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笔者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以下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其中这一阶段包括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二)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三)正确分析和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其中,党的八大是最需要注意的。
(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和观点。
第一阶段,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探索是与总结第一个5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与如何鉴戒苏联的经验相联系的。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论⼗⼤关系》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关系》的地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3、⼗⼤关系1、重⼯业和轻⼯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业和内地⼯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产单位和⽣产者个⼈的关系5、中央和地⽅的关系6、党与⾮党的关系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盾的思想1、1957,《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1、⽣产⼒和⽣产关系的⽭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盾2、我国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党的⼋⼤--提出主要⽭盾1、⼈民对于建⽴先进的⼯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盾。
⾮对抗性⽭盾民主解决2、⼈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恩能够满⾜⼈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盾⾮对抗性⽭盾民主解决⽭盾的解决⽅式敌我⽭盾专政解决运⽤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民内部⽭盾民主解决讨论、批评、说服教育3、⾛中国⼯业化道路的思想党的七届⼆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际⼯业化的⽬标⽑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针,以及⼀整套“两条腿⾛路”的⽅针。
即重⼯业和轻⼯业同时并举,中央⼯业和地⽅⼯业同时并举,沿海⼯业和内地⼯业同时并举,⼤型⼯业和中⼩型⼯业同时并举其他理论成果(8个)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第⼀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2、第⼆阶段:⽐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第⼆个阶段可能⽐第⼀个阶段长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标和步骤1、战略⽬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强国2、战略步骤:两步⾛。
1、第⼀步:建成⼀个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第⼆步:全⾯实现⼯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在世界前列3、关于经济建设⽅针当的⼋⼤提出了既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针3、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商业经营⽅⾯: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2、⽣产计划⽅⾯:计划⽣产是⼯农业⽣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由⽣产是计划⽣产的补充3、在社会主义的统⼀市场⾥《国家市场是主体,⼀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4、关于经济体制和运⾏机制改⾰两参⼀改三结合⼲部参加劳动,⼯⼈参加管理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群众、领导⼲部和技术⼈员三结合5、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个⼜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由,⼜有统⼀意志、⼜有个⼈⼼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体制6、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7、关于知识分⼦⼯作提出知识分⼦是⼯⼈阶级的⼀部分的观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和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哦那个过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集中⼒量发展⽣产⼒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中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类⽂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017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四章
主讲人:刘喜要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
2
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四章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探索的历程
“走自己的路” ——崭新探索
技术支持:在援助期间苏联专家培养了5150名分别属于73 种不同专业的中国熟练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 。
13
“一五计划” 取得的成就:
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 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 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 业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
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十分薄弱:
据1910的调查统计,全国正在使用的有一千万木犁和四百二十 万个铁犁,机械牵引几乎没有牲畜。俄国谷物每英亩均产仅仅 达到德国1/3和法国1/2。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高潮时期的1913年,俄国当时仍然属于 欧洲最大的农业国,工业收入仅占29%。
从人口状况看,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而美国是 49岁、英国45岁、法国47岁、德国48岁 。 从教育和文化水平看:20世纪初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 的人仅有21.1%。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的人数美国为197人、 德国157.4人、英国142.3人、法国176人、日本143.6人,而俄 国仅有66.5人。
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928-193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在“一五”期间, 苏联共建成1500个大企业,建立机床、汽车、拖拉机、发 动机、化学、飞机等工业部门。由一个进口机器装备的国 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 “一五”计划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占据世界第二位、欧 洲第一位。“二五”计划末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达到全世界 的13.7%。 文化领域:苏联当时创造了世界奇迹。仅在1933—1937年 就开办了两万多所新学校,在1937—1938年,苏联大学 生人数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学人数的 总和。(苏联大学生人数为81.2万 ,几个国家合计才 54.22万人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研究述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研究述评【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研究和评价。
通过对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过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
结论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均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关系研究、历史进程、评价、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传播、发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认识,还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总结和系统梳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奠定基础。
通过对两大理论成果进行评价,可以为我们认识并延伸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通过西方列强传入中国。
随着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思想界引起重视。
20世纪初,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欧洲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带回国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5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
退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第六章 专题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
八至十二专 题
<<
目录页
中 国 特 的色第 初社一 步会节 探主 索义 建 设 道 路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退出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六专题七八至十二专题专题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专题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
十大关系:
开辟一条和 苏联有所不 同的中国工 业化道路问 题。 初步提出了中 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若干 新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治生活和 思想文化生 活调动各种 积极因素的 问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 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
的一项崭新课题。
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分析
(二)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代表作。正如邓小平1975年7 月10 日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 指导意义”。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联 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强调 的那样: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 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8 年3 月10 日,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1956 年4 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 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后来,在几次会议上都强调, 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 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来反映中国客 观经济规律”。这就是中国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 根据这一方针,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 “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第一个 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展开了以“156 项工 程”为中心的工业布局,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 目694 个,实际施工的达921 个,内有苏联援 建的156 项,实际施工的150 项,东欧6 国援 建的68 项。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主要配置 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北 地区50 个,中部地区32 个,44 个国防企业布 置在中部和西部的35 个,其中21 个安排在四 川,陕西两省。这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 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 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陷入歧途阶段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十年动乱)
• 政治上: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 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 的错误; • 组织上:犯了个人专断和过火斗争的错误; • 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小组学习项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 成就和存在的失误,可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 示?
1956-19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
1.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 3.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 展动力理论;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 4.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文 化、经济、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 本质理论的提出
1、为什么提出?
2、怎样提出?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我 国 传 统 的 关 于 社 会 主 义 的 观 念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 • • • • • • • •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 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 重要思想观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7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3强, 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提高38.5%,农民提高27.4%。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 全面性和强制性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②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 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绝对控制。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 发展的辩证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国内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 的矛盾
人民内部 矛盾
如何认识 和处理
社会主义社会 的矛盾问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的主要理论成果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年毛泽 东发表了《关 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的讲话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第二,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 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 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
(完整版)2018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 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 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 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 独立自主能力,这当然不 是长久之计。”
——毛泽东
20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 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 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 “父亲”、“慈父” 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 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 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 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 法制,引起人民强烈不 满。1956年10月23日, 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 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第一书记格罗辞 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 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 安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 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互相承认并尊重彼此在欧洲和大东亚建立新秩 序的领导权,遭第三方攻击时,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相互援助。
•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都 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 个战役持续199天。双方伤亡超过200万。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 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工商业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 体经营
补充 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自由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自由市场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概2018版课件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针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 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此确 定了全党和全二十大 上作了题为《关于个 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报告,史称“秘密报 告” ,引发社会主 义阵营极大混乱。
“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 国家。”
——毛泽东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做报告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 之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 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 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目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 交政策的成熟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 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关系
4. 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7
年 我 国 第 一 颗
氢 弹 爆 炸
成 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结晶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后国际环境 的改善
1. 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和援助
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3. 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
3.关于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敌我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列宁(1917-1924.1) 斯大林(1924.11953.3)
赫鲁晓夫(1953.31964.10)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1964.10-1982.10) (1982.10-1984.2)
叶利钦 梅德韦杰夫 (1984.2-1985.3) (1985.3-1991.12) 普京 ( 2000-2008 ) (1991.6-2000.3) (2008-2012)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 以来,我国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 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 我们党把工业化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把 实现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西方国家的破坏活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 说他揭了盖子,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 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苏联不行, 这就破除了迷信。 说他捅了漏子,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没 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 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此重大而长期问题, 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 想分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 成果重要表现在: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作《论 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 列重大关系,并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是:把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 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2021毛概第四章4.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21毛概第四章4.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提出:1956年《论十大关系》(2)内涵:“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怎么做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提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内涵1.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1)敌我矛盾:人民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基础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2)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内部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3)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1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2.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1)内涵: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2)怎么做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产力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人民内部矛盾 (是非问题) (非对抗性质)
社会矛盾
(性质:对抗性与 非对抗性统一)
敌我矛盾 (敌我问题) (对抗性质)
民主方法
转 化
专政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市场 ——陈云
•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民主管理 ——毛泽 东
•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邓小
平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毛泽东在1957 年提出,我们的目 标是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的政 治局面。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如何在中国这 样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东方大国 建设和巩固社会主 义,是党面临的一 项崭新的课题。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作报告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 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 方针
•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 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 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 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
鞍山钢铁公司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 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 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节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由于复杂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也出现了失误。
那么,本章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那段时间,前人们在理论上的成果,同时,认清失误带给我们的教训,从而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的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教学难点:在理解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正确看待建设初期的失误和教训。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教学录像2学时)教学内容:导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本次教材修订新增加的章节。
原来这部分内容是涵盖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章节里,篇幅较少。
这次这部分内容以新章节的形式出现,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前人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而不仅仅是初期探索的失误。
这是对那段探索的重新肯定。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这样一个视角和理解背景。
在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怎么建设,如何将自身国情与马列主义较好结合来开展建设,成为毛泽东第一代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
这个阶段,作为一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于怎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了系列思考。
这个专题重点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初步探索时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2)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监督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民主法律制度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人治情况比比皆是;(6)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
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1956年2月举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破除苏联崇拜和苏联迷信,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一)背景: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中央和国务院各30多部门座谈;中央和国务院34部汇报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湖北、广东省市四次座谈会。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
小结
总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 对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既取得了许多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也留下 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 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教训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 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 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 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 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我们的新国家。
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尽可能地促成敌 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19
第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 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
针
◆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原
则。应从全体人民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
工商业经营领域,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占主体, 个体经济作补充;生产计划领域,计划生产是 主体,自由生产作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 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作补充。
27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陈云: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 义市场。
毛泽东:主张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 “两参一改三结合”
《以苏为戒》
11
1、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 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问题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问题 ;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
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逐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探析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这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建设模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特点鲜明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我们在这里为论述的方便,把它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其时间跨度大致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个阶段的鲜明特点是以苏联模式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的框架,虽然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所以这个阶段总体上来看,没有形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模式。
第二个阶段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为发端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探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这个阶段从时间的跨度来看,就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并且这是一个继续向前延伸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鲜明特点就是突破了苏联模式,真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模式,也是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难点之一就在于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即1956~1978年这段历史及其理论成果,主要是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进行的初步的探索。
其原因在于,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而比较特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1956~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所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能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也就是这两个阶段能否合二为一的问题。
从字面意思来看,毫无疑问,前者是不能纳入也没有必要纳入到后者当中,但是,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这个任务的提出,很显然就是摆脱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涵义与中国特色是相类似的。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毛是有原因的。
但是因此而把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却是不恰当的。
首先,这两个阶段历史条件不同;这两个阶段有联系,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的重要区别。
也即,虽然同是社会主义建设,但二者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有着很大区别。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是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没有超越列宁提出的战争与革命。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端、形成及其发展都是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背景下。
20世纪70年代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正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结束了10年“文化大革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
从实践基础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是在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内部面临薄弱的物质基础、外部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的条件下开始的。
内外两方面的压力最终使这一时期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判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其次,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几乎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成为1956-1978年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和主要任务。
虽然也有一些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早期探索及理论成果,但是由于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很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中的尝试也被搁置甚至一度遭到否定和批判。
第三,从理论的概念体系来看,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总是从其核心概念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一开始就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
众所周知,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因此就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还是存在问题: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概念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才第一次提出并开始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是直接关联的,它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从概念上来看,毛泽东提出的“探索自己的道路”不能等同于我们今天诠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提到的“特色”,它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两条:一条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一条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是与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相比较而言最突出的特色。
这个“特色”纵向的比较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迄今为止的两个阶段上、横向的比较体现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建设和发展模式上;视野还可以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上。
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特色”是有特定内涵的。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具有特定的内涵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那么,既然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部分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恰当,但是又不能忽视它对于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的破解,归根到底要回到他们所共同面临的任务,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裕。
这样一个共同的任务,构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二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启发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
正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相类似,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理论渊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发展道路问题上,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的任务。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上。
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划分问题的思考,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上。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如何安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政外交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在如何看待和利用市场的问题上。
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由于实践的需要,这个时期,毛泽东已经在思考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
与此同时,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也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也涉及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
可见,在这一时期里,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公有制与私有制关系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中的曲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
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国内国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在曲折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在挫折中进行,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先后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