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1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2020高中历史 1 孔子与老子(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20分钟)[基础达标练]1.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
”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A.缘法而治B.礼乐教化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B [“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的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这体现了教化的作用。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意思是礼仪礼教约束在行为发生之前,法度法规实施在行为发生之后.这也体现了礼教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D [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A [本题考查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可知A项表述正确;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B、C两项与题干无关;当时与诸侯争霸需要最直接的应该是军事,D项排除。
]4.《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B.学思结合C.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C [材料的大意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故选C项。
]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D [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故选D项。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squo;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squo;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squo;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孑L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孔子拜老子为师_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拜老子为师_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孔子自己是老师,但为何要拜老子为师呢?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拜老子为师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
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
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
孔子说到:“学生孔丘,是专门想你讨教学习的。
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早就听说你来这,我便在此等你。
学问研究上你与我差不多,为什么你还要来向我学习呢?”孔子听了之后说:“谢谢老师在这里等我,学习是无止境的,你的学识渊博,我如果跟着你学习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学问肯定会有所提升。
”于是,从那天之后孔子总是跟随着老子,虚心的向老子请教,之后孔子成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两个人,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道为中心,为我们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识,两个人的文化,在世上流传几千年至今都不熄不灭。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
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人们所提出的思想对错与否一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就犹如语文试卷的作问,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考场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与阅卷老师的喜好罢了。
所以,对于老子与孔子到底谁胜谁负倒也不必如此的执着。
也只是看人到底是喜欢道家思想多一些还是同意儒家思想多一些。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老子和孔子的关系一说,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
《庄子》中曾多出记载,孔子与老子就思想问题的问答。
但有关学者分析,是庄子假借两位前贤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实孔子与老子并非师生。
但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确实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
史记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
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但记载也仅限于此。
一说两人为好友。
理由是孔子看望老子,老子非常高兴,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见了老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若不要好,怎么会如此热情、亲密?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既是好友,交往必定有一定频率,也应该有更多的记载。
但除此,再也找不到更多史料支撑。
更多的还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
至于为何要问,个人认为,并非二人是师友关系,而是因为老子在洛邑工作,担任周王室的礼仪典籍管理,孔要了解周礼,向老子询问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他是道家,抑或儒家,这叫为我所用。
老子对周礼的了解丰于孔,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向老子询问。
另:关于老子的时期,可参阅钱穆著《庄老通辨》,相当精辟;关于老对孔的不满,可阅读鲁迅《出关》,虽是小说,也有一定有价值。
老子与孔子的一些对话老子问孔子“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答:“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了没有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
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依的呢?” 老子又问孔子:“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答:“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无 为 而 治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a.“道”-世界本源 b.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积极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名”:正“名” 政治主张: (2)人生 观: 为政以德 敬而远之 道德标尺 外在强制 公义强迫 改良政治 关注现实
思 想 核 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参考答案】
(1)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4)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
进步。
(5)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研究曲阜孔氏族谱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l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 “敬鬼神而远之” “守静”
A.
B.
C.
D.
A
3、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3、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一 孔子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生平
请留心影片内容,结合课本,准备回答问题
一 孔子 请回答:
(1)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1、历史地位: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一 孔子
(2)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 ①内容: “仁者爱人” ②实现途径:“忠恕”
9、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C、具体的物质
B、抽象的概念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 礼等为职业的人。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 「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 知识传授弟子,教人做有道德修 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 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 「儒家学派」。
《道德经》石刻书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在自 己五十岁的时侯拜见了老子,随后便发出了:“其犹 龙邪”的惊叹!老子是谁?他为什么能让孔子见了他 之后发出惊叹?
今天的西方社会 为什么掀起学习 《道德经》热? 他们在《道德经 》中到底发现了 哪些玄机?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对于我们今天的 中国人来说,它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 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1)主要有“恭、宽、信、敏、惠”五 方面的内容。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和协调社 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 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历史名人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历史名人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在历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
不过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仅仅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孔子的后代子孙孔融去拜访名士李膺。
孔融当时仅10岁,门卫看他年幼,以为是哪家的孩子乱闯,便对他说:“只有当世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进去拜访家主。
”孔融当时称自己是李氏族人,因而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见到孔融后,调侃他:“我姓李,你姓孔,我们是什么亲戚呢?”孔融则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不就是世代交好的亲戚情谊吗?”东汉之时距离春秋时期还未太过久远,孔融早慧,他还是孔子的子孙后代,应该不会随意编排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是老子劝诫孔子要戒除傲气和对欲望的追求,这也是老子思想推崇的“无欲”的生活态度。
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晋朝的学者、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也委婉的指出孔子师承于老子。
从种种故事典籍中能够得出孔子曾问学于老子,他们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是公认的道家的创始人,但是对于他的真实身份还是存有多种说法。
而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是朋友又是师徒。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关于礼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阳,所以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
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
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有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有。
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字叫做孔丘),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资料:•孔子出生在中国山东的一个贫穷的家庭,曾经历过艰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他品德高尚,有着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原则,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礼仪、忠诚和尊重他人。
•孔子的《论语》和《孟子》是他最著名的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的弟子们传承了他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名字叫李耳),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一些关于老子的资料:•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对他的生平并不了解。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原则,追求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和谐。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佛家等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尽管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差异。
•孔子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伦理,他强调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追求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老子更加强调宇宙的道理和自然的法则,他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和提升人类的素质,他们的理论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思想在道德、教育和哲学等方面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老子和孔子的故事
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名李耳,字聃,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传说,老子在骑着一匹黄色的牛离开韩国前往西部时,被当时的韩国国君请教礼仪之事。
老子对国君说,“礼仪之事,我已经忘记了。
”国君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于是请老子写下自己的思想。
老子在骑牛前行了七天七夜后,写下了《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老子对道、德、无为、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老子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强调“仁”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政”,主张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对立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宁静,而孔子主张仁政,强调人伦道德。
但在某种程度上,两位先贤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都是在探索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意义,都是在为人类的幸福、和谐和进步而努力。
通过对老子和孔子的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希望我们能够在继承和发扬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老子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有什么关系老子是道教神仙的教祖“太上老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那么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孔子关系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孔子的后代子孙孔融去拜访名士李膺。
孔融当时仅10岁,门卫看他年幼,以为是哪家的孩子乱闯,便对他说:“只有当世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进去拜访家主。
”孔融当时称自己是李氏族人,因而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见到孔融后,调侃他:“我姓李,你姓孔,我们是什么亲戚呢?”孔融则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不就是世代交好的亲戚情谊吗?”东汉之时距离春秋时期还未太过久远,孔融早慧,他还是孔子的子孙后代,应该不会随意编排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是老子劝诫孔子要戒除傲气和对欲望的追求,这也是老子思想推崇的“无欲”的生活态度。
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晋朝的学者、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也委婉的指出孔子师承于老子。
从种种故事典籍中可以得出孔子曾问学于老子,他们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老子和道教的关系道教的理论体系吸收了老子的道家学说,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后经庄子发扬光大,所以作为道教的理论起源之一,老子被尊奉为道祖“太上老君”,是为大道之源。
张道陵开创道教的时候,吸收了老子著作的《道德经》经上篇道经,所以张道陵创建正一盟威道时,借用老子的名声,宣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自己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道德经》的原名书名为《老子》,张道陵神化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之时,还一并将《老子》改名《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理论的第一宝典。
随着道教的蓬勃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也一步步稳固神化。
《列仙传》中开始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把老子列为神仙。
老子与孔子到底争论了什么
老子与孔子到底争论了什么?──关于两位圣人一次交锋的内容及其后果丁玉新老子与孔子不仅见过面,而且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这在《庄子》、《史记》等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可以说无庸置疑。
然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老子与孔子思想交锋的详情至今尚有许多说法。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莫衷一是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庄子》和《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的有关记载并不完全可信,加上鲁迅、林语堂等人对两位圣人谈话内容的想像杜撰,使之节外生枝。
二是《史记》中的记录非常简要而不完整,看不出他们辩论的核心内容。
三是有些专家学者根据《老子》一书的内容,试图解开真相。
虽然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基于对《老子》解读的深度不够,他们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此,本人依据可靠文献,做一些尝试性探讨,敬请读者斧正。
关于孔子适周问礼的态度和目的在很多人的笔下,孔子到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今天的洛阳)问礼于老子,是抱着恭敬的态度去探讨问题的。
然而,这也许不是孔子的初衷。
孔子入周问礼一事,应当发生在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18年。
《孔子家语·观周篇》和《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有如下记载。
孔子打算去洛阳而需要向鲁昭公请示和拉赞助,于是他对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指老子,当时是东周王室守藏史)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南宫敬叔受孔子之托,向鲁昭公转达请求说:“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鲁昭公不仅答应了,而且同意给孔子配备车马和侍从。
孔子得以适周问礼。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本来对南宫敬叔说的是到洛阳向老子学习,而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的可不是孔子的原话。
应该说,南宫敬叔比孔子有官场经验,他替孔子提出的理由可不是去搞什么私人会晤,而是去洛阳考察先王制度和礼乐准则的。
只有这种打着为公幌子的理由,才能取得鲁昭公的同意与支持。
当年,孔子34岁,已经是广招国内外学生而享誉天下的名人了。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老子是__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那么你想知道老子与孔子之间有什么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____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孔子与老子是什么关系
孔子与老子是什么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那么孔子与老子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老子关系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
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
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
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
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
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
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
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看了祭神的典礼,这些经历同样使孔子收获不浅。
在孔子满意而归,想老子辞行时,老子还送了一段忠言给他,劝告孔子戒掉过于热衷宣扬自己优秀之处的毛病,不要太过贪图功名这些东西。
真正聪慧的人会善于隐藏自己的学识渊博,而不是大肆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聪明,有多么优秀。
孔子与孟子关系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 政治主张。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 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 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 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 后来,楚国派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八年,碰了 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 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周 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吗?为 什么?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为什么后来受到推崇, 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在55岁孔子离开鲁 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最终未能实现。原因是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 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另外,当时社会动乱, 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儒家学派后来受到推崇是因为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 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 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 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儒」的演变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 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 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 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 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 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 等。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 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孔子 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 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 在西周以前,「儒」是 知识,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 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 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 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 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 「儒家学派」。 乐道艺。
思考: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
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 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有教无类;2.学习要实事 求是;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 心;4.要学思结合;5.要坚持 真理; 其它——因材施教等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这 则小故 事体现 了孔子 什么思 想?实 质是什 么?应 该怎样 看待?
“礼”
“克己复礼”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 分制度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老子》
•体例 • 《老子》全书为警句格言形式,蕴含哲理。书中言 「道」字达七十多处,言「德」字达四十多次,故《老 子》亦被尊称为《道德经》。 •主要内容 • 《老子》主要阐述老子的哲学观点。 •价值 • 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后来与儒佛两家鼎足而立,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 《圣经》,其次就是《老子》,可见老子是中国乃至全 人类共同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 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 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 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的社会因素,归纳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 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原 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加速了 奴隶制的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 与暴动连绵不绝,奴隶制王权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 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的思 想,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 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 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 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 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 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 件。
水唯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圣人胸中有大道
得失成败在其中
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 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 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 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 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 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的哲学 政治思想:
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核心: 1.“仁”和“礼”,“仁者 爱人”和“克已复礼”; 2.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1: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 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孔子生平 思考: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对孔 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 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 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 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 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 迪。
• • • •
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 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 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自古以来,韩国对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十分突出, 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 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 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 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 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 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 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 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 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 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 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论 语 名 句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 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 《春秋》(五经)、《乐》(佚失)
当 仁 不 让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想 学 说
哲学 和政 治思 想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仁”和“礼 ”: 反对苛政和刑杀; “仁者爱人”、“克 要求体贴民情。主 己复礼”; 张遵循周礼。 “为政以德” 用德教化百姓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 实事求是、学思结合、 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坚持真理等 罔,思而不学则殆 创办私学; 弟子三千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五经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 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3.时下有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手机 报”,就是通过手机阅读新闻。左图 33.(1)甲骨文或象形文字;象 是一幅颇富创意的“手机报”广告。 形或刻在龟甲上。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7分) (2)A:农业时代或商代; B: 1图片A侧的符号是什么文字,有什么 信息时代或现代。 特点?(1分) (3)例如,造纸术改变了信息 2图片A、B两侧分别象征什么时代? 的载体;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 (2分) 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电子媒介改 3从最初创造的书写符号,到现在使用 的电子媒介,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 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 信息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请以历 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 史上某重大发明为例,说明他是如何 便捷;或符合题意的其他列项。 推动信息传播的变革。(2分) (4)切合主题并有历史内涵的 4广告设计者把两者联系起来,你认为 回答。 传递了怎样的历史内涵?佾)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