充其量也只会判50美元罚款或两个月监禁),还因为高尔特未成年而不得享有成人刑事被告所有的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心理暗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中一种想法、信念或观念暗示给他人,从而引起其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和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尔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将24名普通的学生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生活两周。
结果发现,狱警群体逐渐展现出侵犯、虐待、羞辱囚犯群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抑郁、焦虑和让步的行为。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受到身份和角色的心理暗示影响,从而改变其行为表现。
2. 协助自杀案件(The Suicidal Appointments)3. 触电实验(The Electric Shock Experiment)在此实验中,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要求参与者扮演“教师”角色,将电击给“学生”,以惩罚其记忆错误。
实际上,参与者和电击接受者是同一个人,电击并没有真正地存在。
然而,在心理学家的威逼利诱下,有75%的参与者愿意给予最强烈的电击,而只有25%的人在实验前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威和社会规范的服从性,以及社会心理暗示对于行为的影响。
4. 隐蔽实验(The Hidden Experiment)心理学家尼柯拉斯·博森利特用这个实验来验证人们对于无意识暗示的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
实际上,在正式实验之前,他们必须通过一个走廊,而走廊的旁边放置了一个给人产生惧怕感的物体(例如蜘蛛、蛇等)。
结果发现,即使参与者对于这个物体并没有意识,他们的身体仍然会表现出对它的负面反应,如心率加快、皮肤反应增强等。
这个实验强调了无意识心理暗示对于身体反应的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对于环境和他人暗示的敏感性,以及这些暗示对于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美国FBI犯罪心理题合集-答案
美国FBI犯罪心理题60道(答案)目录第一套题第1题企鹅肉第2题跳火车第3题水草第4题葬礼第5题半根火柴第6题满地木屑第7题夜半敲门第二套题第8题绿衣服第9题七点十二分第10题钥匙第11题半张相片第12题混血儿第13题 MSN头像第14题可乐的味道第三套题第15题结婚证第16题外科医生第17题一个汉堡第18题录像带第19题空瓶子第20题度假的作家第21题圣经第四套题第22题瞎子和狗第23题胖子与聚会第24题海员和医学女实验员第25题幽会第26题遗孀与儿子第27题眼镜男第28题床上的孔第五套题第29题瞎老头,孤儿与小黄狗第30题游泳运动员第31题拆弹专家第32题修水龙头第33题上医院第34题失踪案第35题建筑承包商第36题医疗新闻第37题意外火灾第六套题第38题牛吃草第39题过山车第40题报纸第41题雨夜广播第42题睡美人第43题两个军官第44题滴水声第45题买足球第46题喝果汁第七套题第47题懦弱的男人第48题迷路的男孩第49题地下酒吧的秘密第50题只有公主逃走了第51题死于心脏病第52题妈妈的手第八套题第53题撞倒的大妈第54题新婚旅游第55题碎尸狂第56题海鸥肉第57题直播节目第58题沙漠死尸第59题妻子的遗像第60题旅游胜地第一套题第1题企鹅肉男孩以前曾和女友一起去北极考察,因为没东西吃,女孩把自己的肉一片片割给男孩吃,骗他说是企鹅肉,结果男孩活下来了,女孩就饿死了。
多年后男孩吃到了真正的企鹅肉,终于明白当时女孩的苦心,伤心之下,自杀殉情。
第2题跳火车此人原是瞎子,医好后终于得见光明,经过隧道时一片黑暗,他以为自己又瞎了,绝望之下,自杀而亡。
第3题水草他救女友时抓住了女友的头发,误以为是水草,所以懊悔的自杀了。
第4题葬礼妹妹把姐姐杀了是因为又能再举办一次葬礼,然后就又能见到那个帅哥了。
第5题半根火柴这个人是由于和朋友做热气球履行经过沙漠,由于燃料不够要求必须减重,扔了行李箱之类的还不够,还要减重,于是就拿火柴抽签有整根的和半根的,谁抽到半根的就跳下去,主人公十分不幸中标了,于是被扔下热气球,头朝下,摔死了。
著名的心理暗示案例
著名的心理暗示案例Task Title: Famous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CasesCase 1: The米尔格拉姆实验Case 1: The Milgram ExperimentThe Milgram experiment was a se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st Stanley Milgram in the 1960s.The aim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d personal conscience.In the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administer electric shocks to actors, who pretended to be in p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participants were willing to obey the experimenter"s instructions, even when it meant causing others harm.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服从权威与个人良知之间的冲突。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指示给予演员电击,演员假装感到痛苦。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愿意遵守实验者的指示,即使这意味着要伤害他人。
Case 2: 斯坦福监狱实验Case 2: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was a psychological study conduct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st Philip Zimbardo in 1971.Th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onhuman behavior.In the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he roles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mock pris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quickly became immersed in their roles and engaged in abusive behavior, indicating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power and authority on human behavior.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十大神秘事件
心理学十大神秘事件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理和行为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怪和神秘的现象。
这些现象大多数都是迷信或者超自然现象,但是也有些神秘事件被科学家们开展实验并解释清楚,但仍然有些现象没有被彻底解释。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十大神秘事件。
一、双重人格综合征双重人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秘的心理障碍,患者会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
这种心理障碍还有另一个流行的名称——多重人格障碍。
对于患者来说,切换到另一种人格状态是自发的,他们不能控制。
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言、姿势和知识结构。
这种现象引起了长期的争议和研究。
二、地球物理学中的大规模事件一些研究显示,在地球的大气和磁场中有一些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些时期会与人类的行为产生联系。
例如,在一些大规模事件之前或期间,人们报道了心理或行为异常,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杀、犯罪等等。
虽然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但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并成为了研究的主题。
三、超感官知觉力超感官知觉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类。
这些人可以感知到一些超法则现象,例如:灵魂、宇宙和其他未知的东西。
这些能力往往是与自我反思和礼仪仪式联系在一起的,并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宗教和仪式的角色。
四、心灵感应心灵感应指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意识和集中注意力来影响另一个人的想法或感觉。
尽管这种现象很少被证明有科学根据,但是这种观念的影响力仍然在不断扩大。
五、灵魂出窍灵魂出窍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现象,被认为是人类灵魂存在的证明。
这种现象通常会在人类身体行动不便时发生。
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被提取出身体并从其角度观察身体和周围环境。
然而,这种现象没有被具体证明为真,而是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人体的幻觉或半梦之中的产物。
六、先知梦先知梦被认为是人们在睡眠中做出预测的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梦境发现未来的事件,并在发生时实现对先前发现的预测。
然而,其他研究者则相信先知梦只是巧合而已。
经典音乐杀人之谜
路》 My y又 译《 的方 式 》 时 , ( Wa 我 ) 轻则伤身 , 重则丧命 。《 我的路 》 这
首名曲 , 竞然 成了菲律宾的 K V避 T
之 唯 恐 不 及 的 “ 亡 之 歌 ” 死 。
整个欧洲 , 人们感 到不 可思 议 , 惊恐
而 好 奇 , 少 自认 为 心 理 素 质 可 以 不
歌 热情 洋溢 . 调 跑 到 天 上 去 的 人 , 跑 大 概 只会 一 笑 了之 。 但 据 美 国 《 纽
其实是受害者 的邻居 ,因听到他走 调而大感愤怒 , 更为此痛下 毒手 。
警方 经过彻 底调查 和推测 , 结
约时报》 报道 , 在菲律宾 , K歌房 在
跑 调 可 是 件 大 事 , 别 是 在 唱 美 国 特
歌厅内 4 的保安洛 比里托 ・ 3岁 奥特 加突然冲着他怒 吼起来 :跑调 了 ! “ ' ' 巴里古拉不 予理 睬 , 继续高歌 。 奥特
加 突 然 拔 出手 枪 朝 巴里 古 拉 射 击 , 当场 将 其 打 死 。 20 0 3年 6月 ,一 名 2 5岁 男 子
赋予 了另外的功能。最著名的莫过 于《 射雕英雄传》 里东邪那让人闻风
观前 沿 探索
音 乐 是 人 类 创 造 的 最 动 听 的 艺
厅 内 9岁 的洛米 ・ 2 巴里 古拉 出事
边 的经历 . 曲情调极度哀伤。 该 第一个因为《 黑色星期天》 自杀 的人是英 国的一 位军官 , 在家里 他
一
术形式 , 但在武侠小说 中 。 音乐却被
前正高唱《 的路》 一 曲尚未唱完 , 我 。
钢 琴上 , 再也 没有 起 来 。 在 意 大 利 米 兰 , 个 音 乐 家 听 说 了 这 些 一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名称:Ted Bundy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简介:Ted Bundy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期间,被认为拐骗、强奸和谋杀了至少30名年轻女性。
Bundy的犯罪行为被视为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残酷的行动。
对Bundy 的犯罪心理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背景以及这种罪行的各个方面。
1.犯罪动机:Bundy的犯罪动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权力和控制的欲望。
他通过绑架和谋杀年轻女性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作为一个被诱拐侵害的孩子,Bundy将自己的控制需求转化为对他人生命的控制和摧毁。
2.幼年经历:Bundy在母亲单身的环境下长大,父亲的身份一直未知。
他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的生平起源产生了深刻的困惑和不满,这可能导致了他在后来犯罪的一些行为。
同时,Bundy对自己的来历和他人的评判感到非常敏感,这一点在他试图逃避责任和欺骗当局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3.人格特质:Bundy表现出一些与连环杀手相关的人格特质,例如冷血、缺乏同情心和虚伪。
他伪装自己的外表和社交能力,并使用这些技巧来吸引和欺骗潜在的受害者。
Bundy的人格特质使他能够在社会上平淡无奇地生活,同时暗中进行犯罪活动。
4.行为模式:Bundy的犯罪行为显示出一定的模式。
他通常会先对潜在的受害者进行观察,并选择容易被拐骗的目标。
然后,他会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控制受害者,例如装扮成受伤的人、使用镇静剂或制造紧急情况。
最后,他会将受害者带到一个隐秘的地点,并进行强奸和谋杀。
5.心理建设:Bundy的犯罪过程中存在着心理建设的元素。
他会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受害者身上,试图确保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了解并感同身受。
通过这种做法,Bundy试图满足自己对权力和控制的需求,同时通过在受害者身上施加痛苦来减轻自己的内心痛苦。
总结:Ted Bundy的案件表明,连环杀手的行为往往与深层的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心理学角度分析2000年6月纽约中央公园案
心理学角度分析2000年6月纽约中央公园案
2000年6月,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里,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性骚
扰事件,一群酗酒的年轻人,在中央公园里,针对多达60多名单独
出行的女性进行了性侵犯,当时公园里的本地民众和游客多达上万人,事件发生时至少有超过2名受害者向附近巡逻的警察求助,但是警察选择了轻视,并没有积极抓捕施暴者,以至事后发现,那个下午居然有多达60多名受害女性事后报警,而在公园里晒太阳、散步休闲的
近万人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向受害者伸出援手,甚至都没有人拨打报警电话,这一事件让在第二天纽约的媒体炸了烟,到底发生了什么?让
如此多的旁观者选择了集体漠视暴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效应,是社会群体的心理反应,并不
会因为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改变而消失。
良好的社会氛围会减低这种现象的发生概率,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责任扩散,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就越少,因此降低了个人的助人行为。
旁观者人数越多,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必要行动的人数就会越少,这是人类心理上的自然反应。
对情境的不明确性,人们在无法准确判断某一情景是否是紧急事件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影响到这个个体对情景的判断。
评价恐惧,在某些情景中,如果他人都保持沉默,而自己表现出对突发事件的担心会使得别人认为自己是个胆小怕事的人。
即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心理暗示犯罪-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2010-06-05 12:52:26这个案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参加音乐会时,情绪过度激动而造成的惨剧,但实际上,是歌手维尼尔森给众人下了心理暗示。
这个就要讲讲心理暗示相关。
心理暗示的步骤,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比如,你要教一只小狗坐下,首先,要对它说“坐下”的口令,让它习惯。
然后,当它坐下时,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
这样反复多次,狗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坐下的口令——坐下的动作——食物”三者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其实狗并不知道“坐下”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只要听到就会本能地坐下,因为可以得到食物。
(类似条件反射吧,人类潜意识比这个复杂得多)所以,总结来说,心理暗示分为四个阶段:发出指令、完成指令、给予奖励、熟悉指令。
那么那个歌手是如何给人进行心理暗示的呢,这个很平常但是让人发毛的。
首先,维尼尔森给每位观众发的门票,都是脚的形状。
也就是说,他给大家灌输了“脚”这个暗示。
而对于人类来说,与狗不同的地方,是人具有联想思维性。
人会从形象来延伸想象动作。
说道脚,大家想到的动作是——踩。
(虽然你思维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进行联想了)第一个步骤已经完成,大家接受到了指令,是脚的形象,而且也联想到了动作——踩!然后,维尼尔森就开始了演唱会。
因为他的乐队属于重金属的摇滚乐队,所以很具有感染力。
维尼尔森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不停地做着“踩”这个动作,还反复地要求激动的人群跟着他一起做着个动作,他甚至把他的贝斯手推翻在地,使劲地踩。
此时,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二步,要求完成“踩”着个指令。
接下来第三步,是给予奖励。
全球踩踏事故镜鉴录
全球踩踏事故镜鉴录
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
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同类的挤压之下,而人群的踩踏事故更是在史书上画下一个又一个血点。
人类是天性爱群居的动物,人群就像磁铁一样对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世俗和宗教节日、体育比赛、音乐会、逃难、赶地铁、学校下课……一旦人群聚集,并被街道、房屋、楼梯、栏杆压缩,危险就出现了。
原本有序移动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瞬间崩溃。
这个诱因可能是一只断掉的高跟鞋、洒在光滑地面上的一杯饮料、一股气味、一句话,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明确的诱因。
有记载死亡千人的踩踏事故包括:
1941年6月6日,由于日军空袭造成恐慌,上千名重庆市民在涌入防空洞时因踩踏丧生。
1990年7月2日,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人群在通过一个地下通道时发生踩踏,1462人丧生。
2005年8月31日,参加宗教活动的人群在通过伊拉克一座大桥时,恐怖袭击的传言导致人群失控,约1000人死亡。
踩踏小知识
拥挤的人群有多大的能量?如果你被汹涌的人潮挤在一个不可压缩的物体上,比如一面砖墙、地面或者一群倒下的人身上,背后七八个人的推挤产生的压力就可能相当于一吨以上的物品所产生的压力。
实际上,在踩踏事故中,遇难者的死因更多的是受挤压性窒息――人的胸腔被挤压得没有空间扩张。
在最极端的踩踏事故中,人在遇难时甚至可以继续保持站立的姿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千年音乐踩踏事件2010-06-05 12:52:26这个案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参加音乐会时,情绪过度激动而造成的惨剧,但实际上,是歌手维尼尔森给众人下了心理暗示。
这个就要讲讲心理暗示相关。
心理暗示的步骤,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比如,你要教一只小狗坐下,首先,要对它说“坐下”的口令,让它习惯。
然后,当它坐下时,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
这样反复多次,狗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坐下的口令——坐下的动作——食物”三者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其实狗并不知道“坐下”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只要听到就会本能地坐下,因为可以得到食物。
(类似条件反射吧,人类潜意识比这个复杂得多)所以,总结来说,心理暗示分为四个阶段:发出指令、完成指令、给予奖励、熟悉指令。
那么那个歌手是如何给人进行心理暗示的呢,这个很平常但是让人发毛的。
首先,维尼尔森给每位观众发的门票,都是脚的形状。
也就是说,他给大家灌输了“脚”这个暗示。
而对于人类来说,与狗不同的地方,是人具有联想思维性。
人会从形象来延伸想象动作。
说道脚,大家想到的动作是——踩。
(虽然你思维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进行联想了)第一个步骤已经完成,大家接受到了指令,是脚的形象,而且也联想到了动作——踩!然后,维尼尔森就开始了演唱会。
因为他的乐队属于重金属的摇滚乐队,所以很具有感染力。
维尼尔森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不停地做着“踩”这个动作,还反复地要求激动的人群跟着他一起做着个动作,他甚至把他的贝斯手推翻在地,使劲地踩。
此时,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二步,要求完成“踩”着个指令。
接下来第三步,是给予奖励。
这里的奖励,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你最喜欢看到的是让他注意你,对你表示出好感。
大家知道那个是个音乐会,去听音乐会的,都是维尼尔森的歌迷,他们平时都很喜他,而维尼尔森就很好地运用了他的笑容来作为奖励。
当他对着台下微笑时,其实是对着那片区域笑,并不是对着某个特定的人,但是,在看的人眼里,就会觉得是专门对着自己一个人笑的。
而维尼尔森的演唱会上有很大的显示屏,他屡次对台下深情地笑,哪里踩脚的声音大,就向哪里笑,而他的歌迷们就非常拼命地踩。
由此,他让那些人习惯了指令,暗示完成了。
最后,就是他实施他的计划。
在演唱会结束散场的时候,观众们相当拥挤,这时,突然四面八方的显示屏上都出现了门票上脚的图案,而乐声也在这个时候响起,于是,就有一部分人,开始拼命地踩踏其他人——惨剧就发生了。
可能这有些人听起来觉得很荒唐,怎么可能办的到?……但这就是事实。
当心理暗示用来犯罪的时候,你是不会发觉的,你会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本意行事,实际上你已经被暗示了。
蓄意谋杀维尼尔森给每位观众发的门票,都是脚的形状。
这个案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参加音乐会时,情绪过度激动而造成的惨剧,但实际上,是歌手维尼尔森给众人下了心理暗示。
这个就要讲讲心理暗示相关。
心理暗示的步骤,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比如,你要教一只小狗坐下,首先,要对它说“坐下”的口令,让它习惯。
然后,当它坐下时,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
这样反复多次,狗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坐下的口令——坐下的动作——食物”三者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其实狗并不知道“坐下”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只要听到就会本能地坐下,因为可以得到食物。
(类似条件反射吧,人类潜意识比这个复杂得多)所以,总结来说,心理暗示分为四个阶段:发出指令、完成指令、给予奖励、熟悉指令。
那么那个歌手是如何给人进行心理暗示的呢,这个很平常但是让人发毛的。
首先,维尼尔森给每位观众发的门票,都是脚的形状。
也就是说,他给大家灌输了“脚”这个暗示。
而对于人类来说,与狗不同的地方,是人具有联想思维性。
人会从形象来延伸想象动作。
说道脚,大家想到的动作是——踩。
(虽然你思维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进行联想了)第一个步骤已经完成,大家接受到了指令,是脚的形象,而且也联想到了动作——踩!然后,维尼尔森就开始了演唱会。
因为他的乐队属于重金属的摇滚乐队,所以很具有感染力。
维尼尔森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不停地做着“踩”这个动作,还反复地要求激动的人群跟着他一起做着个动作,他甚至把他的贝斯手推翻在地,使劲地踩。
此时,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二步,要求完成“踩”着个指令。
接下来第三步,是给予奖励。
这里的奖励,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你最喜欢看到的是让他注意你,对你表示出好感。
大家知道那个是个音乐会,去听音乐会的,都是维尼尔森的歌迷,他们平时都很喜他,而维尼尔森就很好地运用了他的笑容来作为奖励。
当他对着台下微笑时,其实是对着那片区域笑,并不是对着某个特定的人,但是,在看的人眼里,就会觉得是专门对着自己一个人笑的。
而维尼尔森的演唱会上有很大的显示屏,他屡次对台下深情地笑,哪里踩脚的声音大,就向哪里笑,而他的歌迷们就非常拼命地踩。
由此,他让那些人习惯了指令,暗示完成了。
最后,就是他实施他的计划。
在演唱会结束散场的时候,观众们相当拥挤,这时,突然四面八方的显示屏上都出现了门票上脚的图案,而乐声也在这个时候响起,于是,就有一部分人,开始拼命地踩踏其他人——惨剧就发生了。
可能这有些人听起来觉得很荒唐,怎么可能办的到?……但这就是事实。
当心理暗示用来犯罪的时候,你是不会发觉的,你会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本意行事,实际上你已经被暗示了。
其他心理暗示犯罪例子2010-09-05 08:38:58 来自: 王姑娘(疯癫与禁闭群魔在乱舞)案例一:深夜,警车围在一幢老楼周围,这幢楼只有6层,比较破旧。
在顶楼,住有一位教授。
根据教授的邻居报案说,他正在自己家和教授家中间的走廊上抽烟,听见教授家发出一声女子的尖叫。
他怎么敲门,也没人开门。
于是就报警了。
警察在报案后十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报案人则一直守在教授家门口,没有发现有人出来。
警察撞开了门,看见客厅中坐着一女子,是教授的保姆。
她已经死了,被绑在一个木椅上,双眼被蒙住了,看来是他杀了。
她的右手动脉上有一点伤痕,似乎是被什么利器刺的,不过并没有刺破动脉。
椅子周围有一滩水,还有一个水盆,盆里是一根细管子。
教授躺在隔壁的卧室的床上,好像是被打昏了。
床头柜上有一个帽子,毛线织的。
抽屉里就藏有一堆的毛线和毛线针。
警员查看了周围,窗户都是从里面反锁的,也没有损坏。
也就是说凶手一定是教授。
那么教授究竟是用什么手法杀死保姆的呢??心理暗示。
据说某国的警察抓过这样杀人的bt狂。
把她绑住,把眼蒙上,然后跟她挑明了说“我要把你的血放干了让你死得痛苦不堪”,然后就用毛线针吧,刺她一下,实际上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在她旁边用那些水呀什么的造成血流成河的声音和感觉,然后,小保姆就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完蛋了……案例二:一个美国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
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触电,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高压电击而送命。
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一根电线,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皱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
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那个不幸的工人触及电线的时候,电线中并没有电流通过,电闸也没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案例三:前苏联也曾报道过类似的事例:有一个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
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发现他已被冻死在里面,身体呈现出冻死的各种状态,但是奇怪的是,这冷藏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车中的温度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依这种温度是绝对不可能冻死人的。
大概这位死者被关进冷藏车之后,就不断地担心自己要被冻死,这种意念对他的身心发生了影响,他就真被冻死了。
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相似,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
这样可以确保肌肉获得充分的血液,以加强肌肉的效能,可以在生死关头奋力拼搏或逃生。
这种应激反应有利也有弊,因为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气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倘使恐惧或愤怒的状态延续过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会减少。
血液流通量减少,会使血压降低,可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血压降低就会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于是血液流通量再减,进一步降低血压。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种恶性循环就可以致命。
至于死者并没有遭电击或受冻,为什么会出现与触电致死或受冻致死一样的特征,今天的科学尚无法解释这个谜。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