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预习案【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习得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辍.学()媛.女()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没精打采.嬉.游掂.量惦.念苍茫沧桑课堂学习案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找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2、朗读并背诵第四、五、六段,赏析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缘起:心境“颇不宁静” 第2.3段 塘前小路及走路感受。 第4段 月下荷塘。 第5段 塘上月色。 第6段 塘周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9段 联想江南采莲旧俗。 第10段 踱回家门。
2.文章结构表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情)
问题探究2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 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构详解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 荷叶 )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 淡 淡 的 喜 悦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缕缕 ( 荷香 )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 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 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 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真情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 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 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 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 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 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 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 、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 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 光映照下呈一种奶白色而又 鲜艳欲滴的状态 ,表现了 月光的洁白柔和。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 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 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 在荷叶上的柳影之美,衬托 画—— 有“人 了月光之朦胧美好。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1).课内部分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媛( )女敛()裾(2)多音字荷()花独处()曲()折袅娜()颤()动负荷()妙处()歌曲()娜()拉颤()栗挨()着脉脉()参差()挨()打脉()搏差()强人意(3)补充注音部分喇()叭辣()手竦()立毛骨悚()然不速()之客禅()宗邯郸()不惮()殚()精竭虑箪()食壶浆憧()憬瞳()孔潼()关招摇撞()骗灯影幢幢()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卓())尔不群当()真牵掣()屡见不鲜()哂()笑靓()妆袅袅()殒()灭皈()附濡()染甲胄()扁虱()万籁()诡谲()渐()染冥()顽数落()趑()趄慵()懒缱绻()(二)字形(1)课内部分(抄写三遍)煤屑幽僻寂寞惦着稀疏阴森踱着弥望点缀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斑驳风致丰姿峭楞楞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ì()静点zhuì()niǎo()娜xiâ()气pǐ()好chuî()学xiāo()雄一xiâ()千里复辟bì()duō()取fú()水miǎo()茫和xiã()五cǎi()xī()戏飘miǎo()kāi()油神cǎi()xī()皮笑脸(2)补充部分(会默写)投机倒把、弹丸之地、虎视眈眈、殚精竭虑、肆无忌惮、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将功赎罪、连篇累牍、舐犊情深、亵渎、掉以轻心、提心吊胆、形影相吊、尾大不掉独当一面、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势不可挡、披星戴月、戴罪立功、以逸待劳、待价而沽不共戴天、百战不殆、责无旁贷、以点带面、严惩不贷、层见叠出、层峦叠嶂、叠床架屋重叠、高潮迭起、叫苦不迭、腾挪跌宕、大跌眼镜、通牒、影碟、喋喋不休、间谍虎口喋血、大名鼎鼎、预定时间、鼎力相助、革故鼎新、欢度春节、渡过难关、度假村暗度陈仓、过渡时期、过渡地带、独到之处、混沌、成群结队、防微杜渐、中流砥柱瓜熟蒂落、(三)近义词辨析1、斑斓:灿烂多彩2、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完整整理_荷塘月色导学案

完整整理_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主编:毛京训潘新英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和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设疑1、导入我们对荷花不陌生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2、设疑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本文的情感基调?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3、自学①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②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精品文档《荷塘月色》学案一、知接:1、散文相关知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清茶,在炎的夏季我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情有所系。

《文心雕》:“人禀七情,物而。

物色三,心亦焉。

”眼前的物象醒中的表象,情感体也一同醒,于是心物感,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情造景。

正所“一切景皆情” 。

郁达夫在及代散文:“作者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世界,半瓣花上人情,就是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要生活,用心体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了抒情,客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情感的烙印!2、知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号秋,取春秋之意。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

原籍浙江。

因三代人定居州,自己又于当在州的江第八中学高中,且在州做教,故自称“ 州人”。

1920 年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他,是毛称的“表了我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士。

毛曾烈其“宁死不美国救粮”的高尚气。

作品有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敦》 , 文集《雅俗共》、《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代背景:本文写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之后,白色恐怖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中涌出来的知分子,他信奉民主主,富有正感和同情心,可又与代斗争的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士,不,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忘却中的一切,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种矛盾的情,是一种以言的微妙幽深的情。

但作者是惟妙惟肖地“言”了出来。

靠什么言呢?靠写景,朦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沉浸在一种茫、淡雅、如如画、如梦如幻的朦美之中。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荷塘月色》导学案_a4be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荷塘月色》导学案_a4be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参考1112 1914《荷塘月色》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导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本文正是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五、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六、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给加点字注音。

宛.然()倩.影()幽僻.()峭楞楞..()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3.时代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问题探究1.概括段意,理清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第四段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月下荷塘的景色?第四段为什么叶子写得多?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找出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和抒情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5.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荷塘月色》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习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一、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脉.脉()媛.女()敛裾.()倩.影()(二)、解释下列词语。

1、幽僻:2、蓊蓊郁郁:3、踱:4、弥望:5、袅娜:6、脉脉:7、风致:8、一例:9、斑驳:10、丰姿:11、碧:12、大意:(三)、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课文内容】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曲折、幽僻。

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导入新课】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④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预习目标】【方法指导】1、借助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2、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把握角度,多做比较,反复推敲,深入揣摩。

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

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找寻,还要注意其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会有的收获的。

3、勾画句,理清行文脉络。

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

【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 ) 参差( ) 煤屑( ) 敛裾( )2.字词积累,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在摘抄本上,丰富你的文学底蕴。

4、争取背诵课文4-6自然段。

二、预习思考1、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你认为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我思我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知识链接】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学习案【合作学习】合作互嬴,共同提高小组内自学,对照预习,结合课文注释,诵读全文,圈点词句,互相释疑。

【质疑探究】质疑探究,形成共识(一)明晰思路,理解内容。

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五、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1、完成填空: 作者行踪:出家门----()----()------()---()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可用省略号)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游荷塘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完成填空)联想:A、__“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___B、江南采莲图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快乐美好相亲相爱C、____想到《西洲曲》(表达作者怎样的心理?_)4、根据作者的游踪,分析其感情变化。

(完成填空提示:找相关动词。

)5、作者是怎样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赏析:(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赏析:(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赏析:(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赏析:(二)揣摩语言(1)、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1、。

2、3、4、而“浮”写。

5、(2)、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6)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分析:1)23) 。

4)。

5)。

6)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7)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赏析:8)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8)= 。

明确:拟人句。

9)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0)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分析:1、第9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2、第10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3)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轻轻“蓊蓊郁郁”“悄悄”,“轻轻”。

“森森”,“淡淡”。

“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

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

流水“脉脉”,清香“缕缕”“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三)难点探析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众说纷纭】谈谈你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②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