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3-阴阳失调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失调

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血
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 化火。
• 【发展趋势】 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
【概念】 阴偏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 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 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
阴 阳 长 消 阴盛则寒
阳 阴
阴平衡
•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
的实寒证。
• 【临床特点】寒、静、湿
1.阴损及阳——在阴虚的
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病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
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2.阳损及阴——在阳虚的
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病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指在阴阳偏盛
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
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 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 格阴两方面。 表现: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 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 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 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 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亡阳
【概念】 亡阳是指机体的 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 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 理变化。 【形成原因】邪盛,正不敌 邪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 劳过度,过用汗法慢性消 耗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 汗冷而清手足逆冷、精神 疲惫、神情淡漠,昏迷脉 微欲绝等
阴胜则寒”。
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1.阳偏盛
【概念】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 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 理变化。
阳 长 阴 消
阳 阴
阳盛则热
阴阳平衡
•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学员笔记内容第一期培训时间:2009年7月20培训内容:1。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2. 幻灯片教学课件中医药适宜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人员)以上人员笔记内容:基础部分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三、中药基本知识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禁服: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四、方剂基本知识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技能部分一、针灸疗法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二、推拿疗法1.8种常用推拿手法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三、其他疗法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3.中药的煎服法临床部分1.门诊登记和中医处方书写方法及规范2.以下30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辨证施治及转归预后:感冒、咳嗽、喘证、哮病、眩晕、胃痛、痢疾、呕吐、泄泻、头痛、痹证、腰痛、淋证、水肿、中风后遗症、面瘫、漏肩风、牙痛、中暑、疖、丹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小儿泄泻、积滞、遗尿、麻疹、痄腮、水痘预防保健部分1.时行疾病的基本特征、预防措施及常用预防方药的应用2.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第二期培训时间:2010年5月11日培训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主编王国强)第二册3.幻灯片教学课件刮痧和熏洗实用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的中医人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西医医师)以上人员笔记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的黑体字部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四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四

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病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
内的内伤病证。
7
7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源自虚性病机虚,指的是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虚证:机体精、气、血、津液匮乏,脏腑经络的相关的生理功 能减退,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机体反应较弱,表现出一系列
的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2. 邪去正虚
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转归。邪正相争过程中,邪 气虽被驱除,病邪对机体的病理损害虽已停止,但正气在疾病过程 中已被耗伤而处在虚弱的病理状态。
13
13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3. 邪盛正虚
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猛发展的病理过 程。多向恶化和危重发展,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亢”“阴虚则热”等病理现象。
19
19
第二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偏衰 1. 阳偏衰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
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以脾肾阳虚多见。
20
20
第二节 病机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偏衰 1. 阴偏衰
虚证病机多见于素体虚弱、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之人,或外感 病后期,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大汗、大吐、大泻、
8
大出血之后。
8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 虚实变化病机
(1)虚实错杂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邪盛和正 衰并存的病理状态。主要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个方面。
4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1. 阴阳偏盛偏衰,阴阳失调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阴阳偏盛或偏衰。

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会导致身体功能失调,出现不同的症状。

例如,阴盛阳衰可能导致体内阴寒、水液停留等问题,而阳盛阴衰可
能导致体内热盛、阴虚等表现。

2. 内外失调,阴阳失调也可以表现为内外失调。

内失调指的是
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外失调则是指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失衡,如寒热湿燥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3. 实虚失衡,阴阳失调还可以表现为实虚失衡。

实指有形的、
实质的,虚指无形的、虚弱的。

阴阳失调可能导致体内实质过盛或
者虚弱,如实热、实寒、虚热、虚寒等症状。

4. 寒热错杂,阴阳失调还可能表现为寒热错杂的症状,即体内
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需
要辨证施治,采用针对性的调理方法。

总的来说,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阴阳偏盛
偏衰、内外失调、实虚失衡、寒热错杂等。

在中医理论中,了解阴
阳失调的基本形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docx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docx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一、阴阳盛衰阴阳盛衰,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阴或阳的消长变化超过了正常范围,所出现的偏盛和偏衰的病机变化。

阴阳盛衰直接导致实证和虚证,阴阳偏盛则形成实证,阴阳偏衰则形成虚证。

阴阳盛衰还决定了疾病性质的寒和热,阳盛、阴虚则形成热证,阴盛、阳虚则形成寒证。

1.阴阳偏盛阴或阳一旦偏盛,就成了邪气。

"邪气盛则实",所以阴偏盛或阳偏盛都形成实证。

阴偏盛则形成实寒证,阳偏盛则形成实热证。

(1) 阳偏盛:阳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的一种病理状念,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见于外感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火,促使人体阳气偏亢而形成。

阳盛则热,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症,兼见多汗、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数;或火邪内扰,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由于阳盛则伤阴,所以阳偏盛者往往有阴津耗损的表现。

病至中、后期,阳邪渐退,阴津耗损却日益显著,就会形成阴虚证。

(2) 阴偏盛:阴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阴气偏盛、功能衰减及其病理性代谢产物滞留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见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致使人体阴气偏盛而形成。

阴盛则寒,阳气被遏而不得舒展,也失去其温煦作用,故临床表现以发寒为主症,常见恶寒战栗、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无汗、喜热饮、四肢逆冷、大便稀、小便清、舌苔白、脉沉迟等症。

由于阴盛则阳病,所以阴偏盛往往有阳气受遏或损伤的表现。

病至中、后期,阴邪渐退,阳气不足就越来越明显起来,从而形成阳虚证。

2.阴阳偏衰正常情况下,阴和阳都属于人体的正气。

阴或阳一旦偏衰,就会形成正气不足的局面。

"精气夺则虚";,所以阴偏衰和阳偏衰都形成虚证。

阴偏衰则形成虚热证,阳偏衰则形成虚寒证。

阴阳失调的10种表现和特点汇总表(考试必备)

阴阳失调的10种表现和特点汇总表(考试必备)

阴阳失调的10种表现和特点汇总表(考试必备)阴阳学说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可以理解为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胜(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2.阴偏胜(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阿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3.阳偏衰(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4.阴偏衰(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滓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避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5.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6.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7.阴盛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第三节,阴阳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患有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疾病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患有的疾病究竟是如何转变的呢?在中医中阴阳失调又是有着怎样的医学含义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阴阳失调的相关知识。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阴阳盛衰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

1.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阳偏盛和阴偏盛病机的特点。

前者其病属热属实,后者其病属寒属实。

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阳偏盛或阴偏盛等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

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

故曰:“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

但需要指出,“阳盛则阴病”,阳盛则阴虚。

在病机上,必须分清阴是相对不足还是绝对亏虚。

病机2-阴阳失调-31页文档资料

病机2-阴阳失调-31页文档资料

虚寒证
阳气大伤 虚寒内生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二)阴阳偏衰
概 念: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虚 衰不足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病理特征:“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发展趋势:“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病机

阴气 阳气
偏 衰
证候
虚 热 证
发展
阴损 及阳
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阳气具有 温煦、推 动、兴奋 等作用
静——血行不畅:舌淡、脉迟 阳虚则寒
精神萎靡、喜静少动 (以虚为主)
湿——水液停聚
转 归: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阳损及阴)
区 别:▲
“阳虚则寒”:是虚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
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

痰饮停聚、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畏
▲ 阴阳失调的类型(内容):
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阳胜) 阴偏胜(阴胜)
(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 阴偏衰(阴虚)
(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亡阴 亡阳
(一)阴阳偏胜
概 念: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
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理特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 阳应象大
论》
邪气
阳邪
正气
阴气
病机 证候
阳偏胜
实热证
发展
阳胜则 阴病
阴邪
阳气
阴偏胜
实寒证
阴胜则 阳病

身体阴阳失调症状

身体阴阳失调症状

身体阴阳失调症状关于《身体阴阳失调症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我们去看中医的情况下,有时候中医学要说阴阳失调这四个字,而在西医方面之中,并沒有那样的病症。

实际上,说白了的阴阳失调在中医学之中是一种症状,也被称作辨证论治。

大家都知道,人体五脏是相对性的,也是互相保持稳定的,假如失去这一均衡,就出現了问题,阴阳失调就是这个大道理。

那麼人体阴阳失调病症都有哪些?临床症状在临床医学上,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多与病症实质的热寒特性息息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肾阴虚则内火,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表明在病症全过程中身体大多数存有着变病特性的或寒或热,或热寒错杂,或热寒真伪等临床表现。

因此,阴阳失调更变成诠释病性热寒转变的具备普适性的基本辨证论治,明朝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热寒者,阳阴之化也。

”1.阳盛其临床症状多见壮热恶热、躁扰不安宁,面部潮红渴不欲,便干尿液发黄,苔黄脉数等实性性热病症。

2.阴盛其临床症状多见四肢厥冷、畏寒喜暖、脘腹冷痛,或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口不干、痰液清稀、苔白脉迟等实性寒凉病症。

3.阳虚其临床症状则是阳气虚衰温煦全身功能减退,阴翳相对性亢盛,由此可见畏寒怕冷喜暖、形寒肢冷,精神萎顿、倦卧少动、脉诊乏力,及其下利消谷、小便不利、水肿发病等证。

4.肾阴虚临床症状为阴津不够,失其滋养濡养之功,由此可见口干口渴、喉干唇干、皮肤干、便干尿少、舌红少苔,型体削瘦、盗汗、脉细数,及其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颧红生火等证。

5.阳盛格阴临床医学由此可见胸腔炙热、恶热、口干口渴、渴不欲而喜冷食,便干溲赤,舌红苔薄等内火病症,另外由此可见手脚厥冷、脉诊沉伏等假寒之象。

6.阴盛格阳临床医学由此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等阴虚内热病症,另外由此可见身热而欲盖衣物、面部潮红如妆、脉大但按之没根等假热之象。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一般而言,邪正盛衰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导致以邪气盛为主的病机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就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

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

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机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而见热象的病机变化。

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身热,面赤,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若阳盛伤及阴液,则兼有口渴、小便短少等表现,即所谓“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瘀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阻偏盛,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可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邪亢盛,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可伤阴耗液。

阳盛之初,对阴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病情发展,阳邪亢盛,明显耗伤阴液,疾病则转化为实热兼阴虚津亏证;若阴气大伤,疾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功能抑制、机体反应性减弱而产生寒象的病机变化。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阴阳失调是一种由于阴阳失衡,导致人体功能紊乱的状况,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中医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阴阳失调的原因、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以及阴阳失调的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医阴阳失调的知识。

1.中医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相互作用的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侧面,包含了事物的善与恶、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等双重性。

在人体中,阴阳是指生理活动中对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功能的相对性。

阴阳失调就是说明人体某种状况出现了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阴阳失调的原因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失调,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环境的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病毒感染、身体损伤等等。

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从而产生阴阳失调的状况。

3.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表症状,包括颜色、声音、形体、脉象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内脏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多梦、恶风痰喘等方面的症状。

不同的阴阳失调,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4.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舌苔、身体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心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这四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情况,从而确定阴阳失调的具体情况。

5.阴阳失调的治疗方法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治疗阴阳失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运动疗法等。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阴阳并非是总能处在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总会是在一定原因或自身消耗上出现问题,而失去平衡,这也就是阴阳失调。

但它又会通过某些能力或机制恢复期动态平衡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状态——阴阳平衡态。

一、阴阳失调论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不和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阴阳失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阴阳格拒、阴阳互损、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亡失等。

1、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

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

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

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

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2、阴阳互损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不调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不调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不调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当阴阳失调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中医诊断学通过多种方法来分析体内阴阳不调的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分析阴阳不调的重要手段。

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则可能是阴虚阳亢。

看舌苔,舌苔白厚,多为寒湿内盛,属阴盛;舌苔黄燥,多为热邪亢盛,属阳盛。

观察眼睛,如果眼神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是阳气虚衰;而眼睛红肿、多眵,则往往是阳热上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声音低微、少气懒言,通常是阳气虚;声音高亢、烦躁多言,多为阳热实证。

患者口中有酸腐气味,多为食积胃肠,属阴;口气臭秽,多为胃热,属阳。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比如,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多是阳虚;五心烦热、盗汗,则多为阴虚。

询问睡眠情况,嗜睡多为阳虚阴盛,失眠多梦多为阴虚阳亢。

了解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多为阳虚;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多为阳热。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触按身体。

脉象是中医诊断阴阳不调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脉沉迟无力,多为阳虚;脉细数,多为阴虚。

触摸身体,四肢不温多为阳虚;肌肤灼热,多为阳热。

除了四诊,中医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季节、地域等因素来综合判断阴阳不调。

从症状来看,阳虚的人常常感到寒冷,容易疲劳,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女性可能会有宫寒、痛经等问题。

阴虚的人则容易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男性可能会出现遗精等症状。

季节对人体阴阳也有影响。

冬季寒冷,阳气内敛,如果此时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症状过于严重,就可能是阳虚体质或疾病所致。

夏季炎热,阳气外散,容易出现口渴、多汗等症状,如果过于明显,可能是阳热过盛或阴虚所致。

地域也不可忽视。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阳虚的人相对较多;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阴虚和湿热的情况较为常见。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失衡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失衡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阴阳失衡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学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分析体内的阴阳失衡,以便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首先会通过望诊来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

望神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一个人的面色红润、光泽有神,通常表明其体内阴阳相对平衡,气血充足。

反之,面色苍白、晦暗无华,可能是阳气不足或阴血亏虚的表现。

眼睛的状态也能反映阴阳情况。

目光炯炯有神,多为阳气充足;眼神黯淡无光,则可能是阳气虚衰。

此外,望形态也能提供线索。

身体健壮、肌肉丰满、动作灵活,往往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而身体消瘦、软弱无力,可能是阴虚或阳虚所致。

闻诊在分析阴阳失衡中也有其作用。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可以初步判断其体内的阴阳状态。

声音洪亮有力,多属阳盛;声音低微无力,则可能是阳气虚弱。

咳嗽声重浊,多为实证、阳证;咳嗽声低微,多为虚证、阴证。

闻患者的口气和体味也能有所发现。

口气酸臭,多是胃火亢盛,属阳热之证;口气淡而无味,可能是脾胃虚弱,属阴证。

问诊是中医诊断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对于判断阴阳失衡至关重要。

畏寒怕冷、喜暖喜热,多是阳虚;发热、怕热、喜凉,多是阳盛或阴虚。

此外,出汗的情况也能反映阴阳。

自汗多为阳气虚弱;盗汗多为阴虚内热。

睡眠状况同样能体现阴阳。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多是阴虚阳亢;嗜睡、困倦乏力,多是阳虚阴盛。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饮食口味、二便情况等。

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多是阳热亢盛;口淡不渴、食欲不振,多是脾胃阳虚。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多是阳热内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多是阳虚阴寒。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

脉象有力、速度较快,多为阳证;脉象无力、速度较慢,多为阴证。

比如,浮脉多主表证,属阳;沉脉多主里证,属阴。

滑脉多为实热、痰湿,属阳;涩脉多为血虚、血瘀,属阴。

触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腹部等来判断阴阳。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1、阴阳一调百病消。

可见,阴阳失调是致病原因,调和阴阳乃疗愈大法。

故,张景岳曰:“医道虽繁,然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阴阳偏盛百病生。

《黄帝内经》讲:“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吃煎炸烧烤忘了喝水,脸上就长疮,眼目就发红。

这叫阳胜则热,热毒成疮。

一用黄连上清片或三黄片,吃一两次,泻热解毒,疮去病除。

那些脾气大、身体差,鞭炮性子,一点就爆,碰到事情急躁烦的人群,无一不是犯了阳盛则热的中医戒条。

这些阳亢热火众生,几乎都适合服食莲子心茶,或大黄薄荷水。

3、阴盛则寒。

吃冰冻饮料、生冷瓜果,吃久以后,小肚子会凉,手脚不温。

弄点姜枣茶或附子理中丸,一散掉阴寒,肚子就春暖,手脚脸蛋就花开。

那些笑不出来,皮笑肉不笑,人体僵硬冷漠的,讲话让人寒心的,没有不是犯了阴盛则寒这条戒条。

所以,几乎阴寒众生的他们都适合桂枝汤、姜枣茶,或理中丸。

4、阴阳消长。

阳长则阴消。

人脾气大,火气大后,明显口干舌燥,音声嘶哑。

用玄麦甘桔汤滋阴养液,则阳火潜藏,脾气变善,咽喉滋润,口舌生津。

所以,刚强众生,嗔怒患者,你在汤方里头加进玄参、白芍、麦冬、五味子、石斛等阴柔养液之品,他发脾气就不会那么频繁。

就像森林雨水足,就不容易着火;人体内津液充盈,谁愿意老发火。

故曰:“降火在滋阴。

”5、阴长则阳消。

喜食凉果,爱饮冻品,贪卧空调房,这些阴寒日盛后,人脸上会变白或灰暗,那股红光润泽的阳气会渐渐减少。

阴者静也,阳者动也。

所以那些懒惰、偷闲、图安逸的人,他的阴气就在增长,阳气就在消减。

结果,越懒越衰,越衰越懒,越不动越不能动。

像中风患者,越卧床,越起不了床。

所以,我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80克,补气阳,让偏瘫的废体挂在直立墙上。

半年多不会走路的,半个月就能扶着走了。

所以我认为,中风不是最可怕,中风后好卧不好动,阴长阳消最可怕。

6、阴阳偏衰恶病生。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

中老年人阳寿越来越短,明显就会出现面白身冷,舌淡脉迟,等一派阳虚则寒的现象。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阴阳失调是一个常见的中医术语,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存的对立面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也是人体内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1.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阴阳被视为世界万物的两个极端,互为对立又互相依存。

阴阳的本质是相对的、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的。

阴指阴冷、静、消极、负性的一面,阳则指阳热、动、积极、正性的一面。

2. 阴阳失调的原因阴阳失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

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长期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导致阴阳失衡。

3. 阴阳失调的症状阴阳失调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引发各种症状。

常见的阴阳失调症状包括头晕、失眠、疲劳、消化不良、情绪波动、月经不调等。

不同人体内的阴阳失调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

4. 中医调理阴阳失调的方法中医认为,保持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针对阴阳失衡的症状,中医提供了一系列调理的方法。

其中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

草药疗法以补益为主,通过草药的温和作用来平衡阴阳。

针灸则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调理阴阳的作用。

食疗方面,中医提倡根据个体情况调理饮食,平衡阴阳。

5. 阴阳失调的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阴阳失调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

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对于阴阳失衡的预防非常重要。

此外,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助于防止阴阳失调。

6. 综合干预的重要性阴阳失调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医疗、心理、生活三个方面的调整都是不可忽视的。

药物治疗可能需要辅以心理疏导和生活调整。

对于反复发作的阴阳失调,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结:阴阳失调是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它不仅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还会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偏衰—虚热
人体正常范围

阴虚生内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
真寒
下利清谷 脉微欲绝
人体,面红如妆

阳盛格阴
假寒 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 脉像沉伏,但沉数有力
人体正常范围
真热 身热,面红,气粗,烦躁


亡阴亡阳
亡阳
冷汗
人体正常范围

亡阴
热汗
中医-阴阳失调
视频是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个笔记总结 学习笔记3
正常阴阳
人体正常范围


阴阳共同发源地
阴阳偏盛
阳偏盛—实热
阳胜则热
热者寒之
人体正常范围
阳 阴
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阴偏盛—实寒
人体正常范围
阴盛则寒 寒者热之
阴 阳
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
阳偏衰--虚寒
人体正常范围

阳虚则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人体正常范围

2020-0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