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⒈背景和条件:
政治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的恢复。 重要力量: 国营企业的建立。 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在国家中地位的确立和 提高。
2、经过:
A、制定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路线。 B、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地 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农业、手 工业的改造,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的道路。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内容: “一化三改造” 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讨论: “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 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 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 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 们学习。” ——毛泽东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 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 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 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 中国的榜样。”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 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 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 认为有什么影响?
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的报告中正式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同时还宣称: “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 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 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1958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等口号。这样,一 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在中国开展起来。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 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 作与竞争,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这段党的历史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 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二十多
年的历史
2
3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第一阶段:从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 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对内改革的重点也开始转向城市。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 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 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一时期,我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80年开始建设的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等特区开 始发挥效益。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外资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共21张PPT)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 主义 过渡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两年徘徊时期:1977年---1978年
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3、由此,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2、重大失误
(1)表现: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浮夸风”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改造
三大改造(1953--1956)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 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运动,走合作化道
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三,一五计划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回答: (3) 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
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巩固政权的需要;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1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 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战争破坏。
表现: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恢复和意义: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历史: 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结果: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2、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阅读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评价?
(1)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评价: 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客观规律
。
3、 “大跃进”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结果:
19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启示:
中共八大 正确: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பைடு நூலகம்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联系与比较: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从新的理论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 场理念;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 施来维护发展资本主义。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理解: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知识体系: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基础 农业全盘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讲解
1、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人 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一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二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主要矛盾:P84 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国内形势)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方式: 赎买政策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 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 2、内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实质:
课堂小结: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 整的八字方针
D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运送铁矿石
大 跃 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时 期 的 漫 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课件
国家所有,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年息百分之五的股
息,共领10年。
2021
19
历史再现:“亏了我一个,幸福全国人”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021
20
互助组
农业 初级生产合作社
三 大
高级生产合作社 小组
改 手工业 供销合作社
造
生产合作社
加工订货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经销代销
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
2021
性
质:
25
(一)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
2、中共八大 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人民内部矛盾)
②主要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方针:反保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地位:路线正确,良好开端
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 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 A.土地改革(农民私有)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企业, 恢复发展生产。同时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资产。
到1956年底,全国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
10万多个,占总数近 92%,基本上实现了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天” ——兴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
2021
18
(3)三大改造(1953-1956) 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现代史分期
现代史分期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现代史分期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2、社会主义建设(或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1956—1966年3、文革时期: 1966—1976年4、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1、总路线是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东西。
内容: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制定,将总路线内容具体化。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三大改造。
内容包括三大改造,但考试时多侧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重工业方面。
3、三大改造:二强调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私有改造成公有。
一般单独考,较少放在总路线、一五计划之内。
同理,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是错的,在它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错了。
三、各种会议1、政协会议:各党派、各团体、各界等代表参加。
筹建新中国(比如通过了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全国人大:人民的代表参加。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3、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代表参加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路线等。
如:八大:分析了主要矛盾,指出了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错误的建设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四大内容,伟大历史转折。
四、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由地主土地所有(私有)变成农民土地所有(私有)促进了农业发展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年。
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
土地由农民私有变成了公有。
促进了农业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一大二公。
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业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在土地公有基础上,将土地包给农民耕种。
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五、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大、1954年宪法六、三次巨变、三个伟人:1)1911,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重点梳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探索
时间:1953—1957 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92页地图
一.过渡时期工业化的开端
4.三大改造
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步骤: 对农业的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 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合作化高潮。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同样的步 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开始 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 本主义形式;1953年底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影响下,1956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一.过渡时期工业化的开端
4.三大改造
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 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所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党和政 府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过渡时期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形
势基本好转。
2.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1949年建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内容:“一化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 (或者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 关系同时进行)
3.一五计划的实施
严峻的经济形势: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 人民的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国民政府和 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 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向总崩溃。新中国成 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这样一个贫穷 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 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有: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 系,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 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一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课件)(共40张)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 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 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 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 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 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 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 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 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图5为1954年某画 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 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 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 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 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 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 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 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 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 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
设上来。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内容】
1.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 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 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 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毛泽东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
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阐述统筹兼顾的方针。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内容】
1.4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陈云提出了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 第一,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 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第二,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 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毛中特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时间 时期 国情 主要矛盾
1919-1949 近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3)-1956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1976 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ppt模板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时期(高三历史)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曲折和失误 1.原因: 2.表现:1958年高举“三面红旗”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以大量钢铁为中心, 特点 (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3.影响:
“三面红旗”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五 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全国各 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 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 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 进”的主要步骤。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 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 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 高指标
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1956-1966)
考点原文
文化大革命;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 化;文革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文革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解析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 要性和艰巨性;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 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
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
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
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
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
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
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影响: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高涨。
但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属国家。
结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的外交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成就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时间:1953年底;②参与国家:印
③具体内容:(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系的基本准则c、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
内瓦国际会议。
d、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倡导万隆精神。
(二)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取得成就的背景: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b、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2、表现:a、中美邦交正常化:
①1971年基辛格王方华周恩来会议,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时间:1971年,
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3、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表现:a、“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①时间:2001年10月,
②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③主要成果:通过《上海共识》,④影响: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①时间:2001年,
②参与国家:中、俄、哈、吉、塔、乌,
③意义影响:中国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c、中国加入“WTO”:①时间:2001年,②地点:卡塔尔多哈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
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
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
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