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人际关系则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个体可以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获得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改善个体心理健康,增强自尊心和幸福感。
同时,人际关系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起到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人际关系都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关键。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 亲密度:人际关系的质量与亲密度密切相关。
亲密度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共享的程度。
亲密度高的人际关系往往包含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信任,有助于个体建立稳固的人际网络。
2. 互惠性:人际关系中的互惠性指的是双方互相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互惠性较高的关系更加稳定,因为个体往往会回报对方的好意。
互惠性也有利于维持长久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他人为个体提供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
社会支持在应对压力和挫折时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个体减轻压力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4. 社会认同: 个体对于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影响人际关系。
当个体与他人在价值观和利益上存在共同点时,彼此之间会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1. 积极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个体应该学会积极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尊重他人的意见。
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2.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共情他人情感和立场的能力。
通过培养同理心,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亲密度和信任。
倾听他人的需要和关心,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 解决冲突:冲突在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因此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持和破裂等方面,并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心理学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这些认知与评价会影响个体选择与某些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决定着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其次,社会互动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群居动物,渴望社交互动和归属感。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通过交流、合作和分享等方式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人际关系。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孤独时会感到孤独和焦虑,因为缺乏了与他人的社交互动。
二、人际关系的维持人际关系的维持需要个体之间的努力和相互的支持。
社会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解释人际关系的维持机制。
首先是亲密关系的建立。
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程度。
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个体需要展示出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并且建立共享的积极体验,如共同爱好和共同目标等。
通过这些共享体验,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持续的满足和支持,从而在关系中保持稳定。
其次是互惠原则和互惠行为的重要性。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个体倾向于与那些给予自己好处的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互惠行为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帮助。
因此,在人际关系的维持过程中,个体需要主动地提供帮助和支持,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互惠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不幸的是,人际关系也会面临破裂的风险。
人们之间的冲突、不信任和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社会心理学中有几个概念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首先是认知失调理论。
当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导致人们感到不适和矛盾,从而破坏原本稳定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
•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 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 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 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 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 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 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
•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 在相似性、临近性等基础上建立起的一般感情, 怎样进入到深层次的友谊中,阿特曼(I.Altman) 等对人们逐渐相互接近、变得亲密的过程进行了 研究,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既包括外在的、明 显的人际行为之间的发展,也包括内在的、主观 的情感上的发展(渗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 察人际关系的发展(渗透),一是广度,指个人 的生活范围,包括工作、家庭、经济生活、私生 活等,二是深度,指所涉及到的亲近程度,或指 对人们生存核心的亲近程度。
• 阿特曼等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表面的交往逐 渐发展到亲密的交往,交往的领域逐渐扩展,并 且亲密程度也逐渐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1)、定向阶段。人们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彼此审 视对方,在肤浅的程度上互相收集一点信息资料。 在这一阶段,人们尽力给别人以一种正面的自我 表达,并避免批评任何其他人。 • 2)、感情探索阶段。所涉及到的个性程度仍然很 肤浅,但是交往开始扩展到新的领域,并且变得 具有自发性,人们变得友好、轻松、随便了,当 交往发展到接触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较深层次的问 题时,交往仍固定在老一套的反应上。
• 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喜欢来自于他人的回报,那 么,喜欢就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这些回 报的需要,比如,需要受到称赞、爱和支持的人, 更容易喜欢那些称赞他们的人。一般说来,具有 较低自我尊重的人更需要称赞的回报。 • 得失现象:阿让森的研究结论:人们最喜欢那些 喜欢自己的程度不断增强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喜 欢程度不断减少的人。对此的解释:1、否定评价 增加了对肯定评价的需要;2、持否定评价的人显 得有批判力。 • 迎合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影响和关联的学科。
它探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作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和交流。
一、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通过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的社会认知也容易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采取从众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心理现象来解释,比如赫尔扎伯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阿什的“顺从实验”。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的理论和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调节和影响管理。
三、情感与亲密关系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情感的发生、发展和表达,以及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了解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冲突与解决策略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难免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类型和解决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指导。
例如,托马斯-科尔曼提出的“互动平衡理论”和沃尔夫冈·帕斯克等人开发的“冲突解决技巧”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五、社交心理学与交际技巧社交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认知和行为。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一、引言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1.定义人际关系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
2.特点(1)双向性:人际关系是双向性的,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也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2)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同的。
(3)动态性: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三、为什么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1.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3.促进职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资源,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积极沟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他人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保持真诚保持真诚、坦率、诚信地与他人相处,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隐私。
4.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5.建立信任建立信任,不断地维护和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1.沟通及时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控制情绪在处理冲突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过激的行为或言语。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涉及到情感、态度、信任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例如,人际吸引力理论指出,个体在选择朋友和伴侣时,会考虑到对方的外貌、个性特征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而认知一致性理论则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缓解个体的压力和孤独感。
研究表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研究发现,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三度人际关系”的现象,即个体与他人之间通过三个中介人就可以建立联系。
这种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高效,社会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
此外,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规律和机制,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练习题
六.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 的是【 】
A.社会性 B.个人性 C.间接性 D.功利性
七.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将人际关系 归纳为八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最牢固的关系类型是【 】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 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特点:
一. 个体性
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二. 直接可感性
是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练习题
三.社会心理学家舒兹【W.C.Sxhuts】把人际关系的需 求分为三类!!其中主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主动与它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B.喜欢控 制它人!!能运用权力 C.期待它人引导!!愿意追随 它人 D.表现对它人喜爱、友善
四.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 关系的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 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一.爱情的行为 Swensen!!一九七二!!区分出七种爱情行为:
爱情的口头描述 表达爱情的身体语言 言语上的自我暴露 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感情 有形的爱情表征 无形的爱情表征 表示愿意容忍对方的一些缺点!!原为维持关系做出一些牺牲
无
举例
迷恋 有
无
无
之爱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里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
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如何认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重要领域。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认知过程对我们与他人的相处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根据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来评价对方,并在后续的互动中将这些印象作为参考。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探讨了注意力、记忆、推理、情感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性格特点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常常会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境下。
这种社会影响可以是直接的,如他人的建议或指令;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他人的期望和评价。
人们往往会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部分: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注和帮助他人的目的而展现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在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习惯性地展现出亲社会行为会引发他人的感激和回报,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而在不亲社会行为展示和互动中,人际关系会变得脆弱和不稳定。
第四部分:冲突解决和人际关系冲突解决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冲突应对的方式和策略会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妥协、合作和倾听对方的观点,能够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加强人际关系。
而消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攻击、回避和报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恶化。
结论: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紧密相关。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家庭和社交场合中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 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 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 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 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关系类型比较适合朋友之间,而对夫妻关系来 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 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二)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1.容纳的需要 2.控制的需要 3.情谊的需要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表现 需要 容纳 控制 情谊 主动性 被动性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自己 对他人表示亲密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霍尼的三类型说 (1)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这种类型的人无论遇到什 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想到的是“我受人喜 欢吗?”在得到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自 己认为适当的行动。
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确立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会引 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愿意表现自己,对吸引别人 的注意感兴趣,并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
(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自身与别人保持某种关系 的适当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及与别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 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别人做出 相应的友好应答。
小测试
1.在两栋房子之中,你会画些什么? A. 太阳 B. 河流 C. 草坪 D. 白云 2.假如某天你在屋外散步时, 一不小心跌个四脚朝天, 你很狼 狈的站起来后, 发现有个人一直盯着你, 害你羞愧不已, 请问你, 对方会是怎样的人呢? A. 捧着课本的学生 B. 英俊的男士或漂亮的女子 C. 运动场上 的健儿 D. 年长的老师 E. 戴耳机,穿牛仔裤的酷哥酷妹 3. 假如你在屋外散步, 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篮球, 当他用力 把球丢向前方时, 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A. 球撞到墙壁又弹回来 B. 球打破窗户上的玻璃 C. 球只是掉到地上 4. 如果你家的庭院要造一座水池, 你会选择哪一种水池? A. 大水池 B. 小水池 C. 弯曲型的水池 D. 周围添加装饰品的 水池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关系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 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自我延伸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依恋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
• • • • • •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广泛涉及个人思维、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问题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来改善人际关系。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 个体心理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其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2. 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互动模式: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常常受到社交技巧、沟通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2. 人际互动:研究人们在互动中的态度、彼此印象、相互依赖以及冲突处理等方面的行为。
3. 社会支持: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满足需求、减轻压力和应对困难。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1. 积极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可,使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2. 控制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冲动和攻击性的言行,以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3. 建立共同利益:寻找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互信和团队精神。
4. 提升沟通技巧:学习良好的言语表达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需求。
5. 培养同理心: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处境,增加对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6. 解决冲突:在冲突出现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式,善于妥协和寻找双赢的方案,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认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探索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我们能够学到许多有益的技巧和策略来促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交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从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以社会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学科,而人际关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空间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包括亲密关系、同伴关系、工作关系等等。
两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下探讨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社会心理学可以产生很多影响。
例如,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社会心理学对于交流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了解文化、语言、社交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否则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冲突。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看法的影响。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社会环境和他人意见将会影响到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选择及决策方式。
二、人际关系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人际关系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人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家庭、学校、职场到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有所贡献,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其次,人际关系的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多切入点。
例如,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互动、沟通、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也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并且通过观察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和行为模式。
三、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本文总结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1.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注重文化的差异和交流。
2.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很多个体、群体、组织机构和文化环境等元素。
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
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
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其特点是:(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
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
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相互作││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Q Q │零接触│低│├────┼──────┼───┬─┤│O--Q │单向注意││││O圈O │双向注意│││├────┼──────┤│││CC) │表面接触│││├────┼──────┤│││ CE) │轻度卷入│││├────┼──────┤│││ CD │中度卷入││││││ 1 │! ││││ -^- │├────┼──────┼───┴─┤│⑨│深度卷入│局│└────┴──────┴─────┘图2—2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本图引自:LC.Freedmanetal(1985)“Sociali~ychology'',5thed.P.230)(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
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一)主从性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这是人际关系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三)竞争型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
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
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处。
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为维持这种类型矛盾较多,双方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
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
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感情式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2.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人际吸引的概念第二单元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这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
本单元只讨论喜欢。
亲合已在社会动机一章有所说明,爱情将在婚姻、家庭一节中予以阐述。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二)互补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有三种互补: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三)外貌吸引力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
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容易以貌取人。
外貌美能产生光环作用,即倾向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
下表是其主要结果。
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
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最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最消极品质│├───────┼──────┼───────┤│真诚│固执│古怪││诚实│刻板│不友好││理解│大胆│敌意││忠诚│谨慎│饶舌││真实│易激动│自私││可信│文静│粗鲁││智慧│冲动│自负││可信赖│好斗│贪婪││有思想│腼腆│不真诚││体贴│易动情│不善良││热情│羞怯│不可信││善良│天真│恶毒││友好│不明朗│虚假││快乐│好动│令人讨厌││不自私│空想│不老实││幽默│追求物欲│冷酷││负责│反叛│邪恶││开朗│孤独│装假││信任│依赖别人│说谎│└───────┴──────┴───────┘注:箭头表示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引自J.L.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P.212)(五)熟悉性和邻近性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产生吸引力,使他们的心理空间距离拉近。
常常见面容易彼此了解,因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相互喜欢,但是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