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7)

合集下载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且”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且”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且”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且”
(一)副词
1、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

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

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

例如:
(1)坐,且将戮。

(《张中丞传后叙》)。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重要考点之一。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准确翻译句子以及应对相关考题都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例如“温故而知新”。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吾尝跂而望矣”。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考试中,常通过翻译句子来考查“而”的具体用法。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则是承接关系。

二、“之”“之”的用法也颇为复杂。

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2、作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比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马之千里者”。

补足音节,无实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考点常涉及对“之”在句子中作用的判断和解释。

比如“宋何罪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目的等关系。

表目的时,可译为“来”“用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3、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像“皆以美于徐公”。

在考题中,可能会让考生判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或者解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于”1、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成考语文写作技巧1、主题和题材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

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

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1)叙述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

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

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

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成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4)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
例如:
(1)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2)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幺”等将伐颛臾》)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3)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4)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 达也。(《论毅力》)
(5)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
例如: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掌握这些高频考点,对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频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中的“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有“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含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是“安稳”的意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3、被“被”常见的意思有“遭受”“覆盖”“通‘披’,穿”。

“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中的“被”是“遭受”之意;“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通“披”,是“穿”的意思。

4、倍“倍”可表示“加倍”“通‘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是“通‘背’,违背”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则是“加倍”的意思。

5、本“本”有“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意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本”指“根本”;“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中的“本”是“本来”的意思。

6、鄙“鄙”常见的意思是“边疆,边远的地方”“浅陋,鄙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中的“鄙”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是“浅陋,鄙陋”的意思。

7、兵“兵”有“兵器”“军队”“战争”等含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中的“兵”指“兵器”;“沛公兵十万”(《鸿门宴》)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8、病“病”可表示“疾病”“困苦,困乏”“毛病,缺点”。

2012高职升学考试文言虚词梳理(基础模块)

2012高职升学考试文言虚词梳理(基础模块)

2012高职升学考试文言虚词梳理(基础模块)1.而(1)表转折:但是、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表顺接:表并列,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递进,并且、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表承接,就、才、然后: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同上)表修饰,的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表因果,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2.且(1)况且: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2)还: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3)将、将要: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为(一)介词(Wèi)(1)替、给: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君为.我呼入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对、给:且为.之奈何《鸿门宴》(3)表被动,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二)wéi(1)语助词,呢、吗:何辞为.《鸿门宴》(2)动词,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动词,做、是、当做、成为、形成、变成: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⑦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⑧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4.以(1)介词,把、用、拿、凭、依据、按照: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⑥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2)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动词,用、行: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4)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用来: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③作《师说》以.贻之《师说》(5)以为:a“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师说》b 认为: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②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③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6)无以没有用来……(办法):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7)所以a……的原因: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201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以

201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以

(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带领、带领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氓》)(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虚词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是一大难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解析一下专升本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之”字。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十分多样。

它可以作动词,意为“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之”还可以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

比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的是前面所学到的知识。

此外,“之”还能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如“忘路之远近”;也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再来说说“而”字。

“而”的用法也颇为复杂。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这里的“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

“而”还能表示转折关系,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前后意思相反。

此外,“而”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像“温故而知新”,先“温故”然后“知新”,有先后顺序。

它也能表示修饰关系,比如“吾尝跂而望矣”,“跂”是“望”的方式。

“以”这个虚词也很常见。

它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用、因为等意思。

比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里的“以”则是“用”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就是“因为”。

“以”还可以作连词,表目的,像“作《师说》以贻之”,意思是“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以”在这里是为了达到“贻之”的目的。

接着是“于”字。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于长勺”就是作战的地点。

“青,取之于蓝”中“于蓝”表示“从蓝草中”,是来源。

“苛政猛于虎也”里,“于”表示比较,“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其”字在文言文中也有多种用法。

它可以作代词,指代第三人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指的是“他的”。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七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七

更多成人高考信息请访问:/crgk/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七
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

“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李将军列传》)。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专升本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虚词的掌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是文言文虚词中最为常见的一个。

它的用法多样,可作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时,意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作助词时,又有多种情况,如“怅恨久之”,“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之”是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字也是高频虚词之一。

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字的用法同样丰富。

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按照等,如“以君之力”“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

还可作连词,表目的“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以至于寸”。

作动词时,有“认为”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

“于”常见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比如“战于长勺”,表处所;“于我如浮云”,表对象;“苛政猛于虎也”,表比较。

“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可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功名者”。

“乃”用作副词,有“于是、就”“才”“竟然”等意思,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

“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也”常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推测、感叹等,如“不亦乐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学习这些虚词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文言文语句来理解和记忆。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考点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掌握好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准确答题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部分的考点。

一、实词考点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实词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代则表示行走。

对于这类词,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的含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蚤”通“早”,“说”通“悦”。

了解常见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文言文。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原本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驻军”;“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要掌握实词考点,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多阅读文言文经典篇目,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二、虚词考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它们在句子的结构、语气、表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虚词考点有以下几种: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

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是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准确答题至关重要。

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指“我”,“身”指“自身”。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像“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驻军”的意思。

形容词用于描绘或修饰名词、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

例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量词则是表示计算单位。

代词则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实词的理解和积累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读多记。

比如常见的实词“爱”,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则表示“喜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是“爱惜”的意思。

再来说说虚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而”字用法多样,可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表承接,“觉今是而昨非”;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之”的用法也不少,作助词,有“的”的意思,像“小大之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作《师说》以贻之”;作动词,“辍耕之垄上”,意为“到……去”。

“以”作介词,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

“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战于长勺”“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也”。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语气和逻辑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并且”。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然后”。

比如:“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然后获得新的理解。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二、之“之”的用法多样,常见的有: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如“执策而临之”,这里的“之”代指千里马。

2、作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的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

补足音节,无实义。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三、其“其”的用法主要有: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其”代指他们。

2、作副词,表示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像“其孰能讥之乎”。

4、表示祈使,相当于“可要”“应当”。

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四、以“以”常见的用法有:1、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

比如“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构造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构造,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

(《庄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构造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于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于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于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于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答李翊书》)(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冯谖客孟尝君》)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河内凶,那么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谏逐客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郑伯克段于鄢》)(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7)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

(《前赤壁赋》)(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

(《马伶传》)(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前赤壁赋》)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国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张中丞传后叙》)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那么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

(《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别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将军列传》)(1)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
小结
1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你知道专升本最常考的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记住吧,总共才18个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
一、看具体语境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02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01
实词的解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科学的推断,通过文言文的读记形成大语感,加上通晓文言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识等),如果再加上有训练有素的“猜读”能力,辅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疑问语气
表感叹语气
表判断语气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下面“也”字的用法:
四、看句式特点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且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且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且
(一)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

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

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

例如:
(1)坐,且将戮。

(《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

下同。

(1)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李将军列传》)。

2012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文言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2012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文言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2012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文言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7) “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而”凡是不毗连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暗示多种逻辑关系。

首要有:
1、暗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暗手站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

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庄子。

秋水》)
度义尔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自力,成仙而尸解。

(《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

(《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

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庄子。

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喝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前赤壁赋》)
有时暗示时刻上的承续性,可译为“往后”、“然后”。

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成达也。

(《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口角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

(《李快要列传》)
有时还可暗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而且”。

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矫魅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李快要列传》)
2、暗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四分五裂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庄子。

秋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何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

(《前赤壁赋》)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

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

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
湖北国睿教育提供QQ交流群227098472 223580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