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课件——中药药理学总论

合集下载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1)验证中药疗效 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
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
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 改善微循环障碍。
(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
中药抗肿瘤
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 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 作用;
(2)中药药理学承担的工作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 靛玉红分子可作 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 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 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PPT

中药药理学PPT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中药药理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 采收与贮藏: 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 --- 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 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 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有效成分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37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 个科学体系中 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 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 称,又是教学科目设 置的基础
38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 的学科。
从横向看,重点 学科是在同一学 科中,条件占明 显优势,学术水 平在全国领先的 学科,其发展可 带动、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
5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32
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 Wu )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学期间 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 达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 与这些工作。
33
药理学家陈克恢(K K Chen)于1923到 1925 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他从 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其中对麻黄素 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他 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一般 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 成分。 1925 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 士学位。以后,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 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而他最 34 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3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14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18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19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26
7、开发新药源、寻找新药材、发掘药物新 用途 如:变野生人参为家种,虫草的人工栽培,
寻找犀角、虎骨、牛黄代用品, 变非中药为中药,扩大用药范围….. 以上开发研究必须在药效学试验验证条 件下进行。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药理课件.ppt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中药药理学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 低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 毒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2. 毒性反应 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絮 乱病理损害 比较严重、不可逆 3. 变态反应 指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多次接触某种中药后产生的 特殊反应 如常见的皮疹、药热、哮喘等 4. 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及生殖毒性

中药药理学PPT[荟萃材料]

中药药理学PPT[荟萃材料]

20世纪 50-80年代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90年代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低水平专重业复内容、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11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专业内容
12
中药药理学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
对植物神经

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础?
专业对内容 基础代谢的影响 13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模型
专业内容
19
中药药理学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专业内容
20
中药药理学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专业内容
专业内容
16
中药药理学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第一章
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 急性毒性反应 2. 长期毒性反应
3. 过敏反应
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一 药物因素
• • • • • 1. 品种产地 2.采收与贮藏 采收与贮藏 3.炮制 炮制 4.制剂与煎煮方法 制剂与煎煮方法 5.配伍和禁忌 配伍和禁忌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一.目的意义 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内涵 创制新方和开发新药 剖析复方配伍关系 二.研究方法 1、整方研究法 2、拆方研究法
第三节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 • • • • • 一、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须与证的研究相结合 二、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三、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四、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 五、重视中药的毒性研究 六、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活血化瘀药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五、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味药: 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 酸味药: 酸味药:单酸味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主要含鞣质 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 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 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苦味药: 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 咸味药:主要含碘、 咸味药:主要含碘、钠、钾等无机盐成分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医药基本理论 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概念: 概念: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安全性评价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 20年代初20~40年代,主要进行了单味药的初 20年代初20~40年代, 年代初20 年代 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 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但经 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 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且很少结合中 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 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 • 50~60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推动 50~60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 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 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 70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 70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 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 • 80年代后,国家对中药药理学不断重视并将其 80年代后 年代后, 列为中药专业的必修课,出版了《 列为中药专业的必修课,出版了《中药药理学 教科书》 中药药理学不断发展丰富起来。 教科书》。中药药理学不断发展丰富起来。来自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中药升降 浮沉理论的现代研 究资料不多, 究资料不多,主要 是结合药物的药理 作用进行分析和观 察。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归经的现代 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 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 关系进行研究。 关系进行研究。
2. 归经与药动学 的关系 1. 归经与药理作用 的关系
二 机体因素
• • • 生理状况 病理状况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三 环境因素
• • • • 地理条件 气候寒暖 饮食起居 家庭条件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特点 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 • • • • •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