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合集下载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

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 ・ 杏林耆宿 ・ !!!!!!!
脾 健 不 在 补 贵 在 运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上 海

江 育 仁
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男, 8:8B 年 """""""""""""""" 汉族, 江苏省常熟市人。 8:CD 年毕业于上 88 月生, """""""""""""""""""""" 海中国医学院。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 """""""""""""""""""""" 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 """""""""""""""""""""" 全国名老中 名誉会长、 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 医,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 高等中医药院 """""""""""""""""""""" 校教材编审委员、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顾问委员。 """""""""""""""""""""" 8::9 年被国家遴选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 """""""""""""""""""""" 学术经验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授 """""""""""""""""""""" 予终身教授。 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 """""""""""""""""""""" 。 《世界名人辞典》 """"""" 江老从医 B9 余年, 对中医儿科急性热病、 脾胃 """""""""""""""""""""" 肺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 疾病、 """""""""""""""""""""" 经验。B9 年代主持制订的麻疹肺炎辨证诊治标准 """""""""""""""""""""" 推行于全国, 以热、 痰、 风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 """""""""""""""""""""" 对历代具有 辨证治疗的经验由国家科委刊行推广, """""""""""""""""""""" 争议的疳症病名, 经过大量病例的验证, 统一了以疳 """""""""""""""""""""" 气、 疳积、 干疳分证治疗的经验载入了大学教材。D9 """""""""""""""""""""" 年代提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学术观点, 指导以运 """""""""""""""""""""" 脾法为主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以 “不在邪多, 而在正虚” 理论指导小儿反复呼吸道 """""""""""""""""""""" 感染防治的科研, 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科技 """""""""""""""""""""" 进步奖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 """"""""""""""" 江老执教 E9 余载, 8:F: 年开始培养中医儿科学 """""""""""""""""""""" 硕士研究生, 8:DF 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 """""""""""""""""""""" 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和 士点, """""""""""""""""""""" 教 学术骨干。编写了解放后第一本 《中医儿科学》 """""""""""""""""""""" 材, 是历版全国统编教材 《中医儿科学》 的主要编者, """""""""""""""""""""" 主编、 编著出版 几十年来, 发表了学术论文 F9 多篇, """""""""""""""""""""" 了 《中医儿科诊疗学》 、 《 中医儿科临床手册》 、 《 中医 """""""""""""""""""""" 儿科学》 《实用中医儿科学》 、 等学术著作 79 余部。 """"""""""""""""""""

《素问》新校正注释特点

《素问》新校正注释特点
笔者不揣愚陋, 认为 “ 实脾 ” 之 “实 ” 在此应当是名词使动用 “实脾” 即 “使脾脏实 ” 之意 。 “实 ” 与 “虚 ” 相对应, “实脾 ” 亦即 法, “使脾脏不虚” 。 不虚即是指脾气旺盛, 脾运正常, 也就是仲景所说 “五脏元真通畅” 。这与 《黄帝内经》 所谓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的 的道理是一样的。宋 · 程頤曰: “心有主則实, 实則外患不能入 。” 《伤寒论》 第 278 条云: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 以脾家实, ” “实” 字意义都与此相同, 指正气充沛, 脏腑功能 腐秽当去故也。 正常之意。因此, 凡是可以使脾气旺盛, 脾脏健运, 脾不受邪的治 “实脾” 的范畴。 疗方法都属于 2 “实脾” 的内容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实脾”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 脾脏素 虚, 木旺乘脾, 则宜补脾来实脾; ②脾气不虚, 但肝病邪气过盛, 日 久亦会影响到脾, 故可在治肝中加些实脾的药; ③ 脾脏未虚, 在肝 病始发或病程不长时, 影响到脾胃功能, 出现脾气郁滞、 脾胃失和 运脾 、 醒脾等法来实脾; ④ 脾气旺 或脾呆等证时, 则宜通过理脾 、 盛, 肝病始发或肝邪不盛时, 则只需治肝即可。 3 “实脾” 的方法 临床上具体的实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健脾补气: 若患者脾气素虚, 症见食少便溏, 神疲肢倦, 面色晄 白, 舌质淡、 体胖有齿痕等, 则应健脾补气, 常选用党参 、 白术、 黄 山药等药实脾。所以 《金鉴》 云 “ : 若时衰脾虚, 则知肝必传脾, 芪、 。 先补未病之脾, 兼治已病之肝” 3.2 温脾散寒: 若属脾寒, 症见形寒怕冷, 四肢发凉, 或见浮肿, 口泛 清水, 胃腹隐痛喜暖, 喜按, 女子白带清稀量多, 舌质淡, 肝沉弱无力。 治宜温脾散寒。常选用附子、 白术、 干姜、 沉香、 乌药、 生姜、 厚朴等。 3.3 化湿运脾: 若患者症见脘痞腹胀, 纳谷不香, 恶心厌油, 四肢倦 怠, 大便稀溏, 舌苔厚腻等中焦湿阻, 运化壅滞症状, 则应化湿运

名老中医江育仁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江育仁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江育仁临床经验江育仁,男,1916年生,江苏常熟人。

少年即从师学习中医,后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并跟上海名医徐小圃重点学习儿科专业,于1938年毕业。

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专业。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并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学术精华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70年代末,江氏通过对脾胃系统病证的深入研究,结合数十年临床体会,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这对儿科脾胃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主要的涵义是指对脾胃疾病的调治应首重‚运脾‛一法。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意。

‚脾得运则健‛,运是脾的基本生理功能,有运则有化,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敷布全身。

江育仁为此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北宋医家钱乙在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理论中,特别重视脾胃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性,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第81条中,论及脾胃病变的就有39条,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观点,认为脾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疲,运化失职,升降失司。

他的脾病主方为益黄散,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应用19处,为全书使用频率最高之方。

该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通套之品,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助运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食不消、吐泻、疳证、慢惊等多种病证。

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

钱氏另一治脾名方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同用参、苓、术、草,而异功散只增陈皮一味,便使之成为补运兼施之方。

近人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称道:‚此补脾而能流动不滞,陈皮一味果有异功,以视《局方》四君子,未免呆笨不灵者,绚是放一异彩。

仲阳灵敏,即此可见一斑。

‛明代医家万全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提出‚节戒饮食‛是小儿防病的重要手段,《幼科发挥〃原病论》说:‚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长 3 2年 , 均 病 程 4 5月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 平 . 2
失调 , 健运 , 脾失 胃失受纳腐 熟水谷 功能 , 而引起 从 该 病 。该 病 以脾 虚 为本 , 气滞 、 积 、 湿 为标 , 食 痰 往 往 本虚标 实 , 实夹 杂 。脾性 喜 燥恶 湿 , 虚 喜轻 清 流 动之 品 , 宜升则 健 , 脾 胃宜降 则 和 , 机调 畅 , 气 则脾 胃调和 。欲使脾健 , 不在补 , 贵在运 , 偏补则 壅塞气 机 , 消则 易损 脾伤 正 。方 中党参 、 峻 白术 、 苓 、 茯 甘 草健脾 益气为治本 之法 , 以陈皮 、 配 香附 、 香理气 木 行气 , 补而不滞 ; 仁 、 使 砂 竹茹 和 胃降逆 ; 兰芳 香 佩

l 6・
山 西 中 医 20 09年 1月第 2 5卷第 1 期
S A X O C J .2 0 o 5N . H N I FT M a 0 9V L o 1 J n 2
加味 四君子 汤治疗动 力 障碍 型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 6 O例
孙 占杰
摘要 : 目的 : 观察加味 四君子汤治疗动力障碍 型功 能性 消化不 良的疗效。方法 : 10例动力障碍型功能性 消化不 良患 将 2 者随机分为 两组 , 治疗组 和对照组 各 6 o例 , 对照组单 用吗 丁啉 治疗; 治疗组加 用加味 四君子 汤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4 0 例, 好转 2 , 0例 无效O例 , 治愈率 6 . %, 6 7 总有效率为 10 ; 0 % 对照组治愈 1 , 转2 5例 好 5例 , 无效 2 O例 , 治愈率为 2 % , 5 总有效 率为 6 .% 。两组治愈 率、 67 总有效率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2 2 . 82 .0 P< . 1 。结论 : X = 09 、4 0 , 0 0 ) 加味 四君子 汤治疗动力障碍型 功能性 消化不 良。 能较 快缓解症状, 疗效显著 。

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

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

如上所述。

然而经脉不是一条线,而是占有一定的宽度。

肺经前接心包经,后接大肠经,十四经各有自己的领域而互相衔接。

在每个领域里有皮、脉、肌、筋、骨、神经、血管、淋巴,因此不能说经络就是神经或血管、淋巴,但是每条经络的领域中都有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而各经都与有关脏器相关,所以《灵枢・海论》说: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肺经前接于心包,后接于大肠,各经互相衔接,而两经之间互相连络的部位叫做络脉,所以总名经络,也可以叫经脉。

各经之间互相衔接,如手六经的表里关系经纬分明,有条不紊。

尤其是“是动”和“是主”所述各经的症状,联系到临床所见,无不吻合。

但是也有问题,手六经表里分明,有条不紊;足六经却有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例如肾经循行于任脉旁5分,然而到脐就发生问题了,脐有大小,是由脐中心算还是由脐边算,由脐中心计算,遇见脐眼大的,肓俞二穴还在脐内,若从脐边算起,则脐旁肓俞二穴应向外移,肾经在脐旁就成了亚葫芦了。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比较清楚,足三阴经就不同了。

与足三阳经相对,其顺序应该是脾、肝、肾经,然而由足趾起穴却是肝、脾、肾经,而肝经上行的中都穴尚在前方,过了中都却又拐到中间直到大腿根处而入腹部,到了胁下却又在肾脾二经之外,曲折纠葛,令人迷惑。

讲到表里关系,手六经表里分明,而足六经则颇觉紊乱。

肝与胆相表里,却隔了胃经,脾与胃相表里,又隔了肝经,那么肝胆和脾胃这四经的络穴中有阻隔,它又是怎样使表里二经互相沟通的呢?是象铁路一样,架桥梁,穿隧道吗?颇令人难解。

即或《灵枢・经脉》篇的原文和经穴的部位也有出入,例如胃经的止穴“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然而胃经的末穴却在次趾出其端。

可见经络是互相交错循行而内联脏腑的。

(收稿日期:1996—10—27)老中医经验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210029)黄馥华关键词儿科江育仁江育仁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中医儿科一代宗师。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江 老从 医 6 0余年 , 中医儿科 急 性 热 病 、 胃 对 脾
、… 一


疾病 、 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 富的一床 肺 }
经验 6 代 主持 制订 的麻 疹 肺 炎辩 证 诊 治 标 0年
推行 于全国 以热 、 风理论指 导滇行性 乙望照 炎 痰、
“ 。“ 运 运 , 行 、 、 、 有 转 旋 动之义 , 动而不 息之特征 运 与 有 化, 是脾的 主要 生理功 能 , 运者 运其精 微 . 化者 化其 水谷, 运 化水 谷以敷布全 身。从现代 小儿脾 胃病的病 固特 点看 , 饮食
不 足 者少 , 于 饮 食 者 多 , 成 滞 胃困 脾 . 纳 运 化 失 职 , 伤 造 受 这

歪垄墅奎: 垂 匝 虞: 墨熊趟曼 乓喜 粤
感染防治的科研 , 究成果分别获得了 茅省 技 研
进 步奖和 江 苏省 卫 生厅 科研 成果 奖 江老执 教 4 0余栽 ,99 开始培 养 中 医儿科 学 17 年 顾 士研 究 生 ,97年 创建 了全 国 第一 夸 中医 儿科 博 18 士点 , 为全 国培养 了一 大 批 中医儿 科 学 术 带 头人 和
儿科之圣 , 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 胃 中论 及脾 胃病 变提 出 了“ 主困” 脾 的重
要 学术 思 想 , 认为 脾 胃病 的 证 候 特 点 是 脾气 困遏 , 化 失职 . 运
升 降失司 :他所创立名方益黄散 , 广泛 用于食不 消、 吐泻 、 疳 证、 慢惊等多种疾 病 , 方组成 以陈皮 、 该 丁香 ( 香 )青皮 理 术 、 气 助运 为主, 加炮 诃子暖 胃 , 甘草 和 中, 旨在于舒 展脾气 , 主 恢 复脾运 钱氏另一名方异功散 , 是在 补脾 的四君 子汤中增 加 陈皮一昧, 使之成为补运兼 施之方 , 产生“ 补脾而 能流动不 滞” 的功效一清代 名医陈 复正将 仲景 枳术汤 易为 丸剂 . 内加

浅谈健脾八珍糕在临床的应用

浅谈健脾八珍糕在临床的应用
r r c mp ia i n o c n e ia a d a q ie o g l to a n r a e o l to f o g n t l n c u r d c a u a i n b o - c
e l i J. se n eo Re ,0 73 ( )3 63 0 raie[1 J0bttGyac [ s20 ,33 :7 —8 . ts [ 3 王 冬 梅 .3例 卵 巢 黄 体 囊 肿 手 术 治 疗 效 果 分 析 [ ] 中 国 妇 幼 保 3 降 、 胃的 阳 气 ; 天 士 主 张 “ 宜 升 则 重 脾 叶 脾 健、 胃宜 降 则 和 ” 通过 调 整 气 机 来 健 运 脾 胃 , 除 脾 困 。 。 解 2 3 成 年 人 脾 胃虚弱 、 食 减 少 、 体 疲 倦 、 黄 肌 瘦 、 疫 力 . 饮 身 面 免 低 下 、 阳气 血 虚 损 觉 得 肚 子 胀 胀 , 至 恶 心 、 胃 , 马 上 阴 甚 反 是 找 消 食药 吃 呢 , 是“ 两 顿 ” 还 饿 ?有 些 人 不 太 愿 意 吃 药 , “ 两 而 饿 顿 ” 有 心 脏 病 、 血 压 、 病 等 的 人 , 年 老 体 弱 的人 显 然 不 对 高 肾 或 合适 , 为 停 食 能 够 改 变 机 体 的 内 环 境 , 因 出现 应 激 反 应 。此 时 可 吃 “ 脾 八 珍 糕 ” 既饱 了 口福 , 不 用 吃 药 。 健 , 又
小儿脾弱 , 病后体虚者尤为有效 。笔者结合临床谈谈健脾八珍
糕的认识 , 浅述于后 , 现 以抛 砖 引 玉 。 1 婴 幼 儿 脾 胃薄 弱 的 治 疗 11 如 果 幼 儿 有 脾 胃薄 弱 、 . 消化 不 良 、 少 腹 痛 、 黄 肌 瘦 、 食 面 脾 虚便溏等症 , 时服用健 脾八珍糕 , 以减少 幼儿腹 泻 、 胀 、 及 可 腹 吐奶 、 奶 、 食等症状 。 厌 厌 1 2 江 育 仁 提 出“ 健 脾 者 , . 欲 旨在 运 ; 使 脾 健 , 不 在 补 而 贵 欲 则 在运也” 。健 脾八 珍 糕 的 作 用 在 于 解 除脾 困 , 展 脾 气 , 复 脾 舒 恢 运 , 到 脾 升 胃降 , 健 胃纳 , 化 正 常之 目的 。运 脾 法 与 补 脾 达 脾 生 法 是 两 种 性 质 不 同 的 概 念 。补 脾 不 当 , 为 药 误 , 小 儿 脾 常 反 而 不 足 之 体 , 易 受 害 。“ 健 不 在 补 贵 在 运 ” 用 意 在 于 调 治 脾 更 脾 的 胃时 着 重 维 护 脾 气 。江 氏在 健 脾 八 珍 糕 的应 用 中 , 推 白 术 , 首 自术 气 清 香 , 甘 , 香 悦 胃 , 能 醒 脾助 运 、 郁 宽 中 、 化 水 味 芳 功 开 疏 湿 , 合 脾 之 习性 。江 氏以 白术 为 运 脾 主 药 , 其 他 药 物 配 伍 , 正 与 组 成 健 脾 八 珍 糕 , 于 多 种 d J 脾 胃疾 病 , 效 满 意 。 用 ,L 疗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

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有哪些运脾的办法?】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所说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里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

中医认为,脾有几个功能,一个是主运化,包括两方面,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

如果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调了,就会出现不想吃饭、浑身没劲等症状,同时还有代谢废物的堆积,比如中医经常讲的湿邪,就是代谢废物。

脾还有升清的功能,清即营养物质,升清就是把精微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如果送不到所需位置就会产生废物的堆积,就会产生“水湿之邪”、“痰湿之邪”。

脾统血,如果脾气虚弱,血失统摄则会导致出血的症状。

另外,脾主肌肉、主四肢,脾气不足的人一般会面黄肌瘦、身体无力等。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的人,会有下面这些表现:大便稀薄,排便不定时,肢体比较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说话没有力气,饭后感觉腹胀;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懒言懒语,头晕目眩,便溏而面白无华,身形看上去比较消瘦,脸色也不太好;胃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肛门坠重,抑或小便浑浊等;月经过多,甚至崩漏,抑或男女并见的便血、鼻子出血、吐血、皮下出血;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一天不喝水都不知道渴,身体有浮肿那么如何健脾?总的来说,“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具体怎么运呢?运脾化湿:苍术、砂仁、乌梅、诃子、山楂、干姜、猪苓等。

运脾和胃:柴胡、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等。

理气助运: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

温运脾阳: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益气助运:麦冬、五味子、山楂、麦芽、木香、砂仁、豆蔻、枳壳、乌梅等。

养胃助运:蒲公英、黄连、元胡、川楝子、枇杷叶、竹茹、花粉、石斛等。

李秀亮治疗小儿厌食症5法

李秀亮治疗小儿厌食症5法
小儿厌食 的病机关 键 是 脾 胃不 和 , 纳运 失 职 , 运 故
壅滞 , 又可影 响肝气不舒。结合小儿 “ 常有余 , 肝 脾常不足” 的生理特点 , 加之平素娇惯过度 , 喂养
时多 有强迫 , 以至 于肝 旺脾 虚 , 胃不 和 , 肝 中焦气 机
用行气运 脾法是 治疗 厌 食 症第 一 大法 。导师 自拟 消食 理 脾 汤 治疗 本 证 。方 药 如 下 : 皮 、 青 陈皮 、 九 香虫 、 榔 、 槟 大腹 皮 、 莱菔 子 、 甘 草 、 黄连 、 麦 生 胡 炒
础, 运化通 , 则脾 胃健 ; 胃健 , 胃纳 足 ; 脾 则 胃纳 足 ,
《 金匮要略》 指出: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 , 当先
实脾 ” 。肝 失 疏 泄 , 就会 影 响 到脾 胃的运 化 功 能 ; 肝气郁 结 , 疏泄功能 失常 , 往导致 脾气 壅滞 ; 往 脾气
则 厌食愈 。而小 儿厌 食症 的临 床表 现 多气 滞 不 行 之候 , 如腹 疼 、 胀 、 腹 口气异 常等 , 宜用 运 脾 法 。 故

6・
山西 中 医
20 0 8年 1 月第 2 1 4卷第 1 期 1
S A X FT M N v 08V 12 o 1 H N I O C o.2 0 o 4N . 1 J .
李 秀亮 治疗 小儿厌 食 症 5法
樊鹤莹 赵创奇 周黎黎
关键词 : 李秀亮; 小儿厌食症 ; 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 类号 : 29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 0 ) l 0 0 0 R 4. A 10 75 ( 08 1 一 06— 2
焦 , 气机 升降 出入 之枢 纽 , 主运 化 , 是 脾 胃主受 纳 , 脾气 升 则 健 , 胃气 降 则 和 , 升 一 降 共 同 完 成 受 一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分证论治 1、脾胃湿热
组方原则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朴三仁汤(经验方) 常用药:广藿香、厚朴、姜 半夏、茯苓、苦杏仁、薏 苡仁、豆蔻、炒苍术、胡 黄连 常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宣 畅三焦气机;半夏、厚朴;藿香 芳香化湿;滑石、竹叶、通草利 湿清热。 药物加减:大便不畅,加槟 榔、枳实、莱菔子;小便黄少, 加滑石、甘草。
刺四缝疗法 在患儿第2、3、4、5 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 中点,即四缝穴处,皮肤 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 号普通注射针头,速针刺 0.5-1mm深,刺后挤出 黄白色黏液,隔3日刺1次 。用于脾胃气虚证、脾失 健运证、脾胃湿热证。( 推荐级别:D)
敷贴疗法
方法一:党参30g,白术15g,砂仁20g,木香10g,
用于厌食各证伴有食积者。(推荐级别:B)
两胁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
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辨证分析
本证多见于平素急躁易怒的患儿,与精神及情 志因素有关。除厌食外,两胁胀满,兴奋躁动,口 苦泛酸,嗳气呃逆,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
指纹紫滞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 复转运之机,则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胃纳 自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雪峰教授


《指南》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指南》厌食的术语和定义
厌食的诊断及需鉴别的病种
厌食的辨证与治疗
厌食的中成药及外治
《指南》的编写目的
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治疗 为临床医师提供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毛宇湘教授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毛宇湘教授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毛宇湘教授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毛宇湘教授善用对药,治疗脾胃病常用健脾和胃法、和胃降浊法、清热利湿法、养阴益胃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毛宇湘;对药;脾胃病;经验对药又称药对,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药物疗效的相对固定的配伍模式[1]。

毛宇湘教授为中医脾胃病学临床专家,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善用药对。

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收益颇多,现将吾师经验总结如下。

1健脾和胃法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毛老师认为留一分胃气,保一分生机,“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故治疗脾胃病多选用健脾益气对药。

1.1茯苓、炒白术、炒苍术茯苓白术为茯苓汤组方,出自《景岳全书》。

方中茯苓,味甘、性淡而平,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则补、淡则渗,扶正祛邪均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健脾渗湿之要药。

《本草衍义》曰:“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白术,味甘、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术补中健脾,守而不走,茯苓健脾渗湿,走而不守[2]。

苍术性辛温、味苦,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珍珠囊》:“能健脾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本草正义》:“脾家郁湿,或为月真胀,或为肿满,或为泄泻痢疾……但舌浊不渴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须之品。

”三药配伍健脾化湿和胃之力倍增。

1.2焦三仙、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皆入脾胃二经。

焦山楂酸甘、微温,焦神曲味甘、辛,性平,焦麦芽味甘、性平,焦三仙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

鸡内金味甘、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脾,二者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行气之功。

善治胃脘胀满、纳呆、嗳气吞腐之症。

2和胃降浊法2.1瓜蒌、黄连、清半夏《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中黄连性苦寒归肝胃大肠经燥湿泄热。

”《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脓血,调胃厚肠,益胆。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要求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按照脾胃病各种证候的特点,又采用相应的调治方法,以达到脾运则健的目的。

在运脾的治疗中,首重苍术。

苍术味微苦,气味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

前人论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张隐庵进一步指出:“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在多年的临床中,我们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便于加减灵活运用,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以往有人虑及苍术辛烈刚燥,恐有劫阴之忧。

叶天士认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我们在临床上通过数以千计的病例观察,并未发现因使用苍术而伤阴耗液者。

因此,只要是脾失健运,而无阴伤见证者,即可应用。

常用之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如下。

1. 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

证候表现:胸闷纳呆,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

盖湿浊之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有内伤生冷瓜果之湿,有脾弱失运而留滞中焦之湿。

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导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产生本证。

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

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

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半夏、车前子等,皆属常用之品。

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

2. 运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积滞证。

证候表现:脘腹胀满,嗳气酸馊,泛恶厌食,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不消化食物,时时啼哭,睡眠不宁,舌苔多垢腻,起病前常有饮食不洁史。

证由乳食过量,壅滞中脘,积而不消形成。

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壅滞不化,则脾气困遏,浊气不降,清气不升。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关键词】运脾法小儿江育仁“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 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

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

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 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

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外台茯苓饮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外台茯苓饮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外台茯苓饮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作者:魏宇晴杨一民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1年第01期【摘要】外台茯苓饮源自《外台秘要》,由四君子汤合橘枳姜汤而成,有健脾益气、行气化饮之功,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水饮内停所致的各种病症,临床常用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文章分析了儿童时期特殊的生理病理基础,并就本方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做一论述,以期为临床处方用药做一参考。

【关键词】茯苓饮;儿童;脾胃;水饮【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58-03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aitai Fuling Decoction in Pediatric DiseasesWEI Yuqing1 YANG Yimin2*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000,China;2.Xia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men 361000,ChinaAbstract:Waitai Fuling decoction wascontained in Waitaimiyao. It can be regarded as Sijunzi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juzhijiang decoction.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replenishing qi, and activating qi and resolving fluid retention.It is used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caused by the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harmful fluid retention,Clinical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basis of childhood,and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s of Waitai Fuling decoction in pediatric diseases,in the hopeof making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escription.Keywords:Fuling Decoction;Child;Spleen and Stomach; Fluid Retention外台茯苓饮源自唐代的《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后被收录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附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大夫,我最近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
后腹胀,去医院检查也没啥问题,是怎么回
事?”
钱先生今年43岁,这段时间总是觉得腹胀不舒服,同时大便也出现溏薄的状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问题,这让他很苦恼。

于是今天,他就想试试中医,把把脉,看到底有啥问题。

“从你脉象上看,你是脾胃虚弱,运转不
利,脾胃对我们人体是很重要的,平时要注重
脾胃的保养,但学会如何运脾胃更重要。


钱先生一听懵了,脾胃保养这么重要吗?他又该怎样运脾胃呢?
中医解释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所说的“脾”,并不是西医上的脾脏,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在内的综合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简单来说,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黄帝内经》中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意思也是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论》一书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书中说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这是说感染了风邪,就会生病,但不管生什么病,都可以从脾胃调理入手。

小孩想长身体,女人想保持苗条的身材,男人想体格健壮,老人想健康长寿,都需要进行脾胃保养。

6法“运脾”
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健脾不在补而贵在
运”,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一旦脾胃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善于调理脾胃的人,可杜渐防微,预防疾病侵袭。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脾的呢?
具体来说,有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和养胃助运法6种方法。

1.运脾化湿法
运脾化湿法主治小儿脾虚湿滞,比如不爱吃饭、便秘、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

古代医学家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寒湿困于中州,脾失健运之权,因此需要开郁宽中,疏化水湿。

运脾化湿法常用的中药:苍术、砂仁、乌梅、诃子、山楂、干姜、猪苓等,有助于芳香醒脾、燥湿助运、疏利水湿。

2、运脾和胃法
运脾和胃法主治胃胀、胃痛、口苦、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病症。

《黄帝内经》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我们所说的脾胃之气,即胃气。

食物和药物都需要经过脾胃功能的运化,才能够输布全身,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脾胃不适,就会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增加脾胃负担,损害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运脾和胃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等,有助于行气解郁、醒脾和胃。

3、理气助运法
理气助运法用于气机不利证,主治精神萎靡、腹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发白等病症。

气滞不行,就要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

理气助运法常用的中药有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

陈皮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寒湿阻中的气滞。

木香辛香温通,苦燥而降,主入脾、胃与大肠经,兼入三焦与胆经,可以通理三焦,尤善行肠胃气滞,兼健脾消食,是行气调中止痛的重要药材。

4、温运脾阳法
温运脾阳法主治面色发黄、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病症。

温运脾阳主要是针对因寒凉损伤脾阳,或者久病、素禀脾土虚寒的人。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因此就需要振阳气,否则就会出现脾胃不畅,导致生病。

温运脾阳法常用的中药有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5、益气助运法
益气助运法,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久泻脱肛、身热自汗、脉虚无力等病症。

《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就会导致中气亏虚,清气不升,从而出现头重脚轻、精神不济、头晕、头痛等症状。

因此,需要用甘温补中焦之气,举下陷之阳。

益气助运法常用的中药有麦冬、五味子、山楂、麦芽、木香、砂仁、豆蔻、枳壳、乌梅等,可以补脾益气、升举阳气,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

6、养胃助运法
养胃助运法主治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发黄、舌红少苔等病症。

中医认为: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熟腐水谷。

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

如果平时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就很容易使胃津亏乏,损伤脾胃。

养胃助运法常用的中药有公英、黄连、元胡、川楝子、枇杷叶、竹茹、花粉、石斛等,有助于生津养胃、补脾养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